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必修2高中语文第3课《囚绿记》导学案
- 格式:doc
- 大小:93.00 KB
- 文档页数:4
囚绿记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反复朗读本文,体会作者的情感,感知散文的语言风格。
2.学习本文借物抒情及象征的写法。
3.联系当时的社会环境,明确作者在抒写对绿的挚爱之情中,表达对生命的爱,对光明、自由的向往,对坚贞不屈的抗敌精神的歌颂。
二、学习重难点及方法:学习重点:巩固把握散文主旨的一般方法:从品味关键句——凝聚着作者感情体验和理性思考的语句入手。
学习难点:借物抒情及象征写法学习方法:圈划、品味凝聚着作者感情体验和理性思考的语句、含有言外之意的语句入手,把握本文的主旨,提高感悟能力。
三、教学时数:一课时。
四、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陆蠡(1908—1942),原名圣泉,浙江天台人。
现代散文作家、翻译家。
1931年毕业于上海国立劳动大学,后与友人创办泉州语文学社。
1933年至1934年在泉州中学教书,同时开始写作散文。
1935年任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编辑,业余从事散文创作和翻译。
1938年创办科学、文化综合性杂志《少年读物》。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进驻上海租界,由于在沦陷后的上海坚守文化工作岗位,他于1942年4月13日被捕,不久由捕房转到虹口日本宪兵拘留所,刑审数月,惨遭杀害,时年34岁。
陆蠡是现代文学史上卓有成就的散文作家。
他以散文诗集《海星》步上文坛,崭露头角。
后来又出版了散文集《竹刀》和《囚绿记》。
他的散文从琐细的生活情节中,挖掘出某种耐人寻味的人生哲理,透出了作者真诚、淳朴心灵的闪光,作品大都瞩目现实社会和下层人民的贫穷疾苦,通过对劳动人民的勤劳、勇敢、淳朴的优良品质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的颂赞,表现出作家爱国忧民的高尚情怀和可贵品格。
在艺术上,那乡野泥土的气息,忧郁动人的故事情调,优美清丽的文笔,严谨的构思,形成他自己独特的风格。
其文笔缜密、漂亮、醇厚,感情深沉、诚挚、朴实。
2、背景资料本文写于抗战爆发一年之后的1938年。
当时,北京沦陷,作者移居上海。
日本侵略者在中华大地上烧杀抢掠、无恶不作。
《囚绿记》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理解象征手法的运用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文中“绿”的象征意义的分析,了解什么是象征手法以及如何分析象征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中华民族和一切进步势力不屈服于任何黑暗势力、顽强抗争、永不气馁的民族精神。
教学重点:理解“绿”在本文中的象征意义及作者赋于“绿”的深刻思想内涵。
教学难点:能灵活运用总结象征意义的方法分析文章。
媒体使用:投影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看课件中的一幅图“绿”,请同学设想在不同情况下观“绿”后的感受,例如夏季、冬季、欢乐时、忧烦时等,[在我的身后有幅绿,当你看到它后,你会怎么想,怎么做呢?(生自由发言)]让学生认识到我们对物的感情,常有环境和情境的限制,从而使其明白了解作品的主旨与作者的感受,一定要关注写作的背景和情境。
2.引出课题二、释题启疑1.“囚”绿就是把绿色囚禁了起来。
作者为什么要囚绿呢?2.学生自读要求:自由朗读,找出“囚绿”的相关章节,并思考囚绿之前、之后又写了什么?划出关键词句,思考为什么囚绿。
三、字词梳理1.读准字音陆蠡( lǐ ) 涸辙( hé )猗郁(yī ) 蕈菌( xùn)( jùn ) 揠苗助长( yà )瞥见( piē ) 嫩芽(nèn ) 婆娑(suō ) 囚系( qiú ) 急不暇择( xiá )纤细(xiān ) 了截(jié ) 移徙(xǐ ) 淅沥(xī)(lī)葱茏( cōng )(lóng )2.辨析字形字音暇(xiá)揠(yà)缘(yuán )遐(xiá)偃(yǎn)椽(chuán )瑕(xiá)堰(yàn )喙(huì)3.理解词义涸辙的鱼:比喻处境危险。
急不暇择:在紧急的情况下来不及选择。
2022人教版语文必修二第3课囚绿记word导学案3囚绿记一、经典涵咏断章卞之琳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鉴赏:本诗隐含了一种深刻的人生哲理,人生处处存在相对状态,作为个体的人,自然是独立的,互不相干的;但作为群体的人,自然又是互相依存,互相影响的,诗歌意境空灵优美,为人们带来无尽的遐想;言有尽而意无穷,明白的话中有着启人深思的哲理和触动人心的落寞感情,引人深思的内在韵味!二、任务预习(一)学习目标1、在初读课文时用实心圆点(·)标出你认为的生字和难字(不少于10个)并把它抄录下来。
(一)学习重点与难点1、学习重点:(1)感受本文语言含蓄优美的特点,理解有关语句的深刻含义。
2、学习难点:(1)借物抒情的写作特色。
(2)“绿”的象征意义。
四、回顾反思本课最大的收获是:本课遗留的困惑还有:五、拓展阅读绿朱自清我第二次到仙岩的时候,我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
梅雨潭是一个瀑布潭。
仙岩有三个瀑布,梅雨瀑最低。
走到山边,便听见哗哗哗哗的声音;抬起头,镶在两条湿湿的黑边儿里的,一带白而发亮的水便呈现于眼前了。
我们先到梅雨亭。
梅雨亭正对着那条瀑布;坐在亭边,不必仰头,便可见它的全体了。
亭下深深的便是梅雨潭。
这个亭踞在突出一角的岩石上,上下都空空的;仿佛一只苍鹰展着翼翅浮在天宇中一般。
三面都是山,像半个环儿拥着;人如在井底了。
这是一个秋季的薄阴的天气。
微微的云在我们顶上流着;岩面与草丛都从湿润中透出几分油油的绿意。
而瀑布也似乎分外的响了。
那瀑布从上面冲下,仿佛已被扯成大小的几绺;不复是一幅整齐而平滑的布。
岩上有许多棱角;瀑流经过的,作急剧的撞击,便飞花碎玉般乱溅着了。
那溅着的水花,晶莹而多芒;远望去,像一朵朵小小的白梅,微雨似的纷纷落着。
据说,这就是梅雨潭之所以得名了。
但我觉得像杨花,格外确切些。
轻风起来时,点点随风飘散,那更是杨花了。
——这时偶然有几点送入我们温暖的怀里,便倏的钻了进去,再也寻不着。
3 囚绿记一、经典涵咏断章卞之琳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鉴赏:本诗隐含了一种深刻的人生哲理,人生处处存在相对状态,作为个体的人,自然是独立的,互不相干的;但作为群体的人,自然又是互相依存,互相影响的,诗歌意境空灵优美,为人们带来无尽的遐想;言有尽而意无穷,明白的话中有着启人深思的哲理和触动人心的落寞感情,引人深思的内在韵味!二、任务预习(一)学习目标1、在初读课文时用实心圆点(·)标出你认为的生字和难字(不少于10个)并把它抄录下来。
2、请认真阅读课文,并查阅资料,了解课文写作的时代背景和作者所处的环境。
3、从把握文章主旨入手,弄清文章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再透过这种结构形式去体会作者的感情。
4、多读,通过与作品的直接对话,去体会作者的情感,并感知这篇散文的语言风格。
(一)学习重点与难点1、学习重点:(1)感受本文语言含蓄优美的特点,理解有关语句的深刻含义。
(2)理清文章思路,把握作者写作意图。
2、学习难点:(1)借物抒情的写作特色。
(2)“绿”的象征意义。
四、回顾反思本课最大的收获是:本课遗留的困惑还有:五、拓展阅读绿朱自清我第二次到仙岩的时候,我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
梅雨潭是一个瀑布潭。
仙岩有三个瀑布,梅雨瀑最低。
走到山边,便听见哗哗哗哗的声音;抬起头,镶在两条湿湿的黑边儿里的,一带白而发亮的水便呈现于眼前了。
我们先到梅雨亭。
梅雨亭正对着那条瀑布;坐在亭边,不必仰头,便可见它的全体了。
亭下深深的便是梅雨潭。
这个亭踞在突出一角的岩石上,上下都空空的;仿佛一只苍鹰展着翼翅浮在天宇中一般。
三面都是山,像半个环儿拥着;人如在井底了。
这是一个秋季的薄阴的天气。
微微的云在我们顶上流着;岩面与草丛都从湿润中透出几分油油的绿意。
而瀑布也似乎分外的响了。
那瀑布从上面冲下,仿佛已被扯成大小的几绺;不复是一幅整齐而平滑的布。
岩上有许多棱角;瀑流经过的,作急剧的撞击,便飞花碎玉般乱溅着了。
3*囚绿记“输死一搏”?第三节比赛,看到希望的四川队展开输死一搏,反观同曦,想赢怕输的情绪异常严重,单节比赛就输了13分……这是2013年7月29日《现代快报》A24版所刊登《同曦丢了NBL 总冠军 没丢进军CBA 希望》报道中的一段话。
其中的“输死”,显然是“殊死”之误。
殊,本义为死亡,也指断绝。
“殊死”本来是“诛斩”“杀死”的意思,是一种斩首的死刑。
《庄子》“殊死者相枕也”中的“殊死”,就是这个意思。
后引申为“拼命”“决死”,如《汉书·韩信传》“军皆殊死战”中的“殊死”。
在现代汉语中,“殊死”这个词依然活跃。
如:殊死抵抗,殊死的斗争。
输即输送、运送,汉语中没有“输死”的说法。
——摘自《咬文嚼字》2013年合订本 作者简介陆蠡(1908-1942),字圣泉,原籍浙江天台。
现代散文家、革命家、翻译家。
1942年4月,日本宪兵查抄文化生活出版社,搜去一些有关抗日的书籍。
他前去交涉,被宪兵扣留,最后因遭酷刑逝世。
他的文学成就,主要在散文方面。
代表作有散文集《海星》、《竹刀》和《囚绿记》。
相关知识名家评陆蠡余光中:“感性散文写得最好的恐怕就是陆蠡了。
”“他的散文独创在于断然割舍繁文杂念,而全然投入单纯的情感,务求饱满的美感。
《贝舟》《囚绿记》《谶》等只从一丝萦念的线头,便会抽出一篇美丽而多情的绝妙小品来。
”“陆蠡是散文家中的纯艺术家。
” 柯灵:“在文人传统中有宁静澹远的一路,圣泉正是这一类。
不趋时,不阿俗,切切实实,闭户劳作,劳作所得,殷勤地献与世人。
他是淳朴的,一个地道的山乡人。
这点淳朴使他在品格上显得高,见得厚,也正是他终于默然地为祖国献出生命根基。
”1.注音 (1)镶嵌. qiàn (2)瞥.见 piē (3)涸.辙 hã (4)移徙.xǐ (5)茎.叶 jīnɡ (6)嫩.叶 nân (7)婆娑. suō (8)猗.郁 yī (9)蕈.菌 xùn (10)揠.苗助长 yà (11)⎩⎨⎧纤.细xiān 纤.夫qiàn (12)⎩⎪⎨⎪⎧度.假dù揣度.duó(13)⎩⎪⎨⎪⎧提.防dī提.醒tí (14)⎩⎪⎨⎪⎧囚系.xì系.带jì 2.写对字形(1)⎩⎨⎧迁xǐ徙tú徒弟dǒu 陡峭 (2)⎩⎨⎧xiá瑕疵闲xiá暇xiá遐想(3)⎩⎨⎧y à揠苗助长yǎn 偃旗息鼓 (4)⎩⎨⎧y ī猗郁qǐ绮丽yǐ倚靠“酉”是个象形字。
第3课囚绿记一张发黄的旧照片,记录着一个曾经鲜活但却永远定格在34岁的年轻的生命——陆蠡,那个时候的他衣着整洁,面貌清秀,眼睛、嘴角带着羞涩的微笑。
当年,陆蠡经常眺望山水,相对无言,除了陶醉,还有渴望在宁静中放飞心灵的憧憬。
当一抹绿色出现在沙漠中时,我们仿佛看到生命的奇迹;当一叶绿芽冲破障碍,破土而出时,我们仿佛看到生命的顽强。
而陆蠡也在“烽火四逼”的民族危亡时刻,写下了《囚绿记》,让我们仿佛看到生命的追求。
陆蠡(1908~1942),浙江天台人,资质聪颖,童年即通诗文,有“神童”之称。
我国著名的散文家、翻译家。
1933年开始散文创作,前后共出版了《海星》《竹刀》《囚绿记》三部散文集。
曾翻译英国笛福的《鲁滨逊漂流记》等。
陆蠡是一位坚贞的爱国者。
抗战爆发后留守“孤岛”上海,在“受异族的侵凌,祖国蒙受极大的耻辱”的年代继续从事编辑、写作和翻译的工作。
1942年4月不幸被日伪宪兵拘捕,他大义凛然,坚贞不屈,不久惨遭杀害,年仅34岁。
巴金认为他是一位真诚、勇敢、文如其人的作家。
本文写于1938年秋,当时正是“祖国蒙受极大耻辱”的时候,作者陆蠡留守在沦为“孤岛”的上海。
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把他与广大文化战士隔离了开来,这使他感到“孤独”。
但作为一个永不屈服于黑暗,强烈追求光明的战士,他是不会感到“孤独”的。
他怀念起一年前在北平时所住公寓窗外的一株常春藤——固执地朝着窗外阳光的常春藤,这是我们坚韧不拔的民族的象征。
作者在常春藤身上寄寓了一个正直爱国者的情感和愿望。
1.孤岛文学“孤岛”指1937年11月至1941年12月被沦陷区包围的上海租界。
1937年11月上海沦陷后,一部分工作者利用上海租界的特殊环境,在日本侵略势力的四面包围中,坚持抗日文学活动,至1941年12月日军侵入租界止,历时四年零一个月,此时产生的文学作品被称为“孤岛文学”。
2.象征手法象征手法是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借助某人某物的具体形象(象征体),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和情感的艺术手法。
《囚绿记》教案教学方针:1.知识与能力:指导学生学习把握文章的重要信息,学会运用圈点批注的读文方式。
2.过程与方式:探究赏析法,能找出作者抒写绿的形象的语句,探究绿的内涵;能通过写作背景和作者的感情态度,说出绿的新的含义。
3.感情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中华民族和一切进步势力不屈服于任何暗中势力、顽强抗争、永不气馁的民族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1、联系当时的社会环境,明确作者在抒写对绿的挚爱之情,表达对生命的爱,对光明、自由的向往,对刚毅不屈的抗敌精神的歌颂。
2、把握散文大旨的一般方式:从品味关键句即凝聚着作者感情体验和理性思考的语句入手。
难点:学习本文借物抒情的写作特色。
让学生在阅读中明确“绿”的象征意义。
课时放置: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当代著名诗人顾城有诗云:“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
”现在请同学们带着本身的一双慧眼来欣赏一组有关绿地图片。
欣赏完图片,相信同学们对绿都有本身的理解吧!在你的心中绿是什么呢?学生阐述对绿的理解。
师总结:绿是生命,是希望,是芳华,是快乐,是一切美好事物的象征,可是现在却有人要将它囚禁起来,这是为什么呢?让我们一起走进陆蠡的《囚绿记》,去体味他对绿那份独特的感情吧。
二、解题“囚”的含义是什么?明确:人居斗室为“囚”,在我们的理解里,“囚”的对象往往是人,而本文中囚禁的对象是常春藤的绿枝条。
这里的“囚绿”是把绿拟人化了。
三、读“绿”——品读悟情,感触感染绿之形象1.作者为什么要囚住绿色?请以作者口吻用一句话或一段话向“绿”表白。
(请选用文中的词语或句子)(注意赏析浮现作者爱绿的句子)我囚禁你,因为你。
过渡:一句句真情告白,让我们读到作者对绿的深深喜爱。
那常春藤在作者的这份浓浓爱意的滋养下必然会茁壮成长吗?或者:作者为什么要囚住绿色?第8段从这段中你感触感染到作者对绿具有怎样的感情?喜爱你还能从文章哪些地方感触感染到作者对绿的喜爱之情,请找出来并分析。
那常春藤在作者的这份浓浓爱意的滋养下必然会茁壮成长吗?2、找出文中描写“囚绿”后“绿”的形象的语句。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3 囚绿记》学案新人教版必修2课标要求1、在阅读与鉴赏活动中,不断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2、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
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
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文本能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断,努力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
3、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
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发展想像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
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①了解作者的身世,加深对本文内涵的理解。
②能用生动的语言再现作者囚绿的经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③学习象征手法,把握文章的主题;品味本文淳朴清丽的语言。
2、过程和方法目标:①通过朗读的方法,使学生能够复述作者囚绿的经过,达到把握全文整体脉络的目的。
②运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逐步深入课文,使学生能够自主的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思想和情感目标:①体会作者在文中所寄寓的深沉的爱国情感。
②理解中华民族和一切进步势力不屈服于黑暗势力、顽强抗争、永不气馁的民族精神。
学习重点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体会作者由“爱绿”到“囚绿”再到“释绿”的情感的变化。
了解借物抒情,托物寄意散文的鉴赏方法。
学习难点让学生结合作家的经历及文章的写作背景,理解‘绿’的象征意义,达到思想上的升华。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本学案的内容共一课时。
在学案提供资料的基础上,学生自读课文,独立学习,完成预习自测及自主学习的内容,然后合作探究,理解情感及文中重要的句子。
课前预习教材助读1、作者简介陆蠡(1908—1942),原名圣泉,浙江天台人。
现代散文作家、翻译家。
1931年毕业于上海国立劳动大学,后与友人创办泉州语文学社。
1933年至1934年在泉州中学教书,同时开始写作散文。
1935年任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编辑,业余从事散文创作和翻译。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审查大纲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大纲一、概述
㈠矿区位置、隶属关系和企业性质。
如为改扩建矿山, 应说明矿山现状、
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㈡编制依据
(1简述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及与有关方面对项目的意向性协议情况。
(2 列出开发利用方案编制所依据的主要基础性资料的名称。
如经储量管理部门认定的矿区地质勘探报告、选矿试验报告、加工利用试验报告、工程地质初评资料、矿区水文资料和供水资料等。
对改、扩建矿山应有生产实际资料, 如矿山总平面现状图、矿床开拓系统图、采场现状图和主要采选设备清单等。
二、矿产品需求现状和预测
㈠该矿产在国内需求情况和市场供应情况
1、矿产品现状及加工利用趋向。
2、国内近、远期的需求量及主要销向预测。
㈡产品价格分析
1、国内矿产品价格现状。
2、矿产品价格稳定性及变化趋势。
三、矿产资源概况
㈠矿区总体概况
1、矿区总体规划情况。
2、矿区矿产资源概况。
3、该设计与矿区总体开发的关系。
㈡该设计项目的资源概况
1、矿床地质及构造特征。
2、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
1
高中语文 第3课《囚绿记》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2
【学习目标】
1.理清课文思路,理解课文主旨。
2.赏析作者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写法。
3.体味作者行文曲折生动地表达出的向往光明、坚韧不拔的斗争精神。
【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体会作者由“爱绿”到“囚绿”再到“释绿”的情感的
变化。了解借物抒情,托物寄意散文的鉴赏方法。
2.教学难点:让学生结合作家的经历及文章的写作背景,理解“绿”的象征意义,达到思
想上的升华。
【学习内容】
一、预习任务
1.基础知识:
1.字音字形
急不暇.( )择 移徙.( ) 揠.( )苗助长
淅沥..( ) 涸辙..( ) 猗.( )郁
婆娑..( ) 囚系.( ) 蕈.( )菌
2.词语注释
⑴了截:
⑵涸辙:
⑶急不暇择:
⑷婆娑:
⑸猗郁:
3.同义词辨析
固执 顽固
2.作者相关:陆蠡,(1908—1942),字圣泉,原籍浙江天台,散文家和翻译家。 1931年毕
业于上海国立大学,后与友人创办泉州语文学社。1933年到1934年在泉州中学教书,同时
开始写散文。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进驻上海租界,由于在沦陷后的上海坚守文化工作岗
位,在1942年被捕,不久由巡捕房转到虹口日本宪兵拘留所,死于日寇酷刑之下,年仅34
岁。主要散文集:《海星》《竹刀》《囚绿记》
巴金老人在回忆陆蠡时说:“他有“优美的性格和黄金般的心”, 同他谈话 “ 仿佛听
完一曲贝多芬的交响乐 , 因为我是和一个崇高的灵魂接触了”。作家李健吾评价他的散文时
说:“陆蠡的成就得力于他的璞石一般的心灵。”
3.有关背景:
1937年,卢沟桥事变发生,烽烟四逼中的旧都时值日寇入侵,华北人民陷入水深火热
之中,作者是富有正义感的青年作家,国难当头,不能不愤怒忧虑烦恼,不能不生出坚贞
2
不屈的浩然正气,在“祖国蒙受极大耻辱的时候”他怀念起一年前暂住北京时,窗外的一棵
常春藤。于是写下了《囚绿记》(抗战前期1938年)。
4.课前思考:
(1)标题“囚绿”是什么意思?这里的“绿”指什么?从全文看,“囚绿"是怎么一回事?
(2) 本文围绕哪个字来展开的 ?囚绿之前,之后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二、设问导学
(一)整体感知
理清情节结构,分析情感。(可有多种分法)
第一部分(1-4):寻绿。表现作者对绿的热切追求。(例)
第二部分( ):
第三部分( ):
第四部分( ):
第五部分( ):
(二)精要解读
1.品味下列语句,体会它们的形式特点和情感意义。
(1)我怀念着绿色,如同涸辙的鱼盼等着雨水。
(2)它渐渐失去了青苍的颜色,变成柔绿,变成嫩黄。
2.结合写作背景和文章的主题来看,为什么作者给文章命名“囚绿记”?
三、合作探究、交流展示
本文采用了多种表达技巧,增强了文章语言的表现力,使语言更加形象、生动。试鉴赏本文
的表达技巧(象征、比喻、拟人)。
四、自我检测、点拨巩固
1.选出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组()
A.瞥.(piě)见 涸.(hé)辙 脉.(mài)络
B.茎.(jīng)叶 淅.(xī)沥 婆娑.(suō)
C.葱茏.(lóng) 蕈.(diàn)菌 猗.(yī)郁
D.镶嵌.(qiàn) 揠.(yǎn)苗 摺.(zhé)叠
2.选出下列各句中字形有误的一项()
A.我急不瑕择的心情即使一枝之绿也视同至宝。
B.它依旧伸长,依旧攀缘,依旧舒放。
C.(我)不能再留连于烽火四逼的旧都。
D.(我)这样了截爽直使公寓里伙计都惊奇了。
阅读下列文段,按要求答题。
绿的枝条悬垂在我的案前了,它依旧伸长,依旧攀援,依旧舒放,并且比在外边长
3
得更快。我好像发现了一种“生的欢喜”,超过了任何种的喜悦。从前我有个时候,住在乡
间的一所草屋里,地面是新铺的泥土,未除净的草根在我的桌下茁出嫩绿的芽苗,蕈菌在地
角上生长,我不忍加以剪除。后来一个友人一边说一边笑,替我拔去这些野草,我心里还
引为可惜,倒怪他多事似的。
3.分析下面句子的表达作用。
它依旧伸长,依旧攀援,依旧舒放,并且比在外边长得更快
答:
4.文中插入从前自己不忍剪除屋子内芽苗和蕈菌的故事,用意何在?
答:
【课堂小结与反思】
【课后作业与练习】
《囚绿记》同步达标
1.下列加点的字词,读音和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婆娑.(suō) 纤.细(qiàn) 公寓.(yù) 大笔如椽.(.chuán)
B.葱笼.(lónɡ) 朝.霞(zhāo) 奔腾.(ténɡ) 遐.不掩瑜(xiá)
C.淅沥..(xīlì) 蹩.脚(bié) 涟漪.(yī) 情不自禁.(jìn)
D.蕈.菌(xùn) 猗.郁(yī) 绿.林(lù) 敝.帚自珍(bì)
2.下列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
A.瞥见 了截 移徙 急不暇择
B.缘引 涸辙 缝隙 抑郁
C.囚系 幽囚 剪揖 偃苗助长
D.攀援 绿洲 开释 烽烟四逼
3.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囚绿记”写于抗战前期“祖国蒙受极大耻辱的时候”,作者当时在沦为孤岛的上海,
由此他怀念起一年前暂住在北京时,窗外的一棵常春藤。
B.陆蠡在最早的散文诗《黑夜》中,曾表示要“怀着无限的希望,从心灵一点的光辉中开
始进取”。
C.姚明在整个NBA赛季中都会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成为关注的目标。这到底是什么原因?
是他的体型?他的亲切?还是别的什么?
D.梁漱溟是个考不上大学的高中毕业生,24岁那年却被蔡元培礼聘为北大哲学讲师。他的
学生中,有胡适、冯友兰、朱自清„„等等。
4
4.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毋庸________,法兰西优秀的民族文化是人类历史上的一笔宝贵财富。
②小男孩一下子________索然了,站在那里没有目标地东张西望。
③当浮力大于物体所受的重力时,物体上浮,________物体下沉。
A.置疑 兴味 反之
B.质疑 趣味 反之
C.质疑 趣味 否则
D.置疑 兴味 否则
5.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在2009年春节晚会上迅速蹿红、身价暴涨的小沈阳,从3月开始已启动全国巡演计划,
巡演的首站设在天津,演出首日,不少小沈阳的忠实支持者围在售票处慷慨解囊....,意欲先
睹为快。
B.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的大幅度提高,必然会影响入学学生的整体素质,呈现出揠苗助长....的
负面效果,而另一方面,高校在扩招的同时,自身师资力量又难以得到同步提升,教育质量
参差不齐,甚至在急剧下降,高校门槛与入校门槛均在降低。
C.辩论会上,选手们唇枪舌剑,巧舌如簧....,精彩激烈的场面赢得了观众阵阵掌声。
D.为迎接“五一”短假不能外出旅游的市民,公园展出了万余盆鲜花,这真让人感受到了
什么叫如花似锦....。
6.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可惜,这部在他心中酝酿了很久、即将成熟的巨著未及完稿,就过早地离开了我们。
B.大家普遍认为,这次语文和数学的三角函数、语言文字运用题不是很难。
C.他平时总是沉默寡言,但只要一到学术会议上,谈起他那心爱的专业时,就变得活跃而
健谈了。
D.目前,少数政府网站变成花架子的现象在全国较为普遍,主要原因是不少地方政府只为
赶时髦,仓促间“跟风上网”,而网络管理人才队伍建设却没有及时跟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