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美学第七章住宿美
- 格式:docx
- 大小:31.68 KB
- 文档页数:8
第七章旅游审美的心理要素第一节审美感觉与知觉1、所谓感觉,就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刺激物的个别属性是反应。
2、感觉虽然是一种简单的心理现象,但它在人的心理活动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3、知觉是指对事物的各种属性、各个部分及其相联系的综合的、整体的反应。
在知觉中,人脑形成的不是事物个别属性的孤立的映像,二是由各种感觉集合而成的具体事物的完整映像。
4、审美知觉的特点:整体性选择性恒常性5、格式塔美学的出发点:完形第二节审美想象1、想象一般可分为初级与高级两种形式。
初级形式指简单联想,其中包括接近联想、类似联想和对比联想,高级形式则指审美知觉想象与创造性想象。
2、接近联想:“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睹物思人”“爱屋及乌"3、类似联想:从挺拔的青松可以让人联想到志士的气度,从傲霜的秋菊可以让人联想到隐士的高洁。
4、对比联想:“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苏州留园西楼前的“印月"峰。
5、联想是想象的初级形式,而一般意义上的想象则是指想象的高级形式.6、创造性想象指人们能根据形象化的语言描述或其他手段的描绘,在自己头脑中创造(或者说再造)出相应的新形象的过程.7、严格说来,创造性想象是一个“由表及里”(入乎其内)和“由里及表”(出乎其外)的综合想象过程。
8、再造性想象大大开拓了人们的视野.比如白居易的《琵琶行》第三节审美情感1、旅游审美情感交流往往呈现出感动、移情、共鸣三种情况。
2、源自审美者对对象情感体验的“感动”一般需要两个条件:一是审美对象要具有普遍、丰富、深沉的情感意蕴。
二是审美主体要有丰富的生活感受和经验. 3、“移情说”被认为是利普斯的首创。
在审美关系上强调物我同一或情景交融4、移情作用本身也有深浅程度之别。
5、德国美学家佛拉因斐尔斯在他的《艺术心理学》里把审美者分为“参与者”和“旁观者”两种类型。
参与性通常都起移情作用,旁观型通常都不起移情作用。
《旅游美学》课程标准课程名称:《旅游美学》课号:091D74D所属学院:旅游学院适用专业:旅游管理专业课程类型:选修1.前言1.1课程性质与任务本课程是旅游管理专业的专业必修课程。
本课程的功能是通过对实际旅游景观、文化艺术、饮食文化等的分析,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学生对实际景点景区的景观的美学分析能力,最终提高学生旅游审美素质。
前修课程为:无,后续课程是“景观设计与鉴赏”1.2设计思路课程开设依据:通过对本专业工作岗位分析,导游、景区助理管理员、酒店服务管理员是本专业学生的重要岗位,也是学生在专业能力得益继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课程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素质,严格来讲,在旅游的各个环节都存在着美,对游客来讲外出旅游就是来寻找美和感受美,因此作为工作人员应首先懂得感悟美,因此本课程在旅游管理专业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应当作为核心课程和必修课程。
内容选择标准:导游和景区助理管理员工作涉及审美分析及审美能力发挥,通过对这些岗位进一步调研,并经过行业专家深入、细致、系统地分析,根据学生实际在岗位中要完成的任务,我们将教学内容分为五大块:自然景观美、人文景观美、旅游餐饮住宿美、导游服务美、景区建设美,因此,本课程主要围绕这五块内容开展教学和训练。
项目载体设计思路:情境学习理论认为,在真实的职业活动情境中学生才能更好地获得职业能力,并获得理论认知水平的发展。
因此,本课程打破了传统的纯理论的教学方式,而是整合工作任务中涉及的专业知识与审美技能,以真实的审美对象为项目载体来开展教学与训练,彻底改变了学与教的行为,同时通过实际工作岗位模拟,让学生在具体岗位上,感受到审美能力的重要性。
内容编排顺序:本课程注重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以岗位职业能力为依据,同时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教学规律,采用递进与并列相互结合展现教学内容,例如:在景区审美分析时候,先从单一的景观开始,然后是复杂的综合性旅游景区规划审美。
由此顺序渐近,所选分析对象具有典型性和覆盖型,通过这些审美对象分析,使学生具备一般的审美能力,并学会对典型景观鉴赏,为使学生具有更广的审美能力,课外展开审美能力训练,以实现能力的灵活应用。
《旅游美学》教学大纲编写说明随着旅游事业的发展以及对旅游工作的研究发展,旅游美学研究和教育也越来越受到关注。
旅游美学作为研究旅游审美活动和审美价值的新兴学科,把美学用于旅游领域,着重研究旅游过程中的旅游主体、旅游资源、旅游设施等方面的审美关系,并运用美学的基本原理,指导人们如何欣赏自然美、艺术美和社会美,揭示其审美特征,培养人们的审美感受能力。
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影响旅游审美活动的心理要素和心理过程,掌握山水景观、园林、建筑、雕塑、书法、民俗风情等的审美形态、审美特性、审美方法,掌握旅游饭店、餐饮、旅游纪念品等的设计和开发的审美规律,培养和提高未来旅游工作人员的审美修养,进一步还可以引导旅游审美消费行为,促进旅游审美活动的良性循环,合理开发旅游景观资源与安排相关设施,积极培养和提高旅游者与旅游工作人员的审美修养与鉴赏能力,进而从广义上改善人类的生活质量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旅游美学》可以在旅游管理专业的相关课程后再开设,进一步促进旅游管理专业及相关专业的学习。
本课程建议学时数为:36学时。
课时分配表章节教学内容学时安排第一章绪论一、旅游活动的审美特性二、旅游审美需求与旅游审美动机三、旅游审美活动的多重效应四、旅游美学的研究范围及其方法2第二章美学理论与旅游一、西方美学的由来与要义二、美学的基本概念与范畴三、旅游美学审美对象的一般形态四、心理学美学要点与旅游活动4第三章旅游审美心理概述一、审美需求与动机二、审美意识与审美个性三、审美感受的心理要素四、审美感受的层次分析4第四章山水景观审美一、山水景观的审美形态二、山水景观的审美特性三、山水景观的审美特征四、山水景观的审美方法4第五章园林审美一、园林的基本知识二、中国园林艺术审美三、园林审美方法四、西方传统园林艺术审美4第六章建筑审美一、建筑美的主要形式与审美特征二、中国传统建筑审美三、外国建筑审美2第七章雕塑审美一、雕塑的形式与美学特征二、中国古代雕塑艺术审美2第八章书画审美一、中国书法审美二、中国画审美2第九章民俗风情审美一、民俗风情的构成二、民俗风情的审美特性三、民俗风情的审美价值四、民俗风情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的美学原则2第十章旅游饭店审美一、旅游饭店室外环境美二、旅游饭店建筑艺术美三、旅游饭店室内环境美四、旅游饭店装饰陈设美4第十一章餐饮审美一、饮食审美的要素二、餐饮造型艺术审美三、中国各大菜系审美特征四、酒水艺术审美2第十二章旅游纪念品审美一、旅游纪念品的构成二、旅游纪念品的特点三、旅游纪念品的审美特征四、旅游纪念品的开发设计2第十三章旅游工作者的审美修养一、旅游工作者的审美形象要求二、旅游服务工作审美三、旅游工作者审美能力的培养与提高2目录第一章绪论第一节旅游活动的审美特性第二节旅游审美需求与旅游审美动机第三节旅游审美活动的多重效应第四节旅游美学的研究范围及其方法第二章美学理论与旅游第一节西方美学的由来与要义第二节美学的基本概念与范畴第三节旅游美学审美对象的一般形态第四节心理学美学要点与旅游活动第三章旅游审美心理概述第一节审美需求与动机第二节审美意识与审美个性第三节审美感受的心理要素第四节审美感受的层次分析第四章山水景观审美第一节山水景观的审美形态第二节山水景观的审美特性第三节山水景观的审美特征第四节山水景观的审美方法第五章园林审美第一节园林的基本知识第二节中国园林艺术审美第三节园林审美方法第四节西方传统园林艺术审美第六章建筑审美第一节建筑美的主要形式与审美特征第二节中国传统建筑审美第三节外国建筑审美第七章雕塑审美第一节雕塑的形式与美学特征第二节中国古代雕塑艺术审美第八章书画审美第一节中国书法审美第二节中国画审美第九章民俗风情审美第一节民俗风情的构成第二节民俗风情的审美特性第三节民俗风情的审美价值第五节民俗风情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的美学原则第十章旅游饭店审美第一节旅游饭店室外环境美第二节旅游饭店建筑艺术美第三节旅游饭店室内环境美第四节旅游饭店装饰陈设美第十一章餐饮审美第一节饮食审美的要素第二节餐饮造型艺术审美第三节中西各大菜系审美特征第四节酒水艺术审美第十二章旅游纪念品审美第一节旅游纪念品的构成第二节旅游纪念品的特点第三节旅游纪念品的审美特征第四节旅游纪念品的开发设计第十三章旅游工作者的审美修养第一节旅游工作者的审美形象要求第二节旅游服务工作审美第三节旅游工作者审美能力的培养与提高第一章绪论一、教学目的与要求目的: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旅游美学生成的必然性和必要性,了解旅游审美活动的多重效应,知道旅游美学的研究范围及其方法,为后面的章节的学习奠定基础。
《旅游美学》课程授课教案第13次课第13次课教学过程项目七旅游行业服务美的塑造旅游审美实践是旅游者作为审美主体在旅游过程中达成审美体验的综合性活动,在食、住、行、游、购、娱的一系列物质与精神的交叉性活动中,旅游者必然和以饭店的餐饮、客房、前厅服务人员以及旅行社的导游等为代表的一线旅游业工作人员建立多维度的审美关系。
美国星巴克咖啡连锁店董事长霍华德•舒尔茨在谈及星巴克的服务时曾说:“服务其实就是一门艺术。
”可见高层次的服务既是一种社会生活美,也会给旅游者带来类似艺术美感的享受,旅游行业服务者的服务艺术美是影响着旅游审美体验等级的重要方面。
因此,本项目从餐饮服务艺术美、前厅与客房服务艺术美、导游服务艺术美三个主要维度出发论述旅游行业服务美的塑造。
任务一餐饮服务艺术美的塑造1中国菜点审美(1)色的美感众所周知,菜点由烹饪原料构成,其色彩作为先声夺人的要素首先进入品尝者的感官,进而影响着品尝者的饮食心理和饮食活动。
由于人们长期的饮食活动实践,对菜点色彩之美的判断已经形成了一种习惯性程式,即这种判断可能因色彩本身的美而使人感到愉悦并增进食欲,更有可能以某种菜点在香、味、质所达到成熟阶段的最佳状态时所呈现的色彩感觉作为菜点审美的最高标准。
最具有美的创造能力的厨师应善于把这两种最高境界———色彩学规律美的最高境界和菜点香、味、质美的最高境界统一起来,这无疑是菜点色彩美的最高要求。
如果将菜点色彩美的个性和共性规律综合起来,对菜点色彩美的品评大致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
1.发挥本色菜点色彩美之最重要者是发挥原料本色之美。
烹饪艺术,我们按照大的归类,可以将其归入实用性艺术范畴。
凡是实用性工艺美学,都有一个极为重要的特点,那就是发挥材料本来的美。
红木家具就是要显出木纹美,万万不可用油漆覆盖了这种木质的本色美;玉雕、牙雕就是要发挥玉色、牙色之美,万万不可涂上大红大绿覆盖了原有的色泽美。
即使是雕刻人像,也不能涂以肤色;即使是雕刻头发,也不能涂以黑色;即使是雕刻花卉,也不能涂以黄红之色。
旅游美学知识点归纳总结第一章旅游美学的概念1.1 旅游美学的定义旅游美学是研究旅游活动中美的情感和审美活动的学科,它包括旅游者的美的体验、旅游目的地的美的特征、动植物的美、人文景观的美等多个方面。
1.2 旅游美学的意义旅游美学不仅可以满足人们审美情感的需求,还可以促进旅游业的发展,增加旅游者对目的地的喜爱度,提升旅游体验的质量。
第二章旅游美学的基本理论2.1 美的认知理论旅游美学的认知理论主要包括感知、想象、记忆、情感等要素,旅游者通过对景观、文化、历史的感知和想象,产生美的情感体验。
2.2 美的表现形式旅游美学的美的表现形式主要包括山水、花卉、古建筑、人文景观等,在旅游中人们通过这些美的表现形式感受到美的情感。
2.3 美的价值观旅游美学的美的价值观主要是指人们对美的认知、欣赏和评价,在旅游中人们会对目的地的美进行评价和欣赏,促进美的传承和发展。
第三章旅游美学的体验要素3.1 自然景观自然景观是旅游者在旅游中最直接感受到的美的要素,包括山水、湖泊、草原、森林等,人们在欣赏这些自然美时会产生愉悦和放松的情感。
3.2 文化景观文化景观是旅游者感受到的历史、文化、传统的美的要素,包括古建筑、宗教场所、民俗文化等,人们在欣赏这些文化美时会产生对历史和传统的敬畏和热爱。
3.3 人文景观人文景观是指人们在旅游中感受到的人文风情、民俗风情等美的要素,包括民间工艺、民间艺术、民俗表演等,人们在欣赏这些人文美时会产生对人文情感的共鸣和认同。
第四章旅游美学的实践方法4.1 美学旅游的规划美学旅游的规划包括景区规划、景点规划、景观设计等,通过合理的规划可以提升景区的美学价值和旅游体验。
4.2 美学旅游的设计美学旅游的设计包括景点设计、路线设计、标识设计等,通过美学设计可以提升景点的美学价值和吸引力。
4.3 美学旅游的营销美学旅游的营销包括宣传推广、形象塑造、产品设计等,通过美学营销可以提升景区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第五章旅游美学的发展趋势5.1 多元化发展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审美水平的提升,旅游美学的发展将更加多元化,包括自然美、文化美、人文美等多个领域。
《旅游美学》授课教案目录第1章导论第2章美学基础第3章旅游审美心理第4章山岳景观审美第5章水体景观审美第6章生物第7章中国古建筑景观审美第8章中国古典园林景观审美第9章中国古代雕塑景观审美第10章中国画《旅游美学》授课教案第1章导论(2课时)第1章导论【本章概要】本章是全书的总要和导引,首先对旅游景观美学这一概念及其研究对象和内容进行了阐述,旅游景观及其审美特征、旅游审美心理是其研究的主要内容。
其次,对旅游景观的基本概念、含义进行了分析,介绍了旅游景观的主要类型,概括了旅游景观的特点。
再次,对旅游景观美的相关内容进行了分析和阐述,主要涉及旅游景观美的特征,以及构成旅游景观美的要素。
最后,对旅游景观观赏的基本原理,从观赏方法、观赏距离、观赏角度和观赏时间进行了阐述。
1.1 旅游景观美学旅游景观美学是随着现代旅游业和旅游教育的快速发展,旅游学科体系不断完善,旅游科研逐步深入的基础上产生并确立起来的。
它是美学的一个分支,但其研究领域却十分广泛,自然山水、人文古迹都是它的研究对象,因此学科交叉性强又是它的一个特点。
其研究方法因涉猎学科的庞杂而具有多样性。
1.1.1旅游景观美学旅游景观美学概念:是以各种旅游景观及其审美特征为研究对象,涉及旅游者审美者心理、审美行为的学科。
它是旅游学与美学的交叉学科,同时在研究中还涉及地理学、历史学、心理学、生物学、民俗学、社会学等相关学科的内容和知识。
1.1.2旅游景观美学研究的对象和内容(1)美学基础对美学基础的学习和研究是进行各种审美活动的前提和条件,因为旅游景观美学研究是美学基本原理的具体运用。
从旅游者的角度来讲,旅游活动的过程就是审美的过程,各种旅游景观是旅游者的直接审美对象,只有具备了一定的美学常识,才能更好地领略旅游景观的审美特征。
旅游景观美学涉及到的美学基础主要包括:美感与审美活动、审美存在、审美形态等。
(2)旅游审美心理旅游景观美的存在价值,因为旅游者的观照、欣赏而得到充分的显示,因此研究旅游景观美学,不能忽略对旅游主体——旅游者的研究。
旅游美学教学大纲一、课程简介【课程编号】:021315【开课对象】:四年制本科旅游管理专业【学分】:2【总学时】:32学时【先修课程】:二、教学目标《旅游美学》课程的教学目的一方面是探讨旅游美学的特征及其现实意义,另一方面则是从旅游审美的角度培养提高旅游专业学生的旅游审美能力和旅游审美情趣。
本课程的教学,要求师生按照课堂讲授与案例分析相结合,启发引导与讨论相结合的方式来理解、掌握、研究旅游美学理论。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理解旅游美学在旅游业中的重要作用与地位、理解和掌握旅游者作为旅游主体所具有的美学心理及行为规律,从而掌握和提高旅游服务和管理的美学理论和艺术。
三、教学要求及内容提要绪论:旅游美学概述一、教学内容及要求什么是旅游美学;旅游美学研究的对象和范围;旅游美学的现实意义与《旅游美学》教材。
教师对本章的主要内容进行系统性讲解,要求学生参与讨论,巩固知识的学习。
要求学生掌握1、旅游美学的定义2、旅游美学研究的对象和范围3、对旅游美学这门学科有一定把握。
二、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重点:旅游美学的定义、旅游美学研究的对象和范围。
难点:什么是旅游美学;旅游美学的现实意义。
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对重点难点问题的深入理解。
三、作业1、什么是旅游美学,旅游美学研究的对象和范围是什么?2、研究旅游美学的现实意义是什么?四、参考资料1、《现代旅游文化学》马波著青岛出版社2、《旅游美学》王柯平主编旅游教育出版社3、《旅游美学导论》张海荣著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第一章:风景美与观察一、教学内容及要求1、风景美与观察2、风景美的形态3、风景美的特征4、怎样观赏风景教师对本章的主要内容进行系统性讲解,要求学生参与讨论,巩固知识的学习。
要求学生掌握1、风景美的形态2、风景美的特征3、对怎样观赏风景有一定把握。
二、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重点:风景美与观察;风景美的特征;难点:怎样观赏风景。
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对重点难点问题的深入理解。
第七章住宿美[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住宿发展历史与主要住宿形式,理解住宿的功能与审美特征,掌握住宿美的欣赏角度,应用解析旅游住宿如何满足旅客的美学需求。
[教学内容]本章主要围绕旅游住宿与美的关系展开,介绍了旅游住宿的发展过程与不同形式,探讨了住宿形态的主要审美特征,并对旅游住宿中美的元素进行了梳理与总结,以便学习怎样更好地为旅客的住宿服务提供美的体验。
[教学重点]住宿美的主要审美特征和表现形式。
[教学难点]满足游客住宿体验审美需求。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课堂讲授、案例分析、要点讨论。
[实训环节]诗意栖居——住在他处,游客在乎的是什么?[教学过程]第一节旅游住宿的形式满足旅行者住宿需求的住宿载体在英语中统称“LODGING”(住宿场所),通常是指向消费者提供住宿及相关综合性服务的场所,如酒店、饭店、宾馆、旅馆、旅店、招待所、度假村等。
住宿是旅游者完成旅行的重要环节。
根据在目的地逗留的时间长短,可将游客区分为过夜旅游者(visitors)和不过夜旅游者(excursionists),前者是指在目的地逗留超过24小时或使用目的地接待设施至少一夜但少于一年的游客,即狭义的旅游者;而后者是指在目的地逗留少于24小时并在当日返回常住地的游客,即通常所说不过夜游客或短途游客。
显然,二者在对旅游对象物(例如景观)的需求上并没有差异,但过夜旅游者对旅游目的地其他接待设施尤其食宿等基础设施的使用上却有更高要求。
【议一议】旅游与旅行有什么区别?有人说,纯粹的商务、会议、探亲访友人员就不再是游客了,因为他们在出行目的上缺乏审美和愉悦的规定性。
你认为呢?一、旅游住宿业的发展(一)西方饭店业的发展相传欧洲最初的食宿设施约始于古罗马时期,其发展进程经历了所谓古代客栈时期、大饭店时期、商业饭店时期等阶段,期间几经波折起落。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欧美各地随着经济形势和旅游业的不断发展进入了新型饭店时期,并逐步形成了庞大独立的饭店行业。
1.古代客栈时期(公元12~18世纪)2.大饭店时期(18世纪末~19世纪末)3.商业饭店时期(20世纪初~20世纪50年代)4.现代新型饭店时期(20世纪50年代至今)【搜一搜】请在网上搜寻一些著名饭店集团的LOGO,发现其中蕴含的美。
(二)中国饭店业的发展1.古代客栈时期(上古尧至清)中国古代旅馆种类繁多,大致可分为“馆”、“驿”、“舍”、“店”四大类。
具体的有“逆旅”、“桎传”、“驿传”、“商馆”、“客店”、“铺”等等,其中以“驿站”和“客栈”最为今人所熟知。
【小知识】江苏省高邮市的盂城驿,是中国邮驿“活化石”,为全国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古代驿站,2014年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小知识】明清时,旅馆在京被称为“会同馆”。
【小资料】未晚先投宿——驿站和客栈2.近代饭店时期(民国初年至1949年)中国近代由于受到外国帝国主义的入侵,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当时的饭店业除有传统的旅馆之外,还出现了西式饭店和中西式饭店。
西式饭店的出现对中国近代饭店业的发展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在其带动下,中国出现了一批由民族资本投资兴建的中西风格结合的新式饭店。
这些中西式饭店将输入中国的欧美饭店业经营观念和方法与中国饭店经营环境的实际相融合,为中国饭店业进入现代饭店时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中国现代饭店时期(1978年至今)1978年改革开放后,中国饭店业迎来了发展的第一个春天。
饭店业是改革开放的先行者,以资本运营、公司化管理的现代化饭店业开始发展起来。
中国第一批现代意义的饭店是中外合资(合作)的杰作,其目的是为了外事接待,如广州白天鹅(1978年)、中国大饭店(1978年)、北京建国饭店(1979年)等。
1982年4月,我国第一家中外合资饭店北京建国饭店开业,聘请香港半岛酒店管理,第一次引入现代化饭店管理理念和饭店服务标准。
这是中国饭店业发展过程中的标志性事件。
【小资料】《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涉外饭店星级标准》二、旅游住宿的形式旅游住宿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
在我国,总体而言可分为两大类,即标准类酒店住宿和其他非标准类住宿。
(一)标准类酒店住宿酒店(HOTEL)一词来源于法语,当时的意思是贵族在乡间招待贵宾的别墅。
在中国大陆被称为“酒店”、“饭店”、“宾馆”。
不同国家或地区依照各自标准将酒店分高低等级。
例如,美国用“钻”来分级,台湾用“花”来定档。
我国大陆用星的数量和颜色表示旅游饭店的星级。
(二)非标准类住宿市场是“无形之手”。
新的消费需求使住宿业态多元化,数“星星”不是酒店必然的选择。
2011年,北京42家胡同酒店和特色酒店、青年旅舍发起成立了“非星级酒店联盟”,希望整合和创建一个新的平台。
2015年7月,由中国旅游研究院主办的“非标准住宿研讨会”提出了“非标准住宿”概念。
“非标准住宿”被定义为:有别于传统酒店,由个人业主、房源承租者或商业机构为旅游度假、商务出行及其他居住需求消费者提供的除床、卫浴外,更多个性化设施及服务的住宿选择。
非标准住宿产品具有房源更分散、单点房源量较少、单个房间产品更个性化、经营主体多元化、提供个性化设施及服务、更多依赖互联网+等的特征,包括青年旅舍、民宿、客栈、公寓、精品酒店、度假别墅、小木屋、帐篷、房车、集装箱旅馆等。
目前,我国最普遍的非标准住宿形式是民宿。
【小资料】《旅游民宿基本要求与评价》(LB/T 065-2017)【小资料】《精品旅游饭店》(LB/T 066-2017)“旅行不一定要住酒店”已经成为年轻人的一种消费趋势。
与传统酒店不同,非标准住宿的主要客源是那些热爱生活、追求个性化、逐渐成为主流消费群体的“85后”、“90后”。
他们对于住宿的需求已经不只是停留在洗个澡、睡个觉的阶段,他们希望每次出行经历不同的体验、看到不同的风景,体验不同住宿氛围。
【搜一搜】在网上搜索各种旅游住宿形式的相关照片,了解它们各自的特色。
想一想如果你外出旅游,会中意选择哪种住宿形式?第二节住宿美的审美特征游客在某地下榻住宿,是旅行中的一个行为过程。
对于游客来说,希望“住宿”本身应该具有美的属性。
有魅力的住宿场所除了满足可居的基本功能外,还应该能满足世俗的享受功能,能够充当旅游目的地之角色,能够让人感受到诗意栖居的境界。
一、满足可居的基本功能(一)起居、饮食满足可居功能的基础要素是提供睡眠。
为了充分体现住宿的睡眠意义,酒店对客房类型的描述也围绕着“床”这一核心。
就单间房来说,客房类型一般可分为单床间(Single Room)、双人床间(Double Room)、双床间(Twin Room)、三床间(Triple Room)。
高档酒店还提供包括卧室、会客室等在内的套房(Suite)。
如果简单地从睡眠或休息角度而言,游客通常只需要一方空间和一张床,但从“住宿”的需求来看则是多层面的,可能还有洗涤、化妆、卫生间、行李存放、衣物存放、就餐、闲饮、通讯等的综合性基本需求。
不同住宿场所对可居功能的满足程度存在差异。
【小知识】特殊房型(二)洁净、健康洁净、健康是客人对任何一家酒店提出的基本情感要求。
客人无论下榻星级酒店还是非标准住宿场所,不一定要求设施设备的豪华,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希望和心愿,那就是希望该场所从公共区域到客房和餐厅,一切环境和设施都是干净整洁的;希望所提供的客房用品、床上用品都是洁净的,渴望餐厅的美味佳肴是卫生的绿色食品;希望其内部装饰物、空气、环境都能符合国际环境质量的要求,做的环境优美,绿化丰茂,空气清新,设施洁净,一尘不染。
(三)安全、舒适在马斯洛的“人类需求论”中,认为人的第二大需求就是对安全的渴望。
没有安全,就没有旅游的展望,更谈不上酒店业的发展。
客人需要所住之处拥有良好安全的环境,人身和财产安全、设备设施的使用安全、食品卫生安全、电话网络安全、信息安全等都必须得到保障。
客人总是期望住地环境舒适、设施完善、设备合理,令人温馨自在,并尽快减少使用的陌生感。
二、满足世俗的享受功能(一)满足欲望与想象力一间房与一张床,不足以概括酒店魅力。
酒店魅力所寄,在于它能提供足够多元的服务和趣味,满足一个时代的欲望和想象力,满足人们的世俗享受。
(二)满足休闲体验与社会化越来越多的游客入住酒店不再单一于解决“住”的问题,还希望在酒店进行休闲、养生、社交、度假等活动。
三、表现精彩的景点魅力即把酒店本身变成旅游的一部分。
正如有“建筑设计鬼才”之称的设计师卡里姆· 拉希德(Karim Rashid)说:“我们都倾向于酒店只是暂住之地,住过之后就没有留下什么印象,可是我要让酒店变成公众记忆的一部分。
”(一)探寻故事与传奇【案例分享】看得见历史的莱佛士酒店(二)遇见在地文化【案例分享】杭州法云安缦酒店(三)感受新颖创意【案例分享】瑞典北部冰窟酒店【案例分享】纽约图书馆酒店四、追求诗意的栖居境界德国19世纪浪漫派诗人荷尔德林写过一首诗《人,诗意地栖居》,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在此基础上的哲学阐发“生命里充满了劳绩,但还要诗意地栖居在这块土地上”,使“诗意地栖居”更让世人所知,也成为几乎所有人的共同向往诗意地栖居,应该是一种美好的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存状态,是能以超脱世俗的心融入自然、欣赏自然的雅趣,是能够去感悟人间情感的美丽。
【案例分享】用买LV包包的钱去住酒店旅游是获得愉悦的过程。
住宿美不仅需要产品和服务的供应方提供符合审美标准的住宿载体及服务,也需要旅游者有追求“诗意地栖居”的积极心态,在住宿过程中发现美、品味美、创造美。
把旅游生活享受成诗,把住宿生活感受成诗,充满诗意的美就在身边。
第三节住宿美的欣赏一、建筑与空间美旅游住宿的建筑与空间设计百花齐放,从规整的“火柴盒”式建筑到形态各异的个性设计建筑,从矗立于都市的商务酒店到隐逸于山角海滨的度假酒店,从体现高度的豪华酒店到亲和接地气的民宿旅店,都可以从中找到美的线索、美的亮点。
(一)体现天人合一之美设计到位的旅游酒店建筑形象,为了取得和谐统一的美学效果,会巧用自然环境,体现当地自然景观的美学特征,同时体现人工灵性之美,使人与自然达到物我相契、情景交融的更高境界。
【案例分享】Marina Bay Sands(滨海湾金沙酒店)【案例分享】新疆吐鲁番宾馆(二)体现空间设计之美酒店设计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它所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包括声学、力学、光学、美学、哲学、心理学和色彩学等知识。
有酒店设计专家认为“酒店设计的本质是空间设计,设计就是对室内空间的物质技术处理和美化”,而室内设计的主要目的是满足人在室内的生产、生活需求,体现功能实用性的同时给予各种处在室内环境中的人以舒适和安全。
【案例分享】北京香山饭店二、文化与主题美(一)蕴含人文关怀之美酒店的服务文化是客人体验到的企业服务内涵或宗旨,是酒店想对目标市场展示出的定位和主题,使客人在体会到丰富的文化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