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产品设计在中原地区的文化传承与创新
- 格式:doc
- 大小:27.00 KB
- 文档页数:8
河南的中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历史探究河南位于中国的中部地区,素有“中原”的美称。
作为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河南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
本文将对河南中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进行探究。
一、中原文化的起源与传承中原地区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早在七千多年前,河南就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
公元前1600年左右,商朝建立,在河南形成了早期的中原文化。
商代的青铜器、甲骨文等文化遗产,展示了当时社会的经济繁荣和文化水平。
随后的周、秦、汉等朝代,中原地区逐渐成为中央政权的中心,文化传承得到进一步巩固。
周代的礼乐制度、秦始皇统一文字的举措、汉代的科举制度等,都为中原文化的传承奠定了基础。
中原文化的具体内容包括礼制、音乐、文字、思想等多个方面,这些都在河南这片土地上得以延续与发展。
二、中原文化的创新与演变中原地区的文化传承不仅仅是对历史的呈现与传统的延续,更重要的是在创新与演变中不断发展。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河南都积极吸收其他地区的文化因素,并加以融合、创新。
1. 唐宋文化的兴盛唐宋时期,中原文化经历了一个高峰期。
唐代的长安城(今西安)和宋代的开封城(今河南开封)都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吸引了大批文人墨客的涌入。
这一时期,中原文化吸纳了西域文化、南方文化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唐代的诗词和宋代的绘画,都是中原文化创新的重要表现形式。
2. 文化产业的繁荣近现代以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繁荣,中原文化的创新与传承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河南的豫剧、少林寺武术、郑州航空港等,都是中原文化在创新与演变中的重要代表。
这些文化产业的兴起,不仅为当地文化的传承打下了经济基础,还推动了中原文化向全国乃至世界的传播。
三、现代科技与中原文化的融合在信息时代和科技进步的推动下,中原文化正与现代科技完美融合。
例如,河南博物院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将古代文物以更生动的方式展示给观众,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文化体验。
此外,互联网的普及也为中原文化的推广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
《呼和浩特市大召寺“召庙壁画”文创产品设计研究》篇一一、引言呼和浩特市的大召寺,作为一座历史悠久的召庙,其壁画艺术独具特色,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
本文将深入研究大召寺“召庙壁画”在文创产品设计中的应用,以期通过创新的思维方式和设计理念,将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以全新的形式呈现给现代人,实现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二、大召寺“召庙壁画”的特色与价值大召寺的壁画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著称。
这些壁画以佛教题材为主,融合了蒙古族文化和中原文化的元素,展现了古代匠人的高超技艺和卓越的审美观念。
壁画的色彩鲜艳、线条流畅,既有神秘的宗教氛围,又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其丰富的历史和文化信息,使得大召寺的壁画成为了一部鲜活的蒙古地区佛教文化史。
三、文创产品设计的重要性在当今社会,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创新已成为文化发展的重要方向。
文创产品作为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相结合的产物,既能够满足人们对传统文化的需求,又能够满足现代人的审美和实用需求。
因此,将大召寺“召庙壁画”应用于文创产品设计,不仅可以保护和传承这一文化遗产,还可以通过创新的设计理念和方式,为这些文化遗产注入新的生命力。
四、呼和浩特市大召寺“召庙壁画”文创产品设计策略1. 深入了解大召寺“召庙壁画”的文化内涵和艺术特色,提取其中的典型元素和符号。
2. 通过与现代设计理念的结合,将这些元素和符号融入到文创产品的设计中,形成独特的设计风格。
3. 根据不同的产品类型,选择合适的壁画画作和设计元素。
例如,对于服饰类产品,可以选择色彩鲜艳、线条流畅的壁画元素;对于家居类产品,可以选择具有宗教氛围的壁画元素。
4. 注重产品的实用性和审美性,使文创产品既具有文化价值,又能够满足现代人的生活需求。
5. 通过市场调研,了解消费者的需求和喜好,以便更好地调整产品设计方向和市场定位。
五、呼和浩特市大召寺“召庙壁画”文创产品设计实例1. 壁画复制品:将大召寺的壁画以复制品的形式呈现出来,供人们收藏和欣赏。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和中华文明的摇篮。
几千年来,华夏各族儿女依赖于奔流不息的黄河之水滋养,在相互交流、交融、交往中创造了博大精深、海纳百川、兼容并蓄、多元一体、举世瞩目的黄河文化。
正如2019年9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主持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时明确强调,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
要推进黄河文化遗产的系统保护,守好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
要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讲好“黄河故事”,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精神力量。
[1]“天下黄河富宁夏。
”黄河从中卫市的南长滩入境宁夏,经青铜峡,灵武、银川等,到石嘴山市的麻黄沟进入内蒙古,黄河流经宁夏段长达397公里。
[2]2020年6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吴忠滨河大道古城湾察看黄河生态治理保护状况时再次强调:“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赖以生存发展的宝贵资源。
自古以来,黄河水滋养着宁夏这片美丽富饶的土地,今天仍在造福宁夏各族人民。
”[3]从古至今,黄河是造就美丽富饶的宁夏平原“塞上江南”美誉的“血液”,黄黄河文化传承与弘扬的路径探析———以宁夏博物馆藏胡旋舞文创产品的设计应用为例苗亚,王胜泽(宁夏大学美术学院,宁夏银川750021)摘要:从古至今,黄河是造就宁夏平原“塞上江南”美誉的“血液”,黄河文化是宁夏各的精神家园。
造型精美的胡旋舞石刻是宁夏黄河文化、丝路文化的交融汇聚的代表。
融合发展的大背景下,胡旋舞所承载的丰富文化内涵和独特的造型美感在文创设计中有应用前景和应用价值,通过现代设计理念和手法,创造出激发人们情感共鸣的文化创意胡旋舞新的生命力和时代价值,以期作为宁夏黄河文化传承与弘扬的重要路径之一。
关键词:宁夏;黄河文化;文创设计;传承;胡旋舞中图分类号:J50/G1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584(2020)03-0075-06基金项目:宁夏哲学社会科学(艺术学)一般项目“西夏绘画与文创产品设计研究”(项目编号:19NXYBCDF03);宁夏教育厅研究生教改项目“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意:双技能型西夏学研究生培养模式探索”(项目编号:YJG201819);宁夏大学研究生创新项目“宁夏博物馆APP 手机界面设计”(项目编号:GIP2019-12)阶段性成果。
中原文化背景下的河南省高校美育教学改革与创新中原文化因其地理位置处于天下之中,兼收并蓄,在起源和发展过程中同其他地域文化相融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特征和体系。
随着党中央中部崛起的相关指导性文件的印发,中原文化的重要性逐渐凸显。
高校美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一环,作为河南省高等学校,更要突出本土中原文化的优势特征,培养学生对本土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在中原文化背景下的河南省高校美育教学与创新,可以有效吸收中原文化的优秀艺术成果,对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一、“中原”区位范围释义“中原”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目前最早出现的“中”,多为“立中”之辞, 已有了比较明确的方位含义。
所谓“立中”,《殷墟文字记》中指出立中即是建中,即在中央之地树立旗帜,“盖古者有大事,聚众于旷地,先建中焉,群众望见中而趋附,群众来自四方,则建中之地为中央矣。
“迄今发现的最早的“原”字形体同“源“,来自于西周金文,指崖石之下的水源,意通”“,指平原、原野之意(注释)。
战国时期《尚书禹贡》分九州,较明确的将“豫州“,也就是黄河中下游平原地区,主要以河南省为中心的地区称为”中原。
可见”中原“的地理区位广义来说指的是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平原地带,主要包括河南、山东、陕西、山西南部一带;狭义的”中原“指的是以河南省为中心的华夏文明起源的地理文化区位。
二、河南省主要地理特征和各地市代表文化概述1.河南省地理风貌和中原审美文化主要特征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摇篮,新石器时代早期河南新郑的裴李岗文化是仰韶文明的伊始。
中华文明之所以在黄河流域起源,研究栽培作物的德康多和瓦维洛夫都认为中国北方是黍、粟的起源地,而黄河中下游的安阳、郑州、洛阳刚好位于600毫米-650毫米等雨线,恰好适应小米的生长。
与此同时,黄土本身矿物质丰富、有利于农作物生长,土质又较为疏松,适合耕作。
这是这种特点使黄河中游的中原地区具备了原始文明的发展条件。
这一特点使得中华文明起源时期就嵌入了较为鲜明的农业性格和审美,这一审美特征一直延续,体现在河南文化中就是求真务实的人文生态。
基于河南地域文化下的中国风家具设计姓名:胡莹学号:121406110基于河南地域文化下的中国风家具设计摘要:以河南本土地域文化为背景对家具设计提出新的思考,简析了河南地域文化的元素与形态,并总结了河南文化的符号,进而探讨将其运用在家具设计中的设计切入点,在此基础上提出基于河南本土文化的家具设计创新的绝佳手法,传承和发展地域文化艺术,让家具设计演绎出精彩的本土特色,从而呼吁家具设计应结合本土特有的文化,并以此作为设计的基本依据,将有利于建立可传承可持续发展并能各地域互为补充共同繁荣的设计文化生态。
1.河南文化1.1河南文化的地域空间九州之心,文明之源。
豫州——河南,枕在母亲河的臂弯,在华夏文明的摇篮里长大。
河南因大部分位于黄河以南,故名河南。
河南位于中国中东部、黄河中下游,东接安徽、山东,北界河北、山西,西连陕西,南临湖北,呈望北向南、承东启西之势。
河南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先后有20多个朝代建都或迁都河南,诞生了洛阳、开封、安阳、郑州、商丘、南阳、濮阳、许昌等古都,为中国古都数量最多最密集的省区。
河南地处中国中部,承东启西,古称天地之中,被视为中国之处而天下之枢。
1.2河南文化的诞生与发展河南是中原文化的根源所在地,是道家、墨家、法家、名家、纵横家等思想的发祥地。
河南是华夏姓氏的重要发源地,中国300个大姓中根在河南的有171个,前100个大姓中根在河南的有78个,有“陈林半天下,黄郑排满街”之称的海内外四大姓氏均起源于河南。
道家、墨家、法家、名家、纵横家等思想的发祥地。
截至2013年5月,河南省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58处,位居全国前列。
河南省拥有各类文物点约三万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95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48个。
《禅宗少林·音乐大典》、《大宋东京梦华》等实景演出成为河南文化旅游的知名品牌。
河南是元代以前中国历史的核心区域。
从中国第一个世袭王朝夏朝建都于河南偃师至清王朝覆灭的4000余年中,夏朝、商朝、西周、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朝、唐朝、武周、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辽朝、北宋、南宋、金朝、民国等先后有20多个朝代建都或迁都于此,河南处于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地位长达3000年,中国八大古都河南有四个,即九朝古都洛阳、八朝古都开封、七朝古都安阳、商都郑州。
地方文化的历史传承与创新从跨国、跨文化的视角来看,人们往往会关注一个地区的经济实力、政治体系和文化成果等因素。
当我们探究当地文化的传承以及新旧之间的转化,便可以看出这个地区的真正内在特质。
这篇文章将闫邑文化作为例子,探究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以及在当地文化的历史当中,如何实现现代与传统的与和谐共生。
1. 文化与地区的历史背景首先,让我们了解闫邑地区的历史背景,这是一片充满文化底蕴的土地。
在古代,它是中国中原文明与北方少数民族文明的交汇地。
随着时代的演变,历史轨迹上的这一片土地,经过了多次演化,形成了多元文化历史成果的汇聚。
在古代,闫邑是一个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古城,被誉为“中原文化的宝座”。
闫邑地区有着丰富的文化遗产,在新中国成立后,这方面的保护与发展成为了当地的核心工作之一。
比如,对于一些具有极强文化内涵的景区,如太行国家森林公园、草博士公园、上庄古塔等等,进行了精细化的保护与管理,确保其文化价值能够被更多人所认知,并且在当下也能更好地被保存下来。
2. 传承的方式与创新的形式文化是历史的积淀,也是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
为了更好地传承我们的文化,在主张爱国与发扬民族文化的背景下,我们需要进行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从而将文化的内涵宣扬得更远更广。
在闫邑地区,有许多文化传承的项目。
例如,这个地区的历史沿革、人文风貌、文化遗产、习俗传统等等,拥有其鲜明的文化特点,满足了不少文化爱好者和历史爱好者的好奇心。
此外,还有一些文化创新的手段,比如文化创意产业,这些新兴事业融合了当地的传统文化和现代艺术元素。
通过文化的创新手段,不仅可以推动文化的传承,还能够让文化与当下的生活紧密相联。
3. 现代与传统的结合,让文化更具活力在传承文化的同时,要让文化更具活力,是很多文化人所关注的问题。
一方面,让文化更具活力可以让其更好地被人们所接受,而另一方面,能够带动当地经济文化的发展,使文化的活力得到更好的发挥。
不仅如此,将当地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相结合,也使得文化能够进入到大众生活的方方面面。
守望河南中原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守望河南中原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意味着在传承河南中原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不断进行创新和发展,使其与时俱进并符合现代社会的需要。
首先,守望传统文化的传承,意味着对河南中原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河南中原地区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拥有悠久而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
传承传统文化需要对其进行系统性的研究,挖掘和继承中原传统文化的精髓,包括对经典著作、艺术形式、制度、建筑等方面的传承和保护。
同时,传承也意味着要传承传统的道德伦理观念和价值观,如孝道、忠诚、诚信等,坚持和弘扬这些传统美德。
其次,创新传统文化意味着对传统文化的积极创新和转化。
在现代社会中,传统文化需要与时俱进,与现代社会的需求相结合。
创新传统文化可以表现为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相结合,开展创新的文化产业,推出符合现代人口味的文化产品。
例如,利用新媒体技术推广传统文化,在互联网上建设传统文化的平台,让更多人参与其中。
此外,传统文化的创新也表现为在文化教育中进行革新,培养更多具有传统文化底蕴的人才,使他们能够在现代社会中发挥作用。
综上所述,守望河南中原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意味着在传承河南中原传统文化的同时,要对其进行创新和发展,使其与时俱进并符合现代社会的需要。
这对于传承河南中原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具有重要意义,并为河南中原地区实现文化自信打下基础。
2023.03(下)黄河黄土黄种人马家窑彩陶纹饰常见类型旋纹马家窑彩陶的旋纹是指在陶器表面呈现出来的绕轴线旋转的图案。
这种图案在马家窑彩陶中出现的频率较高,而且形态多样,包括旋涡纹、螺旋纹等。
马家窑彩陶的旋纹所表现出的几何图形充满动感,引人注目,而不同文化类型下这些纹样既有差异也有共同内涵,比如最初的旋涡纹较为单一,主要以盘曲状、水波纹为外在形态,随着进一步发展演进,更多新形态衍生出来。
如鸟纹便是其中典例,它由实心圆点、弧边三角形、旋线等纹样变化为更加丰富灵动的纹样,加入了十字纹、网格纹样等。
在文化内涵上,旋纹体现出此时古人已经对日月往来、寒热交替、周年轮回等规律有了较深认知。
马家窑彩陶旋纹装饰风格受到了各种文化的影响,如不同朝代的美学追求是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随着这些文化因素融入马家窑彩陶纹饰中,旋纹图案更为千姿百态,并且还能反映某个时期的文化发展状态。
另外,马家窑彩陶的旋纹还体现出马家窑精湛的陶瓷技艺,其展示出的对称、重复和对比等图样是重要的技艺类型,使旋纹图案在陶器表面的展现更为出色。
人形纹马家窑彩陶人形纹以绘制精美、造型精致著称,是古代人形艺术的代表之一,尤其在表现形式上具有自己独特的风格特点。
马家窑彩陶人形纹中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观赏性,细节精细,作品逼真,富有生命力。
人形纹主要包括三个类型:第一类为具体表现人形的纹样,能让人们清晰地看到人形特征,比如青海大通县出土的马家窑舞蹈纹盆中有三组舞蹈纹图案,每一组包括5个小人,他们手拉手,同侧腿向后踢出,给人以神态逼真之感。
第二类为抽象的人形纹,这类纹样中人的头部会用圆圈纹表现,身体会用宽带纹描绘,四肢会用折纹代替。
人们在观赏时能从大致轮廓中识别人形,随着进一步演化,这种纹样逐步成为几何纹的一部分。
第三类为组合而成的人形纹样,相较于第二类抽象人形纹,该类人形纹中会有人的五官,其他部分有网纹、植物纹等,组合后显得较为怪异,通常用于表现不同于凡人的“神人”。
探析产品设计在中原地区的文化传承与创新
产品设计作为现代产业发展基石,它是经济、技术、文化的综合体。
它作为文化传承的载体,是河南地区实施文化强省战略、发展中原经济的重要元素之一。
把握产品设计当中的文化的精髓,提升文化产业实力,是中原经济发展从形式到内涵蜕变的关键因素。
中原文明发源于黄河流域,它孕育了数千年中原文化的历史,将中原文化传承发展。
仔细梳理中原地区的历史脉络,不难发现经过岁月洗礼的中原文化,文化氛围更加浓厚,形成以河南为中心向周边地区辐射的独特文化风貌。
文化作为历史的积淀物,是传承发展的历史现象和社会现象,是文明的延续和创新。
文化作为人类创造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总和,它是无形的,它看似虚无缥缈却影响着经济发展,它需要借助产品流通完成传承和传播的使命。
产品设计作为创造性的实践活动,作为科技与艺术相结合的文化产物,它已经超出单纯的物质范畴,成为涵盖科技、艺术、文化等多方面多维度的交叉领域。
在产品设计领域,文化传承尤为重要,它不是简单的复制,而是技术与文化的交融,是科技与艺术的创新。
如何更好地发挥河南文化资源大省的优势,树立中原地区的文化标识。
打造具有中原文化
特色的产品,创新有地方文化特色的产品,把中原丰富的文化资源转化为经济发展的动力和生产力,本文试作出以下分析。
科技推动
科技与文化相随相伴,它对生产、传播、消费等文化主体有重要影响。
科学技术的每一次重大进步都会给产品的生产方式、文化的传播方式、消费表现形式带来革命性变化。
产品设计是提高人类物质生活水平和传播审美思想的
文化活动,它伴随人类生产与生活而发展,是工业化机器生产的人为创造的产物,是依据人的需求和目的而有意识设计的产物,它受到技术和艺术的双重影响。
作为“谁都要劳动,谁都要使用”的器具,“在劳动和使用生活器具中陶冶自己的情感、审美趣味”的现象,科技在推动产品设计的发展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庄子在《天地篇》曾说:“能有所艺者,技也。
”产品设计作为特殊的审美活动,离不开科技的支持和创新。
河南是文化大省,传统文化产品尤为繁多,但产品的识别性和利用性不高,市场的反应差强人意。
如尝试将传统工艺品的原有基础上注入科技创新,在传承传统技艺的同时,提升产品的品味档次,有意识的提升产品的趣味和品质,打破传统工艺品市场“鸡肋”的现状。
例如黄河澄泥砚、泥塑等有河南特色的非物质文化艺术的传承,可以尝试利用新材料、新技术,
结合有当地文化特色的包装,创新出不同风貌的、符合市场需求的高品质的产品。
目前,党和政府部门对文化和科技在社会建设中的作用愈来愈重视。
党的十八大提出,促进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新型文化业态,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
科技是把万能钥匙,能为文化产业各领域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全面提高文化产业的科技含量。
中原文化想在经济领域实现繁荣发展:首先,积极借助科技力量,着力增强科技创新意识,推动产品设计加文化传承的跨越式发展,使之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其次,努力用先进科技发展服务产品设计,为中原文化发展构建新平台;再次,重视产品的前瞻性技术和关键性技术研究,为产品设计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最后,实施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加大对优质企业的支持力度,培养中原文化特色鲜明、创新能力强的企业。
将科技、文化完美融合到产品设计中,河南地区才能“成一个文化生活的中轴”。
“构成文化生活的中心地位”,则需要科技、艺术、文化多环节共同努力才能完成。
市场定位
作为文化载体的产品,是未来消费市场重点关注对象。
科学技术的发展,不但使产品呈现科技性和市场性等特点,而且科技对经济市场的影响需要通过消费的形式完成。
目前,国家对文化产业政策进行了调整,提出“中国制造向中
国创造”转变,大力提倡以设计为经济服务的指导思想。
设计已成为国家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因素,被提高到等同生产力的水平,被当作完善经济市场来运作的手段。
中国有庞大的消费市场,完善市场,发展设计,获取最佳经济效益是河南经济快速发展的捷径。
影响产品消费的是文化,文化是产品品牌的灵魂,尤其代表了消费趋向。
产品设计除了满足人的基本消费外,另一方面是提高产品设计创新能力,创造新的消费观念,实现创新消费。
例如,手机发展初期阶段仅具备电话功能,借助科技发展,目前手机由电话功能增变到智能终端,打破人与人的交流方式,成为人们移动办公、休闲娱乐的得力助手,成为一种消费文化。
因此,文化的传承在于提升产品的文化附加值,以符合市场竞争的现状。
从某种意义上说,文化产品都与创新有关,若产品设计欠缺文化意蕴,就意味设计昙花一现,很快失去消费市场。
国内的原创设计处于发展初期,缺乏特色、缺乏文化内涵是目前文化产业面临的问题。
产品的技术研发和外观设计需要高昂的成本和较长的周期,企业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进行创新,而产品在市场中的表现却是未知数,经济利益不一定能得到保障。
为了规避风险,部分企业就会走捷径山寨销路较好的产品,提高销量达到盈利的目的。
因此,在混乱的竞争中,市场上出现销售成功的产品,山寨产品则蜂拥而上,产品出现同质化、抄袭等现象。
多数山寨产品仅模仿
产品的外观设计,文化内涵却没悉心考究,这是彻底的缺乏文化的设计。
例如,力帆汽车推出的“力帆320”,外观似mini cooper,但是在神态上有不少差距,力帆320缺少灵动气质。
加上制造商和设计师之间缺乏沟通,设计师缺乏足够的市场经验和创新空间,设计的产品往往与市场需求脱节,产品出现滞销的情况也使产品设计难以走出同质化怪圈,甚至陷入低质化的泥沼。
走出同质化的怪圈,规避市场风险,发展中原文化特色的产业。
首先需要定位明确,将市场资源整合,发掘典型的中原文化特色,通过设计赋予产品新的形象符号,做到有的放矢的发展;其次在制造商和设计师之间的架起一座桥梁,改变设计的沟通障碍。
并在政策的引导下,积极推进中原文化传承与创新,有效地影响产品的创新设计,遏制山寨产品的出现;再次,培养创新人才、鼓励企业积极创新,为创新提供足够的市场空间,打造有中原文化特点的产品、品牌,形成有中原文化特色的产业链。
地方特色互联网、交通业的迅猛发展,带动信息流通更加顺畅,文化交流更加便捷、无障碍。
在今天这个以消费者为主导的时代,承载各地文化的产品,以商品的形式无地区差、无时间差的销售至全国。
在方便快捷的同时,地域文化界限被模糊,产品出现混合销售的现象,亦或者某地区文化强势入驻当地,对当地文化产业产生影响。
例如,因韩剧热播而风靡
的首饰、服饰等附加消费产品,在中国经工厂加工销售至全国,对国内首饰、服饰的设计文化产生一定影响。
因日本动漫热播而风靡的动漫周边产品,对中国的产品设计文化影响较大。
伴随产品的热销,它们的文化也在不知不觉的影响着中国设计文化,街头随处可见韩版、日系等产品,而中国本土设计文化却形单影只,这是变相的文化入侵。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
由此看出,文化与经济的关系密切,文化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日趋明显。
河南文化产业虽然有一定发展,但从整体上看,仍处于探索、起步、培育阶段。
产品主要表现为地方特色不明显、品种单一、包装无新意,缺乏超前设计研发。
河南在新时期的文化建设方面要重点发掘中原文化的深层内涵,在产品设计方面提炼独特的文化特色。
例如,深层发掘洛阳汉魏文化、开封宋文化、安阳殷商文化、南阳玉文化。
这些有历史烙印的特色文化是河南产品设计创新的最佳元素,是其他省份和地区无法模仿复制的,是河南文化对外的“名片”。
法国学者阿兰?佩雷菲特曾说:“我们的儿孙们能否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在忠于自我和对人外开放之间做出一种和谐的综合呢?”处于中原腹地的河南,历史传统的文化积累尤其丰厚,文化的“基因”不胜枚举,地域特色就是最好的文化符号。
中原文化产业的发展,不仅要借鉴他者来创新,还
要学会探寻传统文化的“基因”。
对现有文化产业进行充分的整合,在现代化生产中融入传统资源,发挥区位优势,提升自身文化价值,创新有地域特色的产品,引领文化产业又好又快发展。
小结
文化不是故纸堆,文化传承的珍贵来源于历史文化与地域特色相结合的典型性。
产品设计是一个不断除旧布新的发展过程,对于产品设计要全面的、深入的研究,不但要考虑结构和功能,还要满足潜在的文化内涵,实现经济价值和文化价值的双重统一。
同时,产品设计融合中原文化创新发展,应以现代文化精神为价值取向,以科技创新为主体,以消费市场为基础,以地域特色为根源,做到“厚今薄古,古为今用”。
在文化纷繁的时代中,每个地区的文化观念都是平行发展的,要保持中原文化的生命力,最重要的是产品设计在制造过程中体现“纯粹的地方文化”,保持中原文化真挚的艺术理念和艺术特色,深度发掘地方特色文化产业,借用有特色文化的符号语言现实经济产业的繁荣。
传承中原文化的设计文脉不是生搬硬套的翻刻,也不是传统文化元素支离破碎的借鉴。
而是发掘中原地区设计文化的“基因”,只有找对了“基因”,才能创新产品的中原文化特色,树立起中原地区的文化标识。
(作者单位:河南科技学院艺术学院)
作者简介:乔珂(1983-),女,汉,籍贯:河南新乡,职称:助教,学历: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产品设计专业(旅游工艺品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