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中国互联网 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
- 格式:docx
- 大小:63.83 KB
- 文档页数:10
首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举行从教育部新闻发布会上获悉,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进一步激发高校学生创新创业热情,首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将于2015年5月至10月期间举办,优秀获奖项目将获教育部专项资金支持。
据悉,此次大赛分报名、初赛复赛、总决赛三个阶段。
报名时间为2015年6月8日至7月31日。
校级初赛、省级复赛时间是7月-9月。
校级初赛以高校为单位开展,遴选参加省级复赛的项目。
省级复赛以各省(区、市)为单位组织开展,择优遴选300个优秀团队参加全国总决赛。
全国总决赛时间定于10月中旬在吉林大学举行。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张大良在发布会上表示,互联网领域是目前创新创业最活跃的一个领域,也是最具变革性的一个领域,实现“互联网+”对于优化产业结构,经济的增效升级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实际上这次聚焦‘互联网+’,是和人才培养紧密结合的。
现在一些新业态规模快速扩展,使得人才出现了行业性的数量短缺,所以此次大赛也是一种引导,让高校更为主动的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加快培养产业发展亟需的应用性人才,复合型人才和创新人才。
”张大良称,教育部将专门设置一个全国大学生创业基金,从中提取一定的资金来支持优秀获奖项目。
此外还会提供相关的后续孵化服务,同时也会募集社会资金的支持,比如引入一些创投公司和风投。
“如果是一些好的项目,风投是愿意投资的。
”张大良称。
吉林大学党委副书记兼副校长韩晓峰在发布会上表示,此次大赛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激发大学生的创造力。
“以赛事推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促进“互联网+”新业态形成,并促进创新引领创业、创业带动就业,推动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就业。
”本次大赛由教育部与有关部委和吉林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吉林大学承办。
参赛项目要求能够将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行业产业紧密结合,培育产生基于互联网的新产品、新服务、新业态、新模式,以及推动互联网与教育、医疗、社区等深度融合的公共服务创新。
China Science & Technology Overview学术研究基于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的几点思考*张建鹏(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江苏南京210023)摘要:“互联网+”已成为一种势不可挡的时代潮流,不断激励着大众创新与万众创业。
2015年4月,李克强总理在视察吉林大 学时,决定举办一项全国性的创新创业大赛,首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应运而生。
截至2020年1月大赛已成功举办了五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为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提供了重要平台。
本文结合大赛实践经历,总结了 自身参赛经验,深入探讨大赛举办的意义,并在参赛项目的培育方式、师生团队的组建及参赛注意事项等几个方面,多角度提出了自 己的见解和看法,对于提升大学生的创业实践能力,培养他们的“互联网+”创新创业思维,具有积极的意义。
切实践行了“大众创 业,万众创新”的战略目标和思想,通过大赛实践不断为社会培养出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创业意识的高水平人才。
关键词:“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思考 中图分类号:G647.38文献标识码:A “互联网+”是以互联网为手段,利用信息技术平台,将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进行深度融合,创造新的发展生态,其本质是传统产业的网络化和数据化,是互联网与各领域 的融合发展。
“互联网+”已成为一种势不可挡的时代潮 流,不断激励着大众创新与万众创业。
首届中国“互联 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于2015年4月诞生,作为全 国性的创新创业大赛,该赛事取得了丰硕成果,成为深化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平台。
2020年开始,第六届大赛更名为中国国际“互联网+”大 学生创新创业大赛。
作者在大赛之中,也取得了国赛金奖 一项、银奖一项、铜奖二项的好成绩。
本文结合大赛实 践,不断总结经验,深入探讨大赛举办的意义、参赛项目 的培育方式、师生团队的组建及大赛注意事项等几个方 面,并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和看法。
首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筹备工作分工方案为做好首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筹备工作,按照《首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筹备工作方案》制定以下分工方案:党委办公室1.负责大赛期间国家领导、主办单位领导及省市相关部门领导活动安排和接待工作;2.负责制定本单位工作方案。
校长办公室1.负责大赛期间各参赛高校领导的活动安排和接待工作;2.负责协调我校领导及校内有关单位负责人参加相关活动;3.负责筹备大赛期间与吉林省、长春市相关部门的协调工作;4.负责筹备大赛期间校内各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工作;5.负责制定本单位工作方案。
宣传部1.协助教育部新闻办召开新闻发布会;2.负责大赛期间媒体中心相关工作,及各相关媒体的联络及接待工作;3.负责大赛期间广播电视媒体、平面媒体及网络媒体的联络、新闻报道与宣传工作;4.负责校园创新创业氛围营造及校园彩化工作;5.负责大赛吉祥物、会旗、会徽、会歌设计征集工作;6.负责大赛相关活动电视与网络的直播、录播工作;7.负责制定本单位工作方案。
学生工作部1.负责大赛期间各高校参赛人员的接待工作;2.负责大赛期间校际交流工作;3.配合教务处做好参赛工作;4.负责制定本单位工作方案及特殊情况应急预案。
研究生院1.配合教务处做好参赛工作;2.负责制定本单位工作方案。
教务处1.负责学校参赛团队选拔和校级比赛组织工作;2.负责赛制工作;3.负责大赛期间本科生的教学安排工作;4.负责大赛期间使用教学场地的落实工作;5.负责制定本单位工作方案及特殊情况应急预案。
科技处1.配合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与服务中心做好成果转化工作;2.配合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与服务中心做好学术论坛工作;3.负责制定本单位工作方案。
公共关系处1.负责邀请相关企业赞助;2.协助校办做好与吉林省、长春市有关部门的协调工作;3.负责大赛期间赞助企业人员的接待工作;4.负责制定本单位工作方案。
财务处1.负责大赛财务保障工作。
首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组委会2015年6月一、大赛简介 (2)二、参赛指南 (3)1.参赛项目要求 (3)2.参赛对象 (3)3.报名方式 (4)4.大赛组委会联系方式 (4)三、赛事安排 (5)1.报名阶段 (5)2.初赛复赛阶段 (5)3.全国总决赛阶段 (5)四、评审及奖项说明 (7)1.专家委员会 (7)2.各环节评审要点 (7)3.奖项设置 (8)附件:常见问题解答(FAQ) (9)一、大赛简介首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以“‘互联网+’成就梦想,创新创业开辟未来”为主题,由教育部与有关部委和吉林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
大赛旨在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激发大学生的创造力,培养造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力军;推动赛事成果转化,促进“互联网+”新业态形成,服务经济提质增效升级;以创新引领创业、创业带动就业,推动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
大赛采用校级初赛、省级复赛、全国总决赛三级赛制。
在校级初赛、省级复赛基础上,按照组委会配额择优遴选项目进入全国决赛。
全国共产生300个团队入围全国总决赛,其中创意组100个团队,实践组200个团队。
全国总决赛由吉林大学承办。
二、参赛指南1.参赛项目要求参赛项目要能够将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行业产业紧密结合,培育产生基于互联网的新产品、新服务、新业态、新模式,以及推动互联网与教育、医疗、社区等深度融合的公共服务创新。
主要包括以下类型:(1)“互联网+”传统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在传统产业(含一二三产业)领域应用的创新创业项目;(2)“互联网+”新业态:基于互联网的新产品、新模式、新业态创新创业项目,优先鼓励人工智能产业、智能汽车、智能家居、可穿戴设备、互联网金融、线上线下互动的新兴消费、大规模个性定制等融合型新产品、新模式;(3)“互联网+”公共服务:互联网与教育、医疗、社区等结合的创新创业项目;(4)“互联网+”技术支撑平台: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创业项目。
广东省教育厅关于公布首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广东省分赛获奖名单的通知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广东省教育厅
•【公布日期】2015.09.25
•【字号】粤教毕函〔2015〕34号
•【施行日期】2015.09.25
•【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教育其他规定
正文
广东省教育厅关于公布首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广东省分赛获奖名单的通知
粤教毕函〔2015〕34号各普通高校:
“首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广东省分赛”已于9月13日圆满结束。
本届大赛得到省内各高校的大力支持和积极响应,最终共有来自105所高校的2167个团队、超过11000名学生报名参赛。
经过校级初赛、省级复赛和省级决赛三个阶段的选拔推荐及严格评审,本届大赛的各类奖项已经揭晓。
现将大赛评比结果印发给各高校,希望各高校认真总结、互相学习,并以本次大赛为契机,不断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以立德树人、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为着力点,推动我省高校人才培养工作迈上新台阶。
附件:首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广东省分赛获奖名单
广东省教育厅
2015年9月25日。
首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热点问题解答首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热点问题解答为激发国内高校学生创新创业热情,展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成果,教育部昨天传出消息,将组织举行2016年首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
大赛要求参赛作品能够将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行业产业紧密结合,培育产生基于互联网的新产品、新服务、新业态、新模式,以及推动互联网与教育、医疗、社区等深度融合的公共服务创新。
据介绍,此次大赛参赛项目主要包括四种类型:一是“互联网+”传统产业;二是“互联网+”新业态;三是“互联网+”公共服务;四是“互联网+”技术支撑平台。
大赛分报名、初赛复赛、总决赛三个阶段。
报名时间为6月8日至7月31日。
全国总决赛时间定于10月中旬在吉林大学举行。
此次大赛共设立金奖30个、银奖70个、铜奖200个,并在金奖团队中设立冠、亚、季军。
首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问题解答近日,教育部新闻办官方微博“微言教育”邀请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张大良和网友互动,解答首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相关问题。
问:对于高校来说,什么样的项目符合“互联网+”的要求? 张大良:本次大赛的主要任务是把大赛作为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重要抓手,引导各地各高校主动服务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切实提高高校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
参赛项目要求能够将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行业产业紧密结合,培育产生基于互联网的新产品、新服务、新业态、新模式,以及推动互联网与教育、医疗、社区等深度融合的公共服务创新。
参赛项目主要分四类:一是“互联网+”传统产业,即新一代信息技术在传统产业领域应用的创新创业项目。
二是“互联网+”新业态,即基于互联网的新产品、新模式、新业态创新创业项目。
三是“互联网+”公共服务,即互联网与教育、医疗、社区等结合的创新创业项目。
学术与研究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开展“互联网+”大学生创业创新大赛的经验体会吉林广播电视大学 宋思涵摘要:做为职业院校的教师,培养技能性和应用型人才,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一直是我们的努力方向。
在课堂的创业创新教育中,理论和实践最好的结合方式就是带领学生做创业项目,和参加创业创新大赛。
并将赛事成果转化,促进“互联网+”新业态形成,服务经济提质增效升级;以创新引领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推动高校毕业生向更高质量创业就业。
回顾这五届参赛经历,有很多的收获和经验,在这时和同行们分享一下。
关键词:“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首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以”’互联网+’成就梦想,创新创业开辟未来”为主题,迅速在广大大学生中掀起了创业高潮。
大赛旨在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激发大学生的创造力,培养造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力军;推动赛事成果转化,促进”互联网+”新业态形成,服务经济提质增效升级;以创新引领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推动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
实现当代大学生的强国梦。
开赛五年来,取得的效果远远超过了大赛本身,“互联网+”大赛的持续开展,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以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为重点,以完善条件和政策保障为支撑,促进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紧密结合。
加快培养规模宏大、富有创新精神、勇于投身实践的创新创业人才,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的人才智力支撑。
一、如何选择项目常言到不熟不做;越有民族性越有国际性。
对于有的参赛学生来说。
也许单从科学技术方面来讲我们没有优势,尤其是文科学生。
但在选择某一项目后能适当加入民族特色的成分,就会为项目本身增色不少,也很大程度是提高了项目的竟争力并同时拥有了良好的创意。
同时也要注意:项目紧跟政策导向,关心民生。
比如第四届大学生“互联网+”大赛,我们贵州的一个学生的参赛项目《生态农业》就因为融入了当在的风土人情,获得铜奖。
首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项目创业计划书1附表创业计划书创业名称创业者姓名日期通信地址电话(或传真)电子邮件2目录一、企业概况 (4)二、创业计划作者的个人情况 (4)三、市场评估 (5)四、市场营销计划 (6)五、企业组织结构 (7)六、固定资产 (8)七、流动资金(月) (10)八、销售收入预测(12个月) (12)九.销售和成本计划 (13)十、现金流量计划 (14)3一、企业概况主要经营范围企业类型:生产制造零售批发服务农业新型产业传统产业其他二、创业计划作者的个人情况以往的相关经验(包括时间)教育背景,所学习的相关课程(包括时间):4三、市场评估目标顾客描述:市场容量或本企业预计市场占有率:市场容量的变化趋势:竞争对手的主要优势:1.2.3.4.5.竞争对手的主要劣势:1.2.3.4.5.本企业相对于竞争对手的主要优势:1.52.3.4.5.本企业相对于竞争对手的主要劣势:1.2.3.4.5.四、市场营销计划1.产品2.价格63.地点(1)选址细节:(2)选择该地址和的主要原因(3)销售方式(选择一项并打√):将把产品或服务销售或提供给:最终消费者零售商批发商(4)选择该销售方式的原因:4.促销7)合伙(合作)人与合伙(合作)协议:六、固定资产1.工具和设备根据预测的销售量,假设达到100%的生产能力,企业需要购买以下设备:82.交通工具根据交通及营销活动的需要,拟购置以下交通工具:3.办公家具和设备办公室需要以下设备:94.固定资产和折旧概要七、流动资金(月)1.原材料和包装102.其他经营费用(不包括折旧费和贷款利息)11八、销售收入预测(12个月)12131415。
首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落幕(湖南省获奖名单)
获奖榜单
湖南2金7银10铜
湖南省13所高校的19个项目参与全国总决赛角逐,取得2金、7银、10铜的傲人成绩,获奖项目总数排名全国第二,并荣获大赛优秀组织奖。
金奖
切糕王子阿迪力(长沙理工大学)
电力互联网故障自愈控制系统芮可欣(长沙理工大学)
银奖
实时沉浸式装修体验系统李芃江(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修修帮”在线维修平台龚继(湖南科技学院)
实验室智能化平台建设金冠华(中南大学)
湖南大妈文化创意传播有限公司雷涛(邵阳学院)
基于ABA系统教学法的儿童自闭症辅助康复项目-嘟小孩(Dudu+) 侯韬(湖南师范大学)
未视APP 张果(吉首大学)
小百文化新媒体矩阵袁勇兵(长沙理工大学)
铜奖
浆纸在线高晗(湖南大学)
知会杨秀冬(湖南农业大学)
虚拟工程训练中心文金艳(湖南大学)
俏夕阳老年居家照护有限公司石溪溪(湖南中医药大学)字恋映象谈鑫(长沙学院)
优护O2O健康陪护平台文毅(湖南中医药大学)
同城快跑周乐意(长沙理工大学城南学院)
掌上茶梦江小梦(湖南科技学院)
煎职联盟网络平台王荣华(湖南工程学院)
映工业龙招辉(湖南民族职业学院)。
首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
学生参赛手册
首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组委会
2015年6月
目录
一、大赛简介 (2)
二、参赛指南 (3)
1.参赛项目要求 (3)
2.参赛对象 (3)
3.报名方式 (4)
4.大赛组委会联系方式 (4)
三、赛事安排 (5)
1.报名阶段 (5)
2.初赛复赛阶段 (5)
3.全国总决赛阶段 (5)
四、评审及奖项说明 (7)
1.专家委员会 (7)
2.各环节评审要点 (7)
3.奖项设置 (8)
附件:常见问题解答(FAQ) (9)
一、大赛简介
首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以“‘互联网+’成就梦想,创新创业开辟未来”为主题,由教育部与有关部委和吉林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
大赛旨在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激发大学生的创造力,培养造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力军;推动赛事成果转化,促进“互联网+”新业态形成,服务经济提质增效升级;以创新引领创业、创业带动就业,推动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
大赛采用校级初赛、省级复赛、全国总决赛三级赛制。
在校级初赛、省级复赛基础上,按照组委会配额择优遴选项目进入全国决赛。
全国共产生300个团队入围全国总决赛,其中创意组100个团队,实践组200个团队。
全国总决赛由吉林大学承办。
二、参赛指南
1.参赛项目要求
参赛项目要能够将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行业产业紧密结合,培育产生基于互联网的新产品、新服务、新业态、新模式,以及推动互联网与教育、医疗、社区等深度融合的公共服务创新。
主要包括以下类型:
(1)“互联网+”传统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在传统产业(含一二三产业)领域应用的创新创业项目;
(2)“互联网+”新业态:基于互联网的新产品、新模式、新业态创新创业项目,优先鼓励人工智能产业、智能汽车、智能家居、可穿戴设备、互联网金融、线上线下互动的新兴消费、大规模个性定制等融合型新产品、新模式;
(3)“互联网+”公共服务:互联网与教育、医疗、社区等结合的创新创业项目;
(4)“互联网+”技术支撑平台: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创业项目。
2.参赛对象
(1)参赛对象须以创新创业团队为单位报名参赛,允许跨校组建团队,每个参赛团队不少于3人。
(2)大赛分为创意组和实践组:
创意组:申报人是团队负责人或创业企业法人,为普通高等学校在校生(可以是本专科生、研究生,不含在职学生);团队尚未正式注册或注册时间晚于2015年5月1日。
实践组:申报人是创业企业法人,为普通高等学校在校生(可以是本专科生、研究生,不含在职学生)或毕业5年以内(2010年6月10日之后毕业)的毕业生;创业企业在2015年5月1日前已注
册。
3.报名方式
可通过大赛官网、大赛APP或大赛微信公众平台进行参赛报名(选择其中一种方式均可提交报名信息)。
(1)大赛官网:全国大学生创业服务网()
(2)大赛APP
(3)大赛微信公众平台
4.大赛组委会联系方式
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黄晶
联系电话:(010)66092081,传真:(010)66097332
电子邮箱:huangjing@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大木仓胡同37号,邮编:100816 吉林大学团委代磊
联系电话:(0431)85166554,传真:(0431)85159217
电子邮箱:dailei@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前进大街2699号,邮编:130012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理工处李灿
联系电话:(010)66096262,传真:(010)66096949
电子邮箱:lican@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大木仓胡同37号,邮编:100816
三、赛事安排
1.报名阶段(2015年6月8日-2015年7月31日)
参赛团队通过上述大赛官网、大赛APP或大赛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微信公众号:大学生创业服务网)进入报名系统,按步骤填写创业团队负责人个人注册信息、创业项目信息、团队成员及指导老师信息、创业项目其他信息等。
填写完整后,点击“立即报名”。
2.初赛复赛阶段(2015年8月1日-2015年9月15日)
初赛由高校组织,复赛由省(区、市)教育厅组织。
初赛复赛阶段的参赛材料、比赛环节、评审方式等由各省各高校自行决定。
初赛复赛阶段中的具体安排请咨询各省(区、市)联系人(登录全国大学生创业服务网可查看联系人电话)。
各高校对本校报名的项目组织初赛,遴选参加省级复赛的项目。
各省(区、市)在9月15日前完成省级复赛,遴选参加全国总决赛的候选项目。
3.全国总决赛阶段(2015年10月)
第一轮:300进100
参赛材料为项目计划书及一分钟展示视频。
实践组参赛团队还需提交组织结构代码证、营业执照复印件及其他佐证材料(专利、著作、政府批文、鉴定材料等)。
参赛材料按后续通知文件要求,提交至大赛组委会,具体为:
①书面材料:项目计划书一份(组织结构代码证、营业执照复印件及其他佐证材料附后),使用A4纸双面打印装订。
②电子版:包括一分钟展示视频及项目计划书电子版。
视频格式不限,需保证画面流畅,声音清晰,大小不超过1G。
项目计划书电子版为PDF文件,大小不超过30Mb。
由大赛评审委员会对入围全国总决赛参赛团队的项目计划书、一
分钟展示视频及其他佐证材料进行评审。
实践组前70名、创意组前30名晋级下一轮比赛,其余200个团队颁发大赛铜奖。
第二轮:100进30。
参赛团队进行现场创业项目展示(15分钟)并回答评委提问(5分钟)。
实践组按照参赛项目类别划分小组进行评审,遴选出20个团队晋级;创意组遴选出10个团队晋级。
晋级团队颁发金奖,其余70个团队颁发银奖。
第三轮:决出冠亚季军。
30个晋级团队通过投资人面谈、现场创业项目展示(5分钟)及答辩(5分钟)、项目互换互评(20分钟)三个环节的竞赛,争夺冠亚季军。
四、评审及奖项说明
1.专家委员会
大赛设立专家委员会,由大赛组委会邀请行业企业、创投风投机构、大学科技园、高校和科研院所专家组成,负责参赛项目的评审工作,指导大学生创新创业。
2.各环节比赛内容
(1)项目计划书评审
创意组根据团队创意设计撰写项目计划书,实践组根据公司实际经营情况撰写创业项目计划书。
内容主要包括产品/服务介绍、市场分析及定位、商业模式、营销策略、财务分析、风险控制、团队介绍及其他说明。
(2)项目展示及答辩
参赛团队进行创新创业项目展示并回答评委提问。
项目展示内容主要包括产品/服务介绍、市场分析及定位、商业模式、营销策略、财务分析、风险控制、团队介绍等。
可进行产品实物展示。
展示及答辩过程中,语言表达简明扼要,条理清晰。
(3)投资人面谈
参赛团队与数位风险投资人进行逐一面谈,并结合自身创业项目制定合理可行的风险投资方案,在规定时间内与投资人商议,确定投资意向。
评委会通过各参赛团队风险投资方案展示、答辩表现、获得投资意向数量等几个要素进行评分。
4)项目互换互评
参赛团队提前进行抽签两两分组,预先拿到对方项目计划书进行准备。
比赛现场各团队对对方团队创业项目进行评析,客观评估对方项目优劣势并提出改进建议。
每队20分钟,共计40分钟。
评析过程中可向对方提问,对方一次性作答时间不得超过3分钟。
如未提问,
对方不可主动发言。
3.奖项设置
金奖30个、银奖70个、铜奖200个;
集体奖:按照高校获奖情况奖励前20名;
优秀组织奖:按照省级竞赛组织和获奖情况奖励8名。
附件:常见问题解答(FAQ)
1.本次大赛网站、APP和微信公众账号都可以提交报名信息吗?
答:可以。
2.报名参赛后还可以修改吗?
报名参赛后,还可以修改项目计划书和项目信息。
报名截止后,不能再修改。
3.本次大赛能否个人报名参赛?
答:不可以。
本次大赛必须以团队形式报名参赛,每个团队成员不能少于3人(包括项目负责人在内)。
4.本次大赛能否创意组和实践组同时报名参赛?
答:不可以同时报名参赛。
5.本次大赛可以跨校组队吗?
答:本次大赛可以跨校组建团队报名。
6.参赛团队所有成员必须是大学生吗?
答:参赛团队申报人及团队核心成员须符合大赛通知要求,为普通高等学校在校生(可以是本专科生、研究生,不含在职学生)或毕业5年以内(2010年6月10日之后毕业)的毕业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