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TheChineseSNA
- 格式:ppt
- 大小:63.00 KB
- 文档页数:22
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的重要分类及对核算的影响一、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国民经济核算是对国民经济活动进行整体的系统的核算,也就是以社会再生产全过程为对象的宏观经济核算。
它从数量上系统地反映国民经济运行状况及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生产、分配、交换、使用各个环节之间以及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的内在联系,为国家宏观经济管理提供依据。
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社会经济发展的测量系统,包括人力、物力、财力、资源与利用,又有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以及经济运行的总量、速度、比例和效益。
二、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的重要分类及影响:国民经济核算的分类一般都会存在一下几个基本问题:分类对象:可以是从事经济活动的主体,也可以是经济活动本身的性质,内容或其结果等。
分类单位:分类单位就是国民经济分类的另一个重要问题,有分类对象决定,即按什么对象确定其单位的归属。
从理论上讲,国民经济分类对象,根据分类研究目的的不同,可以是以企业、机关、团体等位基本单位,也可以是个人,或者是产品作为基本单位加以研究分析。
分类的标志:常用的分类标志有:产品的属性或特征、经济单位的活动性质、隶属关系、经济类型等。
SNA采用的是全面生产概念,以所生产的货物和所提供的服务能够成为市场交易的对象为标准,所以在这一生产概念下,该体系就要求对生产部门进行三次产业分类法,以各部门的国民经济职能为划分依据。
按照三次产业分类,第一产业:农林牧渔业;第二产业:工业和建筑业;第三产业:其他产业。
我国现行的按照产业分类标准一共有20门类,95大类,396中类,913小类,在这些分类中制造业门类的分类较多,有30大类,169中类,482小类,划分比详细。
和MPS体系不同的是,SNA认为不光物质劳动创造财富,服务性劳动也是同样创造财富的,因此在分类的时候,不必将物质生产与非物质生产进行区分,而是将各产业按其在国民经济内部职能的不同进行三次产业分类。
这种分类十分重要,因为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和健康发展没有适当的产业规模,没有协调合理的产业结构是不可想象的,因此,准确地描述国民经济的产业规模和产业结构,为宏观经济管理提供详细的基础数据十分必要,而这也是中国新核算体系的基本职能。
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第一节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概念与作用第二节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建立与发展第三节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基本结构与内容第四节国民经济统计与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第一节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概念与作用一、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概念(一)国民经济与国民经济核算国民经济是由各行各业构成的,是各部门的总和,它的基本细胞就是各个企业、事业和行政单位以及居民户。
这些单位的经济活动是连续不断进行的,各单位之间存在着错综复杂的经济联系。
从宏观角度看,国民经济运行就是社会再生产全过程,即从生产到分配、交换直至最终使用的周而复始的经济循环。
国民经济核算是以整个国民经济为对象的宏观核算。
具体来说,国民经济核算是以一定的经济理论为指导,综合应用统计、会计和数学系等方法,对一国(或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各类经济主体的经济活动及其在特定时点的结果和各重要总量指标及其组成部分进行系统、综合、全面的测定,用以跟踪、描述一国国民经济的联系和结构的全貌。
(二)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概念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有两层涵义:1.指国家或国际为统一国民经济核算而制定的核算标准和规范。
它以一定的经济理论为基础,明确规定了一系列核算概念和核算原则,制定了一套反映国民经济运行的指标体系、分类标准和科学的核算方法,以及相应的表现形式,为国民经济核算提供了一套逻辑一致和结构完整的核算构架。
2.指全面、系统反映国民经济运行的数据体系。
它是遵循一定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标准和规范对国民经济进行全面核算的结果,是一整套国民经济核算资料,是国家宏观经济决策和调控的重要基础。
二、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作用1.是反映国民经济运行状况的有效工具,是整个经济信息系统的核心。
2.是加强经济管理和制定政策的重要依据。
3.可用于国际比较。
4.具有推动统计和其他核算现代化的功能。
三、国民账户体系(SNA)简介SNA是适用于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国民经济核算,首创于英国。
1953年,联合国统计委员会公布了“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及其附属表”,标志着SNA的正式诞生。
国民经济核算体系1、国民经济核算的含义国民经济核算是以整个国民经济为对象的宏观经济核算,它通过对社会再生产全过程进行系统的计算、测定和描述,从数量上反映国民经济运行状况,反映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生产、分配、交换、使用各环节之间以及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的内在联系,为国家宏观经济管理提供依据。
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国家和国际组织为国民经济核算而制定的核算标准和规范。
它是以一定的经济理论为基础,明确规定一系列核算概念和核算原则,制定一套反映国民经济运行的指标体系、分类标准和核算方法以及相应的表现形式,形成一套逻辑一致、结构完整的核算框架。
二、是指全面、系统反映国民经济运行的数据体系。
它是根据上述标准和规范对国民经济进行核算的结果,形成的一整套国民经济核算资料和宏观经济信息系统,是国家宏观经济决策和调控的重要基础。
2、国民经济核算的作用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是国民经济宏观管理的重要工具,它对指导和调控国民经济运行,使其保持良好态势有着重要的作用。
(1)为宏观决策和制订国民经济发展计划提供科学依据。
宏观决策和经济发展计划的制定必须建立在对当前经济发展状况的正确估计和对未来发展科学预测的基础上。
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则可以全面地、综合地反映国民经济运行的过程和结果,为决策和计划提供基础数据,还可以为预测未来提供宏观经济模型。
(2)对国民经济运行进行监测。
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定期提供的信息,可以反映国民经济运行的总体情况,以及各环节、各部门的运行动态,据以及时监测国民经济发展是否正常,及时发现各环节、各部门之间的不协调现象,以便于尽快采取调控措施,促使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地发展。
(3)为宏观经济分析提供基础数据。
根据国民经济核算资料可对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规模、速度、结构、重要比例关系及经济效益进行分析和评价,并对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总量平衡关系,投资与储蓄平衡、财政平衡、信贷平衡、国际收支平衡的关系,以及各部门之间相互依存关系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为宏观经济管理提供依据。
思考与练习1.名词解释SNA 国内生产总值名义变量实际变量净出口间接税国内生产净值国民收入个人可支配收入绿色GDP2.试述六大经济总量包括哪些项目?各个经济量之间有何关系?4.国民收入核算方法有哪几种?5.简述两部门经济、三部门经济以及四部门经济具体如何循环的?6.在统计中,社会保险税增加对GDP、GNP、NNP、NI、PI和PDI这六个经济总量中那个总量有影响?为什么?7.如果甲乙两国并成一个国家,对GDP总和会有什么影响(假定两国产出不变)?8.储蓄-投资恒等式为什么不意味着计划的储蓄恒等于计划的投资?9.经济国民经济核算时要遵循社么样的平衡原则。
10.以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为例介绍SNA的基本内容。
11.试用收入法说明GDP的构成。
11.如何理解产出等于收入,产出等于支出两个等式?12.假定国内生产总值是10000亿美元,个人可支配收入是8200亿美元,政府预算赤字是400亿美元,消费是7600亿美元,贸易赤字是200亿美元。
计算储蓄、投资、政府支出。
13.假定某国各项经济指标如下:消费支出:3000亿;总投资:2000亿;政府支出:900亿;进口:300亿;出口:150亿;工资:4200亿;间接税未知;利息:200亿,租金:250亿;利润:400亿;折旧:100亿;非企业收入:400亿‘根据所给资料进行:(1)用支出法计算该国国内生产总值;(2)该国间接税为多少?(3)该国国内生产净值为多少?14.假定某经济社会有A、B、C三个厂商,A厂商年产出5000美元,卖给B、C和消费者。
其中B买A的产出200美元,C买2000美元,其余2800美元卖给消费者。
B年产出500美元,直接卖给消费者,C年产出6000美元,其中3000美元由A买,其余由消费者买。
(1)假定投入在生产中用光,计算价值增加;(2)计算GDP为多少;(3)如果只有C有500美元折旧,计算国民收入。
1.名词解释(1)SNA: 即国民账户体系。
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是指对一个国家或地区整体经济活动进行系统性、定量化的描述和分析的一种方法体系。
它包括国内生产总值(GDP)、国民收入、国民支出等指标,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基本状况的重要工具。
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基本概念1. GDP(国内生产总值)GDP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总价值,通常用于衡量一个国家的经济规模和增长速度。
GDP包括三种计算方法:生产法(按产出计算)、支出法(按支出计算)和收入法(按收入计算)。
2. 国民收入国民收入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所有居民取得的收入总和,包括劳动报酬、利润、利息、租金等。
国民收入的构成可以反映一个国家经济结构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情况。
3. 国民支出国民支出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的总支出,包括个人消费支出、政府消费支出、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和出口净额。
国民支出的结构可以反映一个国家的经济活动和资源配置情况。
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作用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可以帮助政府、企业和个人更准确地了解全国经济运行情况,做出更科学的宏观经济政策和经济决策。
通过对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分析,人们可以及时发现经济问题,预测经济发展趋势,促进经济稳定增长。
此外,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还可以用于国际比较和国际合作,帮助不同国家之间更好地了解彼此的经济情况,促进经济交流与合作,推动全球经济的稳健发展。
结语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基本状况的重要工具,对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和经济决策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建立和运行,人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研究国家经济运行规律,促进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国民经济核算体系1、国民经济核算的含义国民经济核算是以整个国民经济为对象的宏观经济核算,它通过对社会再生产全过程进行系统的计算、测定和描述,从数量上反映国民经济运行状况,反映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生产、分配、交换、使用各环节之间以及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的内在联系,为国家宏观经济管理提供依据。
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国家和国际组织为国民经济核算而制定的核算标准和规范。
它是以一定的经济理论为基础,明确规定一系列核算概念和核算原则,制定一套反映国民经济运行的指标体系、分类标准和核算方法以及相应的表现形式,形成一套逻辑一致、结构完整的核算框架。
二、是指全面、系统反映国民经济运行的数据体系。
它是根据上述标准和规范对国民经济进行核算的结果,形成的一整套国民经济核算资料和宏观经济信息系统,是国家宏观经济决策和调控的重要基础。
2、国民经济核算的作用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是国民经济宏观管理的重要工具,它对指导和调控国民经济运行,使其保持良好态势有着重要的作用。
(1)为宏观决策和制订国民经济发展计划提供科学依据。
宏观决策和经济发展计划的制定必须建立在对当前经济发展状况的正确估计和对未来发展科学预测的基础上。
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则可以全面地、综合地反映国民经济运行的过程和结果,为决策和计划提供基础数据,还可以为预测未来提供宏观经济模型。
(2)对国民经济运行进行监测。
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定期提供的信息,可以反映国民经济运行的总体情况,以及各环节、各部门的运行动态,据以及时监测国民经济发展是否正常,及时发现各环节、各部门之间的不协调现象,以便于尽快采取调控措施,促使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地发展。
(3)为宏观经济分析提供基础数据。
根据国民经济核算资料可对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规模、速度、结构、重要比例关系及经济效益进行分析和评价,并对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总量平衡关系,投资与储蓄平衡、财政平衡、信贷平衡、国际收支平衡的关系,以及各部门之间相互依存关系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为宏观经济管理提供依据。
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简介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简介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是以整个国民经济为对象的宏现核算。
它源于统计、会计、业务核算,是对三大核算的综合。
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是对国民经济运行过程及其结果进行全面计算和描述的宏现经济信息系统。
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建立和发展,走过了漫长而艰难曲折的道路。
回顾其建立与发展的历史过程,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的1952年至1984年。
这一阶段采用的是物质产品平衡表体系(MPS),它是当时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下的历史产物。
第二阶段为1985年至1992年。
这一阶段是MPS和SNA两种核算体系共存阶段。
当时采用两种体系相互并存的方式,主要是因为当时中国实行的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加之,国际上前苏联东欧等国家仍继续采用MPS 体系。
应当说,这两种体系共存的现象,深深打上了当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理论发展制约的烙印,有着特殊的历史背景。
1992年,中国在参照国际标准的基础上,成功地研制出符合中国实际的、能够把两种核算体系相互转换的《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试行方案(1992)》并付诸实施,从而较好地解决了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换时期的核算问题。
在这一阶段,国家统计局不仅发布以 MPS的“国民收入”为核心指标的系列核算数据,同时还发布以SNA的“国内生产总值”为核心指标的系列核算数据,并且成功地解决了历史国民核算资料的相互衔接问题。
第三阶段为1993年至今。
这一阶段是取消MPS、采用SNA基本核算框架、核算原则和方法,并结合中国的实际建立中国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时期,也可称之为与国际接轨时期。
在此阶段,为了适应中国改革开放新形势发展及宏观经济管理的需要,中国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以联合国1993年 SNA为基础,结合中国的具体情况,设计和编制了国内生产总值及其使用表、投入产出表、资金流量表、资产负债表、国际收支平衡表和一套国民经济循环帐户,同时取消了 MPS的国民收入等有关指标。
“SNA”简介安徽大学张德元“SNA”是“System of Nationnal Accounts”的缩写,意即国民经济帐户体系;它是当今世界各国普遍采用的国民经济统计核算体系。
但由于历史原因,我国对“SNA”的研究和应用起步很晚;时至今日,在经济界仍有些同志对“SNA”这个符号感到陌生。
下面对“SNA”的性质和内容做个概述,供同志们参考。
一、“SNA”核算的内容作为国民经济统计核算体系,“SNA”的内容不包括统计分析部分,它的内容主要包括再生产条件统计、再生产过程统计和再生产结果统计。
再生产条件包括人力、物力和财力等方面的条件,主要表现为固定资产和流动资产;为此“SNA”设置了资产负债的统计。
再生产过程实际上就是生产要素的投入和生产成果的产出过程,其中包括中间产品的生产和消耗,“SNA”用投入产出的核算来说明再生产的这种运动过程。
再生产的结果是指全社会最终产品和劳务价值的总和,即国内生产总值。
为了全面地反映国内生产总值的形成和使用状况,“SNA”必须进行国内生产总值的统计核算,并把它作为整个核算体系的中心。
再生产既是实物运动过程又是价值运动过程,为了从价值运动的角度考察国内生产总值的分配和再分配,需要对全社会的资金流量进行研究。
为了适应这种需要,“SNA”相应地建立了资金流量核算。
本国的再生产过程会受到对外贸易往来、劳务输出和输入等国际经济关系的影响,因此“SNA”还把国际经济往来的统计核算列入其核算体系之中。
综上所述,“SNA”的核算内容主要包括五大核算——国内生产总值核算、投入产出核算、资金流量核算、资产负债核算和国际收支核算。
二、“SNA”和“MPS”“SNA”和“MPS”是长期以来并存于世界不同国家之间的两大统计核算体系,它们都是联合国统计委员会设计和公布的国民经济核算方案。
联合国于1953年制定出版了《国民帐户体系及辅助表》,简称SNA;而于1977年公布了《物质产品平衡表体系》(The System Product Balances),简称MPS。
《国民经济核算概论》试题及答案一、名词解释(5道题)1. 国内生产总值(GDP)2. 国民收入(NI)3. 支出法4. 生产法5. 国民经济核算体系(SNA)答案:1. 国内生产总值(GDP): 在一定时期内,一国或地区的全部常住单位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的市场价值总和。
2. 国民收入(NI): 从国民经济核算角度,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所创造的新增价值,包括工资、利息、利润和租金等。
3. 支出法: GDP核算方法之一,通过计算一个经济体在一定时期内最终产品和服务的总支出来核算GDP。
4. 生产法: GDP核算方法之一,通过计算一个经济体在一定时期内各个产业部门生产的总产值减去中间投入后的增加值来核算GDP。
5. 国民经济核算体系(SNA): 由联合国统计署制定的一套全面的、系统的、与国际接轨的经济核算体系,用于描述经济活动及其结果。
二、填空题(5道题)1. GDP的三种核算方法分别是____、____和____。
2. 支出法GDP的四大构成部分是____、____、____和____。
3. 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反映的是一个国家的____。
4. 恩格尔系数是指一个家庭中____在总支出中的比重。
5. 国民经济核算中,最终消费支出包括____和____。
答案:1. 生产法、收入法、支出法2. 消费支出、投资支出、政府购买、净出口3. 经济增长速度4. 食品支出5. 居民消费、政府消费三、单项选择题(5道题)1. GDP是用来衡量一个国家()。
a. 生产总量b. 生活水平c. 经济健康状况d. 收入分配情况2. 下列哪一种支出不包括在支出法GDP中()。
a. 消费支出b. 投资支出c. 政府购买d. 转移支付3. 国民收入等于()。
a. GDPb. GDP -折旧c. GDP -间接税d. GDP -折旧-间接税+ 补贴4. 下列关于生产法计算GDP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包括所有企业的总收入b. 仅包括最终产品的价值c. 不包括中间产品的价值d. 包括所有产品的市场价格5. GDP平减指数主要用来反映()。
“SNA”简介安徽大学张德元“SNA”是“System of Nationnal Accounts”的缩写,意即国民经济帐户体系;它是当今世界各国普遍采用的国民经济统计核算体系。
但由于历史原因,我国对“SNA”的研究和应用起步很晚;时至今日,在经济界仍有些同志对“SNA”这个符号感到陌生。
下面对“SNA”的性质和内容做个概述,供同志们参考。
一、“SNA”核算的内容作为国民经济统计核算体系,“SNA”的内容不包括统计分析部分,它的内容主要包括再生产条件统计、再生产过程统计和再生产结果统计。
再生产条件包括人力、物力和财力等方面的条件,主要表现为固定资产和流动资产;为此“SNA”设置了资产负债的统计。
再生产过程实际上就是生产要素的投入和生产成果的产出过程,其中包括中间产品的生产和消耗,“SNA”用投入产出的核算来说明再生产的这种运动过程。
再生产的结果是指全社会最终产品和劳务价值的总和,即国内生产总值。
为了全面地反映国内生产总值的形成和使用状况,“SNA”必须进行国内生产总值的统计核算,并把它作为整个核算体系的中心。
再生产既是实物运动过程又是价值运动过程,为了从价值运动的角度考察国内生产总值的分配和再分配,需要对全社会的资金流量进行研究。
为了适应这种需要,“SNA”相应地建立了资金流量核算。
本国的再生产过程会受到对外贸易往来、劳务输出和输入等国际经济关系的影响,因此“SNA”还把国际经济往来的统计核算列入其核算体系之中。
综上所述,“SNA”的核算内容主要包括五大核算——国内生产总值核算、投入产出核算、资金流量核算、资产负债核算和国际收支核算。
二、“SNA”和“MPS”“SNA”和“MPS”是长期以来并存于世界不同国家之间的两大统计核算体系,它们都是联合国统计委员会设计和公布的国民经济核算方案。
联合国于1953年制定出版了《国民帐户体系及辅助表》,简称SNA;而于1977年公布了《物质产品平衡表体系》(The System Product Balances),简称M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