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新课程高中语文优质课比赛教案
- 格式:docx
- 大小:153.41 KB
- 文档页数:6
2《烛之武退秦师》一等奖创新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语文烛之武退秦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作家作品、写作背景和《左传》等相关文学常识。
掌握重要的文言字词及句式;过程与方法:赏析本文精彩的语言艺术、鲜明的人物形象,以及起伏跌宕的情节安排;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烛之武等人在国难当头之际不计个人安危得失、顾全大局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难点】1.析本文精彩的语言艺术、鲜明的人物形象,以及起伏跌宕的情节安排;2.学习烛之武等人在国难当头之际不计个人安危得失、顾全大局的爱国主义精神。
【授课方法】语言品读法、整体感知法、鉴赏评价法【学习方式】自主、合作、探究【教具准备】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古往今来,多少志存高远之士,面对社会、命运的不公,紧要关头,毅然挺身而出,为国家、为苍生献出一份力量。
烛之武就是这样一位让我们敬佩不已的人,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烛之武退秦师》,看一看烛之武在剑拔弩张的敌对情势下,是如何说服秦伯不仅撤走了围郑的秦军,反而派兵保护郑国的呢?带着这个疑问,我们一同走进《烛之武退秦师》。
(古语有云“一夫敌百万之师”,刘伯温也说过:“凡用兵之道,以计为首”,而在中国历史上曾有过无数这样的人物:轻摇羽扇的孔明、运筹帷幄的张良,他们的大智大勇让人赞叹。
今天我们也要认识这样一个智勇双全之人,请同学们翻到《烛之武退秦师》。
)二、文学常识《左传》本文节选自:《左传·僖公三十年》《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___史书著作,相传为鲁国史官________所作,原名___________。
史书类别编年体:按时间顺序编写的史书体裁。
如《春秋》:第一部编年体史书。
《左传》: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
国别体:以国家为中心编写的史书体裁。
如《国语》、《战国策》等纪传体:以人物传记为中心的史书体裁。
如《史记》、《三国志》等比较:《春秋》与《左传》《春秋》是孔子据鲁国史书《鲁春秋》修订的,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2 烛之武退秦师》优质课公开课课件、教案1.2.《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教材分析《烛之武退秦师》是高中语文必修下第一单元第四篇课文。
烛之武的时代早已过去,但烛之武的人生之路,至少还启示着今天的我们,在平凡的岗位上,应该爱岗敬业;即使暂处逆境,也应该不断磨砺自己,以至终成大器!同时昭示我们应该学习古人那种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安危得失、顾全大局的爱国主义精神。
烛之武的成功就在于他正确把握天下形势,并且熟知历史,洞察秦晋之隙,然后凭他的三寸不烂之舌。
生活是一块磨刀石,只有不断砥砺自己,才能保持永远锐利的锋芒。
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一、教学目标1、理解“以、而、焉”3个词语。
归纳本文的文言知识。
2、在掌握字词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3、培养学生初步鉴赏文言文的能力。
4、学习古人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安危得失、顾全大局的精神。
二、核心素养语言建构与运用:掌握文中出现的重点文言词语和特殊句式,并归纳其规律,积累常见文言字词,掌握文言句式,分析人物形象。
思维发展与提升:体会人物对话的语气和特点,欣赏烛之武高超的劝说艺术。
审美鉴赏与创造:体味本文类比推理和比喻说理的方法,感知文中的人物形象,揣摩人物语言,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文化传承与理解:学习古人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安危得失、顾全大局的精神。
培养积极的人生观。
教学重难点1、积累相关文言知识。
2、本文详略得当、波澜起伏、善于运用伏笔和照应的写作技巧。
课前准备学生课前自学,查找相关背景资料,帮助理解文章。
教学过程《烛之武退秦师》一、导入课文,1)1995年,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冲破重重阻挠回国,当时美国的海军处长金波尔说:“我宁可把这家伙枪毙了,也不让他离开美国,无论他在哪里,都抵得上五个师。
”这个故事可谓是“一夫敌百万之师”的现代版。
其实,在中国历史上曾有过无数这样的人物:张仪、苏秦、诸葛亮。
今天我们将去拜访他们的“祖师”,请同学们翻到《烛之武退秦师》。
2)《论语》子路篇中说“一言以丧邦,一言以兴邦”,古代有很多有名的谋士如魏征劝谏唐太宗、邹忌讽齐王、触龙说赵太后,这些人都是国家的名臣,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另一位为国努力的谋士烛之武。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烛之武退秦师的历史背景和意义;(2)能够掌握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3)能够分析烛之武的策略和智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2)通过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方式,提高口语表达和交际能力;(3)通过分析比较,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华文化的热爱和自豪感;(2)培养学生尊重历史、珍视和平的情感态度;(3)培养学生勇于担当、智慧应对挑战的精神品质。
二、教学重点:1. 烛之武退秦师的历史背景和意义;2. 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3. 烛之武的策略和智慧。
三、教学难点:1. 理解烛之武的策略和智慧;2. 运用历史知识分析和评价烛之武的行为;3. 将烛之武的精神品质融入到日常生活中。
四、教学准备:1. 课文文本《烛之武退秦师》;2. 相关历史资料和图片;3. 教学多媒体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相关历史图片,引导学生关注烛之武退秦师的背景;(2)简要介绍烛之武退秦师的历史背景和意义;(3)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好奇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2)布置学习任务,要求学生查找相关资料,了解烛之武的生平事迹;(3)组织学生分享学习成果,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让学生探讨烛之武的策略和智慧;(2)邀请学生分享讨论成果,进行评价和总结;(3)教师点评,引导学生正确评价烛之武的行为。
4. 角色扮演:(1)分组进行角色分配,让学生扮演烛之武、秦师等角色;(2)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提高口语表达和交际能力;(3)教师点评,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5. 情感态度教育:(1)引导学生从烛之武的行为中,认识到尊重历史、珍视和平的重要性;(2)通过讨论和反思,培养学生勇于担当、智慧应对挑战的精神品质;(3)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中华文化的重要性和自豪感。
烛之武退秦师公开课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使学生掌握课文内容,理解其中的人物、情节和寓意。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从故事中领悟到忠诚、勇敢、智慧和爱国精神等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1. 掌握课文内容,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
2. 分析烛之武的言行举止,领会其智慧与勇敢。
三、教学难点:1. 理解烛之武退秦师的策略和意义。
2. 引导学生从故事中提炼出有益的启示和价值观。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课文内容,阐述故事背景和人物特点。
2. 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3. 案例分析法:分析烛之武的言行举止,引导学生从中吸取智慧。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烛之武退秦师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
3. 讲解课文:详细讲解课文内容,阐述烛之武的智慧和勇敢。
4. 互动讨论: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分享自己对故事的理解和感受。
5. 案例分析:分析烛之武的言行举止,引导学生从中吸取智慧。
6. 总结提升:总结课文内容,提炼出有益的启示和价值观。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合作讨论等情况,评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 课文理解评价:通过课后作业、小测验等形式,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 价值观体现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讨论和作业中表现出的忠诚、勇敢、智慧和爱国精神等价值观,评估学生的道德素养。
七、教学反思:在课后,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反思,分析教学方法的适用性,学生的反馈,以及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根据反思结果,调整教学策略,以便更好地进行后续教学。
八、教学拓展:为了加深学生对烛之武退秦师故事的理解,可以进行相关的教学拓展活动,如:1. 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让学生亲身体验故事中的情节。
《烛之武退秦师》优质课教案《烛之武退秦师》优质课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体会烛之武游说的艺术。
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教学难点:体会烛之武游说的艺术。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古人曾说过,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一个人仅凭其三寸不烂就劝退敌人的百万强师?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进《烛之武退秦师》。
共同了解一个不战而屈人之兵的传奇人物:烛之武。
二、简介《左传》三、初读感知1、解决生词:贰(èr)氾南(fàn)佚之狐(yì)夜缒而出(zhuì)共其乏困(gng)逢孙(páng)2、放名家朗诵,请同学们听清字音,听准句读,听出语气。
3、背景感知:自由诵读一遍,在朗读的过程中思考一个问题一共涉及了哪三个国家?并且找出三国之间的纠葛,并造成什么后果,并从原文中找出依据。
(明确):涉及到了晋、秦、郑三国。
(板书)一个三国的简略地图:秦──晋──郑(依据: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晋郑之间: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晋秦之间: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后果:晋军函陵,秦军氾南(补充):重耳过郑(公元前637年)这一年,晋公子重耳在齐国居五年后,离开齐国。
经曹、宋路过郑国。
郑国大夫叔瞻劝郑文公要以礼待重耳,郑文公却以“诸侯亡公子过此者众,安可尽礼!”为由,不听叔瞻劝告,对重耳不礼。
这就是课文中“以其无礼于晋”一事。
郑楚结盟(公元前632年)是年四月,晋楚争霸中原,当时,郑国处四战之地,无险可据,又自无礼于重耳之后,故背晋助楚,因此,郑文公曾到出国怂恿楚成王出兵作战。
晋楚战于城濮,楚军大败。
晋文公尊周攘夷,成为春秋霸主之一。
楚败,郑文公内心恐惧,又派大夫子人九到晋国请罪求和。
五月,晋侯、郑伯盟于衡雍(今河南原阳西)。
晋文公受周天子册命与四方诸侯盟于践土(在衡雍之西),晋文公为盟主,郑参与践土之盟,但晋、郑间的隔阂并未消除。
高中语文《烛之武退秦师》优秀教案设计【优秀4篇】课文主要是表现烛之武怎样说退秦师的,所以重点放在烛之武的说辞上。
对“退秦师”的前因后果,只作简略交代。
这次漂亮的小编为亲带来了4篇高中语文《烛之武退秦师》优秀教案设计,希望能对您的写作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烛之武退秦师》说课稿篇一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烛之武退秦师》(板书课题)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四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说教材《烛之武退秦师》选自先秦历史散文《左传》,本篇所记述的是秦晋大军兵临城下,郑国危若累卵。
受命于危难之际的烛之武,不费一兵一卒,不动一刀一枪,却使秦晋盟散约毁,自动撤离的故事。
新课标对文言文教学的要求是培养学生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积累语言知识。
高一教学就是在初中对文言文学习的基础上继续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烛之武退秦师》是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第一册第二单元讲读课文。
该单元的教学重点是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掌握文言词语的含义及其在课文中的用法。
课文安排在单元的首篇,如何指导学生学好这篇课文,树立学生学好文言文的信心,这是一个关键所在。
根据教学大纲要求,结合该课的特点以及所教班级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左传》有关知识,解决几个生字,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
过程与方法目标:在教师恰当的提升引导下,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领学生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用现代汉语复述课文内容。
情感与态度目标:学习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置个人安危于不顾,维护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
新大纲对高中阶段文言文教学要求是让学生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因此,我把该文教学重点确定为把握文章情节和人物形象的分析。
教学难点则是对烛之武外交辞令的赏析。
说教法在教法上,根据该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我准备采用两种教法,一是对于文言文词句方面的知识,采取学生质疑、教师点拨的方法;学生质疑法,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善于发现问题的能力。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第一课时)一、三维目标知识教学目标1、了解《左传》及有关文学常识。
3、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4、烛之武形象的分析。
能力教学目标1、通过诵读培养学生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学会归纳文言句式及词语德育渗透目标学习古人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安危得失,顾全大局的爱国主义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贰、军、辞、鄙、陪、敢、济、肆、阙、与”10个词语。
归纳“若、说、辞、鄙、微、之”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2、烛之武人物形象的把握。
波澜起伏,生动活泼的情节。
三、课时安排 3课时四、教学设想1、由于本文是高中语文第一篇文言文,要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阅读兴趣。
2、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老师只是一个引导者,把课堂还给学生是很必要的,所以教学过程中,更多是学生的小组讨论,教师适当的给以点拨,这样既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也培养了学生交流协作的能力。
3、诵读是语文教学中一种重要的手段,在文言文中的作用尤其不可低估,所以本堂课自始自终以诵读为教学手段和依据,在诵读中赏析课文、分析人物。
五、教学方法1、问题式。
以问题层层推进,梳理故事情节。
2、探究式。
探究烛之武退秦师原因及现实影响力。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左传》及有关文学常识。
2、了解与本文内容相关的历史史实。
3、熟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
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你们知道“三寸之舌”的典故吗?(等学生回答之后,再补充。
多多鼓励学生回答问题)公元前257年,秦军包围了赵国都城邯郸赵王派平原君到楚国去请求援兵,同时缔结联合抗秦的盟约。
平原君决定带20个文武双全的勇士同去,但挑来挑去,还缺一个人。
后来。
一个名叫毛遂的门客自己推荐自己。
平原君觉得平时对他毫无印象,考问了他一番后,勉强同意他一起去。
貌不惊人的毛遂,其实是个能言善辩的人。
到楚国后,他和同行的19个人谈论起天下大事,头头是道,大家对他的学问和辩才都佩服不已。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教案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背景和意义;(2)能够掌握故事中主要人物的形象特点和作用;(3)能够分析故事中的矛盾冲突和解决方式;(4)能够运用文中的词汇和句式进行语言表达。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2)通过分析人物形象和矛盾冲突,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3)通过模仿和创造,提高语言表达和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意识;(2)培养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尊重和客观评价能力;(3)培养勇敢、智慧和爱国情怀。
二、教学内容1. 课文内容:(1)回顾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情节;(2)分析烛之武的人物形象和作用;(3)探讨烛之武退秦师的意义和价值。
2. 相关知识:(1)了解烛之武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2)了解古代战争和外交的基本知识;(3)了解中国古代的忠诚、智慧和勇敢的品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烛之武退秦师的场景;(2)引导学生回顾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情节;(3)激发学生对烛之武的敬佩之情。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课文中的难点词汇和句式;(3)让学生思考烛之武的人物形象和作用。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烛之武退秦师的意义和价值;(2)分组分析烛之武的人物形象和矛盾冲突;(3)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课堂练习:(1)让学生模仿课文中的句式和词汇,进行语言表达练习;(2)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创作一个小故事,展示勇敢、智慧和爱国情怀。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1)观察学生在自主学习和合作探讨中的参与程度;(2)评价学生在课堂练习中的表现和进步。
2. 作业评价:(1)评价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和效果;(2)评价学生在作业中的创新和表达能力。
3. 综合评价:(1)结合学生的课堂表现和作业评价,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2)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建议,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授课人:鞍山市第九中学关颖教学目标:1、巩固、积累文言基础知识2、学习烛之武精彩的论辩技巧教学重点:积累掌握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教学难点:学会适当运用论辩技巧学法指导:诵读品味法教学过程一、导语:孙子兵法云:不战而屈人之兵,意思是不用作战而使敌方屈服,这是兵法的最高境界。
一言九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一个人的口才、力量真的能抵得上百万之师吗?今天我们通过学习《烛之武退秦师》来寻找这个问题的答案。
(教师板书课题、作品出处)二、检查学案“巩固基础”部分,小组展示,其他同学可以进行补充或将相关用法总结。
1、找出句中的古今异义词,并加以解释。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3)行李之往来(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3)夜缒而出(4)朝济而夕设版焉(5)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6)邻之厚,君之薄也(7)共其乏困(8)若不阙秦(9)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明确:(1)——(5)属于名词的活用(6)(7)属于形容词的活用(8)(9)属于使动用法,在学案上未出现的课文中活用的句子,可让学生补充,来检查学生对课文文言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
3、找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1)是寡人之过也(2)因人之力而敝之(3)夫晋,何厌之有(4)以其无礼于晋(5)且贰于楚(6)佚之狐言于郑伯曰(7)若亡郑而有益于与君(8)晋军函陵,秦军泛南明确:(1)(2)是判断句(3)——(7)是倒装句式(8)是省略句在此可让学生补充文中相关的具有某种句式特点的句子三、文本解读1、下面我们一起走进文本,复述故事情节,看看谁概括的完整。
明确:秦晋围攻郑国,形势十分危急,佚之狐推荐烛之武“见秦君”,烛之武临危受命,通过合情合理的分析,说服秦伯,不仅退兵,还帮助郑国防御晋国,晋文公无奈也撤兵回国。
2、文章题目是“烛之武退秦师”,大家看可以再加一个什么字,使它更清楚的表现文章内容呢?烛之武(说)退秦师3、烛之武是怎样劝说让秦伯退兵的呢?(根据学案预习分成两大组)下面我们请两组同学来展示相关的对话,看哪组能劝说成功?并考虑其中的原因。
2《烛之武退秦师》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烛之武退秦师教案教学目标1.解了《左传》相关的文学常识,了解春秋背景。
2、整体感知文本内容,把握文言知识。
3.感受人物形象的魅力。
教学重点:1.整体感知文本内容.2、感受人物形象的魅力.教学过程:一、前文导入孔子55岁离开鲁国开始周游列国,以期自己的“仁政"理想得到诸王的赏识,进而有付诸实践的机会,这一走就是十几年。
而且,这一路走来,孔夫子四处碰壁,途经郑国的时候被人形容为“累累若丧家之犬”。
奔波缘由春秋时代,战乱频繁。
诸侯挟持天子,大夫放逐诸侯,家臣反叛大夫,所有的人都在疯狂地追逐着权力,又都在追逐权力的过程中丧失了权力。
“《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
"礼乐制度此时已经丧失殆尽,那是一个“文明”退位、霸道横行、征伐不断的时代。
可是孔夫子内心深处仍然葆有对于理想、对于王政的一份期待,所以他68岁回到鲁国之后,退而著《春秋》。
他把自己一辈子的理想追求一“仁"“义”“礼"都渗透在文字里。
《春秋》介绍《春秋》是中国现存的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按年记载了春秋时鲁国从隐公元年到哀公十四年或十六年间(前722~前481或前479)的历史大事。
该书略有残缺,尚保留一万六千多字。
其纪年依据鲁国,记述范围却遍及当时整个中国。
内容包括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天文气象、物质生产、社会生活等诸方面,是当时有准确时间、地点、人物的原始记录。
作者介绍孔子之路并不孤独,乱世中与之并肩而行的志士不在少数,本文作者左丘明便是其中之一。
左丘氏世为鲁国太史,至左丘明则约与孔子同时。
左丘明曾与孔子一起“乘如周,观书于周史”(乘车到周国都城,观览周国史籍)。
他品行高洁,为孔子所推崇,称“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即与其同好恶;汉代司马迁称其为“鲁君子”,且以“左丘失明,厥有《国语》"为己著述《史记》的先贤典范。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一等奖(高一必修一)1、烛之武退秦师教案一等奖(高一必修一)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的烛之武退秦师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一),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教学目标1、积累重点文言词汇,了解文言文的一些重要语法知识。
2、赏析人物形象和写作技巧,培养对文言文词句的语感。
3、学习古人国难当头时顾全大局不计个人安危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烛之武人物形象的把握。
波澜起伏,生动活泼的情节。
2、难点:通过学习本课,使学生对《左传》的语言特点有所了解。
教学方法:朗读法。
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左传》2、学习课文1、2、3段。
3、积累一些文言知识。
4、学习烛之武机敏善辩的外交才能。
上个单元我们学习了现代的一些诗歌,这个单元,我们将学习古代的一些散文。
那么,学习古文,我们需要掌握的最基本的知识是什么呢?通过初中的学习,想必大家都有一定了解。
(板书)文言文所要掌握的知识:①通假字。
②一词多义。
③古今异义。
④特殊句式(倒装句、被字句等)。
⑤实词和虚词的使用(使动用法、意动用法、之子的使用等)。
这些就是我们学习文言文需要掌握的最基本的知识了。
好,下面我们开始上新课。
一、导入自古中国便有“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雄兵”之说,在一九五五年也有这样一个流传,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冲破重重阻挠回国,当时美国的海军处长金波尔说:“我宁可把这家伙枪毙了,也不让他离开美国,无论他在哪里,都抵得上五个师。
”五个师是多少人呢,相当于11万人,一个人的力量真的能抵得上11万人吗?今天我们要学的《烛之武退秦师》会告诉我们这个问题的答案。
请同学们打开《语文》第一册第16页,跟着录音一起勾出难点字词。
(板书:烛之武退秦师《左传》)二、关于《左传》在进入课文之前,我先来带同们玩一个游戏(PPT展示内容)。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烛之武退秦师教案6篇作为一名老师,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
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以下是勤劳的小编为大伙儿收集整理的6篇烛之武退秦师教案的相关范文,欢迎借鉴,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篇一[学习重点]1、了解《左传》这部编年体史书的概况。
重点了解《左传》作为先秦历史散文杰作的基本内容和语言特色。
2、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的知识,以培养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学习难点]1、掌握正确诵读方法,养成阅读文言文的良好习惯,在课余拓展迁移中提高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了解烛之武智退秦师的政治活动,鉴赏烛之武的娴熟而精要的外交辞令。
[文习赏识]《左传》是我国一部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历史著作(起于鲁隐公元年,终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左传》以《春秋》的记事为纲。
以时间先后为序,详细地记述了春秋时期各国内政外交等大小事实。
《左传》也称《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
作者相传为鲁国的史官左丘明。
有它保存了大量古代史料。
有关春秋时期各诸候国间的政治、军事,外交以及经济、文化等方面的重大史实都有载述,具体面完整地显示了时代概貌。
显然,传统“天命”、礼教思想时有流露,这是历史局限性。
《左传》又具有很高的文字价值。
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行人辞令,叙事委婉详尽,情节富于故事性和戏剧性,描写人物婉而有致,人物形象性格鲜明、栩栩如生,常常是寥寥几句,就能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显示了作者高超的艺术表现能力。
[整体感知]本文记述了秦晋联合攻打郑国的一个故事。
郑国被秦、晋两的国包围,危在旦夕,郑文公派能言善辩的烛之武前去说服秦伯。
烛之武巧妙地利用秦、晋之间的矛盾,向秦伯分析了当时的形势,采取分化瓦解的办法,说明了保存郑国对秦有利、灭掉郑国对秦不利的道理,终于说服了秦伯。
秦伯不仅撤走了围郑的秦军,反而派兵保卫郑围,迫使晋国也不得不撤兵,从而消除了郑国的危机。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高中语文教案教案名称:《烛之武退秦师》课堂教学案教学目标:1.了解诗人对于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描写手法;2.分析诗歌中所表达的思想内容;3.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审美能力;4.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和写作能力。
教学重难点:1.理解诗歌的主题思想;2.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
教学准备:教师:课本、幻灯片学生:课本、笔记纸、笔教学步骤:一、导入(5分钟)教师引入课题,提问:你们对《烛之武退秦师》这首诗有什么了解?二、呈现(15分钟)1.教师将幻灯片呈现诗歌的全文,并逐句解读诗歌的意思。
2.学生跟读诗歌,根据教师的解读能够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三、解读(15分钟)1.教师提问:诗歌中的“烛之武”指的是谁?为什么称他为“斗战胜佳气”?2.教师解释“武之封涂山”,并引导学生理解诗人通过描写山川之美来表达政治抱负。
3.学生讨论诗歌中的“秦师”,以及诗歌中表现的乡愁情感。
四、分析(20分钟)1.教师组织学生分小组,就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进行分析和讨论。
2.学生展示各小组的讨论结果,教师进行点评和引导。
五、拓展(15分钟)学生根据诗歌的内容和形式,进行创作。
可以是对诗歌的模仿,也可以是与诗歌相关的自由创作。
六、总结(5分钟)教师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读后感或评论《烛之武退秦师》的文章。
同时要求学生思考:面对历史,我们应该保持怎样的立场和态度?通过这次课堂教学,学生可以了解诗人描写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手法,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审美能力。
同时,通过学习和分析诗歌,提高学生的语文表达和写作能力。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烛之武退秦师》高中语文教案适用年级:高中学科领域:语文教学课时:2课时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烛之武退秦师》的基本内容,把握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寓意。
(2)学会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句式特点和文学风格。
(3)提高阅读理解能力,能够独立解读文言文。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课文。
(2)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文本,提出问题并寻找答案。
(3)培养文言文翻译能力,能够将课文翻译成现代汉语。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古代战争的残酷无情,认识到和平的可贵。
(2)体会主人公烛之武的智勇双全,学习他的爱国精神。
(3)提高审美情趣,欣赏古典文学的魅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烛之武退秦师》的基本内容,把握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寓意。
(2)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句式特点和文学风格。
(3)提高阅读理解能力,能够独立解读文言文。
2. 教学难点:(1)文言文中的实词、虚词理解和运用。
(2)课文中长句、难句的翻译。
(3)对课文深层次寓意和人物心理活动的把握。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烛之武的背景和历史地位。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课文学习。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基本内容。
(2)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寻找答案。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深入解读课文。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分析欣赏:(1)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句式特点和文学风格。
(2)欣赏烛之武的智勇双全,学习他的爱国精神。
5. 翻译练习:(1)让学生翻译课文中的长句、难句。
(2)纠正翻译中的错误,讲解翻译技巧。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五、课后作业1. 复习课文《烛之武退秦师》,巩固所学内容。
2. 完成课后练习,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预习下一节课内容,做好学习准备。
一、教案基本信息1. 课题名称:《烛之武退秦师》2. 课题所属课程:高中语文3. 教材版本:人教版4. 课时安排:2课时5. 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寓意。
(2)分析烛之武的辩词技巧,领会其智慧与胆识。
(3)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分析烛之武的辩词技巧。
(2)引导学生体验烛之武的内心世界,感受其智慧与胆识。
2. 教学难点:(1)烛之武辩词中蕴含的深刻哲理。
(2)如何引导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分析课文。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1.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课文内容,分析人物形象。
(2)互动式教学:引导学生讨论、提问,激发学生的思考。
(3)情境教学: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体验烛之武的内心世界。
2. 教学手段:(1)多媒体课件:展示课文图片、相关背景资料等。
(2)网络资源:查阅相关文献,丰富教学内容。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烛之武退秦师》的背景。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课文。
2. 讲解课文:(1)详细讲解课文内容,分析人物形象、故事情节。
(2)重点讲解烛之武的辩词技巧,引导学生领会其智慧与胆识。
3. 互动环节:(1)学生分组讨论,提出问题,分享心得。
(2)教师解答疑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4. 情境体验:(1)设置情境,让学生模拟烛之武的角色。
(2)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体验烛之武的内心世界。
5. 课堂小结:(1)总结课文内容,强调重点。
(2)布置作业,巩固所学。
五、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 查找相关资料,了解烛之武的历史背景。
4. 预习下节课内容。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互动交流等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表现。
2. 作业完成评价: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 心得体会评价:阅读学生的心得体会,评价学生对烛之武辩词技巧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2 《烛之武退秦师》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表格式)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教学设计课程基本信息学科语文年级高一年级学期(春季)课题《烛之武退秦师》教学目标1.语言建构与运用目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感知和把握文本内容、感情和艺术技巧。
2.思维发展与提升目标:掌握解读文言文阅读的方法,并将其有关知识结构化。
3.审美鉴赏与创造目标:通过论辩性的文段写作,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4.文化传承与理解目标:通过语文实践活动,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力求增强学生文化自觉,继承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教学内容教学重点:1.掌握第一、二段重点文言知识。
2.概括前两段段意,分析其作用。
教学难点:1.分析文中人物形象,感受烛之武的爱国精神。
2.学习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同学们,试想一下,如果古代的名人也有GPS、定位手机,并且留下了足迹记录,那么我们是否可以从其一生行走的轨迹,看到其成就背后更真实的生命脉络呢?或许,这幅地图就可以帮助我们实现上述愿望。
由中南民族大学王兆鹏教授设计打造的《唐宋文学编年地图》是一款基于古典诗歌的地图。
看这份地图,你能了解唐宋时期中国哪里人才辈出,哪里留下了最多名言佳句,还能一目了然李白、杜甫、苏轼等著名诗人一生的迁徙轨迹,也可以一步步“点开"沿途那些美好的诗句,跟着诗人去旅行。
二、出示情境任务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华文学数据库也在不断地拓展和丰富其他朝代的文学地图,以使用户获得更好的使用体验。
我校有幸被邀请参与数据库信息的编写,我们班需要负责的篇目是先秦文学《左传》的经典篇目——《烛之武退秦师》。
请同学们以网络信息编写员的身份,或独立思考,或小组合作,从以下几个方面为数据库完善信息:(一)设标签(二)加注释(三)析文本(四)品特色三、具体环节研究(一)设标签任务一:请你为《烛之武退秦师》设计几个标签,并说明你设置该标签的依据。
要求:1.标签内容简明,准确;2.阐释有理有据。
《烛之武退秦师》全程优质公开课赛教获奖教案教学设计《烛之武退秦师》全程教案《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左传》及有关文学常识。
2、烛之武形象分析。
3、烛之武如何退秦师。
4、归纳整理文言文常见字词、句式。
过程与方法1、问题式。
以问题层层推进,梳理故事情节。
2、探究式。
烛之武退秦师原因及现实影响力。
3、对比式。
烛之武、邹忌、魏征、触龙等说话艺术之对比。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学习烛之武临危授命,维护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
2、通过烛之武的说话艺术,学会如何与人交流、沟通。
教学重难点:1、烛之武如何劝退秦师。
2、烛之武的说话艺术带给我们的启示。
3、重点文言词语及句式。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左传》及有关文学常识。
2、相关故事背景。
3、梳理故事情节。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在秦王威风八面的朝堂,蔺相如轻启三寸不烂之舌,挫败秦王夺璧的阴谋,使宝璧平安归赵;在群儒唇枪舌剑的进攻面前,诸葛亮轻动三寸不烂之舌,折服东吴的饱学之士,使孙刘迅速结盟;在郑国危如累卵之际,老迈的烛之武轻摇三寸不烂之舌,虎狼之师不击自退,铁桶之围不攻自破。
烛之武在剑拔弩张的敌对情势下,是如何说服秦伯不仅撤走了围郑的秦军,反而派兵保护郑国的呢?带着这个疑问,我们一同走进《烛之武退秦师》。
巧设悬念,利用阅读期待,激发学生急于阅读课文的欲望。
二、了解《左传》《左传》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历史著作,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依孔子修订的鲁史《春秋》编次,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240多年间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一些事件,是研究我国先秦历史很有价值的文献,也是优秀的散文著作。
《左传》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外交辞令,记事条理清楚,详略得当;写人简洁生动,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是历代散文的典范。
《左传》别名《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春秋》三传(解说《春秋》)《左传》《公羊传》《谷粱传》三、推进新课该环节主要是疏通情节,在文中寻找关键句,由学生自主完成。
烛之武退秦师新课程高中语文优质课比赛教案
Prepared on 24 November 2020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
授课人:鞍山市第九中学关颖
教学目标:1、巩固、积累文言基础知识
2、学习烛之武精彩的论辩技巧
教学重点:积累掌握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
教学难点:学会适当运用论辩技巧
学法指导:诵读品味法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孙子兵法云:不战而屈人之兵,意思是不用作战而使敌方屈服,这是兵法的最高境界。
一言九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一个人的口才、力量真的能抵得上百万之师吗今天我们通过学习《烛之武退秦师》来寻找这个问题的答案。
(教师板书课题、作品出处)
二、检查学案“巩固基础”部分,小组展示,其他同学可以进行补充或将
相关用法总结。
1、找出句中的古今异义词,并加以解释。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3)行李之往来
(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3)夜缒而出
(4)朝济而夕设版焉
(5)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6)邻之厚,君之薄也
(7)共其乏困
(8)若不阙秦
(9)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明确:(1)——(5)属于名词的活用(6)(7)属于形容词的活用(8)(9)属于使动用法,在学案上未出现的课文中活用的句子,可让学生补充,来检查学生对课文文言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
3、找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
(1)是寡人之过也
(2)因人之力而敝之
(3)夫晋,何厌之有
(4)以其无礼于晋
(5)且贰于楚
(6)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7)若亡郑而有益于与君
(8)晋军函陵,秦军泛南
明确:(1)(2)是判断句(3)——(7)是倒装句式(8)是省略句在此可让学生补充文中相关的具有某种句式特点的句子
三、文本解读
1、下面我们一起走进文本,复述故事情节,看看谁概括的完整。
明确:秦晋围攻郑国,形势十分危急,佚之狐推荐烛之武“见秦君”,烛之武临危受命,通过合情合理的分析,说服秦伯,不仅退兵,还帮助郑国防御晋国,晋文公无奈也撤兵回国。
2、文章题目是“烛之武退秦师”,大家看可以再加一个什么字,使它更清楚的表现文章内容呢
烛之武(说)退秦师
3、烛之武是怎样劝说让秦伯退兵的呢(根据学案预习分成两大组)
下面我们请两组同学来展示相关的对话,看哪组能劝说成功并考虑其中的原因。
(学生积极参加,演绎其中角色)
第一组:
烛之武:郑国离秦国那么远,灭了郑国对你有什么好处
秦伯:灭了郑国,我们秦国就可以有很多土地了。
烛之武:郑国离秦国那么远,却离晋国那么近,即使你灭了郑国也不好直接管理,这不等于将你攻打下来的郑国的土地白白送给晋国吗
秦伯:秦晋两国关系一直很好,我即使得不到郑国的土地,晋国也会分给我相应的好处的。
烛之武:秦伯你的目光太狭隘了……
秦伯:你敢说我目光短浅,给我轰出去。
以此为例让第一组的其他同学也展示,注意说话的语气口吻、神情、手势等等,本组展示完毕,请同学们谈谈不能劝说成功的原因,例如:没从秦的立场出发、语气太生硬、没博得秦伯的欢心等等。
第二组:提示学生注意刚才大家提出的一些劝说需注意的小细节,进一步完善劝说内容。
让第二组的同学展示自己的成果,教师在一旁观察,即使让其他学生评价,给学生展示自我的机会,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劝说成功的原因有:
英国前首相丘吉尔说过: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
烛之武抓住了秦伯的心理,口吻比较谦和。
(让学生畅所欲言,合情合理即可。
)
1、通过朗读,让学生体会论辩的精髓。
2、小结:如此精彩的论辩内容,大家有什么收获、心得、体会呢(同桌之间讨论)
明确:(1)说话要讲究技巧,委婉含蓄
(2)语言要有感染力和说服力,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3)换位思考,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抓住对方的心理。
(4)要有丰富的知识储备。
四、实战演练
让学生结合大家刚才讨论得到的一些收获、心得、体会,再修改一下自己所写的内容,小组内讨论。
言之成理即可。
1、有一项关于家庭教育的调查表明,许多家长对孩子说的最多的三句话是:听话好好学习没出息针对这三句话,请你也写三句话来劝说这些家长以改变他们的看法。
明确:让你的孩子在自我探索中享受独立的乐趣,
让你的孩子在全面发展中提高综合素养,
让你的孩子在正面激励中形成健康的人格。
2、一学生在期中考试中考得不理想,他认为自己基础太差,干啥都不行,心中十分苦恼,觉得前途渺茫,想放弃学业。
作为好朋友的你,如何来劝说他呢请你将劝说的话用文字加以表述。
明确:失败乃兵家常事,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知道失败的原因所在,考试只是对过去的一种评价,只要找到原因,发挥长处,弥补不足,就一定会取得好成绩,加油!
五、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不仅巩固掌握了基础知识,而且从烛之武的精彩的论辩内容中,我们了解到语言的重要性、说话要讲究艺术,所以我们在平时要多注意与人沟通,做到能说话、会说话、说好话。
六、作业
1、熟读背诵课文
2、分析烛之武、佚之狐、郑伯的形象特点
板书
烛之武(说)退秦师
《左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