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自转的基本特点和昼夜交替
- 格式:ppt
- 大小:4.89 MB
- 文档页数:19
地球自转和公转是地球两种重要的运动方式,它们分别导致了昼夜交替和四季更替等地理现象。
1. 地球自转:地球自转是指地球围绕自身轴线旋转的运动。
地球的轴线倾斜约23.5度,因此地球的南极和北极在不同时间面对太阳。
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这意味着在地球表面的观察者会看到太阳从东方升起,向西方落下。
地球自转的周期是大约24小时,即一天,这个周期决定了我们的日常时间单位。
地球自转导致了以下现象:
昼夜交替:由于地球自转,地球的一半始终面向太阳,这部分是白昼;而另一半背离太阳,这部分是黑夜。
地方时差:不同经度的地方由于地球自转,太阳的高度角和时间会有所不同,这就是地方时差的存在。
2. 地球公转:地球公转是指地球围绕太阳运动的轨道。
地球公转的方向也是自西向东。
地球公转的周期是一年,即大约365.25天。
地球公转导致了以下现象:
四季更替:地球围绕太阳公转时,由于地球轴线的倾斜,不同季节地球不同部位的倾斜角度不同,导致不同季节太阳辐射的强度和角度变化,从而形成了春夏秋冬四季。
昼夜长短变化:随着地球公转,昼夜的长短会发生变化。
例如,在冬至时,北半球的白天最短,夜晚最长;而在夏至时,北半球的白天最长,夜晚最短。
地球自转和公转是地球上生命存在的基础,它们影响了地球的气候、生态系统和人类生活。
地球各运动方式具有哪些特点?
地球的各运动方式具有以下特点:
1.自转的特点:
•自转周期:地球的自转周期大约是24小时,即一天的时间。
正因为自转,地球表面上会出现昼夜交替的现象。
•自转轴倾斜:地球的自转轴倾斜约23.5度,形成了地球的极地和温带两个气候带,并导致了季节的变化。
•自转速度:地球的自转速度是每小时约1670公里,不同地区的经度决定了当地的时间差异。
2.公转的特点:
•公转周期:地球的公转周期大约是365.25天,即一年的时间。
地球绕太阳一周所需时间会有所浮动,因此需要引
入闰年来调整。
•公转轨道:地球的公转轨道是椭圆形的,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
地球离太阳最近的一点称为近日点,最远的
一点称为远日点。
•公转速度:地球的平均公转速度约每秒30公里,这使得地球向着一个方向绕太阳运动。
这两种运动方式的特点共同对地球的环境和气候产生了重要影响:
•自转导致了地球的昼夜交替、时区的存在以及经度的划分。
•公转决定了地球上的季节变化和年份的推移。
•自转和公转共同决定了地球不同地区的气候带、温度变化以及地理和生态环境的多样性。
地理昼夜交替的原理
地理昼夜交替的原理是由地球自转和公转引起的。
1. 地球自转:地球围绕自身的轴线自西向东旋转一周,完成一次自转周期约为24小时。
当地球上的某一地区正面对太阳时,这个地区就会进入白天。
当该地区背离太阳时,进入黑夜。
2. 地球公转:地球绕太阳运行,完成一次公转周期约为365.24天。
地球公转的轨道呈椭圆形,因此地球距离太阳的位置是有变化的。
地球在公转过程中,不同的地方接收到太阳光线的强度也不同。
由于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相互作用,导致地理昼夜交替的现象。
当地球的某一地区处于白天时,这个地区正面对太阳,接受到太阳的直接照射,天空较为明亮。
而当该地区背离太阳时,太阳光线无法直接达到地面,此时就进入黑夜,天空变暗。
地理昼夜交替的原理也解释了不同地区存在四季变化的原因。
由于地球公转轨道的偏心性,地球在不同季节距离太阳的距离也会有所变化,因此不同季节的白昼时间和黑夜时间会有所差异,导致温度和气候的变化。
第一章 地球的运动 第一节 地球的自转一、地球自转的特点1.地球自转的概念:地球不停的绕地轴旋转。
2.地轴:地球自转轴,其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
3.地球自转的特点(1)方向:――→自西向东(如图a)⎩⎨⎧北极上空俯视:逆时针旋转(如图b )南极上空俯视:顺时针旋转(如图c )经度法:东经度增大的方向和西经度减小的方向是地球自转方向。
海陆法:根据大洲和大洋的相对位置也可以判断地球的自转方向习题:下图为2018年春节期间我国的极轨道卫星在极地上空拍摄的地球影像。
从(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的角度,选出与图像中地球自转方向相符的是()图所示照片是摄影师在夜晚采用连续曝光技术拍摄的。
照片中的弧线为恒星视运动轨迹。
读图回答1-2题。
1. 据图判断,摄影师拍摄的地点位于( )A.低纬地区 B.中纬地区C.北极附近 D.南极附近2. 图中a恒星视运动转过的角度约为50°,据此判断摄影师连续拍摄的时间为( )A.1个多小时 B.3个多小时C.5个多小时 D.7个多小时(2)周期旋转角度时间意义恒星日360°23时56分4秒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太阳日360°59′24小时昼夜交替的周期【温馨提示2】以太阳以外的恒星作为参照物,地球自转一周为360°,为一个恒星日,用时23小时56分4秒。
(3)速度角速度除极点外,任何地点的自转角速度均相等,约为15°/时线速度由赤道向两极逐渐减小,赤道最大,极点为0【温馨提示】自转线速度还与海拔有关。
海拔越高,线速度越大地球自转线速度大小的应用(1)判断南、北半球由北向南,线速度越来越大的为北半球;越来越小的为南半球。
如上图位于北半球。
(2)判断纬度带自转线速度公式为:V φ=V 赤道cosφ(其中φ为纬度数,V 赤道为赤道的自转线速度,为1 670 km/h⎩⎨⎧0~837 km/h →高纬度837~1 447 km/h →中纬度1 447~1 670 km/h →低纬度如上图位于中纬度。
地球自转导致了昼夜交替的现象地球自转是指地球绕自身轴心旋转一周的运动。
这个运动不仅影响着地球的形状、气候和生态系统,还是造成昼夜交替现象的根本原因。
地球是一个近乎球形的天体,在地球的极轴上有一个假想的轴线,称之为地轴。
地球每隔24小时自西向东旋转一周,这一运动被称为地球的自转。
由于地球自转的存在,我们才能体验到日出日落,夜晚的黑暗和白昼的明亮。
地轴的倾斜角度也是昼夜交替现象的重要因素之一。
地轴与地球公转轨道平面之间的夹角约为23.5度,形成了地球的倾斜。
这导致了地球不同区域在不同时间接收太阳光的强弱差异,进而形成昼夜交替。
地球自转导致昼夜交替的原理很简单。
当地球的一半面向太阳时,该地区会被太阳直接照射到,形成白天;而另一半地球背离太阳,处于太阳光无法直射的位置,形成黑夜。
随着地球自转的进行,这个过程会不断重复,导致昼夜交替的出现。
昼夜交替的现象对地球上的生物和人类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对于大多数生物来说,昼夜交替是它们生物钟的重要指示。
生物钟是一种内在的生物时间感应系统,能够调节生物体的行为、代谢和生理功能。
昼夜交替的存在使得生物能够根据时间的变化做出相应的调整,例如,夜间动物会在夜晚活动,而白昼动物则在白天活动。
而对人类来说,昼夜交替的存在也对我们的生活产生深远的影响。
白天是人类活动的时间,我们在白天工作、学习和社交。
而黑夜则是人类休息的时间,我们在黑夜睡觉和恢复体力。
昼夜交替的循环使我们能够保持作息的规律,并有助于生理和心理的健康。
此外,昼夜交替对地球的气候也有重要影响。
由于地球各个地区接受到太阳光的时间和强度不同,导致了地球温度和气候的差异。
例如,在赤道地区,由于接受到的太阳辐射最为集中和强烈,温度较高,而在极地地区,太阳辐射较弱,温度较低。
这种温度差异推动了大气环流和气候变化,对地球的生态系统形成了重要影响。
综上所述,地球自转导致了昼夜交替的现象。
地球的自转运动以及地轴的倾斜角度是造成昼夜交替的根本原因。
地球的运动知识点一、地球的自转:地球的自转是指地球沿着自身的轴线自西向东旋转的运动。
地球自转的基本特征有以下几个方面:1.自转轴:地球的自转轴是地球通过北极和南极的一条假想直线,又被称为地轴。
自转轴的倾角约为23.5°。
2.自转周期:地球自转的周期约为23小时56分4秒。
3.自转速度:地球的自转速度不是均匀的,随着纬度的增加,自转速度逐渐减小,赤道地区的自转速度大约为1670公里/小时。
4.自转的影响:地球的自转产生了昼夜交替的现象,也是引起地球上各种天气现象和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之一二、地球的公转:地球的公转是指地球围绕太阳运动的轨道。
地球的公转的基本特征有以下几个方面:1.公转轨道:地球的公转轨道呈椭圆形,称之为椭圆轨道。
地球与太阳之间的平均距离约为1.5亿公里。
2.公转周期:地球的公转周期约为365.25天,一年有365天5小时48分46秒。
4.公转的影响:地球的公转是引起季节变化的主要原因之一、由于地球轨道的椭圆性质和自转轴的倾斜,使得地球不同位置的太阳辐射量发生变化,从而导致了季节的交替变化。
2.章动:地球的自转轴会不断变动,这种变动称为章动。
由于章动的存在,太阳和其他星体在地球上的视运动产生了复杂的变化。
3.地球的偏心率:地球的公转轨道并非完全的椭圆,而是稍微扁平的椭圆。
这个扁平度称为地球的偏心率,偏心率的大小影响着地球与太阳之间的距离变化,从而影响着季节的强度。
4.地球的前进运动:地球在太阳系中不断向前移动,这是地球的前进运动。
地球的前进运动还会受到其他行星和恒星的引力影响。
6.地球的自荷平衡运动和地壳运动:地球的自荷平衡运动主要是由于地球内部物质重新分布所产生的。
地壳运动则是指地球地壳产生的各种现象,如地震、火山喷发等。
总结起来,地球的运动是一个复杂而多样的过程,包括自转、公转、岁差运动、地球的前进运动、地球的旋进运动等。
这些运动不仅影响着地球的自然环境和气候变化,也为人类提供了时间的度量和导航的基础。
高考地理复习专题知识归纳总结—地球的自转一、课标呈现结合实例,说明地球运动(自转)的地理意义二、基础知识知识点1:地球自转的基本特征(1)自转方向:自西向东;(极点俯视图):南顺北逆。
(2)自转周期:恒星日(23小时56分4秒,真正周期);太阳日(24小时,昼夜更替周期)(3)自转速度:线速度:由赤道向南北两极递减,赤道最大,南北极点为0;60°纬度的线速度是赤道线速度的一半;(同一纬度)海拔越高,线速度越大;角速度:除两极点外各地相等(15°∕h)。
知识点2:地球自转运动产生的地理意义1.昼夜更替(1)原因:由于地球自转,且地球是一个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因此产生昼夜交替现象。
2.晨昏线晨昏线是昼夜的分界线。
由晨线和昏线组成,是一个大圆。
①晨昏线的特点:平分地球,是过球心的大圆。
晨昏线所在平面与太阳光线垂直,晨昏线上各地太阳高度角为0°。
晨昏线永远平分赤道。
晨昏线与经线圈的夹角(α)变化范围为0°~23° 26′,且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数相同,即图2中①α=①β。
晨昏线在二分日时与经线圈重合,在二至日时与极圈相切。
晨昏线以15°/h的速度自东向西移动。
2.时差(1)地方时/区时的计算①地方时定义: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同一纬度地区相比,东面的地点总是比西面的地点先看到日出。
因此,东面地点总是比西面地点时刻早。
这种因经度不同而不同的时刻,叫做地方时。
规律:经度每隔15°,地方时相差1小时;经度每隔1°,地方时相差4分钟。
向东加,向西减。
计算方法:所求经线地方时=起算地方时±时差(注意:东+西-;计算结果①24 日期加上1天,时间减去24小时;计算结果< 0日期减去1天,时间加上24小时;同为东经或西经,经度差为两者差值;若一东经一西经,经度差为两者之和)① 时区: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
全球共24个时区。
第一章第二节地球的运动要点一:地球的自转1.定义:地球围绕地轴不停地旋转,叫地球的自转。
2.自转的方向自西向东。
从北极上空看,地球自转的方向呈逆时针;从南极上空看,地球自转的方向呈顺时针。
3.自转的周期[来源:学科网]自转一周的时间约为24小时,也就是一天。
4.自转产生的现象(1)昼夜交替:由于地球是一个不透明的球体,任何时刻,太阳光只能照亮其中的一半,另外一半就处于黑夜状态,这样就产生了昼夜现象。
地球不停地自西向东自转,昼夜也就不断更替。
(2)时间的差异:由于地球不停地自西向东自转,东面的地点总是要比西面的地点先看到日出,东面地点的时间总是早于西面地点的时间,这就是时间的差异,可以总结为东早西晚。
(3)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每天我们看到太阳从东方升起,西方落下,实际上是地球的自转造成的。
5.晨昏线(圈)被太阳照亮的半球叫昼半球,未被太阳照亮的半球叫夜半球。
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圈),叫晨昏线圈。
其中顺着地球自转方向由昼到夜的界线为昏线,由夜到昼的界线为晨线,下图中AB为晨线。
[来源:学科网ZXXK]【例题1】地球的自转产生了()A.昼夜交替B.四季变化C.五带的形成D.昼夜长短的变化[来源:Z+xx+]点拨:本题考查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由于地球是一个不透明的球体,被太阳照射的一面是白天,另一面是黑夜,由于地球的自转便产生了昼夜交替现象。
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是一天,只是产生不同地区的时间差异,不会造成四季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和五带的形成。
答案:A要点二:地球的公转1.定义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围绕太阳不停地公转。
2.地球公转的特征地球公转的特征有两个:①地球公转时,地球的北极始终指向天空中的北极星附近(这也是北极名称的来历)。
②地球公转时,地球的公转轨道和地轴之间存在着一个夹角,这个夹角的度数是 66.5°。
如图所示:3.方向:自西向东。
4.周期:地球公转一周的时间是一年(约为365天)。
地球运动产生日夜交替地球运动产生日夜交替,是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结果。
地球自转是指地球绕着自己的轴心旋转一周,而公转则是指地球绕着太阳运行一周。
这两种运动共同作用,使得地球上出现24小时的日夜交替现象。
地球自转的速度较快,每天约为每小时1670公里。
由于地球是倾斜的,所以在地球上的不同地区,太阳的高度和照射角度不同。
当地球自转时,地球上的某一地区面对太阳,则阳光直射到该地区,形成白天;而当该地区背离太阳时,则阳光斜射或不照射到该地区,形成黑夜。
由于地球公转的轨道是一个椭圆,所以地球距离太阳的距离并不是始终不变的。
地球与太阳之间的距离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微小的变化。
地球离太阳较近的时候,称为地球的近日点;而地球离太阳较远的时候,称为地球的远日点。
这种近日点和远日点的变化,并不会直接影响到日夜交替的产生,而是会影响到地球上的季节变化。
地球自转的周期大约为24小时,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一天。
在一天中,地球自转一圈,从太阳上方经过正午,到太阳下方的时间被称为地方时。
不同地区的地方时会有所不同,比如在中国,东部地区的地方时会比西部地区的地方时早约两个小时。
日夜交替对地球上的生物活动有着重要影响。
在白天,太阳的光芒为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提供了能量,促进了植物的生长和发育。
同时,白天的阳光也为动物提供了温暖和能量,使它们能够进行活动。
而在夜晚,由于没有阳光的照射,温度下降,许多植物休眠,动物活动减慢或停止。
日夜交替也对动物的觅食、繁殖和休息等行为产生了调节作用。
除了日夜交替,地球的自转还导致了地理经度的划分和时区的存在。
因为地球自转一圈所需的时间确定了一天的长度,所以地球上的不同地区会有不同的地方时。
为了统一时间,人们将地球划分为24个时区,每个时区都对应着一个地方时。
各个时区的界限大致沿着经线进行,以经线整除每天360度的特定经线为界。
总结起来,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产生了地球上的日夜交替现象。
地球自转使得白天和黑夜交替出现,而地球公转则影响了地球上的季节变化。
地球自转导致白昼和黑夜的交替地球作为我们所居住的行星,拥有一系列复杂的运动和变化,其中之一就是自转运动。
地球围绕自身轴心旋转,这种自转运动所导致的结果之一就是白昼和黑夜的交替。
本文将深入探讨地球自转引起白昼和黑夜的现象,并解释背后的科学原理。
地球自转是指地球绕着自身轴心旋转的运动。
地球的自转速度约为每小时1670千米(1040英里/小时),这意味着地球自转一周需要大约24小时。
这个自转周期就是我们所熟知的一天。
由于地球自转的存在,不同地区的人们能够经历到白昼和黑夜的变化。
当某一地区面对太阳时,阳光直射地球,这个地区就会经历白天。
而当地球自转使得该地区背离太阳时,阳光无法直射,该地区进入黑夜状态。
通过观察地球自转引发的白昼和黑夜变化,我们可以发现以下几个重要的现象和原理:1. 地球的自转轴和黄道面的倾斜地球自转轴和地球公转轨道之间存在倾斜角度,这个倾斜角度约为23.5度。
这种倾斜导致了地球不同地区在不同时候倾向于阳光的照射。
当地球某个半球的北极(即自转轴的末端)背离太阳时,该半球所处的地域进入黑夜。
而当地球自转使得该半球朝向太阳时,该半球经历白天。
2. 黄赤交角的影响地球的自转轴和公转轨道之间的黄赤交角也对白昼和黑夜的交替产生影响。
地球自转产生的白昼和黑夜的变化在赤道和两极地区表现得最为明显。
在赤道附近,由于黄赤交角为0度,地球自转时太阳直射赤道,导致白天和黑夜的时间几乎相等。
然而,随着移动至极地地区,由于倾斜角的存在,极地地区可能会经历连续的白昼或黑夜。
3. 经线对白昼和黑夜的影响地球上的经线划分了不同的时区,也对白昼和黑夜的分布起着重要作用。
当地球自转使得某个经线处于阳光直射状态时,该经线所处的地域就会经历白天。
由于地球自转速度一致,所有经线的白昼和黑夜变化都遵循相同的规律,每一时区的白天和黑夜时间都是相对而言的。
总结而言,地球自转是导致白昼和黑夜交替的根本原因。
地球自转的速度和黄赤交角、自转轴和黄道面之间的倾角关系,以及地球上的经线分布,都对白昼和黑夜的变化产生影响。
地球自转地理效应
地球自转是指地球绕自身轴线旋转一周的运动。
这一运动产生了地球自转地理效应,即地球自转引起的一系列地理现象。
1.昼夜变化:地球自转导致了地球不同地区的昼夜交替。
地球
自转一周约为24小时,当一个地区处于地球自转轴的半球上时,太阳照射该地区,产生白天;而当地区位于地球自转轴的另一半球上时,太阳不再照射该地区,产生夜晚。
2.日照角度变化:地球自转使得太阳的照射角度在不同纬度上
有所变化。
在赤道附近地区,太阳高度角较大,直射光较强,使得这些地区较为炎热。
而在极地地区,太阳高度角较低,太阳的入射光线经过较长的大气传播路径,光线强度减弱,使得这些地区较为寒冷。
3.地球风系:地球自转形成了地球上的大气环流。
由于地球自
转产生的离心力作用,使得在赤道附近地区产生东北风,而在极地地区产生极地东风。
这种大气环流影响了气候和天气的分布。
4.地球中纬度带气候特点:由于地球自转引起的离心力,使得
地球的中纬度带呈现出明显的季风特征。
在夏季,地球的中纬度带受到较强的西风影响,气候较为湿润;而在冬季,由于西风减弱,原本的酷寒气流在地球自转的作用下会造成寒潮天气。
总之,地球自转地理效应对地球的昼夜变化、日照角度变化、地球风系和地球中纬度带气候特点产生了重要影响。
『地球的运动』之地球⾃转知识点总结⼀、地球⾃转的基本特征1.⽅向:⾃西向东(如图A)。
(1)从北极上空俯视:呈逆时针⽅向旋转(如图B)。
(2)从南极上空俯视:呈顺时针⽅向旋转(如图C)。
(3)东经度增⼤的⽅向,西经度减⼩的⽅向即为地球⾃转⽅向。
2.周期:1个恒星⽇(23时56分4秒)。
3.速度(1)⾓速度:除南北两极点外,任何地点的⾃转⾓速度都相等,约为15°/h。
(2)线速度:随纬度增⼤⽽减⼩。
图解地球⾃转的⾓速度和线速度思考1.航天发射基地为什么多选择在低纬度地区,并且选择海拔较⾼的地区?提⽰:纬度越低,⾃转线速度越⼤;海拔越⾼,线速度越⼤,发射时节省燃料。
2.在航天发射时为什么总是向偏东⽅向发射?提⽰:顺着地球⾃转⽅向,充分利⽤地球的⾃转速度,节省发射燃料。
考点分析1.影响地球⾃转线速度的因素因素影响关系纬度纬度相同,线速度相同纬度越低,线速度越⼤负相关海拔海拔越⾼,线速度越⼤正相关2.地球⾃转线速度⼤⼩的应⽤(1)判断南、北半球由北向南,线速度越来越⼤的为北半球;越来越⼩的为南半球。
如上图位于北半球。
(2)判断纬度带如上图位于中纬度。
(3)判断地势⾼低地球⾃转等线速度线凸向低处说明线速度⽐同纬度其他地区⼤,即地势较⾼(如上图中A 处可能为⼭地、⾼原等);地球⾃转等线速度线凸向⾼处,说明线速度⽐同纬度其他地区⼩,即地势较低(如上图中B 处可能为⾕地、盆地等)。
⼆、地球⾃转的地理意义1.产⽣昼夜交替(1)图中甲为夜半球,⼄为昼半球,AOB︵为晨线。
(2)昼夜现象的成因:地球是⼀个不透明、不发光的球体,在同⼀时间⾥,太阳只能照亮地球表⾯的⼀半。
由于地球不停地⾃转,昼夜也就不断地交替。
(3)周期:1个太阳⽇,即24⼩时。
2.产⽣时差(1)地⽅时①定义:因不同经度⽽出现不同的时刻,东早西晚。
②特点:同⼀条经线上的各地,地⽅时相同;经度相差15°,地⽅时相差1⼩时。
(2)时区和区时①时区:全球分为24个时区,每个时区跨经度15°。
地球自转知识点总结一、地球自转的基本情况1、地球自转方向地球自转的方向是从西向东,也就是说从地球的西面向东面旋转。
因此,地球自转的速度和方向是与地球围绕太阳公转的方向一致的。
2、地球自转的速度地球的自转速度是不均匀的,赤道地区的自转速度最快,约为每小时1670公里,而两极地区的自转速度最慢,约为每小时0公里。
因此,地球的自转速度随着纬度的变化而变化,这也是地球有四季的重要原因之一。
3、地球自转的影响地球的自转对地球上的各种现象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例如地球的昼夜交替、气候的变化、地球引力场的分布等都与地球的自转有着密切的联系。
二、地球自转的原因1、地球形成的旋转地球形成时,由于原始气体和尘埃云的自旋运动,使得地球自身也具有了旋转的动能,这也是地球自转的最初原因之一。
2、行星的守恒运动地球自转是地球守恒角动量的结果,由于地球形成时的旋转和外源能量的影响,使得地球具有了守恒角动量,导致了地球的自转。
三、地球自转的重要意义1、昼夜交替地球自转使得地球上产生了昼夜的交替。
地球每24小时自转一周,由于地球只有一面在太阳的照射下,所以产生了昼夜的交替。
2、气候变化地球的自转使得地球表面的温度、气压、风向、云雨等气候要素都具有了明显的分布规律,这也是地球气候变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3、地球引力场的分布地球自转导致了地球上重力场的非均匀分布,由于地球自转的离心力作用,使得地球赤道处的重力最小,而两极处的重力最大。
4、地球磁场的产生地球自转产生了地球的激磁场,导致了地球有了类似巨大磁铁的磁场,这对地球上的生物和人类都具有着重要的保护意义。
四、地球自转的测定方法1、日晷法利用日晷的影子来测定地球的自转周期。
通过观察日晷影子的移动,可以进一步推断出地球的自转周期。
2、星测法利用恒星的位置来测定地球的自转速度。
通过观察恒星在天空中的运动,可以测得地球的自转速度和方向。
3、地震波法利用地震波在地球内部的传播速度来测定地球的自转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