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 《社会规则与正义》教学设计
- 格式:ppt
- 大小:2.52 MB
- 文档页数:52
8第一课时社会规则与正义一、教材分析:1、重点:制度规则、道德规范与正义2、难点:正义的制度有效地保证了社会合作的公平性。
二、学生分析:1、针对的问题:初中学生对规则意识的认知程度比较低,对什么是正义缺乏正确的认识。
2、学生的需要:了解制度规则、道德规范与正义的关系,培养正确的规则意识。
三、综合设计思路:1、导入新课:用学生耳熟能详的“超人”导入,引出正义那个话题。
2、制度规则与正义Flash《交通事故》引导学生讨论:制度规则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指出制度规则与正义的关系。
;用《盘子一定要洗七次》和探究园的事例加以比较,揭示遵守制度规则在社会生活中的意义。
以“我是个正义的人吗”引发学生自我剖析,认真填写“我思我行”,结合生活中的事例加以阐析。
3、道德规范与正义用Flash《正义的使者》阐释道德规范在人们的生活中的重要性。
以课本中的小剧场《王莹该如何办?》,引出道德规范与制度规则之间的区别。
4、小结升华:正义的制度规则和良好的道德规范保证了社会合作和社会生活的有效运行。
一个有正义感的人不仅是一个遵守制度规则的人,而且是一个遵守公共道德规范的人。
四、教学中存在的疑问:如何用好教材资源?新课程提倡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这意味着老师能够对教材进行处理。
但处理的时候是不是应该有个“度”的问题?那个“度”到底该如何把握呢?第二课时做有正义感的人一、教材分析:1、重点:做有正义感的人2、难点:如何才能做一个有正义感的人二、学生分析:1、针对的问题:初中学生一方面憎恶生活中的一些违反规则的现象,但另一方面由于世俗社会的阻碍产生从众心理,为了自己的一时便利而违反规则。
2、学生的需要:明白得如何样做才是正义的行为,从而指导他们在生活和学习中的行为。
三、综合设计思路:课前布置学生搜集中国与外国“规则意识”及其有关的内容的文章。
以“中外规则意识报告会”的形式贯穿课堂,在学生展现了成果后及时予以总结,了解国内外的一些具体事例,加以比较,引出在我们周围提倡正义感的必要性,并分别概括总结如何样才是一个有正义感的人。
8.2 《社会规则与正义》教学设计【学情分析】初中阶段是人的规则意识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
初中生在规则意识的认知方面还是比较模糊的,在规则意识方面存在一定的矛盾心理。
如,一方面,他们对不遵守交通规则、打饭不排队等违反规则的现象比较憎恶;另一方面,他们会受到社会世俗的影响,对一些违反规则的人和行为没有受到惩罚而感到茫然,有时也会产生从众心理,为一己之便而违反规则。
因此,对初中生进行规则意识的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
此外,八年级学生在平常的生活和学习中,对社会公共生活已经有了一定的经历与体验。
因此,对初中生进行规则意识的教育不仅必要,而且可行。
【教学目标分析】1.知识与技能:了解制度规则的重要性,知道正义的制度是面向每一个社会成员的,它的目的在于保障社会全体成员的共同利益,实现社会活动的公平合作。
了解道德规范与法律制度虽然有区别,但目的却是相同的,都在于保障社会合作的公平。
知道什么是善良的行为、什么是丑恶的行为。
懂得正义的四项基本要求,并通过探究园的“情境研讨”、“思考与交流”等活动以及阅读与感悟,初步树立学习的正义感和规则意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探究园之“情境研讨”活动,明白社会生活处处都有制度规则,我们的社会生活离不开制度规则,遵守制度规则不仅是个人习惯和个人素质的小问题,更是一个社会生活与社会合作是否有序、是否高效、是否公平和是否正义的大问题。
通过探究园中的“思考与交流”活动,学习如何处理道德规范与正义的关系的问题,知道“见义勇为”对未成年人来说,仅是一个道德问题的制度要求。
树立正确的正义感,知道“见义”应“为”,最好的办法是“智为”,既要保护自己的基本权益,又要能维护社会的正义。
通过实践与评价中的“我思我行”活动,在遵守制度规则与道德规范方面产生一定的认知和情感,初步内化学生的正义感和规则意识。
通过实践与评价中的“情景剧场”活动,明白正义是需要人们通过对制度规则和道德规范的遵守才能得到保障的。
8.2社会规则与正义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①了解制度制度规则的重要性,明白正义的制度是而向每一个社会成员的,目的在于保障社会全部成员的一路利益,实现社会活动的公平合作。
②了解逍徳规范与法律制度虽然有区別,但目的都是在于保障社会合作的公平:明白什么是仁慈的行为、什么是丑恶的行为。
③知道正义的四项大体要求。
2.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学生的权利观念、正义感、诚信意识、规则意识,初步熟悉制度规则与正义的关系、道徳规范与正义的关系,了解树立规则意识的重要性、中国人的规则意识现状和外国人的规则意识,激发学生的正义感和规则意识,做一个有正义感、遵守社会规则的优秀公民。
【教材分析】教学重点:做有正义感的人教学难点:正义的制度有效地保障了社会合作的公平性。
【学生分析】针对的问题:初中学生对规则意识的认知程度比较低,对什么是正义缺乏正确的熟悉。
他们一方而憎恶生活中的一些违背规则的现象,但另一方面由于社会世俗的影响产生从众心理,为了自己的一时便利而违背规则。
学生的需要:了解制度规则、道徳规范与正义的关系,培冇正确的规则意识。
知道如何做才是正义的行为,从而指导他们在生活和学习中的行为。
【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进程与设计思路】导入新课:你以为何样的人是一个正义的人?什么样的行为是正义的行为?举例说说你在生活中所见的你以为是正义的人和行为。
一、制度规则和正义(板书)知识探讨:制度,包括单位的规章制度(如工厂企业的规章制度、学校的校规校纪、游乐园的游客须知等)和国家的法律法规。
1. 社会生活的每一个方面都有自己的制度规则。
(板书)政府机构有政府机构的制度规则,工厂企业有工厂企业的制度规则,学校有学校的制度规则。
社会合作和社会生活是一个依照制度和规则来管理、运行的系统。
2. 正义的制度保障了社会合作的公平性。
(板书)有了合理的制度和规则,社会合作才能顺利进行,社会生活才能够有序地运转,才能有效保障了社会合作的公平性。
8.2社会规则与正义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制度规则的重要性。
(正义的制度是面向每一个社会成员的,它的目的在于保障社会全体成员的共同利益,实现社会活动的公平合作。
)
2.了解法律制度与道德规范的异同点。
3.懂得正义的四项基本要求。
4.激发正义感和规则意识。
二、学习重点:做有正义感的人。
三、学习难点:正义的制度有效地保障了社会合作的公平性。
四、课时安排:二课时
五、教学方法:自学法、讨论法、讲授法。
第一课时
激情导入:我们已经知道社会合作需要公平,可怎样维护社会合作的公平呢?本节课我们将共同了解这些知识。
聪明的同学们,让我们一起开动智力快车,去了解这些知识吧!
1.出示学习目标:
(1)了解制度规则的重要性。
(2)了解法律制度与道德规范的异同点。
2.出示自学指导:(学生自主学习P82-83内容,找出并思考下列问题。
)
(1)制度规则有哪些重要性?
(2)制度的正义表现在哪?
(3)法律制度与道德规范的异同点?
(4)道德规范有什么作用?
(5)树立良好道德规范有什么意义?
3.提问学生回答,学生相互补充,教师适时引导。
4.当堂练习:(顶尖学案P53-55 1、2、3、5、6、7、8、10、11、12、15)
5.巩固知识点
读背问题答案。
8.2 社会规则与正义1、懂得公平需要正义,激发社会正义感。
2、知道正义要求每一个人都遵守制度规则和程序,能辨别正义和非正义行为,培养正义感,自觉遵守社会规则和程序。
本课授课计划:用2课时完成。
第一课时一、导入向同学们展示图片:(1)遵守交通规则不遵守交通规则的图片。
(2)遵守课堂纪律和不安遵守课堂纪律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社会生活不需要规则行不行?(让学生认识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社会规则和正义”这一课,请同学们看这一节课我们要达到的学习目标。
二、明确学习目标1、了解制度规则的重要性,知道正义的制度有效地保障了社会合作的公平性。
2、认识正义和制度规则,道德规范的联系。
3、学会区别正义行为和非正义行为,树立正义感和规则意识。
教学重点:(1)制度规则的重要性,正义的制度有效地保障了社会合作的公平性。
(2)能区别正义行为和非正义行为。
教学难点:制度规则的重要性,正义的制度有效地保障了社会合作的公平性.三、指导学生自主学习,交流展示(一)请同学们自学教材80—81探究园“情景研讨”的内容,并完成下例问题,在分小组(每4人一组)进行交流。
1、你怎样看待杨南表哥凡事都要遵守规则的行为?2、有人说,是否遵守制度规则,只是个人的习惯和素质问题,你是怎样看待的?3、在日常生活中,哪些方面你会遵守规则,哪些方面你又没有遵守规则?(目的:让学生初步感知和体验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从而培养规则意识。
)(二)请同学们自主阅读教材82—83“心灵导航”第一二框的内容,并完成下列问题。
1、教师引导学生归纳课本知识(1)社会生活是按照什么来运行的?(2)为什么社会生活的每个方面都要有自己的制度规则?(3)正义的制度有什么作用,及目的是什么?(4)为什么不遵守制度的行为是不正义的行为?(5)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的区别?道德的作用?(6)什么是正义行为,什么是非正义行为?(7)举例说明哪些行为是一般道德标准下的不正义行为?2、学生对归纳情况进行交流,教师点拨(三)请同学结合自己所学知识,小组讨论下列案例小麦新买的自行车被偷了,心理很不平衡,看到路边有辆新的自行车,于是撬锁把自行车骑走,被人发现后扭送派出所1、案例中行为哪些是正义的行为,哪些是不正义的行为?2、判断上述行为的依据是什么?小组讨论后在班上交流,教师作适当的点评。
2024春粤教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下册8.2《社会规则与正义》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下册8.2《社会规则与正义》一课,主要让学生了解社会规则对于维护社会正义的重要性,引导学生认识到遵守社会规则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从而培养学生的法治观念和社会责任感。
本节课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社会经验和认知能力,对生活中的规则有一定的了解。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规则的意义和价值认识不足,对遵守规则的重要性认识不够。
此外,学生在面对复杂的社会现象时,可能难以分辨哪些是正义行为,哪些是非正义行为。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提高他们的道德判断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社会规则的含义、类型与作用,认识遵守社会规则的重要性;2.过程与方法:通过案例分析、讨论、探究等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遵守社会规则、维护社会正义的意识和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社会规则的含义、类型与作用;2.遵守社会规则的重要性;3.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践行社会规则,维护社会正义。
五. 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案例,引导学生了解社会规则的作用,认识遵守社会规则的重要性;2.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他们的道德判断能力;3.探究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4.情景模拟法:创设情景,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体验遵守社会规则的意义,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案例材料,以便进行分析与讨论;2.设计情景模拟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社会规则;3.准备课件,辅助教学;4.安排课堂时间,确保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或视频,呈现一个与社会规则相关的案例,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我们需要规则?规则对我们有什么作用?2.呈现(10分钟)介绍社会规则的种类、含义与作用,让学生了解社会规则的广泛性,认识到遵守社会规则的重要性。
《社会规则与正义》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1了解制度制度规则的重要性,知道正义的制度是面向每一个社会成员的,目的在于保障社会全体成员的共同利益,实现社会活动的公平合作C%1了解道德规范与法律制度虽然有区别,但目的都是在于保障社会合作的公平;知道什么是善良的行为、什么是五恶的行为C%1懂得正义的四项基本要求C2.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学生的权利观念、正义感、诚信意识、规则意识,初步认识制度规则与正义的关系、道德规范与正义的关系,了解树立规则意识的重要性、中国人的规则意识现状以及外国人的规则意识,激发学生的正义感和规则意识,做一个有正义感、遵守社会规则的优秀公民。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做有正义感的人教学难点:正义的制度有效地保障了社会合作的公平性。
【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你认为什么样的人是一个正义的人?什么样的行为是正义的行为?举例说说你在生活中所见的你认为是正义的人和行为。
一、制度规则和正义(板书)知识探究:制度,包括单位的规章制度(如工厂企业的规章制度、学校的校规校纪、游乐园的游客须知等)和国家的法律法规。
1. 社会生活的每个方面都有自己的制度规则。
(板书)政府机构有政府机构的制度规则,工厂企业有工厂企业的制度规则,学校有学校的制度规则。
社会合作和社会生活是一个按照制度和规则来管理、运行的系统。
2. 正义的制度保障了社会合作的公平性.(板书)有了合理的制度和规则,社会合作才能顺利进行,社会生活才能够有序地运转,才能有效保障了社会合作的公平性° (制度规则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例如,我们的生活离不开交通,交通规则是交通效率的保障。
人人都自觉遵守交通规则, 则交通的效率就高,反之,效率就低。
有些人只顾自己的效率,而影响他人和整个交通的效率,比如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司机开车不遵守交通规则,冲红灯,高速行驶,毫不礼让, 会造成交通阻塞甚至导致车祸事故!我们身边已有许多血的教训,但仍有人不遵守交通规则,轻视交通规则:如每天放学, 我都可以看见马路上有不少学生骑着自行车成群结队地你追我赶,有些还在车的前后载上一两个同学在路上左拐右拐地骑飞车。
《社会规则与正义》情境探究型教案(建议配套“《社会规则与正义》情境探究型课件”使用)一、教材分析<一>本框的地位和作用第二框:“严守法律”。
由“犯罪要受到刑事制裁”“刑事责任年龄规定”“运用法律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三部分组成,分别介绍什么是刑罚、刑事责任年龄规定等内容。
主要是因为作为未成年人,初中生前几章节了解了一些相关法律的知识,在现实社会中,未成年人犯法的事时有发生,当这些违法犯罪后,许多初中生才感觉到后怕和后悔;初中生也做为弱势群体,也容易受到伤害,他们经常在被侵害后不知道如何保护自己合法权益,或者不懂得如何保护,在他们的权益遭到侵犯时,应该让他们知道如何利用法律保护自己的权益。
让学生了解刑罚、刑事责任年龄规定等这些基本内容,有助于学生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以及避免违法犯罪,做个知法守法的人。
<二>教学目标根据课本教材的知识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七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及其心理特征,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1.知识知道犯罪要受到刑事制裁;了解我国刑法的种类;了解我国法律关于刑事责任年龄的规定。
2.能力进一步增强法制观念;警示自己不能犯罪;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
3.情感、态度与价值树立运用法律来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意识,运用法律与违法犯罪作斗争。
<三>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重难点:运用法律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
二、学情分析初中生正处在身心快速发展时期,言行还不太规范,逆反心理比较强,易冲动,懂得什么行为是合法的,什么行为是违法犯罪的,什么样的行为会带来什么样的法律后果,以及相应地要受到怎样的法律制裁,对他们的身心发展和以后走上社会是十分有益的。
三、教学方法根据七年级学生的学龄特点和认识水平,教学时可以采用图示法、信息收集法、材料法等方法展示案例,用最直观的方法展示给学生,引导他们主动参与。
四、教学准备和教学手段(1)学生准备:课前学生分组收集有关资料。
(2)教师准备:多媒体教学课件,欣赏的图片、故事等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