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血清及脑脊液D-二聚体的水平及临床意义
- 格式:pdf
- 大小:114.87 KB
- 文档页数:2
D二聚体的检测及临床意义D二聚体是一种纤溶系统的参数,是指血浆中的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在凝血系统激活后,被凝血酶裂解产生的产物。
它反映了体内纤溶过程的活性和程度,因此可以用于检测和评估机体炎症、血栓形成及其他相关疾病的风险和临床意义。
1.血栓疾病的评估:D二聚体水平与血栓形成密切相关,因此可以作为评估血栓疾病风险的指标。
例如,D二聚体的测定可以用于评估深静脉血栓形成、肺血栓栓塞症等血栓相关疾病的风险程度。
一般来说,D二聚体水平升高可能意味着血栓形成的风险增加。
但需要注意的是,D二聚体的升高并不一定意味着血栓形成已经发生,因此还需要结合临床病史和其他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判断。
2.炎症反应的监测:炎症反应的激活也会导致D二聚体水平升高。
因此,D二聚体的测定可以用于监测炎症疾病的病情进展和疗效评价。
例如,在感染、炎症性肠病、风湿性关节炎等疾病中,D二聚体水平的变化可以反映机体炎症反应的活跃程度,有助于指导治疗和判断预后。
3.恶性肿瘤的诊断和疗效评价:一些研究表明,恶性肿瘤患者体内的凝血系统和纤溶系统活性增加,导致D二聚体水平的升高。
因此,D二聚体的测定可以作为恶性肿瘤的辅助诊断指标。
此外,通过监测D二聚体水平的变化,还可以评估抗肿瘤治疗的疗效和预后。
4.预测和评估心血管疾病的风险:高血压、冠心病、心肌梗死等心血管疾病与血栓形成密切相关。
研究发现,D二聚体水平的升高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增加有关。
因此,D二聚体的测定可以作为预测和评估心血管疾病风险的指标。
需要指出的是,虽然D二聚体在临床上有重要意义,但由于其水平受多种因素影响,因此临床医生在解读检测结果时应综合考虑病史、临床症状和其他相关检查结果。
此外,D二聚体的升高并不一定意味着存在病理过程,因此在临床实践中仍应结合其他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判断。
总之,D二聚体的检测和临床意义主要包括评估血栓疾病风险、监测炎症反应、恶性肿瘤的诊断和疗效评价,以及预测和评估心血管疾病风险等。
D-二聚体水平测定在系统性红斑狼疮中的临床意义张娟【期刊名称】《黑龙江医学》【年(卷),期】2011(35)8【摘要】目的了解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外周血中D-二聚体的水平及其临床价值.方法用免疫比浊法测定50例SLE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研究其与SLE的疾病活动及临床表现的关系.结果 (1)SLE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较正常组显著增高(P<0.001);(2)与D-二聚体水平正常组SLE患者相比,D-二聚体水平升高组SLE 患者的SLEDAI积分明显升高(P<0.05),且 D-二聚体水平与SLEDAI积分呈显著正相关(r=0.682,P<0.01);(3)抗心磷脂抗体阳性患者与抗心磷脂抗体阴性患者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无显著差异 (P>0.05),但继发抗磷脂综合征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高于无继发抗磷脂综合征的SLE患者(t=2.157,P=0.03);(4)狼疮肾炎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高于无狼疮肾炎患者(P<0.05).结论 SLE患者检测血浆D-二聚体,有助于了解SLE疾病的活动性.【总页数】3页(P561-563)【作者】张娟【作者单位】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93.24【相关文献】1.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测定及其临床意义 [J], 杨旭燕;吴寿延2.D-二聚体测定在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中的临床意义 [J], 皮慧;王友莲;宋小萍3.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测定及其临床意义 [J], 郑小庆;陈勇;忻霞菲;张莉娜4.D-二聚体水平测定在系统性红斑狼疮及继发抗磷脂综合征中的意义 [J], 刘爽;王玉;徐胜前;连莉;徐建华5.D-二聚体在系统性红斑狼疮肠系膜血管炎早期诊断中的临床意义 [J], 马晓蕾;毛琦;王红;华冰珠;陈智勇;李幼生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d2聚体临床意义D2聚体是一种血液中的蛋白质,其临床意义在近年来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介绍D2聚体的临床意义。
一、D2聚体的基本概念D2聚体是由胃酸蛋白(gastric intrinsic factor)和维生素B12结合而成的复合物,属于一种血液中的蛋白质。
它主要在胃部和小肠中产生,然后通过血液循环输送到全身各个组织和器官。
D2聚体在人体内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与人类健康密切相关。
二、D2聚体与贫血的关系1. D2聚体与巨幼红细胞贫血巨幼红细胞贫血是指红细胞增大或形态异常,并伴有贫血症状。
研究表明,巨幼红细胞贫血患者中D2聚体水平明显降低。
这是因为巨幼红细胞贫血患者缺乏胃酸蛋白,无法与维生素B12结合形成D2聚体,从而导致维生素B12吸收不足,引起贫血。
2. D2聚体与溶血性贫血溶血性贫血是指红细胞的寿命缩短,并且在循环中过早破裂,导致红细胞数量减少。
研究表明,溶血性贫血患者中D2聚体水平明显升高。
这是因为红细胞破裂时会释放出大量的胃酸蛋白和维生素B12,从而增加了D2聚体的含量。
三、D2聚体与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关系1. D2聚体与类风湿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其特征是关节发炎和关节变形。
研究表明,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中D2聚体水平明显升高。
这是因为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存在自身免疫反应,导致胃酸蛋白和维生素B12的吸收受到影响,从而增加了D2聚体的含量。
2. D2聚体与系统性红斑狼疮系统性红斑狼疮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其特征是多个器官和组织受损。
研究表明,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中D2聚体水平明显降低。
这是因为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存在自身免疫反应,导致胃酸蛋白和维生素B12的吸收减少,从而减少了D2聚体的含量。
四、D2聚体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1. D2聚体在贫血诊断中的应用由于D2聚体与维生素B12吸收有关,因此可以通过检测D2聚体水平来判断贫血类型。
如果D2聚体水平降低,则可能是巨幼红细胞贫血;如果D2聚体水平升高,则可能是溶血性贫血。
D二聚体临床意义D二聚体(D-dimer)是一种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其测量可以用于评估血栓形成和血管内皮细胞破坏的程度。
D二聚体水平的测量在临床上有很大的意义。
首先,D二聚体在深静脉血栓(DVT)和肺栓塞(PE)的诊断中非常重要。
当血管受损时,血液中会释放出纤维蛋白原,进一步引发凝血系统的激活,形成血栓。
D二聚体是血栓形成和纤维蛋白降解的产物,因此它在检测和诊断血栓疾病方面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DVT和PE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疾病,如果不能及时诊断和治疗,可能导致严重甚至致命的后果。
因此,D二聚体是一种快速、非侵入性的检测方法,可用于筛查患者是否存在血栓。
其次,D二聚体对于判断血管破裂的程度以及出血风险的评估也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D二聚体的水平也可以反映出血管内皮细胞的破坏程度。
当血管内皮细胞受损时,纤维蛋白会被激活,并进一步被降解,产生D二聚体。
因此,D二聚体水平可以作为评估血管内皮损伤和炎症反应的指标。
一些临床研究表明,D二聚体水平与动脉粥样硬化和其他血管疾病的风险相关。
此外,一些研究还发现,D二聚体水平与肿瘤的发生和恶化相关。
因此,在临床上通过测量D二聚体水平,可以评估患者的疾病风险,指导治疗方案的制定。
此外,D二聚体还在其他一些疾病的诊断和监测中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例如,在感染性疾病中,D二聚体水平的升高常常与感染的严重程度和病程相关。
一些研究还发现,D二聚体可以用于评估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和类风湿关节炎的活动性。
在肝病中,D二聚体也可以作为严重肝炎和肝纤维化的指标之一总之,D二聚体在临床上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通过检测D二聚体水平,可以快速、非侵入性地评估血栓形成和血管损伤的程度,从而帮助医生进行准确定位和诊断。
此外,D二聚体还可以用于评估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和肝病等其他疾病的严重程度和风险。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D二聚体水平不是特异性指标,可能受到其他因素的干扰。
因此,在临床应用中,还需要结合其他相关指标和临床表现进行综合判断和诊断。
D-二聚体水平测定在系统性红斑狼疮及继发抗磷脂综合征中的意义刘爽;王玉;徐胜前;连莉;徐建华【期刊名称】《医学研究杂志》【年(卷),期】2010(39)4【摘要】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外周血中D-二聚体水平的变化及其在SLE继发抗磷脂综合征(APS)中的意义. 方法采用免疫比浊法测定104例SLE患者和50例正常人外周血中D-二聚体水平,并比较D-二聚体水平在SLE继发及无继发APS组间的差别. 结果 SLE组外周血中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正常人组,差别有显著统计学意义(t=5.172,P<0.0001).与D-二聚体水平正常组SLE患者相比,D-二聚体水平升高组SLE患者的SLEDAI积分、IgG水平、GLO水平、胸膜炎和心包炎发生率明显升高(P<0.05~0.0001),Hb、C3、ALB水平明显降低(P<0.05~0.0001).SLE继发APS患者外周血中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无继发APS的患者(t=2.757,P=0.013);在伴肺动脉高压的SLE患者中继发APS患者外周血中D-二聚体水平仍高于无继发APS的患者(t=3.213,P=0.031),而在不伴肺动脉高压的SLE 患者中继发APS和无继发APS组间D-二聚体水平无明显差别(P>0.05). 结论 SLE 患者外周血中D-二聚体水平明显升高,其升高与疾病活动性和继发APS相关.【总页数】4页(P56-59)【作者】刘爽;王玉;徐胜前;连莉;徐建华【作者单位】230022,合肥,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风湿免疫科;230022,合肥,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风湿免疫科;230022,合肥,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风湿免疫科;230022,合肥,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风湿免疫科;230022,合肥,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风湿免疫科【正文语种】中文【相关文献】1.1例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抗磷脂综合征继发肺动脉高压病人的护理 [J], 唐瑾2.干燥综合征继发肺间质病变患者检测血浆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的临床意义 [J], 胡怀霞;傅烨生3.D-二聚体水平测定在系统性红斑狼疮中的临床意义 [J], 张娟4.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测定及其临床意义 [J], 郑小庆;陈勇;忻霞菲;张莉娜5.系统性红斑狼疮继发抗磷脂综合征的中西医诊治进展 [J], 韦锦松;荣晓凤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D-二聚体的检测及临床意义近年由于血栓性疾病的增多,检验医学即时检验(POCT)在免疫测定技术方面,特别是在出凝血和血栓性疾病的研究上取得了重大的进展。
D-二聚体的检测方法,从传统的定性试验,变为简单快速准确定量的即时检验。
金标全定量快速检测对于血栓性疾病的及时准确诊断、以及对溶栓治疗的疗效监测,是必不可少的重要指标。
一、D-二聚体的形成正常人纤溶酶和抑制酶之间保持了动态平衡,使血液循环能正常进行。
人体内的纤溶系统,对保持血管壁的正常通透性;维持血液的流动状态和组织修复,起着重要作用。
为维护正常生理状态,在外伤或血管受损的情况下,血栓的形成可防止血液从损伤的血管中流失。
病理状态下,机体发生凝血时,凝血酶作用于纤维蛋白,转变为交联纤维蛋白,同时纤溶系统被激活,降解纤维蛋白形成各种碎片。
γ链能把二个含D片断的碎片连接起来,形成D-二聚体。
D-二聚体水平的上升,代表血块在血管循环系统中形成,急性血栓形成的一个敏感的标记物。
但不具特异性;下列因素如外科手术、创伤、感染、发炎、怀孕、产后等,也会导致凝血酶的产生使D-D水平的上升。
D-二聚体的升高反映了体内存在着凝血及纤溶活性增强的重要分子标志物。
因此它既可反映体内存在着血栓或继续形成的状况,又可反映体内纤溶活性增强的指标,因为纤维蛋白降解产物中,唯有D-二聚体可反映血栓形成后的溶栓活性,对于临床血栓性疾病的诊断和溶栓治疗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
二、D-二聚体检测的方法学的进展1、三P试验:FDP碎片X和可溶性纤维蛋白单体FM复合物的定性试验。
缺点:敏感性差,DIC阳性率30-60%,试验时间长,干扰因素多,采血不顺,溶血均可影响结果,只能定性不能定量。
2、胶乳凝集法:简单快速缺点:敏感性低,定性或定量倍比稀释,费试剂,重复性差。
3、ELISA法:敏感性高,能定量缺点:操作烦,时间长,无法满足急诊需求。
4、免疫渗滤胶体金显色反应法:采用同种单克隆抗体夹心,即以包被的抗体捕获血浆中抗原(D-二聚体)加入偶联有胶体金的同种抗体显色。
系统性红斑狼疮D—二聚体、抗心磷脂抗体检测的临床意义作者:吴南辉许赤多来源:《中国当代医药》2013年第15期[摘要] 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血浆中D-二聚体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方法采用ELISA法检测46例活动期SLE患者(研究组)血浆D-二聚体水平,并与缓解期患者和20名健康对照组比较,对研究组的40例SLE患者进行抗心磷脂抗体(ACA)检测。
结果 SLE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检测结果,活动期患者明显高于稳定期患者及健康对照组(P < 0.01),并且与SLAM得分呈正相关(r = 0.530,P < 0.01);缓解期患者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伴有和不伴有血栓形成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40例SLE患者ACA阳性率为55.0%,ACA阳性和阴性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伴有和不伴有血栓形成SLE患者ACA阳性率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 <0.01)。
结论 SLE患者血浆中D-二聚体水平能够反应疾病活跃性,联合ACA阳性率检测可判断SLE患者血液高凝与纤溶状态,并且可作为SLE患者并发血栓形成趋势的判断指标。
[关键词] 系统性红斑狼疮;D-二聚体;抗心磷脂抗体;临床意义[中图分类号] R593.2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3)05(c)-0047-02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多系统和组织受累的自体免疫性疾病,以全身结缔组织的蛋白变性和坏死性血管炎为主要病理改变[1]。
患者普遍存在凝血-纤溶系统失调,机体凝血系统活跃,严重者可形成脑血管和下肢静脉栓塞[2],并加重系统的损害,血栓形成是SLE常见的并发症之一。
本文通过对46例SLE患者不同时期血浆D-二聚体含量、抗心磷脂抗体(ACA)阳性率的检测,并与20名健康志愿者做比较,探讨血D-二聚体含量与SLE疾病的活动性及并发血栓形成之间的关系。
D二聚体的检测及临床意义1.检测原理概述D-二聚体是交联纤维蛋白在纤溶酶作用下的特异性降解产物,它的存在反映了体内纤维蛋白的溶解活性,是体内高凝状态和纤溶亢进的分子标志物之一。
检测D-二聚体的原理主要基于其抗原-抗体反应,利用特异性抗体与血浆中的D-二聚体结合,形成免疫复合物,进而通过比色法、免疫比浊法或荧光免疫法等手段进行定量或定性分析。
2.检测方法介绍目前,D-二聚体的检测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免疫比浊法:最常用方法之一,通过检测反应体系中浊度的变化来推算D-二聚体的浓度,具有操作简便、快速、灵敏度高、重复性好等优点。
乳胶凝集法:利用乳胶颗粒与D-二聚体特异性抗体结合后发生凝集反应,通过观察凝集程度来判断D-二聚体的存在与否,适用于快速筛查。
ELISA(酶酶联免疫吸附试验):高灵敏度、高特异性的检测方法,通过酶促反应放大信号,定量检测D-二聚体浓度,适用于科研及特定临床需求。
3.正常参考值范围D-二聚体的正常参考值范围因检测方法、实验室条件及人群差异而略有不同,一般健康人群的血浆D-二聚体浓度小于0.5mg/L(酶具体 值需参照各实验室标准)。
老年人、孕妇等特殊人群的正常范围可能会有所调整。
4.临床应用领域D-二聚体检测广泛应用于多个临床领域,包括但不限于:血栓性疾病:如深静脉血栓、肺栓塞、心肌梗死等疾病的辅助诊断。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酶DIC):早期识别与病情监测。
妊娠并发症:如先兆子痫、胎盘早剥等风险的评估。
溶栓治疗监测:评估溶栓药物的效果及安全性。
5.(疾病诊断价值D-二聚体升高往往提示体内存在继发性纤溶亢进,对于上述疾病,尤其是血栓性疾病的诊断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但其特异性不高,需结合临床症状、体征及其他检查综合判断。
6.(治疗监测指标在治疗过程中,D-二聚体水平的变化可作为溶栓、抗凝治疗疗效的监测指标之一。
有效治疗后,D-二聚体水平通常会逐渐下降,若持续升高则可能提示治疗无效或存在新的血栓形成风险。
D二聚体的临床意义D二聚体是一种血液中的特定蛋白质,其临床意义是评估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可能性。
在体内发生深静脉血栓形成时,血液中会释放出一种叫做D二聚体的分子。
因此,通过检测D二聚体的水平,可以帮助确定是否存在深静脉血栓形成以及该病情的严重程度。
深静脉血栓形成是一种严重的疾病,可以导致血栓阻塞静脉,从而影响正常的血流循环。
如果未被及时诊断和治疗,深静脉血栓形成还可能引发肺栓塞等更为严重的并发症。
因此,准确评估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和严重程度对于患者的治疗和康复十分重要。
通过检测D二聚体水平,可以辅助医生判断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可能性。
当身体发生深静脉血栓形成时,血浆中的D二聚体水平会升高。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D二聚体的水平也可能在其他情况下升高,如艾滋病毒感染、恶性肿瘤和肝功能不全等。
因此,医生通常会结合患者的病史、体征和其他检验结果综合判断,而不是仅仅依靠D二聚体的水平来诊断深静脉血栓形成。
D二聚体的临床意义不仅在于诊断深静脉血栓形成,还可以评估疾病的严重程度和患者的预后。
根据D二聚体的水平高低,医生可以推断血栓形成的活动程度和所在位置。
较高的D二聚体水平通常意味着血栓的形成和溶解速度较快,血栓位于较近的位置。
反之,较低的D二聚体水平可能代表血栓形成和溶解速度较慢,血栓位于较远的位置。
这些信息可以帮助医生更好地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和预测患者的预后。
然而,需要明确的是,D二聚体检测并不是一个特异性很高的指标,它仅能辅助其他临床信息来评估深静脉血栓形成。
因此,在临床实践中,医生通常会结合其他检测方法,如超声心动图和静脉造影等,来确定诊断和治疗的决策。
总之,D二聚体的检测在临床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评估其水平,可以辅助医生判断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可能性和严重程度,从而指导治疗和预测患者的预后。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D二聚体的检测仅能作为一个辅助判断指标,并不能单独用于诊断深静脉血栓形成。
D-二聚体水平在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临床意义发表时间:2018-04-24T15:39:19.860Z 来源:《医药前沿》2018年5月第13期作者:王淑英王贞美[导读] SLE活动期和重要脏器损伤患者的D-二聚体水平水平有所升高,不一定形成血栓,但SLE伴有血栓的患者D-二聚体水平均升高。
(巴中市中心医院检验科四川巴中 636000)【摘要】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D-二聚体水平情况。
方法:对我院系统性红斑狼疮的65例患者D-二聚体水平分析。
结果:D-二聚体水平>20ug/mL和≤20ug/mL的疾病发生率、SLEDAI评分、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占比差异性显著(P<0.05)。
结论:SLE活动期和重要脏器损伤患者的D-二聚体水平水平有所升高。
【关键词】D-二聚体水平;系统性红斑狼疮【中图分类号】R593.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8)13-0097-01本次主要研究65例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中D-二聚体水平的变化情况,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16年5月至2017年5月在我院确诊为系统性红斑狼疮的65例患者进行研究,患者均符合系统性红斑狼疮的诊断标准,患者中男女各有6例,59例,年龄在16~78岁,平均年龄为(36.5±10.2)岁,病程为10d~41年,平均病程为(6.3±0.9)年,检测其D-二聚体水平在11.0~28.1ug/mL,平均D-二聚体水平为(20.5±1.4)ug/mL。
1.2 方法设备:BE血凝仪,600A低速离心机,D-D试剂盒(批号为B25078),试剂:校准品(批号R1-4042A072)和质量控制品(批号为20170610),采用胶乳免疫比浊法检测D-二聚体水平,D-二聚体正常水平为0~1ug/mL,D-二聚体正常水平升高为在5ug/mL以上。
1.3 评价指标采用SLE疾病活动指数(SLEDAI)评分评价患者病情活动度,病情活动:SLEDAI评分≥9分,病情稳定:SLEDAI评分<9分。
浅谈D-二聚体检测的临床意义D-二聚体反映着继发性纤溶的增强,是唯一反映凝血和纤溶的理想指标,在临床上已视为体内高凝状态和纤溶亢进的分子标志物。
对高凝状态和血栓性疾病的诊断及预后判断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标签:D-二聚体;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深层静脉血栓当机体发生凝血时,凝血酶作用于纤维蛋白原,使其转变为交联纤维蛋白。
同时,纤溶系统被激活,降解交联纤维蛋白形成各种FDP碎片。
由于r链的交联,便产生了包含r链相连的2个D片段,即D-二聚体,它是交联后纤维蛋白被纤溶酶降解的特异标志物之一,是确定体内有无血栓形成及继发性纤溶的指标。
D-二聚体的含量变化可作为体内高凝状态和纤溶亢进的标志。
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最大的区别之一是,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可以以纤维蛋白原为底物,而D-二聚体是以纤维蛋白为作用底物,因此,在原发性纤溶时,D-二聚体水平并不增高,而FDP水平增高。
在其它一些病理情况下,诸如DIC时,两种的变化基本平行。
1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DIC时,DIC是由于多种致病因素导致血液在微血管内凝固,形成弥漫性微血栓,从而消耗了大量凝血因子和血小板,并通过因F和KK内激活途径激活了纤溶系统。
由于广泛的微血栓形成,以及继发性纤溶亢进,导致D-二聚体水平显著增高。
若D-二聚体的含量>500 ng/ml,对DIC高危患者具有极高的预报价值。
据文献报道,D-二聚体在DIC诊断中,阳性诊断率是100%,预测值为91%,特异性为97%,被认为是目前诊断DIC最有价值的指标之一。
D-二聚体含量与患者机体的纤溶状况呈正相关,D-二聚体含量随病程的进展而逐渐增高,经有效治疗后,D-二聚体含量逐渐降低,故被视为DIC诊断的首选分子标志物。
2 深静脉血栓形成(DIV)的筛查深静脉血栓形成单凭临床症状不能完全确诊,必须依赖静脉造影术,但静脉造影属有创伤性检查。
因此,有效的筛查试验显得尤为重要。
D-二聚体检测是DVT筛查的有效手段,静脉造影确诊为DVT的患者,D-二聚体水平均升高,所以临床上怀疑为DVT时,如果血浆D-二聚体测定结果正常,可完全排除DVT 的诊断,从而避免了做静脉造影检查给患者带来的痛苦和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