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断句和翻译 1(1)
- 格式:pptx
- 大小:138.61 KB
- 文档页数:6
文言文断句与翻译文言文断句与翻译一、断句解读韩愈在《师说》中说: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习其句读就是教学生断句。
中国古代没有标点符号,一篇代章甚至一本书,都是一个汉字挨着一个汉字地写下来的,所以前人读书都要自己断句,常常在一句话的末了用。
断开,叫句;在一句之内语气停顿的地方用,断开,叫读(du)。
给古书断句也可以叫断句读。
二、考点解析2004年,断句被列入北京高考语代《考试说明》。
作为一项能力来考查,2005年复旦大学自主招生试题中也出现了给文言文加标点的题目,2005、2006全国高考有多个省市考了文言文断句。
断句是考查文言文的传统方式,是学习文言文的基本功。
明辨句读,要综合运用古汉语字词句及古代历史代化等方面的常识,因而断句能力高低,成了阅读文言文能力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
古人之所以重视断句,是因为断句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对代意的理解,断句失误,必然误解古代原意。
古书中就有一些记录断句不当而造成理解错误的材料。
《韩非子?外储说左下》有这样一个故事:鲁哀公问于孔子曰:吾闻夔一足(一足,一只脚。
笔者注),信乎?曰:夔,人也,何故一足?彼其无他异,而独通于声。
尧曰:夔一而足矣。
使为乐正。
故君子曰:夔有一,足。
非一足也。
这个小故事,对于人们认识断句的重要性,其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三、高考试题回放(1)用/给第一部分文言文阅读材料的最后一个自然段断句。
(3分)史官曰交友之道难矣人当意气相得时以身相许若无难事至事变势穷不能蹈其所言而背去多矣况既死而能养其亲乎吾观杜环事虽古所称义烈之士何以过而世俗恒谓今人不逮古人不亦诬天下士人哉参考答案:(1)史官曰/交友之道难矣/人当意气相得时以身相许/若无难事/至事变势穷/不能蹈其所言而背去者多矣/况既死而能养其亲乎/吾观杜环事/虽古所称义烈之士何以过/而世俗恒谓今人不逮古人/不亦诬天下士子哉(2006年高考广东语代卷第12题)从试卷的得分情况可以看出,考生文言文的断句能力较差,这实质上是缺乏文言文的语感。
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子曰:“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此三者,吾之罪也。
为人谋而不忠,非吾之忠也;与朋友交而不信,非吾之信也;传不习,非吾之习也。
君子之学也,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
【断句】
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子曰:“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此三者,/吾之罪也。
/为人谋而不忠,/非吾之忠也;/与朋友交而不信,/非吾之信也;/传不习,/非吾之习也。
/君子之学也,/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
【翻译】
孔子说:“学习并且按时复习,不是一件很愉快的事情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吗?别人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这不也是君子的行为吗?”曾子说:“我每天都要反省自己三次:我为人谋事时,是不是忠诚了呢?与朋友交往时,是不是诚信了呢?传授知识时,是不是认真学习了?”孔子说:“为人谋事而不忠诚,不是我的忠诚;与朋友交往而不诚信,不是我的诚信;传授知识而不认真学习,不是我的学习。
君子的学习,三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我可以学习的人。
我选择他们的优点来学习,对于他们的缺点,我加以改正。
”。
文言文断句翻译练习(1)1臧与谷二人相与牧羊而俱亡其羊问臧奚事则挟策读书问谷奚事则博塞以游二人者事业不同其于亡羊均也断句答案:臧与谷,二人相与牧羊而俱亡其羊。
问臧奚事,则挟策读书;问谷奚事,则博塞以游。
二人者,事业不同,其于亡羊均也。
翻译答案:臧和谷,两个人一起去放羊,都把羊全丢了。
问臧干什么事情去了,说是拿着竹简在读书;问谷干什么事情去了,说是在和别人掷骰子游戏。
他们两个人干的事情不相同,但在丢失羊这一点上却是相同的。
题旨:一个在用功读书,一个在聚众赌博,二者好坏不同,但是同样疏忽了放羊的根本职责,所以造成的后果也就相同。
许多事情,尽管原因各异,但是带来的后果往往是一样的。
2昔者宋国有田夫常衣缊黂仅以过冬暨春东作自曝于日不知天下之有广厦隞室绵纩狐貉顾谓其妻曰负日之暄人莫知者以献吾君将有重赏断句答案:昔者宋国有田夫,常衣缊黂,仅以过冬。
暨春东作,自曝于日。
不知天下之有广厦隞室,绵纩狐貉。
顾谓其妻曰:“负日之暄,人莫知者。
以献吾君,将有重赏!”翻译答案:从前有个宋国的农夫,常常披着破麻烂絮,勉强熬过冬天。
等到春天就走到村东去干活,独自晒太阳。
从来没有想过世界上还有什么高楼大厦、丝絮毛皮。
回头向他妻子说:“背晒太阳的温暖,没有人知道的。
把它奉献给咱们的君王,将会得到重赏!”题旨:我们在工作和学习中应该力戒这种主观片面的局限性。
3宋有狙公者爱狙养之成群能解狙之意狙亦得公之心损其家口充狙之欲俄而匮焉将限其食恐众狙之不驯于己也先诳之曰与若茅朝三暮四足乎众狙皆起而怒俄而曰与若茅朝四暮三足乎众狙皆伏而喜断句答案:宋有狙公者,爱狙,养之成群,能解狙之意,狙亦得公之心。
损其家口,充狙之欲,俄而匮焉。
将限其食,恐众狙之不驯于己也,先诳之曰:“与若茅,朝三暮四,足乎?”众狙皆起而怒。
俄而曰:“与若茅,朝四暮三,足乎?”众狙皆伏而喜。
翻译答案:宋国有一个猴翁,(他)喜爱猕猴,所养的猕猴(多得)成了群,(他)能理解猕猴的意思,猕猴也懂得他的心意。
文言文断句和翻译文言文翻译及断句练习1、将下面一段文字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
书未发,威后问使者曰:“岁亦无恙邪?民亦无恙邪?王亦无恙邪?”使者不说,曰:“臣奉使使威后,(1)今不问王而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威后曰:“不然。
苟无岁,何以有民?(2)苟无民,何以有君?故有舍本而问末者邪?”(1)今不问王而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_____________________(2)苟无民,何以有君?故有舍本而问末者邪?_____________________2、文言断句:给下面一段文言文断句辞之不可以已也如是夫子产有辞诸侯赖之若之何其释辞也诗曰辞之辑矣民之协矣辞之怿矣民之莫矣[注]“辞”,辞令、口才。
“怿”,喜悦。
“莫”,安定。
3、祥符中禁中火时丁晋公主营复宫室患取远土乃令凿通衢不日皆成巨堑。
4、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宁割席分坐子非吾友也5、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朗曰幸尚宽何为不可后贼追至王欲舍所携人歆曰本所以疑正为此耳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遂携拯如初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6、王祥事后母朱夫人甚谨家有一李树结子殊好母恒使守之时风雨忽至祥抱树而泣祥尝在别床眠母自往暗斫之值祥私起空斫得被既还知母憾之不已因跪前请死母于是感悟爱之如己子7.王戎和峤同时遭大丧俱以孝称王鸡骨支床和哭泣备礼武帝谓刘仲雄曰卿数省王和不闻和哀苦过礼使人忧之仲雄曰和峤虽备礼神气不损王戎虽不备礼而哀毁骨立臣以和峤生孝王戎死孝陛下不应忧峤而应忧戎8、阮光禄在剡曾有好车借者无不皆给有人葬母意欲借而不敢言阮后闻之叹曰吾有车而使人不敢借何以车为遂焚之9、王恭从会稽还王大看之见其坐六尺簟因语恭卿东来故应有此物可以一领及我恭无言大去后既举所坐者送之既无余席便坐荐上后大闻之甚惊曰吾本谓卿多故求耳对曰丈人不悉恭恭作人无长物10、孔文举年十岁随父到洛时李元礼有盛名为司隶校尉诣门者皆俊才清称及中表亲戚乃通文举至门谓吏曰我是李府君亲既通前坐元礼问曰君与仆有何亲对曰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是仆与君奕世为通好也元礼及客莫不奇之太中大夫陈韪后至人以其语语之韪曰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文举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韪大踧踖给下列语段断句并加上恰当的标点。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翻译:
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按照一定的时间去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自己却不生气,不也是君子吗?”
断句: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断句解析:
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 “子曰”表示孔子说话,是一个独立的句子。
- “学而”表示学习之后,是一个独立的句子。
- “时习之”表示按照一定的时间去复习,是一个独立的句子。
- “不亦说乎?”表示不也是很愉快吗?是一个独立的句子。
2.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 “有朋自远方来”表示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是一个独立的句子。
- “不亦乐乎?”表示不也是很快乐吗?是一个独立的句子。
3.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 “人不知而不愠”表示别人不了解自己却不生气,是一个独立的句子。
- “不亦君子乎?”表示不也是君子吗?是一个独立的句子。
通过断句,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句子的意思,使文言文更加清晰易懂。
在实际阅读文言文时,我们可以根据句子结构、语法规则和上下文来断句,从而更好地把握文意。
《论语·学而》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文言文断句:《论语·学而》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翻译:《论语·学而》孔子说:“学习之后,按时去复习它,这不也是很愉快吗?有朋友从远方来,这不也是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自己,自己却不生气,这不也是君子之风吗?”原文:《孟子·告子下》孟子曰:“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观之,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文言文断句:《孟子·告子下》孟子曰:“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观之,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翻译:《孟子·告子下》孟子说:“鱼,是我所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
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得到,我宁愿放弃鱼而选择熊掌。
生命,是我所想要的;道义,也是我所想要的。
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得到,我宁愿放弃生命而选择道义。
生命是我所想要的,但还有比生命更想要的东西,所以我不会为了苟且偷生而做出不道德的事情。
高三文言文断句及翻译日日练1.韩褒智逞豪强(韩)褒乃取盗名簿藏之,因大榜州门曰:“自知行盗者可急来首即除其罪尽今月不首者显戮其身籍没妻子以赏前首者。
”旬日之间,诸盗咸悉首尽。
褒取名簿勘之,一无差异,并原其罪,许以自新,由是群盗屏息。
(林)兴祖至官,曰:“此害不除,何以牧民!”即张榜禁伪造者,且立赏募民首告。
俄有告者至佯以不实斥去又有告获伪造二人并赃者乃鞠之款伏友文自至官为之营救兴祖命并执之。
须臾,来诉友文者百余人,择其重罪一二事鞠之,狱立具。
逮捕其党二百余人,悉置之法。
4.程敏政舞弊案弘治乙未科会试程学士敏政主考仆辈假通关节以要赂举人唐寅辈因而夤缘喻窃高第为言官华昶等所发逮赴诏狱。
孝皇亲御午门,会法司官鞠问,以东宫旧官从轻夺职。
5.汉武帝执法不私亲久之,隆虑公主子昭平君尚帝女夷安公主,隆虑主病困,以金千斤钱千万为昭平君豫赎死罪,上许之。
隆虑主卒,昭平君日骄,醉杀主傅,狱系内官。
以公主子,廷尉上请请论,左右人人为言:“前又入赎,陛下许之。
”上曰:“吾弟老有是一子,死以属我。
”于是为之垂涕叹息良久曰法令者先帝所造也用弟故而诬先帝之法吾何面目入高庙乎又下负万民。
乃可其奏,哀不能自止,左右尽悲。
6.尹赏捕盗赏所置皆其魁宿或故吏善家子失计随轻黠愿自改者财数十百人皆贳其罪诡令立功以自赎。
尽力有效者,因亲用之为爪牙,追捕甚精,甘耆奸恶,甚于凡吏。
赏视事数月,盗贼止,郡国亡命散走,各归其处,不敢窥长安。
江湖中多盗贼,以赏为江夏太守,捕格江贼及所诛吏民甚多,坐残贼免。
7.唐临纵囚出为万泉丞。
县有轻囚十数人,会春暮时雨,临白令请出之,令不许。
临曰:“明公若有所疑,临请自当其罪。
”令因请假临召囚悉令归家耕种与之约令归系所囚等皆感恩贷至时毕集诣狱临因是知名。
8.韦澳执法皇亲帝舅郑光庄墅吏豪肆积年不输官赋澳逮系之它日延英帝问其故澳具道奸状且言必寘以法。
帝曰:“可贷否?”答曰:“陛下自内署擢臣尹京邑,安可使画一法独行于贫下乎?”帝入白太后曰:“是不可犯。
昔余游庐山,览其胜景,心旷神怡,遂作此谣。
山川壮丽,云雾缭绕,飞泉喷薄,奇石嶙峋。
登高望远,天地豁然开朗,恍若置身仙境。
“巍巍庐山,屹立东方。
百川之源,万壑之长。
”此句断句如下:巍巍庐山 / 屹立东方 / 百川之源 / 万壑之长。
翻译:巍峨的庐山,屹立在东方。
百川的源头,万壑的尽头。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此句断句如下:山回路转 / 不见君 / 雪上空留 / 马行处。
翻译:山势回环曲折,再也看不见你的身影;雪地上只留下你骑马走过的痕迹。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此句断句如下:飞流直下 / 三千尺 / 疑是 / 银河落九天。
翻译:瀑布从高处直泻而下,高达三千尺,让人怀疑那是银河从九天之上倾泻而下。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此句断句如下:日照香炉 / 生紫烟 / 遥看 / 瀑布挂前川。
翻译:阳光照在香炉峰上,升起袅袅紫烟;远远望去,瀑布仿佛悬挂在前面的山川之上。
“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
”此句断句如下:黄云万里 / 动风色 / 白波九道 / 流雪山。
翻译:万里黄云翻滚,风起云涌;九道白波流淌,雪山在波涛中起伏。
“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
”此句断句如下:蜀江水碧 / 蜀山青 / 圣主朝朝暮暮 / 情。
翻译:蜀江的水碧绿,蜀山的颜色青翠;圣明的君主,从早到晚都怀着这样的情感。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此句断句如下:行到水穷处 / 坐看云起时。
翻译:走到水的尽头,就坐下观看云彩升起的时候。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此句断句如下:偶然值林叟 / 谈笑无还期。
翻译:偶然遇到林中的老人,谈笑风生,不知何时才能结束。
《庐山谣》通过描绘庐山的壮丽景色,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豁达态度。
文言文的断句和翻译需要仔细分析文意,把握诗句的结构和韵律,才能准确传达原诗的意境。
昔者孔子游于匡,有乱政者欲害之。
孔子弟子子路请行,孔子曰:“不可。
夫乱政者,非吾所能抗也。
吾闻之,德不孤,必有邻。
吾德若不孤,必有人助我。
”于是,孔子止。
既止,匡人围之数重,绝其粮食。
孔子弟子有饥者,孔子曰:“勿忧,吾当为尔谋之。
”遂使子贡往说匡人,曰:“吾师孔子,仁人也,知人也。
匡人欲害之,吾师必无害人之意。
吾闻之,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吾师之德,必不害匡人。
”匡人闻之,解围而退。
孔子在匡,匡人以其礼待之。
孔子曰:“礼之用,和为贵。
先王之道,斯为美。
小人之事,斯为察。
”于是,孔子居匡三年。
孔子居匡,匡人以其礼待之。
孔子曰:“礼之用,和为贵。
先王之道,斯为美。
小人之事,斯为察。
”于是,孔子居匡三年。
孔子既去匡,反鲁。
鲁人皆喜,曰:“吾师得还,吾国之福也。
”孔子曰:“吾闻之,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不有君子,如彼武夫何?”于是,孔子退而修《诗》、《书》,定《礼》、《乐》,赞《周易》,作《春秋》。
【翻译】从前,孔子在匡地游历,有一位乱政的人想要加害于他。
孔子的弟子子路请求去对抗,孔子说:“不行。
那些乱政的人,不是我所能抵抗的。
我听说,有德的人不会孤单,一定有邻近的人帮助他。
我的德行如果不会孤单,一定有人帮助我。
”于是,孔子停下脚步。
停下之后,匡地的人将他围困了几重,断绝了他的粮食。
孔子的弟子中有人饥饿,孔子说:“不要担心,我将为你们想办法。
”于是派子贡去说服匡人,说:“我的老师孔子,是一位仁德之人,懂得人心。
匡地的人想要加害他,我的老师一定没有加害他人的意思。
我听说,君子成全别人的美德,不助长别人的恶行。
我的老师的德行,一定不会加害匡地的人。
”匡地的人听说了,解除了围困,退去。
孔子在匡地,匡地的人用礼节对待他。
孔子说:“礼的使用,和谐最为重要。
古代圣王的道路,以此为准。
小人做的事情,以此为准。
”于是,孔子在匡地居住了三年。
孔子离开匡地后,返回鲁国。
鲁国的人都非常高兴,说:“我们的老师回来了,这是我国的福气。
文言文断句与翻译高三2013-10-30 11:31文言文断句与翻译一、断句解读韩愈在《师说》中说:“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习其句读”就是教学生断句。
中国古代没有标点符号,一篇代章甚至一本书,都是一个汉字挨着一个汉字地写下来的,所以前人读书都要自己断句,常常在一句话的末了用“。
”断开,叫“句”;在一句之内语气停顿的地方用“,”断开,叫“读” (dòu)。
给古书断句也可以叫断句读。
二、考点解析2004年,断句被列入北京语代《考试说明》。
作为一项能力来考查,2005年复旦大学自主招生试题中也出现了给加标点的题目,2005、2006全国有多个省市考了文言文断句。
断句是考查文言文的传统方式,是学习文言文的基本功。
明辨句读,要综合运用古汉语字词句及古代代化等方面的常识,因而断句能力高低,成了文言文能力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
古人之所以重视断句,是因为断句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对代意的理解,断句失误,必然误解古代原意。
古书中就有一些记录断句不当而造成理解错误的材料。
《韩非子?外储说左下》有这样一个故事:鲁哀公问于孔子曰:“吾闻夔一足(一足,一只脚。
笔者注),信乎?”曰:“夔,人也,何故一足?”彼其无他异,而独通于声。
尧曰:“夔一而足矣。
”使为乐正。
故君子曰:“夔有一,足。
非一足也。
”这个小故事,对于人们认识断句的重要性,其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三、高考试题回放(1)用“/”给第一部分文言文阅读材料的最后一个自然段断句。
(3分)史官曰交友之道难矣人当意气相得时以身相许若无难事至事变势穷不能蹈其所言而背去多矣况既死而能养其亲乎吾观杜环事虽古所称义烈之士何以过而世俗恒谓今人不逮古人不亦诬天下士人哉参考:(1)史官曰/交友之道难矣/人当意气相得时以身相许/若无难事/至事变势穷/不能蹈其所言而背去者多矣/况既死而能养其亲乎/吾观杜环事/虽古所称义烈之士何以过/而世俗恒谓今人不逮古人/不亦诬天下士子哉(2006年高考广东语代卷第12题)从试卷的得分情况可以看出,考生文言文的断句能力较差,这实质上是缺乏文言文的语感。
文言文断句文段翻译参考1、及至金兵前来进犯,交战于宁江州,他的孙子战死,兀纳退逃入城。
留下属吏防守,自己率三百骑渡(混同)江向西行,府城便陷落了。
后来与萧敌里在长泺拒战金兵,因兵败免官。
2、然而,老师照着自己的主张推广做去,不被容纳又有什么关系?人家不能容,正见得老师是一位君子呢!一个人道术不修治,才是自己的耻辱;至于道术既已大大地修成而不被人所用,那是国的执政大臣的耻辱了。
不被容受有什么关系?人家不能容,正见得自己是一位君子呢!”孔子听了欣慰的笑了,说道:“有这回事吗?颜家的子弟呀!假使你能有很多财富的话,我真愿意做你的家宰,替你经理财用呢!”于是差了子贡到楚国去,楚昭王便派兵前来迎护孔子,才免去了这场灾祸。
3、南霁云哭着告诉他说:“本州遭受强寇侵逼,已被重重包围了半年,粮食用尽了武器也不够用,已想不出好办法了。
只是如果雎阳被攻克,就要殃及临淮,皮毛互相依存,当理应按援助。
”4、郭子仪对皇上诚心诚意,对下属宽厚仁恕,赏罚分明。
唐朝史臣裴垍称赞他:“权力大到天下人都钦佩但朝廷不忌讳,功劳盖世但皇上不怀疑,享尽了人间富贵但论者不说他的坏话。
”5、他还说:“贡献大的人,他用来供养自己的东西多,妻室儿女都能由自己养活。
我能力小,贡献少,没有妻室儿女是可以的。
再则我是个干体力活的人,如果成家而能力不足以养活妻室儿女,那么也够操心的了。
一个人既要劳力,又要劳心,即使是圣人也不能做到啊。
6、当时御史中丞来俊臣掌管刑狱,经常用各种难以想到的突祸陷害良善。
后来来俊臣因犯罪被捕入狱,有关官员判他死刑,武则天想赦免他。
王及善固执地陈奏说:"来俊臣凶恶狡猾图谋不轨,臣认为不除掉元凶,恐怕会动摇朝廷,祸患将从这里开始。
"武则天采纳了。
7、皇上说:“手握兵权而不祸害百姓的人,他的后人一定能够享受他的忠诚,朕欣赏你的忠诚,考虑到江西地邻广东,因此特授你江西行省参政一职,以表彰你归顺的诚心,联对你的希望是:好名声,是用来承载美德的.你的好名声已经够大的了,还需努力提升品德,以利辅佐国”8、王允后悔,想要阻止却来不及了,蔡邕于是死在狱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