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种动脉穿刺采血方法的比较
- 格式:pdf
- 大小:125.89 KB
- 文档页数:2
引言:动脉采血是一种常用的临床操作方法,用于获取动脉的血液样本进行分析和诊断。
正确的动脉采血部位和方法对于准确的数据采集和诊断结果至关重要。
本文将深入探讨动脉采血的部位和方法,以帮助医务人员正确操作,提高临床工作的准确性和效率。
概述:动脉采血作为一项重要的技术,不仅需要医务人员掌握正确的部位,还需要熟悉准确的操作方法。
本文将从部位和方法两方面进行详细的阐述。
正文:1. 动脉采血部位1.1 桡动脉采血- 桡动脉位于前臂的桡侧,是最常用的动脉采血部位之一。
选择桡动脉采血可以避免深部血管和神经的损伤。
- 在选择桡动脉采血部位时,应该选择与患者心率变异最小的一侧,通常是非主手。
- 桡动脉采血的具体操作方法包括确定采血位置、清洁皮肤、选择合适的针刺点位、识别动脉脉搏、使用适当的针头进行穿刺。
1.2 股动脉采血- 股动脉位于大腿的前方,采血时需要考虑患者的体位和安全性。
- 股动脉采血的具体操作方法包括确定采血位置、清洁皮肤、选择合适的针刺点位、识别动脉脉搏、使用适当的针头进行穿刺。
1.3 足背动脉采血- 足背动脉位于足背,通常用于新生儿和小儿的动脉采血。
- 足背动脉采血的具体操作方法包括确定采血位置、清洁皮肤、选择合适的针刺点位、识别动脉脉搏、使用适当的针头进行穿刺。
1.4 背动脉采血- 背动脉位于手背部分,一般用于手术、外伤等特殊情况下的动脉采血。
- 背动脉采血的具体操作方法包括确定采血位置、清洁皮肤、选择合适的针刺点位、识别动脉脉搏、使用适当的针头进行穿刺。
2. 动脉采血方法2.1 直接针刺法- 直接针刺法是常用的动脉采血方法,适用于多种动脉采血部位。
- 具体操作方法包括选择合适的针头和注射器、确定针刺点位、使用适当的角度和力度进行穿刺、慢慢放松针头、收集血样。
2.2 造影剂法- 造影剂法适用于需要进行血管造影的情况,可以辅助确定动脉采血部位。
- 具体操作方法包括选择合适的造影剂、确保患者安全、进行血管造影、根据造影结果选择合适的动脉采血部位。
动脉采血法1、⑴桡动脉穿刺:桡动脉自肱动脉分出,与桡骨平行下降,其下部位置较浅,表面又附以皮肤和筋膜桡侧腕屈肌腱的外侧可模到桡动脉的博动,由于桡动脉较细,搏动点为条索状,在较长一段时间才能触及博动,取血位置误差较大,容易穿刺到骨膜,而骨膜上有较丰富的血管和神经,对疼痛敏感性高,但优点是易于压迫止血及观察出血情况。
穿刺方法:患者手臂自然平放于床上,常规消毒前壁掌侧腕关节上2cm处,穿刺部位的皮肤及操作者的左手示指、中指、无名指、操作者以左手示指、中指、无名指沿桡骨骨头模动脉,中指置搏动最明显处,抬起中指,以食指及无名指固定皮肤垂直进针0 5~1 5cm 取血左手将采血有动脉血的注射四针头斜血刺入橡皮塞。
⑵股动脉穿刺:自腹股沟中点至收肌结节连线的上2/3为股动脉的体表投影,股动脉穿刺技术是血管介入治疗的基础环节,我们也常作为血气分析采血的首选部位,尤其是对年纪幼小的患儿及循环衰竭的危重病人,股动脉因其血管粗大,血流丰富,行穿刺采血术具有易固定位、取血快速的优点,同时不易止血。
穿刺方法:患者平卧,大腿外展和施外位于腹股为韧带(髂前上棘与趾骨结节体表连线位置)中点触及股动脉搏动,常规消毒穿刺部位及操作者左手示指、中指及无名指、中指指尖位于股动脉搏动最强处,其余两指稍用力固定皮肤后抬起中指,以肝素化注射器垂直进针见回血后即停止刺入,采集足够量的动脉血后快速拔出穿刺针,棉球压迫穿刺点,右手将采血注射器针头斜面刺入橡皮塞,以隔绝空气。
⑶肱动脉穿刺:肱动脉是腑动脉越过背扩肌下缘之后续动脉,伴正中神经沿肱二头肌肉侧下行至肘窝深部,其部位较深,不易止血。
穿刺方法:患者手壁自然平放于床上,常规消毒肘窝穿刺部位的皮肤及操作者的左手示指、中指和无名指,中指置搏动最明显处,抬起中指,以示指及无名指固定皮肤,以肝素化注射器垂直进针,采集足够血量的动脉血后快速拔出穿刺针,棉球压迫穿刺点,右手将采血注射器针头斜面刺入橡皮塞,以隔绝空气2术后止血从凝血机制看,根据内源性凝血时间为5~10分钟,穿刺点一般在术后20分钟内可凝血,血管毕、血小板、血液凝固对动脉止血起着非常大的作用。
动脉采血的部位与方法动脉采血,这个听上去有些吓人的过程,其实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复杂。
我们今天就来聊聊这个话题,看看在什么地方采血比较合适,方法又是怎样的。
希望能让你对这个过程有个清晰的认识,也能消除一些不必要的恐惧。
一、动脉采血的部位1.1 尺动脉说到动脉采血,首先想到的就是尺动脉。
这个地方就在你的手腕内侧,摸到一根明显的脉搏,那个地方就是尺动脉。
很多医生会选择在这儿采血,因为相对容易找到,也比较安全。
采血时,患者的手臂应该稍微放松,最好是坐着或者躺着。
因为太紧张,手会僵硬,血管就会不太好找。
1.2 股动脉另一个常见的地方是股动脉,位置就在大腿根部。
这个地方的血管相对较大,适合需要采集较多血液的情况。
虽然这里的采血难度略高一些,但对于一些特殊的检查,股动脉可是个不错的选择。
医生通常会在这儿进行更深入的检查。
二、动脉采血的方法2.1 准备工作在开始之前,医生会先做好准备工作。
这包括选择合适的采血部位、消毒工具、准备好试管等。
患者的心理准备也很重要,心态放松能大大减少疼痛感。
医生会跟你聊聊天,分散你的注意力。
就像朋友间的小聊天,轻松愉快。
2.2 采血过程接下来就是采血的过程。
医生会用一根细针穿刺血管,快速而准确。
通常只需要几秒钟,血液就会流入试管。
其实并不会痛得让人无法忍受,像是蚊子叮了一下,随后就没事了。
此时,你可能会感觉到一丝凉意,但这也是正常的。
2.3 采血后的处理一旦采血完成,医生会用棉球轻轻按压采血部位,防止出血。
然后会贴上创口贴,简单又有效。
这个时候,你可以稍微活动一下手腕,帮助血液循环,减少淤青的可能性。
三、注意事项与潜在风险3.1 术前准备动脉采血并不是随随便便就能进行的。
术前要确保没有服用抗凝药物,避免出血风险。
医生通常会询问你的病史,了解你是否有血液病或者其他相关的健康问题。
这些都是为了确保你的安全。
3.2 术后观察采血后,医生会让你在医院稍作观察,看看有没有出现不适。
如果有任何异常,比如剧烈的疼痛、出血不止,务必要及时告知医生。
动脉血气的采血部位一、桡动脉血管特点:1、位于手腕部,位置表浅,易于触及,穿刺成功率高。
周围无重要伴行血管及神经,不易发生血管神经损伤。
2.、方有韧带固定,容易压迫止血,局部血肿发生率较低。
选用建议:为首选动脉采血部位。
穿刺点:距腕横纹一横指(约1~2cm)、距手臂外侧0.5~1cm处,动脉搏动最强处;或以桡骨茎突为基点,向尺侧移动1cm,再向肘部方向移动0.5cm,动脉搏动最强处。
通过使用艾伦试验方法,成功抽取桡动脉血气分析标本。
方法如下:①嘱患者握拳②同时按压患者尺动脉及桡动脉,阻断手部血供③.数秒钟后,嘱患者伸开手指,此时手掌因缺血变苍白④压迫尺动脉的手指抬起,观察手掌颜色恢复的时间。
试验证明:若手掌颜色在5~15秒内恢复,提示尺动脉供血良好,该侧挠动脉可用于动脉穿刺;若手掌颜色不能在5~15秒内恢复,提示该侧手掌侧支循环不良,该侧挠动脉不适宜穿刺。
二、肱动脉血管特点:1、位于肘窝处,直径较桡动脉粗;周围无伴行静脉,不易误采静脉血。
2、位于肌肉和结缔组织深部,搏动不明显,易与各肌健、静脉混淆。
3、缺乏硬筋膜及骨骼支撑,穿刺时易滑动,压迫止血较困难。
周围有正中神经伴行,穿刺时可导致神经损伤。
4、缺乏侧支循环,若穿刺导致动脉栓塞,可造成前臂血运障碍。
选用建议:当桡动脉因畸形、疤痕等不能使用时,可选用肱动脉进行动脉穿刺。
不推荐儿童、婴幼儿行肱动脉穿刺。
穿刺点:肱二头肌内侧沟动脉搏动最明显处;或以肘横纹为横轴,肱动脉搏动为纵轴,交叉点周围0.5厘米范围。
三、足背动脉血管特点:位置表浅,易于触及,较细、神经末梢丰富。
选用建议:一般只作为以上两种动脉不能使用或穿刺失败时的选择。
穿刺点:足背内、外踝连线中点至第一距骨间隙的中点处,选脉搏动最明显处。
四、股动脉血管特点:1、管径粗大、搏动感强、易于穿刺。
2、压力较大,难以按压止血,易发生假性动脉瘤,造成出血、血栓风险。
3、该穿刺部位有阴毛,若消毒不彻底易引起感染。
足背动脉与股动脉采血方法探讨和结果的临床比较目的:对足背动脉与股动脉采血方法进行临床分析对比。
方法:随机抽取笔者所在科室收治的需多次检测血气分析的临床患者病35例,使用2 ml的血气分析注射器分别采用足背动脉采血法和股动脉采血法进行采血,对这两种采血方法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经统计发现,两种方法成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疼痛、瘀斑、血肿以及需要按压的时间方面,足背动脉采血明显优于股动脉采血(P<0.05)。
结论:足背动脉采血法能保证采血安全,减少患者痛苦,节省按压的时间,清醒患者乐于接受,值得推广。
标签:足背动脉;股动脉;血气分析;采血方法动脉采血是临床常见的护理操作之一。
在抢救危重患者时,随着病情急剧变化,血液中各项生化指标发生相应改变,往往需要频繁地采集血标本以动态监测[1]。
动脉血气分析对血中参与气体交换及与呼吸有关的氧以及二氧化碳进行检测,为机械通气参数调节、呼吸衰竭或者是酸碱平衡失调的监护、疗效分析以及预后评估提供一项十分重要的参考依据,同时对吸氧浓度以及药物治疗等均可产生良好的指导效果[2]。
本次对笔者所在科室需要多次检测血气分析的临床患者分别采取足背动脉与股动脉采血法对患者进行标本采集,并对两组患者的疼痛等情况进行了对比分析,现汇报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次抽取对象为笔者所在科室收治的需多次检测血气分析的临床患者,共抽取35例,其中有男20例,女15例,年龄34~79岁,平均(47.9±12.4)岁。
本次研究对象均不存在明显的精神系统疾患以及出血倾向,局部皮肤不存在明显的溃烂、没有破损、不存在瘢痕、不具有血管畸形等症。
本次研究对象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所有患者均符合临床诊断标准。
1.2 方法1.2.1 研究方法对所抽取的35例研究对象交替采取足背动脉采血法和股动脉采血法进行血液标本采集,所有患者的采血均由2名技术水平和经验相当的采血人员完成,两人分别进行足部动脉和股动脉的采血,完成采血例数各为17例、18例。
不同动脉采集动脉血气分析标本的临床比较【摘要】目的自桡动脉穿刺与股动脉穿刺抽取动脉血,做血气分析检查,对两个不同部分采血进行临床效果比较,寻找最佳穿刺部位。
方法对100例住院需多次检测血气分析的病人,同时用bd 生产的动脉采血针行桡动脉采血与股动脉采血,对比病人的疼痛程度、穿刺成功率、血气分析结果、并发症等。
结果桡动脉穿刺成功率高于股动脉,桡动脉采血组疼痛、瘀斑、血肿、需按压时间明显优于股动脉采血组。
二组穿刺标本血气分析结果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
结论采用桡动脉采气血分析标本,可减少对病人的影响,节省局部按压的时间,值得在临床提倡运用。
【关键词】血气分析;股动脉;桡动脉血气分析能检测病人有无酸碱失衡、有无电解质紊乱、能客观反映呼吸衰竭的性质和程度,是判断患者是否出现低氧血症和高碳酸血症的重要检验指标,为临床医生救治急危重患者提供了治疗方向。
因此在抢救病人是,对采集动脉血来说要求速度要快,准确率要高,而股动脉管腔粗大,搏动感强,易于采取,故成为临床采集动脉血的首选部位。
而股动脉位于腹股沟内,采血时要暴露患者的特殊部位,故临床中一些清醒患者,因害怕暴露隐私不太愿配合护士采血;而且股动脉与股静脉并行,穿刺时容易误入股静脉抽出静脉血而影响检验结果;而桡动脉位于手腕部位,通过临床对比认为桡动脉采血更为简单易操作,并发症更少。
本组以股动脉和桡动脉采取血标本做比较。
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2010年3月-2010年10月呼吸科患者100例,随机分两组,桡动脉50例,其中意识清楚者42例;股动脉50例,其中意识清楚者48例。
分别从股动脉、桡动脉采集血标本。
两组患者在年龄、体重、性别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采血方法1.2.1 患者一听说要采集动脉血,就会开始紧张、恐惧,这无形给操作者带来压力,影响采集效果,同时直接影响血气分析各项指标结果得差异。
因此操作前首先向意识清楚的患者做好解释工作,使其放松心情,配合操作者,从而提高采集成功率,减轻反复采集的痛苦。
不同部位血气分析标本采集方法的对比分析目的通过对动脉血气采血部位的比较,为临床采血提供合适的采血部位,以减轻患者的痛苦。
方法对我院进入ICU进行监护治疗的403例患者随机分为三组,分别从桡动脉,足背动脉和股动脉采集动脉血标本,观察其成功率,误差率及患者的依从性。
结果桡动脉成功率为99%且误差率较低,患者的依从性高。
结论经桡动脉采血成功率高,患者的依从性好,能减少患者的痛苦,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方法。
标签:桡动脉;足背动脉;股动脉;血气分析;动脉采血血气分析是指溶解于血液中的全体成份(O2,CO2,N2等)的分压和含量的测定,主要测定血液中的氧分压,二氧化碳分压,血氧饱和度等。
通常同时测定酸碱平衡的有关指标。
通过血气分析,能对患者的通气功能,换气功能以及缺氧和二氧化炭潴留情况及机体的酸碱状态,电解质紊乱的程度有一个较全面的了解。
血气分析的测定,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各科,特别是在危重患者抢救中占重要地位。
它有助于了解病情、鉴别诊断、观察疗效和估计预后。
血气分析标本的采集是临床护理工作中比较常规而重要的操作,熟练的穿刺技术是标本准确监测结果的保证[1]。
笔者将2014年1月~8月我院患者分为三组,分别经桡动脉,足背动脉,股动脉采血,进行比较,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2014年1月~8月需采集血气分析标本的患者403例,其中男性204例,女性199例,年龄18~98岁,平均年龄67岁,三组患者在年龄,病种,性别方面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方法1.2.1桡动脉采血法操作者穿戴整齐,洗手,戴口罩,准备用物(皮肤消毒剂,1.5~2.5 ml的注射器一副,抽吸少量的肝素钠抗凝剂湿润针筒壁后排气备用,橡胶塞,棉签,并备一小枕和一个沙袋)。
向患者说明穿刺的目的,消除患者紧张情绪,取得患者的配合。
患者取坐位,半坐位,平卧位均可,采取血标本的上肢外展放松,手掌自然外展平放,腕关节下垫一小枕,手心朝上,绷紧穿刺部位的皮肤,在前臂掌侧腕关节上2 cm,动脉搏动明显处为进针点。
动脉血采集不同进针角度效果比较与优缺点评价动脉血气分析采集血标本时不同进针角度的效果与优缺点。
采集动脉血标本时,在桡动脉、股动脉、足背动脉均以以下两种方式进行比较分析。
桡动脉宜选择斜行进针法,股动脉宜选择垂直进针法,足背动脉宜选择斜行进针法。
标签:动脉血;采集部位;进针角度采集动脉血标本的目的主要是进行血液气体分析,血气分析常用于呼吸衰竭、酸碱平衡失调的监护以及机械通气参数调节、疗效分析和预后判断,对于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可为医生确定治疗方案、调整药物、观察疗效等,提供准确的依据[1]。
和静脉血标本采集相比,动脉血采集难度比较大,血管位置深,只能靠触摸,且不易一次成功,患者感觉也很疼痛,因一次穿刺不成功后,与患者沟通比较困难,容易发生纠纷,若血标本采集的质量不高,又会直接影响结果,而且对血气分析仪造成一定的损坏。
因此快速采集动脉血是临床护士必须具备的一项操作技能,常用的动脉血采集部位有:桡动脉、股动脉、足背动脉,根据患者的动脉搏动感强弱结合具体情况选择相应的动脉进行操作[2]。
笔者根据不同部位选择角度进行了比较分析。
1采集方法比较1.1桡动脉不同进针法的效果比较垂直进针法:取一次性注射器或一次性动脉采血器,如使用一次性注射器时,用1 mL注射器抽吸1250 u/mL的肝素溶液0.5 mL,来回推动活塞,是肝素溶液遍布针管内壁,然后针尖朝上,排弃针管内的空气和多余的肝素溶液,将活塞推至针管顶端后不再回拉,以保持注射器内无空气,患者取坐位、半坐位、平卧位,取血上肢外展放松,掌心向上将腕部伸直,用消毒棉签消毒患者穿刺部位和穿刺者的左手中指和食指,确定动脉后,食指和中指分别上下固定,右手持注射器垂直进针,采取血标本后,按压穿刺点,迅速将针头插入橡皮塞或塑料泡膜中,防止血液与空气接触,将注射器在两手间搓动4~5次,使肝素与血液混匀并15 min内送检,这种方法的不足是用力不易掌握,容易刺破血管甚至伤及骨膜,造成血肿,且疼痛明显,疼痛剧烈者可引起血管痉挛,从而导致穿刺成功率下降。
动脉血采集的方法和注意事项采集动脉血标本的目的主要是进行血液气体分析,血气分析常用于呼吸衰竭、酸碱平衡失调的监护以及机械通气参数调节、疗效分析和预后判断。
对于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可为医生确定治疗方案、调整药物、观察疗效等,提供准确的依据。
和静脉血标本采集相比,动脉血采集难度比较大,血管位置深,只能靠触摸,且不易一次成功,患者感觉也很疼痛。
因一次穿刺不成功后,与患者的沟通比较困难,容易发生纠纷。
若血标本采集的质量不高(标本内有凝块),又会直接影响结果,而且对血气分析仪也会造成一定的损坏。
通过在工作中不断的总结和学习,现介绍一些动脉血标本采集的方法和有关注意事1、评估病人的病情、年龄、意识状态,有无特殊用药及配合情况,做好沟通及心理护理,避免因二次穿刺引起与患者发生纠纷。
2、在使用动脉血气针穿刺前,回抽活塞至1毫米处,因为在大部分情况下血液不能将活塞顶至1毫米处,采血量不够会直接影响检测结果,若穿刺后再回抽活塞,血气针内会出现大量的气泡。
3、如在肱动脉或桡动脉处取血,针头与皮肤呈30~45度角,穿刺的成功率会提高很多。
4、标本采集成功后一只手用棉签重压取血部位5~10分钟,另一只手迅速将针头刺入橡胶塞内,以隔绝空气,并充分揉搓血样标本,使其与抗凝剂混合并立即送检。
5、动脉血必须防止空气混入,取血后不可抽拉注射器,以免空气混入,若血标本有气泡,针头向上竖直即可排除。
6、下肢静脉血栓患者,避免从股动脉及下肢动脉采血。
7、若饮热水、洗澡、运动后,需休息半小时再取血。
8、如有特殊用药患者,应适当延长压迫止血时间(例如抗凝药物),尽量避免进行股动脉穿刺。
9、如标本不能立即送检,可放入0℃冰盒内保存,最长不超过两小时,避免细胞代谢耗氧,PaO2下降,PaCO2升高。
10、填写血气分析申请单时,务必要注明采血时间、体温,患者吸氧方法,氧浓度、氧流量,机械通气的参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