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嫦娥一号
- 格式:ppt
- 大小:6.14 MB
- 文档页数:37
“嫦娥一号”——中国的骄傲_1000字2007年10月24日,是让全中国人激动的一个日子。
那天晚上,爸爸打来电话,让我和妈妈赶快打开电脑,观看“嫦娥一号”的发射视频。
从视频中我了解到,嫦娥一号卫星有着金色的外壳,为立方体,两侧各有一个太阳帆板,最大跨度约有18米,预计卫星奔月总共需时157个小时,距离地球接近38。
44万公里。
而过去,中国发射的卫星距离地面一般都在3。
58 万公里左右,两者几乎相差了10倍。
嫦娥一号是我国的首颗绕月人造卫星。
以中国古代神话人物嫦娥命名,已于2007年10月24日18时05分左右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升空,整个“奔月”过程大概需要8-9天。
预计卫星的总重量为2350千克左右,寿命大约有1年。
第二天早上,同学们都围在一起,议论着这件令我们激动万分的事。
我也加入了他们的队伍,和他们一起聊了起来。
是呀,这样的国家大事,怎么不会让我们激动呢?嫦娥一号探月卫星发射成功在政治、经济、军事、科技乃至文化领域都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从政治领域来看,嫦娥一号发射成功体现了中国强大的综合国力以及相关的尖端科技,是中国发展软实力的又一象征,表明了中国在有效地掌握和利用太空巨大资源、实现科研创新、凝聚民心、增强国家竞争力等一系列远大目标的决心与行动。
从经济领域来看,将带动信息、材料、能源、微机电、遥科学等其它新技术的提高,对于促进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从军事领域来看,表明我国的导弹打卫星和激光摧毁卫星的技术已经日臻成熟。
从科技领域来看,将促进中国航天技术实现跨越式发展和中国基础科学的全面发展。
从文化领域来看,嫦娥一号的发射成功具有重要的启蒙意义。
很欣赏在直播的时候,没有任何的解说,只能听见工作人员随时汇报飞船的状态,我们竖起耳朵聆听每一个汇报。
此刻的我们只需静静看着属于中国的骄傲翱翔在太空,静静的感受这个神圣的场面和时刻,也许是宁静的,但我的心中早已失去了平静,心跳伴随着整个飞船的升空。
回顾嫦娥一号的故事摘要:一、嫦娥一号发射背景二、嫦娥一号任务目标三、嫦娥一号重要成果四、嫦娥一号对我国航天事业的意义五、未来嫦娥系列探测器的发展正文:嫦娥一号是我国首颗月球探测器,它的成功发射标志着我国航天事业迈出了重要一步。
回顾嫦娥一号的故事,我们可以看到我国航天科技的进步和不懈探索的精神。
首先,嫦娥一号的发射背景可以追溯到2004年,当时我国正式批准了月球探测工程立项。
经过几年的筹备,嫦娥一号于2007年10月24日成功发射升空。
这次发射是我国航天史上的一次重要突破,使得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月球探测器的国家。
其次,嫦娥一号的任务目标是实现对月球表面地形、地貌、地质结构等方面的探测,为后续月球探测和载人登月奠定基础。
嫦娥一号搭载了多种科学仪器,如立体相机、激光测距仪、微波辐射计等,用于收集月球表面的详细信息。
在任务执行过程中,嫦娥一号取得了多项重要成果。
最为显著的是获取了月球表面高分辨率的遥感图像,为我国月球探测提供了宝贵数据。
此外,嫦娥一号还实现了月球软着陆技术的研究,为后续嫦娥三号、四号等探测器的成功着陆奠定了基础。
嫦娥一号的成功发射和运行,对我国航天事业具有重要意义。
一方面,它提升了我国在国际航天领域的地位,展示了我国科技实力的增长。
另一方面,它为我国后续月球探测和载人登月奠定了基础,推动了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
展望未来,我国将继续发展嫦娥系列探测器,深化对月球和太空的探索。
嫦娥五号、六号等探测器将继续承担月球取样返回、月球南极探测等任务,为人类揭示月球的更多奥秘。
同时,我国还计划实施载人登月探测,实现中华民族月球探险的梦想。
总之,回顾嫦娥一号的故事,我们可以看到我国航天事业取得的辉煌成就。
关于嫦娥一号的介绍三百字嫦娥一号是中国首颗月球探测器,也是中国第一个成功执行月球软着陆任务的探测器。
嫦娥一号的任务是进行月球的测绘和勘探,为后续的月球探测任务做准备。
嫦娥一号于2007年10月24日在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升空,将月球探测器送入地球轨道。
随后,嫦娥一号进行了多次轨道修正,最终成功进入了月球轨道。
2007年11月28日,嫦娥一号进行了一次轨道调整,进入了近月点高度约200公里的环月轨道。
嫦娥一号携带了多个科学仪器,包括激光测距仪、高能粒子探测器、中子探测器等,用于对月球进行测绘和勘探。
嫦娥一号还携带了一块中国国旗和一面奥运会旗帜,意在向全世界展示中国的太空技术实力和奥运精神。
嫦娥一号的着陆器于2007年12月14日成功着陆在月球表面,成为继美国和前苏联之后第三个成功实施软着陆的国家。
着陆器上搭载了激光测距仪、摄像机等仪器,用于对月球表面进行拍摄和测量。
嫦娥一号将这些数据传回地球,为后续的月球探测任务提供了重要的科学数据。
嫦娥一号的任务是限时的,预计在2008年3月1日之前结束。
在其任务期间,嫦娥一号共传回了大量的科学数据和月球表面图像,为人类对月球的认识提供了重要的贡献。
嫦娥一号的成功发射和执行,标志着中国航天事业在探测月球领域取得了重要的突破。
嫦娥一号的成功不仅仅是中国航天事业的胜利,也是人类探索月球的重要一步。
嫦娥一号的成功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中国未来的航天目标提供了重要的经验和参考。
嫦娥一号是中国首颗月球探测器,是中国航天事业的重要里程碑。
嫦娥一号的成功发射和执行,为人类对月球的认识提供了重要的科学数据,也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嫦娥一号的成功不仅仅是中国航天事业的胜利,也是人类探索月球的重要一步。
嫦娥航天器的故事自从人类步入航天时代以来,太空探索一直是人类梦寐以求的目标。
而中国的嫦娥航天器则是中国航天事业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探寻嫦娥航天器的故事。
嫦娥航天器由中国国家航天局(CNSA)研制并成功发射。
首次发射是在2007年,命名为嫦娥一号。
它是中国首个月球探测器,目标是实施月球绕月飞行和返回任务,这标志着中国探索月球的第一步。
嫦娥一号由着陆器和巡视器两部分组成。
着陆器顺利着陆在月球表面并展开工作,成功地传回了月球表面的影像和数据。
而巡视器则继续巡视月球表面,并进行一系列科学实验。
嫦娥一号的成功发射,引发了全国和世界范围内的热烈反响,为中国航天事业赢得了巨大的荣誉。
在嫦娥一号的成功基础上,中国国家航天局于2010年发射了嫦娥二号。
嫦娥二号是在嫦娥一号的基础上进行了升级改进。
它不仅在继续着陆器和巡视器的任务上取得了巨大成功,还展开了更多的科学实验,收集了更多有关月球地质和环境的重要信息。
嫦娥航天器的下一个里程碑是嫦娥三号的发射。
嫦娥三号于2013年发射,并成功在月球表面实施了软着陆。
这是历史上第一次在近四十年后月球再次实现软着陆,标志着中国航天事业的又一重大突破。
嫦娥三号使得中国成为继美国和前苏联之后,第三个在月球上软着陆的国家。
最近的一次嫦娥航天器任务是嫦娥四号的发射,它于2018年成功进入轨道并于2019年1月实现了历史性的月球背面软着陆。
嫦娥四号在月球背面成功释放了一辆供应车和着陆器,展开了一系列科学实验,收集了大量珍贵的数据。
这是人类历史上首次在月球背面成功实施软着陆任务,标志着中国航天事业在太空探索领域的领先地位。
嫦娥航天器的故事既是中国航天事业的蓬勃发展历程,也是人类对于探索太空的勇气和决心的展示。
通过嫦娥航天器的发射和任务,中国展示了其在航天科技领域的成就,并为世界提供了更多了解月球的数据和研究成果。
这些嫦娥航天器的故事,让我们对于未来更加充满希望。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将会看到更多关于嫦娥航天器的壮举和更多令人振奋的航天探索故事的发生。
嫦娥一号卫星乐高知识点嫦娥一号卫星是中国第一颗探月卫星,于2024年10月24日成功发射并进入月球轨道。
该卫星的名称来自于中国古代神话中的仙女嫦娥。
它的发射和运行对中国的太空探索取得了重要的里程碑,以下是关于嫦娥一号卫星的乐高知识点。
1.卫星结构:嫦娥一号卫星由轨道器和着陆器两部分组成。
轨道器用于进入月球轨道,并且携带了各种科学仪器。
着陆器则用于在月球表面降落并展开太陽能电池板。
2.发射:嫦娥一号卫星是由长征三号乙火箭进行发射的,发射地点是中国的西昌卫星发射中心。
3.任务目标:嫦娥一号卫星的主要目标是进行月球轨道环绕和月球表面摄影测绘,同时也进行了一些科学实验和技术试验。
4.科学仪器:轨道器携带了多个科学仪器,包括激光高度计、微波辐射计、光谱相机等。
这些仪器用于测量月球的地形、岩石成分和环境等信息。
5.摄影测绘:嫦娥一号卫星在月球轨道上拍摄了大量的高分辨率照片,对月球表面进行了详细的测绘。
这些照片不仅对研究月球的地质结构和地貌演化有重要意义,还为后续的月球探测任务提供了宝贵的数据。
6.着陆器:嫦娥一号卫星上的着陆器是中国第一个登陆月球的航天器。
它成功降落在月球的广阔平原区域,展开了太阳能电池板并开始工作。
7.数据传输:嫦娥一号卫星通过与地面控制中心的通信连接,将获取的数据传输回地球。
这些数据包括摄影测绘的影像、科学实验的结果等。
8.生命周期:嫦娥一号卫星的设计寿命为一年,但它的实际运行时间要长得多。
在2024年3月1日,科学家在卫星上发现了异常情况,决定将其转移为长期的教学和科研活动,这一转变标志着嫦娥一号卫星正式退役。
9.科学成果:嫦娥一号卫星的任务取得了多项科学成果,包括月球表面的高分辨率图像、月球上的微波辐射测量数据等。
这些成果有助于深入了解月球的构造和演化。
10.探月工程:嫦娥一号卫星是中国“嫦娥工程”的重要一步。
嫦娥工程是中国探索月球的一系列任务,旨在实现人类对月球的综合探测和利用。
总结起来,嫦娥一号卫星是中国第一颗探月卫星,通过摄影测绘、科学实验等手段,取得了一系列科学成果。
第三讲嫦娥奔月一、嫦娥一号卫星奔月成功2007年10月24日18时5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将嫦娥一号卫星成功送入太空。
嫦娥一号是我国自主研制的第一颗月球探测卫星。
1.奔月时间:10月24日18时29分,星箭成功分离之后,嫦娥一号卫星进入近地点为205公里,远地点为50930公里,首先进入周期为16小时的超地球同步轨道。
在花费16小时围绕地球一圈后,地面将发出加速的指令。
于是“嫦娥一号”将上升到周期为24小时的轨道。
一天之后,回到中国上空的“嫦娥一号”再次加速,并升入周期为48小时的轨道。
在两天后,地面发出指令,卫星加速进入奔月轨道。
经过5天的太空之旅,“嫦娥一号”将为月球引力所捕获,逐渐减速后,将最终停留在距离月球表面200公里的月球极地轨道上。
嫦娥奔月的整个过程也完成了。
嫦娥一号在地球轨道上将进行4次变轨,让卫星不断加速,进入地月转移轨道。
每次近地点加速的时间只有短短的几分钟,必须在短时间内及时向卫星发出指令,而卫星发动机必须精确响应,否则卫星就有可能飞向别的方向。
到达月球引力范围后,将通过3次近月制动,建立起距月球200公里的绕月球两极飞行的圆轨道,进行绕月探测飞行。
2.探测任务:完成四大科学探测任务:①获取月球全表面三维图像②分析月球表面化学元素和物质类型的含量和分布③探测月壤特性④探测4万至40万公里间地月空间环境3.五大系统:绕月探测工程由卫星系统、运动载火箭系统、发射场系统、测控系统和地面应用系统五大系统组成。
绕月探测工程的实施,对于推动我国航天事业在空间领域的发展,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促进科学技术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4.嫦娥一号是月球探测器:外形主要是中间有一个两米左右的立方体,左右各伸展出两块太阳电子帆板,各有六、七米长,展开有十五、六米长的范围。
太阳帆板展开是为了接受太阳光发电所用,上下有两个天线,是和地面通信所用的,下面还有一些小的天线,另外还有一些仪器的探头伸出来。
嫦娥一号嫦娥一号探月卫星“嫦娥一号”(Chang'E1)是中国自主研制并发射的首个月球探测器。
中国月球探测工程嫦娥一号月球探测卫星由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研制,以中国古代神话人物“嫦娥”命名。
嫦娥一号主要用于获取月球表面三维影像、分析月球表面有关物质元素的分布特点、探测月壤厚度、探测地月空间环境等。
嫦娥一号于2007年10月24日,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由“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发射升空。
嫦娥一号发射成功,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发射月球探测器的国家。
中文名:嫦娥一号月球探测器外文名:Chang'E1所属国家:中国发射时间:2007年10月24日发射地点:西昌卫星发射中心重大意义:嫦娥一号探月卫星发射成功在政治、经济、军事、科技乃至文化领域都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政治:从政治领域来看,嫦娥一号发射成功体现了中国强大的综合国力以及相关的尖端科技,是中国发展软实力的又一象征,表明了中国在有效地掌握和利用太空巨大资源、实现科研创新、凝聚民心、增强国家竞争力等一系列远大目标的决心与行动。
嫦娥一号在十七大胜利闭幕之际成功发射升空,无疑是对中共十七大献礼的最好礼物。
这将极大的振奋全国人民的民族精神,提高中共的执政威信。
历史已经多次证明,在事关全民族利益、指向国家改革开放深化的重大时代事件面前,民众与中央上下同欲,其产生的集中效应不但能确保“嫦娥奔月”成功,也能在以后的日常建设中起到领航灯作用,保证社会又快又好地和谐发展。
嫦娥奔月的成功,还将意味着在国际空间开发和探测上,中国必将占有一席之地并且具有发言权。
这也是中国在发射嫦娥一号探月卫星后,要求成为国际空间站第17个成员国的原因所在。
经济:从经济领域来看,将带动信息、材料、能源、微机电、遥科学等其它新技术的提高,对于促进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中国空间技术的进步和深空探测的深入,对相关材料的需求必将促进相关行业、产业得到更大的发展。
揭秘“嫦娥一号”月球探测卫星2007-10-24 22:37:16来源: 红网(长沙)网友评论2 条红网10月24日报道在“嫦娥工程”的五大系统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嫦娥一号月球探测卫星,它是中国第1个月球探测器,将走近月球直接获取大量有价值的信息,其能否正常工作关系到整个工程的成败,所以是整个工程的关键。
与人造地球卫星相比,远离地球的空间探测器在通信、制导、电源等许多方面更为复杂,提出了不少新的挑战。
一、嫦娥一号卫星概貌嫦娥一号卫星的外形是一个2.00米×1.72米×2.2米的六面的长方体,两侧各装有一个大型展开式太阳电池翼,当两侧太阳翼完全展开后,最大跨度可以达到18米。
其重2350千克,工作寿命一年,将运行在距月球表面200公里高的圆形极轨道上。
嫦娥一号由结构与机构,热控制,供配电,制导、导航与控制,推进,数据管理,测控数传,定向天线和有效载荷等9个分系统组成。
这些分系统各司其职、协同工作,保证月球探测任务的顺利完成。
这些分系统就像人体的“五脏六腑”一样缺一不可。
二、卫星有效载荷所有的人造卫星都是由卫星平台和有效载荷两部分组成。
有效载荷是指安装在卫星上直接用于对月球进行探测和试验的设备和仪器,它是卫星系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分系统。
所谓卫星平台,就是除了有效载荷以外卫星的其余部分,它为有效载荷实现科学目标提供保障。
是为有效载荷正常工作提供支持、控制、指令和管理保障服务的各分系统的总称。
所以,卫星平台不论安装什么有效载荷,其基本功能是一致的,只是具体的技术性能会有所差别。
嫦娥一号卫星上共搭载了8种有效载荷,用于完成月球科学探测任务。
主要包括:CCD立体相机用于获取月球表面三维立体图像;激光高度计用于获取卫星星下点月表地形高度数据;干涉成像光谱仪、γ谱仪、X谱仪分别用于月球表面主要物质类型和14种化学元素的探测;微波探测仪用于测量月球表面月壤的厚度;太阳高能粒子探测器和太阳风离子探测器用于从地球至月球4万到40万公里空间环境的探测。
嫦娥一号的知识点总结一、嫦娥一号的发展历程嫦娥一号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几个关键阶段:研制、发射和任务执行。
在研制阶段,中国国家航天局组织了一支由一流科研人员组成的团队,通过多年的努力,成功研制出了嫦娥一号的整套技术装备和探测器。
嫦娥一号的成功发射标志着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迈上了新的台阶。
在任务执行阶段,嫦娥一号探测器准确地执行了各项任务,获得了大量宝贵的数据和图像,为月球探测和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资料。
二、嫦娥一号的技术特点嫦娥一号是中国首次成功发射的月球探测器,具有一系列先进的技术特点。
首先,嫦娥一号具有自主着陆和返回能力,可以精确地控制着陆点,并在完成任务后自主返回。
其次,嫦娥一号具有多种科学仪器和探测设备,可以对月球表面的地形、成分等进行全面综合探测。
另外,嫦娥一号具有高精度的定位和导航系统,能够准确地确定自身位置,保证探测任务的顺利执行。
总之,嫦娥一号的技术特点体现了中国航天技术的先进水平和雄心壮志。
三、嫦娥一号的科学意义嫦娥一号的成功发射和任务执行对于人类探索月球和宇宙的科学意义重大。
首先,嫦娥一号的任务目标是对月球进行全面综合探测,包括地质构造、物理特性、化学成分等方面,可以为人类更加深入地了解月球的内部结构和演化历史提供宝贵的数据。
其次,嫦娥一号的成功发射和任务执行为人类探索外太空和开展太空科学研究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和资料,有助于促进人类航天事业的发展和进步。
总之,嫦娥一号的科学意义不仅体现在对月球的探索,也反映了中国航天事业在太空科学领域的实力和潜力。
四、嫦娥一号取得的重要成果嫦娥一号探测器在任务执行过程中,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成果和数据,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和应用前景。
首先,嫦娥一号探测器对月球表面进行了全面综合探测,获得了大量高分辨率的图像和数据,为月球地质构造和形成演化提供了重要参考。
其次,嫦娥一号探测器还对月球的磁场和射电环境进行了探测,揭示了月球的天体物理特性和科学规律,有助于人类更好地理解太阳系的形成和演化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