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教粤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科学课件第18课《专题探究:生态瓶的秘密》共19张
- 格式:pptx
- 大小:14.67 MB
- 文档页数:19
粤教粤科版(2017秋)六年级下册每课教学反思第1单元小小设计师1巧妙的设计2不一样的饮水瓶3我的保温饭盒4多功能物品5设计与制作:鸡蛋包装盒6巧改废弃物7大自然的启示第2单元能量及其转换8游乐场里的能量9能量的转换10转动的风车11是什么转换成电能的12神奇的电磁铁第3单元动物与环境13丹顶鹤生活在哪里14生物生存的环境15动物对环境的适应16生物间的食物关系17食物网中的生物18专题研究:生态瓶的秘密第4单元我们的家园19地球上的自然资源20保护水资源21守护蓝天22生物资源的合理利用23网上学习:我的绿色生活第1单元小小设计师1巧妙的设计六年级的学生自主探究能力较强,也具备一定的抽象分析能力和推理思维。
他们对教科书中的回形针、衣架、拉链等探究素材很熟悉,但也可能过于熟悉,而出现熟视无睹的情况。
大部分学生不曾留意到这些物品隐含着的巧妙设计,也不曾通过查阅资料了解这些日常用品的发明史。
对于一些物品,如,拉链、圆珠笔等物品的结构,学生也曾对其作用原理感兴趣,也可能曾对此进行过探究。
但这些物品的结构较复杂或原理过于抽象,六年级的学生还不能自主探究出来而体验不到其中设计的巧妙之处。
因此,本课的教学应尽量提供实物给学生进行观察和体验,对于一些结构复杂或原理抽象的日常用品,还需通过一些结构图或动画进行说明,以加深学生体会各种物品设计的巧妙。
教学设计的合理性。
本教学设计,充分利用了启发式和探究式教学方法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教学引入部分设计也比较成功:通过问题让学生根据所观察的日常生活中的实物及一些有名的建筑来思考“影响结构稳定性的因素有哪些?”。
这样,学生在问题冲突中产生学习的愿望,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参与“教”的活动中。
在试讲过程,为了比较容易地控制课堂时间,在做探究试验时,我选择“教师动手,学生观察”的方式。
但教学效果不尽人意。
所以,最后确定由教师指导,学生动手完成试验,学生演示试验比教室躬身自行更能引起同伴的注意和学习欲望。
《专题研究_生态瓶的秘密》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背景本次生态瓶的专题研究适用于初中生物课程,主要目的是引导学生了解生态系统的概念和原理,并通过实践操作体验生态瓶的构建和观察,培养学生的科学实验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
同时,通过生态瓶的实验,拓展学生对环境保护与生态平衡的认识,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二、教学目标1.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及其相互关系;2.掌握生态瓶的构建方法和使用技巧;3.培养观察实验现象、分析数据和提出假设的能力;4.加深对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的认识,树立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三、教学内容1.生态系统的概念及组成2.生态瓶的原理和构建方法3.生态瓶观察与记录4.生态平衡与环境保护四、教学过程1.导入(10分钟)通过展示图片、视频或实物,引导学生思考生态系统的概念,激发学生对生态瓶的兴趣。
2.理论学习(20分钟)讲解生态系统的组成及相互关系,生态瓶的原理和构建方法,让学生了解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3.操作实践(40分钟)组织学生分组进行生态瓶的构建,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培养实验能力和动手能力。
4.观察记录(20分钟)让学生观察生态瓶内的变化,记录观察到的现象并分析可能的原因,引导学生提出假设并进行讨论。
5.讨论展示(20分钟)组织学生展示并讨论各自的观察记录和分析结果,梳理生态平衡与环境保护的关联,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保护生态环境。
6.反思总结(10分钟)引导学生总结实验过程中的收获和经验,思考如何将生态瓶的原理运用到日常环保实践中。
五、教学评价1.考查学生对生态系统及生态瓶相关知识的理解程度;2.评价学生对实验操作、观察记录和数据分析的能力;3.评价学生对环保意识和责任感的培养情况。
六、拓展延伸1.组织学生开展生态瓶实验的探究性研究,深入了解生态系统的平衡机制;2.组织学生参与环保活动,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实践能力;3.鼓励学生自主设计生态瓶实验,并进行展示和交流。
七、教学资源1.实验器材:透明瓶子、水、泥土、植物、小动物等;2.课件资料:生态系统的PPT、构建生态瓶的教学视频等;3.辅助工具:实验记录表、观察记录表等。
六年级下册第18 课《专题探究:生态瓶的秘密》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专题探究:生态瓶的秘密》是《科学》六年级下册“动物与环境”单元的最后一课,是前两节课的延续,进一步研究了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本课引导学生通过制作、观察生态瓶,理解各种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关系;同时,让学生理解保护动物栖息地、保护环境的意义,培养环保意识。
这是一节专题探究课,让学生通过制作、观察生态瓶,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知道科学探究需要围绕要研究的问题设计研究方案,通过收集和分析信息获取证据,经过推理得出结论,并通过有效表达与他人交流自己的研究结果和观点,运用科学探究方法解决较简单的日常生活问题或科学问题。
科学探究的过程主要包括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订计划、搜集证据、处理信息、得出结论、表达交流、反思评价等八个要素。
本课主要就提出问题、制订计划、搜集证据、得出结论等要素进行学习,帮助学生了解并初步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
二、学情分析学生已经知道,动物的生存需要食物、空气、水等基本条件。
一个密封的瓶子里为什么能够养活小鱼儿?孩子们肯定对此很好奇。
要解释这个问题,需要先了解池塘生态系统的组成,了解池塘里各种生物与非生物的关系,这也可以为生态瓶的探究打下基础。
大多数学生会对亲手制作一个生态瓶产生浓厚的兴趣。
三、教学目标1. 初步了解生物在一定区域内相互影响、相互依存,与环境之间构成一个较稳定的生态系统。
2. 能根据实际条件设计并制作生态瓶。
3. 能对生态瓶进行管理,并对生态瓶的状态进行长期的观察和记录。
4. 了解科学探究的各个要素,能对探究活动进行过程性反思,及时进行有效的调整。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初步了解生物在一定区域内相互影响、相互依存,与生活环境共同构成一个较稳定的生态系统。
教学难点:能根据实际条件设计并制作生态瓶,对生态瓶进行管理,并对生态瓶的状态进行长期的观察和记录。
五、教学准备教具准备:透明瓶子、水生植物、水生动物、沙、小石子、多媒体教学设备、教学课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