契丹与党项的崛起
- 格式:docx
- 大小:63.72 KB
- 文档页数:2
第七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20 年月日A4打印/ 可编辑第七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课程标准:学生知道辽、宋、西夏等政权的并立。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知道辽、宋、西夏是三个并立的政权;了解耶律阿保机、赵匡胤和元昊三位杰出的政治家的主要功绩;了解宋、辽、西夏和议及影响。
2、过程与方法设计辽和西夏宋建立简表,采用表格方式表述历史知识的方法;比较辽和西夏两个少数民族政权的建立、与北宋的关系以及汉化过程,培养归纳和比较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辽和西夏这两个少数民族与宋有战有和,和是民族关系的主流;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各族人民都为中华民族的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知道辽、宋、西夏是三个并立的政权;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
2、教学难点正确认识辽和西夏、北宋的关系;中华民族大融合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教学方法1.教法本课采用阅读法、活动体验法、史料解读法、电教媒体辅助等教学方法2、学法本课学生主要通过阅读法、欣赏法、比较分析法以及感受法等来学习本堂课。
●学情分析本课的教学对象是七年级学生,此学段学生探究欲望强,但形象思维与感性认知仍占主导,分析问题难免缺乏深度。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1.寇准师:短短的几十秒你们搜索出这位新朋友的哪些信息?(课件出示对应信息)就是这样一个出身名门连皇帝都赞不决口的亲信重臣他的人生却又是命运多舛现在我们就跟随寇凖的脚步,探寻他跌宕起伏、充满传奇的一生。
★刚直不阿仕途通达的他到底生活在怎样一个时代呢?(出示课题)★澶州定策名垂青史★遭遇排挤客死他乡111师:(出示辽、宋、西夏并立地图)北宋的建立,结束了五代十国混乱割据的局面,但他的版图远不能和汉唐相比当时与北宋并立的政权,北方有契丹族建立的辽,西北有党项族建立的西夏,构成了一个民族政权并立的特殊时期。
那我现在有疑问了,能和北宋王朝同时并立的(契丹族和党项族是怎么发展起来的?他们又是怎样建立了属于自己的政权?受汉文化影响后又有哪些新发展?)现在呀老师就邀请你们来个时空连线,针对屏幕下方的问题结合书上的内容,试着画一个简单的思维导图,3分钟后回到屏幕前一起分享我们的学习成果。
【初中必刷题】历史七年级下册期中测试(二)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32分)1.(2024七下·期中)[2023 安徽池州期中]制作历史知识小卡片是学好历史的一种方法,在下面知识卡片的空白处填写的正确内容应是()隋朝建立时间:581年人物:杨坚都城:长安阶段特征:____A.四分五裂,战乱不断B.北击匈奴,无为而治C.国家统一,社会稳定D.开辟丝路,沟通中外2.(2024七下·期中)[2023 山东青岛期末]唐太宗统治时期出现了“贞观之治”,唐玄宗统治时期形成了“开元盛世”。
下列材料说明这两个盛世局面出现的共同原因之一是统治者()A.重视农业生产B.善于虚怀纳谏C.重视选贤任能D.重视整顿吏治3.(2024七下·期中)[2022广东梅州期中]诗歌是现实生活的反映。
杜甫在“接缕垂芳饵,连筒灌小园”的诗句中描述的工具是()A .秧马B .曲辕犁C.筒车D.楼车4.(2024七下·期中)[2023 四川泸州中考]据史书记载,唐玄宗时期“贵族及士民好为胡服、胡帽”“贵人御馔,尽供胡食”,在京师长安还有胡姬所开酒店,专卖胡酒,成为文人雅游饮宴之所。
这些现象()A.推动了中央集权的强化B.得益于民族交往与交融C.反映了长安城布局严整D.凸显手工制作水平高超5.(2024七下·期中)新考向跨学科自然界中鸟可以扮演传播植物种子的使者,从而推动生物圈的物种交流。
下面是模拟这一原理制作的示意图,该图可被纳入的历史学习主题是()A.唐与吐蕃的民族交融B.古代中日两国的交往C.唐代的中外文化交流D.佛教文化的传播历程6.(2024七下·期中)[2023 黑龙江齐齐哈尔三模]张家港黄泗浦遗址(2018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发现的唐代寺庙建筑基址,其布局与日本唐招提寺极为相似,这最有可能为下列哪一事件提供佐证()A.张骞通西域B.鉴真东渡C.玄奘西行D.郑和下西洋7.(2024七下·期中)[2023 福建南平期末]历史典故往往来源于真实的历史故事,并可作为研究历史的依据。
契丹、党项的崛起在中国的历史上,虽然存在不少少数民族政权,但是这些政权往往旋起旋灭,以至于被古人讥笑为“胡虏无百年之国运”。
但是,在中国历史上,有几个少数民族政权曾长时间地存在,辽、西夏便是存在了很长时间的少数民族政权。
其中,辽由契丹族建立,西夏由党项族建立。
一、契丹的历史与崛起契丹是世居于东北的少数民族,对于其起源,有起源于匈奴之说,也有发源于东胡之说。
契丹民族直到唐朝中前期,仍然处于部落状态,对于中原王朝时叛时降。
在契丹人的政治演进过程中,耶律阿保机是关键人物。
上图是《契丹人饮马图》,从图书我们可以看到马,这反映了什么信息呢?这其实反映了契丹人的游牧民族特性。
其次,图中人物的着装反映了什么呢?可以看出,契丹人的衣着已经摆脱了“茹毛饮血”的状态,有了一定程度的汉化,这也许说明当时契丹人已经在相当在的程度上接受了中原文明。
原先,契丹人的政治体制有强烈的军事民主制色彩,统治家族的所有男子均有机会获得汗位,而且可汗并非终身制。
耶律阿保机倾慕中原的政治制度,希望可以实施像中原皇帝那样的政治制度。
后来经过“诸弟之乱”,阿保机平定了几个弟弟的叛乱,保持了统治家族内部的稳定。
再后来,又经过“盐池之变”,阿保机诛杀了其它部族的几个领袖,实了契丹部落的统一。
耶律阿保机重用韩延徽、韩知古、康默记、卢文进等汉人,按照他们的意见发展农业,进行政治制度的改革。
阿保机从中原地区掳掠人口,收留从中原逃到关外的汉族难民,并建立中原式的城郭来安置这些人口。
这些汉化因素,使契丹可以仿照中原王朝建立一个契丹、汉族因素合而为一的政权。
公元916年,耶律阿保机正式建立契丹国,后国号更名为“辽”。
辽国祚绵延二百余年,至1125年灭亡。
2、党项族西夏是与辽同时存在的一个少数民族政权,它是由党项族建立的。
党项族是羌族的一支,曾被称为党项羌。
党项族原本生产、生活状态落后,但是到北宋初年,党项人已经在很大程度上被汉化,史书称,“耕稼之事,略与汉同”。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7、8、9课知识点汇总七下历史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知识点宋朝的时代特点:政治上:多民族政权并存的时代经济上:经济重心南移一、契丹族与党项族1、契丹族①兴起隋唐时期,契丹族与汉族联系日益密切。
唐末,北方汉人北出长城,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活方式;到9世纪后期,契丹已有农耕、冶铁和纺织等产业,并开始建筑房屋、城邑②建国10世纪初,契丹族首领耶律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建立政权,都城在上京临潢府③发展阿保机建国后,发展生产,创制文字,国力不断增强2、党项族①兴起:唐朝时期,党项族与中原文化的接触逐渐增多,社会生产有所发展②建国:11世纪前期,元吴称大夏皇帝,定都兴庆府,史称西夏③发展:元吴仿效唐宋制度,订立官制、军制和法律,并鼓励垦荒,发展农牧经济,还创制了西夏文字.2、西夏与北宋的关系(1)战:元昊称帝后,多次亲率军队进攻北宋,宋朝节节败退,损失惨重。
获胜的西夏也遭受损耗,人民困苦(2)和:北宋与西夏进行和谈,订立了宋夏和约,元昊向宋称臣,宋给西夏岁币。
议和后,宋夏边界贸易兴旺。
七下历史第8课《金与南宋的对峙》知识点两宋时期各族政权比较表:二.金灭辽及北宋四、两宋时期民族关系的特点及影响。
(1)特点:①民族政权并立存在。
三、商业贸易的繁荣(1)商业:宋代商业的繁荣超过了前代。
①城市:最大的商业城市是开封和杭州;城市中的店铺不断增加;经商的时间不再受限制,出现了早市和夜市。
②乡镇:乡镇形成了新的商业区—草市。
③城乡市镇:城乡之间的市镇发展成为重要的商业贸易区。
(2)海外贸易:宋朝的海外贸易也超过前代,成为当时世界上从事海外贸易的重要国家。
①广州、泉州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
中国商船的踪迹,近至朝鲜、日本,远达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
②朝廷鼓励海外贸易,在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加以管理。
③南宋的外贸所得,在财政收入中占有重要地位。
(3)纸币出现: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导学案(附参考答案)学习目标:1.了解契丹族和党项族的兴起和发展,知道契丹政权和西夏政权的建立与发展。
2.了解辽宋、宋夏和战的情况,认识澶渊之盟、宋夏议和对民族间和平与发展所起的作用自主学习:一.契丹族与党项族1.契丹族(1)背景:隋唐时期,_____族与汉族的经济、文化联系日益密切。
(2)发展:_____末年,北方汉人出长城,带去了中原先进的______和生活方式。
(3)建立政权:①______初,_____统一契丹各部,建立政权,都城在_____。
②影响:阿保机建国后,发展生产,______,国力不断增强。
2.党项族(1)发展:唐朝时,党项族集中到______、______一带,与中原文化接触渐多,社会生产有所发展。
(2)建立西夏:①概况:______前期,____称大夏皇帝,定都_____。
②建制:订立_______、军制和_______,鼓励垦荒,发展______,创制_____。
二.辽与北宋的和战1.背景:______时,占领______州,从此,辽与中原王朝的冲突加剧。
2.和:______晚期,北宋与辽保持______关系,双方互通使节。
3.战:(1)_____时期,向辽发动数次战争遭到失败,只好采取_____政策。
(2)澶渊之盟:_______时,澶州之战(_____主站)宋军取胜,签订澶渊之盟,辽朝______,宋朝给辽朝______。
(3)影响:此后很长时间,辽宋之间保持着______局面。
三.西夏与北宋的关系1.战(1)概况:_____称帝后,多次率领军队进攻北宋,宋朝被动挨打,损失_____。
(2)影响:西夏由于______,人力和物力有限,____使西夏遭受很大损失。
2.宋夏和议(1)内容:元昊向宋_____,宋给西夏______。
(2)影响:宋夏边界_____兴旺。
参考答案:一、1、契丹族、唐朝、生产技术10世纪,耶律阿保机上京创制文字2、甘肃东部,陕西北部11世纪党项族首领元昊兴庆府官制法律农牧经济西夏文字二、辽太宗燕云十六州宋太祖友好宋太宗防御宋真宗寇准退兵给辽岁币和平三、元昊惨重立国时间短连年的战争称臣岁币贸易自主检测:1、澶渊之盟在客观上所起的重要作用是()A削弱了契丹势力B维持了长期和平C 消除了民族矛盾D 加速了北宋灭亡2、宋辽“澶渊之盟”后,双方在边境设置的贸易机构是()A.市舶使B.宣政院C.榷场D.十三行3、五代后期,为结束分裂割据局面做出贡献的是:()A.隋文帝B.隋炀帝C.北周武帝D.后周世宗4、宋与辽、宋与西夏订立和议后,对双方产生的主要影响是()A.双方基本上维持了和平局面B.加速了辽、西夏封建化的进程C.加强了民族融合D.加深了北宋的经济负担5、北宋为夺回被辽占领地区,几次北伐失败后采取了()消极防御政策A步步为营B守内虚外C分兵把守D虚内守外6、下列与北宋互市边境贸易的国家有()A后周辽B蒙古国西夏C辽西夏D南宋辽“与朝廷和好年深,藩汉人户休养生息,人人安居,不乐战斗”(苏辙《栾城集》)完成7-8题7、反映的是北宋与()关系A西夏B辽C女真D南宋8、上题引用苏辙的那句话,能体现出()A辽宋开国以来一直和睦相处B宋辽实力均衡C北宋人民负担大大减轻D统治阶级为百姓谋利9、宋辽,宋夏和议共同点是()A辽夏向宋称臣B北宋割地求和C北宋送给辽夏“岁币”D互相禁止边境贸易10、辽夏吸取南下劫掠遭抵抗的教训,进而推行()A扩军备战B用严酷刑罚镇压C破坏被占领地区经济D“以汉制待汉人”11、阅读下列材料:自契丹侵取燕蓟以北,拓跋自得灵夏以西,其间所生豪英,皆为其用。
、课堂考核二:材料一:他统一契丹八部,任用汉人为官,改革习俗,建筑城郭,创制契丹文字,发展农业和商业。
916年他称皇帝,国号“契丹”。
材料二:他是党项族拓拔部人,于1038年称帝,国号大夏。
他懂汉族文字,懂得佛教经典,还研究过儒家经史兵书。
他仿照唐宋封建制度建立统治机构,根据汉字创制西夏文字,曾定制官制、法制、军制。
1、材料一、材料二的“他”分别是谁?2、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辽、西夏和北宋并立》学情分析一、思想状况分析七年级A5班大部分学生正处在生长发育的高峰期,一方面他们对因青春期生理、心理急剧变化而产生的丰富而深刻的感受和体验,有诸多成长的烦恼;另一方面面对沉重的学习、开放的社会环境带来的各种刺激和诱惑,难免不知所措。
二、学习状况分析七年级是一个产生剧烈变化的时期,更是一个危险的时期,也是一个爬坡的时期,是一个分水岭。
第一类:学习有一定的基础和很浓厚的兴趣.学生成绩稳定;第二类:基础差,但热情高,方法不当;第三类:学习有一定的基础,但因各种原因成绩(如懒、上课纪律差易开小差注意力不集中、不想上学的思想作怪等)就是提不上来。
第四类:基础差,没有太大的兴趣,但尽量跟住老师.这些孩子的家长当然也在督促。
第五类:跟不上正常的进度.七年级A5班70名中42名学生的学习目的性明确、学习积极性高,能主动地学习,有一定的理解能力和分析判断推理能力;12名同学有上进心,但主动性不够,需要老师的引导。
其他10名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不能积极主动地完成学业,甚至不能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
有6名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没信心,在自动放弃学习。
三、今后措施1、在教学中必须立足基础知识,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要让学生通过历史知识的学习,养成良好的历史思维习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严谨认真的学习态度,加强规范语言训练,提高答题得分率。
2、运用科学探究的方法,获取相应的知识,培养学生的情感和态度,扎扎实实打好基础,引领学生进入阅读世界、注重文献史料的积累借鉴,引导学生系统、牢固地掌握各课的知识考点,并培养他们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代十国政治局势论文素材五代十国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动荡的时期,其政治局势的变迁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一些关于五代十国政治局势的论文素材,供您参考:1. 内战与分裂:五代十国时期,中央政权的衰败导致各地勾结农民起义军、藩镇势力等形成割据政权。
此时,各地的军阀势力互相明争暗斗,内战频频发生,导致国家分裂成多个割据政权。
2. 契丹入侵与辽夏之争:五代时期,北方的契丹人逐渐崛起,逐步侵略中国汉地。
尤其是辽国的建立,不仅对五代政权产生了威胁,还插足了两宋之间的争夺。
同时,西北地区的吐蕃、党项等少数民族也纷纷参与到政治斗争中,与中原势力形成对抗。
3. 文化融合与转变:五代十国时期,各地形成的割据政权各具特色,不同的地区文化互相交融,形成了天下五代各具风采的文化景观。
在这个过程中,中原文化与北方民族文化、少数民族文化相互借鉴,产生了许多新的文化元素和艺术风格。
4. 经济与社会:五代十国时期,由于动荡不安的政治局势,社会经济受到严重破坏,农民起义、战争频繁发生,造成了社会秩序的混乱和经济的衰退。
但同时也催生了很多商业城市的兴起,商业经济得到一定的发展。
5. 外交与对外侵略:五代十国时期,各个政权为了保障自身的利益,积极进行外交和战略联盟。
一方面,中原政权经常联合宋、辽等国,抵抗契丹、党项等民族的侵略;另一方面,也会采取穿梭外交策略,与契丹、吐蕃等民族结盟,以便对抗其他政权。
这些素材可以作为论述五代十国政治局势的基础,您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和研究角度,在此基础上进行论文的撰写和组织。
提醒注意的是,文章的结构要清晰,逻辑要严谨,可以选择从整体政治局势概述入手,再逐渐展开各个方面的分析,以达到准确、全面的表达。
契丹、党项的崛起
在中国的历史上,虽然存在不少少数民族政权,但是这些政权往往旋起旋灭,以至于被古人讥笑为“胡虏无百年之国运”。
但是,在中国历史上,有几个少数民族政权曾长时间地存在,辽、西夏便是存在了很长时间的少数民族政权。
其中,辽由契丹族建立,西夏由党项族建立。
一、契丹的历史与崛起
契丹是世居于东北的少数民族,对于其起源,有起源于匈奴之说,也有发源于东胡之说。
契丹民族直到唐朝中前期,仍然处于部落状态,对于中原王朝时叛时降。
在契丹人的政治演进过程中,耶律阿保机是关键人物。
上图是《契丹人饮马图》,从图书我们可以看到马,这反映了什么信息呢?这其实反映了契丹人的游牧民族特性。
其次,图中人物的着装反映了什么呢?可以看出,契丹人的衣着已经摆脱了“茹毛饮血”的状态,有了一定程度的汉化,这也许说明当时契丹人已经在相当在的程度上接受了中原文明。
原先,契丹人的政治体制有强烈的军事民主制色彩,统治家族的所有男子均有机会获得汗位,而且可汗并非终身制。
耶律阿保机倾慕中原的政治制度,希望可以实施像中原皇帝那样的政治制度。
后来经过“诸弟之乱”,阿保机平定了几个弟弟的叛乱,保持了统治家族内部的稳定。
再后来,又经过“盐池之变”,阿保机诛杀了其它部族的几个领袖,实了契丹部落的统一。
耶律阿保机重用韩延徽、韩知古、康默记、卢文进等汉人,按照他们的意见发展农业,进行政治制度的改革。
阿保机从中原地区掳掠人口,收留从中原逃到关外的汉族难民,并建立中原式的城郭来安置这些人口。
这些汉化因素,使契丹可以仿照中原王朝建立一个契丹、汉族因素合而为一的政权。
公元916年,耶律阿保机正式建立契丹国,后国号更名为“辽”。
辽国祚绵延二百余年,至1125年灭亡。
二、党项族
西夏是与辽同时存在的一个少数民族政权,它是由党项族建立的。
党项族是羌族的一支,曾被称为党项羌。
党项族原本生产、生活状态落后,但是到北宋初年,党项人已经在很大程度上被汉化,史书称,“耕稼之事,略与汉同”。
1032年李元昊担任党项首领之后,党项先是确立了自已的年号,后来又确立官制、兵制,立军名,仿照汉字创制西夏文。
公元1038年李元昊10月11日李元昊称帝,国号“大夏”,史称“西夏”。
西夏于1227年为蒙古所灭,党项族也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