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李白诗歌中月亮的意象
- 格式:doc
- 大小:47.00 KB
- 文档页数:8
论文编号内蒙古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准考证号010*********论文题目论李白诗歌中月亮的意象姓名张树新指导教师石海光论李白诗歌中月亮的意象作者:张树新单位:内蒙古师范大学青年政治学院[内容摘要]:李白的一生都与月亮有着不解之缘。
自古以来月亮就很浪漫,而诗人对月亮的那份独爱,那份真挚,那份同生共死,使笔下的月亮更加风情万种,千姿妩媚。
在李白笔下的月亮有乡思乡闺的,感慨人生的,感叹历史的,清幽淡雅的,伤感时事的……无所不及。
[关键词]:李白诗歌月亮意象自古以来泱泱华夏民族对月亮就有一份独特的情感,人们喜欢月亮,崇拜月亮。
尤其是文人骚客们对咏月亮诗歌更是数不胜数、千姿百态并且还都赋予了她无数风情。
月亮,从而被卷入中国的文学殿堂。
千百年来,使历代文人所传唱。
在诗歌的国度里写月亮的诗歌灿若星河,名篇佳句更是层出不穷,在这其中李白便是佼佼者。
李白的一生都与月亮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和不解之缘,或者说他对月亮有着一种独特的爱恋,在他的笔下月亮更是千姿百态。
在李白的诗歌中涉及月亮诗歌高达三百多处。
月亮就如“月随碧山转,水合青天流”的诗情画意,“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的神奇梦幻,“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孤独寂寞,“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的真挚友谊,“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的生命感慨。
李白笔下的月亮有千姿万态的风情万种,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月亮在李白诗歌的意象美。
一、月亮的独特——情感月亮在中国已成为一个历史文化,它早已超出了赋予她本身所在的意义。
在中华民族文化海洋中,尤其是在灿若星辰的诗歌中,早已形成了一个独特的文化意象。
月亮本无情,但文人骚客们面对皎洁的月亮变产生了无限的畅想,并赋予了月亮真挚的亲情。
把自己的满腔真情,无限乡思都赋予了广袤天空中的那轮优美的月亮之上。
在李白的诗歌中,月亮便是故乡,寄托了诗人的恋恋依乡之情;月亮便是闺妇眼中的柔情哀怨,有着无限的孤独与相思;月亮便是边塞战士孤寂的身影,有着一抹苍凉与悲壮。
月亮代表我的心——李白写“月”诗赏谈炎刘中学吴锦标一.李白的生平及对月的钟情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早年李白的祖籍是陇西成纪(在现在甘肃秦安东)。
他于武则天长安元年(701年)出生在西域的碎叶(位于今日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附近)。
据《新唐书》记载其为兴圣皇帝(凉武昭王李皓)九世孙,与李唐诸王实际上同宗。
幼年时期,李白和他的父亲李客迁居到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县)青莲乡。
他在青年时期开始在中国各地游历。
其后李白曾经在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供奉翰林。
但是由于他桀骜不驯的性格,所以仅仅不到两年他就离开了长安。
据说是因为他作的《清平调》得罪了当时宠冠后宫的杨贵妃(杨贵妃认为“可怜飞燕倚新妆”几句是讽刺她)而不容于宫中。
(清平调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
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中年后来他在洛阳和中国唐朝另一位著名诗人杜甫相识,并且成为了好友。
安史之乱爆发以后,在756年12月,李白为了平复叛乱,曾经应邀作为永王李璘的幕僚。
永王触怒唐肃宗被杀后,李白也获罪入狱。
不久以后,他被流放到夜郎(今贵州桐梓一带)。
在流放途中遇赦,此时他已经59岁。
晚年李白晚年在江南一带漂泊。
在他61岁时,听到太尉李光弼率领大军讨伐安史叛军,于是他北上准备追随李光弼从军杀敌,但是中途因病折回。
第二年,李白投奔他的族叔、当时在当涂(今属安徽马鞍山)当县令的李阳冰。
同年11月,李白病逝于寓所,终年62岁,葬当涂龙山。
唐元和十二年(817年),宣歙池观察使范传正根据李白生前“志在青山”的遗愿,将其墓迁至当涂青山。
关于他的死,还有多种不同的传说,一说便是他在舟中赏月,失足坠水而死。
跟月亮有关的诗中,李白的“欲上青天揽明月”一句给我们的印象可能最为深刻。
每每读到这句诗时,脑海里便浮现出一幅这样的画面:寂静的夜晚,深邃的天空中一轮朗月高挂,豪情逸致的诗人如嫦娥奔月般从地上腾起,想把高高在上的明月揽入怀中。
第2卷第3期2002年9月 华东船舶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East China Shipbuilding Institute(S ocial Science Edition)V ol12N o13Sep.2002文章编号:1009-7082(2002)03-0048-06月下的沉吟———论李白诗歌的月意象喻世华(华东船舶工业学院应用技术学院,江苏镇江212004)摘 要:李白一生与月结下了不解之缘,月下的李白,充满了对故乡、故人的深情眷念;对平民、女性的朴素情怀;对人生、宇宙的深沉思索;对诗意人生、精神家园的执著追求。
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诗人的伦理情感、生命关怀、宇宙意识、价值选择。
关键词:李白;诗歌;月意象中图分类号:I22217 文献标识码:A 月是东方文化的一种极高的境界,是李白诗歌反复出现的一个主题。
李白一生与月结下了不解之缘,翻开,以月作为标题的诗篇触处皆是:《初月》、《关山月》、《把酒问月》、《月下独酌》、《古朗月行》、《雨后望月》、《望月有怀》、《月夜金陵怀古》……甚至传说中李白的去世也与水中捉月有关,为他的一生画上了带有浓重浪漫色彩的句号。
本文拟就李白诗歌的月意象作一番探讨。
1 深情的眷念在人们的印象中,李白的一生是洒脱的,游山水、寻神仙、饮美酒,显得优哉游哉,无牵无挂。
但月下的李白却给我们呈现另一种风采,在他的心灵深处,对故乡有着深情的眷念;对亲人、朋友有着无尽的相思和关怀。
对故乡的热爱,对家园的思念,是人类共有的情感现象。
孤臣浪子云游天涯之际,常把明月和思乡联系在一起:明月的清辉常常勾起人们的乡愁、乡情,望月怀人、望月思乡千百年来被诗人们反复吟唱。
在浩如烟海的望月怀人、望月思乡的诗词中,李白的《静夜思》无疑是最为有名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1](P209)作者用明白如话的语言,以简朴凝练的笔触表达了游子真挚质朴的情感,感染了一代又一代读者。
李白诗中的“月”意象内容摘要:月意象是李白诗歌的重要意象之一,体现了诗人张扬个性、伸张主体意志的浪漫主义精神。
总结并分析其诗作中的月亮意象,可以从中认识诗人新颖独特,凝重孤傲的内心世界、诗歌中蕴藏着的巨大人格力量和深刻的文化精神。
本文主要对李白诗歌中月亮的意象进行了阐释和解读。
关键词:李白月意象一.李白生平李白(701年2月8日—762年12月),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
汉族,祖籍陇西成纪(现甘肃静宁),生于中亚西域的碎叶城,4岁迁居四川绵州昌隆县。
我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称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大李杜”。
其诗风格豪放飘逸洒脱,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
他善于从民歌、神话中汲取营养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丽绚烂的色彩,是屈原以来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
韩愈云:“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
唐朝文宗御封李白的诗歌、裴旻的剑舞、张旭的草书为“三绝”。
李白的剑术在唐朝可排。
但是,如果李白弃文从武,专心研究剑术,相信是不会亚于裴旻的。
与李商隐、李贺三人并称唐代“三李”。
李白在年轻的时候是一位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侠士,《野史》上有若干关于这方面的记载。
李白生活在唐代极盛时期,具有“济苍生”、“安黎元”的进步理想,毕生为实现这一理想而奋斗。
他的大量诗篇,既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繁荣气象,也揭露和批判了统治集团的荒淫和腐败,表现出蔑视权贵,反抗传统束缚,追求自由和理想的积极精神。
在艺术上,他的诗想象新奇,构思奇特,感情强烈,意境奇伟瑰丽,语言清新明快,气势雄浑瑰丽,风格豪迈潇洒,形成豪放、超迈的艺术风格,达到了我国古代积极浪漫主义诗歌艺术的高峰。
存诗近千首,有《李太白集》,是盛唐浪漫主义诗歌的代表人物。
二、李白诗歌中的“月”概述月亮意象在李白诗歌中出现的频率极高,具统计,李白的诗作中,月亮共出现900多次,月亮可以寄寓他的乡情:“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明月可以伴他饮酒:“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明月可以做他最忠实的听众:“我歌月徘徊”;明月可以送他远行:“明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等等。
李白诗中的意象【摘要】唐代李白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其诗洋溢着一种魄力宏大、无拘无束的豪放之气,有如“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同时又蕴含着“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意象美。
在李白的笔下,意象是生命意识和文化特质的重要载体,也是其独特人格意识、卓绝生命体验的再现,焕发着深刻的历史文化内蕴和复杂的人文精神积淀。
本文将对李白诗歌中的频频出现的月、酒、江水等意象逐一探讨,进而剖析这些意象与人格意识之间的深刻联系。
【关键词】李白诗月酒江水意象意象艺术是中国诗歌的传统。
简单的说,意象就是意中之象,是客观物象经过诗人的感情活动而创造出来的独特形象,是一种富于更多的主观色彩、迥异于生活原态而能为人所感知的具体艺术形象。
李白的诗或入世伤怀,或醉酒游仙,其意象浑然天成。
在李白的诗中出现了很多意象,如山、水、秋、月、酒、柳、暮、船、云等,而其中最主要的意象是月、酒和江水。
一、月意象月亮静谧、优雅、高洁,自由往来于浩渺的苍穹,由圆而缺,由缺而圆,生生不息,蕴含着无穷的生命力。
她犹如宇宙的明镜,洞照着诗人那澄澈的胸怀;又如一位多情的挚友,默默地陪伴着孤独的诗人,在彼岸呼唤着诗人纯真的灵魂。
月光唤起了李白不尽的诗兴和灵感,而李白也使月亮意象作为宇宙的精灵融入人间,蕴藏巨大的人格力量和深刻的哲理精神,完成了月亮由自然客体向人格意志的转变,使中国古代文学中的月亮主题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
被诗圣杜甫誉为“口吐天上文”的诗仙李白,是中国盛唐时期,诗坛上一位性情狂放、风度飘逸,开一代浪漫诗风,最能“倒笔写天”的天才诗人。
其诗作不但格调清新、雄奇豪迈、奔放多变,而且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深婉隐微,含蕴深广,极富浪漫主义色彩。
而在其现存的1044首诗歌中,直接或间接写月的作品竟有不少。
或抒情,或怀古,或怀乡,或思亲,或寄志……最著名的有《月下独酌》、《峨眉山月歌》、《关山月》和《把酒问月》等。
李白的这些咏月诗,最大的特点是想象新颖、奇谲、丰富,常常是奇想天外的神来之笔。
2013.03学教育16调升学的弊病,意图兼顾升学与就业,促进学校教育与学生需要的对接。
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这是对现代化教育多样性和互容性特征的追求,所以被称赞为学制改革的精华之处。
新学制另一个被众人赞誉的是初等教育段的弹性升学和转学制度,胡适力赞这是“一个大长处”,并说“这个弹性制是现在很需要的……我很盼望这个弹性主义将来能实行;我很盼望办小学的人能随时留心儿童才能的个性差别,使天才生不致受年级的限制与埋没”。
他还以自己12天升4级的经历说明制度不能过于死板。
现代学校采取的班级教学制用同样的教材、同样的进度教授一个班的学生,必然不能满足智力、职业期望和家庭背景不同的学生群体,选科制提供多样化的课程,弹性升级制提供灵活的学习年限,皆是为保障学生个性的伸展。
在学制内部增加学习者的选择机会和满足他们多元的需要,在适应学生个性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这一改革的深刻涵义在今天仍是教育发展的指向:“使每个人的潜在的才干和能力得到充分发展,这既符合教育的从根本上来说是人道主义的使命,又符合应成为任何教育政策指导原则的公正的需要。
”弹性的制度给予了学校和学生更大的空间,比僵化死板的制度明显进步,而且弹性制在鼓励地方办学的多样化方面能发挥很大作用。
中国幅员辽阔,各地区发展极不平衡。
如果进行学制改革一开始就强调整齐划一,势必会因忽视地区差异带来负面效应。
新学制给各地方留下伸缩余地,尊重地方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可满足中国广大地区多样化的生活需要,发挥地方办学的自主性和积极性。
此后,各地方可以按照各自的实际需要与能力,兴办相当的学校,这也带来了初等、中等学校的多样化发展。
正如胡适的评说:“新学制的特别长处,在于它的弹性……中国这样广大的区域,这样种种不同的地方情形,这样种种不同的生活状况,只有五花八门的弹性制最适用的。
”在近代中国西学东渐的大背景下,中国近代学制的建立不是由古代学制逐渐演变而来,而是向西方借鉴,希望以他山之石收改进之功。
收稿日期:2002-06-10作者简介:李军(1952-),男,江苏滨海人,盐城工学院学报编辑部副教授。
论李白诗歌的月亮意象及意蕴李 军(盐城工学院,江苏盐城224003)摘 要:自李白因母梦长庚而出生到晚年因醉酒入水捉月仙去的传说,表明诗人一生与明月有着不解之情缘。
其千首诗作中就有月意象336例,涉月诗更高达400多首,月意象之丰富,意蕴之深邃,表现之突出,艺术之高超,都非他人可比,且对后来如刘禹锡、苏轼等咏月诗词的创作产生深远的影响,为中国月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关键词:李白;诗歌;月亮;意象;意蕴中图分类号:I20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207(2003)04-0040-05说到对唐诗的接触,首先是幼时从李白的5静夜思6等诗歌开始的,并由此而一下子喜欢上了唐诗。
常为诗人笔下那吞吐山河、包孕日月的壮美意象所吸引,如:/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0(5上李邕6)[1]的大鹏;/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0(5公无渡河6)、/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0(5将进酒6)的黄河,,深感诗人对那些雄伟、壮观的景象尤为倾心,总是将其放在广阔、苍茫、浩瀚的时空背景下,以其如椽的生花妙笔予以大胆夸张或神奇想像的艺术描绘和表现,构成雄奇壮美的诗歌意象;与此同时,也时常为诗人笔下那清新明丽的优美诗歌意象和意境所倾倒、所陶醉,如:/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0(5清溪行6)的诗情画意;/山明月露白,夜静松风歇0(5游泰山6其六)的清新、明丽等等。
特别是诗人笔下那反复出现的月亮意象,诸如:/绿水净素月,月明白鹭飞0(5秋浦歌6其十三)、/波光摇海月,星影入城楼0(5宿白鹭洲6)、/月随碧山转,水合青天流0(5月夜江行6)、/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0(5与夏十二登岳阳楼6)等等,更是给读者以目不暇接之感。
月的意象在李白的诗作中反复出现,其使用次数之多,频率之高,可谓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月在意象中的寓意举例说明一、月亮在诗意中的象征月亮在很多人心里,都是个神秘而美丽的存在。
它静静地挂在夜空中,像是一个永远不会说话的朋友,陪伴着我们度过每一个孤单的夜晚。
古往今来,月亮就像是一个不变的象征,代表着浪漫、思念、孤独等等。
你看啊,唐代大诗人李白就特别喜欢把月亮作为他诗歌里的“主角”,比如在《静夜思》这首诗里,李白写道:“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就是通过月光的清冷,表达了他心中对家乡的思念。
咱们小时候也经常听到这句话,那个时候啊,只觉得月亮好亮好美,也不知道它背后藏着这么多的感情和意境。
再说,月亮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还经常代表着团圆。
尤其是每年农历八月十五的中秋节,不管你身处何方,月亮都会把大家的心连在一起。
那时,人们会抬头望月,心中满是思乡之情,月亮成了寄托情感的载体。
很多诗人、作家也都通过月亮的圆缺,来表达自己对亲人、对故乡的深深思念。
记得小时候过中秋,大家一起围坐在院子里,吃着月饼,抬头看看那轮明月,觉得那一刻好像全世界都变得温暖起来。
二、月亮在哲学中的反思月亮在哲学上的寓意也挺深刻的。
有人说,月亮就像是我们每个人的内心,白天看不见,夜晚才会展现出来。
它的光芒并不属于自己,而是反射太阳的光。
就像我们这些人,有时也会在外界的影响下,才显得更加光彩照人。
是不是觉得有点哲学的味道?月亮也能代表着无常。
月亮有时圆,有时缺,它的形态每天都在变化,带给我们的不仅是美丽的景象,更让我们思考人生的无常与变幻。
有些人还喜欢用月亮的圆缺,来比喻人的情感。
比如,在情感经历中,我们有时可能像满月一样,幸福而圆满;有时可能像新月一样,缺乏一些东西,或是经历了一些痛苦。
月亮的阴晴圆缺,正像是我们情感的起伏。
它不总是那么完美,但它的美丽依然吸引着我们。
月亮有时看起来是缺了点什么,但它依然那么迷人,给人一种深邃的美感,这不就是生活的真谛吗?三、月亮在民俗与文化中的象征月亮在民俗文化中,也有着不同的象征意义。
说到月亮,我们不得不提中秋节这个节日。
论中国古典诗歌中月亮意象关键字:意象月亮李白杜甫“意象”是一种以语词为载体的修辞艺术的基本符号,它是语言表达中的一种文化情感的郁结,是作者经过审美经验的筛选,融入特定的“情感和意味”,用语言媒介呈现出来的并能够引起读者的心理画面和“文化”回忆的某种物象。
“月”这一意象经过无数文人长期锤炼,使其意蕴深厚,情感丰富,表现力极强。
纵观20世纪古典诗词中月亮意象的研究情况,可以发现,80年代以前基本上没有相关的论著;80年代特别是90年代以后,古典诗词中的月亮意象受到了学术界越来越多的重视,研究性论文不断涌现,据笔者粗略统计,这二十多年来,发表的相关论文共有96篇。
80年代主要集中于对李白诗月亮意象的研究,成果较为单薄;90年代以后,李白、杜甫诗月亮意象仍是研究热点之一,与此同时,从古典诗词的整体出发,探讨月亮意象的象征意义和情感内涵,以及它成为古典诗词典型意象的原因的论文明显增多;也有不少论文对李白、杜甫以外其他诗人作品中的月亮意象进行了研究;还有的论著则采用了原型批评和比较分析等方法,对古典诗词中的月亮意象进行了全新的探究,使这一专题研究获得了进一步的深化。
月亮客观的美感特质吸引了诗人的审美目光。
从外形看,月亮呈现出“圆”和“曲”两种形状。
圆形给人造成的视觉印象是美满、丰盈;曲线则柔美、回旋。
在光色上,月亮或银白,或微黄,清新淡雅,光亮但不刺目,有着含蓄的光彩。
这些都暗合了中国人的审美感知世界。
月亮的原型特征决定了它在诗词艺术中的独特地位。
论者多是从神话、哲学等角度来探讨这一原因的。
例如祭月原型与诗的崇月情感模式《礼记·祭法》亦有载:“夜明,祭月也。
”郑樵注曰:“春秋传曰:…日月,星辰之神。
‟”由此可见人们是将月作为神来祭拜。
这是先民们在泛神的困境中,在生活处于一种无意义的喧哗与骚动的时刻,怀着一股不可遏抑的冲动去寻求隐喻和象征,寻求把人与自然、把生命和宇宙统一起来的那种原始力量的产物,月亮的存在宁静而永恒,成为诗人精神世界的神秘启示物,启豁着他们面向苍穹的“天问”意识。
意象与《静夜思》中“月亮”意象英译评析意象是诗歌的灵魂,是外在客观物象和诗人主观情感的融合。
“月亮”是诗人李白《静夜思》中思乡意象的化身,如何把握诗歌中的意象,做到既保留中国文化,又传达出古诗的意象美,是每位译者值得思考的问题。
本文试从意象视角来评析《静夜思》中月亮的英译。
标签:意象月亮思乡一、引言意象论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一直是中国诗学、文学和文艺理论研究的热门课题。
近些年来,意象论也是古诗英译研究中的热点之一。
意象作为诗歌意境中的基本元素,是构成其肌体的细胞,是古诗审美形象的外在物化。
近来,翻译界逐渐重视意象的翻译问题,此举对于中国古典诗歌的翻译研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弘扬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静夜思》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千古名作,诗中的“月亮”寄托了诗人对故土无限的思念之情,如何传神地翻译“月亮”,做到既保留中国文化,又传达出古诗的意象美,是诗歌翻译者值得重视的问题。
本文试从意象角度来评析《静夜思》中“月亮”的英译。
二、意象意象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
换言之,“意象”是主观的“意”和客观的“象”的结合,也就是融入诗人思想感情的“物象”,是赋有某种特殊含义和文学意味的具体形象,是一种借物抒情。
当诗人有了一个想法,就会把所要表达的情感用物象呈现出来,苏联诗人马雅可夫斯基说:“用你的想象套上人间的这辆大马车去飞奔。
”意象不是神秘的东西,是诗人头脑中灵动一瞬间的想法,读者通过作品读出其中的意象之美感,也就是“审美刺激”。
意象是中国古典文论和美学的重要概念,指的是主观情感和外在物象的结合。
《周易》中可见意象作为哲学范畴的雏形而出现,到了汉代,意象则作为审美概念出现,而后,陆机在《文赋》篇中提出“隐”“曲”“喻巧”的用法,拓展了意象的内涵。
魏晋南北朝时期,刘勰在《文心雕龙》的《神思》篇中谈到,“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研阅以穷照,驯致以怿(绎)辞;然后使之宰,寻声律而定墨;独具之匠,窥意象而运斤:此盖驭文之首术,谋篇尤端。
论文编号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号010*********论文题目论白诗歌中月亮的意象树新指导教师石海光论白诗歌中月亮的意象作者:树新单位:师大学青年政治学院[容摘要]:白的一生都与月亮有着不解之缘。
自古以来月亮就很浪漫,而诗人对月亮的那份独爱,那份真挚,那份同生共死,使笔下的月亮更加风情万种,千姿妩媚。
在白笔下的月亮有乡思乡闺的,感慨人生的,感叹历史的,清幽淡雅的,伤感时事的……无所不及。
[关键词]:白诗歌月亮意象自古以来泱泱华夏民族对月亮就有一份独特的情感,人们喜欢月亮,崇拜月亮。
尤其是文人骚客们对咏月亮诗歌更是数不胜数、千姿百态并且还都赋予了她无数风情。
月亮,从而被卷入中国的文学殿堂。
千百年来,使历代文人所传唱。
在诗歌的国度里写月亮的诗歌灿若星河,名篇佳句更是层出不穷,在这其中白便是佼佼者。
白的一生都与月亮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和不解之缘,或者说他对月亮有着一种独特的爱恋,在他的笔下月亮更是千姿百态。
在白的诗歌中涉及月亮诗歌高达三百多处。
月亮就如“月随碧山转,水合青天流”的诗情画意,“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的神奇梦幻,“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孤独寂寞,“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的真挚友谊,“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的生命感慨。
白笔下的月亮有千姿万态的风情万种,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月亮在白诗歌的意象美。
一、月亮的独特——情感月亮在中国已成为一个历史文化,它早已超出了赋予她本身所在的意义。
在中华民族文化海洋中,尤其是在灿若星辰的诗歌中,早已形成了一个独特的文化意象。
月亮本无情,但文人骚客们面对皎洁的月亮变产生了无限的畅想,并赋予了月亮真挚的亲情。
把自己的满腔真情,无限乡思都赋予了广袤天空中的那轮优美的月亮之上。
在白的诗歌中,月亮便是故乡,寄托了诗人的恋恋依乡之情;月亮便是闺妇眼中的柔情哀怨,有着无限的孤独与相思;月亮便是边塞战士孤寂的身影,有着一抹苍凉与悲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