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7-斯大林时期的中苏关系之六
- 格式:pdf
- 大小:886.57 KB
- 文档页数:15
解放后中国和苏联的关系是怎样的
刚解放时中国与苏联的关系是一面倒的关系,但苏联有老子党的臭脾气,视兄弟党为儿子党,但总的说来关系是亲密的,斯大林死后,赫鲁晓夫当政初期,苏联对中国的援助最大,但苏共二十大后,中苏关系开始出现裂痕,六十年代初期开始论战,苏联撤回了在中国的专家,关系恶化,到了1969年中苏边境出现了武装冲突,苏联甚至于想对中国进行外科手术式的核打击,在中苏、中蒙边境陈兵百万大有灭此朝食之势,但由于中美关系的改善,三足鼎立之势形成,加上苏联入侵阿富汗,陷入战争泥潭,至1989年当时的苏共总书记戈尔巴乔夫访华实现了中苏关系正常化。
但1991年苏联解体,苏联不复存在,其继承体俄罗斯与中国关系延续中苏关系正常化。
中苏关系课本所学和资料的查阅以及视频录像的学习对于中苏关系的发展历史,可以⼤致作个⼩结:50年代,中苏结盟时期。
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这对新中国的确⽴和⽣存具有关键的意义。
苏联诚⼼帮助了我们。
结盟本⾝表明中国处于被保护的地位,中苏关系是不平等的,1950年的中苏条约也是不平等的;60年代,从分歧到分裂。
分歧从何开始,⼀般认为是思想意识上的分歧,其实深层次的原因是国家利益的⽭盾。
从国际关系的⾓度看,中国⾸先跳出了两极格局,这是⼀个创举;70年代,反帝反修,到反修统⼀战线。
表⾯上的思想意识分歧,实际上是我国国家安全利益同苏联⼤国沙⽂主义之间的对撞; 80年代,关系正常化的⼗年谈判。
中国坚持提出的“三⼤障碍”问题,是为国家建设创造外部环境的战略考虑。
中苏关系史书写了⼀部跌宕起伏的曲折史:从50年代的“蜜”,到60年代的“争”,再到70年代的“⽃”,最后过渡到80年代的:“缓”,直⾄平稳过渡到中俄关系的=并形成了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稳定”新格局。
中苏⼀路凯歌,⼀路奋进,为了各⾃本国也为世界贡献了⾃⼰的⼒量。
纵观中苏关系,唯有中苏关系之破裂⽆论对于中国还是苏联都是⾮同⼩可的,下⾯我将对于中苏关系恶化的原因阐述我⾃⼰的看法:1.苏联的“⼤国主义、⼤党主义”苏联的⼤国沙⽂主义在⼗⽉⾰命胜利后并未彻底清理,⼗⽉⾰命后苏联⼜长期处于世界⾰命中⼼的特殊地位,这使苏联领导⼈养成了指⼿画脚、发号施令的习惯,如他们在处理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关系时,经常⾃觉或不⾃觉地忽视平等原则,粗暴⼲涉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内政。
在斯⼤林时期,中国领导⼈对苏联⼀些有损中国主权的做法,不得不咬紧⽛关吞下去;但到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随着中国综合国⼒的增强,中古领导⼈再也不能容忍别⼈⼲涉中国内政。
1958年的共同舰队事件和1959年关于台湾问题的争论就是突出的例⼦。
2.意识形态的分歧苏共⼆⼗⼤后,中苏两国领导⼈在对待马列主义的认识上产⽣了⼀系列分歧。
中国与苏联的外交关系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距今约5000年前,以中原地区为中心开始出现聚落组织进而形成国家,后历经多次民族交融和朝代更迭,直至形成多民族国家的大一统局面。
20世纪初辛亥革命后,君主政体退出历史舞台,共和政体建立。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中国大陆建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
其中抗日战争可以说是中国经历的最惨痛的历史,最后在苏联和美国等多国的帮助下我们才战胜了日本。
新中国成立后,一切百废待兴,建国初期少不了苏联的帮助,不夸张地说建国初期我们其实是在模仿苏联前进,后来苏联解体,中苏之间的关系就没那么好了。
新中国成立的时候美苏争霸的局面已经开始,而美国支持蒋介石政府,中国大陆刚刚解放,经历了数十年的战争使得新中国的经济百废待兴,而美国铁定不会借钱帮助中国了,所以中共为了争取到强大的帮助和依靠选择了与之对立的超级大国——苏联。
一方面,中共与苏共同是信仰马克思主义者组成,两党交往的历史悠久(正式开始于国民革命时期),且中共之中许多领导人也都去过苏联留学,双方对彼此有着深厚情谊。
另一方面,苏联为了牵制美国,削弱美国的力量,那么支持中共也成了绝佳选择。
在我看来,中苏结盟完全是各取所需。
首先,当时苏联早就可以预料到以后必定是两个超级大国之间的较量,在自己本身短时间内不能有大突破的情况下,拉拢队友是必然的。
当时美国已经早一步开始支持蒋介石,如果最后蒋介石成为中国领导人,那么中国必定会倾向于美国。
就地理位置而言苏联会很难受,所以他们一定不能让美国的计划得逞,那么苏联就必须找一个和蒋介石对立的来支持,这时共产党就进入了苏联视野。
对于中共来说投靠苏联是必然的了,当时的蒋介石已经有了美国的支撑,光靠中共是不可能打的赢得,中共必须找一个可以和美国抗衡的靠山,这样才有机会打败蒋介石。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当时的中国很落后,一切百废待兴,我们需要苏联的技术支持中国发展,再加上地理位置的优势,毕竟很近,所以当时中国和苏联有着良好的外交关系。
中苏关系的演变
中苏关系是世界上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双边关系之一,经历了许多波折和变化。
在20世纪初,中国和苏联曾一度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关系经历了许多挑战和变化。
20世纪50年代,中苏两国曾是同盟国,彼此之间保持着密切的政治、军事和经济关系。
然而,随着斯大林时代的结束和毛泽东发起的“反右派运动”,中苏关系开始出现裂痕。
苏联对中国的大规模援助于1960年代停止,双方开始在国际事务上产生分歧。
在20世纪70年代初,中美关系的正常化加剧了中苏之间的紧张关系。
苏联对中国采取了严重的外交制裁,包括从中国撤走专家和技术援助。
1979年,中苏边境地区爆发了激烈的冲突,双方的矛盾愈发尖锐。
然而,随着苏联领导人的更迭和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中苏关系开始缓和。
1989年,中苏两国重启了高层会晤,并签署了一系列合作协议。
然而,1991年苏联解体,中苏关系再次发生变化。
当前,中苏关系已经发展成为互利共赢的伙伴关系。
两国在政治、经济、军事等领域保持着密切合作。
中国和俄罗斯在国际事务上也经常协调立场,共同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
近年来,两国还密切合作,共同应对挑战,推动地区和全球事务的发展。
总的来说,中苏关系的演变经历了风风雨雨,但最终发展成为相互尊重、平等相待的伙伴关系。
双方都意识到,保持良好的关系对于两国和地区的和平稳定至关重要。
相信在双方共同努力下,中苏关系将会不断向前发展,为世界和平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民国时期中苏关系的三个层次r(1917—1949)杨恕;郭黎鹏【期刊名称】《俄罗斯学刊》【年(卷),期】2018(008)003【摘要】中华民国建立后,中央政府始终未能实现对全国的有效控制,国内各种政治力量之间及其与中央政权之间充满矛盾和冲突,甚至发生大规模的战争.同时,中央和地方政权与各种外国势力之间存在着错综复杂的关系.其中,苏联(苏俄)对华关系最为特殊,存在着三个主体和三个层次,即苏联政府和中国中央政府、苏联政府和中国地方政府、苏联与中国共产党.从1917年到1949年,中苏关系在大部分时间是中央政府层面的交往,苏联对华政策虽有国际共产主义的考虑,但更重要的是追求其国家利益,这使三层关系相互关联又相对独立,重心也发生转移.民国时期中苏关系的多层次和多主体特征使这一关系成为同期中国对外关系中最复杂的,并留下了诸多需要研究的问题,涉及领域除中苏关系之外,还有苏联史、国际共运史、共产国际史、民国史、中共党史等.多层次、多主体这一特征应该是研究民国时期中苏关系的基本出发点之一.【总页数】14页(P5-18)【作者】杨恕;郭黎鹏【作者单位】兰州大学中亚研究所;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D829.512【相关文献】1.中苏关系史研究领域的一朵奇葩--骆晓会《近代中苏关系史述论(1917-1949)》评介 [J], 阳信生2.新疆地区的中苏关系与新疆的近代化(1917-1949) [J], 田庆锋3.了解近现代中国历史的必读书——评《民国时期中苏关系史(1917~1949)》[J], 刘洋4.评骆晓会著《近代中苏关系史述论(1917—1949)》 [J], 唐森树5.民国时期农村职业教育特点——基于《教育与职业》(1917—1949年)杂志的统计分析 [J], 罗银科;曲铁华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苏关系和国际形势的变化2000年前,中苏关系历经了多次波折和变化。
20世纪初,中国一直是被列强侵占殖民化的国家之一,但在苏联的帮助下,在20世纪中叶,中国逐步走出困境,成为重要的国际大国之一。
同时,苏联也在这一过程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支持和帮助作用。
然而,尽管中苏关系在一段时间内达到了顶峰,但自20世纪60年代后期,中苏关系逐渐走向紧张和破裂。
中苏矛盾的出现是由于双方对于意识形态的分歧、对亚洲霸权的争夺等众多因素,使得双方的合作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影响。
更进一步激化了中苏矛盾的是苏联对中国的影响。
苏联在对中国军事援助上存在着很大的不利条件,以及对中国的脱斯洛政策等一系列问题都在激化双方矛盾。
在此后的一段时间里,双方在军事、政治、文化等领域上的摩擦日益加剧,逐渐演变为公开的敌对状态。
直到20世纪70年代,中苏关系在某种程度上得到缓和,但并未恢复到以往的旧有状态。
两国关系的恶化不仅对两国自身不利,给整个亚洲乃至世界局势稳定带来了很大的不利影响。
同时,中苏矛盾也使得美国和西方国家在亚洲地区的地位进一步得到巩固。
进入21世纪后,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国际形势的巨大变化,中苏关系呈现出新的变化。
在习近平主席的倡导下,中俄联合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力图加强互利合作。
随着两国在国际和地区事务中的合作逐渐加深,中国和俄罗斯在世界新秩序方面的共同立场和口号,也逐渐引起了西方国家的重视和关注。
在当前国际形势下,中苏关系不单单是双边关系,它已经超出了双边层面。
当前国际形势恶化,中美摩擦日益升级,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兴起,这一系列变化标志着世界格局出现了新的变化,这种变化背后的代价是世界经济的减速和复杂化,世界治理的困境。
在这一背景之下,中俄联合起来,既有利于促进世界的和平稳定,也是加强国际秩序规则和多边主义的必要途径。
总之,中苏关系在20世纪中叶历经了一波又一波的变化和波折,但在新的21世纪,中国和俄罗斯的合作已经超越了双边层面,成为了实现世界和平稳定的必要途径。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苏关系发展史新中国建立后,中苏之间的关系成为世人所关注的话题,中苏关系一直在曲折中发展,充满了坎坷,充满了曲折。
一、中苏关系的演变过程对于中苏关系的发展历史,可以大致归纳为以下几个阶段:——50年代,中苏结盟时期。
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这对新中国的确立和生存具有关键的意义。
苏联诚心帮助了我们,结盟本身表明中国处于被保护的地位,中苏关系是不平等的。
回顾1950年初签订的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其中存在着很多不平等因素,斯大林虽然在旧的中苏条约基础上做出了许多让步,但事实上仍然是在不平等的条件下保证了苏联的战略需求。
此后,由于中国人民在朝鲜战争中无私无畏的英勇表现,新中国和毛泽东在社会主义阵营乃至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地位相对提高,而斯大林的去世又为中苏关系的调整提供了可能性和新的转机,使苏联第二代领导人能够在平等的基础上重新审视与中国的关系。
1953年9月赫鲁晓夫出任苏共中央第一书记以后,即开始着手调整苏联的对华政策,1954年苏共新的领导集团调整对华政策至1956年2月苏共二十大召开前,中苏关系进入历史上的最佳状态。
其对华政策基础的根本性转变,对此期中苏“蜜月”型关系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
——60年代,从分歧到分裂。
1956年后到1966年是中苏开始论战并走向决裂的阶段。
分歧的开始,固然有思想意识上的关系,但深层次的原因还是国家利益的矛盾。
苏共二十大以后,中苏双方在一系列重大问题上开始出现分歧,主要表现在:关于长波电台和联合舰队问题;关于台湾海峡危机和中印边界冲突问题;关于中东局势的分歧。
由于苏联当局坚持大国沙文主义,中国坚持独立自主原则,致使中苏矛盾凸显。
到50年代末,中苏两国由意识形态上的分歧发展到两国关系上的分歧,由内部争论发展到公开化,并有进一步恶化的趋势。
1960年是中苏关系演变的一个决定性年份:1960年7月,苏联片面决定撤走在华的全部专家、撕毁了243个合作书,废除科技合作项目257个。
中苏关系的“四个十年”:亲热-冷战-热战-回暖发布时间:2011-08-28 09:14 作者:李景贤/口述,黄薇/整理回想中苏关系那噩梦般的一二十年,我常问自己:有着悠久历史、灿烂文化的两大民族,怎么会干出此等荒唐之事,而且还不是一件两件,时间跨度又大,并非一年两年!痛定思痛,深感中俄两个伟大民族,只有以邻为善,以邻为伴,以邻相依,才能扫此荒唐,不让那段不幸历史再次重演。
从新中国1949年成立到苏联1991年解体,中苏关系历经42年零86天。
钱其琛外长曾把这段历史概括为“四个十年”:十年友好、十年论战、十年对抗、十年对话。
在中国驻苏联(俄罗斯)大使馆工作长达12年之久的李景贤,更愿意改用一种带有感情色彩的说法:十年“亲热”、十年“冷战”、十年“热战”、十年“回暖”。
十年“亲热”:领袖互访从1949年到1959年这第一个十年,用“亲热”二字形容中苏关系并不夸张。
1949年10月2日,苏联和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
这一天,苏联副外长葛罗米柯致函周恩来外长,宣布苏联政府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
10月6日,毛泽东主席任命王稼祥同志为新中国首任驻苏联特命全权大使。
12月16日,他乘火车抵达莫斯科对苏联进行国事访问,并为斯大林70岁生日祝寿。
我高考填志愿时,第一个是北京俄语学院,那是1956年,苏联很吃香,“向苏联老大哥学习”、“苏联的今天就是中国的明天”等口号满天飞,当时我好想去苏联留学;第二个是北大中文系。
结果让俄语学院录取了。
1960年秋,我以“全优”(全都是“5”分)毕业。
当年,外交部派人去学校选人入俄语翻译班第三期,我被选上,在校培训,为期四年。
1957年4-5月份,苏联国家元首伏罗希洛夫对我国进行了长达25天的国事访问,这是间隔7年后,对毛主席访苏的回访。
4月15日,伏罗希洛夫在毛主席陪同下,乘敞篷车缓缓驶向中南海,沿途受到了几十万群众的夹道欢迎,我们外语学院(此时俄语学院已与北京外语学院合并)的学生们也去欢迎伏老,队伍排在北京饭店前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