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诊、急诊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 格式:docx
- 大小:13.33 KB
- 文档页数:2
一、总则为加强门急诊部医院感染管理,保障患者、医务人员及其他人员的健康安全,预防与控制医院感染,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结合我院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制度。
二、组织机构及职责1. 成立门急诊部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负责门急诊部医院感染管理工作,定期召开会议,研究、解决医院感染管理工作中的重大问题。
2. 设立门急诊部医院感染管理办公室,负责具体实施门急诊部医院感染管理工作,包括:组织培训、监督实施、检查考核、信息收集与反馈等。
三、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1. 医务人员(1)严格遵守《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在接触患者前后、操作前后、处理污染物品前后进行手卫生。
(2)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正确使用无菌物品。
(3)正确穿戴防护用品,如口罩、帽子、隔离衣、手套等。
2. 患者及家属(1)对患者及家属进行感染预防宣传教育,提高自我防护意识。
(2)对传染患者进行隔离治疗,防止交叉感染。
3. 环境与设施(1)保持门急诊部环境卫生,定期清洁、消毒。
(2)严格执行医疗废物分类收集、暂存、处置制度。
(3)定期对医疗设备、器械进行清洁、消毒、灭菌。
4. 感染监测与报告(1)定期对门急诊部环境、医务人员、患者进行感染监测。
(2)发现疑似医院感染病例,立即报告医院感染管理办公室。
(3)对医院感染病例进行调查、分析、处理。
四、培训与考核1. 定期对门急诊部医务人员进行医院感染管理知识培训。
2. 对医务人员进行医院感染管理考核,考核内容包括:理论知识、操作技能、防护意识等。
3. 对考核不合格的医务人员进行再培训,直至合格。
五、奖惩1. 对在医院感染管理工作中表现突出的个人或集体给予表彰和奖励。
2. 对违反医院感染管理规定的个人或集体进行批评教育,情节严重的给予处罚。
六、附则1. 本制度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2. 本制度由门急诊部医院感染管理办公室负责解释。
3. 本制度如与国家法律法规及上级部门相关规定相抵触,以国家法律法规及上级部门相关规定为准。
医院感染管理制度的门诊与急诊管理医院感染是指在医院环境中,病患或医务人员受到病原微生物的侵袭,引发或扩散感染的状况。
为了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和传播,各家医院都建立了相应的感染管理制度。
本文将重点讨论医院感染管理制度在门诊与急诊环节的重要性以及具体管理措施。
一、门诊感染管理制度门诊作为医院的一个重要部门,是病患与医务人员接触最为频繁的地方。
因此,门诊感染管理制度的建立至关重要。
1. 人员培训和教育为了提高医务人员对感染管理的意识和知识水平,医院应定期组织培训与教育活动。
培训内容应包括感染防控的基本知识、感染传播途径、手卫生和个人防护等。
通过持续的培训,可以增强医务人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提高他们对感染管理的重视程度。
2. 感染监测与报告门诊感染的监测与报告工作是感染管理制度的重要环节。
医院应建立健全的感染监测机制,对门诊感染进行实时的监测和分析。
同时,医院也应建立起完善的门诊感染报告制度,要求医务人员在发现感染病例时立即报告,以便及时采取控制措施。
3. 环境清洁和消毒门诊的环境清洁和消毒工作对于预防感染的发生和传播至关重要。
医院应制定相关的清洁和消毒标准,要求门诊每天进行定期清洁,并加强对门诊设备和器材的消毒工作。
同时,医务人员也应注意个人卫生,保持良好的洁净状态。
二、急诊感染管理制度急诊是医院内感染风险最高的区域之一,因为急诊患者疾病种类多样,感染风险也较高。
因此,建立健全的急诊感染管理制度至关重要。
1. 病患分流和隔离急诊中,病患的病情千差万别,有的可能存在传染性疾病。
为了防止感染的传播,医院应制定明确的病患分流和隔离政策。
通过合理的分流和隔离措施,可以有效减少病患之间的交叉感染风险。
2. 医务人员个人防护急诊工作强度大,医务人员接触的病患也较多。
因此,医务人员应加强个人防护意识,正确使用口罩、手套、护目镜等防护用品。
同时,医院应提供充足的防护用品,并对医务人员进行培训,以确保他们正确使用防护用品。
急诊科医院感染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急诊科医院感染管理,预防与控制医院感染,提高医疗质量,保障患者和医务人员的安全,根据《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医院感染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急诊科医务人员的医院感染预防、控制及管理活动。
第三条急诊科医院感染管理应当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实行全面管理、科学管理、规范化管理。
第四条急诊科应当成立医院感染管理组织,明确各成员职责,负责本科室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工作。
第二章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第五条急诊科医务人员应当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防止病原体传播。
第六条急诊科应当加强医疗器械、药品、血液及血液制品的采购、储存、使用、处理等环节的管理,防止病原体传播。
第七条急诊科应当加强环境消毒工作,保持诊疗环境清洁卫生。
第八条急诊科医务人员应当加强手卫生管理,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降低医院感染风险。
第九条急诊科应当加强医疗废物的分类、收集、运输、处置等工作,防止病原体传播。
第十条急诊科应当加强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管理,预防和控制抗菌药物resistant organisms(AMR)。
第三章医院感染监测与报告第十一条急诊科应当建立医院感染监测制度,定期对医院感染发生情况进行调查、分析、评估,提出改进措施。
第十二条急诊科医务人员应当及时发现医院感染病例,并进行报告。
第十三条急诊科应当建立医院感染信息报告系统,确保医院感染信息报告的及时、准确、完整。
第四章医院感染管理培训与教育第十四条急诊科应当定期对医务人员进行医院感染管理培训与教育,提高医务人员的医院感染防控意识。
第十五条急诊科医务人员应当掌握医院感染的基本知识、预防措施、报告程序等内容。
第五章考核与奖惩第十六条急诊科应当建立医院感染管理考核制度,对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工作进行定期考核。
第十七条急诊科医务人员在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工作中取得优异成绩的,应当给予表彰奖励。
第十八条急诊科医务人员违反本制度的,应当根据情节轻重给予相应的处理。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有效预防和控制门急诊科医院感染的发生和传播,保障患者、医务人员及其他人员的健康安全,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医院感染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门急诊科全体医务人员及工作人员。
第三条门急诊科医院感染管理工作应遵循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科学管理、持续改进的原则。
第二章感染预防与控制第四条人员管理1. 医务人员须穿戴整洁的工作服,并按要求定期更换。
2. 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诊疗操作前后必须洗手或使用手消毒剂。
3. 定期参加医院感染防控知识培训,提高自我防护意识。
第五条环境卫生管理1. 保持门急诊科环境整洁,定期进行消毒处理。
2. 各诊室、治疗室、处置室等场所应保持空气流通,定期开窗通风。
3. 定期对医疗器械、设备、物品进行清洁、消毒或灭菌。
第六条隔离措施1. 实施标准预防措施,根据疾病传播途径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
2. 发现传染病患者或疑似患者,立即将其送至隔离诊室,并做好隔离与消毒工作。
3. 接触传染病患者后,应使用快速手消毒剂消毒双手,并穿戴防护用品。
第七条诊疗操作1. 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预防医源性感染。
2. 使用一次性医疗器械、用品,避免重复使用。
3. 定期检查、维护医疗器械,确保其功能正常。
第八章感染监测与报告第九条感染监测1. 定期对门急诊科医院感染进行监测,包括病例报告、病原学检查等。
2. 发现感染病例,及时上报医院感染管理部门。
第十条感染报告1. 医务人员发现感染病例,应及时向医院感染管理部门报告。
2. 医院感染管理部门对感染病例进行调查、分析,并提出改进措施。
第十一章附则第十一条本制度由门急诊科负责解释。
第十二条本制度自发布之日起实施。
通过以上制度的实施,旨在加强门急诊科医院感染管理,提高感染防控水平,确保患者、医务人员及其他人员的健康安全。
门诊、急诊医院感染管理制度一、管理要求1、建立门急诊的医院感染管理小组,全面负责门急诊的医院感染管理工作,明确小组及其人员的职责并落实。
感控小组成员包括科主任、护士长、感控医生、感控护土,科主任为第一责任人。
2、门急诊医院感染管理小组依据门急诊医疗工作实际,制定门急诊医院感染管理相关制度、计划、措施和流程,开展医院感染管理工作。
3、门急诊医院感染管理小组负责组织工作人员开展医院感染管理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对患者及陪同人员开展相应的宣传教育。
4、门急诊医院感染管理小组应接受医院对医院感染管理工作的监督、检查与指导,落实医院感染管理相关改进措施,评价改进效果,做好相应记录。
二、工作人员:1、应参加医院及科室组织的医院感染管理相关知识和技能的培训。
2、应掌握并遵循医院感染管理的相关制度及流程,特别是落实标准预防的具体措施,严格执行医院手卫生制度、消毒隔离制度,消毒灭菌工作应符合WS/T367《消毒技术规范2012》的要求。
3、注射、穿刺、治疗、换药、手术、清创等无菌诊疗操作时,应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
三、设备设施门急诊应配备合格、充足体温计(枪)、手卫生设施与用品、个人防护用品、卫生洁具、清洁和消毒灭菌产品和设施等与感染预防与控制工作相关的设施和物品,四、宣教和培训1、门急诊工作人员的培训(1)门急诊医院感染管理小组应每年制定培训计划,并依据工作人员岗位特点开展有针对性培训。
(2)培训应包括以下内容:①门急诊医疗保健相关感染预防与控制工作的特点;②医院感染管理相关制度;③基本的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如手卫生、血源性病原体职业防护、个人防护用品的正确选择和使用等标准预防措施以及清洁消毒的方法和频率、医疗废物管理等;并依据国家及地方颁布的法律、法规、标准、规范等及时更新;④有疫情发生时,培训内容应包括相应的预防与控制知识及技能;⑤对兼职人员培训还应包括手卫生依从性观察、医疗保健相关感染病例监测、多重耐药菌管理等。
门急诊医院感染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规范门急诊医院感染管理工作,预防医院感染的发生,保障患者、医务人员及其他人员的健康安全,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门急诊科室的感染管理工作,包括预检分诊、挂号、诊疗、检查、取药、输液等环节。
第三条门急诊医院感染管理应遵循预防为主、全面管理、科学防控、严格监督的原则,确保医院感染管理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
第二章组织管理第四条医院应成立门急诊感染管理小组,负责门急诊科室的感染管理工作。
门急诊感染管理小组由医务科、感染科、护理部、门诊部、急诊科等部门组成。
第五条门急诊感染管理小组的职责:1.制定门急诊感染管理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并监督实施。
2.开展门急诊感染风险评估,提出改进措施。
3.组织门急诊医务人员进行感染防控培训,提高感染防控意识。
4.督促门急诊科室做好环境卫生管理、医疗废物处置、消毒隔离等工作。
5.定期对门急诊感染管理工作进行监督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第三章感染预防与控制第六条门急诊医务人员应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做到诊疗前后手卫生,防止交叉感染。
第七条加强门急诊环境的清洁消毒工作,对高频接触表面进行定期消毒,保证诊疗环境的卫生安全。
第八条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防止医源性感染的发生。
第九条加强门急诊医疗设备、器械的消毒、灭菌管理,确保医疗器械的洁净和安全。
第十条对门急诊感染患者进行单独隔离或分区隔离,并加强患者接触者的监测和管理。
第十一条加强门急诊医务人员的防护,提供必要的防护用品,提高医务人员的防护意识。
第四章感染监测与报告第十二条门急诊科室应建立感染监测制度,对感染病例进行登记、报告、分析和反馈。
第十三条门急诊医务人员应及时发现感染病例,并在24小时内报告感染科,确保感染病例的及时发现和控制。
第十四条感染科应对门急诊感染病例进行调查分析,找出感染原因,制定控制措施,并督促实施。
第五章培训与教育第十五条医院应定期组织门急诊医务人员进行感染防控知识的培训,提高感染防控能力。
门诊急诊感染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门诊急诊感染管理工作,预防控制医院感染,保障患者和医务人员的安全,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根据《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医院感染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门诊急诊科室的感染预防、控制和管理工作。
第三条门诊急诊感染管理工作应当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严格执行国家有关医院感染管理的法律、法规和标准,建立、健全感染管理制度,提高感染管理水平。
第四条医疗机构应当明确责任,加强培训,提高医务人员对医院感染的认知水平,加强感染控制意识的培养,确保感染管理工作的落实。
第二章组织管理第五条医疗机构应当设立感染管理组织,负责全院感染管理工作。
感染管理组织应当由医疗机构负责人、感染性疾病科负责人、医务科负责人、护理部负责人、门诊部负责人、急诊科负责人、临床科室负责人、消毒供应室负责人、医学检验科负责人、放射科负责人、药剂科负责人等组成。
第六条感染管理组织应当设立感染管理专(兼)职人员,负责日常感染管理工作。
感染管理专(兼)职人员应当具备相关专业学历、工作经历和感染管理知识,能够熟练掌握感染控制技术和方法。
第七条感染管理组织应当制定感染管理规章制度、工作流程和操作规范,并组织实施。
第八条感染管理组织应当定期对感染管理工作进行考核、评价,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整改,确保感染管理工作的持续改进。
第三章感染预防与控制第九条医疗机构应当加强感染预防与控制工作,采取有效措施,降低感染发生率。
第十条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健全预检分诊制度,对来院患者进行初步判断和分诊,对疑似传染病患者应当采取隔离措施,并立即报告感染管理组织。
第十一条医疗机构应当加强手卫生管理,要求医务人员在诊疗操作前后、接触患者前后、穿脱隔离衣前后等情况下,采用流动水洗手或者使用手消毒剂进行手卫生处理。
第十二条医疗机构应当加强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的管理,严格执行消毒、灭菌、无菌操作等规定,保证其安全、有效、无菌。
医院门急诊医院感染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医院门急诊感染管理,预防医院感染的发生,保障患者、医务人员及其他人员的健康安全,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医院门急诊感染管理应遵循科学、规范、综合管理的原则,从预防、监测、控制、治疗、教育等多个方面入手,全面加强医院门急诊感染管理工作。
第三条本制度适用于医院门急诊各临床科室、医技科室、门诊部、急诊科等单位。
第二章感染控制与预防第四条感染预防的原则1.明确感染预防责任,落实岗位职责,建立全员参与的感染预防管理体系。
2.加强环境卫生管理,做好医疗废物处置,保持医院内部清洁、干燥、通风、卫生。
3.严格执行洗手和手消毒操作,防止交叉感染和医源性感染的发生。
4.加强感染监测和疫情报告,发现异常情况及时报告,并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处置。
第五条医院感染控制的措施1.加强医疗器械、设备和药品的消毒、灭菌管理,保证医疗器械和设备的洁净和安全。
2.采取有效的隔离措施,对感染患者进行单独隔离或分区隔离,并加强患者接触者的监测和管理。
3.严格执行手术室感染控制规定,确保手术室的洁净和安全,防止手术污染和交叉感染。
4.加强医务人员的防护,提高防护意识,保证医务人员的健康和安全。
第三章感染监测和报告第六条感染监测的内容1.定期对门急诊各科室进行环境卫生学监测,包括空气、物体表面、工作人员手等的微生物学监测。
2.监测感染发生率,分析感染原因,采取针对性的控制措施。
3.对感染病例进行登记、报告和追踪,及时掌握感染动态。
第七条感染报告制度1.医务人员发现感染病例应及时向本科室感染管理小组报告。
2.感染管理小组对报告的感染病例进行登记、分析、处理,并报门诊部或急诊科感染管理部门。
3.门诊部或急诊科感染管理部门定期对感染病例进行汇总、分析、报告,并向医院感染控制部门反馈。
第四章感染管理与培训第八条感染管理组织1.医院成立感染控制委员会,全面领导医院门急诊感染管理工作。
2.门诊部、急诊科设立感染管理小组,负责本科室的感染管理工作。
门、急诊医院感染管理制度1.急诊与普通门诊、儿科门诊分开,设单独出入口和隔离室。
2.在实施标准预防的基础上,根据门诊病人就医特点以及疾病不同的传播途径采取相应的消毒隔离措施。
3.严格遵照预检、分诊制度,发现传染病人或疑似传染病患者,指定到隔离室诊治,并做好必要的隔离和消毒措施。
4.所有诊室必须设置非手触式洗手设备,配备速干手消毒剂进行手消毒。
5.各诊室应定时通风,诊疗桌、诊疗椅、诊疗床等每天清洁,被血液、体液污染后应及时用含氯消毒液进行擦拭消毒处理。
6.与病人皮肤直接接触的诊疗床单、诊疗巾要一人一用一消毒。
听诊器每次用75%酒精进行擦拭消毒;血压计袖带用后消毒液进行擦拭,每周进行清洁或消毒;各种急诊监护器械的台面也应定时进行清洁消毒,遇有污染时及时清洁消毒处理。
7.所有急救器材必须在灭菌的有效期内使用。
做到一人一用一消毒或灭菌,并且清洁保存。
8.病人使用的吸氧装置、雾化吸入器、氧气湿化瓶、呼吸机面罩、呼吸机管道等要一人一用一消毒,干燥保存。
湿化瓶应每日更换湿化液。
呼吸机的螺纹管、湿化器以及接头、活瓣通气阀等可拆卸部分应定期用消毒液浸泡消毒处理。
9.各种无菌物品,由专人负责定期检查有效期。
碘伏、酒精等消毒液应密闭存放,每周更换二次。
10.所有工作人员在接诊过程中必须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标准预防制度和《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并做好自我防护。
11.治疗车上物品应排放有序 , 上层为清洁区 , 下层为污染区 , 治疗车应配有快速手消毒剂。
12.每日清洁治疗室、换药室,地面湿式清扫,保持环境清洁,采用循环风紫外线空气消毒机进行空气消毒。
并定期做好环境卫生学监测。
13.医疗废物按照《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和《医疗废物分类目录》要求进行分类,统一交由乐山市医疗垃圾处理厂处置。
医疗机构门急诊医院感染管理规范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医疗机构门急诊医院感染管理,有效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保障患者和医务人员的安全,根据《医疗机构管理条例》、《传染病防治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规范。
第二条本规范适用于各级各类医疗机构门急诊的医院感染管理工作。
第三条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健全门急诊医院感染管理制度,明确责任,加强培训,提高医务人员对医院感染的认知和防范能力。
第四条医疗机构应当根据门急诊的特点,制定针对性的感染防控措施,确保各项措施得到有效实施。
第二章组织管理第五条医疗机构应当设立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负责门急诊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工作。
第六条医疗机构应当设立医院感染管理部门,负责门急诊医院感染的日常管理工作。
第七条医疗机构应当配备足够的医院感染管理专职人员,负责门急诊医院感染的监测、预警、调查、处理等工作。
第八条医疗机构应当加强与临床科室的沟通与协作,共同做好门急诊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工作。
第三章感染预防与控制第九条医疗机构应当加强门急诊环境的卫生管理,保持环境清洁、卫生,定期进行消毒灭菌。
第十条医疗机构应当加强门急诊设备的清洁、消毒和灭菌管理,确保设备设施的安全使用。
第十一条医疗机构应当加强门急诊用药的管理,严格执行药物使用规范,防止药物感染。
第十二条医疗机构应当加强门急诊患者的管理,对疑似感染患者进行隔离治疗,防止交叉感染。
第十三条医疗机构应当加强门急诊医务人员的个人防护,提供必要的防护用品,并指导医务人员正确使用。
第十四条医疗机构应当加强门急诊患者的健康教育,提高患者对医院感染的认知和防范能力。
第十五条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健全门急诊医院感染监测制度,定期对感染情况进行监测和分析,及时采取有效控制措施。
第四章培训与宣传第十六条医疗机构应当定期组织门急诊医务人员进行医院感染知识的培训,提高防范意识和技术水平。
第十七条医疗机构应当通过各种形式,加强对门急诊医院感染的宣传,提高患者和公众的认知水平。
门诊、急诊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为贯彻落实《医院感染管理办法》,规范门诊、急诊医院感染管理工作,依据《医疗机构环境表面清洁与消毒管理规范》(2016版)、《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2012版)等相关行业标准,结合我院实际,修订本制度。
一、工作人员严格执行标准预防及无菌操作技术规程,加强个人防护。
二、感染性疾病门诊布局合理,人物流向符合医院建筑卫生学要求。
三、各诊室设有流动水洗手设施或配备快速手消毒剂,认真执行《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无菌技术操作前后及接触不同病人应洗手或手消毒。
四、急诊抢救器材应在消毒灭菌的有效期内使用,一用一消毒或灭菌。
五、门诊、急诊的平车、轮椅、诊查床等应每日清洁,被体液、血液污染时,应及时消毒处理。
六、建立日常清洁、消毒制度,地面湿式清扫每日两次,环境表面一旦发生体液、血液、排泄物、分泌物等污染时应立即实施污点清洁与消毒。
七、凡进行侵入性操作、吸痰等高度危险诊疗活动结束后,应立即实施环境清洁与消毒。
八、门诊、急诊治疗准备室、治疗室、注射室的医院感染管理,参照《治疗准备室、治疗室、注射室医院感染管理
制度》执行。
九、医疗废物管理,按照《医疗废物管理条例》执行。
相关文件:
1.《医疗机构环境表面清洁与消毒管理规范》.2016
2.《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2012
3.《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2009
4.《急诊科建设与管理指南》.2009
5.《医院感染管理办法》.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