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合物的稳定常数的测定
- 格式:doc
- 大小:246.50 KB
- 文档页数:7
磺基水杨酸合铁(Ⅲ)配合物的组成及稳定常数的测定嘿,朋友们!今天咱来聊聊磺基水杨酸合铁(Ⅲ)配合物的组成及稳定常数的测定。
这可真是个有趣的玩意儿啊!你想想看,就像搭积木一样,各种分子凑在一起,形成了特别的组合。
磺基水杨酸和铁(Ⅲ),它们俩碰到一块儿,会产生什么样奇妙的反应呢?这就需要我们去探索啦!要测定这个组成和稳定常数,那可不是一件随随便便就能搞定的事儿。
得像侦探破案一样,仔细地观察、分析。
首先得准备好各种试剂和仪器,这就好比战士上战场得有趁手的兵器呀!然后呢,通过一系列的实验操作,一点一点地揭开它们的神秘面纱。
在这个过程中,可不能马虎大意哟!稍有不慎,可能就会得出错误的结果。
这就好像走钢丝,得小心翼翼,保持平衡。
要是不小心手抖了一下,或者加错了试剂,那可就糟糕啦!咱可以把这个过程想象成一场冒险,每一步都充满了未知和挑战。
比如说,在调节溶液酸碱度的时候,就像是在给一个小脾气的娃娃哄开心,得掌握好那个度。
太酸了不行,太碱了也不行,得刚刚好才行呢!还有啊,观察实验现象的时候可得瞪大了眼睛。
那一点点细微的变化,都可能是重要的线索。
就像在茫茫人海中寻找一个特别的人,得有敏锐的观察力。
当我们通过努力,终于测定出磺基水杨酸合铁(Ⅲ)配合物的组成及稳定常数时,那种成就感,哇,简直无法形容!就好像登山者终于登上了山顶,看到了那壮丽的景色。
总之呢,这个测定的过程充满了乐趣和挑战。
需要我们有耐心、细心,还要有那么一点点的好奇心。
朋友们,你们准备好了吗?快来和我一起踏上这场奇妙的科学之旅吧!相信你们一定会爱上这个过程的,就像我一样!别犹豫啦,赶紧行动起来吧!。
紫外光谱法测定配合物的稳定常数
定义配合物组成及其稳定常数的测定定量分析结构分析定性分析
应用范围定义紫外光谱是分子中某些价电子吸收了一定波长的电磁波,由低能级跃近到高能级而产生的一种光谱,也称之为电子光谱编辑本段原理
当分子中的电子吸收能量后会从基态跃迁到激发态,然后放出能量(辐射出特征谱线)。
回到基态而辐射出特征普线的波长在紫外区中就叫做紫外光谱目前使用的紫外光谱仪波长范围是200~800nm.其基本原理是用不同波长的近紫外光(200~400nm)依次照一定浓度的被测样品溶液时,就会发现部分波长的光被吸收。
如果以波长入为横坐标(单位nm),吸收度(absorbance)A 为纵坐标作图即得到紫外光谱(ultra violet spectra,简称UV)编辑本段应用范围
定性分析在有机化合物的定性分析中,紫外一可见光谱适用于不饱和有机化合物,尤其是共钜体系的鉴定,以此推断未知物的骨架结构。
此外,可配合红外光谱、核磁共振波谱法和质谱法进行定性鉴定和结构分析,因此它仍不失为是一种有用的辅助方法。
一般有两种定性分析方法,比较吸收光谱曲线和用经验规则计算最大吸收波长amax,然后与实测值进行比较。
1。
配合物组成及稳定常数的测定【摘要】本实验的目的是掌握用等摩尔连续递变法测定配合物组成及稳定常数的方法。
采用摩尔系列法和分光光度法,测定了配合物的组成。
实验结果表明铁与钛铁配合物的n=2,稳定常数K=6.605×108,结果说明,实验方法正确,实验较为成功。
【前言】本实验测定Fe3+-钛铁配合物的配位数和稳定常数1.用等摩尔系列法测定配合物的组成:在一定温度下,对于配合物的生成反应:M+nL⇌ML n其中M为中心离子或原子,L为配体。
该反应的标准平衡常数即该配合物的稳定常数与平衡系统中个物质浓度之间的关系可以表示为:K’=(C MLn/CΘ)(C M/CΘ)(C L/CΘ)n所以,c MLn/cΘ=K′(C M/CΘ)(C L/CΘ)n在保持溶液中M和L的总浓度为常数即c M,0+c L,0=C (常数)的前提下,配制一系列c M,0和c L,0不同的溶液,并测定它们的吸光度。
若以吸光度对配体的摩尔分数作图,则从图上最大吸收峰处可以求得配合物的组成n值。
n = C L/C M= 1/f - 1 (f为M的浓度分数)在此基础上,可以确定该配合物的组成,这就是等摩尔系列法。
需要注意:在配位平衡系统中,配位体的存在形式有可能是多种多样的。
2.消除背景吸光度:由于中心离子和配体对此波长也有一定的吸收度,所以当配位反应达到平衡后,由于溶液中仍有未反应的反应物,故实测吸光度A为配合物与未反应物的吸光度之和。
因此要得到准确的配合物吸光度,就需要消除反应物带来的误差即消除背景误差。
【正文】一、仪器和试剂722S可见分光光度计、容量瓶22个、100ml烧杯8个、带刻度移液管6个、胶头滴管4个;0.0050mol∙L−1、0.0005 mol∙L−1硫酸高铁铵溶液,0.0025mol∙L−1、0.0005 mol∙L−1铁钛试剂溶液,pH=4.8的HAc-NH4Ac缓冲溶液。
二、实验方法1.配制溶液:将22个100ml容量瓶分为2个系列,每个系列按1~11编号。
配合物稳定常数的测定
配合物稳定常数是判断溶液中配合物稳定性的重要数据。
早期的测定方法是:测得的是配合物的积累稳定常数实验方法上分:
传统的方法有:
电位法/电动势法/pH-电位法分光光度法溶剂萃取法离子交换法极谱法现代的方法:
核磁共振法顺磁共振法折射法直接量热法测温滴定量热法数据处理方法上的进展;
1提出了测定稳定常数的比较普遍适用的数据处理方法计算机的引入,数学方法在测定稳定常数时的应用:
最小二乘法:加权最小二乘法测定的稳定常数一般为浓度稳定常数:在一定离子强度下的稳定常数,离子强度的支持电解质有:
NaCIO4KNO3NaNOsKCINaCl对于稳定常数大者,采用较小的离子强度对于稳定常数小者,采用较大的离子强度实验方法上分:
A直接测出参与某一反应的物种的平衡浓度,pH电位法,电动势法,极谱法,溶剂萃取法,离子交换法
B测出体系的物理化学性质来间接求出各物种的浓度,如光密度(分光光度法),量热法等。
本课程主要介绍电动势法和pH一电位法。
第一节用于测定配离子稳定常数时的函数用有关的实验方法测定配离子的稳定常数时,将有关数据,通过适当的函数,与待求的稳定常数联系起来,经过一定的数据处理,有图解或计算可求出稳定常数。
— 1 —。
磺基水杨酸铁配合物稳定常数的测定数据处理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在一定条件下,化学物质发生配合反应,形成络合物,此时化学反应达到一定平衡。
平衡常数K为刻画此平衡状态的物理量之一,即化学反应的倾向性大小,用于表示配合反应的“强弱”。
对于配合反应,Fe(III) + Hsn-O3SC6H4COOH → [Fe(OH)(Hsn-O3SC6H4COOH)]+平衡的动力学描述为:在此平衡系统中,K为平衡常数。
根据平衡系统的相关理论,K可以利用反应物(Hsn-O3SC6H4COOH)和生成物([Fe(OH)(Hsn-O3SC6H4COOH)]+ )的吸收比值进行计算。
计算公式为:K=a×A/[(1-a)+aK]式中,a为配位物(Hsn-O3SC6H4COOH)的浓度,A为[Fe(OH)(Hsn-O3SC6H4COOH)]+的吸收度,K为平衡常数。
将等式变形为K=f(A)/f(a)形式,斜率为K,截距为0。
实验步骤:重量称量0.50 g的磺基水杨酸铁样品,并用盐酸溶解。
将溶液转移至10 mL的容量瓶中,用去离子水加溶至刻度,摇匀。
将1 mL的样品溶液加至5 mL的烧杯中,在边缘处滴加0.2 mL 1%硫酸溶液至溶液呈淡黄色。
测量样品溶液的吸收度(A)。
按照步骤3制备三组样品,测量各样品的吸收度。
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实验组a(mmol/L) A1 0.01 0.1052 0.02 0.1673 0.03 0.230按照公式K=f(A)/f(a)计算K值,结果如下表所示:计算三组K值的平均值为4.73,标准差为0.44。
实验结论:通过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测定磺基水杨酸铁配合物的稳定常数,得到了平均值为4.73,标准差为0.44。
该实验结果证明了磺基水杨酸铁与配位物发生配合反应,形成了络合物,并且该络合物的平衡系统的配合反应程度较强,K值较大。
该实验结果为后续的相关研究提供了基础数据支持。
实验⼋配位化合物的配位系数及稳定常数的测定实验⼋配位化合物的配位系数及稳定常数的测定⼀、实验⽬的1.学习了解分光光度法测定配位化合物组成及其稳定常数的原理和⽅法;2.学习掌握721型分光光度计的使⽤⽅法。
⼆、实验原理磺基⽔杨酸与Fe3+可形成稳定的配位化合物。
本实验⽤等物质的量数连续变化法。
配合物的表观稳定常数K可有以下平衡关系导出:ML ≒ M + L起始浓度: c 0 0平衡浓度:c–ca ca caK稳(表观)={c(ML)}/{c(M)c(L)}=(1-a)/(ca2)校正后得:K(稳)=K稳(表观)×1010.297三、实验仪器和试剂721型分光光度计;50ml烧杯;80ml烧杯;100ml容量瓶;10ml移液管。
⾼氯酸 HClO4(0.100mol/L pH2.0);磺基⽔杨酸(0.100mol/L);硫酸⾼铁铵NH4Fe(SO4)2(0.100mol/L)。
四、实验步骤1、配制0.0010mol/L Fe3+溶液⽤移液管吸取0.0100mol/L Fe3+溶液10.00ml,注⼊100ml容量瓶中,⽤0.0100mol/L HClO4溶液稀释⾄刻度,摇匀备⽤。
2、配制0,001mol/L磺基⽔杨酸溶液⽤移液管吸取0.0100mol/L磺基⽔杨酸溶液10.00ml,注⼊100ml容量瓶中,⽤0.0100mol/L HClO4溶液稀释⾄刻度,摇匀备⽤。
3、浓⽐递变法测定有⾊配位离⼦的吸光度⽤3⽀吸量管安下表吸取各溶液配制下列⼗⼀组溶液,摇匀。
⽤721分光光度计测定。
五、实验数据记录及处理配位数n = 1 其离⼦组成为1:1 即FeRa =(A’- A)/ A’ =(0.445-0.35)/0.445 = 0.213K稳(表观)= c(ML) /( c(M) ·c(L) ) = (1-a)/(c·a2)= 0.787/(0.001x 0.2132) = 1.74 x 104K稳= K稳(表观)·1010.297 = 3.44 x 1014。
磺基水杨酸合铁(Ⅲ)配合物的组成及稳定常数的测定磺基水杨酸合铁(III)配合物的组成及稳定常数的测定,听起来就像是一道化学题目,让人感到有些头疼。
我们可以用一种轻松幽默的方式来解决这个问题。
我们需要了解什么是磺基水杨酸合铁(III)配合物。
简单来说,它就是一种由铁离子和磺基水杨酸组成的化合物。
这个名字听起来有点复杂,但是只要我们用一些日常俚语和成语俗语来解释一下,就会变得容易理解了。
磺基水杨酸合铁(III)配合物,就像是一个“团队合作”。
在这个团队里,铁离子是一个“领袖”,它负责带领其他成员一起工作。
而磺基水杨酸则是一个“辅助者”,它可以帮助领袖更好地完成任务。
这个团队的目标是“共同进步”,也就是说,只有当每个人都尽自己的最大努力时,整个团队才能取得成功。
现在我们已经了解了磺基水杨酸合铁(III)配合物的基本概念,接下来就是要测定它的组成和稳定常数了。
这就像是要找到这个团队的“优势和劣势”,以便更好地发挥它们的作用。
我们需要进行实验,测量出磺基水杨酸合铁(III)配合物中铁离子和磺基水杨酸的质量分数。
这个过程需要非常精确,因为任何一个小小的误差都可能导致结果不准确。
接着,我们需要计算出磺基水杨酸合铁(III)配合物的摩尔质量。
这就像是要知道每个成员的“体重”,这样才能知道整个团队的总质量。
我们需要根据实验数据计算出磺基水杨酸合铁(III)配合物的稳定常数。
这个常数反映了这个团队的“凝聚力”,也就是说,只有当团队成员之间的协作紧密时,整个团队才能保持稳定。
通过以上步骤,我们就可以得出磺基水杨酸合铁(III)配合物的组成及稳定常数了。
虽然这个过程看起来有些枯燥无味,但是只要我们用心去做,就能得到令人满意的结果。
磺基水杨酸合铁(III)配合物的组成及稳定常数的测定并不是一件难事。
只要我们用一些日常俚语和成语俗语来解释一下,就会变得容易理解了。
不要被题目吓倒哦!。
配位化合物组成及稳定常数的测定一、实验目的1. 掌握测定配位化合物稳定常数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测定方法。
2. 了解测定配位化合物组成的基本方法,学会用等摩尔连续递变法测定配合物的组成。
3. 掌握分光光度计和pH 计的正确使用方法。
二、实验原理对于金属离子M 和配位体L 形成配位化合物ML n 的溶液体系,存在着配合与离解反应,反应表示式为:M + n L ML n式中n 为络合物的配位数。
当反应达到平衡时,ML n 的浓度最大。
在可见光的某个波长区域,该络合物有强烈吸收,而金属离子M 及配位体L 几乎不吸收。
则在保持金属离子M 和配位体L 总浓度不变的条件下,当混合液中两组分的物质的量之比相当于络合物的组成时,溶液中络合物浓度最高,对光的吸收最大。
为实验方便可见,操作时常取相同物质的量浓度的金属离子溶液和配位体溶液,维持总体积数不变,按金属离子M 与配位体L 不同的体积比配制一系列溶液,则体积比相当于摩尔分数的比值。
即:ML LM L L L V V V n n n X +=+=根据吸光度A—组成X L 曲线的极大值对应的M 和L 浓度比值即可求得配位数n 。
LLM L X 1X c c n −==配制两组金属离子和配位体总的物质的量不同的系列溶液,测定它们的吸光度,在同一张图上分别作两组溶液的吸光度A—组成X L 图,可得两条曲线。
过纵坐标上的任一点作横轴的平行线,交两曲线于P ,Q 两点,故此两点所对应溶液平衡时的络合物的浓度c MLn 相同,根据P ,Q 两点的横坐标X 1和X 2的值,可知两点溶液的金属离子M 和配位体L 的初始浓度分别为0L,10M,1c ,c 和0L,20M,2c c ,。
nML 0L,2ML 0M,2ML nML 0L,1ML 0M,1ML n LM ML n n nn n nn nc -(c c -(c c nc -(c c -(c c c c c K ))))稳===联立X1和X2两点的方程,可得cMLn ,再将cMLn代回方程即可求得K稳。
实验一连续变化分光光度法测定配合物组成及其稳定常数一、实验目的1.掌握连续变化分光光度法测定配合物组成及其稳定常数的基本原理及实验方法。
2.熟悉一般分光光度计的使用。
二、实验原理连续变化法是测定配合物组成及其稳定常数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即在金属离子和配合剂的摩尔数之和保持稳定,而连续改变它们之间的相对比率,根据所得的吸光度和这种相对比率关系曲线的极值确定配合物组成,并计算稳定常数。
对反应n M + nR MR ,稳定常数为:[][][]n n MR K M R = 当C M +C R =C 0(常数)时,金属离子及配合剂的摩尔分数分别为:M M M R C f C C =+和R R M RC f C C =+ 而它们的和等于1,极值时配合剂和金属离子摩尔分数的比值,即为配合物的配位数(如图1)。
f M 摩尔分数 f R图1连续变化法示意图如果f M =f R ,即为1︰1型配合物;f R =0.66,n =2,即生成MR 2配合物。
从图1看出,在实验测得最大吸光度A 处,配合剂与金属离子的浓度比与配合物质中的配合比完全相同,此时,配合物有一定程度的离解,配合剂与金属离子在溶液中均不过量,延长线交点的吸光度A 0为配合物完全不离解时应具有的吸光度,因此A 可用以度量配合物实际浓度;而A 0可作为配合物完全不离解时浓度的度量,即:[]n MR =A bε n MR C =0A bε 故配合物的解离度为:00[]n n MR n MR C MR A A C A β--== 由于[]n MR =(1-β)n MR C ,[M ]=βn MR C ,[R ]=n βn MR C 。
故配合物的稳定常数为:()010()n n n M A AK nC A A +=-采用连续变化分光光度法测定配合物组成及其稳定常数,虽然比较简单,但一般只能得到近似的结果。
三、仪器与试剂1.仪器:WFJ7200型可见分光光度计;1cm 比色皿;50mL 容量瓶12个;10mL 吸量管2支。
银氨配合物稳定常数的测定实验报告实验目的:通过测定银氨配合物稳定常数的方法,来探究银离子和氨水形成配合物的稳定性。
实验原理:银离子和氨水可以形成银氨配合物,而其稳定性可以通过稳定常数来表示。
稳定常数K的定义为:K=[Ag(NH3)]/[Ag+][NH3],其中[Ag(NH3)]为银氨配合物的浓度,[Ag+]和[NH3]分别为银离子和氨水的浓度。
实验步骤:1.准备三个试管,标记为A、B、C。
2. 在试管A中加入2mL0.1mol/L AgNO3 溶液,用去离子水稀释至10mL。
3. 在试管B和试管C中分别加入2mL0.1mol/L AgNO3 溶液和2mL NH3•H2O 溶液,用去离子水稀释至10mL。
4. 在试管A中加入1mL 0.1mol/L NH3•H2O 溶液,快速搅拌后,立即取2mL溶液,加入试管B中。
同样的方法,再从试管A中取2mL溶液加入试管C中。
注意,两次转移的时间尽量短。
5.用去离子水补满三个试管,摇匀后,测量吸光度,得到A、B、C三组数据。
6.根据实验原理计算出各自的稳定常数K。
实验结果:试管编号[Ag+](M)[NH3](M)[Ag(NH3)](M)K。
A0.00200/。
B0.0020.0020.0014974.5。
C0.0020.0040.0026032.5。
实验分析:根据实验结果,可以得出稳定常数K的值,试管B的K值为74.5,试管C的K值为32.5。
因为K值越大,说明银氨配合物的稳定性越高。
可以看出,试管B中的银氨配合物稳定性更高,说明氨水的浓度对于银氨配合物的稳定性有影响。
实验不确定性:1.实验过程中的转移时间需要控制,时间过短或过长都会影响实验结果。
2.染色体缺失、定解率、外部对比度等因素都可能影响实验结果。
3.实验时使用的试剂要求纯度高,实验器材要求干净无杂质。
实验八、磺基水杨酸合铁(III)配合物的制备及稳定常数的测定一、实验目的1、初步了解分光光度法测定溶液中配合物的组成和稳定常数的原理和方法。
2、学习有关实验数据的处理方法。
3、学习使用分光光度计。
二、实验原理在给定条件下,某中心离子M与配位体L反应,生成配离子(或配合物)MLn(略去电荷符号):M(aq)+nL(aq)== MLn若M与L都是无色的,而只有MLn有色,则根据朗伯-比尔定律可知溶液的吸光度A与配离子或配合物的浓度c成正比。
本实验采用浓比递变法测定系列溶液的吸光度,从而求出该配离子(或配合物)的组成和稳定常数。
配制一系列含有中心离子M与配位体L的溶液,是M与L的总浓度(mol·dm-3)保持一定,而M与L的摩尔分数做系列改变。
例如,是溶液中L的摩尔分数依次为0、0.1、0.2、0.3、……0.9、1.0,而M的摩尔分数依次作相应递减。
在一定波长的单色光中分别测定该系列溶液的吸光度。
有色配离子(配合物)的浓度越大,溶液颜色越深,其吸光度越大。
当M和L恰好全部形成配离子时(不考虑配离子的解离),MLn的浓度为最大,吸光度也最大。
若以MLn溶液的吸光度A 为纵坐标、溶液中配位体的摩尔分数为横坐标作图,所得曲线出现一个高峰,它所对应的吸光度为A1。
如果延长曲线两侧的直线线段部分,相交于一点,此点所对应的吸光度为A0,即为吸光度的极大值。
这两点所对应的配位体的摩尔分数即为MLn的组成。
若点所对应的配位体的摩尔分数为0.5,则中心离子的摩尔分数为0.5所以配位体的物质的量配位体的摩尔分数 0.5中心离子的物质的量═中心离子的摩尔分数═ 0.5 ═ 1由此可知,该配离子(或配合物)的组成为ML型。
由于配离子(或配合物)有一部分解离,则其浓度比未解离时的要稍小些,吸光度最大处所实际测得的最大吸收光度A1也比小于由曲线两侧延长所得点处即组成全部为ML配合物的吸光度A0。
因而配离子(或配合物)ML的解离度α为α =(A0–A1)/ A0配离子(或配合物)ML的稳定常数K f与解离度α的关系如下:ML = M(aq) + L(aq)平衡时浓度/(mol.dm-3) c0 - c0α c0α c0αC eq(ML)/cθ 1-αK f = { C eq(M)/cθ}{ ceq(L)/cθ} = c0α 2Fe3+ 与磺基水杨酸(可缩写为H3ssa)酸根离子能形成稳定的螯合物、螯合物的组成随PH值不同而有差异。
《工程化学实验》备课笔记磺基水杨酸合铁(Ⅲ)配合物的组成及稳定常数的测定实验目的1.掌握用比色法测定配合物的组成和配离子的稳定常数的原理和方法。
2.进一步学习分光光度计的使用及有关实验数据的处理方法。
实验原理磺基水杨酸( ,简式为H3R)的一级电离常数K1θ=3×10-3与Fe3+可以形成稳定的配合物,因溶液的pH不同,形在配合物的组成也不同。
磺基水杨酸溶液是无色的,Fe3+的浓度很稀时也可以认为是无色的,它们在pH 值为2~3时,生成紫红色的螯合物(有一个配位体),反应可表示如下:pH值为4~9时,生成红色螯合物(有2个配位体);pH值为9~11.5时,生成黄色螯合物(有3个配位体);pH>12时,有色螯合物,被破坏而生成Fe(OH)3沉淀。
测定配合物的组成常用光度计,其前提条件是溶液中的中心离子和配位体都为无色,只有它们所形成的配合物有色。
本实验是在pH值为2~3的条件下,用光度法测定上述配合物的组成和稳定常数的,如前所述,测定的前提条件是基本满足的;实验中用高氯酸(HClO4)来控制溶液的pH值和作空白溶液(其优点主要是ClO4-不易与金属离子配合)。
由朗伯—比尔定律可知,所测溶液的吸光度在液层厚度一定时,只与配离子的浓度成正比。
通过对溶液吸光度的测定,可以求出该配离子的组成。
下面介绍一种常用的测定方法:等摩尔系列法:即用一定波长的单色光,测定一系列变化组分的溶液的吸光度(中心离子M和配体R的总摩尔数保持不变,而M和R的摩尔分数连续变化)。
显然,在这一系列的溶液中,有一些溶液中金属离子是过量的,而另一些溶液中配体是过量的;在这两部分溶液中,配离子的浓度都不可能到达最大值;只有当溶液离子与配体的摩尔数之比与配离子的组成一致时;配离子的浓度才能最大。
由于中心离子和配体基本无色,只有配离子有色,所以配离子的浓度越大,溶液颜色越深,其吸光度也就越大,假设以吸光度对配体的摩尔分数作图,则从图上最大吸收峰处可以求得配合物的组成n值,如下图,根据最大吸收处:等摩尔系列法由此可知该配合物的组成〔MR〕。
配合物的组成和不稳定常数的测定
(物理化学李俊)
一、目的要求
1.掌握用分光光度法测定配合物组成及稳定常数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通过实验,掌握测量原理和分光光度计的使用方法,
二、实验原理
1,用等摩尔连续递变法测定配合物的组成
“递变法”实际上是一种物理化学分析方法。
可用来研究当两个组分混合时,是否发生化合,配合,缔合等作用,以及测定两者之间的化学比。
其原理是:在保持总浓度不变的前提下,依次逐渐改变体系中两个组分的比值,并测定不同摩尔分数时的某一物理化学参量。
在本实验中就是测定不同摩尔分数时溶液的光密度值D,作光密度对摩尔分数的曲线图,如图3-1,所示。
从曲线上光密度的极大值D极大所对应的摩尔分数值,即可求出配位数n值。
为了配制溶浓时方便,通常取相同摩尔浓度的金属离子M溶液和配位体L溶液。
在维持总体积不变的条件下,按不同的体积比配成一系列混合溶液。
这样体积比亦就是摩尔分数之比。
设X L为D极大时L溶液的体积分数:
M溶液的体积分数为:
则配合物的配位数为:
若溶液中只有配合物MLn具有颜色,则溶液的D与MLn的含量成正比。
从D-X图上曲线的极大位置即可直接求出n,但当配制成的溶液中除配合物外,尚有金属离子M及配位体L 与配合物在同一波长λ最大下也存在一定程度的吸收时,所观察到的光密度D并不完全由配
合物MLn的吸收所引起,必须加以校正。
所以选择适当的波长范围,仅使配合物MLn有吸收,M和L都不吸收或极少吸收。
2.配合物平衡常数的测定
假定配合物中心离子浓度不变,而渐增加配位体浓度,随着配位体浓度的改变,中心离
子被配成MLn,溶液的光密度值D不断升高。
当中心离子被完全配合后,如继续增加配位体的浓度,则溶液的光密度值D趋于恒定,如图3-2。
设配合物在稀溶液中有如下解离平衡存在:
最初浓度
平衡浓度
式中,n-配位数,已由实验确定;
a-解离度:
C-配合物未解离时的浓度(在本实验中亦为M完全配合时的配合物浓度)。
式中Dm 是M 完全被配合时溶液的光密度值,Dn 是L 与M 摩尔比为n 时溶液的光密度,此时虽达平衡,但M 未被完全配合。
将n 、C 、a 代入(1)式,即可出K 不稳。
三、仪器药品
721型分光光度计;0.005mol/L 钛铁试剂;0.005mo1/L NH 4Fe (SO4)2;缓冲溶液(pH4.6~6):按每1L 溶液中含100g NH 4Ac 和100ml 冰HAc 配制。
四、实验内容
(1)取0.005mo1/L NH 4Fe (SO4)2及0.005mol/L 钛铁试剂,在l00ml 容量瓶中按表1配制11个待测溶液,加水至刻度,摇匀。
(第一组溶液)
(2)把0.005mo1/L NH 4Fe (SO4)2及0.005mol/L 钛铁试剂分别稀释到0.0025mol/L ,在l00ml 容量瓶中再按表1配制11个待测溶液,加水至刻度,摇匀。
(第二组溶液)
42试剂生成的配合物组成随pH 改变。
所测配合物溶液需要维持pH =4.6。
(4) MLn 溶液分光光度曲线-λ最大的选择:
取0.005mo1/L NH 4Fe (SO4)2 3.3mL 及0.005mol/L 钛铁试剂6.7mL ,加入缓冲溶液25mL ,定容至l00mL ,维持pH =4.6。
测定吸收曲线,找λ最大。
(5)测定第一组和第二组溶液在λ最大下的光密度值。
五、数据处理
最大2.作两组溶液的D -x L 曲线,校正光密度值。
吸光度A 与光密度D 的关系:0
lg I I A -=;I I D 0
lg
303.2=;所以D =2.303A
A
X L
0.0
0.2
0.4
0.6
0.8
1.0
-0.1
0.0
0.1
0.2
0.3
0.4
0.5
A '
X L
(2)
(1)
(3)
A1'-X L
Linear Regression for (1) A1’ (1)= 1.1471 -1.126* X L Linear Regression for (2) A1’(2) = 0.014 +0.686* X L Linear Regression for (3) A1’ (3)= 0.003 + 10-3 * X L
Linear Regression for (1) A ’2(1) = 2.4535 -2.415 * X L Linear Regression for (2)
A ’2(2) = 0.02105 +1.43314* X L Linear Regression for (3) A ’2(3) = 0.007 -0.004* X L
A
X L
0.0
0.2
0.4
0.6
0.8
1.0
-0.2
0.0
0.2
0.4
0.6
0.8
1.0
A
X L
(1)
(2)
(3)
A1'-X L
D
X L
当光密度D 最大时,n =X L /1- X L =0.632/1-0.632=1.72≈2
D =0.8时,M :X1L =0.23 X1Fe =0.77 N :X2L =0.5 X2Fe =0.5
n
N N n M M nx b x a x
nx b x a x K )
)(())((--=--=
a M =0.005*0.23*10/100=1.15*10-4
b M =0.005*0.77*10/100=3.85*10-4 a N =0.0025*0.5*10/100=1.25*10-4 b N =0.0025*0.5*10/100=1.25*10-4 代入计算:K =6.11*10-8 注意事项
1.更换溶液时,比色皿应用蒸馏水冲洗干净,并用待测液荡洗3次。
2.实验过程中应经常调整“0”位和100%位置。
3.分光光度计的正确使用与维护,具体可见本实验的附录中721型分光光度计操作方法部分.
五、结果讨论
(1))欲得较好的结果,必须选择适宜的波长,其方法是通过测定不同波长时该配合物溶液的光密度,作波长与光密度曲线,从中选择配合物吸收较大而其它离子吸收较小的波长,本实验经比较,确定为590nm 左右为宜。
(2)倘若除配合物外尚有金属离子M 及配位体L 在同一波长下仍有一定程度的吸收,则必须加以校正,校正方法如下:在D~C L-/C L-+C M+图上连接配位体组成为零(A 点)和金属离子组成为零(B 点)两点的连线见图3-3,该直线表示不同配合物组成时溶液的光密度值,可以认为是由于L 和M 吸收引起的。
因此,用实验值D 减去对应组成时该直线上读数D',△D=D-D',即是该溶液在消除了由于L 与M 吸收引进的误差后的配合物光密度值,然后作△D ~C L-/C L-+C M+图。
从极大点求配合物组成。
(3)测定配合物的平衡常数时,维持中心离子浓度不变,而逐渐增加配位体浓度,可以得到曲线(图3一2)。
实验中当C L>>C M时,光密度值仍未恒定,往往出现曲线上翘,其原因是溶液尚未达配合平衡。
一般经放置一段时间且反复振摇,可以得到较好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