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儿童认知发展:传统研究的视角
- 格式:ppt
- 大小:778.00 KB
- 文档页数:74
认知发展论(发生认识论)是著名发展心理学家皮亚杰所提出,被公认为20世纪发展心理学上最权威的理论。
所谓认知发展是指个体自出生后在适应环境的活动中,吸收知识时的认知方式以及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其随着年龄增长而改变的历程。
皮亚杰的研究方法不采用当时流行的等实验组及多人资料统计的方式,而采用对于个别儿童在自然的情境下连续、细密的观察,纪录他们对事物处理的智能反应,属于质的研究。
而他这种研究方式,广为现时儿童心理学家所采用。
认知发展论的理论,可以分成两阶段说明:1.其一是皮亚杰理论中的重要观念,这些术语代表其理论的要义或基本概念。
2.其二是不同年龄儿童的发展阶段观点。
皮亚杰提出认知发展过程或建构过程有四个核心概念:认知结构与基模(图式)基模(图式):个体运用与生俱来的基本行为模式,了解周围世界的认知结构。
基模有时也称为认知基模或图式。
皮亚杰将其视为为人类吸收知识的基本架构。
通常称皮亚杰的认知结构为图式。
组织与适应1. 组织:指个体在处理其周围事务时能统合运用其身体与心智的各种功能,达到目的的一种身心历程。
2. 适应:在其理论中,指的是个体的认知结构或基模因环境限制而主动改变的心理历程。
在在此过程中会因需要产生两种彼此互补的心理。
同化(assimilation):个体运用其既有基模解决问题时,将遇见的新事物吸纳入既有基模,此一新事物及同化在他既有基模之内,成为新的知识。
调适:在既有基模不能同化新知识时,个体主动修改其既有基模,而达到目的的历程。
失衡与平衡。
1. 平衡:当个体能轻易同化新知识经验时,心理上自然会感到平衡。
平衡有三种:第一种平衡是同化和顺化之间的联系。
第二种平衡是个体基模中子系统的平衡。
第三种平衡是一种调节个体部分知识与整体知识之间关系的平衡。
2. 失衡:当个体不能同化新知识经验时,心理上自然会感到失衡。
失衡时会产生一内在驱力,驱使个体改变既有基模。
皮亚杰把儿童的认知发展分成以下四个阶段:1.感知运动阶段(感觉动作期,0-2岁)1岁时发展出物体恒存性的概念,以感觉动作发挥其基模的功能。
2012年3月吕梁教育学院学报Mar.2012第29卷第1期(总第79期)Journal of Lvliang Education Institute Vol.29No.1(Sum.No.79)【教育研究】皮亚杰儿童认知发展的研究王瑛(山西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山西太原030006)摘要:认知发展心理学是发展心理学中的一个独特的研究领域,至今已有50多年的历史。
20世纪50年代之前人们对发展心理学的研究还很少涉及。
对儿童学习的研究可以追溯为发展心理学研究的伊始,但当时对儿童学习研究的理论成果与20世纪中期之后研究者所得出的结论有很大的区别。
关于认知发展的研究,出现于心理语言学的变革时期,其中最重要的当属皮亚杰从空间、时间、因果、道德以及必然性上对儿童推理的研究。
关键词:皮亚杰;认知发展;新皮亚杰理论中图分类号:B8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2086(2012)01-0028-02一、皮亚杰理论的主要特点皮亚杰理论的特色为认知发展界广为接受并大量引用,其中主要包含五大理论特色。
它们分别是:①强调认知结构发展的普遍性;②关于认知发展的阶段性及其阶段的顺序性的假设;③对两个阶段的转换作出解释,并假设推理结构中存在着大量的能量;④认知发展研究的主要目的在于获得一种推理的逻辑结构,这种结构是在空间、时间、偶然性、数量以及道德判断等领域中形成的;⑤所有的结构都是在儿童时期建立起来的,儿童试图理解周围的环境,而不是被动地接受周围的环境,也不是在成长过程中直接表现他们的生物本能[1]。
(一)普遍性原则在研究普遍性原则上,皮亚杰指出每个个体生来都带有好奇心,是一个主动的学习者,每个人都会为建立其认知结构而做出充分的准备,通过这种认知结构来显示其强大的思维活动。
换句话说,皮亚杰努力消除个体差异的观点,以显示人类在思维成长过程中所形成的各种与众不同的能力品质。
在皮亚杰的理论体系中,所有的儿童拥有足够的装备来建构他们的认知结构,对于每个人来说,认知结构的建构都是平等的。
幼儿的认知发展幼儿的认知发展是指幼儿在观察、思考、记忆、理解、判断和解决问题等方面能力的逐渐成熟和提高。
这是幼儿期最关键的发展领域之一,直接关系到孩子未来学习、思维和社交能力的发展。
本文将从幼儿的认知阶段、发展特点和促进方法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幼儿的认知阶段1. 感知阶段:这是幼儿认知发展的起始阶段,在出生后的头几个月到2岁时,幼儿主要通过感觉器官接收外界刺激,对环境产生初步认知,如触摸、听觉、嗅觉等。
2. 运动阶段:大约在2岁到7岁期间,幼儿开始发展精细动作技能,通过主动的探索和运动,加深对物体的认知。
他们开始从更复杂的角度观察并理解周围的事物。
3. 意象阶段:在7岁到11岁期间,幼儿开始形成概念,能够在脑海中构建各种图像并进行思维操作。
他们能够利用语言表达思想,并逐渐具备抽象思维的能力。
4. 反省阶段:在11岁以后,幼儿的认知能力得到进一步发展,他们开始具备分析和归纳的能力,并能够进行逻辑思维。
他们能够从自我、他人和事物的角度进行思考,形成独立的判断和见解。
二、幼儿的认知发展特点1. 感知和想象能力的提升:幼儿期的认知发展主要依赖于感官的刺激和想象力的发展。
幼儿通过观察和感受来理解事物,同时也能够在想象中创造并理解抽象的概念。
2. 儿童中心思维:幼儿期的认知发展过程中,幼儿往往以自己为中心,难以理解他人的观点和感受。
他们往往在思维过程中主观性较强,很难摆脱自己的立场去理解事物。
3. 逐步形成概念:从意象阶段开始,幼儿逐步形成概念,在思维中能够对类别进行归纳和比较。
他们能够将事物进行分类,并逐渐理解事物之间的关系。
4. 社交认知的发展:幼儿的认知发展与社交经验密切相关。
通过与家庭成员、老师和同伴的交往,幼儿能够学习到更多的知识,激发思维的发展。
三、促进幼儿认知发展的方法1. 提供丰富的感官刺激:为幼儿提供多样化的感官体验,如触摸、听觉、视觉、嗅觉和味觉。
通过触摸各种物体、欣赏艺术品、参观自然景观等,促进感知能力的发展。
《儿童发展心理学》课程笔记第一章:儿童发展心理学概述第一节: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任务一、研究对象1. 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0-18岁儿童的心理发展过程,包括认知、情感、意志、个性、社会行为等方面。
2. 具体研究内容:- 认知发展:注意力、记忆力、思维、想象等能力的发展。
- 情感发展:情绪体验、情感表达、情感调节等。
- 意志发展:自觉性、坚持性、自制力等。
- 个性发展:性格、气质、自我意识等。
- 社会行为发展:亲社会行为、同伴关系、道德行为等。
二、研究任务1. 揭示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 探讨心理发展的顺序性和阶段性。
- 分析心理发展的速度和水平。
- 理解心理发展的连续性和非连续性。
2. 分析心理发展的个体差异:- 研究性别、年龄、遗传、环境等因素对心理发展的影响。
- 探讨不同儿童在心理发展上的相似性和差异性。
3. 探索心理发展的原因和影响因素:- 遗传因素:基因、遗传性疾病等。
- 环境因素:家庭、学校、社会文化等。
- 个体与环境互动:适应、学习、教育等。
第二节: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形成一、历史背景1.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心理学从哲学和生物学中独立出来,成为一门科学。
2. 儿童心理学的发展受到了达尔文的进化论、霍尔的心理测量学、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等影响。
二、发展过程1. 早期阶段(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 霍尔的《青少年:他的心理学及其与生理学的关系》(1904)标志着儿童心理学的诞生。
- 桑代克的动物学习实验为行为主义心理学奠定了基础。
2. 中期阶段(20世纪中叶):-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提出儿童认知发展的四个阶段。
- 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强调社会和文化对心理发展的影响。
3. 现代阶段(20世纪末至今):- 神经科学、遗传学、进化心理学等领域的成果被整合到儿童发展心理学中。
- 生态系统理论和社会学习理论等新兴理论丰富了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视角。
第三节:心理发展的主要特点一、连续性与阶段性1. 连续性:心理发展是一个逐渐累积的过程,每个阶段都是前一个阶段的延续。
幼儿发展中的认知发育阶段理解与应用在幼儿的成长过程中,认知发育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阶段。
认知发育指的是幼儿在思维、语言、记忆等方面的发展,它对幼儿的学习能力和智力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理解和应用幼儿发展中的认知发育阶段,对于教育者和家长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幼儿发展中的认知发育阶段。
根据著名的心理学家皮亚杰的理论,幼儿的认知发展可以分为四个阶段:感知运动期、前操作期、具体操作期和形式操作期。
在感知运动期,幼儿主要通过感觉和运动来认识世界。
他们会通过触摸、咀嚼等方式来探索周围的事物。
这个阶段的幼儿对于外界的认知主要是通过感觉和运动的反馈来建立的。
在前操作期,幼儿开始具备一些基本的思维能力,如符号的使用和模仿行为。
他们能够使用简单的符号来表示事物,并且能够模仿成人的行为。
这个阶段的幼儿开始逐渐理解一些基本的概念,如数量和颜色等。
在具体操作期,幼儿的思维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他们能够进行一些具体的操作,如分类、排序等。
在这个阶段,幼儿开始能够进行逻辑思考,并且能够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最后,在形式操作期,幼儿的思维能力进一步提升。
他们能够进行抽象的思考,能够进行推理和解决更加复杂的问题。
在这个阶段,幼儿开始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并且能够进行抽象的推理。
了解幼儿发展中的认知发育阶段后,我们需要将这些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中。
首先,教育者可以根据幼儿的认知发展阶段来设计教学活动。
对于感知运动期的幼儿,可以通过一些触觉和运动的活动来帮助他们认识世界。
对于前操作期的幼儿,可以通过一些符号和模仿的活动来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
对于具体操作期的幼儿,可以设计一些分类和排序的活动来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对于形式操作期的幼儿,可以设计一些抽象的推理活动来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
此外,家长在日常生活中也可以根据幼儿的认知发展阶段来引导他们的学习。
例如,在感知运动期的幼儿,家长可以提供一些丰富的感官刺激,如触摸不同材质的物品,让他们通过触摸来认识世界。
论儿童认知发展理论中的辩证法思想一、概述儿童认知发展理论作为心理学领域的重要分支,旨在揭示儿童思维、感知、记忆等心理机能随年龄增长而发生的规律性变化。
在这一理论体系中,辩证法思想以其深刻的哲学内涵和独特的思维方式,为儿童认知发展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路。
辩证法思想强调事物发展的对立统一规律,认为事物内部存在着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的矛盾关系,这些矛盾推动着事物的发展变化。
在儿童认知发展理论中,辩证法思想体现在多个方面。
儿童认知发展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过程。
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的认知能力不断提高,但同时也会面临新的挑战和问题,这些挑战和问题又进一步促进了儿童认知的发展。
儿童认知发展的不同阶段也体现了辩证法的思想。
在感知运动阶段,儿童主要通过感觉和运动来认识世界;而到了前运算阶段,儿童开始能够进行一些简单的逻辑推理和符号运算。
这些阶段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体现了认知发展的对立统一。
辩证法思想还强调了认知发展的整体性和系统性。
儿童认知发展的各个方面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儿童的注意力、记忆力、思维能力等心理机能的发展是相互关联的,它们共同构成了儿童认知发展的基础。
在研究儿童认知发展时,需要采用系统论的方法,将各个心理机能作为一个整体来考察。
辩证法思想为儿童认知发展理论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路。
通过运用辩证法思想,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儿童认知发展的本质和规律,为教育实践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1. 简要介绍儿童认知发展理论的重要性在探讨儿童成长的奥秘中,儿童认知发展理论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这一理论不仅揭示了儿童心智成长的内在规律,更为我们提供了深入理解儿童世界、有效指导儿童教育的有力工具。
儿童认知发展理论的重要性首先体现在对儿童个体全面发展的促进作用上。
认知能力是儿童个体发展的核心基础,它如同建筑的地基,稳固而关键。
通过感知觉、触觉、听觉等感官系统的刺激,儿童与外部世界建立起桥梁,不断提取、加工、整合信息,从而逐渐形成对世界的认识和理解。
儿童认知发展的特点1.阶段性发展:儿童的认知发展通常呈现出阶段性的特点。
例如,著名的心理学家皮亚杰在他的研究中发现了四个阶段性的认知发展阶段,分别是感知运动期、操作期、具象操作期和形式操作期。
每个阶段对应着儿童认知机能的不同发展水平。
2.按图索骥:在早期的认知发展阶段,儿童更倾向于依据直观的感觉和先前的经验来认知世界。
例如,他们会按照物体的外形、颜色和大小进行分类,而不是依据物体的内在属性。
这种按图索骥的思维方式称为感知思维。
3.中心思维:在认知发展的后期阶段,儿童开始逐渐发展出中心思维的能力。
他们能够注重多个因素同时考虑,并从中找到关联点。
例如,他们能够理解到两个对象的数量、大小和形状是相互独立的属性。
4.逆操作的理解:儿童一开始往往缺乏逆操作(反转操作)的理解能力,即他们难以认识到一个操作的逆操作是能够撤销或恢复原始状态的。
然而,随着发展的进展,儿童能够理解并使用逆操作来解决问题。
5.概念的发展:儿童在认知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概念。
他们通过分类和比较的方式,将不同的对象和事件归为一类,并逐渐形成一种抽象和一般化的思维方式。
例如,他们能够将不同的动物归类为哺乳动物或鸟类等。
6.空间与时间的理解: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开始发展出对空间和时间的理解。
他们能够理解方位(如前后、左右)和对象的空间关系。
同时,他们能够逐渐理解时间的概念,包括过去、现在和将来。
7.启发式思维:儿童在认知发展过程中常常使用启发式思维,即通过一些简单而快速的规则来解决问题。
虽然这种思维方式可能会导致错误的结论,但它也是儿童调整和修正思维的重要手段之一8.社会因素的影响:儿童的认知发展也受到社会因素的影响。
他们通过与他人互动和观察他人的行为,逐渐学习和理解世界。
他们能够从社会中获得新的知识、技能和观点,并通过社会交往来表达和分享自己的认知能力。
总体而言,儿童的认知发展是一个逐渐从感性到理性、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
不同阶段的发展特征给人们提供了更深入地了解儿童认知发展的视角,也为教育教学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学前教育中的认知发展在学前教育中,认知发展是一个至关重要的方面。
通过认知能力的培养,孩子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文将探讨学前教育中的认知发展以及如何促进孩子的认知能力。
认知发展在学前教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这个阶段,孩子的大脑正在迅速发育,他们对世界的认知也在不断地扩展。
因此,在学前教育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孩子的认知能力,以帮助他们建立起对事物的正确理解和认知。
认知发展主要包括感知、观察、思维和记忆等方面。
在感知方面,孩子通过触摸、听觉、视觉等感官来获取信息,并将其转化为对事物的认知。
观察能力则是指孩子的观察能力,即对周围环境的细节进行观察和理解。
思维能力是指孩子在面对问题时的分析和思考能力,能够帮助他们有效地解决问题。
而记忆能力是孩子用以记忆和储存信息的能力,对于知识的学习和应用起着关键作用。
为了促进学前儿童的认知发展,教师们可以采取一些有效的方法和策略。
首先,提供丰富的感官刺激。
教师可以通过游戏和实验等方式,让孩子们能够以多种感官去感知世界,提高他们的感知能力。
其次,鼓励观察和探索。
教师可以引导孩子们观察周围的事物,并提出问题让他们思考,从而培养他们的观察和思维能力。
此外,采用互动式学习也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教师可以通过问答、小组讨论等方式,激发孩子的思维,让他们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
除此之外,亲子互动在学前教育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他们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创造各种学习机会,促进孩子的认知发展。
例如,带孩子去参观博物馆、图书馆等地方,让他们接触到更广阔的知识领域;在家里播放儿童启蒙音乐,培养孩子的音乐和语言能力;与孩子一起制作手工艺品,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等等。
通过与孩子的互动,家长可以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地帮助他们发展认知能力。
总之,在学前教育中,认知发展是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
通过培养孩子的感知、观察、思维和记忆等能力,可以帮助他们建立对事物的准确认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四章 婴儿的认知发展――学习辅导一、婴儿感知觉研究的方法(一)反射法新生儿出生的时候已经具备了一套完整的无条件反射装置,包括吸吮反射、抓握反射、觅食反射、瞳孔反射等。
如果某个刺激就引出相应的无条件反射行为,这说明婴儿能感觉到该刺激,否则就很难判断。
(二)习惯化与去习惯化当一个新异刺激出现时,婴儿会产生许多身体变化或反应,比如头部或眼部运动、呼吸或心跳频率的变化。
但如果同样的刺激反复出现,婴儿的反应就会越来越弱,直到完全消失。
这样一个过程,就是习惯化的过程。
此时,如果再出现一个新的刺激,婴儿的身体可能又会发生新的变化,这个过程被称为去习惯化。
例如当婴儿听到b 的声音……p 的声音……。
如果婴儿产生了去习惯化现象,说明他们能够区分前后两种不同的刺激,如果婴儿对后一个刺激没有任何反应,则说明两个刺激物的差异过于细微,婴儿察觉不到。
婴儿能对各种各样的刺激物表现出习惯化和去习惯化,因此,这种方法是测量婴儿感觉和知觉能力的有效方法。
最近有一些研究者利用习惯化和去习惯化的方法发现,婴儿若能长时间地注意与前一刺激类似的对象,这些婴儿在后几年的智商测定中得分也较高。
这一发现吸引了许多人的注意,图 在实验的第一阶段呈现给婴儿一幅儿童的脸部图片,使之产生习惯化后,在第二阶段加入另一幅老人脸部图片。
观察婴儿此时的反应来判定婴儿是否对新刺激表现出去习惯化。
图 习惯化这一概念能够帮助我们理解为何在如此嘈杂的环境中这个婴儿依然睡得很香。
研究人员试图利用这种方法增加IQ的可预测性。
(三)视觉偏好法所谓视觉偏好法是指研究者同时给婴儿呈现至少两种刺激,观察婴儿是否对其中的一个更感兴趣。
范茨同时给婴儿出示两个图案,测量婴儿注视每个图案的时间。
结果发现,婴儿喜欢中等复杂水平的某一类图案。
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如眼动技术的出现,实验不仅能测量婴儿注视哪一个刺激,而且能精确测量婴儿正在注视哪个地方及怎样从刺激的一个部分扫描到另一部分。
眼动记录不仅有助于确定婴儿在辨别刺激时利用了什么信息,也能够表明刺激的哪些方面引起婴儿注意或在哪些方面婴儿能够维持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