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官及监察制度的演变
- 格式:ppt
- 大小:182.00 KB
- 文档页数:5
一、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1.秦汉:秦朝在中央设御史大夫,主管秘书兼管监察;西汉武帝时开始实行刺史制度,刺史“位卑权重”,可以监督诸侯王和地方高官。
2.隋唐:吏部分管监察事务。
3.宋元:北宋在地方上设通判,用以牵制监督知州;元朝在中央设御史台为最高监察机关。
4.明清:明初在中央设都察院管监察;在地方设提刑按察司,分管监察和司法。
二、中国古代的选官、用官制度1.世官制:世官制是先秦时期在选官用人方面所实行的一项重要的政治制度,即世代为官,官吏都具有世袭官职的特权。
2.军功爵制:秦朝按军功授爵,直接触动了奴隶主贵族的特权,有利于新兴地主阶级参与政权。
3.察举制:两汉实行察举制,包括察举、皇帝征召等内容。
汉武帝令郡国每年举荐孝、廉各一人,建立起人才选拔制度,孝廉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
4.九品中正制:一种由品评官评定人才优劣,然后授官的制度。
九品,指划分人才优劣的九个等级;中正,指品评官,负责评定人才等级,由世家大族担任。
在九品中正制度下,世家大族依靠门第即可步入仕途,所以他们往往不注重提高才能,而真正有才学、但出身低微的人,很难到中央和地方出任高官。
5.科举制(1)形成、发展: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员。
隋炀帝时,政府开始设立进士科,科举制形成。
唐朝贞观年间增加了考试科目,其中以进士和明经两科为主;武则天创设武科和殿试制度;唐玄宗开元年间,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科举地位;北宋科举考试分为乡试、省试、殿试三级并成为定制,考试科目逐渐减少,进士科成为主要科目,考试实行糊名法;王安石改革科举,废明经,进士考经义和时务策,设明法科;明代开始实行八股取士。
清末戊戌变法曾改革科举制,废八股,改试策论。
1905年清政府废除了科举制。
(2)影响: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为历朝沿用,影响深远。
考向一: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重点解读】全面理解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1.概况(1)开始于秦朝:御史大夫监理国家监察事务。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与监察制度的演变中国古代选官制度与监察制度的演变可以追溯到早期的部落社会时期。
在这个时期,人们并没有明确的选官与监察制度,而是以部族长老或族长的权威来进行治理与监督。
然而,跟随着中国历史的演进,选官制度与监察制度得到了逐步的建立与改进。
早期的封建社会,选官制度主要是以世袭制为基础。
统治者通过血缘关系,将高层官员的职位世袭给子孙后代,并从中选拔人才。
这种制度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贵族家族的传承与权威,但也存在着利益集团的腐败与权力滥用的问题。
随着周朝的崩溃和春秋战国时期的到来,官员选拔逐渐由世袭制转变为功绩制。
春秋战国时期,各个诸侯国相互争斗,为了争夺军事上的胜利,各种阶级和地区的人才都有了一定的选拔机会。
例如,在齐国,有著名的“百家争鸣”,各个思想家通过比拼才情谋略,来获得官职以及政治影响力。
这些思想家的活跃推动了政治制度的进步和统治者对人才的重视。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建立了统一的中央政权。
他采纳了法家学派的建议,引入了一种新的官员选拔机制,即“均田制”。
根据均田制,土地按照人口平均分配,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耕地。
同时,政府会根据每个人的实际农田面积,来收取相应的赋税。
这一制度使得社会公平,人们有了更多的机会通过努力来提升自己的社会地位。
同时,政府也开始根据人才的才能来选拔和任用官员,而不仅仅是依靠家族背景或世袭权力。
汉朝时期,选拔官员的制度进一步完善。
汉朝推行了科举制度,即以考试来选拔人才。
每年会举行县试、道试和殿试,通过一系列的考试选拔出优秀的官员。
这一制度成为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官员选拔机制,持续了约1300多年,直到清朝末年废除。
与选官制度相伴相生的是监察制度的演变。
古代中国的监察制度最早可以追溯到周朝的“御史台”和秦朝的“丞相台”。
御史台是帝王监察事务的机构,主要负责对官员的品行、履行职责的情况进行监察。
丞相台则是负责监察和管理各地方政权的机构。
这些制度在秦朝时进一步完善,形成了比较规范的监察机构。
从选官到监察,谈谈我国古代官吏治理制度的历史发展打开凤凰新闻,查看更多⾼清图⽚中国古代官吏治理制度称之为“吏治”。
古代的官吏是对⼤⼩官员的统称,官指的是有品级的官员,吏指的是低级办事⼈员及差役。
官吏治理制度包括选⽤制度和监察制度两个⽅⾯的内容。
由于古代中国奉⾏中央集权制度且幅员辽阔,导致国家有⼀个⼗分庞⼤的官僚系统,⼀旦治理不佳,轻则导致官吏罢⼯,政府停摆,重则导致国家衰败,⼟崩⽡解。
中国古代在官吏治理制度上有着很长的历史变迁过程,处处都体现了古⼈的选⼈⽤⼈的智慧,⾮常值得我们现代⼈学习借鉴。
⼀、从选官与监察两⽅⾯探讨吏治发展1、官吏选⽤制度的早期发展从西周开始,国家意识逐渐觉醒,开始出现⼠⼤夫阶层,此时官吏的治理制度以“世卿世禄”和“宗法⾎缘”作为选官制度的标准,这种制度极⼤地固化了阶层,容易形成政治集团,从⽽使得官吏素质良莠不齐,昏庸腐败,底层⼈民永⽆出头之⽇。
春秋战国时期,由于常年征战,各个诸侯国都急需将才勇⼠,在这个时代背景下,出现了“⽆功不受禄”的军功爵制,这⼀制度在⼀定程度上给予了底层⼈民改变⾃⾝阶级地位的机会,此时在选官任⼈上开始出现了举荐制度的萌芽,战国时期的豪门贵族⼤多喜欢⼴收门客,有才的门客诸如⽑遂、蔺相如之类有了被主公推荐做官的机遇。
汉朝建⽴之后,吸取了之前朝代在官吏选⽤制度上的教训,发展出了察举制,它是⼀种⾃下⽽上推选⼈才为官的制度。
西汉通过这⼀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主要依据个⼈才能和品德。
东汉时,察举制注重孝廉⼀科。
察举主要依据个⼈在地⽅上的声望,称为乡举⾥选。
然⽽随着豪强地主势⼒的发展,门第族望成为选举的主要依据,地⽅豪门垄断了向中央举荐的渠道,底层⼈才的上升空间⼗分狭窄。
魏晋时期,九品中正制逐渐取代了察举制,这种举荐⽅式是在各个州郡均设置中正官,通过中正以书⾯材料推荐和评价⼈才,但是由于中正官的评价仅⼀⾯之词,买通中正来取得举荐的现象层出不穷,以⾄于有古⽂记载“权富者多能以⼈事得举,⽽受志贫约者,只能以穷退见遗”。
中国古代选官演变规律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规律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阶段:
1. 世卿世禄制:在先秦时期,选官主要采取世卿世禄制,即根据血缘关系来选拔官员。
这种制度下,官员的职位是世袭的,后代可以继承父辈的官职。
2. 军功爵制:到了战国时期,各国纷纷变法,实行军功爵制,即根据军功的大小来选拔官员。
这种制度在秦国得到了最好的实施,商鞅变法明确规定了按军功爵制选官的制度。
3. 察举制与征辟制:汉代实行察举制和征辟制,即由地方长官在辖区内考察、选取人才并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
同时,皇帝也可以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职。
4. 九品中正制:三国时期,曹丕实行了九品中正制,即根据中正官的品评来选拔官员。
中正官负责品评和他同籍的士人,包括本州和散居其他各郡的士人。
5. 科举制:隋朝开始实行科举制,通过考试选拔官员。
科举制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它以考试成绩作为选拔官员的主要依据,加强了皇帝在选官中的权力。
科举制一直持续到清末,对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和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体来说,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规律是从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世袭制逐渐转变为以才能和考试成绩为主要依据的选拔制。
这种变化反映了社会的发展和皇权集中的趋势,也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与监察制度的演变知识主线(1)先秦时期的萌芽阶段:夏商周三代已有监察的因素和活动,但严格意义上的监察制度未确立。
(2)秦汉时期的形成阶段:秦朝的御史大夫、汉代的刺史,表明从中央到地方出现完整的监察制度。
(3)隋唐时期的成熟阶段:隋唐时期,门下省负责审议和封驳,出现谏议制度,形成较严密的监察网络。
(4)宋元时期的强化阶段:宋代设立独立机构谏院,元代制定一整套监察法规。
(5)明清时期的顶峰阶段:明朝设厂卫特务机构,并在地方设提刑按察使司,管地方监察、司法;清代设有监察机构—都察院。
要点释疑1.选官发展规律标准:由家世、财产、门第逐渐发展到才学,选拔标准趋向公开和相对公平。
选官权:从地方收归中央。
选官方式:由举荐评定授官到科举考试,趋向严密、科学。
四个发展阶段:秦汉确立发展一隋唐完善—宋元加强—明清强化。
2.对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评价:(1)“世官制”将官职限定在贵族范围内,由贵胄子弟继承祖上的权位。
此选官制度使官吏来源被贵族垄断,不利于有用人才的选拔。
(2)“察举制”虽在当时看来比较完善,但各方面都体现出封闭的特征。
其形式都是以官举士,权操于上,百姓不得参与,民意无从体现。
(3)隋唐以后实行的“科举制”虽破除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情形,扩大了统治阶级的基础,提高了行政效率,促成了普遍持久的读书风尚,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从追求公平公正的角度看,也有一定的合理性。
但它是一种文化专制,到明清时发展为八股取士,被选拔的多是缺乏进取精神和创造意识的人,不利于人才培养和科技进步。
3.对古代选官和监察制度的认识一个根本目的:强化皇权统治。
两个层面:选拔官吏和监察百官。
三个趋势:标准由家世门第逐渐演变为学识才能;选拔方式由推荐演变为考试选拔;选拔形式日趋严密,趋向制度化。
习题训练1.秦汉时期,中央设监察机关,汉代的御史台监察地方行政,刺史分部巡视郡级行政工作,郡以下行政工作由郡国守相、县令长、乡长逐级巡视。
【史料及解析】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和中国古代监察制度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
(1)世官制:西周时期按照宗法血缘关系实行世卿世禄的选官制度。
(2)察举制:汉朝发展了选举人才的选官制度,其中察举制是主要内容,它是一种自下而上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
西汉通过这一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主要依据个人才能和品德。
东汉时,察举制注重孝廉一科。
察举主要依据个人在地方上的声望,称为乡举里选。
随着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门第族望成为选举的主要依据。
(3)九品中正制:魏晋南北朝时实行。
起初家世才能并重;西晋后,注重门第和家世,促进了士族制度的发展。
(4)科举制:随着士族的衰落和庶族地主的兴起,原来的选官制度已经无法推行下去,隋朝创立了科举制,唐朝加以完善。
这一制度为历朝沿用,影响深远。
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趋势:①选官标准由世家门第逐渐发展到才学,选拔方式由推选逐渐发展到公开考试;②人才逐渐趋向制度化,形式日益严密,体现相对公平、公开、客观的原则。
古代中国监察制度:中央设御史,监察百官,历朝沿用,但地方监察制有一些变化。
(1)秦朝:中央设御史大夫,地方设监御史。
(2)西汉:汉武帝设13州为监察区,设刺史进行监察,级别不高,可监察诸侯王以及地方高官。
(3)东汉:刺史监察权进一步加强,并逐步增加了地方行政权和军权,东汉末年,刺史演变为地方最高军政长官。
(4)北宋:设通判,负责监督知州,可直接向皇帝报告,公文须经知州和通判联合签署才能生效。
(5)明朝:地方设提刑按察使司,管地方监察、司法;又增设厂卫特务机构,监视百官与平民。
历史考点中国古代选官制度与监察制度的演变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和监察制度是历经漫长时期的发展演变而来。
在古代中国,选官制度是一种重要的政治体制,用于选拔和任命官吏,监察制度则用于监督和问责官吏的行为。
这两个制度的发展和演变,不仅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变迁,也对后世政治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最早可以追溯到商代的选拔制度。
在商代,贵族统治阶级通过血缘关系来确定继承权,而官员的选拔也主要基于血缘关系,凡是贵族出身的人才有资格担任要职。
跟着周朝的到来,兴起了世袭制度,官职成为世袭财产,只有贵族出身的人才能作为官员来担任一定的职务。
然而,秦朝的建立对中国的选官制度产生了重要影响,秦始皇推行的不分等级的任用制度打破了贵族世袭的格局,使选官的标准更加倾向于个人能力和贡献。
秦朝建立了官吏考试制度,要求人才必须通过考试来获得官职,这使得官员的选拔更加公正和客观。
汉朝进一步完善了选官制度,在汉武帝时期,设置了乡试、郡试、会试等多级考试,通过文化考试选拔高级官员。
这一制度被后世称之为科举制度,它使得文化和学识成为了选拔官员的重要因素。
科举制度的实行,使得人们有了通过努力学习和考试来选拔官员的机会,破除了世袭制度的不公和闭塞性,激发了全民智力的潜能,也推动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繁荣和进步。
唐朝时期,科举制度进一步发展,逐渐形成科目繁多、等级分明的考试制度,严格选拔人才。
此后的宋、元、明、清等朝代,科举制度得以保留并不断完善,直到清朝末年,科举制度才最终被废除。
与选官制度相伴而生的是监察制度。
在古代中国,监察制度的出现始于周朝的“三监”制度,即监司、监札和监史。
在这一制度下,监察官员对官吏进行监督,防止腐败和滥用职权的行为。
随着历朝历代政治制度的变迁,监察制度也逐渐发展完善。
唐朝建立了同知院,负责对官员的人事任免进行复审,并对官员的任职行为进行监察。
宋朝则设立了御史台,并在朝廷与地方分别设置监门、检察使等官职,对实施监察权。
中国古代监察制度一.中国防止滥用权力的办法1.秦:御史大夫—中央2.汉武帝时:设十三州部刺史监察地方官和诸侯王3.以后历朝历代都有监察机构设置, 唐---观察使;宋---通判制度;明---厂卫特务机构二.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先秦:世卿世禄制;秦朝:军功授爵制;汉朝:察举制(推举制)察举,是由地方官员定期或不定期地举荐道德高尚、才学出众的人才,朝廷经测试后授官职。
征辟,是指皇帝特征或官府辟召某人为官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公元220年,曹丕称帝后,采纳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正式在各州郡设立'中正'官,负责察访本州郡的士人。
将士人分别评定为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三等九级,称为'九品’由地方中正官推荐,朝廷任命。
大官多由品级高的人担任,品级低的人多担任小官。
在评定人物品级时,标准:家世﹑道德﹑才能。
主要是先考虑祖先做过什么大官,有几代人做过官,此谓之‘品’,然后再看本人的才德,谓之‘状’。
这样一来就出现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显要之官多被门阀子弟占据,庶族平民屡遭压制排斥的局面。
人才选拔被地方门阀所控制隋唐至清末:科举制科举取士主要依据考试成绩,选拔官员,普通士人也可参加。
人才选拔、官员任用权力完全收归中央。
①中央政府得以网罗天下俊才,扩大了政治统治的基础;②使地方门阀势力受到有效抑制,中央集权得到进一步加强。
客观上普及了教育,传播了知识提高了官员的素质。
科举考试的内容单一,读书人只注重文学能力的培养,而轻视自然科学知识的学习,必然使我国自然科学领域发展迟缓,并逐渐与注重科技发展的西方国家拉开差距科举制度使读书与做官联系起来之后,人们就形成了一种“读书受教育就是为了当官”的思想,扭曲了知识分子的价值观,读书就是为了作官。
中国古代官吏选拔制度的变化趋势1.选拔标准由家世门第---才学选拔方式由推举---公开考试2.人才选拔逐渐制度化,形式日益严密,体现相对公平,公开,公正,客观的原则3.历代选官制度在执行初期大都起到巩固统治的积极作用,后期逐渐影响和阻碍社会的发展评价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积极:该制度加强对政府对官吏的监督,调整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它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成为强化皇权,巩固封建统治的重要手段局限:基于专制制度的制约,其作用非常有限,监察官员只是帝王的耳目和工具,并不代表社会履行监察职责,也不能杜绝官僚队伍的腐败和低效现象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一原始社会(禅让制,传贤,公天下)1.王位世袭(家天下)①方式:传子②特点:具有神秘色彩③行政管理:商朝中央设相,卿士等,地方封侯或伯(从中央到地方)④影响:利:王位在一家一姓中传承弊:无法保证继承者应具有的品德和才能,容易产生腐败和政局动荡2.分封制①内涵:封邦建国,封建制②目的:为了进行有效的统治③内容:把王畿以外的广大地区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④权利与义务:权利:在自己的领域内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受封诸侯可以在自己的领地内在分封,可以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等义务: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见述职⑤特点 1.层层分封,等级森严2.分封对象的多样性3.土地和人民是分封的主体内容4.以血缘为主要纽带,与宗法制互为表里⑥影响利:加强周天子的统治,开发边疆,国家强盛,国家政权逐渐由松散趋向严密,成为一个绵延数百年的强国弊:诸侯国势力强大,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利的高度集中,王权衰弱,分封制遭到破坏,是这个国家陷入长期的动乱后世:1.影响了中国封建社会中以血缘关系为核心的皇族分封2.今天省区的简称也起源于西周时期诸侯国的国名,鲁,晋3.姓氏也起源于古代的封国⑦发展演变:始于夏盛行于西周衰于春秋废除于战国(秦3.宗法制①内涵: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②目的: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的矛盾③内容:1.依据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以嫡长子继承制为原则,确定大宗和小宗 2.大宗与小宗在亲属上属于兄弟关系而在政治上属于君臣关系④特点:嫡长子继承制,血缘与政治相结合,大小宗既是宗族关系又是政治隶属关系,家与国的统一⑤影响:1.宗法制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2.是西周政治的建立原则和指导思想3.成为规范社会,整齐生活习俗的指导思想4.礼乐制①目的:维护分封制和宗法制②内涵:对统治阶级日常的政治活动,社会活动,制定一些规则和仪式,并配有特定的音乐③影响:周礼成为维护等级制度,防止簪越行为的工具,有利于统治秩序的稳定5.选官制:世卿世禄制(世官制)6.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1.早期的政治权力实质上是一种强权2.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实行分封说明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3.浓厚的迷信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