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教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册期末复习提纲
- 格式:doc
- 大小:325.00 KB
- 文档页数:8
八年级下物理期末复习提纲很多同学考完试后觉得自己的物理成绩比较差,不知道自己应该从哪方面着手改进,只要做好提纲就行了。
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八年级下物理期末复习提纲,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欢迎阅读!八年级下物理期末复习提纲【力】一、力1、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力的单位:牛顿,简称牛,用N表示。
力的感性认识:拿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1N。
3、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说明:物体的运动状态是否改变一般指:物体的运动快慢是否改变(速度大小的改变)和物体的运动方向是否改变4、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它们都能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5、力的示意图: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把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表示出来,如果没有大小,可不表示,在同一个图中,力越大,线段应越长6、力产生的条件:①必须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
②物体间必须有相互作用(可以不接触)。
7、力的性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两物体相互作用时,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反之,受力物体同时也是施力物体。
二、弹力1、弹力①弹性:物体受力时发生形变,不受力时又恢复到原来的形状的性质叫弹性。
②塑性:物体受力发生形变,形变后不能恢复原来形状的性质叫塑性。
③弹力: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受到的力叫弹力,弹力的大小与弹性形变的大小有关弹力产生的重要条件:发生弹性形变;两物体相互接触;生活中的弹力:拉力,支持力,压力,推力;2:弹簧测力计①结构:弹簧、挂钩、指针、刻度、外壳②作用:测量力的大小③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它的伸长量就越长。
(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跟受到的拉力成正比)④对于弹簧测力计的使用(1)认清量程和分度值;(2)要检查指针是否指在零刻度,如果不是,则要调零;(3)轻拉秤钩几次,看每次松手后,指针是否回到零刻度;(4)使用时力要沿着弹簧的轴线方向,注意防止指针、弹簧与秤壳接触。
测量力时不能超过弹簧测力计的量程。
八年级物理下册复习提纲第七章力第一节力知识点1 力(1)力的定义: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叫做力。
(2)对力的认识:①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相互转化: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是相对的。
②力不能脱离物体而单独存在:一个力至少跟两个物体有关,单独一个物体不能产生力。
③力的产生与是否接触无关:相互接触的物体不一定发生力的作用,没有接触的物体之间也不一定没有力的作用。
知识点2 力的作用效果(重点)(1)力的作用效果可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改变物体的形状,二是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2)力的作用效果解解读:①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反过来,如果物体的形状发生了改变,则一定爱到了力的作用。
②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要为以下四种:由运动到静止,由静止到运动,速度大小的变化,运动方向的变化。
知识点3 力的三要素和力的示意图(重点)(1)力的作用效果的影响因素影响力的作用效果的因素有三个: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2)力的三要素的定义:在物理学中,把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叫做力的三要素。
(3)力的示意图:在物理学中,通常用一条带箭头的线段表示力。
在受力物体上沿力的方向画一条线段,在线段的未端画一个箭头表示力的方向,线段的起点或终点表示力的作用点,线段的长短表示力的大小(一个物体受多个力时).(4)正确画出力的示意图,就要正确画出力的三要素,具体步骤如下:①确定受力物体,将力的作用点画在受力物体上;②三定:定作用点,定方向,定长度。
③三标:标箭头,标力的符号(压力、拉力、推力、支持力用“F”表示,摩擦”表示,重力用“G”表示),标力的数值和单位。
力用“Ff知识点4 力的作用是相互的(难点)(1)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施加力的作用时,也同时受到另一个物体对它的作用。
(2)正确理解力的相互性①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力不能脱离物体而存在,当发生力的作用时,至少要有两个物体才能有相互作用。
②物体间的作用是相互的,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是相对而言,一般以研究对象为受力物体。
第七章 力一、知识体系结构⎪⎪⎪⎪⎪⎪⎪⎪⎪⎪⎪⎪⎪⎪⎪⎪⎪⎪⎪⎪⎪⎪⎪⎩⎪⎪⎪⎪⎪⎪⎪⎪⎪⎪⎪⎪⎪⎪⎪⎪⎪⎪⎪⎪⎪⎪⎪⎨⎧⎪⎪⎪⎪⎪⎪⎪⎪⎪⎪⎪⎪⎪⎩⎪⎪⎪⎪⎪⎪⎪⎪⎪⎪⎪⎪⎪⎨⎧⎪⎪⎪⎪⎪⎩⎪⎪⎪⎪⎪⎨⎧⎩⎨⎧⎪⎩⎪⎨⎧⎪⎩⎪⎨⎧⎩⎨⎧⎪⎩⎪⎨⎧⎪⎪⎪⎩⎪⎪⎪⎨⎧⎩⎨⎧⎪⎪⎩⎪⎪⎨⎧减小摩擦的方法增大摩擦的方法摩擦的利弊因素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静摩擦滚动摩擦滑动摩擦分类概念及产生条件摩擦力大小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点概念及符号表示,作用重力相互作用的力:特征概念及常见的弹力弹力力的分类步骤弹簧测力计的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的工作原理测量力的工具力的测量点和方向表示出来箭头的线段把力的作用力的示意图:用一条带表示出来头的线段把力的三要素力的图示:用一条带箭力的表示力的单位力的三要素力的描述两种力的作用效果力物体相互性、受力物体和施力的性质间有相互作用或两个以上物体,物体产生条件:必须有两个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的概念)() (力二、知识要点1、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它不能离开物体而单独存在,要产生力至少要有两个物体,它们之间不一定接触,其中一个是施力物体,另一个是受力物体。
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它们既是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
力可以产生两种作用效果:①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②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或者说使物体发生形变 )。
2、力的三要素是指: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力一般用大写字母 F 来表示,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其符号是 N 。
用一条带箭头的线段把力的三要素都表示出来的方法叫力的图示,力的示意图则只表示出力的作用点和力的方向。
3、物体由于发生形变而产生的力叫弹力,常见的拉力、提力、压力、支持力都属于弹力,弹力的方向总是垂直于受力面。
测量力的工具是测力计,常用的测力计是弹簧测力计。
弹簧测力计的工作原理是:在弹性限度内,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弹簧的伸长量就越长。
相互作用的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同时产生,同时消失,并且它们分别作用在两个物体上,这两个物体互为受力物体和施力物体。
期末知识点复习姓名班级第七章力第一节力一、力的概念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
①力是由物体产生的,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离开了物体,力就不存在了。
有力的作用,就一定有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②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施力时,同时也受到后一个物体对它的作用,即物体间力的作用是________的。
相互作用的力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特点。
③产生力的作用与否,跟两物体是否接触_______,相互接触的物体之间可以没有力的作用,不接触的物体之间可以发生力的作用。
二、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改变物体的形状),也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①物体的形变是指物体的伸长、缩短、弯曲、扭转等。
在有些情况下物体受力发生的微小形变是我们觉察不到的,如:我们用手压桌子。
②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包括由静到动,由动到静;由快到慢,由慢到快;运动方向的改变。
第二节力的描述一、力的三要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力的单位物理学中,力的国际制单位是______,简称______,符号是________。
托起一个鸡蛋的力大约是0.5N,一个中学生对地面的作用力大约是500N。
三、力的表示1.力的图示力的图示法就是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把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都表示出来的方法。
线段的起点表示力的_______,线段的长度表示力的_______,箭头的指向表示力的方向。
具体作图方法:①明确图示对象。
所要作的是哪个力,这个力的三要素分别是什么,如果题中没有给出实物图,一般还要用示意图或小方框来表示受力物体。
②确定_______,一般画在受力图示的左上角。
③用实心小圆点标出力的作用点,一般画在受力物体的几何重心上。
④从力的作用点起,沿力的方向画出力的作用线,根据力的大小和标度的大小确定线段的长度,并在线段的末端画出箭头表示力的方向,明确标注力的符号和大小值。
八年级物理下册复习提纲下册物理复习提纲:一、电学1. 电流与电路- 电流的概念及计算- 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特点及计算- 电阻的概念及计算- 伏安特性曲线的解读2. 线路图与电流计- 电路的线路图表示法- 电流计的原理及使用3. 电阻与电阻率- 电阻和电阻率的定义及计算 - 影响电阻的因素- 系列电阻和并联电阻的计算4. 电阻的应用- 电阻式电压分压器- 电阻式电流分流器- 电阻的功率计算5. 电功率与电能- 电功率的定义及计算- 电能的定义及计算- 电能的转化与利用二、光学1. 光的直线传播- 光的直线传播的特点- 光线和光束的概念- 光的反射定律及应用2. 镜和成像- 平面镜的特点和成像规律- 凸面镜和凹面镜的特点和成像规律 - 成像的应用3. 光的折射- 光的折射定律及应用- 透镜和成像- 粉笔在水中的折射实验解释4. 光的颜色与色散- 光的颜色及颜色的形成- 光的色散现象及原因- 双色仪的结构和作用5. 光的传播和光的阻塞- 光的传播方式及介质的选择 - 光的阻碍和遮挡- 不同材料对光的吸收和透射的比较三、声学1.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声音的产生方式- 声音的传播方式- 震动的特点和声音的传播速度2. 声的强度和音量- 声的强度的定义及计算- 声音的音量与声音强度的关系- 声音的分贝表示法3. 音的特征- 音的频率和音调- 音的噪音与纯音- 音的音色与共鸣4. 声音的反射和回声- 声音的反射定律- 回声的形成和应用5. 声音的传播和声音的屏障- 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 - 声音的吸收、反射和透射- 不同材料对声音的影响。
八年级下册物理期末考试知识提纲物理是中考的一门重要科目,学好物理很重要,找对方法可以帮我们更好的学习物理。
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八年级下册物理期末考试提纲,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欢迎阅读!八年级下册物理期末考试知识提纲一、声音的产生: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人靠声带振动发声、蜜蜂靠翅膀下的小黑点振动发声,风声是空气振动发声,管制乐器考里面的空气柱振动发声,弦乐器靠弦振动发声,鼓靠鼓面振动发声,钟考钟振动发声,等等);2、振动停止,发生停止;但声音并没立即消失(因为原来发出的声音仍在继续传播);3、发声体可以是固体、液体和气体;4、声音的振动可记录下来,并且可重新还原(唱片的制作、播放);二、声音的传播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和气体都可以传播声音;声音在固体中传播时损耗最少(在固体中传的最远,铁轨传声),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得最快,气体中最慢(软木除外);2、真空不能传声,月球上(太空中)的宇航员只能通过无线电话交谈;3、声音以波(声波)的形式传播;注:由声音物体一定振动,有振动不一定能听见声音;4、声速:物体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叫声速,单位是m/s;声速的计算公式是v=s/t;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为340m/s;三、回声: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再传入人的耳朵里,人耳听到反射回来的声音叫回声(如:高山的回声,夏天雷声轰鸣不绝,北京的天坛的回音壁)1、听见回声的条件:原声与回声之间的时间间隔在0.1s以上(教师里听不见老师说话的回声,狭小房间声音变大是因为原声与回声重合);2、回声的利用:测量距离(车到山,海深,冰川到船的距离);四、怎样听见声音1、人耳的构成:人耳主要由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及听觉神经组成;2、声音传到耳道中,引起鼓膜振动,再经听小骨、听觉神经传给大脑,形成听觉;3、在声音传给大脑的过程中任何部位发生障碍,人都会失去听觉(鼓膜、听小骨处出现障碍是传导性耳聋;听觉神经处出障碍是神经性耳聋);4、骨传导:不借助鼓膜、靠头骨、颌骨传给听觉神经,再传给大脑形成听觉(贝多芬耳聋后听音乐,我们说话时自己听见的自己的声音);骨传导的性能比空气传声的性能好;5、双耳效应:生源到两只耳朵的距离一般不同,因而声音传到两只耳朵的时刻、强弱及步调亦不同,可由此判断声源方位的现象(听见立体声);五、声音的特性包括:音调、响度、音色;1、音调:声音的高低叫音调,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物体在每秒内振动的次数,表示物体振动的快慢,单位是赫兹,振动物体越大音调越低;)2、响度:声音的强弱叫响度;物体振幅越大,响度]越强;听者距发声者越远响度越弱;3、音色:不同的物体的音调、响度尽管都可能相同,但音色却一定不同;(辨别是什么物体法的声靠音色)注意:音调、响度、音色三者互不影响,彼此独立;六、超声波和次声波1、人耳感受到声音的频率有一个范围:20Hz~20000Hz,高于20000Hz叫超声波;低于20Hz叫次声波;2、动物的听觉范围和人不同,大象靠次声波交流,地震、火山爆发、台风、海啸都要产生次声波;七、噪声的危害和控制1、噪声:(!)从物理角度上讲物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叫噪声;(2)从环保的角度上讲,凡是妨碍人们正常学习、工作、休息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都是噪声;2、乐音:从物理角度上讲,物体做有规则振动发出的声音;3、常见招生来源:飞机的轰鸣声、汽车的鸣笛声、鞭炮声、金属之间的摩擦声;4、噪声的等级:表示声音强弱的单位是分贝。
第七章力1、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力产生的条件:①必须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
②物体间必须有相互作用(可以不接触)。
3、力的性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相互作用力在任何情况下都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不同物体上)。
两物体相互作用时,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反之,受力物体同时也是施力物体。
4、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说明:物体的运动状态是否改变一般指:物体的运动快慢是否改变(速度大小的改变)和物体的运动方向是否改变5、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6、力的单位: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用N 表示。
力的感性认识:拿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1N。
7、力的表示法:力的示意图: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把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表示出来,如果没有大小,可不表示,在同一个图中,力越大,线段应越长。
8、(1)、弹性:物体受力发生形变,失去力又恢复到原来的形状的性质叫弹性。
(2)、塑性:在受力时发生形变,失去力时不能恢复原来形状的性质叫塑性。
(3)、弹力: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受到的力叫弹力,弹力的大小与弹性形变的大小有关9、力的测量:⑴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的工具。
⑵分类:弹簧测力计、握力计。
⑶弹簧测力计:A、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与所受的拉力成正比。
B、使用方法:“看”:量程、分度值、指针是否指零;“调”:调零;“读”:读数=挂钩受力。
C、注意事项:加在弹簧测力计上的力不许超过它的最大量程。
D、物理实验中,有些物理量的大小是不宜直接观察的,但它变化时引起其他物理量的变化却容易观察,用容易观察的量显示不宜观察的量,是制作测量仪器的一种思路。
这种科学方法称做“转换法”。
利用这种方法制作的仪器象:温度计、弹簧测力计、压强计等。
10、相互作用力:①大小相等②方向相反③作用在一条直线上④作用在不同物体上。
11、重力:⑴重力的概念:地面附近的物体,由于地球的吸引而受的力叫重力。
第七章力1、力①定义:。
力的国际单位是:②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相互作用力特点:③力的作用效果:;2、力的测量测量工具:3、重力①定义:②重力的大小:物体的重力与成正比。
公式:③重力的方向:④重心:4、摩擦力①滑动摩擦力定义、方向②判断静摩擦力的大小的方法:③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影响因素:④滚动摩擦:⑤增大摩擦的方法:减小摩擦的方法:5.实验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写出:原理、方法、实验器材、步骤、表格的绘制、结论、注意事项第八章力与运动1、力的合成:作用在同一直线上的两个力:①方向相同时:②方向相反时:2、二力平衡①什么叫二力平衡:②二力平衡的条件:③物体处于平衡状态时,其合力一定为3、运动和力的关系①力是的原因,而不是的原因②牛顿第一定律。
③惯性:4. 实验探究:推断物体不受力时的运动写出:实验原理、方法、实验器材、步骤、表格的绘制、结论、注意事项第九章压强1、压强①叫压力。
物体对水平面上压力的大小等于。
②压力的作用效果:和有关③压强是描述物理量④压强的定义:。
其国际单位是:⑤计算公式:⑥增大压强方法:减小压强方法:2、液体内部的压强①液体压强的特点:②计算公式:压强:3.实验探究:液体内部压强的规律写出:实验原理、方法、实验器材、步骤、表格的绘制、结论、注意事项4、连通器①定义:②特点:③应用:5、大气压强①产生原因:空气有重力,空气具有流动性②、覆杯实验、瓶吞蛋实验等证明了大气压强的存在。
③实验测出了大气压强的值④标准大气压:把等于76㎝高(或mm)水银柱所产生的压强的大气压叫做1标准大气压。
1标准大气压=76㎝水银柱高= Pa= 水柱高⑤大气压的变化:大气压随高度的升高而,大气压还随天气和季节的变化而变化。
⑥气体压强跟体积的关系:在温度保持不变时,一定质量的气体在体积增大时压强,体积减小时压强。
⑦沸点与大气压的关系:。
第十章流体中的力现象1、升力:2、浮力:①定义:方向:施力物体:受力物体:②浮力的产生原因:表达式:探究浮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液体密度、物体密度、深度、物体浸入液体的体积选择一个)2.1实验探究:水的浮力写出:实验原理、实验器材、步骤、结论、注意事项阿基米德原理文字表述:阿基米德原理公式表述:阿基米德原理公式展开:2.2实验探究:验证阿基米德原理(通过简图、必要的文字说明)3、物体的浮沉条件⑤复习鱼、轮船的排水量、潜水艇的上浮和下沉、密度计的原理,气球飞艇等知识第十一章功与机械一、功1.定义:。
八年级(下)物理期末复习基本知识点第七章从粒子到宇宙1.分子⑴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
分子若看成球型,其直径约为10-10m。
⑵一切物体的分子都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①扩散:不同物质在相互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
②扩散现象说明:A分子之间有间隙。
B 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③固、液、气都可扩散,扩散速度与温度有关。
④分子运动与物体运动要区分开:扩散、蒸发等是分子运动的结果,而飞扬的灰尘,液、气体流动是物体运动的结果。
⑶分子间有同时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破镜不能重圆的原因是:分子间的距离很大时,分子间的作用力很小,可以忽略不计。
2.电荷⑴带了电(荷):摩擦过的物体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我们就说物体带了电。
轻小物体指碎纸屑、头发、通草球、灰尘、轻质球等。
⑵使物体带电的方法:摩擦起电定义: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原因:不同物质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不同实质: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得电子带负电,失⑶两种电荷:正电荷:规定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的电。
实质:物质中的原子失去了电子负电荷:规定: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的电。
实质:物质中的原子得到了电子⑷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3.原子(1)卢瑟福首先提出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汤姆生首先发现了电子,同时也说明了原子是可以再分的。
(2)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
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
质子和中子是由夸克组成。
(3)原子呈中性,因为原子核中的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而核外电子带负电,且正负电荷数相等。
4.宇宙(1) 哥白尼首先提出“日心说”;(2)宇宙是起源于宇宙大爆炸;宇宙是有层次的天体结构系统,是有起源的;是膨胀的;是演化的。
y.(光年)是指光在真空中行进一年所经过的距离,是长度单位。
第八章力1.力⑴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⑵力产生的条件:①必须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
②物体间必须有相互作用(可以不接触)。
八年级下物理期末复习提纲第七章 力与运动(略)第八章 压强(简要内容)一、压力的作用效果1.公式:SF P ;适用于固体、液体和气体;(单位:帕斯卡;简称:帕;符号:P a )2.增大压强的方法:当压力不变时减小受力面积;当受力面积不变时,增大压力;或者同时增大压力和减小受力面积。
3.减小压强的方法:当压力不变时增大受力面积;当受力面积不变时,减小压力;或者同时减小压力和增大受力面积。
二、液体压强4.液体压强的特点: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同种液体在同一深度的各处、各个方向的压强大小相等;随液体深度的增加,压强随之变大;不同液体,产生的压强大小与液体的密度有关,在同一深度,密度越大,液体的压强越大。
5.公式:P=ρgh6.①大气压随高度的增加而减小;②液体的沸点随液体表面大气压的增大而增大。
三、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7.气体(液体)在流速大的地方压强小,在流速小的地方压强大。
第九章 浮力一、认识浮力1.定义:浸在液体(或气体)中的物体,受到液体(或气体)竖直向上的托力叫浮力。
2.方向:浮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上的。
3.产生原因:由于液体对物体向上和向下的压力差产生的。
二、阿基米德原理4.决定浮力大小的因素:物体在液体中所受浮力的大小不仅与液体的密度有关,还与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而与浸没在液体中的深度无关。
5.阿基米德原理内容:浸入液体中的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的大小。
6.公式:F浮=G排=ρ液V排g (适用条件:液体或气体)三、物体的浮与沉8. (1)当F浮>G时,物体上浮,最终结果漂浮(漂浮时F浮=G)。
(ρ物<ρ液)(2)当F浮<G时,物体下沉,最终结果沉底。
(ρ物>ρ液)(3)当F浮=G时,物体悬浮(ρ物=ρ液)9. (1)密度计:它所受到的浮力总是等于它的重力。
(2)潜水艇:依靠改变自身重力来实现在水中的浮沉。
(3)气球和飞艇:ρ气<ρ空气,使它受到的F浮>G物而升空。
第七章力
1、力①定义:。
力的国际单位是:
②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相互作用力特点:
③力的作用效果:;
2、力的测量
测量工具:
3、重力①定义:
②重力的大小:物体的重力与成正比。
公式:
③重力的方向:
④重心:
4、摩擦力
①滑动摩擦力定义、方向
②判断静摩擦力的大小的方法:
③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影响因素:
④滚动摩擦:
⑤增大摩擦的方法:
减小摩擦的方法:
5.实验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写出:原理、方法、实验器材、步骤、表格的绘制、结论、注意事项
第八章力与运动
1、力的合成:作用在同一直线上的两个力:
①方向相同时:
②方向相反时:
2、二力平衡
①什么叫二力平衡:
②二力平衡的条件:
③物体处于平衡状态时,其合力一定为
3、运动和力的关系
①力是的原因,而不是的原因
②牛顿第一定律。
③惯性:
4. 实验探究:推断物体不受力时的运动
写出:实验原理、方法、实验器材、步骤、表格的绘制、结论、注意事项
第九章压强
1、压强
①叫压力。
物体对水平面上压力的大小等于。
②压力的作用效果:和有关
③压强是描述物理量
④压强的定义:。
其国际单位是:
⑤计算公式:
⑥增大压强方法:
减小压强方法:
2、液体内部的压强
①液体压强的特点:
②计算公式:压强:
3.实验探究:液体内部压强的规律
写出:实验原理、方法、实验器材、步骤、表格的绘制、结论、注意事项
4、连通器
①定义:
②特点:
③应用:
5、大气压强
①产生原因:空气有重力,空气具有流动性
②、覆杯实验、瓶吞蛋实验等证明了大气压强的存在。
③实验测出了大气压强的值
④标准大气压:把等于76㎝高(或mm)水银柱所产生的压强的大气压叫做1标准大气压。
1标准大气压=76㎝水银柱高= Pa= 水柱高
⑤大气压的变化:大气压随高度的升高而,大气压还随天气和季节的变化而变化。
⑥气体压强跟体积的关系:在温度保持不变时,一定质量的气体在体积增大时压
强,体积减小时压强。
⑦沸点与大气压的关系:。
第十章流体中的力现象
1、升力:
2、浮力:
①定义:
方向:施力物体:受力物体:
②浮力的产生原因:表达式:
探究浮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液体密度、物体密度、深度、物体浸入液体的体积选择一个)
2.1实验探究:水的浮力
写出:实验原理、实验器材、步骤、结论、注意事项
阿基米德原理文字表述:
阿基米德原理公式表述:
阿基米德原理公式展开:
2.2实验探究:验证阿基米德原理(通过简图、必要的文字说明)
⑤复习鱼、轮船的排水量、潜水艇的上浮和下沉、密度计的原理,气球飞艇等知识
第十一章功与机械
一、功
1.定义:。
力学里所说的功包括两个必要因素:一;二是物体在
.
2.不做功的三种情况:、、。
巩固:☆某同学踢足球,球离脚后飞出10m远,足球飞出10m的过程中人对
球。
3.力学里功规定:。
公式:。
4.功的单位:。
把一个鸡蛋举高1m,做的功大约是J。
5.功率定义:。
符号:。
物理意义:表示的物理量。
6. 公式:由功率的定义可知,导出公式:单位:瓦特,简称瓦符号W,
1W=1J/s
二、杠杆
1. 动力:
2. 动力臂:
3. 阻力:
4. 阻力臂:
5. 支点:
练习:
a.已知力、支点O画力臂
b.已知动力臂、支点O画动力
c.已知支点, 动力作用点A找最省力力臂
6.实验探究:杠杆平衡条件
实验器材、步骤、表格的绘制、结论、注意事项(调节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的原因)
7.杠杆平衡条件:公式表示:
8.根据杠杆平衡条件分析可知,当L1>L2时,F1F2 是杠杆,省力但费距离,如;L1<L2时,F1F2是杠杆,费力但省距离,如:;L1=L2时,F1F2。
是杠杆,既不省力也不省距离,如。
三、滑轮
1.定滑轮:使用时,实质上是一个杠杆,使用时不,但可以改变。
2.动滑轮使用时,实质上是一个的杠杆,使用时省,费,但不能。
3.使用滑轮组时有几段绳子吊着动滑轮,提起物体所用的力就是物重(物重和动滑轮重之和)的,即F=。
动力F移动的距离S与物体被提升的高度h的关系是:。
四、
1.功的原理:
2.斜面
(1)1.使用斜面将物体由低处移动到高处,所做的功是W1= ,直接将物体提升到h高处,对物体做的功是W2= 。
根据功的原理可得,推导得出F= 。
进一步分析可知,使用斜面可以。
进一步推导可知,在高度一定的情况下,斜面越长。
斜面长是斜面高的几倍,拉力就是物体所受重力的
3.轮轴:公式:应用举例:
五.机械效率
1.有用功:定义:公式:
2.额外功:定义:公式:3.总功:定义:公式:
4.机械效率:
①定义:符号是:
②公式:
③有用功总总功,所以机械效率总小于
④提高机械效率的方法:
5. 实验探究: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写出:原理、方法、实验器材、步骤、表格的绘制、结论、注意事项
第十二章机械能
一.什么叫能:
二.机械能
1.动能:
影响动能大小因素
2.势能:包括
影响重力势能大小因素
影响弹性势能势能大小因素:
机械能= + ()
3.动能和重力势能的转化
3.弹性是能和动能、重力势能的互相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