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化疗药物副作用的观察和护理
- 格式:pdf
- 大小:114.35 KB
- 文档页数:2
中大剂量盐酸阿糖胞苷化疗的不良反应观察及护理摘要:目的:探讨中,大剂量盐酸阿糖胞苷化疗的不良反应观察,用药及护理,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和生存时间。
方法:通过调查75例患儿应用中,大剂量盐酸阿糖胞苷化疗的不良反应,用药及护理。
关键词:化疗;注射用盐酸阿糖胞苷;不良反应;观察;护理【中图分类号】r473.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526(2012)12-0416-01注射用盐酸阿糖胞苷,适用于急性白血病的诱导缓解期及维持巩固期对急性非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效果较好对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急变期恶性淋巴瘤 2007年5月至2009年9月,浙江大学儿童医院血液科将注射用盐酸阿糖胞苷用于治疗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恶性淋巴瘤75例,现将不良反应的观察及护理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75例,男孩44例,女孩31例;年龄2岁-15岁,平均年龄8岁;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35例,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28例,恶性淋巴瘤12例。
1.2 化疗方法:中剂量阿糖胞苷中剂量是指阿糖胞苷的剂量为一次按体表面积0.5~1.0g/m 2的方案一般需静滴1~3小时一日2次以2~6日为一疗程;大剂量阿糖胞苷的剂量为按体表面积为1~3g/m 2的方案静滴及疗程同中剂量方案由于阿糖胞苷的不良反应随剂量增大而加重有时反而限制了其疗效故现多偏向用中剂量方案中或大剂量阿糖胞苷主要用于治疗难治性或复发性急性白血病亦可用于急性白血病的缓解后延长其缓解期由于不良反应较多故疗程中必须由有丰富经验的医生指导并要有充分及时的支持疗法保证方可进行2 用药护理2.1 心理护理:由于anll患者在经过了2~4个疗程的化疗诱导缓解后,都已深刻的体会到化疗药物给躯体和心理带来的损害,而此次化疗剂量增大,毒副作用也比以往更加明显,患者易产生紧张,恐惧等情绪,当出现感染、出血等并发症时患者又会产生急躁和失落感。
再者,为了防止交叉感染,限制了探访人员,患者会觉得很孤独而情绪消沉,这些不良情绪都会影响化疗的顺利进行及今后的治疗效果。
临床研究312013.121 前言随着现代医学的进步发展,人们对医疗服务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肿瘤科护士由于需要长期接触化疗药物,其在护理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存在较多不安全因素。
这些不安全因素对护士的身心都存在着较大的伤害,如若防护措施不当,其后果也是十分严重的。
本研究主要针对化疗药物存在的一系列危害,提出其主要的防护对策。
2 资料与方法2.1 一般资料随机抽取我院接触化疗药物肿瘤科护士50名,挑选的护士基本上是护龄年限在1 年以上的女性;年龄在21-32岁之间,护龄在1-10年之间,接触化疗药物在1-8年;学历:中专56%,专科32%,本科12%,本组以初级职称为主(36%)详细情况见下表(表1)。
2.2 药物接触情况配置的化疗药物主要有比柔比星、多柔比星、丝裂霉素、环磷酰胺、铂类、紫杉醇、多西紫杉醇、鬼臼类(VP-16、VM26)、长春新碱、长春瑞滨、喜树碱、甲氨蝶呤等。
2.3 方法根据研究所需设计调查问卷,主要对肿瘤科护士对化疗药物的认知进行调查。
共发放问卷50份,收回有效试卷50份,有效回收率为100%。
3 结果3.1 护士对化疗药物的毒性、危害途径及正确化疗药物对肿瘤科护士的危害与职业防护宁 爽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 150000【摘 要】目的:通过分析化疗药物对肿瘤科护士的危害,提高其自我保护意识。
方法:主要采取问卷调查法,随机抽取50名接触化疗药物的护士作为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
结果:70%以上的人对化疗药物对人体的危害都能熟练的掌握,80%的护士未参加专业性的培训,70%的人能掌握进入护士体内的途径,80%左右的人都能掌握正确稀释的方法和正确排气的方法,仅54%的护士能有效的对自身进行安全防护。
结论:肿瘤科护士认识化疗药物不足,对自身的防护意识较差。
【关键词】肿瘤科护士;化疗药物;危害;职业防护操作的认知情况见表2。
3.2 护士在接触化疗药物时防护行为的自评结果见表3。
浅谈乳腺癌化疗患者的护理作者:晏月婕来源:《健康护理》2019年第08期摘要:化疗一般作为肿瘤患者术后辅助治疗方法,所谓的化疗就是利用能治疗疾病,但不导致病人死亡的化学物质治疗某种疾病。
它是将药物经血管带到全身,对身体所有细胞都有影响。
因为所用药物都是有害,甚至是带毒性的,体内细胞,无论是否恶性细胞,都受到破坏。
致使人产生乏力、消化不良、炎症反应、免疫功能下降、甚至对心、肝肾等都存在一定毒性。
如何对抗化疗的副作用,是肿瘤病人尤其是恶性肿瘤病人最为关心的问题。
关键词:乳腺癌;化疗;护理乳腺癌是世界范围内严重危害妇女健康的肿瘤之一,在我国占恶性肿瘤的7%-8%,是女性发病率最高的肿瘤[1],化疗药物是治疗乳腺癌的一种药效手段,特别是作为乳腺术后的辅助治疗,它可以杀死生长中的肿瘤细胞,减少术后的复发及转移,提高乳腺癌的疗效。
针对乳腺癌化疗患者的护理,简单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1 患者入院时乳腺癌患者本身接受着手术与化疗的双重打击,在患者入院后热情接待,详细介绍主管医生,主管护士,以及病区的环境,消除陌生感,同时介绍病房相关病友,疏导患者紧张恐惧的心理。
对首次接受化疗的患者,仔细讲解有关化疗药物的作用及相关的副作用。
患者询问情况时,护士要注意交流技巧以及语言沟通方式,如果检查结果提示有转移时,应告知主管医生,做好患者及家属的沟通,积极配合治疗。
患者入院后,及时查看患者检查结果,如白细胞的值,询问患者最近有没有感冒或发烧等并发症。
2 患者住院期间2.1 做好充分准备,医生及护士在化疗前应向患者及家属讲解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争取理解及合作,在使用化疗药物时,合理选择血管,选择弹性好,管腔大,回流顺畅,避开关节的血管,告知患者穿刺手臂不宜下垂,否则会因为重力关系引起手臂浮肿,活动度不宜过大,以免引起药物外渗,引起局部组织坏死,推注刺激性较强的化疗药物,病人若有疼痛红肿或沿血管走行出现皮疹等应及时告之,不能勉强忍耐,以便及时判断是局部皮肤血管反应还是药物渗漏造成,且近日局部皮肤勿用热水洗或热敷,保持皮肤清洁,及时对症处理。
化疗药物的常见不良反应及处理化疗药物的常见不良反应及处理肿瘤的化学药物治疗简称化疗,是一种利用药物杀死体内肿瘤细胞的方法。
人体内正常细胞的生长是在一定调控下进行的,而癌细胞却是失控性地分裂和增殖。
化疗是通过阻断或减慢癌细胞的生长而发挥作用的。
下面是yjbys店铺为大家带来的化疗药物的常见不良反应及处理的知识,欢迎阅读。
一、局部反应化疗局部不良反应占化疗药物所致各种不良反应的2%~5%。
1、局部药物外渗反应药物外渗可导致轻微红斑、局部不适、疼痛,甚至组织坏死。
引起组织损伤的化疗药物包括蒽环类(表柔比星、吡柔比星)、长春碱类、氮芥等。
处理:蒽环类抗生素和丝裂霉素外渗时,可局部给予抗氧化剂二甲亚砜,同时合用1%的氢化可的松软膏。
硫代硫酸钠可作为氮芥类药物外渗后的特异性解毒剂。
若无特异性解毒剂,可用2%普鲁卡因或用50~100mg氢化可的松等药物做环型封闭,同时外涂氟氢松软膏并给予冰敷。
2、静脉炎输入刺激性化疗药物可导致血管壁的损伤,导致血栓形成,常由卡莫司汀、长春瑞滨、氮芥等引发。
二、全身反应1、骨髓抑制骨髓抑制是多数细胞毒类抗肿瘤药物最常见的不良反应及剂量限制性毒性,化疗药物可诱导骨髓中分裂旺盛的造血细胞凋亡,并导致白细胞、血小板和红细胞数量的减少。
临床上常用的药物如,蒽环类、紫杉类(紫杉醇、多西紫杉醇)、长春碱类(长春地辛、长春瑞宾)、亚硝脲类(卡氮芥)、依托铂苷、吉西他滨、卡铂等都可引起较严重的骨髓抑制。
白细胞减少:通常Ⅰ~Ⅱ度白细胞减少(分级标准见附表)不需特殊处理,多可自然恢复且不影响下个疗程;Ⅲ~Ⅳ度白细胞减少可使用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
①治疗性用药:当WCB<2*10~9/L时开始使用G-CSF 5~7µg/kg/天,直到WCB>10*10~9/L。
②预防性用药:如果患者上个疗程出现Ⅳ度骨髓抑制,为使下个疗程能正常进行,可预防性使用G-CSF3~5µg/kg/天,多于化疗结束后48h开始使用,用到患者安全度过白细胞最低点而开始回升后截止。
浅谈化疗患者恶心呕吐的原因及护理进展化疗是治疗恶性肿瘤的有效手段之一,但多数化疗药物在肿瘤治疗中常引起恶心呕吐,又称化疗后恶心呕吐反应chemotherapy-induced nausea andvomiting(cinv)。
cinv是肿瘤化疗常见的副作用。
据报道,化疗患者60%以上会出现恶心呕吐症状。
这种反应不仅加重患者的心理负担,而且强烈的呕吐会导致脱水、电解质紊乱、营养不良、心肾功能不全乃至全身衰竭。
严重地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导致化疗的终止。
恶心呕吐对化疗患者的严重危害已引起国内外学者的高度关注,成为临床研究的重点和热点。
本文将近年来化疗患者呕吐临床护理方面的研究综述如下1化疗患者呕吐的发生机制抗肿瘤药物的一般用药途径,特指静脉用药,它是化疗患者主要药物治疗方法。
近年来,对呕吐的发生机制存在2种说法:1.1中枢性机制有研究显示,化疗后恶心呕吐直接与呕吐中枢关系密切。
关于呕吐中枢的概念,最早在约60年前由wang等[1]人提出的,呕吐中枢能加工所有的传入冲动信号,最终引发呕吐。
呕吐中枢主要包括呕吐中枢和化学感受器。
然而,呕吐中枢的位置,人们一直存在疑义,一般认为在延髓,而miller等[2]提出一个大胆的说法:解剖结构上独立的呕吐中枢是不存在的,这一说法一直沿用至今。
现如今最可能的情形是延髓内有序的神经元区域相互作用共同调节呕吐反射[3-4]。
borison[5]与wang[5]通过动物实验认为呕吐中枢在延髓外侧网状结构的球部,但实验研究化学药物所致呕吐不是直接影响呕吐中枢,而是由呕吐中枢以外的部位活动诱发,进而传入呕吐中枢所致。
呕吐中枢的第四脑室底部的最后区有一个催吐化学感受区(ctz),实验证实ctz存在不同的受体,这些受体与呕吐反射相关。
其中5-羟色胺iii受体(5-ht3)在化疗引起的呕吐中起关键作用。
1.2胃肠道机制化疗后恶心呕吐与胃肠道关系也十分密切。
这是因为胃肠道黏膜特别是肠嗜铬细胞中含大量5-ht,化学药物刺激胃肠黏膜及嗜铬细胞引起5-ht的大量释放,兴奋胃肠黏膜的迷走传入神经,兴奋冲动经神经传导至呕吐中枢引起呕吐反射。
结肠癌患者化疗口服卡培他滨的不良反应分析及护理对策探讨【摘要】目的:分析结肠癌患者化疗口服卡培他滨的不良反应分析及护理情况。
方法:选取100例结肠癌患者(2015年11月-2016年12月)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2组,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进行卡培他滨治疗,探究2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以及护理满意度的差异性。
结果:观察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
结论:结肠癌患者化疗口服卡培他滨的不良反应较少,护理满意度较高。
【关键词】结肠癌;口服卡培他滨;不良反应;护理对策探讨卡培他滨作为国内一种新型的氟脲嘧啶类药物,在我国取得非常广泛的运用,尤其是在治疗食管癌、乳腺癌、胃癌、结肠癌方面有很大的成就,能够非常简单有效的直达病灶,帮助脱离疾病的困扰[1]。
本文主要研究结肠癌患者化疗口服卡培他滨的不良反应分析及护理情况,以下是本次研究的研究报告。
1.资料和方法1.1 资料选取100例结肠癌患者(2015年11月-2016年12月)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2组,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
所有的患者经过医学以及专业医生诊断,确定为结肠癌患者。
观察组结肠癌患者中男性29例,女21例,年龄为29-60岁,平均年龄(45.7±2.7)岁。
对照组结肠癌患者中男性30例,女孩20例,年龄为27-63岁,平均年龄(48.6±2.1)岁。
经过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对比,并无显著差异,可用来进行本次的研究,所有的患者以及患者家属均知情本次的治疗研究。
1.2 方法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的治疗方式。
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进行卡培他滨治疗,按照卡培他滨的国家规定使用方法,在患者早晚餐后的30min进行卡培他滨治疗,1g/1次,一天2次,使用温水服用,连续服用药物2周,2周之后停药1周,3周为一个疗程。
在进行治疗的过程中,患者有出现病情恶化,例如:病情不稳定,无法忍受疾病的痛苦等情况时,停止使用药物。
化疗的副作用及应对措施化疗是化学药物治疗的简称,通过使用化学治疗药物杀灭癌细胞达到治疗目的。
化疗治疗肿瘤在杀伤肿瘤细胞的同时,也将正常细胞和免疫(抵抗)细胞一同杀灭,所以化疗是一种"玉石俱焚"的治疗方法,可以导致躯体及心理副反应、毒性反应、变态反应等非治疗所需的反应。
化疗副作用,每一个人都不一样,这里主讲几种大家多见的。
化疗毒副反应包括:胃肠道反应、骨髓抑制、心、肺毒性、肝、肾功能损害、神经毒性、泌尿生殖系统毒性、皮肤粘膜损害、局部刺激、静脉炎、过敏、其它。
1、恶心和呕吐:恶心和呕吐是化疗副作用中最常见和最可怕的两种。
发生频率和严重性因不同的药物和不同的人而有所不同。
恶心和呕吐通常发生在化疗后几小时,持续时间不长。
持续几天的严重恶心和呕吐并不常见。
如果异常恶心,呕吐超过一天,或者恶心得连流质也无法下咽时,一定要告知医生或护士。
改变饮食习惯和服用止吐药能减轻这两种症状。
不同的止吐药对不同的人有效,因此,在症状减轻前试用几种药是必然的,不要轻易放弃,你应继续同医生一起找出对你最有效的药。
大约有一半的化疗病人在化疗前就感到情绪不稳,这叫治疗前恶心。
对付治疗前恶心的最好办法是借助于放松技巧。
(我们稍后再讨论)。
你也可试试以下方法:1)·不要吃得太多,这样你的胃就不会感到太饱。
一天中多餐少食。
2)·不要在吃饭时喝饮料,必须在饭前或饭后一个小时。
3)·吃喝要慢慢进行,慢慢咀嚼食物以助于消化。
4)·不要吃甜的、油炸的或脂肪多的食物。
5)·吃冷的或室温下的食物,这样你不会闻到气味难受。
6)·如果早上感到恶心,那么起床前就吃一些干食品,如麦片、烤面包或饼干。
(如果你口腔咽喉疼痛或口干,就不要吃这些东西。
)7)·避免接触使你恶心的气味,如油烟、香烟和香水。
8)·饭后半坐位休息,但至少饭后一个小时才能躺下。
9)·感到恶心时,你可慢慢地做深呼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