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经济学专题第一讲
- 格式:ppt
- 大小:789.00 KB
- 文档页数:41
经济学的方法、研究与写作讲义李由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2009年目录第一讲经济学的方法一、哲学中的方法和方法论二、几种重要的方法论三、经济学研究的方法第二讲经济学的研究一、经济学研究的类型二、经济学研究的过程三、经济学研究的能力和品德第三讲经济学的写作一、写作的重要性二、论文写作中的几个问题三、论文结构四、论文写作中的注意事项附录1、关于学位论文的基本要求2、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学术规范(试行)3、有关经济学方法和研究的参考书目4、耶鲁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经济学课程5、经济学的学科分类6、关于经济学、工商管理的学科专业目录调整与研究生培养改革的建议7、几篇相关文章在台州读萨缪尔森哈佛校长的两个“S”“实现公正,即使天塌下来”袁隆平与院士中国的管理学中的工程管理院士汉芯事件无人担责是对学术腐败的纵容是学术良知还是学术自负?科斯定理的几种版本第一讲经济学的方法一、哲学中的方法和方法论哲学是人类关于思维、实践的智慧和方法,是世界观和方法论。
经济学作为研究人类经济活动的社会科学,哲学为经济学的创立和发展提供了世界观、方法论。
如斯密的思想基础是自然秩序、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的世界观和社会观,而李嘉图及其以后的许多经济学家是边沁功利主义哲学的信徒。
何况,经济学是在近代社会才从道德哲学中分化、独立出来,哲学与经济学自始至终有着亲密的接触,历史上的许多大经济学家,如亚当·斯密、洛克、休谟、约翰·S·穆勒、马克思、哈耶克、M·弗里德曼,在政治、社会、道德哲学上也做出了重大贡献。
亚当·斯密在格拉斯哥大学、牛津大学主要学习哲学,毕业后在爱丁堡大学讲授修辞学和文学,在格拉斯哥大学讲授逻辑学和道德哲学,其伦理学讲义1759年以《道德情操论》(商务印书馆1997年中译本)出版,其法学、政治学讲义1896年以《关于法律、警察、岁入及军备的讲演》(商务印书馆1962年中译本)出版。
研究生考试中的经济学基础知识重点梳理经济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是研究资源配置和社会经济活动规律的学科。
在研究生考试中,经济学基础知识是必考内容之一。
本文将对研究生考试中经济学基础知识的重点进行梳理。
一、微观经济学1. 市场供求- 市场的定义与分类- 需求的影响因素及需求曲线的移动- 供给的影响因素及供给曲线的移动- 市场均衡及影响均衡的因素2. 消费者行为与效用理论- 边际效用及其变化规律- 总效用与边际效用的关系- 消费者行为的最优化决策3. 生产与成本- 生产要素及其组合关系- 短期与长期的概念与区别- 生产函数与边际产出递减规律- 成本理论与成本曲线的绘制- 规模报酬与经济效益4. 市场结构与竞争模型- 完全竞争市场模型的特点和假设条件 - 垄断市场模型的特点和假设条件- 寡头垄断市场模型的特点和对策- 垄断竞争市场模型的特点和对策- 垄断与垄断竞争市场模型的比较5. 市场失灵与政府干预- 市场失灵的原因与类型- 政府干预的目的与手段- 政府对市场的干预效果评估二、宏观经济学1. 宏观经济运行概述- 宏观经济运行的基本要素与关系- GDP、GNI等宏观经济指标计算与解读 - 经济周期与经济波动的原因与特点2. 政府与市场- 政府在宏观经济中的作用- 政府宏观调控的工具与方法- 政府宏观经济调控的效果与限制3. 消费、投资与储蓄- 消费函数与消费决策- 投资决策与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 储蓄决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4. 通货膨胀与失业- 通货膨胀的定义与测度- 通货膨胀的影响因素与类型- 失业的类型与测度- 失业与通货膨胀的关系5. 国际经济与贸易- 国际贸易的基本概念与原则- 比较优势与比较劣势- 互补贸易与竞争贸易- 经济全球化与区域一体化的影响三、经济增长与发展1. 经济增长理论- 经济增长的定义与测度- 扩展性与先进性经济增长的理论解释 - 农业经济学发展中的理论- 新古典增长理论与新长期增长理论2. 发展经济学- 发展经济学的概念与研究内容- 发展经济学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与路径选择3. 经济计量与经济预测- 经济计量分析的基本概念与方法- 单方程模型与多元回归模型- 经济预测的方法与评估4. 城市与区域经济学- 城市化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与一体化发展- 城市与区域经济政策的制定与评估总结:研究生考试中的经济学基础知识包含了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和经济增长与发展等内容。
1 经济学研究什么1.1 稀缺与选择经济问题首先是有限的资源或手段的合理利用问题。
一个家庭主妇能够支配货币是有限的,可她想要购买的东西很多,所以她必须精心安排这些货币的用途;一个学生的时间是有限的,可他想要做的事情很多,所以他必须精心安排时间的用途;生产者能够支配的生产资源是有限的,可资源的用途很多,所以他必须精心安排资源的用途。
经济学家把相对于人们的需要来说供给有限的东西称作稀缺物品或经济物品;像阳光和空气那样供给十分丰富的东西被称作自由物品。
于是,经济问题可以表述为稀缺资源的合理或有效利用的问题。
在自由物品面前,我们没有经济问题。
从根本上说,资源的稀缺源于人的需要。
一种东西的供给无论多么有限,只要人不需要,它就不会成为稀缺物品。
一种物品虽然十分丰富,可一旦人们为它找到了更多用途,它就会成为稀缺物品。
土地曾经是自由物品;铁矿石也只是在工业化时期到来之后才成了稀缺物品;黑乎乎的石油最初被人们看作有害的东西,更不是稀缺物品,今天,由于人们为其找到了很多用途,它才成了稀缺物品。
总之,在人到来之前,有的只是物质;在人到来之后,为很多东西找到了用途和越来越多的用途,越来越多的物质成了稀缺物品。
人的需要是不断膨胀的和无限的,从而稀缺现象是永恒的。
为了生存下来,并有足够的体力,人需要有营养的食物;为了抵御风雨,他需要衣服和住所;在基本生活条件得到满足之后,他有了审美需要,他希望食物更可口、更美观,希望衣服更漂亮、更惹人注目;然后,出于好奇,他想知道其他地方的风土人情,欣赏各处的自然风光,从而有了对旅游的需要;地球上玩腻了,他想到太空和其他星球上游玩。
一个需要得到满足,一百个新的需要跟着出现。
此外,由于学会了生产,他不仅需要浆果和自然洞穴那样可直接满足食物和居住需要的东西,他还需要能生产食物和住所的资源:能长出谷物和果树的土地、能捕鱼的渔网和小舟、可猎取动物的弓箭和长矛、可制作长矛的铁矿。
人的好奇心和智力使其需要不断膨胀,无穷无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