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梗的急救与护理
- 格式:ppt
- 大小:3.85 MB
- 文档页数:39
急性心梗应急预案(共8篇)第1篇: 急性心肌梗死的应急预案急性心肌梗死的应急预案1.协助取平卧位, 通知医生。
2.氧气吸入。
3.心电监护, 做心电图。
4、迅速建立静脉通道, 输液速度宜慢, 剧烈疼痛烦躁不安者, 遵医嘱肌注吗啡或哌替啶、监测生命体征。
5、准备抢救药品及物品。
6、发病在6小时之内, 行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 做好溶栓前的准备工作、常规化验大小便、出凝血时间、血常规、凝血酶原时间、心肌酶, 并作全导心电图。
7、溶栓后定期做心电图、抽血查心肌酶、观察皮肤黏膜有无出血倾向。
8、注意观察有无心衰、心源性休克、急性肺水肿的表现, 观察心律呼吸尿量的变化、严格记录出入量。
9、绝对卧床休息一周, 保持情绪稳定、减少探视、少量多餐、保持大便通畅。
10、做好相关护理记录。
第2篇: 心梗猝死应急预案(一)、急性心肌梗死并心律失常时的风险预案及程序【风险预案】1.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室性心动过速时, 护理人员应立即通知医生的同时, 嘱患者绝对卧床休息, 氧气持续吸入3~4 L/min, 心电监护, 建立静脉通道。
2.遵医嘱给予利多卡因50~100 mg静推, 必要时可5~10 min重复使用, 而后以1~ 3mg/min静滴维持48~72 h。
3.准备好器械及药物, 如除颤器、无菌手套、生理盐水、注射器、镇静剂等, 药物治疗无效、无禁忌症时, 可行同步直流电复律。
4、密切观察心率、心律、血压、呼吸的变化, 及时报告医生, 采取措施。
5、患者病情好转, 生命体征逐渐平稳后, 护理人应安慰患者和家属。
必要时转上级医院进一步诊治。
准确地记录抢救过程。
【工作流程】立即抢救→通知医生→继续抢救→观察生命体征→告知家属→必要时转院→记录抢救过(二)、突然发生猝死的应急预案及程序【防范措施及应急预案】1.值班人员应严格遵守医院及科室各项规章制度, 坚守岗位, 定时巡视患者, 尤其对新患者、重患者应按要求巡视, 及早发现病情变化, 尽快采取抢救措施。
急性心梗患者院前急救的护理急性心梗是指冠状动脉的血液供应突然中断,导致心肌缺血坏死的疾病。
急性心梗发作时,患者往往会出现胸痛、气促、出冷汗、恶心、呕吐等症状。
对于急性心梗患者来说,院前急救的关键性护理至关重要,它可以有效减少心肌梗死面积,挽救患者的生命。
下面我们就来详细了解一下急性心梗患者院前急救的护理。
一、保持患者平静急性心梗发作时,患者常常会感到焦虑、恐慌和不安。
这会使心脏负荷增加,加重病情。
急救人员在发现患者出现心绞痛症状时,应该耐心劝慰患者,帮助其保持平静,避免情绪波动过大。
二、确保患者舒适心绞痛患者需要保持体位,可供应氧气,避免活动。
患者应该脱下领口、腰带等紧身衣物,保持呼吸道通畅。
如果患者有胸部不适,可让患者用放松自如的姿势坐着或者卧着。
患者若服用硝酸甘油后,没有减轻胸痛,可让患者坐着休息,每隔5分钟给患者一颗硝酸甘油含化片, 直至3次若效果不明显可继续给药,直到急救车到来。
三、及时拨打急救电话急性心梗突发时,家属或周围人员首先要及时拨打急救电话,告知急救人员患者的情况和地址。
尽快将患者送往最近的医院急救中心,并告知医院及时进行心电图检查,以便对心梗患者进行及时救治。
如果患者出现呼吸困难、烦躁不安、疼痛剧烈或处于无意识状态,在等待急救车的过程中,家属或旁人应该对患者进行心肺复苏术。
四、进行心肺复苏如果患者出现呼吸困难、烦躁不安、疼痛剧烈或处于无意识状态,应该立即进行心肺复苏术。
急救人员应该将患者平放在坚硬表面上,清除口腔内的分泌物;然后进行人工呼吸,每次呼吸1秒钟,每个周期呼吸15次 - 20次。
同时进行胸外按压,每分钟100-120次,压迫1.5-2英寸,每按压后松开,但不要断续的或急促的进行胸部按压。
五、监测生命体征在进行院前急救的过程中,急救人员应该随时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包括血压、脉搏、呼吸、意识等。
随时观察患者是否出现恶化,必要时调整急救措施,确保患者病情得到有效控制。
六、避免让患者吞服口服药物在院前急救过程中,患者由于疼痛难忍,有时会吞服过多药物,这样反而会加重患者的症状。
护理N u rs in g心肌梗塞是由于冠状动脉闭塞,使部分心肌严重持久缺血而发生局部坏死。
病情轻者仅觉胸闷,甚至毫无症状,重者可突然伴发左心衰竭,严重心律失常,休克甚至猝死。
根据病理资料,除心内膜下心肌梗塞外,大多数急性心肌梗塞均与血栓形成有关。
心肌缺血持续1小时以上,即可发生心肌梗塞。
根据资料报道90%以上心肌梗塞是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冠状动脉痉挛引起,极少数是冠状动脉的其它疾病所致。
而且也与吸烟量有明显的效应关系[1]。
因此,一旦心肌梗塞发病,医护人员分秒必争的做好抢救和护理工作至关重要。
近年来,我科抢救成功30余例,成功率为100%,现将抢救与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急性心梗患者的抢救时间就是生命,因为突发心梗的抢救时间是降低患者病死率的关键。
据统计,患者在发作6小间内就医的病死率为6%,8小时内就医的病死率为7%,12小时内就医的病死率达16%,可见突发性心梗的急救就是在和时间抢生命。
一旦确诊或怀疑是心梗,首先,让患者就地平卧;解开胸前衣扣,千万不要搬动患者。
让患者的情绪和病情得到暂时的稳定。
再就是立即口服急救药品,如硝酸甘油,同时给予吸氧。
如出现昏迷、呼之不应,脉搏测不到,抽搐等表现。
医护人员要争分夺秒,要立即叩击患者心前区,或者施行心脏按压。
针刺人中穴,劳宫穴,三角泉穴等也能起到抢救作用。
同时迅速清理患者咽部呕吐物,以免堵塞呼吸道或倒流入肺,引起窒息或吸入性肺炎,如有发热者可头部敷冰袋或冰帽给予降温。
抢救成功后应严密监护。
2严密监护将病人迅速送监护病房,进行持续心电监护,及时观察生命体征变化,准确记录24小时出入量,并有专人特别护理,一般监护一周,特别是最初6小时内,要每15~30分钟观察一次,并记录,有并发症者随时监测,及时发现异常心律、心率、血压等的图型变化;掌握心肌酶谱及血红蛋白等检验值的变化,预防并发症发生。
3疼痛护理3.1因冠状动脉急剧闭塞致心肌缺血而致胸骨疼痛加剧,可迅速有效地应用止痛剂:如吗啡5~10m g皮下注射,也可用杜冷丁50~100m g皮下或肌肉注射,及时观察用药后疼痛缓解状况。
急性心梗患者院前急救的护理急性心梗是指当冠状动脉或其分支因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血小板集聚、痉挛等原因引起急性心肌缺血,导致心肌细胞坏死坏死时,诊断为急性心肌梗死。
急性心梗发生时,需要在最短时间内进行院前急救,才能获得最好的治疗效果。
护士需了解急性心梗患者的特殊情况和具体的护理措施,在院前急救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临床表现急性心梗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常见症状包括:1.剧烈胸痛:心梗病人的胸痛很强烈,会感觉有一块重物压在胸口。
2.呼吸困难:患者会感到呼吸困难,呼吸急促,甚至有窒息感。
3.出汗和情绪激动:在疼痛发作时,患者浑身出汗,有时情绪激动。
4.嘔吐或恶心:心梗患者还可能出现嘔吐、恶心等消化系统症状。
二、急救护理1.及时呼救:一旦怀疑病人患有心梗,需第一时间呼救拨打急救电话,通知医院相关部门。
2.保持患者活动:对于意识清醒、自主呼吸、无大出血、血压正常的患者,有意识下令患者进行“微笑节气”、手脚摆动,让患者坐起或半坐的姿势,有助于维持血流循环,帮助患者舒缓情绪。
3.氧疗:有条件时可以给予氧疗,以维持患者的氧供需要,减少心肌缺氧。
但注意患者有哮喘史或肺功能异常时,应调整氧疗量和速度,避免过度通气。
4.静脉通路:建立动脉导管或静脉导管,使患者迅速补充药物和液体,特别是给予鹰嘴豆素和肝素等抗血小板药物、抗凝药物等。
5.疼痛缓解:可给予硝酸甘油等缓解剂和阿片类镇痛药,以减缓或消除患者的疼痛。
6.心电监护和定时测血压:对患者进行心电监护,能够及时发现心律失常和心肌缺血情况;定时测量血压,有助于对病情的及时掌握和评估。
7.情绪安抚:心理因素对于心梗病人是很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在护理过程中,应该及时安抚病人的情绪并提供思想支持。
三、注意事项1.在急救过程中,精心护理,保障病人的舒适和生命安全;2.应无条件执行医学命令和医嘱;3.心梗病人需要注意休息和心态调节,避免紧张情绪和剧烈运动;4.护理结束后,给予病情告知和案例讲解,帮助患者理解和掌握相关的护理知识。
急性心梗患者院前急救的护理措施急性心梗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如果患者能够及时接受院前急救,可以有效减少病情恶化,提高治疗成功率。
因此,正确的急救护理措施对于急性心梗患者至关重要。
下面将介绍急性心梗患者院前急救的护理措施。
**1. 保持患者安静**
在急性心梗发作时,患者常常会出现胸痛、气促等症状,此时需要让患者保持安静,避免剧烈运动或激动,以减轻心脏负担。
**2. 提供吸氧**
急性心梗患者通常会出现氧气供应不足的情况,此时可以给患者提供吸氧,以帮助患者呼吸,增加血氧含量。
**3. 让患者取舒适的姿势**
在院前急救过程中,应该让患者取一个舒适的姿势,通常建议让患者坐着或躺下,并保持头部稍微高于身体。
**4. 监测生命体征**
急性心梗患者在院前急救时,需要不断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包括心率、血压、呼吸等指标,及时发现异常情况。
**5. 安抚患者情绪**
急性心梗发作时,患者通常会感到害怕、焦虑,护理人员需要及时
安抚患者情绪,避免患者过度紧张。
**6. 寻找相邻急救站或医院**
在院前急救时,如果条件允许,应该尽快将患者转移到最近的急救
站或医院,以便进行进一步的治疗和护理。
**7. 提供药物**
在急性心梗发作时,有时候可以通过药物来缓解症状,比如硝酸甘
油可以帮助扩张心血管,减轻心脏负担。
通过以上护理措施的实施,可以有效地帮助急性心梗患者度过危险期,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康复率。
因此,在面对急性心梗患者时,护
理人员应该及时有效地采取适当的急救措施,以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
急性心梗的急救护理急性心梗是一种严重的心血管疾病,常常导致心肌梗死,危及患者的生命。
正确的急救护理措施可以极大地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康复率。
本文将详细介绍急性心梗的急救护理标准,包括病情评估、紧急处理、转运和监护等内容。
一、病情评估1. 了解患者的病史:询问患者是否有心脏病、高血压、高血脂等疾病史,以及是否有过心梗或心绞痛的病史。
2. 观察症状:询问患者是否有胸痛、呼吸困难、恶心、呕吐等症状,并观察面色苍白、出冷汗、呼吸急促等体征。
二、紧急处理1. 呼叫急救车:立即拨打急救电话,告知患者的症状和所在位置,协调急救车的到达。
2. 给予急救药物:如果患者有服用硝酸甘油的习惯,可以帮助患者咀嚼一片硝酸甘油。
同时,可以给患者咀嚼一片阿司匹林,以减轻血栓形成。
3. 给予氧气:为患者供氧,保持通气道通畅,增加氧气供应。
三、转运1. 保持患者平卧:在急救车到达之前,确保患者保持平卧位,减少心肌损伤。
2. 监测生命体征:监测患者的血压、心率、呼吸等生命体征,及时发现异常情况。
3. 安抚患者情绪:与患者进行有效沟通,稳定患者的情绪,减轻焦虑和恐惧感。
四、监护1. 心电监护:将患者连接到心电监护仪上,监测心电图的变化,及时发现心律失常等异常情况。
2. 持续氧气供应:在转运过程中,继续给予患者氧气,保持血氧饱和度在正常范围内。
3. 静脉通路建立:在急救车上或到达医院后,建立静脉通路,以便给予药物治疗和输液。
以上是急性心梗的急救护理标准。
在实际操作中,护士和医生应严格按照这些标准进行急救,以确保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
同时,应加强对公众的心肺复苏和急救知识的普及,提高公众的急救意识,以便在紧急情况下能够及时采取正确的急救措施,为患者争取宝贵的时间。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急救与护理在开始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急救和护理内容之前,我们首先应该了解一下什么是心肌梗死。
心肌梗死就是冠状动脉血液供应不足或者急剧减少,甚至中断后,使相应心肌发生的持久性且严重的缺血情况,最终导致心肌坏死的形成。
而对于这一急性病症来讲,在临床上较为多见,并且以中老年群体增多,其主要表现在:阵发性的心绞痛,或者是原有心绞痛频繁发作的人群呈现出程度加重的情况,并且持续的时间较长,使用硝酸甘油效果差,同时伴有恶心、大汗、心律失常、心悸、胸闷以及乏力等情况。
随着病情的发展,患者除了疼痛外,还会诱发心源性休克、心力衰竭等严重情况。
对于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来讲,我们临床干预的原则主要是以挽救濒死的心肌,防止梗死面积扩大和缩小缺血范围,保护心脏功能,及时处理各种并发症,预防猝死为主,对患者实施临床干预。
就治疗干预手段来讲,主要以达到医院内的30分钟实施溶栓或者90分钟实施PCI为主,并辅以吸氧、硝酸甘油扩张冠状动脉、补液、抗心律失常等方式,改善患者的生命体征,保证患者的健康安全,而在此期间,护理的流程包括:到达急诊科(0-30分钟)(1)询问患者的病史,尽快完成患者的心电图(2)为患者建立静脉通路,置心电监护,测量其生命体征(4)对患者进行体格以及辅助检查(3)评估患者溶栓治疗和PCI治疗的适宜证和禁忌症(5)明确诊断后遵照医嘱对患者实施常规和急救处理(6)确定再灌注治疗方案(7)对直接进行PCI的患者,需要尽早的实施治疗前的准备,并告知患者家属,做好家属同意书,再做安全转送工作,在治疗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待治疗完成后,则需要转送患者,实施重症监护和常规的治疗。
在此期间,护理人员做到的工作包括:保证患者绝对的卧床休息,停止活动,遵照医嘱对患者实施吸氧处理,包含智能血氧饱和度在95%以上,并实施心电监护等,同时做好除颤的准备,此外,还需要遵照医嘱配合相关的急救药物治疗,完善相关的检查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