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流派
- 格式:doc
- 大小:63.50 KB
- 文档页数:11
传播学学术流派的构成传播学诞生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作为一门新兴学科,是在借鉴三论(信息论、控制论和系统论),以及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等学科的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发展至今,传播学研究可以划分为三大基础学派:控制论学派、经验功能学派和结构主义符号学派。
控制论学派看重人机交流的理性功能设计,经验功能学派出于既定的政治和经济目的考察对大众的劝说和暗示,结构主义符号学则探索符号—认识—权力之间的相互运作。
一、经验功能学派:把媒介看成现代民主的新工具和社会调整的决定性机制,从而成为一种鼓吹西方社会制度价值和现存事物状态的再生产的理论,被称为“管理研究”。
注重定量分析,主要采用田野调查、实验室观察等方式进行研究。
以美国的研究为代表,强调传播媒介及结构只是众多单元之一。
它们与社会上其它单元如政治及经济系统,各为自身的利益而联盟或抗争。
传媒因应不同的社会条件及状况而发挥不同的功能。
认为现代社会是多元社会,没有一个社会单元可独占所有资源或权力。
有些时候政治系统可能占优,但有时经济作用却是最重要的。
多元社会的特征是出现众多不同的利益团体,其中包括传媒。
这些团体在争取自己利益之时,形成一个包容、协商及自由的社会。
在多元社会里,传媒并非单单是统治者的工具,它们也有其它的功能。
“媒介效果”的研究是这个学派的中心课题。
功能分析学派根据拉斯韦尔的5W模式,将传播学研究分为控制研究(who)、内容研究(what)、媒介分析(in which channel)、受众研究(to whom)和效果研究(with what effect)五个领域,其中,又以效果研究为重中之重。
1、控制研究:(1)把关人研究(2)施拉姆等人《报刊的四种理论》,大力宣扬“报刊的社会责任理论”。
2、内容研究:易读性测量3、媒介分析:(1)媒介类型分析(2)4、受众研究5、效果研究:(1)20世纪20年代-30年代,魔弹论,又称皮下注射论,强调传播(宣传)的绝对效果,受众就像应声而倒的靶子。
传播学的主要流派一.法兰克福学派法兰克福学派是欧洲批判学派的理论渊源之一,是马克思主义与弗洛伊德理论的一种理智结合。
1932年成立于德国,代表人物有马克思.霍克海默,西奥多.w.阿多诺等。
这一学派从马克主义理论出发,从哲学和社会学的角度研究和批判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中的文化危机和现代西方文明。
德国法西斯势力上台后,社会研究所迁至美国。
因此,法兰克福学派最终对美国的社会研究形成了直接的影响。
二战后又迁回法兰克福,成为欧洲新马克思主义和新左翼运动的研究据点。
1)法兰克福学派基本学说的形成:1.批判实证主义,声称社会科学是一种虚伪意识2.批判马克思主义,因为它没有完全摆脱实证主义3.批判社会,因为社会具有引导个体对其状况采取虚假接受的态度的非理性因素在最近几十年中,法兰克福大学的社会研究所的思想影响逐渐暗淡。
随着早先一批法兰克福学派的学者的退休和去世,批判理论的精神力量延伸开来,吸引不同国家的众多学者。
二.芝加哥学派20世纪起一二十年代,芝加哥大学的社会学家开始研究城市,移民,犯罪等一系列偏离常规的亚文化。
1)芝加哥学派对于传播理论与研究的影响:1.芝加哥学派的学者构建了一个以人类传播为中心的人格社会化的理论体系2.认为大众传播是美国民主社会面临各种城市问题而能继续生存下去的一个可能手段3.芝加哥学派构筑了后来一媒体效果为重点的大众传播的研究模型2)代表人物:1.杜威:实证主义倡导者,后出于愤怒离开芝加哥大学前往哥伦比亚任教2.帕克:最能代表芝加哥学派的学者,大众传播的第一个大学研究者3)芝加哥学派为何衰落?哥伦比亚学派为何兴起?1.它的博士生离开,到其他大学教书,造就了它的竞争者2.芝加哥社会学系的教师不和,偏离了学术工作3.社会领域本身发生了变化4.诸如M.韦伯等欧洲学者来到美国5.1935,职业社会学家的反叛结束了芝加哥学派对于主导性的社会杂志和专业协会总部的垄断控制三.哥伦比亚学派产生于哥伦比亚大学的应用社会研究所。
一、传播学者(一)三位欧洲大师:达尔文、弗洛伊德和马克思19世纪三位最重要的社会理论家,进化论、精神分析理论、马克思主义间接地影响了20世纪在美国崛起的传播学:芝加哥学派中的社会学家为进化论所吸引;法兰克福学派将马克思主义和精神分析法相结合;互动传播的帕洛阿尔托学派通过研究相关传播来反对弗洛伊德的内心理论;拉斯韦尔热衷于精神分析的思考;霍夫兰的说服研究则在弗洛伊德理论那里找到了间接的基础。
1、查理·达尔文(Charles Robert Darwin):对于传播学者来说,《人类和动物的表情》是达尔文的重要著作之一,这部著作创建了非语言传播领域。
达尔文的进化论对社会科学思想和传播学产生的重要影响表现在:(1)它系统阐述的辩证唯物主义直接影响了马克思;而马克思主义又是传播学批评学派的主要思想来源;(2)赫伯特·斯宾塞的社会达尔文主义将库利、帕克等美国早期的社会学家引向了社会学领域;库利、帕克说芝加哥学派的领袖,帕克关于城市生态学的著作直接受到了达尔文进化论的影响;(3)达尔文的理论有助于非语言传播研究的开展;(4)进化论的许多重要概念和机制都被研究群体生态学的学者们所使用。
2、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1)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假定人类行为的解释存在于个体之中,特别是存在于无意识之中。
今天许多重要的传播学理论都在个体当中寻求推动行为变化的力量,如海德的平衡理论、费斯廷格的认知不一致理论、佩蒂和卡尔奥普的态度变化的详尽可能性模式等。
这些理论都假定,个体失衡的、不一致的或不和谐的状态,会产生不舒服的感觉,因而导致了个体行为的变化。
(2)霍夫兰所开创的人格研究的学术传统是从C·赫尔德学习理论发展而来的,而赫尔德学习理论又是受到了弗洛伊德理论的影响。
弗洛伊德的理论对拉斯韦尔有关政治领袖的精神分析的研究产生了影响。
(3)法兰克福学派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将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和马克思主义结合起来,进行了批评的传播研究。
传播学是一门跨学科的研究领域,旨在探讨社会、文化和政治等方面的信息传播过程。
传播学的教程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传播理论概述:介绍传播学的基本概念、范畴和理论体系,如消息、媒介、受众、效果等。
2. 传播行为与过程:探讨人类的信息传播行为及其影响因素,以及信息传播的过程和模式,如线性模型、环形模型、网络模型等。
3. 媒介与技术:研究不同类型的媒介和技术对信息传播的影响,如印刷媒体、广播电视、网络媒体等。
4. 传播研究方法:介绍传播学的研究方法,如调查、实验、内容分析、观察等。
5. 传播伦理与法律:探讨传播行为的伦理和法律问题,如隐私、版权、道德等。
在传播学的发展历程中,出现了不同的流派和范式,如下所示:
1. 功能主义:强调媒介对社会功能的贡献,关注信息传播的效果和行为。
2. 符号互动主义:关注个体的意义构建和交互,探讨信息传播的意义和符号系统。
3. 社会学观点:强调社会结构和文化背景对信息传播的影响,如群体和社会力量等。
4. 文化研究:探讨文化意义、认同和权力等方面的信息传播问题,关注文化生产和消费。
5. 后现代主义:强调多元化、不确定性和权力分析,挑战传统的理论体系和范式。
总体来说,传播学的发展非常丰富多彩,不同的流派和范式都为我们提供了不同的视角和思考方式,帮助我们更全面地理解和研究信息传播的本质和机制。
试论传播学方法论的三个学派一、本文概述传播学作为一门研究信息如何通过各种媒介在社会中传播和影响的学科,其方法论的发展对于学科的理论构建和实践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传播学方法论的三个主要学派,包括实证主义学派、诠释主义学派和批判学派,分析它们各自的理论特点、研究方法以及在传播学领域的贡献和影响。
通过对这三个学派的梳理和评价,本文旨在为传播学研究者提供更为全面和深入的理论视角,以推动传播学研究的不断发展和创新。
本文也期望通过对比不同学派的研究方法和理论观点,为传播学实践提供更为科学和有效的指导,以应对日益复杂多变的社会传播环境。
二、实证主义学派实证主义学派是传播学方法论中的一大流派,它主张以客观、量化和科学的方式来研究传播现象。
这一学派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其中,孔德的实证主义哲学和斯宾塞的社会学理论为其奠定了思想基础。
实证主义学派的核心观点是,通过对传播现象的细致观察和严谨的数据分析,能够揭示传播过程的本质规律和普遍性原则。
在实证主义学派看来,传播学是一门可以通过实证方法加以研究的科学。
因此,他们强调研究方法的客观性、可操作性和可重复性。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实证主义学派的研究者通常会采用量化研究的方法,如问卷调查、内容分析、实验法等,以收集大量的数据,并运用统计学等数学工具对数据进行分析和解释。
实证主义学派在传播学研究中取得了许多重要的成果。
例如,通过对媒介内容的分析,他们揭示了媒介如何塑造人们的价值观和世界观;通过对受众行为的调查,他们了解了受众如何接收、理解和反应于传播信息;通过对传播效果的实验研究,他们评估了不同传播策略的有效性。
这些研究成果不仅丰富了我们对传播现象的认识,也为传播实践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然而,实证主义学派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批评。
过于强调量化研究和客观性可能导致对传播现象的片面理解。
传播是一个复杂的社会过程,涉及到文化、心理、社会等多个层面,仅仅依靠量化数据可能无法全面揭示其本质。
传播学各学派传播学各学派⼀、经验学派1.什么是经验学派传播学的经验学派,主要指以美国学者为代表的传统学派,他们在传播学研究中占有主流地位。
2.经验学派的特点对现⾏社会体制是否合理并不关⼼,⽽是维护与改进现存社会体制及其功能。
他们把社会视为⼀个能够⾃我调节和平衡的有机⽣物体。
经验学派在⽅法上坚持经验性的实证研究⽴场,在⽅向上坚持实⽤主义的研究⽬的,在指导思想上则坚持多元主义的社会观。
3.经验学派的奠基者及其主要理论经验学派的奠基⼈主要有两位,分别是美国政治学家拉斯韦尔和美籍奥地利社会学家拉扎斯菲尔德,除了这两位之外,美国⼼理学家霍夫兰和卢因也对该学派有重要影响。
拉斯韦尔(1)5w传播模式:拉斯韦尔在其1948年发表的《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中,最早以建⽴模式的⽅法对⼈类社会的传播活动进⾏了分析,这便是著名的“5W”模式。
“5W”模式界定了传播学的研究范围和基本内容,影响极为深远。
“5W”模式是:谁(Who)→说什么(Says What)→通过什么渠道(In Which Channel)→对谁(To whom)→取得什么效果(With what effects)(2)三功能说拉斯韦尔将传播的基本社会功能概括为三种:1 )环境监视功能。
2 )社会协调功能。
3 )社会遗产继承功能。
拉扎斯菲尔德(1)两级传播个⼈不是与社会隔离的,⽽是与群体中的其他⼈相互影响的;对媒介讯息的响应和反应不是直接和及时的,⽽是通过“中间站”传递的,并受到其影响;对⼤众媒介的讯息接收并不等于反应,不接收亦不等于⽆反应,因为受传者原来的⽴场和⼈际传播中的次要接收都在发挥重要作⽤;⾯对媒介运动,有⼀类⼈积极地接收和传播来⾃媒介的观点,⽽另⼀类⼈则主要依靠个⼈接触接受指导。
在⼤众传播的条件下,⼈际传播仍在积极地发挥作⽤,对⼤众传播的状态和效果具有重⼤影响。
(2)意见领袖(3)睡眠者效应由于时间间隔使⼈们容易忘记传播的来源,⽽只保留对内容的模糊记忆。
传播学流派1、芝加哥学派芝加哥学派形成和发展于20 世纪初~20 世纪30 年代,吸收了欧洲的社会学思想,被视为传播学形成的美国源流。
芝加哥学派将传播视为人类人类关系的本质,认为传播创造和维持社会,探讨大众媒体在一个健全的民主制中的作用。
1·代表人物及观点(1)约翰·杜威:认为社会是有机体,大众传播是社会变迁的工具;强调传播对民主的重要意义,认为社会和民主不仅是由于传播而存在,而且它们就存在于传播中(这一思想对技术学派的伊尼斯有所启迪)。
(2)查尔斯·库利:提出两个著名观点,一是“镜中我”(the looking-glass self),即一个人的自我观念是在与他人的交往中形成的,人们彼此都是一面镜子,映照着对方;二是“初级群体”(primary group),即指人际关系亲密的社会群体,是人们自我观念发展的摇篮。
(3)罗伯特·帕克:芝加哥学派的领袖。
帕克对传播进行定义,认为传播是一个社会心理的过程;他反对压抑和控制移民报刊,认为移民报刊有利于维护多元社会的稳定。
(4)乔治·赫伯特·米德:创立符号互动论,认为人与人之间通过象征符合意义而相互作用和影响;提出“主我客我”理论,认为自我是通过与他人的互动的社会过程而得到发展的。
2·影响(1)芝加哥学派代表着社会科学在美国的第一次重大繁荣,对一些重要的欧洲理论起到登陆点的作用;(2)使美国的社会科学研究有了强烈的经验主义方向,赋予其一种应用和改良的影响;(3)对传播的研究逐渐系统化、实证化,奠定了实证主义取向的基本研究方法。
2、经验学派经验学派(Empirical School)是西方传播学的主流学派,以美国学者为代表,始于20 世纪初,成长于20 世纪40-50 年代。
广义上,“经验学派”主要指以经验性方法来考察社会现象的社会科学流派。
传播学中的“经验学派”主要指以美国学者为代表的,坚持经验性实证研究立场(方法论)的主流传播学,他们主张从经验事实出发、运用经验性方法研究传播现象。
传播学各学派一、经验学派1.什么是经验学派传播学的经验学派,主要指以美国学者为代表的传统学派,他们在传播学研究中占有主流地位。
2.经验学派的特点对现行社会体制是否合理并不关心,而是维护与改进现存社会体制及其功能。
他们把社会视为一个能够自我调节和平衡的有机生物体。
经验学派在方法上坚持经验性的实证研究立场,在方向上坚持实用主义的研究目的,在指导思想上则坚持多元主义的社会观。
3.经验学派的奠基者及其主要理论经验学派的奠基人主要有两位,分别是美国政治学家拉斯韦尔和美籍奥地利社会学家拉扎斯菲尔德,除了这两位之外,美国心理学家霍夫兰和卢因也对该学派有重要影响。
拉斯韦尔(1)5w传播模式:拉斯韦尔在其1948年发表的《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一文中,最早以建立模式的方法对人类社会的传播活动进行了分析,这便是著名的“5W”模式。
“5W”模式界定了传播学的研究范围和基本内容,影响极为深远。
“5W”模式是:谁(Who)→说什么(Says What)→通过什么渠道(In Which Channel)→对谁(To whom)→取得什么效果(With what effects)(2)三功能说拉斯韦尔将传播的基本社会功能概括为三种:1 )环境监视功能。
2 )社会协调功能。
3 )社会遗产继承功能。
拉扎斯菲尔德(1)两级传播个人不是与社会隔离的,而是与群体中的其他人相互影响的;对媒介讯息的响应和反应不是直接和及时的,而是通过“中间站”传递的,并受到其影响;对大众媒介的讯息接收并不等于反应,不接收亦不等于无反应,因为受传者原来的立场和人际传播中的次要接收都在发挥重要作用;面对媒介运动,有一类人积极地接收和传播来自媒介的观点,而另一类人则主要依靠个人接触接受指导。
在大众传播的条件下,人际传播仍在积极地发挥作用,对大众传播的状态和效果具有重大影响。
(2)意见领袖(3)睡眠者效应由于时间间隔使人们容易忘记传播的来源,而只保留对内容的模糊记忆。
试论传播学方法论的三个学派传播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其研究方法论的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并形成了不同的学派。
本文将试论传播学方法论的三个主要学派:实证主义学派、诠释主义学派和批判主义学派。
通过深入探讨各学派的研究方法、研究成果与争议,以期为未来传播学研究提供借鉴和启示。
实证主义学派是传播学研究中最早出现的学派,其代表人物包括拉扎斯菲尔德、卡兹等。
该学派主张通过实证研究方法,对传播效果进行定量和可证实的研究。
他们传播活动中的受众行为、传播效果以及传播过程的结构与功能,强调以客观、中立和经验主义的态度进行研究。
实证主义学派的研究方法包括问卷调查、实验、观察、内容分析等。
其中,问卷调查和实验是该学派最常用的研究方法。
在数据来源方面,实证主义学派注重利用大型样本数据,通过对数据的统计分析,得出结论。
实证主义学派的研究成果表明,媒介对受众的影响是显著的。
例如,拉扎斯菲尔德和卡兹在《人民的选择》一书中提出了“媒介依存理论”,阐述了大众媒介对公众的社会认知、价值观和行为的影响。
然而,实证主义学派也受到了批评。
一些学者认为,该学派过于强调客观性和量化研究,忽视了传播过程中的文化、社会和意识形态因素。
实证主义学派的研究往往集中在短期效果上,而忽视了长期效果和深层次的影响。
诠释主义学派在传播学研究中的是传播文本的意义和理解,以及传播过程中文化和社会因素对受众的影响。
该学派的代表人物包括舒尔茨、霍顿等。
诠释主义学派主张通过深入理解传播文本背后的文化、社会和心理意义,来揭示传播效果的本质。
诠释主义学派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文本分析、话语分析、案例研究等。
这些方法注重从受众的角度理解传播内容,以及传播内容对受众认知、情感和行为的影响。
在数据来源方面,诠释主义学派更倾向于使用质性研究方法,如深度访谈、观察等。
诠释主义学派的研究成果揭示了传播过程中的文化和社会因素对受众的影响。
例如,舒尔茨和霍顿在《大众传播:意义的纠结》一书中提出“意义的纠结”理论,强调了传播过程中的文化和社会因素对受众认知的干扰和误导。
怎样理解传播学三大学派我们历来把传播学划分为两大学派:经验主义学派和批判学派。
然而,在陈卫星的《传播的观念》一书中,传播学被分成了三大学派,分别是:经验-功能学派、技术控制论学派、结构主义批判学派。
一、“经验-功能学派”顾名思义,该学派所采用的是经验的,以定量和统计为主的实证主义的研究方法。
换言之,它是根据多数人的生活经验、感受来探索传播现象,并且根据多数人的经验以及某些先验的认识,来确定传播的社会功能。
主要代表学者有拉斯维尔,拉扎斯菲尔德,霍夫兰,克拉帕,施拉姆等。
在经验-功能学派看来,大众传播媒介以一致的方式影响个人和社会机构,会为社会带来不可预期的利益,因此假定大众传播媒介具有特定的意识形态倾向,同时是自主的和自动校正的。
经验-功能学派的方法特点:1.由推论演绎而来,不是由归纳而来。
通过社会调查、控制实验和内容分析得出相关的经验性数据,从中得出结论。
2.假定有一个客观的真实存在,可供研究。
这种真实的存在可以被观察、记录,例如选民的动态、受众的反应、消费者的爱好等等。
3.假定人类有能力找出看得见的方法,通过一种量化的研究方式找寻真实。
4.假定解释这个真实而提出的假设可以被证实或驳斥。
经验-功能主义学派涉及一种真实、客观、非人称化的知识,谁都可以应用这些基础原理,例如民意调查等等,但是发表调查报告本身,不是为了表现民意而是支配民意。
一方面是真实、具体和经验性,另一方面是社会利益、社会想象和权力的需要。
经验-功能学派具有杜威实用主义的明显特征:大胆假设、小心求证。
他们认为,人类传播学知识的可能性和可靠性,于多数人经验的自明。
二、“技术控制论学派”控制论所要回答的是找到比经验-功能主义学派更有效的社会控制技术的原理,以便对人的行为能够进行预测、模式化和指导。
从字面上看,当然首先是论与传播学研究肯定相关。
1949年,申农在他的《通的数学理论》中,论证当时美国正在试验的计算机原理。
这篇被视为论的奠基之作。
(一)代表人物:拉斯韦尔拉扎斯菲尔德霍夫兰莱文(旧译勒温、卢因)美籍德国心理学家施拉姆(二)经验—功能学派的特点1.实证主义的研究方法2.功能取向的学术立场(三)技术—控制论学派的理论来源:信息论(一)代表人物:1.英尼斯2.麦克卢汉3.梅罗维茨4.莱文森5.詹姆斯·凯瑞(二)控制论思想在技术—控制论学派的理论中起着核心作用。
(三)系统论最早是由奥地利生物学家贝塔朗菲(1901-1972)提出的。
(四)技术—控制论学派的理论观点:循着由信息论、控制论和系统论启发的传播思想,传播媒介形态的变化发展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发展成为一个重要的传播学研究领域。
它从传播媒介技术形态的角度研究传播现象,被研究者称为“技术主义范式”。
1.英尼斯(1894-1952)相关媒介理论的代表性著作《帝国与传播》(1950)、《传播的偏向》(1951)英尼斯认为传播媒介具有时空偏向性。
2.麦克卢汉(1911-1980),加拿大学者,英尼斯的学生。
20世纪60年代,麦克卢汉因在《理解媒介》等著作里提出一系列与众不同的观点而成为轰动一时的人物。
他最主要的贡献在于推翻了传播内容高于内容载体的传统认识,他要把人们“从对媒介影响的麻木状态中唤醒”。
他提出“媒介是人的延伸”、“媒介即讯息”等观点,以及“地球村”的概念。
3.梅罗维茨(1953-),美国传播学者。
代表作:《消失的地域》(1985)。
通过研究电视这种媒介形态,论证了媒介本身如何成为一种环境。
4.莱文森(1947-),被称为“媒介哲学家”,美国学者。
代表作:《软边缘》(1997)。
其观点多少使传播技术决定论的观点走向折衷。
他认为“人类发明的所有信息技术,没有任何一种技术能够和我们人类基本要素的语言中心相提并论,除非它是对语言的超越和通过某种方式所进行的替代。
但是,这些技术还是在有限的层次上对我们的生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5.詹姆斯·凯瑞(1934-2006),美国文化学家和新闻教育家。
哥伦比亚学派:拉扎斯菲尔德、莫顿、赫佐格、斯诺之杨若古兰创作耶鲁学派:霍夫兰芝加哥学派(单独说)语用学学派法兰克福学派:本雅明、霍克海默、阿多诺、马弗洛姆政治经济学派:默多克、斯密赛、文森特、史麦赫尔曼、乔姆斯基、麦克切斯尼 文明研讨学派:霍尔、莫利、费斯克认识形状学派:葛兰西、阿尔都塞女权主义学派:伍尔夫英尼斯:传播偏向论麦克卢汉:媒介的延长论、媒介讯息论尼尔波兹曼:媒介即隐喻保罗莱文森:媒介进化论梅罗维茨:媒介情境论注:哥伦比亚学派:次要人物:经验学派拉扎斯菲尔德(美)、《人民的选择》次要贡献:掌管伊里调查(美总统大选)、提出“二级传播理论”、“定见领袖”、“选择性接触”、建议并确立“实地调查法”.否定“枪弹论”,开创“无限后果论”的传统;他认为绝大多数广播电视节目及书刊都以消遣为目的,对大众鉴赏能力形成了影响,受众的平均审美水平降低,对精英文明而言是一种堕落.默顿(美)亦作“莫顿”与拉扎斯菲尔德共同提出功能观(结构功能主义).内容:社会地位赋予功能;社会规范强制功能;作为负面功能的“麻醉感化”耶鲁学派:次要人物:霍夫兰(美):传播学耶鲁学派的核心人物,努力于态度的构成和改变的研讨,他的“劝服理论”对于劝服艺术和传播技巧的研讨推动了传播学的发展.次要贡献:一是吧心思实验方法引进了传播学领域;二是他的研讨揭示了传播后果构成的条件性和复杂性,为否认初期“枪弹论”后果观提供了次要根据.芝加哥学派:次要人物:库利:初级群体、镜中我米德:主我与客我;符号互动论(意味互动论)帕克:社会互动理论杜威:实用主义哲学芝加哥学派认为传播是人类关系的实质,远远超出单纯的信息传递和交流,传播创造和保持社会,探讨大众媒体在一个健全的民主制中的感化.芝加哥学派对于传播理论与研讨的影响:1.它代表着社会科学在美国的第一次繁荣,就那些次要的欧洲理论来说,特别是德国社会学家西梅尔的理论来说,它起到了思想登陆点的感化.2.它使美国有关社会成绩的社会科学研讨有了强烈的经验主义方向.3.芝加哥学派的学者构成了一个以人类传播为中间的人格社会化的理论概念体系.他们攻击对于人类行为的直觉解释,取而代之强调一种观点,即后来被称为符号互动理论的观点. 4.芝加哥学派构筑了后来的以媒体后果为重点的大众传播研讨的模型.对传播学的贡献:使美国的社会科学研讨有了强烈的经验主义方向.。
【传播学流派】一、经验学派(传统学派)主要指以经验性、定量的研究方法来考察社会现象的社会科学流派,侧重于传播效果的研究。
经验性研究方法指运用可观察、可测定、可量化的经验材料对社会现象或社会行为进行实证考察的方法。
1、两个重要特征:(1)实用主义的研究目的;(2)多元主义的社会观。
2、经验性研究方法的主要原则:(1)研究程序应具有客观性和可重复性;(2)首要目标是收集和提供无可争议的科学数据和材料;(3)通过公开的学术讨论,建构关于社会现象的一般理论模式或“定理”。
3、缺陷:(1)可量化、可观察的经验材料是有限的,而社会现象和人的行为是无限的,况且人的精神和理性活动不能单纯靠经验材料加以说明;(2)目前经验性研究所依赖的问卷调查、控制实验等程序和技术缺乏精确性和严谨性;(3)从个人或小群体处获得的经验材料在考察社会的微观方面具有一定效用,但不适合研究宏观社会结构和整体历史进程;(4)由于受到文化背景、意识形态等因素的影响,研究者的学术立场不可能做到纯客观。
4、代表人物和代表性研究:传播学的四大奠基人和集大成者#拉斯韦尔美国政治学家,传播学奠基人之一,对传播学的贡献集中在宣传分析和传播过程研究。
1926年博士论文《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巧》,开创了内容分析方法,通过描述和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各交战国之间的宣传战,断定宣传能够产生很大的社会影响力,是宣传研究的经典著作。
(1)5W模式:谁?——说了什么?——通过什么渠道?——对谁说?——产生了什么效果?(控制分析)(内容分析)(媒介分析)(受众分析)(效果分析),1948年在《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明确提出,是传播学中的经典传播过程模式,奠定了传播学研究的基本范围和层面。
(2)传播的三大功能:监视环境、联系社会、传递遗产。
#拉扎斯菲尔德(1)主张将传播媒介置于完整的社会环境中考察,运用实地调查法对广播媒介进行了研究,对当代大众传播的研究方向产生了重要影响,开创了大众传播研究的新领域。
(2)最早将社会调查法系统地应用于受众研究,以美国总统选举为课题,进行了“伊利县调查”,出版了《人民的选择》,提出了“舆论领袖”概念和两级传播理论,认为传播媒介的作用是间接而有限的,传播环节中存在众多因素,使传播学结束了“枪弹论”时代,进入“有限效果论”时代。
#卢因(1)最早提出了社会心理学中的“场论”和“群体动力论”,借用物理学中的“场论”来类比心理活动;最先将心理学知识引入传播学研究,用以研究“群体生活的途径”,以及群体对个人观点、动机、行为和倾向的影响。
群体动力论认为一个群体就是一个场,群体是一个整体而不是个体简单相加,群体与个体关系中起决定作用的是群体。
群体的规范直接制约和影响个人行为。
传播者要通过传播改变一个人的态度、认识和观念,不仅要考虑它的个人因素,更要考虑它所属的群体因素。
(2)最早提出“把关”和“把关人”的概念。
指出在传播过程中,信息总是沿着带有关卡的某些渠道流动,而那些能够控制信息流动的人就是把个人。
#霍夫兰美国实验心理学家,主要研究说服与态度的关系。
(1)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曾主持军方有关电影对军人影响的研究,被认为是现代态度改变研究的开端。
(2)他首次把心理实验法引入传播学领域,并将之应用于人的态度与说服之间的关系的研究。
并从信源可信性、传播技巧等方面揭示了传播效果形成的条件性和复杂性。
#施拉姆第一位传播学家,传播学之父。
(1)他的最大贡献在于把美国新闻学、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等学科综合起来,在前人传播研究的基础上,归纳、总结、修正并使之系统化、结构化,从而创立了传播学这一新兴学科。
传播学创立的标志是1949年由他编撰的传播学著作《大众传播学》的出版。
(2)他还大力推进传播学教育,扩大传播学在教育及学术界的影响,创建研究机构,培养了一大批知名学者;不断著书立说,推进传播学发展;提出了许多传播学研究的新观点或新理论,极大地丰富了传播学的研究内容;主张第三世界国家应该首先致力于小媒介的建设,解决当务之急,而不应脱离国情,一味追求西方的速度。
5、经验学派的多元主义意识形态,决定了他们不可能从批判的立场上研究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大众传播,也不可能触及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他们只能出于维护现存制度的目的,从“管理”的角度做一些修修补补的工作。
二、批判学派批判学派是在法兰克福学派的影响下,以欧洲学者为主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学派。
(1)根植于欧洲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传统,深受欧洲传统人文批判思潮的影响。
(2)建立在欧洲独特的传播实践基础之上——欧洲强调公共利益,公共传媒在欧洲大部分国家的传播体制中占据主导地位,对商业传播体制怀有一种天然的警惕。
(3)西方文明危机,如环境危机、精神危机等,引起了人们对资本主义制度的反思。
(一)法兰克福学派1923年,德国法兰克福大学“社会科学研究所”成立,标志着法兰克福学派的诞生。
霍克海默的大众文化研究:由于资本主义社会已变成一个全面管理的社会,或单维社会,由于技术合理性就是统治本身的合理性,所以,大众文化并不是在大众那里自发形成的文化,而是统治阶级通过文化工业强加在大众身上的一种伪文化。
这种文化以商品拜物教为其意识形态,以标准化、模式化、伪个性化、守旧性与欺骗性为其基本特征,以制造人们的虚假需要为其主要的基本手段,最终达到的是自上而下整合大众的目的。
霍克海默认为在现代资本主义社会,文化的大众性不在于艺术生产的具体内容和真理有无关系,而是取决于娱乐工业的意志。
大众性把人们塑造成娱乐工业本身喜欢的那类人。
阿多诺的文化工业论:文化工业用以批判资本主义社会下大众文化的商品化及标准化。
文化工业从上向下“有意识地结合其消费者”。
后来阿多诺用文化工业这个词来描述文化事件和产品对社会的影响,认为文化工业是资本主义社会中的“社会胶”(“社会水泥”),它是统治和结合的工具。
阿多诺主张用“文化工业”代替“大众文化”,来表示现代大众传媒及其传播的流行文化。
文化工业生产的不是艺术品,而是商品,大众传播媒介与一般商品并没有什么本质上的区别,它们从一开始就是作为可在市场上销售的产品被生产出来的,其目的是为了实现商业价值,而不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真正的精神需要。
文化工业以文化、艺术为名,却是在兜售用来获取利润的文化商品,使大众的闲暇时间变成了另一种被剥削的劳动。
文化工业具有浓厚的资产阶级意识形态,隐蔽地操纵人们的身心乃至潜意识活动。
防止人们产生批评性思想,维持稳定统治,并由此成为人们的基本原则的定义者。
它是一种是控制密不透风、使统治秩序变得更坚固的“社会水泥”。
本雅明——机械复制艺术论本雅明主要是从艺术的层面上探讨了技术和机械复制。
在本雅明看来,生产技术的变革会对艺术生产和对艺术品的接受产生巨大的影响。
现代生产技术对艺术的最大影响就是机械复制技术所造成的变化。
本雅明对机械复制艺术表现出积极的态度和热切的好感,他认为,机械复制艺术具有一定的解放意义,它打破了传统的崇拜性的权威艺术,取而代之以更为民主的“流行文化”,开启了从“氛围文化”向“民主文化”发展的进程。
在“民主文化”中,意义不再是独一无二的,而是可以被质疑的,意义产生于消费,而非生产方式。
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one-dimensionality)所谓单向度,是指现代社会无论是经济、政治制度,还是科学、工艺、哲学、日常思维,都是“单面”的,即只有承认和接受现实的一面,却没有否定和批判性的一面。
马尔库塞区分了虚假需求和真实需求,虚假需求指“那些特殊的社会利益集团为了压制个人而加之于个人之上的需求”。
现代社会用各种方式引诱人民消费产品,无论这种消费是否出于人们自身的真正需要。
大众媒介及其造就的文化工业在使人们成为“单向度的人”的过程中发挥着决定性作用。
在大众传播媒介的引诱之下,人们在消费过程中,不断得到一种虚假的满足。
人们已经被现代社会所吞没,丧失了自己的灵魂,但人们自身却意识不到这种异化状况。
哈贝马斯哈贝马斯是法兰克福学派的第二代旗手,是20世纪下半叶以来西方知识界最具影响力的思想家之一。
哈贝马斯改良了第一代法兰克福学派学者的激进主义和悲观主义态度,实现了批判理论的“语言学转向”,以交往行动理论为核心,构建了一个庞大的哲学体系。
哈贝马斯主张用交往理性来取代工具理性,从而建立理性在人类生活世界中的基础性地位。
(1)交往行为理论:以一个说话者和至少一个听者构成的互为主体关系为基础的言语行为和交往行为为出发点。
用交往理性代替了工具理性。
(2)公共领域论:最早的“公共领域”起源于古希腊城邦的广场集会。
现代意义的公共领域则诞生于18世纪的资产阶级内部,是自由平等的公民之间的一种理性的、批判性的公共辩论,主要场所是各种沙龙、咖啡馆、剧场等。
哈认为,公共领域具有脱离国家控制和市场操作的相对独立性,是介于私人与国家之间的政治活动空间。
在此领域,公民可以自由表达和沟通,也可以对公共事务进行批评。
公共领域是传媒运作的空间之一,大众媒介是发挥公共领域作用的重要一环。
然而,现代大众传媒的普及所导致的公共领域中近代的最后一次转型,却带来了“资产阶级公共领域再封建化”: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传媒的渗透使得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渐趋融合。
其后果之一,就是传媒的民主功能下降。
现代大众媒体日益为意识形态所操纵,为资产阶级利益所控制,政治利益理性取代了大众话语。
同时,传媒的不断商业化使得公共领域被广告所“劫持”。
这一切使得公共领域不可避免地走向衰亡。
评价:法兰克福学派开创了传媒批判理论的先河,深刻地影响了此后各种批判学派的研究取向。
但他们在颂扬高雅文化的同时却贬抑大众文化,完全忽略了大众传媒和大众文化积极的一面,因此,他们的批判仅仅停留在单纯否定性的批判阶段,始终找不到必然的出路。
(二)政治经济学派传播学的政治经济学研究,即从政治经济学角度来考察传播现象,将传播作为一种经济活动。
代表人物是格雷厄姆·默多克和彼得·戈尔丁。
该学派依据马克思关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理论出发揭示资本主义社会大众传媒支配与控制的现状。
关注的焦点问题是现代媒介高度集中和垄断的趋势及其带来的社会后果。
他们认为大众传媒是一种特殊的资本主义生产部门,统治阶级获取了对知识、信息和社会形象传播的控制权,因此他们要通过媒体来保障利益和带来这种利益的社会制度。
产生的原因:(1)传播媒介发展成为20世纪的新型大工业;(2)国家政权对传播过程的生产、分配、消费、控制等活动的参与日益增多;(3)世界范围内的传播不平等和“文化帝国主义”现象。
《范式与理论》P316(三)文化研究学派(伯明翰学派)起源于20世纪60、70年代的英国伯明翰大学当代文化研究所的研究。
代表人物:霍尔、霍加特等。
主要观点:1、大众传播是资本主义社会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在规定社会关系、行使政治统治方面发挥着重要的意识形态功能,并具有相对的独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