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课 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 格式:doc
- 大小:30.50 KB
- 文档页数:2
第25课两极世界的形成【教材分析】本单元(专题)主要叙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到20世纪90年代国际政治格局发展变化的历史即从两极格局向多极化趋势发展的历程。
二战结束后,国际舞台风云变幻,各种力量之间的相互关系发生了变化,世界格局也随之发生了变化。
其最大的变化就是两大阵营对峙局面形成,世界分成两极世界。
而第25课主要讲的是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对峙局面形成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可见,第25课是本单元的起始课,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课标要求】了解美苏两极对峙局面的形成,认识美苏“冷战”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的影响。
【三维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识记:雅尔塔体系的确立;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经互会;华沙条约组织;德国、朝鲜的分裂,越南战争,古巴导弹危机等基本史实。
2.理解:美苏两国对峙中各自采取的政治、经济和军事措施。
3.运用:认识美苏两国在“冷战”状态下的对抗和矛盾的激化对世界和平和国际关系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情境再现,探究美国实施“冷战”政策的经过,以提高学生分析归纳历史的学科能力。
2.概括美国的“冷战”政策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的表现和苏联的反击措施,培养学生运用归纳比较的方法深入认识历史问题的能力。
3.通过对“冷战”给二战后国际局势带来的重大变化的学习,进一步锻炼、提高综合分析和归纳整理历史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两极世界的形成的教学,让学生认识到大国的争霸是两极格局形成的根本原因,给世界和平带来威胁,要维护世界和平,必须反对霸权主义。
【教学重点和难点】(一)教学重点:美苏“冷战”对峙的表现。
(二)教学难点:“冷战”状态下的美苏关系及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学生分析】对于高中一年级的学生而言,他们思维活跃,易于接受新事物,但认知水平相对有限,原有的世界历史知识相对薄弱,对历史事件的认识并不深刻。
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通过再现生动的历史画面、历史资料等,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第25课两级对峙格局的形成教学设计一、课程标准要求了解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认识美苏“冷战”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发展的影响。
二、教材分析在本单元中的地位:本课是第七单元的第一课,是引领第七单元的起始课,本单元的26—28课,都和这一课有着密切的关系,这种密切关系体现在两极格局孕育着时候多极化的趋势,譬如说马歇尔计划为日后欧洲复兴提供了基础,同样如何在两极格局中维护中国的国家利益,也成为了新中国初期制定外交政策的重要出发点。
当今世界多极化趋势和很多时事热点,都和曾经的两级格局有着深刻的关联,了解关于两极格局的相关史实和其对战后国际关系的影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考察当今世界的国际关系和新中国外交,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
如果没有对两极格局有很好的理解的话,就没有办法去理解和体会当今世界多极化的趋势。
两极格局作为曾经主宰世界半个世纪的国际关系格局,它的存在可以说至今仍然深刻的影响着当今世界的国际关系,甚至是某些西方大国的思维模式,通过对两极格局中这种对立思维的解读,希望能够培养学生学会相互包容的观念。
此外,在两极格局的对峙中,也出现了一批日后崛起的国家,美苏的对立为他们的崛起提供了相对安全的环境,也为日后的多极化趋势的出现奠定了基础,在讲授两极格局对国际关系的影响时,这一点应该点出来。
关于两极格局概念的理解:两极格局的定义是是以美苏为中心,在欧洲形成北约与华约两大军事集团对立、在全球形成资本主义阵营和社会主义阵营全面对抗的格局,两极格局体现了如下特点:即政治上两种不同社会制度国家势不两立、军事上两大集团强烈对抗、两大阵营内部基本是一元结构、一个中心、两种类型经济并行发展、交往很少,两极格局实际上体现的是美苏双方都想把自己的政治制度和价值观强加于全世界,并且凭借自己的力量来主宰世界。
由此,引发了一种直到今天仍然存在的“冷战”思维。
所以,在本课教学的时候,我想主要围绕这种社会制度的对立,来分析美苏两极对峙格局对国际关系的影响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对战后国际形势,美苏实力对比与两国在利益与意识形态上的对抗的分析,学生能了解战后国际美苏两级对峙的格局,理解冷战兴起的原因,识记了解杜鲁门主义是冷战开始的标志。
第25课两极世界的形成【教学目标】了解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认识美苏“冷战”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发展的影响。
【重点与难点】重点:美苏“冷战”对峙的措施及表现难点:“冷战”状态下的美苏关系及对国际局势的影响【课前知识梳理】一、两极格局形成的背景1.雅尔塔体系确立:概念: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在雅尔塔等国际会议上,美、英、苏等国讨论了结束战争、处理战争遗留问题和战后和平等问题,达成若干协议,形成的以美、苏为的国际关系新体系。
基础:美苏均势实质:美苏两分天下(划分势力范围)作用:奠定了战后世界的框架。
2.第二次世界大战改变了世界主要国家政治力量的对比:①二战后,西欧和日本衰落,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霸主。
②苏联的实力不断增强,社会主义国家在世界上的影响日益增大,引起了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的敌视。
3.美苏从盟友到对手。
两国在和的矛盾日益加剧,苏联成为美国称霸世界的最大障碍。
4.主观:战后美苏两国都抱有在世界范围内扩展势力的战略目标。
二、美苏“冷战”---- 两极格局的形成1.含义: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了除之外的一切敌对行动2.信号:丘吉尔的“铁幕演说”3.“冷战”政策的表现:(1)政治上:杜鲁门主义。
1947年3月12日,杜鲁门总统在国会发表咨文,提出要以“遏制共产主义”作为国家政治意识形态和对外政策的指导思想。
这些政策和纲领后来被称为“杜鲁门主义”。
标志着“冷战”。
苏联等国成立了欧洲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
(2)经济上:马歇尔计划目的:帮助西欧恢复经济,扶持和控制西欧国家,还企图用马歇尔计划拉拢东欧国家。
根本目的:稳定资本主义阵脚,遏制共产主义。
实质:是杜鲁门主义的一次大规模运用。
苏联、保加利亚等国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以打破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对(3)军事上: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立:1949年,美国等12国的代表在华盛顿集会,签订了《北大西洋公约》,建立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第25课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1.1945年5月苏联红军攻克柏林
2.“二战”后,美国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经济与军事力量。
3.美国确立了称霸世界的全球战略
4.苏联成为战后唯一能与美国抗衡的大国。
5.斯大林确保东西部安全作为国家首要利益,努力扩大自己在世界上的影响
6.丘吉尔说:“从波罗的海的斯德丁到亚得里亚海的里雅斯特,一幅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降落下来,在这条线的后面,座落着中欧古国的首都华沙、柏林、布拉格、维也纳、布达佩斯、贝尔格来德、布加勒斯特、和索非亚——所有这些名城及其居民无一不处在苏联的势力范围。
”
材料中的“铁幕”指什么?
苏联以及东欧社会主义国家。
7.铁幕演说点燃了冷战的导火线。
8.什么是“冷战”?
泛指美苏之间除直接的军事行动外的其他一切敌对形式。
包括相互攻击对方的价值观念和社会制度、外交对抗、封锁禁运、军备竞赛、组建军事集团、发动代理人战争等。
9.1947年,美国总统杜鲁门在国会发表咨文。
(1)要求美国援助受到共产主义威胁的土耳其和希腊;
(2)美国要在一切地方与苏联和共产主义对抗。
杜鲁门主义的实质:干涉别国内政,实现美国的霸权。
冷战开始标志——“杜鲁门主义”
10.马歇尔计划是杜鲁门主义的一次大规模运用
11.马歇尔计划目的:利用经济手段控制西欧,稳定资本主义制度,遏制苏联,确立美国的霸权地位。
12.1949年经济互助委员会成立,简称经互会
13.柏林危机
14.1949年,美、英、法、意等12国成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简称北约。
目的:是为了遏制苏联,加强对欧洲控制。
1955年,苏联及大部分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成立了华沙条约组织。
目的:为了对抗北约。
影响:标志着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正式形成
15.美、苏冷战的原因是什么?
(1)失去了共同的敌人。
(2)不同的社会制度与意识形态
(3)根本原因:国家利益。
16.“冷战持续40多年,对国际关系的发展有哪些重要影响?
(1)西欧依靠美国,东欧依赖苏联;
(2)两强势均力敌,大战暂时避免;
(3)争夺势力范围,破坏世界和平。
17. 越南战争:1961年—1975年
二战后持续时间最长的大规模局部战争。
越南战争:美国人永远挥之不去的噩梦。
18. 朝鲜战争(1950—1953年)
二战后以美苏冷战为背景的第一次大规模局部战争
19.“冷战”期间,爆发了美苏发动或参与的局部“热战”,其中最主要的是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
这两场战争对美国造成怎样的影响?
(1)朝鲜战争:中美关系彻底破裂,“冷战”从欧洲扩大到亚洲;
(2)越南战争:美国的霸权地位相对衰落,苏联的军事实力大体赶上美国。
20.两极格局的影响
(1)西欧依靠美国,东欧依靠苏联,世界被分裂为两部分。
(2)美苏两国为了争夺势力范围,肆意干涉别国内政,甚至不惜大举动兵,严重破坏了世界和平。
(3)两大集团势均力敌,彼此之间不敢轻易动武,又使得近半个世纪没有爆发新的世界大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