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第二章
- 格式:doc
- 大小:119.00 KB
- 文档页数:6
九年级化学第2章知识点归纳一、空气1、空气是由几种单质和几种化合物组成的混合物。
2、空气的组成:(体积比)氮气:78%;氧气:21%;稀有气体:0.94%;二氧化碳:0.03%;其他气体和杂质0.03% 3、空气的利用。
(1) 氮是构成生命体蛋白质的主要元素。
氮气的用途:灯泡、食品中作保护气,制化肥、炸药、染料等,液态氮可作冷冻剂 (2)氧气与人类的关系最密切。
氧气的用途:提供呼吸:急救病人、登山、潜水等 支持燃烧:气焊、气割、炼钢等 (3)稀有气体:化学性质很稳定,通电时能发出各种有色光。
用途:制作保护气、制成各种电光源、用于激光技术 二、氧气和氧化1、氧气的物理性质:通常情况下是一种无色、无味气体、密度比空气大、不易溶于水(或难溶于水) 三态变化,液态氧、固态氧呈淡蓝色。
2、氧气的化学性质:供呼吸、支持燃烧、化学性质较活泼、具有氧化性。
硫在氧气中燃烧:S + O 2点燃SO 2在氧气中燃烧时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放出大量的热,生成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在空气中燃烧时发出淡蓝色的火焰)铁在氧气中燃烧:3Fe+2O 2点燃Fe 3O 4燃烧时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的热,生成一种黑色固体(注意:铁丝燃烧时要绑一根火柴来引燃,瓶底要放点水或细砂防止炸裂瓶底) 氧化反应:物质与氧发生的化学反应。
燃烧:发光发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可引起爆炸 缓慢氧化:速率缓慢的氧化反应,可引起自燃3、 氧气的制取 (1)实验室制取实验室常用分解过氧化氢或加热高锰酸钾或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的方法来制取,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分别为:2H 2O 2MnO22H 2O +O 2↑ 2KMnO 4△K 2MnO 4 + MnO 2 +O 2↑ 2KClO 32KCl+3O 2↑ 实验室装置图课本45和46页收集方法:a.排水法(因为氧气不易溶于水或难溶于水)b.向上排空气法(因为氧气密度比空气大) (2)工业制法:分离空气(属于物理变化的过程) (3)催化剂一变: 改变其他物质化学反应的速度二不变:本身质量 化学反应前后不变 4、灭火和火灾自救(1)可燃物燃烧条件:温度达到着火点、跟氧气充分接触 (2)灭火方法:温度达到着火点以下、跟氧气隔绝 (3)火灾自救及措施(略) 5、化学反应类型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1)化合反应:A+B C(2)分解反应:A B+C△MnO2三、质量守恒定律1、定义: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这个定律叫质量守恒定律。
第二章我们周围的空气课题一空气知识点一:空气的主要成分和组成氮气78%、氧气21%、稀有气体0.94%、二氧化碳0.03% (相对固定成分)其他气体和杂质0.03%(可变成分)【例题1】空气成分中,体积分数最大的是()A、氧气B、氮气C、二氧化碳D、稀有气体(空气的主要成分是氮气和氧气;该成分比例是体积分数,不是质量分数,可以理解为每100体积的空气中约有氮气78体积,氧气21体积。
)知识点二: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磷燃烧实验实验原理:利用红磷燃烧消耗密闭容器内空气中的氧气,使密闭容器内压强减小,在大气压的作用下,进入容器内水的体积即参加反应的氧气的体积。
反应文字表达式:红磷(P)和氧气在点燃条件下生成五氧化二磷(P2O5)实验结论: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1/5,氮气约占空气体积的4/5【例题2】在用红磷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实验中,下列对该试验认识正确的是()A、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白色烟雾B、燃烧匙中的红磷可以换成细铁丝C、该试验说明氮气难容于水D、红磷的量不足会导致进入集气瓶中水的体积大于1/5知识点三:纯净物与混合物纯净物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如氧气、氮气等。
(纯净物可以用化学符号来表示,如氮气可以用N2来表示,红磷可以用P来表示)混合物是由两种或多种物质混合而成的,如空气是由多种成分组成的,这些物质相互间没有发生反应,各物质都保持各自的性质。
(混合物都无法用一种化学符号来表示)【例题3】下列物质中属于纯净物的是()A、海水B、水泥砂浆C、干冰D、汽水知识点四:不同气体的性质和用途成分化学性质物理性质主要用途氧气用于动植物呼吸,支持燃烧无色无味,不易溶于水潜水、医疗急救、炼钢、气焊等氮气不活泼,不能燃烧,不支持燃烧无色无味,不溶于水制硝酸和化肥的重要原料,食品包装用氮气防腐稀有气体很不活泼(惰性气体)无色无味,通电时能发出不同颜色的光作保护气,制造低温环境,用于激光技术空气中的有害物质:二氧化硫、一氧化碳、二氧化碳、可吸入颗粒【例题4】下列物质的用途中,是利用物质物理性质的是()A、氧气用于炼钢、气焊B、稀有气体用作保护气C、氮气用于制造化肥D、稀有气体用于电光源课题2 氧气知识点一:氧气的性质氧气的物理性质:无色无味气体,密度比空气大,不易溶于水氧气的化学性质: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较活泼的气体,可与多种物质发生反应。
初中化学教学、学习资料1空气的成分课题 空气的成分目标 导学1、认识空气的主要成分,了解空气对人类生活的重要作用2、学会设计实验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阅读自 主 学 习1、如何“捕捉”1集气瓶教室里的空气?2、最早通过实验测出空气组成的科学家是3、空气中各组分气体的 分数大约是:氮气(N 2) ,氧气(O 2) ,稀有气体 ,二氧化碳(CO 2) ,其他气体和杂质 。
独学完成 课前展示 在黑板上 问题探究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 1. 实验原理:利用燃烧法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原理是利用红磷燃烧消耗密闭容器中的氧气,使密闭容器内压强减小,在外界大气压的作用下,水被压入密闭容器中,进入容器内水的体积即为减少的氧气的体积。
2. 反应原理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________。
3. 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4. 实验步骤:(1)连接装置,并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讨论怎么检查?)(2)向集气瓶中装入适量水,然后将集气瓶的剩余容积分成五等份,并标记好。
(装水的目的是什么?)(3)先往导管中充满水,关闭止水夹,然后在燃烧匙中装入足量的红磷。
(4)用酒精灯点燃红磷,将燃着的红磷迅速伸入集气瓶中,并立即塞紧橡胶塞。
(为什么要迅速放入集气瓶?)(5)待红磷燃烧停止后,集气瓶冷却至室温时,打开止水夹。
(6)记录集气瓶中液面变化。
(7)拆除装置,清洗仪器,整理器材。
5. 实验现象:(1)红磷燃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装置冷却后,打开止水夹,水沿导管进入集气瓶中的体积约占集气瓶剩余容积的___。
6. 实验结论: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_ __。
7. 误差分析:小组合作学习讨论原因误差红磷不足,氧气不能耗尽 测量结果______装置漏气会使装置外的空气进入过早打开止水夹会使装置内气体温度偏高,压强偏大,导致进入瓶中的水的体积偏小止水夹不夹紧,红磷燃烧时集气瓶内受热气体顺着导管逸出测量结果______伸入过慢会使装置内的气体受热逸出,导致进入瓶中的水的体积偏大反馈 提升1、红磷的替代品应满足的条件:(1)能够在空气中燃烧。
第二章空气、物质的构成2.1空气的成分考点一、空气的成分1、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的实验实验原理:4P + 5O2点燃2P2O5 实验装置:实验步骤1.检验装置气密性2.集气瓶内装入少量水,并作记号3.点燃燃烧匙内的红磷,立即伸入瓶中,并把塞子塞紧4.红磷熄灭并冷却后,打开弹簧夹,观察实验现象及水面变化情况实验现象1.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放出热量2.打开止水夹后,集气瓶内液面上升约1/53.实验结束后,将燃着的木条伸进到集气瓶中,火焰立即熄灭,说明集气瓶中不含氧气实验说明1.其反应物必须是易燃物,且反应没有气体生成2.反应物必须足量,且容器的气密性良好3.装置不能漏气;集气瓶中预先要加入少量的水;红磷点燃后要立即伸入集气瓶中,并塞紧胶塞;待红磷熄灭并冷却后,打开弹簧夹4.进入瓶中水的体积一般小于瓶内空间的1/5,可能原因是:a.红磷的量不足,使瓶内氧气未消耗尽;b.胶塞未塞紧,使外界空气进入瓶内;c.未冷却至室温就打开瓶塞,使进入瓶内水的体积减小;d有部分水留在导管中2、空气的成分和组成气体成分体积比% 性质用途氮气78 化学性质稳定,在一般条件下不易与其他物质反应电焊的保护气、食品袋中的防腐剂等氧气21 不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略大,化学性质活泼供给呼吸,常做氧化剂稀有气体0.94 化学性质稳定,通电时会发出不同颜色的光作保护气,充制霓虹灯,用于激光技术,氦气密度小,用作填充气球二氧化碳0.03 参与植物的光合作用作温室气肥其他0.033、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步骤现象结论用排水法收集一瓶呼出的气体瓶内充满无色气体空气和呼出的气体都无颜色向一瓶空气和一瓶呼出的气体中分别加入等量澄清石灰水呼出的气体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空气中的澄清石灰水无变化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的浓度比空气中大混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混合而成(或由不同种物质组成)。
例如,空气,溶液(盐酸、澄清的石灰水、碘酒、矿泉水),矿物(煤、石 油、天然气、铁矿石、石灰石),合金(生铁、钢)注意:氧气和臭氧混合而成的物质是混合物,红磷和白磷混合也是混合物。
艿第二单元我们四周的空气袇课题1空气莃一、空气中氧气成分的测定:薁 1、装置图(见书 P27)螇 2、实验现象:蚆①、红磷焚烧发出黄白色火焰,放出热量,冒出白色浓烟蒃②、(过一会儿白烟消逝,装置冷却到室温后翻开弹簧夹)烧杯内的水倒流入集气瓶,约占瓶子容积的 1/5 。
羂 3、实验结论:说明空气不是单调的物质;氧气约占空气整体积的1/5 。
莅 4、原理 : 表达式:磷( P) + 氧气( O2)五氧化二磷(P2O5)化学方程式: 4P + 5O点燃蒂2PO225莃 5、注意事项:袇①、所用的红磷一定过度,过少则氧气没有所有耗费完蒈②、要等集气瓶(装置)冷却后才能翻开弹簧夹,薂③、装置的气密性要好,(不然丈量结果偏小),薀④、要先夹住橡皮管,而后再点红磷(不然丈量结果偏大)。
蕿思虑:能否换用木炭、硫磺等物质?如能,应如何操作?膇答:不可以用木炭或蜡烛(焚烧产生了气体,瓶内体积变化小),不可以用铁(铁在空气中不可以焚烧)蚂 6、实质在实验中测得的结果比真切值小,其原由可能是:①红磷量不足;②装置气密性差;③未冷却至室温就翻开止水夹;④没有早先在导管中装满水。
羁二、空气的主要成分(按体积分数):莁空气成分羆氮气莂罕有气蝿二氧化螅其余气体和杂螂氧气碳质体袁体积分数螂 78%蕿 21%螇 0.94%羁 0.03%袈 0.03%羇三、物质的分类:纯净物和混淆物薅 1、纯净物:由一种物质构成。
肁 2、混淆物:两种或多种物质构成的,这些物质互相间没有发生化学反响,各物质都保持各自的性质。
艿注意:区分纯净物、混淆物的标准是依据物质的种类来区分的。
只含一种物质的就属于纯净物,含有几种物质的就属于混淆物,虿四、空气是一种可贵的资源莄 1、氮气:无色、无味的气体,不溶于水,不焚烧也不支持焚烧,不可以供应呼吸,化学性质不开朗。
莅 2、罕有气体:无色、无味的气体,通电时能发出不一样颜色的光,化学性质很不开朗。
膇①动植物呼吸②医疗抢救③金属切割④炼钢⑤宇宙航行蚀氧气等蒅①超导实验车②化工原料③作保护气④食品充氮作防腐莇氮气剂等衿①作保护气②制多种用途的电光源③激光技术④液氦冷肁罕有气体冻机等膆五、空气的污染及防治。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考点1 测定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⒈实验现象:⑴红磷燃烧产生白烟;⑵烧杯中的水沿导管进入集气瓶里,集气瓶内水面上升了约1/5体积。
⒉实验结论:空气由氧气和氮气组成,其中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
⒊实验中小于1/5原因:⑴装置漏气;⑵红磷量不足;⑶未等白烟完全消失就打开弹簧夹。
⒋不能用木炭、硫粉代替红磷做上述实验,原因是木炭、硫粉燃烧产生的分别是二氧化碳气体和二氧化硫气体,集气瓶内气体压强没有明显变化,不能很好地测出氧气的体积。
考点2 空气的主要成分和组成★空气的主要成分及体积分数⒈纯净物:只由一种物质组成。
如氮气(N2)、氧气(O2)、二氧化碳(CO2)等是纯净物。
⒉混合物:由两种或多种物质混合而成。
如空气是由氧气、氮气、二氧化碳等多种物质混合,是混合物。
考点4 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1.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的主要用途有害气体:二氧化硫、一氧化碳、二氧化氮★⒈空气中的有害物质烟尘(可吸入颗粒物)PM2.5⒉空气污染的危害:损害人体健康,影响作物生长,破坏生态平衡,导致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和酸雨等。
★⒊保护空气的措施:加强大气质量监测,改善环境状况,使用清洁能源,积极植树造林、种草等。
⒋城市空气质量日报、预报:根据我国空气污染的特点和污染防治重点,★目前计入空气污染指数的项目暂定为:二氧化硫、一氧化碳、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物和臭氧等。
考点6 ★氧气的化学性质⑴氧气与一些物质反应时的现象、化学方程式及注意点(见下表)考点7 化合反应、氧化反应、缓慢氧化⒈化合反应: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
它属于基本反应类型。
⒉氧化反应:物质跟氧发生的反应。
它不属于基本反应类型。
⒊化合反应与氧化反应的关系:化合反应不一定是氧化反应,氧化反应也不一定是化合反应。
有氧气参△MnO 2 △MnO 2加的化合反应,同时也一定是一个氧化反应。
★⒋缓慢氧化:有些氧化反应进行得很慢,不容易被察觉,这种氧化反应叫做缓慢氧化。
第二单元知识点(难点部分)一、 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1、 实验成功的条件①能且只能氧气反应(不能用Fe 、Mg 代替,铁在空气中不能燃烧,镁要与氮气反应) ②生成物为固体(不能用木炭、硫磺等代替) 2、 实验现象:①红磷燃烧时有大量白烟生成。
②冷却后打开止水夹,水进入集气瓶,进入体积约占集气瓶中空气体积的1╱5。
3、 结果不是1╱5的原因:①小于1╱5:红磷不足,氧气未被消耗完;装置漏气;未冷却到室温就打开弹簧夹。
②大于1╱5:燃烧匙伸入过慢,有热空气跑出二、 氧气的性质:1、 通常状况,氧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略大,不易溶于水,液氧呈淡蓝色2、化学性质:可支持燃烧,比较活泼。
(1) 与木炭(黑色) 22CO O C −−→−点燃+ (化合 / 氧化反应) 现象:空气中:发出红光,放热;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氧气中:发出白光,放热;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2) 与硫(黄色) 22SO O S −−→−点燃+ (化合 / 氧化反应) 现象:空气中:发出微弱淡蓝色火焰,放热,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氧气中:发出明亮蓝紫色火焰,放热,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瓶底预先放少量水,吸收有毒的SO 2,防止污染空气(3) 与磷(红色) P+O 2 −−→−点燃 P 2O 5 (化合 / 氧化反应) 现象:在空气中就可燃烧,有黄色火焰,放热,生成大量的白烟瓶底预先放少量水,吸收有毒的P 2O 5,防止污染空气(4) 与铁(银白色) Fe +O 2Fe 3O 4 (化合 / 氧化反应)现象: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热,生成黑色固体(铁在空气中不能燃烧)瓶底预先放少量水或铺一层沙,防止集气瓶炸裂(5) 与镁(银白色) Mg+ O 2 −−→−点燃MgO (化合 / 氧化反应) 现象:在空气中就可燃烧,发出耀眼白光,放热,生成白色固体(6) 与铝(银白色) Al+ O 2 −−→−点燃Al 2O 3 (化合 / 氧化反应) 现象:氧气中:发出耀眼白光,放热,生成白色固体(镁在空气中不能燃烧)(7) 与石蜡 石蜡+O 2−−→−点燃CO 2+H 2O (氧化反应) 现象:烧杯内壁有小液滴,且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无色气体注:化合反应:多变一 分解反应 一变多 所以蜡烛燃烧两者都不是氧化反应不属于基本反应类型,目前所学基本反应类型只包括化合和分解反应三、氧气制法1、工业上:分离液态空气法(物理变化)利用混合物各物质沸点不同,N2沸点低于O2会先蒸发跑出,留下液态氧。
九年级上化学第二章知识点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学科。
九年级上的化学主要涉及到化学基础知识,其中第二章是比较重要的一章,它讲述了一些关于元素、化合物和混合物的基本概念和性质。
下面我们来详细探讨一下这些知识点。
元素是物质的基本构成单位,它由一种或多种相同类型的原子组成。
常见的元素有氧、氮、碳、铁等。
元素可以通过化学符号来表示,比如氧元素用字母符号"O"来表示。
化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类型的原子通过化学键结合而成的物质。
化合物的化学式可以通过元素符号和下标表示,例如水的化学式是H2O。
化合物具有独特的化学性质,常见的化合物有盐、糖、酸等。
混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类型的物质物理混合而成的物质。
混合物的组成可以发生变化,例如在水中溶解食盐,可以通过加热蒸发水分离出盐。
混合物没有固定的化学式和化学性质,可以通过物理手段进行分离。
在混合物中,我们会遇到一些常见的分离技术。
第一种是过滤,通过过滤纸等介质将悬浮固体和溶液分离开。
第二种是蒸馏,通过不同物质的沸点差异将液体分离开。
第三种是萃取,通过溶剂和被提取物质的溶解度差异将物质分离开。
这些分离技术在化学实验和工业生产中都有广泛应用。
了解元素、化合物和混合物后,我们可以进一步了解它们的性质和变化规律。
首先是物质的物理性质,包括颜色、形状、硬度等。
这些性质可以通过感官观察和实验测试得到。
其次是物质的化学性质,包括物质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的能力和倾向。
例如,金属能够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氢气。
化学性质可以通过实验确定,也可以通过化学方程式来描述。
物质的变化可以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两种。
物理变化是指物质在形态、状态或位置上发生改变,但其化学组成不发生变化。
例如,将冰块加热变成水,这是一个物理变化过程。
化学变化是指物质在化学式和化学性质上发生变化,产生新的物质。
例如,将铁与氧气反应生成铁锈,这是一个化学变化过程。
最后,我们了解到了物质的质量守恒法则。
第二章空气、物质的构成考点一、空气的成分1、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的实验实验原理:实验现象实验结论实验装置:注意事项1、2、3、实验结果偏大原因1、2、2、空气的成分:氧气占氮气占稀有气体占二氧化碳占其他占3、氮气的化学性质和用途:(1)常温下难跟其他物质发生反应,可用于(2)在高温高能量条件下可与某些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可用于生产4、稀有气体一般不跟其他物质反应用于通电会发出各种颜色的光可用于氦气密度小,很稳定用于考点二、混合物、混合物混合物:是由例如,空气,溶液(盐酸、澄清的石灰水、碘酒、矿泉水),矿物(煤、石油、天然气、铁矿石、石灰石),合金(生铁、钢)注意:氧气和臭氧混合而成的物质是混合物,红磷和白磷混合也是混合物。
纯净物:例如:水、水银、蓝矾(CuSO4 ·5H2O)都是纯净物;冰与水混合是纯净物。
考点三、保护空气污染源①②③空气污染物及来源①气体污染物:②固体污染物:空气污染的危害单质: 化合物: 氧化物:构成物质的微粒微观的粒子有:原子、离子、分子、电子、质子等,它们都是微观概念,既表示种类又可表示个数。
都是构成物质的粒子。
A 、金属单质和稀有气体由 直接构成; B 、 氧气、二氧化碳、水等由 构成。
氯化钠由 构成。
分子是保持物质 的最小粒子。
分子由 构成。
A 、 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物理变化中,分子本身 改变;在化学变化中,分子本身改变,生成新的分子。
】分子的微观特性:分子总是在不断 ;分子之间存在 分子的质量和体积 。
原子是 中的最小微粒。
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另一种微粒。
原子构成分子,原子也可直接构成物质,如金属汞、稀有气体等。
原子的构成原子的的构成:原子由核外带 的电子和带 的原子核构成,原子核由带正电的 和不带电的构成。
原子结构示意图: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原子序数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 第一层最多容纳2个电子,第二、三层最多容纳8个电子。
3. 相对原子质量:以一种碳原子(碳-12)质量的1/12作为标准,其他原子的质量跟它相比较所得的数值,是该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空气新课导入在很久以前的小学语文课本里面,我们曾经学习过一个小故事:小狐狸卖空气。
当时小狐狸去到了城里,却因为空气污染患上了病,但是小狐狸回到山里之后却因祸得福发现了一个大大的商机,去城里卖空气!随后小狐狸果然生意兴隆,很多人因此收益,但是之后随着人们的环保意识的不断提高,城里的环境也变的越来越好,小狐狸终于“关门”了。
那么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注意爱护环境。
讲解课本里面提到了:拉瓦锡对于空气成分的实验。
但是我们已经知道空气中氮气占78%,氧气占21%,稀有气体占0.94%,二氧化碳占0.03%,其他气体和杂质占0.03%。
我们想一想:将带火星的木条分别插入充满空气、氧气和二氧化碳的三个集气瓶,有什么现象发生?体现了它们的什么性质?1.空气的成分以和为主,按体积计算,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是,它大约占空气体积的百分比是;含量居第二位的气体是,它大约占空气体积的百分比是。
2. 夏天从冰箱中拿出一瓶饮料,放在空气中,外壁会潮湿,这说明空气中含有()A.二氧化硫B.稀有气体C.二氧化碳D.水蒸气纯净物:只由一种物质组成混合物:两种或者两种以上的物质组成N2:除了保护气体还有在硝酸和氮肥。
稀有气体化学性质通常很不活泼。
我们来看红磷燃烧试验问题:右边的是装置图,我们需要注意的是:1.实验各个装置的名称2.实验装置止水夹的作用3.怎么判断出空气中氧气的大致含量(标准)这个化学反应的文字表达式:红磷+氧气——→五氧化二磷点燃化学方程式:问题:①如果在课本实验中用蜡烛代替红磷,可不可以?为什么?②如果打开止水夹之后,液面小于集气瓶的五分之一或者大于五分之一又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呢?答:①红磷的量不足瓶内氧气没有消耗完。
②未塞紧瓶塞,红磷熄灭冷却时外界空气进入瓶内③插入燃烧匙太慢或者没加紧弹簧夹,塞紧瓶塞之前瓶内部分空气受热逸出④开始的时候没有夹或者没有夹紧止水夹1、空气的污染源污染物有害物质大致分成两大类:粉尘和有害气体。
九年级化学第二章《认识空气保护空气》学案粤教版【知识网络】1. 空气①氮气占78%成分(体积分数)②氧气占21%③稀有气体占0.94%④二氧化碳占0.03%⑤水蒸气和杂质占0.03%二氧化氮空气气态二氧化硫主要污染物一氧化碳颗粒物加强大气质量监测改进燃料结构污染防治措施使用清洁能源积极植树、造林、种草2构成物质的微粒概念: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分子体积和质量都很小特征分子间有一定的间隔构构分子在不停的运动成成概念: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特征:同分子的特征相似物质原子质子(带正电)构成得原子核(带正电)失结构中子(不带电)构电核外电子(带负电)成子形成概念: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离子阳离子分类阴离子【知识梳理】一、空气的成分1、认识空气的组成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是_______,它大约占空气体积的_______,其次是_______,它大约占空气体积的_______,二氧化碳的体积分数只占_______,但作用很大。
另外,还有水蒸气和杂质大约占空气体积的_______。
2、空气是一种重要的资源(1)在工业上通过降温加压的方法,根据氮气、氧气、稀有气体的_______不同,将各种气体分离出来。
这一过程发生的是_______变化。
(2)可用于动物呼吸作用的是_____气,液态______可用作制冷剂,_____可被填充在灯泡中,制造各种用途的电光源。
3、关注空气质量.目前计入空气污染指数的项目暂定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二、物质的构成物质由______、______、______构成。
分子由______构成。
三、原子的构成 1、原子的结构原子是由位于原子中心的带______电的原子核和核外带______电的电子构成。
原子核是由带______电的______和不带电的______构成。
在原子中,质子数______核电荷数______核外电子数。
所以整个原子不显电性。
2、原子结构示意图(1)原子核外电子的能量越高,离核较 ,能量低的离核 ,通常把电子在离核远近不同的区域运动称为 。
(2)原子结构示意图下图是钠原子的结构示意图,图中小圈表示 ,圈内的数字表示 ,弧线表示 ,弧线上的数字表示 。
(3)离子是__________________,离子也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
3、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中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______上。
电子的质量______,是1个质子质量的______。
原子的质量很小,记忆书写都不很方便,所以用相对原子质量来表示原子的质量,相对原子质量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要点讲解】一、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其测量原理是利用4P+5O 2点燃2P 2O 5(白色粉末),消耗掉氧气后使容器中气压减小,水被压入其中,而进入的水即代表氧气的体积量,请注意以下问题:○1其反应物必须是易燃物,且反应没有气体生成。
○2反应物必须足量,且容器的气密性良好。
○3实验成功的关键:装置不能漏气;集气瓶中预先要加入少量的水;红磷点燃后要立即伸入集气瓶中,并塞紧胶塞;待红磷熄灭并冷却后,打开弹簧夹。
○4进入瓶中水的体积一般小于瓶内空间1/5的可能原因是:a 、红磷的量不足,使瓶内氧气未消耗尽;b 、胶塞未塞紧,使外界空气进入瓶内;c 、未冷却至室温就打开瓶塞,使进入瓶内水的体积减少。
二、分子、原子、离子分子 原子 备注相似点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处于不断的运动中,分子间有间隔。
同种分子化学性质相同,不同种分子化学性质不同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处于不断的运动中,原子间有间隔,同种原子性质相同,不同种原子性质不同同种原子具有相同的核电荷数。
分子与构成这种分子的原子比较,原子比分子小,但并不是所有的原子都一定比分子小(不同种分子和原不同点在化学反应中,分子本身发生分裂,可以再分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在化学反应中不可再分;【考点精析】一、空气的成分1、命题特点此考点在历年中考中占分值在2分到4分之间,难度系数在0.8左右,是中考考题中经常考的知识点之一,这一部分的命题思路、内容主要有以下几点:(1)以考查空气成分为内容的选择题、实验探究题(2)以空气的污染为为内容的选择题、填空题,其命题主要围绕酸雨、温室效应、臭氧层等内容。
2、方法技巧(1)空气的成分:按体积汁算,大约是:氮气78%、氧气21%、稀有气体0.94%、二氧化碳0.03%、其他气体和杂质0.03%。
请注意以上各分数不是质量分数,而是体积分数。
空气的成分一般来说是比较固定的。
(2)空气成分实验探究:科学家:拉瓦锡、舍勒、普利斯特利成分研究:怎样证明空气中含有约 21% 体积的O2 (4P+5O2点燃2P2O5)(3)空气的污染和保护有害气体(SO2、CO、NO、NO2等)○1空气中的有害物质烟尘(可吸入颗粒物)○2空气污染的危害:损害人体健康、影响作物生长、破坏生态平衡,导致全球气候变暖,酸雨和臭氧层破坏等。
○3保护空气措施:加强大气质量监测,改进燃料结构,使用清洁能源,积极植树、造林、种草等。
○4城市空气质量日报、预报:空气质量日报的主要内容包括“空气污染指数”、“首要污染物”、“空气质量级别”等;目前计入空气污染指数的项目暂定为:SO2、CO、NO、可吸入颗粒物和臭氧等。
空气质量级别有优、良好、轻度污染、中度污染和重度污染等几类。
【例1】(2009·烟台)下列有关空气各成分的说法正确的是()A.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属于可燃物B.氮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可用于食品防腐C.空气质量报告中所列的空气质量级别越大,空气质量越好D.二氧化碳在空气中含量增多会引起温室效应,属于空气污染物【解析】氧气能支持燃烧但不能燃烧,空气质量级别越大,空气质量越差,二氧化碳虽然能引起温室效应,但不属于污染物。
【规律小结】【例2】(2008·北京)如图所示装置可用于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实验前在集气瓶内加入少量水,并做上记号。
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实验时红磷一定过量B、点燃红磷前先用弹簧夹夹紧乳胶管C、红磷熄灭后立刻打开弹簧夹D、最终进入瓶中水的体积约为氧气的体积【解析】此题是考查有关空气中氧气含量的题,若在红磷熄灭后立即打开弹簧夹,会因集气瓶中的温度过高使水不能完全的被倒吸入集气瓶中,使测量不准确。
【规律小结】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其测量原理是利用4P+5O2点燃2P2O5(白色粉末),消耗掉氧气后使容器中气压减小,水被压入其中,而进入的水即代表氧气的体积量,请注意以下问题:○1其反应物必须是易燃物,且反应没有气体生成。
○2反应物必须足量,且容器的气密性良好。
○3实验成功的关键:装置不能漏气;集气瓶中预先要加入少量的水;红磷点燃后要立即伸入集气瓶中,并塞紧胶塞;待红磷熄灭并冷却后,打开弹簧夹。
○4进入瓶中水的体积一般小于瓶内空间1/5的可能原因是:a、红磷的量不足,使瓶内氧气未消耗尽;b、胶塞未塞紧,使外界空气进入瓶内;c、未冷却至室温就打开瓶塞,使进入瓶内水的体积减少。
变式训练一1、(2008·肇庆)2008年北京奥运会若用大型遥控飞艇作广告。
为了安全,艇内充入的气体最好是()A.氢气B.氧气C.氦气D.二氧化碳2、(2009·兰州)右图所示装置可用于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实验前在集气瓶内加入少量水,并做上记号。
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该实验证明空气中氧气的含量约占1/5B.实验时红磷一定要过量C.实验前一定要检验装置的气密性D.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的白雾,火焰熄灭后立刻打开弹簧夹3、(2008·安徽)某校研究性学习小组用右下图装置进行镁条在空气中燃烧的实验,燃烧、冷却后打开止水夹,进入集气瓶中水的体积约占集气瓶体积的70%。
(1)右图所示A仪器的名称是,燃烧、冷却后打开止水夹,水能进入集气瓶的原因是。
(2)如果镁条只和空气中的氧气反应,则进入集气瓶中水的体积最多不超过其容积的 %。
现进入集气瓶中水的体积约为其容积的70%,根据空气的组成可推出减少的气体中有氮气。
【发现问题】氮气是怎样减少的呢?【假设一】氮气与镁条反应而减少。
【假设二】。
【查阅资料】镁条在氮气中能燃烧,产物为氮化镁(Mg3N2)固体。
氮化镁中氮元素的化合价为。
镁条还可以在二氧化碳气体中燃烧生成碳和氧化镁,该反应类型是。
(3)通过以上探究,你对燃烧的有关知识有了什么新的认识:(写出一点即可)。
3、(1)烧杯集气瓶内压强小于大气压(2)装置可能漏气 -3 置换反应(3)燃烧不一定需要氧气二、分子、原子、离子1、命题特点此考点在往年中考中所占分值在2分到5分之间,难度系数在0.8左右,是中考常考知识点,其命题的思路、内容有以下几点:(1)以考查分子、原子的性质为内容的选择题,注重对分子不停的运动。
分子间有间隔的考查(2)以考查原子的结构为内容的选择题、填空题,其注重考查根据粒子结构推断粒子的种类,具体原子或离子的质子数、核电荷数、电子数、相对原子质量的关系等。
(3)给定原子的结构示意图或元素周期表,让学生总结相关规律的开放性试题。
2、方法技巧:(1)深刻理解分子、原子、离子的概念,理清相互间的关系分子原子离子不同点化学变化中,种类发生变化化学变化中,种类不变带电微粒相同点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都很小,不停地运动,微粒之间有间隔联系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原子得失电子变成离子(2)分子和原子都能直接构成物质,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分裂成原子;而在化学变化中原子不能再分,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但是并不是每个分子都是由2个原子构成的。
(3)加强对原子结构示意图含义的理解,掌握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
知道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其元素的化学性质。
充分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定义,知道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例1】(2009·宿迁)下列有关分子、原子、离子说法正确的是()A.分子是化学变化中最小的粒子B.一切原子的原子核都是由质子、中子构成的C.分子的质量总比原子质量大D.分子、原子、离子都能直接构成物质【解析】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是原子,氢原子中没有中子,分子的质量比构成其原子的质量大,不能理解成分子的质量比原子的质量大,如氢分子的质量小于氧原子的质量。
【规律总结】分子、原子、离子都可以构成物质,金属单质和稀有气体单质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共价化合物和一般气体大都是由分子构成的,离子化合物是由离子构成的。
【例2】 (2008·北京)下图a是两种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下图b是氟原子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1)图a方框的横线上填的是;图b方框横线上的数字是。
(2)请将“元素”、“原子”、“分子”填入图c适当的圆圈内,从而完成元素、原子、分子与物质之间的正确的关系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