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趣的成语典故四则
- 格式:docx
- 大小:17.87 KB
- 文档页数:4
简短有趣的四字成语典故故事_中华成语故事⼤全成语故事以深刻形象的故事典故讲述⼀些道理。
成语就是有道理的词语,它奠基着我国的⽂化之熙。
下⾯给⼤家带来⼀些关于简短有趣的四字成语典故故事,供⼤家参考。
成语典故故事1【成语】:运⽄成风【拼⾳】: yùn jīn chéng fēng【解释】:运:挥动;⽄:斧头。
挥动斧头,风声呼呼。
⽐喻⼿法纯熟,技术⾼超。
【成语故事】:这个成语见于《庄⼦·徐⽆⿁》:郢⼈垩漫其⿐端,若蝇翼,使匠⽯斫之。
匠⽯运⽄成风,听⽽斫之,尽垩⽽⿐不伤,郢⼈⽴⽽不失容。
这个寓⾔故事的⼤意是:楚国的郢都有个勇敢沉着的⼈,他的朋友⽯是个技艺⾼明的匠⼈。
有⼀次,他们表演了这样⼀套绝活:郢⼈在⿐尖涂上像苍蝇翅膀⼀样薄的⽩粉,让⽯⽤斧⼦把这层⽩粉削去。
只见匠⼈不慌不忙地挥动斧头,呼地⼀声,⽩粉完全被削掉了,⽽郢⼈的⿐尖却丝毫没有受到损伤,郢⼈也仍旧⾯不改⾊,若⽆其事地站在那⾥。
这件事被宋国的国君知道了,他⾮常佩服⽯的绝技和郢⼈的胆量,很想亲眼看⼀看这个表演。
于是,国君就恭恭敬敬地把匠⼈⽯请来,让他再表演⼀次,⽯说:我的好友已经去世,我失去了唯⼀的搭档,再也没法表演了。
根据这个故事,后⼈将运⽄成风引为成语,⽐喻⼿法熟练,技艺⾼超。
成语典故故事2【成语】:凿壁偷光【拼⾳】: záo bì tōu guāng【解释】:原指西汉匡衡凿穿墙壁引邻舍之烛光读书。
后⽤来形容家贫⽽读书刻苦。
【成语故事】:西汉时候,有个农民的孩⼦,叫匡衡。
他⼩时候很想读书,可是因为家⾥穷,没钱上学。
后来,他跟⼀个亲戚学认字,才有了看书的能⼒。
匡衡买不起书,只好借书来读。
那个时候,书是⾮常贵重的,有书的⼈不肯轻易借给别⼈。
匡衡就在农忙的时节,给有钱的⼈家打短⼯,不要⼯钱,只求⼈家借书给他看。
过了⼏年,匡衡长⼤了,成了家⾥的主要劳动⼒。
他⼀天到晚在地⾥⼲活,只有中午歇晌的时候,才有⼯夫看⼀点书,所以⼀卷书常常要⼗天半⽉才能够读完。
有哪些有趣的成语故事有哪些有趣的成语故事成语故事是中华文化的重要内容,你知道哪些有趣的成语故事?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有哪些有趣的成语故事,欢迎阅读。
1、爱屋及乌这个典故出自《尚书大传·大战》。
殷商末代的纣王是个残忍无道的昏君。
当时的西部诸侯之头领姬昌,因反对纣王被囚禁。
出狱后,姬昌回到周的都城岐山,称周文王,要推翻商朝。
他聘请姜尚(姜太公)为军师,开始扩军备战,并迁都丰邑(今陕西省)。
不久,周文王去逝,其子姬发继位,称周武王。
他联络几个诸侯,出兵伐纣。
大军渡过黄河,直逼商朝京城朝歌。
商纣王早已失尽人心,朝歌很快被攻克,纣王自杀。
纣王虽死,敌人并未完全肃清。
周武王召见姜太公,请教如何处置商朝遗留下来的权臣贵族、官宦将士,能否使局面安定下来。
姜太公答道:"臣闻之也,爱人者,兼其之鸟;不爱人者,及其胥余。
"就是说,如果喜爱那个人,就连他屋顶上的乌鸦也喜欢;如果不爱那个人,就连他住处的墙壁也讨厌。
姜太公的主张是要把敌对分子彻底消灭。
后来,这个典故常被人们用作描述因为深爱某人,连带也喜爱他的亲属朋友等人这种现象。
2、画龙点睛南北朝时,有个画家叫张僧繇。
一天,他在金陵安乐寺的墙壁上画了四条龙。
这四条龙张牙舞爪,形像逼真,但奇怪的是都没有眼睛。
游客看了,觉得缺少神韵,很是可惜,就请张僧繇把龙的眼睛补上去。
张僧繇推辞说,画上眼睛,龙就会飞走。
游客不信,都以为张僧繇在吓唬人。
在大家的一再要求下,张僧繇只好提起笔来,轻轻一点。
霎时间,只见乌云密布,电闪雷鸣,被点上眼睛的龙腾空飞去。
游客们惊叹不已,无不佩服张僧繇神奇的点睛之笔。
3、暗中摸索这个典故源于于唐。
刘束的《隋唐佳话》。
唐朝时,大臣许敬宗为人非常自傲轻慢,凡属他见过的客人,尽管经人介绍,也常常忘记很快,如果再见面如同生人一样。
有的人就讥讽他记性太差了。
许敬宗则回答说:"像你这样的人,我当然很难记住。
但是假如碰到像南朝的何逊、刘季绰、沈约、谢兆等著名学者,我即使在黑暗中摸索,也能辨认出来。
有趣的成语典故凝聚着各民族的智慧并具有浓厚的民族色彩。
其充分反映了一个民族的天赋,智慧和精神。
作为一种重要的语言表达形式,下面是小编为您整理的有趣的成语典故,希望对你有所帮助!有趣的成语典故篇一:画饼充饥三国时期,魏国有一个名叫卢毓(yù)的人,他是前朝东汉名臣卢植的小儿子。
卢毓为人忠厚,学识渊博,魏文帝把他提拔为侍中。
在职三年,卢毓对魏文帝曹丕提出过很多好的建议,魏文帝最初不太高兴,但是后来见他忠心耿耿、踏踏实实,就提拔他做了吏部尚书。
接着,魏文帝要卢毓推荐一个与他自己差不多的人接替侍中的职务,卢毓推荐了郑冲。
魏文帝说:郑冲这个人你不推荐我也知道,你重新推举一个我不知道的人吧。
卢毓推举了阮(ruǎn)武和孙邕(yōnɡ)二人。
后来,魏文帝选择孙邕担任了侍中。
有一次,魏文帝对卢毓说:国家能不能得到有才能的人,关键就在你了。
选拔人才,不要只看那些有名声的,名气不过像在地上画的饼一样,是不能吃的。
卢毓回答说:靠名声不可能得到真正有才能的人,只能发现一般的人才。
我以为好的办法是对他们进行考核,看他们是否真有才学。
现在废除了考试法,全靠名誉提升或降职,所以真伪难辨,虚实混淆。
魏文帝采纳了卢毓的意见,下令制定考试法,用推荐和考试相结合的办法录用人才,受到了人们的称赞。
有趣的成语典故篇二:指鹿为马指鹿为马的成语故事说的是秦始皇死后,赵高和李斯专政,他们为保住自己权势,假传“圣旨”,令本应继承皇位的秦始皇大儿子扶苏自杀身亡,控制秦王的次子胡亥即位成了秦二世。
赵高则做了宰相高职。
“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赵高仍不满足,日夜盘算着要篡夺皇位。
可是,朝中大臣有多少人能听从他,有多少人反对他,他心中没底。
于是,他想了一个办法,准备试一试自己的威信,同时也可以摸清敢于反对他的人有多少,都有谁。
一天上朝时,赵高让人牵来一只鹿,满脸堆笑地对秦二世说:“陛下,我献给您一匹好马。
”秦二世一看,心想:这哪里是马,这分明是一只鹿嘛!便笑着对赵高说:“丞相搞错了,这里一只鹿,你怎么说是马呢?”赵高面不改色心不跳地说:“请陛下看清楚,这的确是一匹千里马。
《30 个必知的成语典故》同学们,今天咱们一起来了解30 个有趣的成语典故。
先来说说“画蛇添足”。
从前呀,有几个人比赛画蛇,谁先画好谁就能喝酒。
有一个人很快就画好了,但是他觉得时间还早,就又给蛇添上了几只脚。
结果呢,另一个人画好了,就把酒拿走喝了,还说他:“蛇本来就没有脚,你画了脚,就不是蛇啦!”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多余的事,反而不好。
“掩耳盗铃”也很有意思。
有个小偷想偷人家的铃铛,但是他又怕铃铛响被人发现,就捂住自己的耳朵去偷铃。
他以为自己听不见,别人也就听不见了。
同学们想想,这多傻呀,这告诉我们不能自欺欺人。
“亡羊补牢”的故事大家也熟悉。
有个人养了一群羊,羊圈破了个洞,他没在意,结果丢了几只羊。
后来他把羊圈修好了,就再也没丢过羊。
这让我们知道,出了问题及时补救,还不算晚。
“守株待兔”说的是一个农民,有一天看到一只兔子撞到树桩上死了,他就天天守在那里等兔子,地也不种了。
这可不对,我们不能光想着不劳而获。
“刻舟求剑”里有个人,剑掉到水里了,他却在船上刻个记号,等船靠岸再按照记号去找剑。
水都流走了,剑能在原来的地方吗?这个告诉我们做事不能死板,要懂得变化。
“滥竽充数”讲的是一个不会吹竽的人,混在乐队里假装会吹。
后来国王要一个个单独吹,他就跑了。
我们可不能像他一样弄虚作假。
“狐假虎威”的故事里,狐狸借着老虎的威风吓唬别的动物。
这告诉我们不能仗着别人的权势欺负人。
“叶公好龙”说叶公特别喜欢龙,家里到处都画着龙。
可是当真龙来了,他却吓得要命。
这说明有些人只是表面喜欢,其实不是真的喜欢。
“揠苗助长”中,有个农民嫌禾苗长得慢,就把禾苗拔高,结果禾苗都死了。
做事要遵循规律,不能急于求成。
“南辕北辙”的人想去南方,却往北走,车再好,马再快,也到不了目的地。
我们要有正确的方向,不然努力也白费。
“买椟还珠”里,有个人买了个装珍珠的盒子,却把珍珠还回去了,只留着盒子。
这可太傻啦,不能只看重外表,忽略了真正有价值的东西。
有趣的成语故事成语是汉语独特的表达方式,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智慧。
每个成语背后都有其独特的故事,这些故事常常引人入胜,有趣而又富有启发。
下面,笔者即将为您分享几个有趣的成语故事。
故事一:卧薪尝胆在战国时期,有一个叫勾践的国君,他的国家被邻国吴国所侵略,吴国占据了越国的地盘。
勾践为了掌握有敌对地势的心理,暗地里给吴国送去了很多宝物和土地,以示“服从”。
吴王以为越国已心服,放松警惕,于是将关押勾践的地方从牢房改成了最差劲的宫殿。
勾践被软禁在那里的时候,看到人们生活的不如意他感到非常心痛。
终于,他下定了决心:只有恢复国家强盛才能摆脱困境。
于是,他决定靠自己的努力来重建国家。
他日夜苦学,把搁置了多年的骨劲重新激发起来。
他废寝忘食,不眠不休,闻之色变。
时间一天天过去,勾践的身体越来越憔悴,但他的毅力却越发坚定。
终于,越国重获新生。
通过苦心经营,勾践得以重新夺回了被吴国占领的土地,重建了繁荣的国家,成为了后世楷模。
至此,“卧薪尝胆”这个成语就流传下来,用来形容一个人韧性可嘉,能够忍辱负重,坚持奋斗。
故事二:画蛇添足古时候有位画家非常擅长画蛇。
一天,他一边画蛇,一边请人来为他们画脚。
画脚的人想当然地认为蛇是没有脚的,便开始为蛇们画脚。
结果,他的画蛇自然地变成了“画蛇添足”。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多此一举反而会破坏原本的完美。
我们在做事情时,应该明辨轻重,不要为了追求完美而做出多余甚至错误的努力。
故事三:杯弓蛇影古时候,有一位名叫苏秦的军事谋士,他练习射箭时,常常无法命中目标。
于是他想到一个诡计,他在箭道旁边放了一条细绳,风吹动细绳,绳影在地面上晃动。
苏秦不停地射击,每一次他都能击中绳影。
有一天,苏秦正准备出征,却收到了一个告别信,信中说是他的老师告密,说他是间谍,要趁着他不在,将他所训练的技巧用于刺杀敌人的国君。
苏秦非常恼怒,毕竟这是一个莫须有的罪名。
于是苏秦邮件政府,向他所在的国家告状,希望能够洗脱罪名。
幽默爆笑的趣味成语故事大全枯燥乏味的学习生活,小编特地为大家整理了几篇爆笑的成语故事,让大家在趣味中学习成语,记住成语和掌握成语的内在含义和它的精神内核。
一起学起来吧。
一、削足适履1、春秋时,有一次楚灵王亲自率领战车千乘,雄兵10万,征伐蔡国。
这次出征非常顺利。
楚灵王看大功告成,便派自己的弟弟弃疾留守蔡国,全权处理那里的军政要务,然后点齐10万大军继续推进,准备一举灭掉徐国。
楚灵王的这个弟弟弃疾,不但品质不端,而且野心极大,不甘心仅仅充当蔡国这个小小地方的首脑,常常为此而闷闷不乐。
弃疾手下有个叫朝吴的谋士,这个人非常工于心计,这一天,他试探道:“现在灵王率军出征在外,国内一定空虚,你不妨在此时引兵回国,杀掉灵王的儿子,另立新君,然后由你裁决朝政,将来当上国君还成什么问题吗!”弃疾听了朝吴的话,引兵返楚国,杀死灵王的儿子,立哥哥的另一个儿子子午为国君。
楚灵王在征讨途中闻知国内有变,儿子被弟弟杀死,顿时心寒,想想活在世上没有意思,就上吊自杀了。
在国内的弃疾知道楚灵王死了,马上威逼子午自杀,自立为王,他就是臭名昭著的楚平王。
2、晋献公宠爱骊姬,对她的话真是言听计从。
骊姬提出要将自己所生的幼子奚齐立为太子,晋献公满口答应,并将原来的太子,自己亲生的儿子申生杀害了。
骊姬将这两件事做完了,但心中还是深感不踏实,因为晋献公还有重耳和夷吾两个儿子。
此时,这两个儿子也都已经成人,骊姬觉得这对奚齐将来继承王位都是极大的威胁,便建议杀了重耳和夷吾兄弟俩,晋献公竟欣然同意。
但他们的密谋被一位正直的大臣探听到,立即转告了重耳和夷吾,二人听说后,立即分头跑到国外避难去了。
二、杀鸡取卵:从前有个人,家里养了只老母鸡,这只鸡特别能下蛋,可有一段时间这只鸡老是不下蛋,而且还病歪歪的。
那个人想,这鸡不下蛋留着也没什么用了,就杀了这只鸡,破开鸡肚子后发现这只鸡生病的原因原来是生了胆结石,大大小小的胆结石就像鸡蛋一样。
杀鸡的时候正巧邻家的快嘴婆祥林嫂过来串门。
古代有趣的成语以及典故有哪些成语,是我国汉字语言词汇中一部分定型的词组或短句,从成语典故中我们可以学到丰富的历史知识,懂得很多深刻的道理。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古代有趣的成语以及典故,欢迎大家前来参阅。
千万买邻的故事:【成语】:千万买邻【拼音】:qiān wàn mǎi lín【解释】:指好邻居的难得可贵。
【成语故事】:梁武帝很欣赏吕僧珍的才干。
有一次,吕憎珍请求梁武帝让他回乡扫墓。
梁武帝不但同意,而且任命他关南衰州.让他光耀一下门庭。
吕憎珍到任后,不徇私情,秉公办事。
因公会客时,连他的兄弟也只能在外堂,不准进入客厅。
一些近亲,以为有了吕憎珍这样的靠山,可以不再做买卖,到州里来见他,以谋取一官半职。
吕憎珍耐公说服他们回去,继续做自己的小生意。
吕憎珍住宅的前面,有一所他属下的官舍,平时出入的人很多。
有人建议他要那个属下到别处去办公,把官舍留下来住。
吕憎珍严词拒绝、表示决不能把官舍作为私人的住宅。
吕憎珍这种廉洁奉公的高尚品德,受到了人们的称颂。
有位名叫宋季雅的官员告老还乡到甫袁州后,特地把吕憎珍私宅邻家的一幢房屋买下来居住。
一天,吕憎珍问他买这幢房子花了多少钱,宋季雅回答说:“共花了一千一百万。
”吕憎珍听了大吃一惊,反问道:“要一千一百万,怎么会这么贵?”宋季雅笑着回答说:“其中一百万是买房屋,一千万是买邻居。
吕憎珍听后想了一会儿才明白,跟着笑了起来。
高枕无忧的故事:【成语】:高枕无忧【拼音】:gāo zhěn wú yōu【解释】:垫高枕头睡觉,无忧无虑。
比喻思想麻痹,丧失警惕。
【成语故事】:春秋时代,在齐国有位名叫孟尝君的人,他非常喜欢与文学家还有侠客风范的人交朋友,为了能与他们常讨论国家大事,总喜欢邀请这些人到家中长住。
在这些人当中,有位叫冯谖的人,他常常一住就是住上很长一段时间,但是却什么事都不做,孟尝君虽然觉得很奇怪,但是好客的他还是热情招待冯谖。
有一次,冯谖替孟尝君到薛地这地方讨债,但是他不但没跟当地百姓要债,反而还把债倦全烧了,薛地人民都以为这是孟尝君的恩德,而心里充满感激。
有趣成语故事成语背后的趣事成语是汉语中具有独特意义的词组,在日常生活和文学作品中被广泛使用。
每个成语都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但其中有些成语背后隐藏着令人啼笑皆非的趣事。
本文将带你走进有趣成语故事的世界,一探成语背后的幽默和趣味。
1. 猫哭老鼠这个成语源于一则古老的寓言故事。
故事中,猫和老鼠是朋友,猫经常偷偷地给老鼠带来一些食物。
有一天,猫意外地听到了人类讨论要捕捉老鼠的计划。
为了保护老鼠,猫伤心地哭了起来。
老鼠见状,心生感激,于是决定每天夜里都给猫一些鱼肉。
从此以后,这个成语就用来形容两个原本敌对的人或团体因为某种原因暂时联合起来。
2. 黄粱一梦这个成语出自《西游记》中的一段故事。
故事中,孙悟空被如来佛祖留在妖猴洞内,并用法力让他做了一个梦。
孙悟空在梦中经历了一系列的仙境和美食享受,最后才发现一切只是虚幻。
出梦后,他感到非常失望和悔恨。
这个成语用来形容一个人追求的事物最终只是空想、不切实际,是对虚幻与现实之间的一种描绘。
3. 掌上明珠这个成语源于《史记·孔子世家》中的一个故事。
故事中,一位贫寒的人生了个聪明伶俐的女儿。
有一天,他问女儿愿意嫁给哪位贵族,女儿回答:“只嫁给太阳。
”父亲忍受不住女儿过分的傲慢,决定将她嫁给一个普通人。
婚后,女儿真心地侍奉丈夫,被太阳王子知觉并将她变成了一个掌上明珠。
这个成语用来形容被人宠爱、珍视的人或物。
4. 画蛇添足这个成语源于一则古老的寓言故事。
故事中,有人看到一幅画上有一条蛇,觉得不够完美,于是用画笔给蛇加上了一对脚。
由于蛇本来就没有脚,这样一来反而破坏了画面的整体美感。
这个成语用来比喻做了多余、无益的事情,只会降低原本的价值,起到相反的效果。
5. 拔苗助长这个成语源于古代《列子·说苗》中的一则寓言故事。
故事中,有人看到别人家的秧苗长得比自己的高,就急于取巧,把自家的秧苗拔高一节。
结果,他的秧苗倒下了,断了根。
这个成语用来比喻急于求成、贪图快速成功而不顾实际情况的行为,最终只会造成更大的损失。
鲜为人知又有趣的成语典故_成语典故简短故事成语典故是指具有教育意义且大众耳熟能详的故事,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学到过的成语很多,其中就有许多鲜为人知的历史成语典故。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一些鲜为人知又有趣的成语典故_成语典故简短故事,欢迎大家前来阅读。
鲜为人知的成语典故【1】百步穿杨出处《战国策·西周策》楚有养由基者,善射,去柳叶者百步而射之,百发百中。
释义:它与成语‘百发百中”意义相似。
比喻射箭技艺高超,并引申为本领非常高强。
故事秦国的名将白起,领兵前去攻打魏国,有个名叫苏厉的谋士获悉后,赶紧去见周朝的国君,提醒他说:“如果魏国被秦军占领,您的处境就危险了。
” 原来,这时周朝的国君名义上是天子,实际上对各诸侯国已没有管辖权。
魏国如被秦国攻灭,秦国的势力将更强大,对周天子的威胁也更大。
周天子问苏厉怎么办,苏厉建议周天子赶快派人去劝说白起停止进攻,并给白起讲一个故事。
苏厉介绍了一个应该向白起讲的故事:楚国有个著名的射箭手,名叫养由基。
此人年轻时就勇力过人,练成了一手好箭法。
当时还有一个名叫潘虎的勇士,也擅长射箭。
一天,两人在场地上比试射箭,许多人都围着观看。
靶子设在五十步外,那里撑起一块板,板上有一个红心。
潘虎拉开强弓,一连三箭都正中红心,博得围观的人一片喝采声。
潘虎也洋洋得意地向养由基拱拱手,表示请他指教。
养由基环视一下四周,说:“射五十步外的红心,目标大近、太大了,还是射百步外的柳叶吧!” 说罢,他指着百步外的一棵杨柳树,叫人在树上选一片叶子,涂上红色作为靶子。
接着,他拉开弓,“唆”的一声射去,结果箭链正好贯穿在这片杨柳叶的中心。
在场的人都惊呆了,潘虎自知没有这样高明的本领,但又不相信养由基箭箭都能射穿柳叶,便走到那棵杨柳树下;选择了三片杨柳叶,在上面用颜色编上号,请养由基按编号次序再射。
养由基走前几步,看清了编号,然后退到百步之外,拉开弓,“嗖”、“嗖”、“嗖”三箭,分别射中三片编上号的杨柳叶。
成语小典故故事1、凿壁偷光西汉时候,有个农民的孩子,叫匡衡。
他小时候很想读书,可是因为家里穷,没钱上学。
后来,他跟一个亲戚学认字,才有了看书的能力。
匡衡买不起书,只好借书来读。
那个时候,书是非常贵重的,有书的人不肯轻易借给别人。
匡衡就在农忙的时节,给有钱的人家打短工,不要工钱,只求人家借书给他看。
为您提供过了几年,匡衡长大了,成了家里的主要劳动力。
他一天到晚在地里干活,只有中午歇晌的时候,才有工夫看一点书,所以一卷书常常要十天半月才能够读完。
匡衡很着急,心里想:白天种庄稼,没有时间看书,我可以多利用一些晚上的时间来看书。
可是匡衡家里很穷,买不起点灯的油,怎么办呢?有一天晚上,匡衡躺在床上背白天读过的书。
背着背着,突然看到东边的`墙壁上透过来一线亮光。
他嚯地站起来,走到墙壁边一看,啊!原来从壁缝里透过来的是邻居的灯光。
于是,匡衡想了一个办法:他拿了一把小刀,把墙缝挖大了一些。
这样,透过来的光亮也大了,他就凑着透进来的灯光,读起书来。
匡衡就是这样刻苦地学习,后来成了一个很有学问的人。
2、竭泽而渔春秋时期,晋国为了援助宋国,和楚国在城淄(今山东淄县南)打了一仗。
当时,论实力楚国占着明显的优势。
晋文公见楚军来势汹汹,就问他的舅舅狐偃说:“楚兵多,我兵少,这一仗该怎样打才能取胜呢?”狐偃回答说:“我听说善于打仗的人,不厌欺诈。
你就用欺诈的办法对付楚军好了。
”晋文公又去征求另一个大臣雍季,并把狐偃的话也告诉了他。
雍季不大赞成这样做,就打了个比喻说:“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焚蔽而田,岂不获得?而明年无兽。
诈伪之道,虽今偷可,后将无复,非长术也。
”意思是说:把池塘里的水弄干了才捉鱼,哪还有捉不到的?但到明年就没鱼可捉了;把山上的树林烧光了再去打猎,哪还有打不到的?但到明年就将会没有野兽可打了。
欺诈的办法虽然可以偶尔用一下,但以后就不能再用,这不是长远之计啊!当时也想不出更好地制胜楚军的办法的情况下,晋文公还是采用了狐偃的计谋,假借遵守自己流亡时向楚庄王许下的“退避三舍”的诺言之名,连续三次后撤,以避其锋芒,为自己选择了有利的.时机和歼敌的地形;而楚军呢,见晋军一退再退,误以为晋文公胆怯,不敢与之交战,就紧逼不舍,结果被晋军打得落花流水,溃不成军。
幽默风趣的成语故事如下:一、九牛一毛相传古代有一位农民,他养了九头牛。
有一天,他发现其中一头牛掉了一根毛,于是他把这根毛拿起来,对着九头牛说:“你们这九头牛,你们的毛加在一起也只有九牛一毛的份量。
”这句话就成了“九牛一毛”的成语。
二、画龙点睛据说古代有一位画家,他画了一幅非常精美的龙,但是觉得还差一点点,于是他在龙的眼睛上点了一下,这幅画就变得非常完美了。
所以,“画龙点睛”就成了表示对某件事情进行精心修饰的成语。
三、半斤八两传说古代有两个商人,一个人手里拿着半斤的银子,另一个人手里拿着八两的金子,他们互相交换了手里的财物,但是交换后发现财物的价值是一样的,于是就出现了“半斤八两”的成语。
四、一箭双雕相传古代有一位猎人,他看到一只鸟和一只兔子在一起,于是他一箭射中了两只动物。
这个故事就成了“一箭双雕”的成语,表示一次行动可以达到两个目的。
五、杀鸡焉用牛刀古代有一个村庄,有一位村民想要杀一只鸡,但是他拿出了一把大刀,显得非常浪费。
于是就出现了“杀鸡焉用牛刀”的成语,表示做事要恰当,不要过度浪费。
六、狐假虎威从前,有一只狐狸假扮成老虎,吓唬其他动物。
一天,它碰到了真的老虎,只好露出原形。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要以假乱真。
七、画蛇添足有一个人画了一条蛇,觉得不够,又在蛇身上加了脚。
后来,他发现真的蛇已经有了脚。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要做多余的事情。
八、杞人忧天有一个人整天担心天会塌下来,大家都笑他。
后来,真的发生了大地震,大家都逃命。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杞人忧天也有道理。
20个成语故事成语是汉语中的精华,它既可以传达深刻的哲理,又可以丰富我们的语言表达。
下面,我将为大家介绍20个有趣的成语故事,让我们一起来领略这些古老成语的魅力吧!1. 画龙点睛。
相传古代有位画家,他画了一幅栩栩如生的龙,但总觉得缺少了点什么。
他冥思苦想,最终在龙的眼睛处点上了一滴墨水,龙顿时栩栩如生,栩栩如生。
后来人们就用“画龙点睛”来比喻在事物的关键之处加上恰到好处的点缀。
2. 杞人忧天。
古时候,杞国有个人整天忧心忡忡,总是担心天会塌下来。
有人问他为什么如此担心,他说,“我怕天塌下来啊!”后来,人们就用“杞人忧天”来形容无端的忧虑和杞人忧天。
3. 守株待兔。
古代有个农夫,他种了一棵树,坐在树下守着,希望能等到兔子撞上来。
他的愚蠢行为被人们取笑,后来“守株待兔”就成了形容无所作为、不求上进的人的成语。
4. 刻舟求剑。
古时候,有人在河边刻了一艘小船,船掉到水里了,他却在原地寻找剑。
别人告诉他,剑已经掉到水里去了,他却不信,还在原地寻找。
后来“刻舟求剑”就成了形容人们墨守成规,不知变通的成语。
5. 指鹿为马。
秦始皇时期,有个大臣想试探秦始皇的权力,他抓来一只鹿,说是马,问秦始皇认为是什么。
秦始皇居然说是马,大臣得知秦始皇已经被蒙蔽,暗自庆幸。
后来“指鹿为马”就成了形容颠倒黑白、混淆是非的成语。
6. 卧薪尝胆。
战国时期,有个人为了报仇,每天都在火炉上烤着薪木,用来激励自己。
他最终成功报仇了,后来“卧薪尝胆”就成了形容为了达到目的,不怕牺牲、忍受艰难的成语。
7. 杀鸡取卵。
有个农夫每天都杀掉母鸡,取鸡蛋。
别人告诉他这样做不对,他却不听,最终所有的母鸡都被他杀光了,也就再也没有了鸡蛋。
后来“杀鸡取卵”就成了形容贪图眼前利益而不顾长远利益的成语。
8. 守口如瓶。
古时候,有个人知道一件重要的事情,但他一直守口如瓶,不肯透露出去。
后来“守口如瓶”就成了形容保守秘密,不泄露出去的成语。
9. 胸有成竹。
古代有个画家,他心中已经有了画面,所以他在纸上轻轻一笔,就能画出精美的竹子。
幽默又有意义成语故事
1、哄堂大笑:形容屋子里的人同时都大笑起来。
宋朝时候,有个叫冯相的官员。
有一天,他穿着一双新靴子走进办公的衙门。
一个同僚问他:“您买这双新靴子花了多少钱?”
他抬起一只脚说:“九百。
”
那个同僚惊奇地说:“怎么我这双靴子花了一千八百呢?”
冯相又抬起另一只脚说:“这只也是九百。
”满屋的人都大笑起来。
2、画龙点睛:比喻作文或讲话时,加上一两句关键的话会使内容更精辟有力。
南北朝有个画家叫张僧繇。
传说他在一所佛寺的墙壁上画了四条龙,都没画眼睛。
大家问他:“为什么?”他回答:“有了眼睛,龙会飞走的。
”
人们以为他说大话。
他只好为两条龙画上眼睛。
立时雷电破壁,两条龙腾空而去,墙上只剩下没有眼睛的两条龙。
成语故事小古文成语,是汉语中的一种特殊词语,是由一定的文字组合而成,具有特定含义的固定词组。
成语在汉语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不仅是语言文字的精华,更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
而成语故事,则是成语的来源和发展过程,通过成语故事,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记忆成语,进而更好地运用成语。
在中国古代文学中,成语故事是一种常见的文学形式。
这些成语故事,既有历史典故,也有寓言故事,它们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情节,传达了深刻的哲理和道理。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一些有趣的成语故事。
1. 画蛇添足。
相传古时候有个人画了一条蛇,觉得画得不够,就在蛇身上再加了几只脚。
后来,有人看到了他画的蛇,笑话他说,“画蛇添足!”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事情要适可而止,不要过分追求完美,否则会适得其反。
2. 杯弓蛇影。
故事中有一个人到山林中打猎,因为饥饿和疲劳,看到了杯子和弓,以为是蛇,于是惊慌失措。
后来他才发现自己是多虑了,杯弓蛇影。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我们的恐惧和焦虑是无端的,需要冷静思考,不要被虚幻的影子吓倒。
3. 纸上谈兵。
古代有一个人,他非常喜欢研究兵法,整天埋头苦读,以为自己已经通晓兵法,可以成为一名出色的将军。
但是当他真正面对战争时,才发现书本上的知识并不能解决实际问题。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光靠纸上谈兵是不够的,需要实践和经验的积累。
4. 杞人忧天。
古代有个人生性多疑,整天为各种可能发生的事情忧心忡忡。
有一天,他看到了一块石头,以为是天塌下来了,于是非常害怕。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要无端担忧,要有理性的思考和判断,不要杞人忧天。
5. 刻舟求剑。
古代有两个人乘船过河,其中一个人不小心把剑掉到了河里。
他非常焦急,担心别人捡到剑,于是立刻拿刀在船舷上刻下一个记号。
当船到对岸时,他才发现,这个记号并不能帮助他找到丢失的剑。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善于思考和分析,不要盲目行动。
以上就是一些有趣的成语故事,通过这些故事,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些成语。
简短有趣的历史成语典故_中国最有名的成语典故成语典故里面蕴含着多个成语,有趣的故事情节总是可以吸引我们的注意,让我们不知不觉间学会思考。
今天小编分享一些有关简短有趣的历史成语典故_中国最有名的成语典故,希望对你有帮助。
简短有趣的成语典故【1】百闻不如一见出处《汉书·赵充国传》充国曰:“百闻不如一见。
兵难渝度,臣愿驰至金城,图上方略。
”释义:意思是听到一百次不如亲眼见一次。
表示听得再多也不如亲见可靠。
故事:西汉宣帝时期,羌人侵入边界。
攻城夺地,烧杀抢掠。
宣帝召集群巨计议,询问谁愿领兵前去拒敌。
七十六岁的老将赵充国,曾在边界和羌人打过几十年的交道。
他自告奋勇,担当这一重任。
宣帝问他要派多少兵马,他说:“听别人讲一百次,不如亲眼一见。
用兵是很难在遥远的地方算计好的。
我愿意亲自到那里去看看,然后确定攻守计划,画好作战地图,再向陛下上奏。
” 经宣帝同意,赵充国带领一队人马出发。
队伍渡过黄河,遇到羌入的小股军队。
赵充国下令冲击,一下子捉到不少俘虏。
兵士们准备乘胜追击,赵充国阻拦说:“我军长途跋涉到此,不可远追。
如果遭到敌兵伏击,就要吃大亏!” 部下听了,都很佩眼他的见识。
赵充国观察了地形,又从俘虏口中得知敌人内部的情况,了解到敌军的兵力部署,然后制定出屯兵把守、整治边境、分化瓦解羌人的策略,上奏宣帝。
不久,朝廷就派兵平定了羌人的侵扰,安定了西北边疆。
简短有趣的成语典故【2】望洋兴叹相传很久很久以前,黄河里有一位河神,人们叫他河伯。
何伯站在黄河岸上。
望着滚滚的浪涛由西而来,又奔腾跳跃向东流去,兴奋地说;“黄河真大呀,世上没有哪条河能和它相比。
我就是最大的水神啊!”有人告诉他:“你的话不对,在黄河的东面有个地方叫北海,那才真叫大呢。
”河伯说:“我不信,北海再大,能大得过黄河吗?”那人说:“别说一条黄河,就是几条黄河的水流进北海,也装不满它。
”河伯固执地说:“我没见过北海,我不信。
”那人无可奈何,告诉他:“有机会你去看看北海,就明白我的话了。
搞笑的成语故事1. 画蛇添足从前有几个人比赛画蛇,有个人最先画好啦!嘿,他可倒好,非得显摆一下,给蛇画上脚。
旁边人就说啦:“你这不是多此一举嘛!蛇哪有脚呀!” 就好比一个人已经穿得很帅气了,还非要戴个夸张的大帽子,这不就是画蛇添足嘛!2. 叶公好龙叶公那家伙,天天说自己多么多么喜欢龙,家里到处都是龙的图案。
结果真龙一来,吓得他屁滚尿流!哎呀呀,这就像有些人嘴上说喜欢宠物,等真的养了又嫌麻烦,这不是叶公好龙嘛!3. 掩耳盗铃有个二傻子想偷铃铛,怕响,就捂住自己耳朵去偷,他以为自己听不见别人就听不见了呀!这简直跟有些同学考试作弊,以为盖住自己的试卷老师就发现不了一样,真是掩耳盗铃啊!4. 刻舟求剑有个人坐船,剑掉水里了,他不赶紧捞,却在船上刻个记号。
等船靠岸了再找剑,那剑还能在那呀!这就好比丢了东西不去原路找,却在别的地方瞎转悠,可不就是刻舟求剑嘛!5. 狐假虎威狐狸借着老虎的威风吓唬别的动物,这多狡猾呀!就像有些小不点仗着自己有个厉害的哥哥姐姐,就在外面耀武扬威的,不就是狐假虎威嘛!6. 滥竽充数南郭先生根本不会吹竽,还混在乐队里充数,这胆子也太大了吧!这不跟有些学生在合唱里只张嘴不出声一样嘛,滥竽充数呀!7. 买椟还珠有人买了珠宝,结果只喜欢装珠宝的盒子,把珠宝给还回去了。
这多傻呀!就好像有人买了好看的书,只喜欢书的封面,不看内容,这不是买椟还珠是啥!8. 揠苗助长有个急性子的农夫,嫌禾苗长得慢,就把它们往上拔,结果禾苗都死啦!这不就像有些家长,拼命给孩子报各种辅导班,想让孩子一下子成才,这不是揠苗助长嘛!我的观点结论是:这些成语故事真的是超级搞笑又有趣,能让我们在笑的同时明白好多道理呢!。
趣味成语故事1. 画龙点睛。
相传,古代有一位画家,他擅长画龙。
一天,他画了一条栩栩如生的龙,但觉得画面还不够生动。
于是,他在画龙的眼睛处停了下来,想了很久。
最后,他用一笔点亮了龙的眼睛,龙立刻活灵活现起来,仿佛要从画纸中跳出来一般。
从此,人们就用“画龙点睛”来比喻在关键时刻做出关键的举措,使整体变得更加完美。
2. 杞人忧天。
古时候,有一个杞国的人,他整天担心天会塌下来。
有人劝他不要过分担心,但他总是不听,认为这是一件非常严重的事情。
后来,杞国的国君听说了这件事,就召见了这个杞人,让他说出自己的担忧。
国君听后,便给他一块大石头,告诉他,这是“天”,让他好好看管。
杞人接过石头后,终于不再忧心忡忡了。
从此,“杞人忧天”就成了形容杞人胡思乱想,想象力过于丰富的成语。
3. 杯弓蛇影。
古代有一个人,他喜欢喝酒。
有一次,他在喝酒时,突然看到杯子里的倒影,以为是一条蛇。
他吓得不轻,连忙拔出弓箭,准备射击。
后来才发现,原来是自己的倒影。
从此,人们就用“杯弓蛇影”来形容因多疑而产生的错觉。
4. 掩耳盗铃。
相传,古代有一个人,他偷了别人的铃,然后将铃藏在自己的怀里。
当别人来追查时,他用手掩住自己的耳朵,说“我没听见铃声”。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掩耳盗铃是没有用的,因为别人听得见铃声,你掩耳是没有用的。
5. 刻舟求剑。
古代有一个人,他在划船时,不小心把自己的剑掉进了水里。
他就用刀在船上刻了一个记号,然后回到原来的地方去找剑。
别人告诉他,剑已经沉到水底了,他还在原地找是没有用的。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看清形势,不要一味地固守旧有的方法。
以上就是一些趣味成语故事,通过这些故事,我们不仅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成语的含义,也能够从中汲取到一些人生道理。
希望大家在学习成语的过程中,能够多多借助成语故事,让学习成语变得更加有趣和生动。
1、“雕虫小技”来形容写文章或是做事情的时候,用的都是一些小技术而已。
唐朝的时候,有一个叫做韩朝宗的人,为人非常热心,常常帮助一些年轻人找到好工作,大家都非常尊敬他。
有一天,一个叫做李白的年轻人写了一封信给韩朝宗,请韩朝宗帮忙介绍工作,信的最后写道:「。
恐雕虫小技,不合大人。
」意思是说,恐怕我写的文章,只是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伎俩,不夠让大人欣赏。
这个谦虚的年轻人李白,后来可变成了一位鼎鼎大名的大诗人呢!从此以后,大家就用“雕虫小技”来形容写文章或是做事情的时候,用的都是一些小技术而已。
2、丨惨绿少年丨“惨绿少年”里的“惨”,通“黪”,指色彩暗淡。
惨绿,浅绿,指服色,并不悲惨,如同现在的很酷,也并无残酷之意。
“惨绿少年”本意是指穿着淡绿衣服的少年,后也指衣着讲究的少年。
“惨绿少年”出自张固《幽闲鼓吹》,它还藏着一个有趣的故事:唐代宰相刘晏的女儿嫁给了礼部侍郎潘炎,他们的儿子潘孟阳出任户部侍郎。
母亲不太看得起儿子,说他才干不够,无能这个高位,总有一天要惹事。
儿子不服气,说同僚都跟自己差不多的料,谁也不比谁强。
母亲不信,于是叫儿子请了他的同僚回家吃饭,并躲在屏风后面偷偷看这些少年。
看完了,放下心来,说果然都不是特别出色之人,独独又问,"末座惨绿少年何人?"原来是补阙杜黄裳。
潘夫人感叹,"此人器宇不凡,将来必然成为一代名相。
"这个惨绿少年杜黄裳果然争气,后来荣登宰甫,一反过去朝廷对藩镇的软弱姑息,力主"以法度整顿诸侯",在不长时间内即讨平西川、夏绥诸处叛乱,令唐之威令,几于复振,这就是著名的元和中兴,而唐宪宗都说全是杜相的功劳。
杜相虽然在政治上态度强硬,但在生活上却雅澹宽仁,修养极好。
所以惨绿少年一词用来指风度翩翩、意气风发的青年才俊。
3、丨蹇人上天丨蹇人,不是指一个寨子的人,它是跛足的意思。
一个跛足的人心心念念想上天,不就跟“夸父逐日”一样,充满美好的浪漫主义色彩吗?其实不是,这个成语出自《后汉书·五行志一》,故事是这样的:西汉王莽末年,天下大乱,有个叫隗嚣的人,少年时因为生病而脚跛了,但他的野心并不小。
最有趣的成语故事最有趣的成语故事大家平时喜欢看故事吗?不妨看一下有趣的成语故事哦!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最有趣的成语故事,欢迎阅读!1.疑邻盗斧从前有个乡下人,丢了一把斧子。
他以为是邻居家的儿子偷去了,于是处处注意那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越看越觉得那人像是盗斧的贼。
后来,丢斧子的人找到了斧子,原来是前几天他上山砍柴时,一时疏忽失落在山谷里。
找到斧子后,他又碰见了邻居的儿子,再留心看看他,怎么也不像贼了。
疑邻盗斧:不注重事实根据,对人、对事胡乱猜疑。
2.揠苗助长春秋时期,宋国有一个农夫,他总是嫌田里的庄稼长得太慢,今天去瞧瞧,明天去看看,觉得禾苗好像总没有长高。
他心想:有什么办法能使它们长得高些快些呢?有一天,他来到田里,把禾苗一棵一棵地往上拔。
一大-片禾苗,一棵一棵地拔真费了不少的力气,等他拔完了禾苗,已经累得筋疲力尽了,可是他心里却很高兴。
回到家里还夸口说:“今天可把我累坏了,我帮助禾苗长高了好几寸!”他儿子听了,赶忙跑到田里去看,发现田里的禾苗全都已经枯死了3.不可救药周朝有位卿士叫凡伯。
凡伯不但有诗才,而且善于治理国事。
后来,他在周厉王身边辅佐朝政。
可是,周厉王飞横跋扈,枉法断事。
奸臣则百般诌媚讨好。
凡伯直言相劝,列数朝政弊端,奸臣却在周厉王耳边说他的坏话。
周厉王对凡伯十分厌烦,从此,奸臣出入宫廷,不把凡伯放在眼里。
凡伯十分愤慨,写了一首诗,后来收入《诗经》。
诗中抨击奸臣说:“作恶多端,不可救药!”“不可救药”:病重到不能用药救活。
后比喻事物坏到无法挽救的地步。
4.乘风破浪古代南北朝的时候,宋国有位将军姓宗名悫,他从小就很勇敢,也很有抱负。
有一天,宗悫的叔父问他有什么志向,宗悫回答道:“愿乘长风,破万里浪。
”意思是:我一定要突破一切障碍,勇往直前,干一番事业。
宗悫经过勤学苦练,努力奋斗,终于成为一位能征善战的将军。
后来,人们就用“乘风破浪”来形容不怕困难,奋勇前进的精神5.一衣带水南北朝的时候,北方的北周和南方的陈国以长江为界。
有趣的成语典故四则
[笨鸟先飞]
汉时期,乐羊子的妻子是一位贤德的女子。
一次,乐羊子拾到了一块金子,高兴地拿回来交给妻子。
妻子说:“有志气的人会严格要求自己,把捡来的东西拿回家是败坏自己的名声。
乐羊子深感惭愧,就把金子放回原处,然后说:“你很笨要笨鸟先飞,要出外求学去。
”所以乐羊子就出外求学去了。
但一年后,乐羊子因为思念妻子返回家中。
妻子把他领到织机旁说:“这布是一寸寸、一尺尺织出来的,日积月累才能成丈、成匹。
如果我把它剪断,就前功尽弃了。
求学也和织布一样,不能在学到一半的时候放弃。
”乐羊子深受感动,又回去求学了,七年没有回家。
行动笨拙的鸟要先飞。
比喻能力差的人怕落后,做事比别人先动手。
[专心致志]
战国时期,齐宣王曾聘孟子为客卿,而孟子不愿辅佐齐王,推辞而去,别人认为是孟子嫌齐王不聪明而不愿意辅佐他,孟子便给大家讲了这样一个小故事:
弈秋是全国最会下棋的人,有两个人慕名来请弈秋教他们下棋。
其中一个人认真学棋、练棋;而另一个人呢,上课时虽然好像也在听讲,可是他脑子里总想着天上会有大雁要
飞过来,想着怎样拿弓箭去射它,想着烤肉的味道会有多么鲜美。
因为他总是胡思乱想心不在焉,老师的讲解一点也没听进去。
这样一起学了很长时间,虽然他们两人拜同一个老师,每天一起学习,可学的效果却大不一样,一个成了棋坛高手,一个却没学到什么本事。
孟子接着问:“你们认为这是他的聪明才智不如前一个人吗?——不是这样的,只是因为他不够专心致志罢了。
齐王也是这样啊,他不能认真地、专心地听从我的意见,我的思想对他不起作用,所以我才不愿辅佐他,辞别他离开齐国的呀。
”
成语“专心致志”由此而来,形容做事情的时候一心一意,聚精会神。
[井底之蛙]
有一只小青蛙,他一直都呆在一个井里,从来都没有出去过。
有一天,它抬头看着天,这时候一个小乌龟路过井边。
这只小青蛙就得意地对小乌龟说:“朋友你好啊,你看我生活在这里多快乐呀!出去玩的时候,我可以在井上跳来跳去,进来休息的时候我有这么大一个坑的水,我生活得太开心啦!您为什么不进来看看呢?”
乌龟想进去看看,可是井太小,它左脚还没进去,右脚
就被卡住了,只好慢慢地出来了。
它对小青蛙说:“我住的那个海啊,好大好大,你都看不到它的对面在哪里。
我们住的那个海啊,不管怎么下雨,怎么出太阳,它还是那么大。
我们住在大海里游来游去,特别快乐!”
小青蛙听了小乌龟的话,说:“还有这么大的大海呀?原来我住的地方很小很小。
”小乌龟对小青蛙说:“没关系,我带你去看我们那个很大很大的大海!”
[画蛇添足]
有一家人家祭过了祖先,赏给仆人们一壶酒。
仆人们看壶里的酒实在太少,要是每个人尝这么一小口,那多没意思呢,还不如让一个人喝,让他喝个痛快。
可是到底让谁喝呢?有人想了个办法,对大家说:“我看这么办吧,咱们来比赛画蛇。
谁先画好,壶里的酒就让给谁喝。
”大家都同意这么办,就在地上画起蛇来。
有一个人先画好了,他看到别人还低着脑袋在画,就说:“你们还没画好呀,看吧,我还来得及给蛇添上四只脚哩!”他左手拿起酒壶,右手又在地上画起来。
他还没把四只脚画齐,有个人也把蛇画好了,就抢过他手里的酒壶,几口把酒喝干了,对他说:“蛇本来没有脚,你干吗要给他添四只脚呢?”“画蛇添足”就是从这个故事来的。
这个成语有两个意思。
一个意思跟“弄巧成拙”一个样;想卖弄一下本领,反而把事情搞坏了。
故事中的那个人就是
这样,他已经把蛇画好了,为了添四只脚,反而没喝到酒。
另一个意思跟“无中生有”相仿,蛇本来没有脚,硬要给他添上四只脚,这不是多余的吗?因此还有人用“蛇足”来比喻没有必要的多余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