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价值的创造与实现
- 格式:ppt
- 大小:625.50 KB
- 文档页数:17
第三框价值的创造与实现【基础知识梳理】一、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是从创造的角度来看1、为什么说劳动着的人是幸福的2、为什么说努力奉献的人是幸福的二、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是从实现的客观角度来看的1、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2、正确认识和追求人的个性发展三、怎样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是从实现的主观角度来看【课内探究案】【合作探究】探究一:公安一级英雄四川省彭州市公安局民警蒋敏多位亲人在地震中不幸难,但她依然连续奋战在抗震救灾一线。
她表示要用救助他人来告慰亲人。
她说:“孩子没有了,我们爱其他的人吧。
纪念的最好方式,就是和活着的人一起战斗。
”由于几天的劳累过度,被送到了医院,但一醒过来,马上要求再次回到安置点。
1)材料中蒋敏的事迹体现了什么样的人生价值观?2)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人生价值是通过什么方式来实现的?3)如果我们要拥有幸福的人生,你认为应该怎么做?探究二:材料一李商隐一生怀才不遇,仕途坎坷。
他死后,崔钰作诗:虚负凌云万丈才一生襟袍未曾开。
并指出他是良马,步履维艰是因为不遇其主。
材料二:雷锋说:“一滴水只有放进大海里才永远不会干涸。
一个人只有把自己和集体事业融合在一起的时候才能最有力量。
”材料三:中央台《聚焦80后》:80后的我们出生在改革开放后,80后的人多数是独生子女,人们都说80后是垮掉的一代,自私、任性、责任心弱个性张扬…在四川灾区,在奥运赛场,我们看到的是他们的无私、坚强、乐观、奉献。
80后的我们要做自己的主人,掌握自己的命运,开创属于于自己的未来!阅读材料合作探究问题:(1)李商隐一生怀才不遇给我们的人生启示是什么?(2)雷锋同志的这段话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3)结合材料三谈一谈,我们怎样对待自己的个性发展?探究三:材料一:中国太空行走第一人的翟志刚被授予“航天英雄”的光荣称号。
谁又能想到从神五到神六,“人气”极高的他两次入选梯队,却两次与飞天失之交臂。
但他并没有消沉下去,他坚定理想信念,时刻从思想上、心理上、技术上时时做好准备。
12.3 价值的创造与实现一、选择题1.李商隐一生怀才不遇,仕途坎坷。
李商隐死后,崔钰曾作《哭李商隐》诗:“虚负凌云万丈才,一生襟怀未曾开。
”并指出李商隐这匹“良马”腿脚屈曲,步履维艰,是因为不遇其主。
这给我们的启示是( )A.实现人生价值,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B.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C.实现人生价值,需要一定的客观条件D.人生价值的实现取决于是否有他人的帮助2.“中天的月光虽明,自己却没有丝毫的光彩,只是借助了太阳的恩赐才富丽堂皇,因此她有圆有缺;恒星闪烁,虽然微弱,却是用自己的能力散发光芒,所以她们常挂丽天。
”以此比喻人生,可见一个人要实现自己的价值必须( )A.利用社会的帮助 B.得到别人的认可C.提高自身素质D.投身社会实践6.一位航天人说:“我在中学读书时就立志投身航天事业,至今无怨无悔!”另一位航天人说:“我们团队中有许多默默无闻的幕后英雄,他们科学求实、勇于攀登、团结协作、淡泊名利、默默奉献。
”对这两位航天人的观点认识正确的有( )①崇高理想是人生进步的精神支柱②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③普遍联系是事物发展的动力9. 2011年1月,胡锦涛向获得2010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著名材料科学家师昌绪和著名血液学专家王振义颁发奖励证书,并同他们热情握手。
而师昌绪老人也总是说:“作为一个中国人,就要对中国作出贡献,这是人生的第一要义。
”这说明A 实现人生价值需要社会提供客观条件B 为社会作贡献是为了获取更多的荣誉C 人的价值就在于创造价值D 社会对个人价值的承认与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是辩证统一的10.我国“航空发动机之父”吴大观同志入党60年来,把自己的人生与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为祖国的航空发动机事业殚精竭虑,作出了杰出贡献。
他的事迹给我们的启示是( )①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②树立崇高的理想有助于实现人生价值③只有善于发明创造的人才拥有美好人生④个人对社会的贡献主要体现在精神方面A.①③B.①②C.②③D.③④二、非选择题:11.近几年,志愿者成为中国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第十二课第三框价值的创造与实现人生价值的创造与实现 C【基础知识梳理】三、价值的创造与实现1.根本途径: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在创造价值。
劳动和奉献的人是幸福的,积极投身于为人民服务的实践是实现人生价值的。
2.客观方面:正确利用各种客观条件,在实现价值。
①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是人们实现人生价值的。
人的生存条件和发展条件、享受条件和工作条件都是由提供的。
人的价值,只能在社会中实现,只有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才能在奉献社会中实现自己的价值。
②在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个人的价值,并不否认追求人的个性发展。
人的个性不应表现为人的怪异和陋习,而应表现于对他人、对社会的独特的贡献方式。
3.主观方面:在走向成功。
①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精神。
②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努力发展自己的才能,。
③实现人生价值,需要有坚定的,需要的指引。
【合作探究】探究一: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有一些人得到快速的发展。
对此,有人说,这些人之所以发展很快,是因为机遇好,机遇是实现人生价值的首要条件。
你是如何认识的?探究二:2011年10月19日,青春舞动新农村云南省“十佳大学生村官”代表事迹巡回报告会首场报告在云南大学举行。
大学生村官已经成为新农村建设的骨干力量、农村基层干部的新鲜血液、乡镇干部的重要来源,大学生村官队伍越来越体现出干部储备、人才摇篮的生机活力。
到目前为止,全国已有7.8万名“村官”,小杨就就是其中的一位。
大学一毕业,小杨就打破传统观念,只身来到千里之外的一个乡村任村委会主任助理。
任职期间,在村党支部和村委会的领导下,她走访农户,宣传党和政府的有关方针和政策,传授农业科技知识,协助主任处理一系列村务。
她刻苦学习雕刻知识,与该村艺人共同努力,使该村濒临失传的木雕工艺重放异彩,并将原先小打小闹的木雕品发展为人人喜爱的旅游纪念品。
短短两年,该村的社会风气明显好转,村民的钱包鼓了起来。
因此,“村官”小杨得到了领导和村民的一致好评。
价值的创造与实现[教学过程和教学策略]一、情境导入,激发情感在60周年国庆大阅兵中,身着粉红色迷你裙和白色长靴、被誉为“首都民兵之花”的独特方阵,成为受阅方队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清一色的窈窕淑女,个顶个的英姿飒爽,她们步伐坚定、整容严整,像一团燃烧的火焰,迸发这火热的爱国情怀,感动着每一个中国人的心。
骄人的战绩来自艰苦的训练,每天徒步方队队员都要训练10个小时,步行30多公里。
有此有人认为,如此大运动量训练就是为了在长安街上走128步,这样的付出太没有价值。
从她们的故事中,你认为应如何创造和实现人生价值?带着这个问题我们一起来探讨第十二课第三框《价值的创造与实现》,在课堂中寻找答案。
教师用多媒体展示一组人物照片,分别为“感动中国”人物;教师引导:这些“新闻人物”来自于不同行业和社会阶层,但是他们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在自己的岁月里,用真实感人的行动(劳动)和无私的奉献精神,感动着社会,在实践中创造和实现的人生价值,成为我们这个年代最可敬佩的人群。
同学们想不想实现自己的价值?如何实现自己的价值呢?他们为什么被评为“感动中国”人物,他们为什么能感动中国?课前,每组同学从“感动中国”人物中选取最令你感动的一位,与大家共同探讨交流。
下面,先请1组的同学。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1组:我组选择的是“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多媒体展示袁隆平图片。
教师:你们1组同学为什么选择袁隆平呢?请听1组同学的讲述。
生1:生2:生3:多媒体播放袁隆平的“感动中国”人物颁奖词: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
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而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
淡泊名利,一介农夫,播撒智慧,收获富足。
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
喜看稻菽千重浪,最是风流袁隆平!教师:前面我们已经讲过,人的价值在于创造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要想实现人生价值,从袁隆平身上,我们会得到哪些有益的启示呢?问题探究:作为青年学生,将来应怎样去创造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生1:生2:生3:教师总结:劳动是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手段。
12.3价值的创造与实现一、自主探究1.读一读:明确学习目标,通读教材第102---106页。
【课标内容要求】探寻实现人生价值的条件和途径,阐明生活的意义,理解只有对社会作出贡献才是真正有价值的人生。
基本观点: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
【教学目标分析】•知识:识记如何创造和实现人生价值,理解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讨论分析追求个性发展和社会统一之间的关系。
•能力:使学生领悟和认识实现人的价值的正确途径,形成劳动和奉献的意识。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牢固树立群众观念,回报社会,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砥砺自我,铸就人生辉煌。
【学习重点】如何实现人生价值【学习难点】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2.填一填:(1)在劳动和奉献中自己的价值,在劳动和奉献中自己的价值,劳动是人的,是创造、促进重要手段。
(2)实现人生价值的必由之路,拥有幸福人生的根本途径是。
(3)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是。
人的价值,只能在中实现。
只有正确处理、,才能在奉献社会中实现自己的价值。
(4)实现人生价值的主观条件有:需要;需要;需要。
3.想一想:(1)如何实现人生价值?(2)如何理解劳动着的人是幸福的,努力奉献的人是幸福的人?二、合作学习1、合作探究探究活动一:“将欲取之,必先予之”源于老子的《道德经》。
回答(1)—(2)题。
(1)下列和“将欲取之,必先予之”的寓意相同的是( B )A.要征服自然必须服从自然 B.要利用自然必须保护自然C.只有服从规律才能改造规律 D.自然界的存在具有客观性(2)从人生哲学的角度看,“将欲取之,必先予之”,要求我们( C )A.正确处理理想和现实的关系 B.想索取多少就要贡献多少C.正确处理贡献与索取的关系 D.多创造财富,少享受生活探究活动二:近来,关于韩国“克隆先锋”黄禹锡的造假事件不仅在该国闹得沸沸扬氟,而且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2006年1月10日,负责调查“黄禹锡事件”的韩国首尔大学调查委员会公布了最终结果:黄禹锡所谓突破性的干细胞成果其实是一场骗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