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外伤后精神障碍患者的护理
- 格式:pdf
- 大小:176.36 KB
- 文档页数:2
脑外伤临床护理措施脑外伤是指头部受力作用而导致的脑部损伤,常见于交通事故、坠落、打击等外伤性因素。
脑外伤的护理工作至关重要,不仅可以减轻患者的痛苦,还可以促进其康复速度。
下面就来介绍一下脑外伤临床护理措施。
一、急救护理1.稳定患者的头颅脑外伤的患者往往伴有颅内压增高和颅内出血,所以在急救过程中,要确保患者头颅处于稳定状态,避免颅内血肿扩大和颅内压升高。
2.保持呼吸道通畅脑外伤的患者常常伴有意识障碍,需要及时清除口腔内的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以防窒息发生。
3.控制出血对于外部出血明显的脑外伤患者,应当及时进行止血处理,避免失血过多影响患者生命体征的稳定。
4.稳定患者情绪脑外伤的患者常常伴有情绪不稳定,对周围环境难以适应,护理人员需要通过耐心的沟通和安抚,稳定患者的情绪,防止情绪波动加重脑损伤。
二、日常护理1. 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脑外伤的患者常伴有高颅内压, 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特别是呼吸、心率和血压等指标,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及时处理。
2. 避免剧烈运动脑外伤的患者需要绝对卧床休息,避免剧烈运动,以减轻颅内压,有利于伤情的稳定和康复。
3. 维持水电解质平衡脑外伤患者常伴有呕吐、腹泻等症状,容易导致水电解质紊乱,护理人员需要合理安排进食,监测患者的体液情况,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4. 定期翻身长期卧床的患者容易出现压疮,护理人员需要定期帮助患者翻身,换床单,保持患者皮肤清洁干燥,预防压疮的发生。
5. 精神护理脑外伤的患者常伴有意识障碍、注意力不集中、情绪波动等问题,护理人员需要进行相应的心理护理,帮助患者积极面对伤情,保持乐观心态,有利于康复速度。
6. 定期康复训练脑外伤的患者在病情稳定后,需要进行康复训练,包括语言、认知、运动等方面的训练,以促进患者的康复和生活质量的提高。
三、危重患者的护理1. 监测颅内压对于脑外伤伴有颅内高压的患者,护理人员需要密切监测颅内压的变化,如意识障碍、呼吸改变、瞳孔异常等,及时采取有效措施降低颅内压。
颅脑外伤伴发精神障碍的临床分析及护理颅脑外伤是指外力作用于头部或全身后,引起颅骨和脑组织的损伤,是临床常见的急、慢性疾病之一。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交通事故、高空坠落、工地事故等导致的颅脑外伤越来越多,严重的颅脑外伤不仅会影响受伤者的生命安全,还会对其智力、学习、工作等方面的生活产生不良影响,严重者甚至会导致精神障碍。
一、颅脑外伤伴发的精神障碍概述颅脑外伤患者不同程度的神经损伤会导致相关的精神、行为、认知功能障碍。
轻度的颅脑外伤患者主要表现为注意力缺陷和反应迟钝等行为异常。
而重度的颅脑外伤患者则常常表现为嗜睡、昏迷甚至失明等,同时还常常伴随着焦虑、抑郁、幻觉、失语等精神障碍。
尤其是在一些高危人群,如残疾人群、军人等,在发生颅脑外伤后,可能伴发表现复杂的精神障碍。
或者患者受到长期的精神压力和创伤,导致精神状态的不稳定,发生自杀的行为。
二、颅脑外伤伴发的精神障碍分类颅脑外伤伴发的精神障碍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类型:1、脑震荡后综合症:主要表现为头疼、头晕、注意力不集中、忘记事情、失眠、失语、意识不清等。
2、创伤性脑病:主要表现为木僵、昏迷、抽搐,与手术等治疗方法密切相关。
3、创伤后应激障碍:常常表现为嘘声、睡眠障碍、注意缺陷,常伴有短暂性焦虑、恐惧等。
4、创伤后精神分裂症:主要表现为对外部刺激缺少反应、对现实認识的严重损害、沉迷妄想、幻觉等。
三、颅脑外伤患者精神障碍的实施看护方法1、生理保障:对于精神功能损伤的颅脑外伤患者,护理人员要不断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定时观察抽搐、呕吐等症状的出现,发现异常情况及时解决。
同时要保证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的饮食和睡眠有良好的规律。
2、行为习惯训练:对于每个患者都要配合针对性的康复计划,以恢复其行为能力以及感知和周知能力。
护理人员要针对不同的患者,通过语言、目视等方式提高其对外界的感知能力。
3、心理治疗:颅脑外伤患者的精神障碍与其受到的打击程度和人格素质有关,个别患者甚至会发生意识模糊、自卑、自闭等负面情绪,因此对于患者的情感状态更要加以重视,建立关爱信任的护理环境,以尽早恢复其社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