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丑陋中寻找美的真谛
- 格式:pdf
- 大小:176.26 KB
- 文档页数:2
《善于发现美的真谛》主题班会教案一、活动目的:通过本次班会活动,旨在培养学生善于发现美的能力,提高他们对美的敏感度和欣赏能力。
通过观察、思考和分享,让学生深入了解美的不同形式和表达方式,拓宽他们的审美视野,培养他们对美的独立见解。
二、教学重点:1. 培养学生对美的敏感度和欣赏能力。
2.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表达的能力。
3. 拓宽学生的审美视野,让他们能够发现美的真谛。
三、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发现美,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使他们能够独立思考美的本质和价值。
四、活动过程:班会导入教师可以以一段引人入胜的视频、音乐或图片展示开始班会,营造出美的氛围。
然后,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美的定义和理解。
可以提问如下问题:-你认为美是什么?-你在生活中遇到过什么让你感到美的事物或场景?-你觉得美对人的影响有哪些?案例分享请几位学生分享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发现的美的例子,并鼓励他们陈述自己对这些美的感受和理解。
其他学生可以提问和发表自己的见解。
教师可以提供一些启发性问题,如:-你在哪些方面发现了美?-这些美对你的情绪和心情有何影响?-你认为这些美的元素是如何表达出来的?观察练习给学生分发观察表格,要求他们在校园或家庭环境中选择一个场景进行观察,并记录下他们观察到的美的元素,例如颜色、形状、光线等。
鼓励学生用文字或绘画的方式表达他们的观察结果。
教师可以提供一些指导性问题,如:-你选择了哪个场景进行观察?-你观察到了哪些美的元素?请描述一下。
-这些美的元素给你带来了什么感受?分享和讨论请学生依次分享他们的观察结果,并就他们所观察到的美的元素展开讨论。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美的元素是如何影响他们的感受和情绪的,以及为什么这些元素被认为是美的。
教师可以提出一些引导性问题,如:-你觉得这些美的元素是如何影响你的情绪和心情的?-这些美的元素在不同的人眼中是否有不同的解读?-你认为这些美的元素的价值在哪里?小组活动将学生分成小组,要求每个小组选择一个主题(如自然、人物、建筑等),并在给定的时间内收集与该主题相关的美的图片或照片。
丑到极处,便是美到极处——谈美丑转换日子总是很忙,焦头烂额的。
偶有空闲的晚上便变得懒懒散散,仿佛要为前面的忙碌作一点补偿,于是休息。
但一旦真正的休息却又毫不习惯,懒得骨头都变得松散无力,即使只是那么一个不用备课,不用学习的晚上,人就觉得虚度了光阴。
因为事实上,应该做的事还很多,没完没了的,周而复始。
于是开始强迫自己学习,学习,再学习。
翻开一本书,名字是《身边的美学》。
是去年在广州购书中心买的。
一看名字就喜欢,因为我喜欢一切美的东西,但我觉得自己没有什么鉴赏力,或者说我觉得美的,别人总不以为然。
我觉得不美的,别人却大加称赞。
我怀疑,是不是我对美的感受力比较差?何为美?我真想知道。
于是我买了下来,决定好好学习。
在断断续的续的学习中,好象并没有多大的收获。
倒是今天看了一篇题为《丑到极处,便是美到极处——谈美丑转换》的内容有所悟,但却与美无关,是关于写作的。
这一篇文章出现了十多位名人。
文章的引入是从贾平凹开始的,他有一篇散文名为《丑石》,入选到语文教材了,其中有一句经典之句,是借文中的天文学家口中说出的,他说“它是以丑为美。
是的,丑到极处便是美到极处。
”文章继续深化,提出其实这富于哲理的话是出自清代文艺批评家刘熙载的《艺概》一书中。
继续作者设疑,这话究竟是什么意思?如何理解?读者的注意力就被其吸引过去了。
作者开始推出他的理论,他认为审美过程带着浓厚的主观色彩,从新对美和丑下定义。
以中国传统戏曲为例,得出结论丑角不丑。
并列举了《七品芝麻官》中的唐知县,《徐九经升官记》中的徐九经。
其中剧作家以唐知县的口,说出了“当官不为民作主,不如回家卖红薯”如此这般掷定有声的传世名言!作者为了进一论证丑角不丑这一说法,把西方的著名丑角卓别林也搬将出来,并把美学家王朝闻的说话作为论据,他说,他是“丑中见美”美学原则的最佳体现。
国内也有名丑被赠予“丑得美”三个字,他就是京剧名丑艾世菊!赠送人就是书法家田原(书)。
除了戏曲中的表现外,作者还列举了绘画、雕塑中对“丑”的表现。
美与丑的辩证关系美学原理美与丑的辩证关系在美学中是一个重要的原理。
美学是研究美的本质、特点和规律的学科,而美与丑的辩证关系则是指美与丑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关联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在探讨美与丑的辩证关系时,我们需要从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进行考虑。
从主观的角度看,美和丑是个体对事物审美价值的主观评价。
美是人们对于事物的正向感受和喜爱,而丑则是人们对于事物的负向感受和厌恶。
然而,美和丑并不是绝对的,它们是相对的、因人而异的。
同样的事物或场景可能引起不同人的美与丑的感受。
这是因为每个人的审美观点、文化背景、经验积累等因素都会对其审美评价产生影响。
所以,美和丑是主观评价的结果,是人们对于事物感知和认知的个体化反映。
从客观的角度看,美和丑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属性。
事物的美或丑不仅取决于其外在形象,还取决于其内在品质和规律。
艺术作品、自然景观、人物形象等都具有一定的美学标准和规范。
美学原理是根据普遍人们的审美经验总结而来的,它们是对形式、色彩、纹理、结构以及情感、理性等方面的合理性和和谐性的认知。
而丑则是对于这些标准和规范的偏离或违背。
所以,美和丑是事物本身的客观属性,是由其形态、结构、色彩以及与人情感的联系等方面共同决定的。
美与丑的辩证关系是相互依存、相互关联和相互作用的。
首先,美和丑是相互依存的。
没有丑就无法凸显美,美和丑之间的对比可以使美更加突出和鲜明。
相反,没有美也无法认知丑,美和丑的对比可以使人们更清晰地理解丑陋的特点和形态。
其次,美和丑是相互关联的。
美的存在使丑的表现更加鲜明,通过与美的对比,人们可以深刻感受到丑陋的存在和影响。
同时,丑的存在也在一定程度上反衬和强调了美的价值和吸引力。
最后,美和丑是相互作用的。
美和丑之间的相互作用可以产生一种张力和冲突,从而激发人们的审美情感和思考。
通过对这种张力和冲突的体验和感知,人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和认识美和丑的本质和意义。
总而言之,美与丑的辩证关系是美学中一个重要的原理。
美丽与丑陋的感悟
美丽与丑陋是相对的,取决于每个人的观念和接受程度。
在我看来,美丽并不仅仅是外表的光鲜和修饰,更多的是内心的善良和真诚。
一个人的美丽可以通过他们的行为和态度展现出来,无论外表如何,只要内心充满爱与善意,就是最美丽的。
而丑陋也不仅仅是外貌上的残缺和不完美,更多的是内心的丑陋和恶意。
一个人的丑陋可以通过他们的自私和恶劣行为展现出来,无论外貌如何,只要内心充满着自私和恶意,就是最丑陋的。
所以,美丽与丑陋并不在于外表,而在于内心。
一个真正美丽的人会散发出自信和善意,无论他们的外表如何;而一个丑陋的人则会透露出自私和傲慢,无论他们的外表多么完美。
因此,我们要学会用心去感受他人的美丽,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外表的表面。
生活需要化丑为美的能力女人是最愛美的,一个少妇逛了好几条街,千挑万拣买到一件心仪的毛衣,淡绿色的,款式别致,配上薄呢长裙,走在街上,心是轻盈的,那种感觉真好。
毛衣在衣柜里放了几天。
早晨,少妇准备穿上毛衣去上班,令人气愤的是,毛衣左襟竟被老鼠咬了个洞,还留有张牙舞爪的痕迹。
怎么办呢,丢弃实在可惜。
少妇去找一位善补毛衣的师傅。
一周后,少妇去取毛衣。
师傅从一叠毛衣中抽出、展开,少妇眼前一亮。
那个破洞,神秘地变成了一片美丽的雪花,为了强调效果,又接连绣了两个愈来愈小的雪花图案,有雪花飘飞渐远的感觉。
少妇感叹,真好!原本的缺陷,通过巧妙的构思,摇身呈现出一种美。
上帝在造大象的时候,一时疏忽,把大象的鼻子拉得又大又长,使大象变得奇丑无比。
他想为大象重新造一个鼻子,但转念一想,世界上已经有很多美丽的动物了,比如老虎、长颈鹿、天鹅、孔雀等,也应该有一些丑陋的动物才是,这样才会使世界变得丰富多彩。
于是,他决定让大象接受丑陋的事实。
大象一开始不知道自己长得丑,它喜欢到动物中间去活动。
可是,别的动物见了它后都纷纷躲开。
大象十分纳闷,心想,自己是善良温和的,为什么大家不愿意和我在一起呢?一天,大象去湖边喝水,湖水如镜,大象看着自己水中的影子:“天哪!我怎么这么丑陋啊。
”大象伤心极了。
不过,大象是心胸开阔的动物,它想,上帝不会只给我丑陋的东西,既然有了这个长鼻子,那么就用它做些事情吧。
它把长长的鼻子往河中一伸,很容易吸到河中的水,还能够弄到很高地方的树枝树叶,丑鼻子给大象带来了很多好处。
由于丑鼻子发挥了作用,大象吃到和喝到的东西又多又好,而且由于经常使用丑鼻子干活,使大象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它的身体越来越强壮。
亿万年之后,大象成为陆地上最强大的动物,很少有动物敢挑战它。
有一天,上帝忽然想起了大象的丑鼻子,很内疚。
于是,他想给它重新造一只好看的鼻子。
可是,当上帝找到大象时,却吃惊地发现大象不是原来的样子了,它变成了庞然大物,它的鼻子比原来大多了,但看上去并不丑,而是很健美和很有力量。
美与丑哲理话语
1. 美丽不仅仅在外表,更在内心的善良和智慧。
2. 美与丑只是一种相对的评价,真正重要的是每个人的独特和个性。
3. 美丽和丑陋都是短暂的,因此我们应该以内在的价值和品质来定义自己。
4. 当我们能够欣赏自身的美丑并接受它,我们便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尊重他人的美丑。
5. 美丽和丑陋都有各自的价值,它们共同构成了生活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6. 美丽是一种态度,以开放和积极的眼光看待世界和他人,我们就能够发现更多的美。
7. 内心的美丽和善良能够让人拥有更长远的吸引力,而外表的美丽往往只是暂时的。
8. 美丽往往是社会的标准,但我们应该勇敢地突破这些标准并追求真正的自我。
9. 人的价值应该建立在其品德和行为上,而不是仅仅依赖外表的美丑。
10. 美丽的外表可能会吸引别人的目光,但真正让人长久留恋的是内心的美丽。
美与丑哲理话语
以下是一些关于美与丑的哲理话语:
1.真正的美,不是外在的,而是内在的。
它是由内而外的散发,是心灵的闪光。
2.丑陋的面容可能有善良的心,而美丽的外表可能包藏着险恶。
3.美与丑并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
不同的文化、不同的环境、不同的视角下,美与丑的定义也会发生变化。
美是一种主观感受,每个人对美的定义和标准都可能不同。
4.因此,不要试图去改变别人的审美观,而是要尊重他们的选择。
5.尽管外在的美能够吸引人的眼球,但内在的美才是真正能够留住人心的。
6.在评价一个人时,我们不应该只注重外表,而应该更注重他们的品德、智慧和个性。
7.美是一种力量,它能够激发人们的激情和创造力。
同时,丑也是一种力量,它能够提醒人们不要沉溺于外表的华丽,而是要追求内在的真实。
8.美与丑并不是生活的主要追求,我们应该更加注重自己的成长和进步,以及为他人和社会做出贡献。
9.尽管我们无法改变自己的外貌,但我们可以改变自己的内心和行为,让自己成为更加美好的人。
10.在欣赏美的时候,我们也应该保持警觉,不要被丑陋的事物所迷惑。
同时,在面对丑陋的事物时,我们也应该保持勇气和智慧,去揭示其中的真相和本质。
丑到极致就是美到极致的理解500字作文
美丑,其实是一个很主观的概念。
在这个世界上,没有绝对的美丑标准,因为每个人对美的定义和审美观都不尽相同。
有人觉得高高瘦瘦的身材最美,有人则偏爱丰腴有肉的体态;有人迷恋精雕细琢的五官,有人却更喜欢天然去雕饰的面容。
这就是美的多元性和个体差异所在。
不过,我个人觉得,"丑到极致就是美到极致"这句话是有些道理的。
因为当一个人或事物丑到了极点,反而会让人产生一种别样的美感。
就像一些被大家公认很丑的名人,由于他们独特的长相和个性,反而让人有一种"丑而不自赎"的可爱。
生活中也不乏这种"丑美"的例子。
有些人对建筑物的评价就是"很丑陋,但很有味道"。
一些饭店装修简陋,桌椅破旧,但却有一种返璞归真、质朴自然的美感。
再比如有些人穿着朴素随意,却给人一种舒适自在、独树一帜的美。
或许,"丑到极致就是美到极致"的哲理,就在于它突破了常规审美的束缚,反映出一种与众不同、大胆创新的美学理念。
它教会我们用开放包容的心态看待这个世界,欣赏事物的独特之处,而不是被固有的审美观所限制。
生活因"丑"而美丽,世界因"丑"而丰富多彩。
我们要学会用不同的眼光看待身边的人和事,发现美的多样性,用包容、欣赏的心态对待这个世界,从而收获别样的审美体验和人生乐趣。
心得体会从不完美中找到自信与美丽目录:一、从不完美中寻找自信与美丽的意义二、接受自身不完美的重要性三、找到自信的方法与途径四、如何展现自己的美丽五、自信与美丽的关系六、努力追求完美的心理陷阱七、珍惜非完美的独特之处以下是根据目录生成的内容:一、从不完美中寻找自信与美丽的意义每个人都渴望拥有自信与美丽,然而,这种自信与美丽不应只建立在完美的基础上。
完美只是一种理想状态,而在现实生活中,没有人能完美无缺。
因此,我们需要从不完美中寻找自信与美丽的真谛。
二、接受自身不完美的重要性接受自身的不完美是建立自信和美丽的第一步。
我们需要明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缺点和不足,这是人类的共同特点。
只有当我们能够接受这些不完美之处,并学会从中成长和改善,才能真正展现出自己的美丽与自信。
三、找到自信的方法与途径要找到自信,首先需要了解自己的优点和长处。
通过思考和反思,我们可以发现自己所擅长的领域,进而在这些领域中展现自己的能力和才华。
此外,与支持和鼓励自己的人交往、培养积极的思维方式和增强自我认同感也是找到自信的重要方法与途径。
四、如何展现自己的美丽展现自己的美丽不仅仅依赖外在的容貌,更重要的是内心的光彩。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注重个人形象与风格、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等都是展现自己美丽的方式。
此外,对他人的友善、助人为乐也能让自己散发出一种独特的美丽。
五、自信与美丽的关系自信与美丽是相互关联的。
只有当我们拥有自信,才能真正散发出内外兼修的美丽。
自信是我们与他人交流和互动的基础,它让我们敢于展示自己,而美丽则是我们展现自信的外在体现。
六、努力追求完美的心理陷阱追求完美是一种心理陷阱,它会让我们过分苛求自己,导致压力增加,自信和美丽则逐渐减弱。
因此,我们应该明白,完美并不是唯一的标准,要学会接受自己的不完美,并从中发现自己的独特之处。
七、珍惜非完美的独特之处非完美也是一种美丽,它体现了人类的多样性和个性化。
我们应该珍惜自己身上的非完美之处,正是这些独特之处塑造了我们独一无二的美丽。
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见各种各样的丑陋事物,但是在艺术家的笔下或者摄影师的镜头下,这些丑陋的事物却可以被转化为艺术美。
这种现象引发了人们对于现实生活丑向艺术美转化的基本原则的研究与探讨。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分析现实生活丑向艺术美转化的原则,希望能对读者有所启发和帮助。
一、审美主体的不同视角现实生活中的丑陋事物,常常是因为审美主体的不同视角而被人们所忽视或者排斥的。
但是在艺术家的眼中,这些丑陋事物却可以成为创作的灵感来源。
比如一些破旧的建筑、废弃的工厂、甚至是垃圾堆积的场景,在艺术家的镜头下或者画笔下,都成为了优美的风景或者抽象的艺术作品。
这就说明了审美主体的不同视角是现实生活丑向艺术美转化的基本原则之一。
二、艺术家的创作技巧艺术家在将现实生活中的丑陋事物转化为艺术美时,常常会运用各种创作技巧来加以修饰和增强。
比如在绘画中,艺术家可以通过运用色彩、构图、光影等技巧来使丑陋的事物呈现出美感;在摄影作品中,艺术家可以通过取景、调整光线、后期修饰等手段来展现艺术美。
这些创作技巧的运用是现实生活丑向艺术美转化的重要原则之一。
三、艺术作品的再现力量艺术作品有着较强的再现力量,能够将现实生活中的丑陋事物通过作品再现的方式转化为艺术美。
比如一幅反映社会现实的油画作品,可以通过艺术家的想象和再现力量,将社会丑陋的一面呈现在观众面前,引起人们的共鸣和反思。
这种再现力量是现实生活丑向艺术美转化的重要原则之一。
四、艺术创作的价值取向现实生活中的丑陋事物在艺术创作中转化为艺术美,常常涉及到艺术创作的价值取向。
艺术家在创作时常常会思考作品所要表达的是什么样的价值取向,是美的、善的、真实的,还是丑陋的、邪恶的、虚假的。
通过对价值取向的选择和表达,艺术家可以将现实生活中的丑陋事物转化为艺术美。
这种价值取向是现实生活丑向艺术美转化的基本原则之一。
五、社会裙体的审美观念社会裙体的审美观念对于现实生活丑向艺术美转化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如何在丑陋中寻找美的真谛(二)
低角度,靠近拍
生活中易被忽略的不完美常常会出现在我们的脚下,比如说一些落叶和杂草、生锈的铰链,以及剥落的墙皮,这些都是很好的拍摄主题。
如果拍摄得当,其美丽的程度绝不会逊于盛开的玫瑰。
不过,在拍摄这些主题时,我们需要放下身段,尝试使用低角度进行拍摄。
放大主体细节
如果你手中正巧有一枚微距镜头,那么你很幸运,只需用它就能得到我们想要的效果。
否则我们就需要用好手中现有的镜头资源,了解镜头的最近对焦距离。
如果既没有微距镜头,又没有具备近摄能力的镜头,我们还可以通过后期对照片进行适当裁剪的方式来突出照片中主体的细节,不过这就要求我们在前期拍摄时一定要保证图片的质量。
记得我们的智能手机实际上也是一种很好的可以进行微距摄影的工具,它们通常都具备了近距离对焦的能力。
寻找对比
这里我们所强调的“对比”不仅仅指色调上的对比,而是照片中任何能够在视觉上产生对比观感的元素,例如物体材质的对比或是运动状态的对比。
引发深入思考
千万不要低估象征主义的强大力量。
当我们看到一张并不美观却充满了荒凉感的照片时,我们本能地就会了解到这张照片是想要传达出一种孤独、寂寞或是被遗忘的感觉。
最近几年,拍摄一些远离尘嚣的“遗世”似乎已经成为了一种新风潮,许多摄
影师都喜欢深入到那些已经被人们所抛弃或遗忘的地点寻找拍摄素材,并希望在自己的照片中加入那些或神秘、或孤寂、或恐怖的感觉。
与此相反的是,当我们看到描绘一朵小花在一片瓦砾中绽放的照片时,我们又会感觉到希望。
因此,我们要学会利用“象征”这种工具,来增强照片的力量。
不要忘记摄影的终极神器——光
光线更够让原本平凡的事物焕然一新,学会利用光线永远都是每一位想要成为摄影师的人的必修课。
当我们发现并准备拍摄一个物体时,在进行构图前先绕着它的周围走上几圈,仔细观察不同位置的光线变化,看看是否有一束光线倾泻而下,正好打在被摄物身上,或者看看是否有机会借由“丁达尔效应”拍摄下上帝之光。
大部分时候我们都会强调拍摄的黄金时间段,也就是日出时分或日落时分。
但是,即便是在正午进行拍摄,我们仍然可以借由阳光所创造的出的阴影来拍摄出很有意思的照片。
最后,你也许会发现通过专注于在那些杂草和排水沟间寻找有趣的拍摄主题,这种方式也将会令我们在拍摄其他题材的摄影作品时受益。
如果我们平常只是关注那些外表美丽并且完美的时刻或事物的话,我们将会错过很多精彩的瞬间。
下次当你在拍摄婚礼或是孩子的生日聚会时。
即便是遇到一些计划外的情况或是不完美的瞬间,我们也能够从容应对然后拍摄更好的作品。
而这些作品反而会成为亲朋好友日后议论的焦点,并被人们记上好几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