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探究六
- 格式:ppt
- 大小:2.33 MB
- 文档页数:20
第五单元:农耕文明的繁盛与近代前夜的危机第一课:大一统国家的兴盛与农耕经济的繁荣■知识点一:明清帝国的兴替(1)明朝建立:朱元璋(2)【明初统治措施及作用】:i)政治:强化皇权:①废丞相②创内阁③设厂卫特务机构ii)经济:经济恢复发展:①奖励垦荒②轻徭薄赋③提高手工匠身份iii)改革赋役制度,刺激商品经济发展,推动市镇经济高度繁荣。
(3)明朝强盛的表现:①朱棣期间:社会安定,国家富强,成为中国古代历史又一强盛时期。
②【郑和下西洋】:表明了明朝对国外的强大影响和在世界范围的先进地位。
(4)明末农民起义:高迎祥,张献忠,【李自成(闯王)】·为什么明末农民起义能够迅速发展,并得到农民支持?·因为李自成率领的起义军提出“均田”,“免粮”口号,减轻了农民的赋税劳役负担;起义军赈济贫穷,“平买平卖”等措施得到农民的支持,从而迅速发展。
(5)清朝建立:女真努尔哈赤建立“大金” 皇太极改族名“满州” 改国号为“清”清初各民族抗清斗争促使统治者调整政策,制止社会经济倒退,经康熙、雍正、乾隆三世,社会经济发展。
■知识点二: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巩固与发展(1)抗倭——戚继光——日本海盗——东南沿海(2)郑成功收复台湾——荷兰殖民者(熟记P5 图5-4,已备考查)【设立台湾府作用】:台湾府的设置,加强了同祖国内地的联系,巩固了我国东南海防。
(3)雅克萨之战——中俄(4)明:防御政策(明长城作用):有效地保护了中原地区经济的发展;长城北部的蒙古族积极与中原地区发展贸易,从而出现长期稳定的和平交往局面。
(5)准噶尔叛乱、大小和卓叛乱、设立伊犁将军★(新疆!新疆!新疆!)★(6)清:★【怀柔政策】★修承德避暑山庄、喇嘛庙。
作用:接见……联络感情,加强民族感情,以巩固统治。
【一系列措施意义】:维护了国家统一,奠定了今天我国多民族国家的疆域版图。
■知识点三:农耕文明的繁盛【农耕文明达到鼎盛!】(1)农业:①精耕细作②新品种(甘薯、玉米)作用:一定程度上解决中国因人口带来的粮食紧张问题。
科学六年级上册复习大全之六(综合探究)1、把下面的滑轮用线连起来,并写出它们的作用。
作用:作用:作用:2、给你2个钩码,怎样才能使下面的杠杆达到平衡呢?请分别在下图中画出来。
3、请在杠杆右边的恰当位置挂上与左边不同个数的钩码,使杠杆达到平衡。
请在下图中画出来。
4、下表是同学们在做斜面的实验时,在不同坡度的斜面上提升重物所得出的数据,请根据数据回答问题:从以上数据来看,坡度最大的斜面是____ ______,坡度最小的斜面是__ ______,说明斜面的省力情况与坡度的关系是: ___ ___________________。
5、小明做“纸的厚度与抗弯曲能力的大小”实验结果记录如下①在做这个实验时可以改变的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能改变的条件是_____ _________。
②把实测的数据制成曲线图。
50 45 40 35 30 25 20 15 10 5 00张 1张 2张 3张 4张 5张 6张分析实测的数据和曲线图,请你作出合理的解释。
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设计研究计划。
7、在下表中填写钩码个数,使杠杆达到平衡状态。
8、在下图中分别用两种不同的方法使灯泡发光。
9、在研究电磁铁磁力大小与线圈中电流强度的关系时,小明通过改变线圈中电流强度这一因素,而使铁芯上的线圈的圈数等因素不发生改变,得到下面的实验数据。
⑴写出实验中改变的因素是 ____。
⑵不改变的因素是 _________ _______。
⑶分析实验中记录在表格中的数据,归纳出实验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右图是研究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__________________有关的对比实验,该实验证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综合探究六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航海一、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航海的比较续表二、继承和弘扬郑和精神、爱国献身精神、科学创新精神、睦邻友好精神,为国家的繁荣富强、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事业作出自己的贡献1.郑和下西洋中的“西洋”:是指印度洋。
2.郑和下西洋应选择的季节:冬季,因为冬季盛行偏北风,可以顺风而下。
一、选择题1.(河北中考)法国国王弗朗西斯一世(1515—1547年在位)曾感叹道:“我希望看到亚当的遗嘱,他在遗嘱中将地球划分给了西班牙和葡萄牙。
”“将地球划分给了西班牙和葡萄牙”是由于( )A .文艺复兴的开展B .新航路的开辟C .三角贸易的进行D .启蒙运动的兴起2.许多人认为“世界海洋第一人”不是哥伦布、麦哲伦,而是600多年前从刘家港出发,远航至30余个国家和地区,航程10万余千米的航海家郑和。
郑和远航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 )A.红海沿岸B.英吉利海峡C.大西洋沿岸D.波罗的海沿岸3.下面是两条重要的交通路线图,它们开通的共同作用是( )A.促进了不同地区和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B.促进了欧洲大西洋沿岸经济的繁荣C.促进了汉与西域的经济文化交流D.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海上强国梦”是现代中国人的梦想。
中国虽有郑和下西洋的辉煌,但此后中国海事衰落,而欧洲则开始探索新航路,中国受到了来自西方的挑战。
据此回答4-5题。
4.郑和下西洋之所以辉煌主要得益于( )A.明朝前期强盛的国力B.明朝先进的造船技术C.明太祖的全力支持D.指南针在航海上的广泛应用5.历史上最早开辟欧洲-印度航线的航海家是( )A.麦哲伦B.哥伦布C.迪亚士D.达·伽马6.(河南中考)哥伦布到达美洲后,南美洲的木薯传入非洲和亚洲,土豆传入西欧,地瓜和玉米流入中国;而其他地区的动植物,如小麦、牛、绵羊、猪等,也传入了美洲。
材料表明新航路的开辟( )A.促进了洲际间交通的发展B.促进了美洲人口的增加C.加速了洲际间物种的交流D.破坏了美洲的生态平衡7.1968年,美国国会决定把10月8日定为全国性的节日——哥伦布日,这一决定遭到了美洲印第安人的强烈反对。
综合探究六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航海的比较总分 100 分,共 3 大题 17 题知识迁移例题讲解(总分 11 分,共 2 题)1. (3分) 15世纪前期,郑和沿着这条航线七下两洋,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
一个世纪以后,麦哲伦船队经东南亚完成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环球航行。
这两大航海壮举的共同意义是()A. 加快了殖民扩张的速度B. 促进了区域文明的交流C. 刺激了资本的原始积累D. 改变了世界贸易的格局2. (8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见下图。
材料二:耀兵异城,示中国之富强。
——《明史·郑和传》材料三:葡萄牙人在非洲海岸、印度和整个远东寻找的是黄金,“黄金”一词是驱使西班牙人横渡大西洋到美洲去的咒语;黄金是白人刚踏上一个新发现的海岸时所要的第一件东西。
——恩格斯(1) 中国四大发明的哪项发明为航海事业提供了技术支持?(2) 图一中A、B、C、D四条航线的开辟者分别是谁?(3) 郑和远航最远到达哪里?(4) 结合材料二和材料三,说说郑和下西洋和哥伦布的航海分别是出于什么目的。
能力训练基础达标(总分 60 分,共 12 题)3. (5分) 人们经常用“发现了新大陆”来指遇到惊喜的事。
发现新大陆的说法与下列哪一历史人物有关()A. 迪亚士B. 哥伦布C. 达·伽马D. 麦哲伦4. (5分) 他没有能够实现自己的梦想,但他的航行及其发现所带来的重大后果是他始料未及的:欧洲对美洲的征服从此拉开了序幕。
“他”是()A. 迪亚士B. 达·伽马C. 哥伦布D. 麦哲伦5. (5分) “1492年,他获得西班牙国王的资助,率领船队横渡大西洋,到达了古巴、海地等地,见到了欧洲人此前不知道的新大陆……”该材料描述的事件是()A. 达·伽马到达印度B. 迪亚士发现好望角C. 哥伦布发现美洲D. 麦哲伦环球航行6. (5分) 哥伦布航海的目的是()A. 学习东方的先进文化B. 追寻东方的财富,获取商业利益C. 证明地球是圆的D. 探索研究,确立自然科学体系7. (5分) 有学者认为,“世界航海第一人”不是哥伦布、麦哲伦,而是中国古代航海家郑和。
七年级《历史与社会》目录第一单元人在社会中生活第一课我的家在哪里1. 从社区看我家2. 在社区中生活第二课乡村与城市1. 乡村聚落2. 城市聚落3. 往来在区域之间综合探究一从地图上获取信息第二单元人类共同生活的世界第一课大洲和大洋1. 人类的栖息地2. 海洋对人类的影响第二课自然环境1. 地形多样2. 气象万千3. 众多的河湖4. 风光迥异第三课世界大家庭1. 人口与人种2. 语言与宗教3. 国家和地区综合探究二从地球仪上看世界第三单元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第一课家住平原1. 稻作文化的印记2. 用机械种庄稼第二课与山为邻1. 垂直的生计2. 山地之国第三课傍水而居1. 耕海牧鱼2. 水上都市第四课草原人家1. 逐水草而居2. 现代化的牧场第五课干旱的宝地1. 石油宝库2. 沙漠绿洲综合探究三如何认识区域——以南非为例第四单元文明中心——城市第一课美国政治的心脏:华盛顿第二课文化艺术之都:巴黎第三课 IT新城:班加罗尔第四课汽车城:蔚山第五课城市规划的典范:巴西利亚综合探究四如何认识城市——以莫斯科为例第五单元中华各族人民的家园第一课国土与人民1. 辽阔的疆域2. 行政区划3. 众多的人口4. 多民族的大家庭第二课山川秀美1. 复杂多样的地形2. 季风的影响3. 母亲河第三课地域差异显著1. 秦岭—淮河分南北2. 东部和西部差异显著3. 交流与互补综合探究五认识宝岛台湾第六单元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第一课北方地区1. 红松之乡2. 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3. 古老而现代的首都——北京第二课南方地区1. 水乡孕育的城镇2. 富庶的四川盆地3. 开放的珠江三角洲4. 我国的经济中心——上海第三课西北地区1. 丝路明珠2. 草原风情3. 向西开放的重要门户——乌鲁木齐第四课青藏高原1. 海报最高的牧区2. 高原圣城——拉萨综合探究六如何开展社会调查——以调查家乡为例第七单元生活的变化第一课规则的演变1. 规则之“源”2. 规则之“变”第二课传媒的行程1. 生活中的文化传播2. 现代社会的大众传媒第三课生活的故事1. 生活的时代印记2. 生活的代际差异综合探究七区域的变化第八单元文明探源第一课原始先民的家园1. 追寻原始先民的足迹2. 走访原始的农业聚落第二课早期文明区域1. 大河流域的文明发祥地2. 诞生于爱琴海与中美洲地区的文明第三课中华文明探源1. 中华文明的曙光2. 炎帝、黄帝与尧舜禹的传说综合探究八过去是怎样被记载下来的八年级《历史与社会》目录第一单元多元发展的早期文明第一课亚非大河文明1. 古代埃及2. 古代西亚国家3. 古代印度第二课中华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1. 早期国家与社会2. 诸侯争霸与社会变革3. 百家争鸣第三课西方古典文明1. 西方文明的摇篮2. 罗马帝国的兴衰3. 西方文明之源综合探究一对比早期区域文明之间的异同第二单元相继兴衰的中古欧亚国家第一课西欧封建国家与基督教文明第二课阿拉伯帝国与伊斯兰文明第三课日本的大化改新综合探究二从宗教景观看文化的多样性第三单元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一):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发展第一课秦始皇开创大一统基业第二课秦末农民起义与汉朝的建立第三课汉武帝时代的大一统结局第四课开疆拓土与对外交流第五课昌盛的秦汉文化综合探究三探寻丝绸之路第四单元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二):“多元一体”格局与文明高度发展第一课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分立与民族汇聚1. 三国鼎立与西晋的统一2. 东晋南朝政局与江南地区的开发3. 北方的民族融合4. 璀璨的科技与艺术第二课隋唐:开放革新的时代1. 隋的兴亡2. 唐的盛衰3. 民族和睦与对外交流4. 唐代的科技文化与时代风尚第三课宋元:多元文化的碰撞交融与文明高度发展1. 高度集权的北宋政治2. 北宋与辽、西夏并立3. 南宋与金的和战4. 元朝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拓展5. 经济重心的南移6. 社会生活与文化7. 影响深远的宋元科技综合探究四从《清明上河图》看北宋都市生活第五单元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三):农耕文明繁盛与近代前夜的危机第一课大一统国家的兴盛与农耕经济的繁荣1. 明清帝国的兴替2.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3. 农耕文明的繁盛第二课新旧交织的明清文化1. 文化专制与八股取士2. 进步思潮与世俗文化3. 群星璀璨的晚明科学巨匠第三课皇权膨胀与近代前夜的危机1. 皇权膨胀2. 近代前夜的危机综合探究五探讨乾隆盛世危机第六单元世界工业文明的曙光与近代社会的开端第一课连通世界的新航路第二课冲破思想的牢笼1. “人的发现”2. 科学革命3. 启蒙运动第三课资产阶级革命:新体制的创立1. 英国议会对王权的胜利2. 美国的诞生3. 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综合探究六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航海的比较第七单元席卷全球的工业文明浪潮第一课工业革命第二课工人的斗争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第三课资本主义的扩展1. 德国统一2. 美国南北战争3. 俄国改革4. 明治维新第四课殖民扩张与民族解放运动第五课第二次工业革命综合探究七感悟工业时代的社会变迁第八单元 19世纪中后期工业文明大潮中的近代中国第一课民族危机与中国人民的英勇抗争1. 鸦片战争的烽烟2. 第二次鸦片战争与太平天国运动3. 甲午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4. 义和团运动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第二课洋务运动与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第三课清末变法图强的尝试与文教革新1. 维新变法运动2. 文化教育革新综合探究八结识近代中国最早“开眼看世界”的人九年级《历史与社会》目录第一单元 20世纪初的世界与中国第一课世界的格局与第一次世界大战1. 20世纪初的世界格局2.第一次世界大战3.凡尔赛体系下的“和平”第二课中国的时局与辛亥革命1. 20世纪初的中国局势2. 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创建3. 北洋政府与军阀混战第三课悄然改变中的社会生活1. 生活中的变化2. 头脑中的变化综合探究一从“驱除鞑虏”到“五族共和”第二单元开辟新的发展道路第一课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和发展1.俄国十月革命2.苏联早期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第二课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1. 土耳其凯末尔革命2. 印度的觉醒第三课美国的资本主义改革1. 30年代的大危机2. 罗斯福新政第四课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1.新文化运动2.“五四”运动3.中国共产党的诞生第五课开辟革命新道路的艰难历程1.第一次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2.工农武装割据3.红军长征与遵义会议综合探究二历史地认识多样的发展道路第三单元中国抗日战争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第一课中国抗日战争1. 日本侵华战争的开始2. 全面侵华战争的爆发3. 全民族的抗战4. 抗日战争的胜利第二课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与扩大1. 欧洲战争策源地的形成2. 大战的爆发3. 德国进攻苏联和日军偷袭珍珠港第三课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转折与胜利1. 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和大战的转折2. 雅尔塔会议与德日投降综合探究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看中国的地位与作用第四单元中国革命的胜利第一课两种命运的决战1. 内战的爆发2. 土地改革与三大战役第二课新中国的诞生综合探究四回顾近代中国的百年历程第五单元冷战时期的世界第一课两极格局的形成第二课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1. 美国成为超级大国2. 西欧的复兴与联合3. 日本成为经济大国4. 福利国家的出现第三课苏联与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演变1. 苏联的发展与改革2. 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第四课亚非拉地区的发展1.殖民体系的瓦解2.动荡的中东综合探究五聚焦文化软实力第六单元新中国的建设与改革第一课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与探索1. 巩固新生政权2. 社会主义建设初期3. 失误与挫折第二课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1.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2. 改革开放的推进第三课民族区域自治与民族团结第四课“一国两制”与统一大业第五课独立自主的新中国外交综合探究六走在复兴之路上:感受新中国的精神力量第七单元跨世纪的中国与世界第一课历史性跨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中国1.改革开放的新阶段2.中国发展的历史性跨越第二课经济全球化第三课世界多极化趋势1.世界多极化与欧洲一体化2.联合国与走向世界的中国第四课当代科技革命与社会生活综合探究七如何面对“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第八单元共同面对前所未有的挑战第一课不断变化的人口1.世界人口的数量变化2. 我国的人口警钟须长鸣第二课日益严峻的资源问题1.世界面临的资源问题2.应对我国的资源问题第三课共同关注的环境问题1.愈演愈烈的环境问题2. 直面我国的环境问题第四课发展的选择1.走可持续发展之路2.因地制宜谋发展综合探究八让历史告诉未来:我们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社会与历史综合探究六: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航海的比较练习题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单项选择题1.某校举办“中国古代文化使者”的图文展览,下列人物与诗句“七渡重洋使亚非,长风万里鼓帆催。
远航带着文明去,满载和平友谊归。
”搭配最合适的是()A.B.C.D.2.它在伊斯兰教的旗帜下,于八世纪中叶建立地跨欧、亚、非的大帝国,把东方和西方联系起来,该帝国是()A.阿拉伯帝国B.古希腊C.古代波斯D.奥斯曼土耳其帝国3.不同文明的交流与融合始终是历史的主旋律,见证了东西方文明交流的是()A.种姓制度B.阿拉伯数字C.《神曲》D.汉谟拉比法典4.中国和欧洲文明的交流源远流长,下列为中欧文明交流作出贡献的有()①马可·波罗②亚历山大大帝③阿基米德④阿拉伯民族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5.13世纪时,有一位意大利人到中国生活了17年,他认真考察各地的风土人情和物产.他的东方经历和见闻记述在一书中,此书是()A.《荷马史诗》B.《天方夜谭》C.《战争与和平》D.《马可•波罗行纪》6.下列哪一部书激起了欧洲人对东方的向往,促使了新航路的开辟?()A.《大唐西域记》B.《马可波罗行纪》C.《荷马史诗》D.《天方夜谭》7.下列最能体现“东学西渐”这一文化交流特征的著作是()A.B.C.D.8.18世纪法国启蒙运动的旗手,被誉为“法兰西思想之王”“欧洲的良心”,主张由开明的君主执政,强调自由和平等的著名思想家是()A.莎士比亚B.霍布斯C.托尔斯泰D.伏尔泰9.被誉为“东方热启动者”的是()A.穆罕默德B.亚历山大C.马可•波罗D.屋大维10.人类文明的发展,离不开各种文明的交流和碰撞。
下列被誉为古代“东西方交流的使者”的是()A.希腊人B.中国人C.罗马人D.阿拉伯人11.1416年12月28日(永乐十四年),郑和第五次下西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