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的创造与实现(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17.00 KB
- 文档页数:2
价值的创造与实现教案第一章:价值的含义与理解1.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价值的含义,认识到价值的重要性。
1.2 教学内容:介绍价值的定义,解释价值的概念,探讨价值的作用和意义。
1.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通过讲解和案例分析,帮助学生理解价值的内涵。
1.4 教学活动:1.4.1 导入:引导学生思考价值的含义,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1.4.2 讲解:讲解价值的定义和概念,通过案例分析帮助学生理解价值的作用和意义。
1.4.3 讨论:分组讨论价值的重要性和作用,分享彼此的看法和经验。
1.5 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个人价值观的短文,思考自己的价值观对自己的影响。
第二章:价值的创造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价值创造的过程,掌握一些价值创造的方法和技巧。
2.2 教学内容:介绍价值创造的概念,讲解价值创造的过程和方法,探讨价值创造的意义。
2.3 教学方法:采用案例教学法,通过分析具体案例,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价值创造的方法和技巧。
2.4 教学活动:2.4.1 导入:引导学生思考价值创造的概念,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2.4.2 讲解:讲解价值创造的过程和方法,通过案例分析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价值创造的技巧。
2.4.3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价值创造的意义和作用,分享彼此的看法和经验。
2.5 作业:要求学生分析一个具体的案例,思考如何通过创新和改革来创造价值。
第三章:价值的实现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价值实现的过程,掌握一些价值实现的方法和技巧。
3.2 教学内容:介绍价值实现的概念,讲解价值实现的过程和方法,探讨价值实现的障碍和解决办法。
3.3 教学方法:采用小组讨论法,通过分组讨论,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价值实现的方法和技巧。
3.4 教学活动:3.4.1 导入:引导学生思考价值实现的概念,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3.4.2 讲解:讲解价值实现的过程和方法,通过案例分析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价值实现的技巧。
3.4.3 分组讨论:分组讨论价值实现的障碍和解决办法,分享彼此的看法和经验。
第二单元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第六课实现人生的价值6.3价值的创造和实现一、教材分析本框内容讲述了劳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也是人的存在方式,人只有在劳动中才能自由的彰显和发挥自己的智力和体力,意志和情感,创造和实现自己的价值。
在社会主义社会,劳动是创造美好生活,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努力奉献的人是幸福的。
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是人们创造和实现人生价值的前提,要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创造和实现价值。
创造和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需要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需要努力增长自己的才干,全面提高个人素质;需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和正确价值观的指引;需要锤炼品德修为,不断打牢道德根基。
通过本框的学习帮助学生了解价值观的驱动制约和导向作用,明确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标准,把握价值实现的正确途径,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目标1.政治认同:明确劳动的价值;懂得一个人的劳动与自身价值、发展之间的关系,从而树立劳动光荣的价值观,认同劳动和奉献创造美好生活,理解国家的相关政策,增强政治认同。
2.科学精神:懂得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需要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需要努力发展自己的才能,全面提高个人素质,需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正确价值观的指引,需要锤炼品德修为,不断打牢道德根基,树立科学精神。
3.公共参与:理解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前提。
明确人的价值只能在社会中实现,懂得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创造和实现价值,增强公共参与意识,有序参与公共事务,勇于承担社会责任。
三、学情分析1、由于学生的社会阅历以及实践经验较少,所以如何理解“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如何将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对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
2、学生缺乏足够的抽象思维能力,往往善于理解一些直观的熟悉的问题,而对那些抽象的间接的问题常常不能抓住本质。
学生的哲学思维在初步创建中,具有肤浅的特点,学生要从原有的知识结构中提出最有效的知识来吸纳新知识,找到新旧知识的结合点,但是这一过程学生要超越具体思维上升为抽象思维,要把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可能导致新旧知识不能顺利交接,造成学生在所学知识认知上的不足,理解上的偏颇,从而在解决具体问题时就会产生思维障碍,影响他思辨能力的提高。
《价值的创造与实现》教案第一章:价值的定义与理解1.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价值的本质和特征。
让学生掌握价值的基本分类和价值判断的方法。
1.2 教学内容价值的定义:价值的概念、价值的特性。
价值的分类:使用价值、交换价值、内在价值。
价值判断:价值的标准、价值评价的方法。
1.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价值的定义、分类和价值判断的方法。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案例,引导学生理解价值的概念。
1.4 教学活动引入:通过讨论“什么是有价值的事物”引出价值的概念。
讲解:讲解价值的定义、分类和价值判断的方法。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案例,如商品的使用价值、交换价值和内在价值。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价值判断的标准和方法。
第二章:价值的创造2.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价值创造的过程和机制。
让学生掌握价值创造的方法和技巧。
2.2 教学内容价值创造的过程:需求的发现、价值的创造和实现。
价值创造的方法:创新、优化、整合。
价值创造的技巧:观察、分析、设计、实施。
2.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价值创造的过程、方法和技巧。
案例分析法:分析成功的价值创造案例,引导学生理解价值创造的方法和技巧。
2.4 教学活动引入:通过讨论“如何创造有价值的事物”引出价值创造的概念。
讲解:讲解价值创造的过程、方法和技巧。
案例分析:分析成功的价值创造案例,如苹果公司的创新产品。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如何运用价值创造的方法和技巧。
第三章:价值实现的过程与途径3.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价值实现的过程和途径。
让学生掌握价值实现的方法和技巧。
3.2 教学内容价值实现的过程:价值的识别、价值的传递、价值的实现。
价值实现的途径:市场途径、非市场途径。
价值实现的方法:营销、沟通、合作。
3.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价值实现的过程、途径和方法。
案例分析法:分析成功的价值实现案例,引导学生理解价值实现的途径和方法。
3.4 教学活动引入:通过讨论“如何让有价值的事物得到认可和实现”引出价值实现的概念。
价值的创造与实现教案第一章:价值的定义与理解1.1 引入:通过讨论价值的定义,使学生理解价值的概念。
1.2 教学内容:解释价值的概念,包括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以及价值的度量。
1.3 教学方法:小组讨论,案例分析,教师讲解。
1.4 作业:要求学生选择一个商品,分析其价值。
第二章:价值创造的过程2.1 引入:通过讨论商品生产的过程,使学生理解价值创造的过程。
2.2 教学内容:解释劳动价值论,包括劳动的分类和价值创造的过程。
2.3 教学方法:小组讨论,案例分析,教师讲解。
2.4 作业:要求学生分析一个企业的价值创造过程。
第三章:价值实现的途径3.1 引入:通过讨论商品销售的过程,使学生理解价值实现的途径。
3.2 教学内容:解释市场机制,包括供求关系和价格机制,以及价值实现的途径。
3.3 教学方法:小组讨论,案例分析,教师讲解。
3.4 作业:要求学生分析一个市场的价值实现过程。
第四章:价值创造与实现的影响因素4.1 引入:通过讨论影响价值创造与实现的因素,使学生了解这些因素对价值的影响。
4.2 教学内容:解释技术进步、市场竞争、政策环境等因素对价值创造与实现的影响。
4.3 教学方法:小组讨论,案例分析,教师讲解。
4.4 作业:要求学生分析一个行业中影响价值创造与实现的因素。
第五章:个人价值的实现5.1 引入:通过讨论个人职业发展的过程,使学生理解个人价值的实现。
5.2 教学内容:解释个人能力的培养,职业规划的制定,以及个人价值的实现。
5.3 教学方法:小组讨论,案例分析,教师讲解。
5.4 作业:要求学生制定自己的职业规划,明确个人价值的实现目标。
第六章:企业价值的创造与实现6.1 引入:通过讨论企业经营的目标,使学生理解企业价值的创造与实现。
6.2 教学内容:解释企业价值的概念,包括企业价值评估方法和提升企业价值的策略。
6.3 教学方法:小组讨论,案例分析,教师讲解。
6.4 作业:要求学生分析一个企业的价值创造与实现策略。
《价值的创造与实现》教学设计及学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价值的含义,认识到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是商品的社会属性。
2. 引导学生了解价值创造与实现的过程,明白价值决定价格,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3. 通过对实际案例的分析,使学生能够运用价值的相关知识分析生活中的经济现象,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价值的含义,价值创造与实现的过程,价值决定价格的原理。
2. 教学难点: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关系,价值实现的条件。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案例中感受价值的概念和作用。
2. 讨论教学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价值创造与实现的过程。
3. 案例分析法: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案例,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以一个实际案例引发学生对价值的思考,如“为什么同样一件商品,在不同的地方价格会有所不同?”2. 讲解价值的含义:引导学生理解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是商品的社会属性。
3. 分析价值创造与实现的过程:讲解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价值创造与实现的条件。
4. 讨论价值决定价格的原理:引导学生了解价值决定价格的内在逻辑,理解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
五、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整理课堂笔记。
2. 结合生活实际,选取一个案例,分析其中的价值创造与实现过程。
3. 思考并回答问题:“如何理解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关系?”、“价值实现的条件是什么?”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小组讨论的表现,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2. 课后作业评价: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吸收和应用能力。
3. 单元测试评价:在课程结束后,进行一次单元测试,全面检测学生对《价值的创造与实现》这一部分知识的掌握情况。
《价值的创造与实现》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识记并理解创造和实现人生价值的途径。
2.能力目标(1)在占有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 培养抽象思维能力以与透过现象把握本质的能力;(2)理论联系实际, 能运用所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3)培养辩证思维能力, 用全面的、发展的观点对待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 分析说明正确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形成与人生价值的实现。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 树立起在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中实现人生价值的正确人生价值观, 增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自觉为社会创造价值, 在劳动和奉献中实现人生价值。
【重点、难点】:创造和实现人生价值的途径【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自主探究法、讨论法【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前面我们学习了人生价值的相关知识, 明白了人生价值包括贡献和索取两个方面。
但我们还要想一想, 我们又如何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呢?师问: 大家有没有想过人生价值从何而来呢?是父母给的?是命中注定的?是我们自己自封的?是用金钱换来的?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探讨的话题——《价值的创造与实现》。
第三框题价值的创造与实现视频资料: 2010年湖南省第十一届省运会大家知道, 今年九月, 湖南省第十一届省运会在我们湘潭举行, 并取得圆满成功。
此次省运会的成功举办, 离不开众人的努力。
视频中有哪些人付出了努力呢?学生回答。
教师提问: 他们有没有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呢?他们又是怎样实现自己的价值的呢?学生探究并回答。
他们虽然处在不同的岗位, 但他们都为省运会的成功举办付出了自己的辛勤劳动, 也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一、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必由之路。
得出结论: 是个人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出来的。
为什么人的价值只有在劳动和奉献中才能创造出来呢?(1)劳动着的人是幸福的。
人只有在劳动中, 在奉献社会的实践活动中, 才能创造价值。
一个人在劳动中创造的财富越多, 意味着他为满足社会和人民的需要所作出的贡献就越大, 他自身的价值就越大, 他的幸福感也就越强。
价值的创造与实现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价值的含义,认识到价值是客观存在的,并且是由人的需求和物品的属性共同决定的。
2. 让学生掌握价值创造的基本原理,了解价值是如何通过人的劳动和智慧创造出来的。
3. 让学生了解价值实现的过程,明白价值实现需要通过交换和消费来实现。
4. 培养学生具有创造价值和实现价值的能力,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价值的含义与特性:价值的概念、价值的客观性、价值的主观性、价值的相对性。
2. 价值创造的基本原理:劳动价值论、边际效用价值论、价值创造的条件。
3. 价值实现的过程:价值的形式、价值的评估、价值的交换、价值的消费。
4. 价值的创造与实现的方法:创新、创业、投资、合作、营销。
5. 价值创造与实现的意义:个人价值的实现、社会价值的实现、国家价值的实现。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价值的概念、原理和过程,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的价值创造与实现案例,让学生深入理解价值的创造与实现的方法和技巧。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4. 实践操作法:让学生参与实践活动,亲身体验价值的创造与实现过程,提高实践能力。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评估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提问,了解他们的学习状态和理解程度。
2. 小组讨论报告: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和提交的讨论报告,了解他们的合作和创新能力。
3. 实践操作成果:评估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和提交的实践成果,了解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4. 期末考试:考核学生对价值的创造与实现的基本概念、原理和过程的掌握程度。
五、教学安排1. 第一课时:价值的含义与特性2. 第二课时:价值创造的基本原理3. 第三课时:价值实现的过程4. 第四课时:价值的创造与实现的方法5. 第五课时:价值创造与实现的意义六、教学内容1. 个人价值的实现:自我认知、自我提升、个人能力的发挥、个人价值的最大化。
价值的创造与实现教案价值的创造与实现教案一、能力目标:(1)在占有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培养抽象思维能力以及透过现象把握本质的能力(2)理论联系实际,能运用所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3)培养辩证思维能力,用全面的、发展的观点对待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分析说明正确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形成及人生价值的实现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树立起在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中实现人生价值的正确人生价值观,增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自觉为社会创造价值,在劳动和奉献中实现人生价值三、学习者特征分析高中二年级学生已经学习了哲学常识的大多数内容,基本掌握了唯物论、辩证法的科学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方法,基本树立了正确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观,了解了古今中外大量典型人物的事例,所以,应该能够比较容易地理解课本知识。
此外,高中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时期,对于如何实现人生价值的问题有所思考,由于现代社会物欲横流,青少年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比较突出,所以这节课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对他们的成长起关键作用。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情境导入、自主探究、小组讨论展示、多媒体展示五、教学重点及难点重点:在创造和奉献中实现人生价值。
难点: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
六、教学过程教师活动预设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20XX年感动中国人物刘伟弹钢琴视频(1分钟)思考:刘伟的人生有价值吗?他的价值体现在哪?刘伟是怎样创造和实现他的价值的?观看、思考、回答让学生在感动和敬佩中,引发对人生价值的思考学习目标解读识记学习目标让学生清楚这节课的学习任务基础知识归纳梳理梳理归纳基础知识检验学生的预习成果,并为下一环节的开展铺路探究一如果离开了劳动、创造、奉献,作为单纯个体的人的价值和意义真是十分可怜。
如果仅就一个人的肉体而言,有人做了一个有趣的计算:脂肪——可制造肥皂7块;石灰——最多可粉刷一间小屋;碳——可造20磅焦炭;石膦——可造2200根火柴;铁,可铸一枚一英寸的铁钉,还有一匙的硫磺和一两重的金属。
价值的创造与实现教案第一章:价值的含义与特征1.1 学习目标理解价值的概念及其重要性掌握价值的基本特征1.2 教学内容价值的定义:价值是指人们对事物所赋予的积极意义和重要性。
价值的重要性:价值是推动个人和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是衡量事物优劣的标准。
价值的特征:客观性、主观性、多样性和变化性。
1.3 教学活动引入讨论:引导学生思考价值在日常生活中的体现。
小组讨论: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讨价值的特征。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案例,让学生理解价值的重要性。
1.4 作业与评估学生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个人价值观的短文。
评估方式:通过学生的作业来评估学生对价值的理解和表达。
第二章:价值的创造2.1 学习目标理解价值创造的概念和过程掌握价值创造的方法和技巧2.2 教学内容价值创造的概念:价值创造是指通过创新和改变,为事物增加新的意义和重要性。
价值创造的过程:需求分析、创意、创新实施和价值评估。
价值创造的方法和技巧:头脑风暴、思维导图、跨界合作等。
2.3 教学活动小组讨论: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讨价值创造的过程。
创意工作坊:引导学生运用头脑风暴和思维导图等方法,进行价值创造的实践。
分享与反馈:学生展示自己的创意,互相给予反馈和建议。
2.4 作业与评估学生作业:要求学生设计一个价值创造的项目计划。
评估方式:通过学生的项目计划来评估学生对价值创造的理解和实践能力。
第三章:价值的实现3.1 学习目标理解价值实现的概念和过程掌握价值实现的方法和技巧3.2 教学内容价值实现的概念:价值实现是指将价值创造的成果转化为现实,使其产生积极影响和效果。
价值实现的过程:目标设定、资源配置、实施计划和效果评估。
价值实现的方法和技巧:时间管理、团队合作、沟通与协调等。
3.3 教学活动小组讨论: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讨价值实现的过程。
模拟演练:引导学生运用时间管理和团队合作等方法,进行价值实现的实践。
分享与反馈:学生展示自己的成果,互相给予反馈和建议。
第十二课实现人生的价值·价值的创造与实现
一、教育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识记
○如何创造和实现人的价值。
(2)理解
○劳动是人的存在方式。
○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
○实现人的价值的主观条件。
(3)运用
○例举生活事例,运用相关原理,分析说明为什么人的价值要在劳动中、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讨论分析追求个性发展和强调与社会统一之间的关系。
2.能力目标
通过学习价值的创造与实现,使学生领悟和认识实现人的价值的正确途径,认识到劳动和奉献不仅是人的存在方式,也是人的本质和价值的实现方式,形成劳动和奉献的意识,具有自觉创造和实现人生价值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人的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一切条件都是由社会提供的,人一生下来,就具有社会性,就离不开社会,离不开他人,抛开社会和他人的纯粹的个人奋斗是不可能的。
人的价值只能在社会中实现,因此,把自己放在社会中,放在集体中,放在和他人交往的社会环境中,正确处理好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是我们成功的起点。
(2)砥砺自我是实现人生价值的主观条件。
与其诅咒黑暗,不如燃起蜡烛。
别总是抱怨自己没有条件,别总在黑暗中顾影自怜,唉声叹气,走出自我,勇敢地站出来,敢于对命运说不,勇于向命运挑战,奋起冲击生命的制高点,同样能够与那些有条件的人一起搏击长空,铸就人生辉煌。
二、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主要是在前面课程的内容基础上解决如何创造和实现自己的价值。
在这节课的前面两节课主要解释了什么是价值、价值观等基本概念的含义,并且围绕以下三个问题进行阐释:第一,明确人生的价值是什么;第二,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第三,要站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立场上。
解决了这三个问题之后,实现人生价值的正确途径的问题顺理成章就提了出来。
实现人生价值的正确途径——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
本节课共分为三大块内容。
第一大块内容,在劳动中创造和奉献价值。
这一块内容的逻辑顺序是:劳动着的人是幸福的——人在奉献社会的实践活动中创造价值——人在劳动中才能实现和证明自己的价值——努力奉献实现人生价值,拥有幸福人生。
第二大块内容,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
这一块内容的逻辑顺序是: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在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个人的价值。
第三大块内容,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
这一块内容的逻辑顺序是:发挥主观能动性——发挥才能,提高个人素质——坚定理想信念,沿着正确的人生道路前进。
二、教学重点难点
○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
○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
三、教学教法分析
讲解法:讲解书本的重点难点内容,对书本所牵涉的一些关键性名词进行讲释。
探究讨论法:学生讨论探究活动中的问题,老师适时引导、归纳和总结。
四、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复习提问
1.什么是价值与价值观?
2.价值观有什么导向作用?
3.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应该站在什么立场上?
新课讲解
一、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
1.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和体现价值。
2.在劳动和奉献中实现和证明自己的价值。
3.劳动是人的存在方式,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必由之路。
二、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
1.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
(1)人的生存条件由社会提供。
(2)人的发展条件由社会提供。
(3)人的享受条件由社会提供。
(4)人的工作条件由社会提供。
(5)人创造价值的条件由社会提供。
2.个性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统一。
三、在自我砥砺中走向成功
1.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需要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
2.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努力发展自己的才能,全面提高个人素质。
3.实现人生价值,需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需要正确价值观的指引。
课堂小结
课题:价值的创造与实现
一、在劳动中和奉献中创造价值
1.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和体现自己的价值。
2.在劳动和奉献中实现和证明自己的价值。
3.劳动是人的存在方式,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必由之路。
二、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
1.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
(1)人的生存条件由社会提供。
(2)人的发展条件由社会提供。
(3)人的享受条件由社会提供。
(4)人的工作条件由社会提供。
(5)人创造价值的条件由社会提供。
2.个性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统一。
三、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
1.发挥主观能动性,顽强拼搏、自强不息。
2.发展自己的才能,全面提高个人素质。
3.坚定理想信念,坚持正确价值观的指引。
课堂作业
一、选择题
1.“向社会索取的不能带走,留给社会的可能永存。
”这句话表明()
A.人只能对社会作贡献,而不能有索取
B.人的价值就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
C.人的价值具有高度概括性和抽象性
D.价值判断具有社会历史性的特征
2.“不知荣辱乃不能成人。
”这是千百年来传颂的至理名言。
胡锦涛同志提出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具有强烈的民族性和时代性,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
上述材料说明()
①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化②价值观对人的行为有导向作用③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④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具有社会历史性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④
二、简答题
结合自己的学习状况,怎样在自我砥砺中走向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