解读中西酒文化差异
- 格式:doc
- 大小:32.50 KB
- 文档页数:7
中西方酒文化差异之浅谈酒文化是各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反映了人们对美食与饮食的追求,更蕴含了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中西方酒文化之间存在着显著的差异,这些差异不仅体现在酿造工艺、品味方式、饮酒礼仪等方面,更与人们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息息相关。
下面将从几个方面浅谈中西方酒文化的差异。
首先,酿造工艺方面的差异。
西方国家以葡萄酒为代表,注重自然发酵,以保留葡萄本身的天然风味,所以他们的酒更多是以葡萄为原料制成,并强调原汁原味的美。
而中国的酿酒文化源远流长,以黄酒、米酒、白酒为主,追求的是工艺的精细和品味的独特性。
中国的酒以精致的酿造工艺和丰富的口感为特点,带有一种茶、咖啡般的禅意。
其次,品味方式的差异。
在西方国家,品味酒的方式通常是细细品味,通过观察、闻香、品味来体验酒的口感和气息,同时会根据个人口味搭配适合的美食,以达到最佳的味觉享受。
而在中国,人们更注重在饮酒过程中传达情感和交流,通过亲密的互动和轻松的氛围来增进友谊和团结。
在宴席上,主人会向客人敬酒,而客人则要敬主人一杯以示感谢,这既是一种交流,也是一种尊重和礼貌。
第三,饮酒礼仪方面的差异。
西方饮酒礼仪注重个人自由和舒适度,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口味和喜好来选择酒的种类和饮用方式。
一般情况下,西方人习惯于用透明的酒杯来品味酒,并且可以选择用冰块或者加入水果等来调配饮品。
而中国饮酒礼仪更加注重仪式感和尊重传统,以茶杯或者酒杯为主,不加任何配料,将酒的品质和功效表现得更加纯粹。
最后,价值观与生活方式的差异。
酒文化不仅反映了一个国家的历史和传统,更体现了人们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
在西方国家,酒被视为一种享受和放松的方式,人们经常会在聚会、社交或庆祝活动中畅饮。
而在中国,酒被赋予了更多的社交含义和仪式感,它是人们交朋友和表达感情的工具,也代表着尊重和友谊。
综上所述,中西方酒文化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这些差异不仅体现在酿造工艺、品味方式、饮酒礼仪等方面,更反映了不同国家人们对美食与饮食的追求和生活方式的不同。
中西方酒文化差异酒是一种普遍存在于世界各地的饮品,不同地区的酒文化也有其独特性。
中西方酒文化差异体现在酿造工艺、饮酒习惯、酒的象征意义等方面。
首先,中西方酿造工艺上存在显著差异。
在西方,尤其是欧洲国家,酿酒过程注重原料的挑选和处理。
葡萄酒是西方酒文化的代表,其酿造过程需要精选葡萄,并进行发酵和陈酿,以保持其香气和口感。
此外,西方还注重酒的各个环节的控制和品质检测,以保持产品的稳定性和一致性。
相比之下,中国的酒文化历史悠久,有着独特的酿造工艺。
中国的酿酒主要以粮食为原料,如黄酒、白酒等。
在中国,制作酒的工艺多样,有米酒、糯米酒、花雕酒等多种类型。
中国的酿酒历史悠久,酿造过程则依赖于其特有的发酵方式。
传统的酿酒工艺中使用了糯米和曲子等原料,通过特殊的发酵和蒸馏技术,制作出了独特的中国白酒。
同时,中国的酒文化中还有传统的酿造方式,如坛子酿造等,与西方的现代化酿酒设备相比更富有手工艺的特点。
其次,在饮酒习惯上,中西方也有明显的差异。
在西方,酒常常和社交活动结合在一起,如餐酒搭配、鸡尾酒派对等。
西方人更倾向于在特殊场合或与亲朋好友一起享受饮酒的乐趣。
此外,西方还有一些特有的饮酒仪式和习俗,如品酒师的职业、酒窖的管理等。
而在中国,饮酒则常常伴随着酒宴和亲朋好友的聚会。
中国的宴会文化中,酒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人们通过举杯敬酒表达友谊和情感。
中国的酒宴中有着丰富的礼仪和规范,比如主人敬酒、宾客敬酒、轮番敬酒等。
同时,中国的酒文化中存在着尊酒、斟酒、干杯等传统习俗,体现了中国人对酒的特殊情感和尊重。
最后,酒在中西方的象征意义上也存在差异。
在西方,特别是欧洲国家,酒是文化的象征,代表着品味和身份地位。
红酒、香槟等高档酒品更是象征富有和高雅的生活方式。
而在中国,酒有着丰富的象征意义。
中国人将酒看作人际交往的工具和纽带,敬酒是表达敬意和友情的一种方式。
此外,中国的白酒在一些场合中也有祭祖扫墓等仪式中的重要地位。
综上所述,中西方酒文化在酿造工艺、饮酒习惯和酒的象征意义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谈中西方酒文化差异中西方酒文化是两种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的产物,有着许多显著的差异。
这些差异可以从酿造方法、饮用习惯、礼仪准则以及文化象征等方面进行探讨。
首先,中西方酒的酿造方法存在明显的差异。
在中国,酿酒历史悠久,采用的主要酿造原料是大米,而西方则主要使用葡萄。
中国的酒主要有白酒、黄酒、米酒等,而西方文化中则主要有葡萄酒、威士忌、伏特加等。
此外,在酿造过程中,西方文化更加注重陈年和发酵过程,酒的质量也借助于时间来证明,而中国酒文化更注重传统手工酿造和酒的风味。
其次,中西方对待酒的饮用习惯不同。
在中国,饭桌上的酒是不可或缺的,几乎所有的宴会或聚会都需要敬酒,而且酒杯一满一定要一饮而尽,代表尊重和欢迎。
而西方则更加注重品味和享受,通常会在餐前或餐后畅饮小酒,或者和朋友在酒吧聚会。
此外,中国文化中普遍认为,酒可以帮助人们交流和沟通感情,而西方文化中酒常常视为一种放松和解压的方式。
还有,中西方对于饮酒的礼仪准则存在差异。
在中国,尤其是商务环境中,敬酒是表示尊重和礼貌的一种方式。
敬酒时需要遵循一定的规矩,例如在敬酒时要使用两只手,酒杯要比对方的低一些等。
而在西方,敬酒的方式相对简单,通常只是轻轻碰杯,并且饮酒者可以根据个人喜好来决定是否饮用。
最后,中西方酒文化在象征和意义上也存在差异。
在中国,酒是一种寄托情感和表达感激的方式,它代表着团圆、友谊、庆祝和喜悦等象征。
而在西方,酒通常被视为一种社交活动的一部分,具有放松和享受的意义。
总的来说,中西方酒文化在酿造方法、饮用习惯、礼仪准则以及象征意义上存在明显的差异。
了解这些差异有助于促进跨文化交流和理解。
同时,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中西方酒文化也相互融合并形成了新的文化形态。
中外名酒课程酒文化差异一、介绍1. 酒文化是世界各国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不同国家和地区有着不同的酒文化传统。
在中外名酒课程中,我们可以看到不同国家之间的酒文化差异,这种差异体现在酿酒工艺、酿酒历史、品酒习俗等方面。
二、中式酒文化2. 我国是一个拥有悠久酿酒历史的国家,我国的酿酒工艺源远流长,有着丰富的酒文化传统。
我国的酒文化注重与人的交流,讲究饮酒仪式,充满了礼仪之美。
3. 在中式酒文化中,酒被视为一种凝聚人心的社交载体,人们经常通过举行宴会、宴请亲朋好友来进行交际,并在这样的活动中进行饮酒。
另外,我国还有着许多传统的酒文化习俗,如敬酒礼仪、酒令娱乐等。
4. 我国的酿酒工艺也非常独特,有着许多传统的酒类,如黄酒、清酒、米酒等。
这些酒类的制作过程都非常复杂,需要经过长时间的发酵和陈化过程。
5. 我国的酒文化还非常注重酒的色、香、味,人们在品酒时会注重品尝酒的香气、酒的口感、酒的余味等方面,对于这些酒的品鉴有着独特的要求。
三、西式酒文化6. 与我国的酒文化相比,西方的酒文化有着明显的差异。
在西方国家,酒被视为一种享受生活的方式,人们经常在休闲娱乐场合中品尝各种葡萄酒、威士忌等酒类。
7. 西式酒文化的品尝方式更加注重酒的口感、酒的风味和酒的原产地等因素。
西方人非常注重葡萄酒的产地,比如波尔多葡萄酒、勃艮第葡萄酒等,这些葡萄酒的产地被视为品酒的重要指标。
8. 在西方的餐饮文化当中,酒和食物的搭配也非常注重,人们常常会根据酒的口感和食物的风味相互搭配,以达到美食与美酒的完美结合。
9. 西方国家也有着自己的酿酒传统,如法国的葡萄酒、苏格兰的威士忌等,这些酒类的酿造工艺和口味也各具特色。
四、中外名酒课程10. 在中外名酒课程中,学习者可以深入了解中外酒文化的差异。
通过学习中式酿酒工艺、西式品酒习俗等内容,可以帮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不同国家之间的酒文化差异。
11. 中外名酒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对于酒文化的理解和品酒技能,通过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获得品酒的技巧和知识,提升自己的品酒水平。
中西方酒文化的差异酒是全球公认的一种文化符号,它在不同的地区具有独特的含义和方式。
中西方酒文化的差异源于各自的历史、文化背景和饮食习惯。
以下是中西方酒文化的一些主要差异。
首先,中西方的酿酒历史不同。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早酿造酒的国家之一,其酿酒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6000多年前。
而西方国家的酿酒历史相对较短,主要起源于希腊和罗马时期,约公元前3000年左右。
其次,中西方的酿酒原料和酒种类也存在差异。
中国的主要酿酒原料是谷物,如大米、小麦和玉米,而西方国家则以葡萄为主。
因此,中国主要的酒种类是白酒、黄酒和米酒,而西方国家主要的酒种类是红葡萄酒、白葡萄酒和起泡酒。
第三,中西方的饮酒习俗和仪式也不同。
中国的饮酒习俗强调团结和喜庆,通常是在特殊的场合和节日中饮酒,比如婚礼、生日和春节。
在宴会上,主持人会为客人倒酒,这代表着主人的尊重和好客。
而西方国家的饮酒习俗更注重个人的享受和品味,人们通常在晚餐时品尝红葡萄酒或白葡萄酒,有时会进行品酒会来品评不同的酒款。
此外,中西方的饮酒文化也反映在其饮酒态度上。
在中国文化中,饮酒被认为是一种社交活动,通过共同饮酒来增进人际关系和友谊。
而在西方国家,饮酒则更多地被视为一种享受和放松的方式,人们更注重个人的品味和喜好。
最后,中西方的酒文化也在法律和礼仪方面有所不同。
中国是一个饮酒礼仪非常重要的国家,有许多古老的饮酒礼仪和习俗。
而西方国家在法律上有更为严格的酒精限制,对于酒后驾驶等问题更加重视。
综上所述,中西方酒文化的差异主要体现在酿酒历史、酿酒原料、饮酒习俗和仪式、饮酒态度以及法律和礼仪等方面。
虽然存在差异,但酒文化无论在中西方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反映了不同地区的历史、文化和生活方式。
中西方酒文化差别酒作为一种历史悠久的饮品,是世界各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中西方酒文化有着显著的差异,这体现在酿酒方法、饮酒礼仪、文化符号等多个方面。
以下将以1200字以上的篇幅探讨中西方酒文化的差异。
首先,在酿酒方法方面,中西方存在一定的差异。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酿酒的历史,中国人酿酒注重使用米、麦、薯类等作为原料,并通过发酵的方式制作酒精。
中国传统的酿酒方法更加注重微生物的发酵过程,如泥浆发酵、米酒发酵等,这种酿酒方式特别适应中国的气候和土壤条件。
而在西方,酿酒以葡萄酒为主,西方的酿酒方法更注重葡萄的培育和葡萄酒的醇化。
西方酿酒更加注重对葡萄酒的陈酿和调配,例如通过在木桶中陈酿。
其次,在饮酒礼仪方面,中西方酒文化也有很大的区别。
中国有着悠久的饮酒礼仪,从古至今一直注重酒文化的礼仪性。
中国人认为酒是传情达意的工具,在接待客人、结交朋友或进行商务活动时,都要根据礼节规矩准备一定的酒席和陪酒词。
中国的饮酒礼仪注重尊重和热情,比如互敬酒、敬重年长者先喝、与客人行杯之礼等。
而西方的饮酒礼仪则更加注重品鉴和享受,西方人喜欢用刷子擦拭酒杯,并注重握杯的姿势和饮酒的仪态。
西方人更注重用眼睛、鼻子和味蕾来品味酒的香气、口感和余味。
此外,中西方酒文化也体现在文化符号上的差异。
酒在中西方的文化象征中有着不同的含义。
中国人将酒视为友谊、喜庆和社交活动的象征,例如在各种民间节日、婚礼、宴会等场合都会有酒的参与。
中国人还有以酒为媒介来表达祝福和纪念的习俗,如馈赠年酒、喝酒祝寿等。
相比之下,西方的酒文化更多地与个人生活和情感相关,葡萄酒被视为一种与美食和浪漫有关的品味。
西方人喜欢在晚餐时品味一杯葡萄酒,感受酒的香气和味道,将酒作为一种放松和享受的方式。
综上所述,中西方酒文化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这体现在酿酒方法上,中西方使用的原料和酿酒技巧不同;在饮酒礼仪方面,中西方有不同的礼仪规矩和仪态;在文化符号上,中西方对酒的象征含义也有所不同。
中西酒文化之差异酒,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文化载体,它不仅是一种饮料,更是一种文化的体现。
中西方酒文化有着很大的差异,这些差异不仅体现在酒的种类、饮用方式上,更体现在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上。
中西方酒文化的差异体现在酒的种类上。
中国的白酒、黄酒、红酒等都是以粮食为原料酿制的,而西方的啤酒、葡萄酒、威士忌等则是以麦芽、葡萄、大麦等为原料酿制的。
这种差异源于中西方不同的饮食文化和气候环境。
中国人喜欢吃米饭、面食等主食,因此白酒、黄酒等以粮食为原料的酒在中国有着广泛的市场。
而西方人则喜欢吃面包、肉类等食物,因此啤酒、葡萄酒等以麦芽、葡萄等为原料的酒在西方有着广泛的市场。
中西方酒文化的差异体现在饮用方式上。
中国人喜欢用小杯子喝酒,这种方式被称为“小酌”,寓意着“小饮怡情”。
而西方人则喜欢用大杯子喝酒,这种方式被称为“畅饮”,寓意着“痛快淋漓”。
此外,中国人在喝酒时喜欢与朋友聊天、交流感情,而西方人则更注重个人的享受和品味。
中西方酒文化的差异体现在人们的生活方式上。
中国人喜欢在节日、聚会等场合喝酒,这种场合被称为“宴席”。
在宴席上,人们会尽情地享受美食和美酒,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感激之情。
而西方人则更注重工作和生活的平衡,他们会在下班后去酒吧、夜店等地方放松身心,享受自由自在的生活。
中西方酒文化的差异体现在价值观念上。
中国人认为“酒逢知己千杯少”,强调的是友谊和亲情的重要性;而西方人则认为“饮酒不醉人人自醉”,强调的是自我控制和自律的重要性。
此外,中国人还注重“敬酒不吃吃罚酒”的传统礼仪,而西方人则更注重个人的权利和自由。
中西方酒文化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这些差异不仅体现在酒的种类、饮用方式上,更体现在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上。
我们应该尊重不同的文化传统,学习借鉴对方的优秀之处,共同推动世界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解读中西酒文化差异中西酒文化是两种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形成的,它们在饮酒方式、酿酒艺术和酒文化传统等方面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下面将从这三个方面对中西酒文化的差异进行解读。
首先,中西酒文化在饮酒方式上存在显著差异。
在西方文化中,饮酒往往是社交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西方人通常在酒吧、餐厅或家庭聚会中享用酒类。
他们喜欢尝试不同种类的酒,并倾向于通过饮用酒精来放松身心,促进社交交流。
而在中国文化中,饮酒通常是和宴席、商务谈判、朋友聚会等场合紧密相连的。
中国人更注重饮酒的仪式感,不仅关注酒的品质和口感,更重要的是看重酒桌上的人情味和友谊,喝酒常常与情感交流和人际关系建立有关。
此外,中国文化中还有一些讲究饮酒礼仪,如对较长辈或高官的敬酒规矩。
其次,在酿酒艺术方面,中西酒文化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在西方,葡萄酒是最出名的酒类产品。
西方人在葡萄酒酿造方面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传统。
他们注重葡萄酒的品种、产区和年份,通过风味品鉴来欣赏和评价葡萄酒的品质。
而中国有着丰富的酿酒文化历史,以黄酒和白酒为主要表现形式。
中国的黄酒在酿造过程中,注重传统发酵技术和酿造工艺,强调原料和酿造工艺对于酒的品质的影响。
而中国的白酒则在酿造技术上独树一帜,通过传统酿造工艺和陈酿过程来打造独特的口感和风味。
最后,中西酒文化在酒文化传统上也有着差异。
在西方,酒文化被视为一种生活方式和艺术,酒文化背后有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西方人会对酒进行艺术创作和文学描写,同时也有严格的酒业规范和法律法规。
而在中国,酒文化与社会礼仪和人际关系亲密相连。
中国的酒文化中,观念先行,喝酒被视为一种交际手段和人际关系的维系方式。
此外,中国还有一些与酒相关的传统节日和仪式,如春节期间的“敬酒祭祖”等。
总的来说,中西酒文化在饮酒方式、酿酒艺术和酒文化传统等方面存在差异。
西方酒文化更注重酒的品质、品鉴和社交交流,而中国酒文化更注重酒的仪式感、人际关系和节日仪式。
这种差异是由于中西方文化背景和社会习惯的不同所导致的。
谈中西方酒文化差异摘要:酒文化是中华民族饮食文化的—个重要组成部分。
酒是人类最古老的食物之一,它的历史几乎是与人类文化史一道开始的。
自从酒出现之后,作为一种物质文化,酒的形态多种多样,其发展历程与经济发展史同步,而酒又不仅仅是一种食物,它还具有精神文化价值。
作为一种精神文化它体现在社会政治生活、文学艺术乃至人的人生态度、审美情趣等诸多方面。
酒在人类的历史中,不仅仅是一种客观的物质存在,而是一种文化。
酒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形式,几乎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中西方对酒的看法有着不一样的差异。
一:酒的概念酒是以谷物、水果、花瓣、种子或其他含有丰富糖分、淀粉的植物,经糖化、发酵、蒸馏、陈酿等生产工艺而生产出来的含有食用酒精的食品,是由酵母菌的微生物分解糖类产生的。
二、酒的种类纵观各类酒品不难发现,东方以酿造米酒为主,而西方则以啤酒和葡萄酒为主。
中西方酒在种类上的差异也与其背后蕴含的文化差异密切相关。
这是因为在农耕时代初期,中西方由于地理及气侯因素的不同,形成了不同的农作物种类,华夏文明的起源中,主要的农作物是米类,黄河流域以种植抗旱耐瘠薄土壤的粟(小米、谷子)为主,而长江流域多栽培性喜高温多湿的稻(大米),古代的华夏中国幅员辽阔,气候温和,沃土良多,极适宜农作物的耕种,因此米类粮食产量大、品种多,人们一直用小米、大米等谷物制造米酒,因此,中国盛行的是“米酒文化”。
与之不同的是,西方文明的起源中,主要的农作物是麦类,众多考古发现表明,早在远古时代,巴比伦人就已用小麦制成啤酒,远古埃及人也有如何酿造啤酒的记载,且西方国家大多以畜牧业或者商业为主、农业为辅,许多地方的气候和土壤等不适宜大多数农作物的生长,却对葡萄的生长非常有利,因而,在西方国家葡萄的产量和品质都首屈一指。
在这样的条件下,西方的人们可以大量地用葡萄酿制并享用葡萄酒,所以古代西方盛行“啤酒和葡萄酒文化”。
可见,中西方酒种类之不同,反映出的是中西方不同的地理环境及农耕文化。
中西方酒文化差异及其原因探析酒文化是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传统和习俗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西方酒文化存在着许多差异,这反映了两种文化背景、生活方式和历史发展的区别。
本文将探讨中西方酒文化的差异,并分析其背后的原因。
首先,中西方酒文化的差异可以从饮酒习俗的角度来观察。
在西方国家,酒的饮用可以作为社交活动的一部分,人们在酒吧、酒会或派对上享用酒,以表达自己的社交关系和身份。
而在中国等东方国家,饮酒更多地强调亲情和友情的交流,家庭聚餐或宴会上饮酒是常见的,以增进亲密关系和人际合作。
其次,中西方酒文化的差异还可以从酒的种类和酿造方法来观察。
在西方国家,葡萄酒、啤酒和烈酒是主要的饮酒选择。
葡萄酒以其复杂的口感和陈年潜力而受到青睐,啤酒则作为一种常见的饮料,在社交场合中广泛消费。
而在中国,白酒是最主要的酒类,在各种宴会和社交场合被广泛饮用,因其独特的香味和高度而备受青睐。
最后,酒的文化象征和象征意义也是中西方酒文化差异的重要方面。
在西方国家,酒被视为一种自由和快乐的象征,它被用来庆祝和放松。
相比之下,中国等东方国家的酒文化带有更多的仪式感和尊重,酒往往被视为一种尊严和礼仪的象征。
这些中西方酒文化差异的原因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地理和气候条件的差异。
西方许多国家拥有适宜葡萄种植的气候条件,因此葡萄酒在这些国家得到了广泛开发和推广。
而中国等东方国家的气候条件则更适合粮食作物的生长和酿酒。
其次,历史和文化的影响。
西方国家对于酒的文化传统和历史有着悠久的追溯,葡萄酒在欧洲等地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而中国等东方国家的酒文化则源远流长,白酒作为中国的传统酿酒技术和文化象征,已经成为国粹。
最后,社会文化和生活方式的差异。
西方国家强调个人的独立和自由,酒在这里被视为一种娱乐和享乐的方式。
而东方国家则更注重家庭和社交的纽带,酒则被视为一种增进感情和友谊的媒介。
综上所述,中西方酒文化存在着许多差异,这反映了两种文化背景、生活方式和历史发展的区别。
解读中西酒文化差异————从跨文化角度分析摘要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在跨文化交际领域从未像今天这样影响如此之大,差异如此明显。
本文主要讨论中西两种不同文化之间酒文化的差异——例如,酒的作用以及不同文化下人们饮酒的缘由。
另外,本文用两种理论解释这一差异原因,第一个理论是由吉尔特·霍夫斯塔德教授提出的的权利差距理论和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理论,第二个理论是丁允珠的面子协商理论。
酒融会贯通了人们生活和人际交往的各个方面,了解中西酒文化的不同及其折射的研究意义,有助于中西方人民的跨文化交流。
本文旨在提高人们对两种不同酒文化差异的重视性。
关键词:酒文化,权利差距理论,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面子协商理论一中西不同的酒文化礼仪1.1 中国严谨的酒桌礼仪中国是一个礼仪之邦,历史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礼仪文化,中国人的好客精神,在酒座上发挥得淋沥尽致。
人与人的感情交流往往在敬酒时得到升华。
中国人敬酒时,往往都想对方多喝点酒,以表示自己尽到了主人之谊,客人喝得越多,主人就越高兴,说明客人看得起自己,如果客人不喝酒,主人就会觉和有失面子。
酒席开始,主人往往在讲上几句话后,便开始了第一次敬酒。
这时,宾主都要起立,主人先将杯中的酒一饮而尽,并将空酒杯口朝下,说明自己已经喝完,以示对客人的尊重。
客人一般也要喝完。
在席间,主人往往还分别到各桌去敬酒。
“回敬”:这是客人向主人敬酒。
“互敬”:这是客人与客人之间的“敬酒”,为了使对方多饮酒,敬酒者会找出种种必须喝酒理由,若被敬酒者无法找出反驳的理由,就得喝酒。
在这种双方寻找论据的同时,人与人的感情交流得到升华。
中国人不喜欢独自喝酒,所以一般情况下在大家都祝酒或以后才可以喝酒。
除非是确实喝醉了,一般不建议拒绝别人的敬酒。
另外,座位安排也很重要。
以圆桌为例,中华民族的风俗是: 正对门的座位为首,即正坐.背对门的为最后座次,一般是作陪人的座位,它同时也是买单的人座位。
首坐可以是主人就坐,但当有前辈、领导、师长、长者等等级或年龄比主人高或认为是高贵或重要的客人时,首座必须请最长者、最高贵者、最重要的客人就坐,主人可以在首坐的左手或右手就座,陪伴在最重要的客人左右。
然后是左为上,右次之,再后的排列顺序是左右左右,以次类推。
1.2 西方人品酒却不拘束于太多礼节在西方,人们同样也有餐桌上的饮酒礼仪,但是西方人强调的是品酒,鉴赏酒的好坏,体现的是对葡萄酒自身特质的尊重,而且对于酒具的选择上也是围绕着如何让饮者充分享受品酒来选择的。
品酒与喝酒不同。
品酒绝不是是啜一口酒并快速吞下去。
品酒是一件用味蕾去从事的事情。
品酒包括五个基本步骤,即,颜色、摇晃、闻酒、品尝、回味。
首先,西方人会拿起酒杯,对着白色的背景观察酒的颜色,之后手握酒杯底托,不停地摇晃杯中酒使酒体挂于杯壁上,最大程度地释放出红葡萄酒的独特香气,从而使品者根据酒的香气来判断酒的优劣和特色。
最后就是品味与回味了。
一般西方人会浅尝一口,让酒液在口腔保留一段时间,之后才咽下去。
从这些具体的步骤里不难看出西方人对酒质量及品味过程的重视。
因此,在西方,人们一般都独自品酒而很少劝人喝酒。
只有在某些特殊的场合他们才会举起酒杯祝酒。
事实上,一般是某个人先发表一段祝酒词,然后其他宾客才开始对某人表示祝贺,大家才开始真正的喝酒。
大量研究表明,中西文化中关于饮酒礼仪有许多不同之处,这里就不一一列举。
总体上,西方人注重酒的质量,酒的类型以及品酒的过程。
而中国人则更加注重喝酒的氛围以及喝酒的主体。
二酒的性能2.1 在中国酒的政治及交际功能在中国,酒一般作为一种工具来方便人与人之间的沟通。
中国人的饮酒礼仪体现了对饮酒者的尊重。
在国人眼中酒相当于一种交流工具,人们更关心酒的社会价值,因此中国的酒文化缺乏相关的科学系统的评估。
在西方,喝酒的目的十分简单。
他们喝酒仅仅是为了品味,对于西方人来说酒就像是一种有生命的东西,值得人去品味,研究。
当然,酒及酒精在西方也有交际的作用,但是西方人更看重享受酒。
2.2 西方人更重品酒西方人喝酒有其特有的规矩和套路,他们注重不同酒自身的特点,力求将各种酒不同的特点发挥得淋漓尽致。
西方的饮酒礼仪反应了人们对酒的尊重。
品鉴葡萄酒要观其色,闻其香,品其味,调动各种感官享受美酒。
在品尝顺序上,讲究先喝白葡萄酒后喝红葡萄酒,先品较淡的酒再品浓郁的酒,先饮年份较短的酒再饮年份较长的酒,按照味觉规律的变化,逐渐深入地享受酒中风味的变化。
而在酒器的选择上也是围绕着如何满足饮者对充分享受葡萄酒的要求来选择的。
各种不同的高脚杯,专为饮酒设计的温度计等,无不体现出西方人对酒的尊重,他们的饮酒礼仪,饮酒文化都是为更好的欣赏美味而制定的。
三中西饮酒差异性原因3.1 不同的权利差距权利差距是由吉尔特·霍夫斯塔德提出的用来衡量社会承认机构和组织内权力分配不平等的一种文化尺度。
权力距离即在一个组织当中,权力的集中程度和领导的独裁程度,以及一个社会在多大的程度上可以接受组织当中这种权力分配的不平等。
一种文化究竟是大的权力距离还是小的权力距离,必然会从该社会内权力大小不等的成员的价值观中反映出来。
因此研究社会成员的价值观,就可以判定一个社会对权力差距的接受程度。
不同文化中有不同的权利差距。
权利差距小的文化认为社会上的不平等应缩小,全部的人应当互相依赖,上级和下级都是“一样的人”,统统人都拥有平等的权利。
而权利差距大的文化认为,世上存在不平等的秩序,每个人在世界上都有自己适当的位置,人们职位地方的曲折应由该秩序维护;一些人应当独立,大多数人应当寄托他人;上级和下级是有差异的一类人;掌权者是被赋予了特权的人。
中国和西方国家比较起来,是个权利差距大的文化团体。
因此,中国人很讲究座次及祝酒。
有时中国的一些礼节很复杂繁琐,如果在正式场合一旦破坏了规矩,就会被认为是对权威的挑战,是种叛逆的象征。
中国文化等级观念强烈,无论是在组织里,还是在家庭里这一现象十分普遍。
忽略等级,地位就是非礼。
尽管传统理智中等级制度以被消除,但等级观念至今仍对中国文化产生影响。
在处理长幼关系时,我国对待长者特别尊敬,孝敬。
饭局上,敬酒或是祝酒通常就是为老年人或地位高的人而设的。
在西方国家,除了英国等少数国家有着世袭贵族和森严的制度外,大多数西方国家都提倡平等观念。
在家庭中美国人不讲等级,只要彼此尊重,父母子女可直呼其名。
他们家庭观念淡薄,不愿为家庭做出太大的牺牲。
因此在酒桌上,上下级祝酒或是年长者与年幼者同饮都不会有很大的差别。
西方人不很讲究座次,这并不是说西方人不懂礼仪规矩或是没有礼貌。
在这些权利差距小的国家中,他们的人民认为社会中不平等的现象应该尽量减少。
他们认为每个人都有获得或接近权利的可能性。
下级也常常将上级看成是自己的同级,而上级也会觉得下级和他们一样。
当下级和上级一起饮酒时,通常情况下他们会各喝各的,互不干扰。
3.2 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了解中西文化差异的一个重要方法就是了解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的差异。
因此,在研究中西酒文化差异中很有必要先了解这两种文化模型。
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是指社会中个人与群体关系。
“个人主义”是指一种结合松散的社会组织结构,其中每个人重视自身的价值与需要,依靠个人的努力来为自己谋取利益。
“集体主义”则指一种结合紧密的社会组织中的人往往以“在群体之内”和“在群体之外”来区分,人们期望得到“群体之内”人员的照顾,同时也以对该群体保持绝对的忠诚作为回报。
文化的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层面反映的是不同的社会对集体主义态度不同。
在集体主义盛行的国家中,每个人必须考虑他人利益,组织成员对组织具有精神上的义务和忠诚。
而在推崇个人主义的社会中,每个人只顾及自身的利益,每个人自由选择自己的行动。
个人主义重视个体,认为个体是社会中或者团体中最重要的部分,不管团体是大是小,个人都有着至高无上的位置。
根据霍夫斯塔德的研究,多数西方国家都重视个人的主动性和成就,而且他们也重视个人的决策,决定。
当西方人一起聚餐时,他们只有在想喝酒的时候才会喝。
尽管人们也会为了别人的身体健康或是成功祝酒,但是却不会劝他人喝下整杯酒或是喝很多酒。
中国社会是个集体主义社会,人们在喝酒的时候希望创造一个和谐的饮酒氛围,大家相互敬酒,祝酒,劝酒,方才显得热闹团圆。
相反,西方人会认为劝酒等行为是打断他人品酒的不礼貌的行为。
3.3 面子协商理论面子协商理论是丁允珠在1985年解释不同文化如何处理冲突和加强交流时首次提出的。
面子是个人的自我在某种关系情境中呈现出来的形象,他是在某一情境下进行互动者互相界定的身份;每一种文化的成员都会为他们想要拥有的面子而与互动对方进行协商。
不过,不同文化中对“我”的概念有不同界定方式,会导致不同的“我”被呈现在公众面前。
这一理论认为,社会互动是一种有其自身规范的表演,互动双方在观众的注视下,表演社会赋予他们的角色,并在合理和技巧的演出中操纵观众对自己记得看法,维护自己的面子。
丁允珠认为在集体主义社会中群体的面子比个人的面子要重要,而在个人主义社会中个人的面子是最重要的。
3.3.1 中国文化中的“面子”中西对面子概念的最大不同就是中国人更重视面子。
这是因为两方面的原因。
其一,中国几世纪以来都十分稳定。
中国人很少离开家乡到别处生活,他们一生几乎都是和同样的朋友,邻居,亲戚一起度过。
正因如此,和群内的人建立稳定的和谐关系显得尤为重要。
所以,留面子有很大意义。
中国人习惯保持和谐,避免冲突和维护群内团结。
其二,孔子强调人们应该和他人和谐共处,而且本质上人类是不平等的。
只有在人们都遵循一定的礼仪规矩社会才会和谐,而一个重要的方式就是尊重并保护他人的面子。
丢脸不仅仅是个人的尴尬,同时会威胁到社会秩序的混乱和群内的团结和整体性。
3.3.2 饮酒礼仪中留面子的表现丁允珠的面子协商理论在政场和商界表现得尤为明显。
中国人聚起来一起喝酒时,人们都会尽量多喝,因为如果拒绝别人的劝酒是很不礼貌的行为,而且会使劝酒人感到丢面子。
中国自古以热情好客著称,中国人也一直以一起聚餐,喝酒为最佳沟通渠道。
因此,如果在正式的酒席上拒绝和中国人喝酒的话是十分粗鲁的行为。
国人在劝别人喝酒之时可以起到沟通感情的作用,而且能够表现主人的热情好客。
客人喝得越多,主人就越高兴;相反,如果客人在主人劝酒后滴酒不进,主人就会觉得很丢面子。
有人总结劝酒的方法包括三种,即,“文敬”、“武敬”、“罚敬”。
“文敬”,是传统酒德的一种体现,即有礼有节地劝客人饮酒。
“罚酒”:这是中国人“敬酒”的一种独特方式。
“罚酒”的理由多种多样。
最为常见的可能是对酒席迟到者的“罚酒三杯”。
不管是何种敬酒,都是为了同一个目的,即宾主尽欢,主人和客人通过劝酒,饮酒,都给了对方面子,饮酒氛围也就更加和谐。
3.3.3 西方人对脸面问题的看法在西方很少会有劝人喝酒的情况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