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置石掇山设计理法精品PPT课件
- 格式:ppt
- 大小:9.42 MB
- 文档页数:17
中国园林置石掇山设计理法论中国园林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其中置石掇山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赋予了园林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文化内涵。
置石掇山通过巧妙地运用石头、山石等元素,将自然山水浓缩于方寸之间,令人在咫尺之间领略到自然山水的韵味。
本文将对中国园林置石掇山的设计理法进行深入探讨,以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
置石掇山是指在中国园林设计中,利用自然山石、水景等元素,经过精心设计和布局,创造出模拟自然山水的景观。
其设计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师法自然:中国园林追求“师法自然”,置石掇山也不例外。
设计时应当尊重自然,彰显自然之美,通过模仿自然山水形态和质感,营造出清新、自然、优美的视觉效果。
(2)追求意境:中国园林不仅注重景观的视觉效果,更追求深层次的意境。
置石掇山时要考虑园林的整体氛围和主题,以石头、山水的组合表达出独特的意境和情感。
(3)巧于因借:置石掇山时要善于利用周围环境因素,因地制宜,借景生情。
通过合理借用园内外景物,丰富园林空间层次,形成优美的景观效果。
(4)小中见大:中国园林以小见大,通过合理的布局和设计,以有限的面积创造出无限的空间感。
置石掇山时,应注重空间层次和透视效果,使游客在咫尺之间感受到自然山水的深远和博大。
这种设计理法主要是通过对自然山形水势的模仿,创造出具有自然韵味的置石掇山。
例如,苏州拙政园中的“狮子林”,通过模仿狮子山丘陵地貌的形态,结合石头的摆放和植物的配置,呈现出一种雄浑、自然的景观效果。
同时,利用水景的营造,使游客感受到自然山水的意境和韵味。
在中国园林中,轴线与对景关系的运用是置石掇山的重要设计理法之一。
通过合理的轴线布局,使置石掇山与周围环境相协调,突出园林空间的层次感和立体感。
例如,北京颐和园中的“万寿山”,利用轴线布局将主景置于中轴线上,形成视觉焦点,同时利用对景关系使景观相互呼应,增强了整体景观效果。
在中国园林中,文化元素和典故传说是置石掇山设计的常见理法。
中国园林置石掇山设计理法论一、本文概述《中国园林置石掇山设计理法论》一文旨在深入探讨中国园林艺术中置石掇山的独特设计理念和技法。
中国园林,作为东方美学的瑰宝,其置石掇山的设计艺术体现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精湛的工艺水平。
本文将从历史渊源、设计原则、技法应用以及现代发展等多个方面,对中国园林置石掇山的设计理法进行全面而系统的论述。
文章将追溯中国园林置石掇山的历史渊源,探讨其在中国古代园林艺术中的起源与发展。
通过对历代园林文献的梳理和分析,揭示置石掇山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设计特点和艺术风格。
本文将详细阐述置石掇山的设计原则。
这些原则包括“因地制宜”“借景生情”“以石喻德”等,它们是中国园林置石掇山设计的核心指导思想。
文章将对这些原则进行深入的解读和分析,揭示其在园林设计实践中的应用价值和意义。
文章还将对置石掇山的技法应用进行深入探讨。
通过对传统掇山技艺的挖掘和整理,总结出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置石掇山技法,包括石材的选择、堆叠技巧、空间布局等。
同时,文章还将结合具体案例,分析这些技法在园林设计实践中的具体运用和效果。
本文将关注置石掇山设计的现代发展。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中国园林置石掇山设计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文章将探讨如何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和发展,使置石掇山设计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和审美观念的变化。
《中国园林置石掇山设计理法论》一文旨在全面系统地论述中国园林置石掇山的设计理法,以期对现代园林设计实践提供有益的指导和借鉴。
二、中国园林置石掇山的历史演变中国园林置石掇山的设计理法,源远流长,历经数千年的演变和发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艺术体系。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中国园林置石掇山的设计理法大致可以划分为起源期、发展期、成熟期和创新期四个阶段。
在起源期,园林置石掇山的设计理法尚未形成独立的体系,而是作为宫殿、祭祀建筑等附属空间的一部分存在。
这一时期的置石掇山多以模仿自然山水为主,尚未形成系统的设计理论和手法。
一、中国园林掇山叠石造景手法及应用
(一)嵌理壁岩艺术
将山石嵌入墙中或近置于墙边,配以水体、植物,
远观犹如一幅优美的山水画。
(二)点石成景艺术在园林中依据不同的环境条件放置景石,或因势而置,或置于景点交汇处,或置于水体周围,或置于幽静园路边侧。
高低错落,有聚有散,错落有致。
(三)独石构峰艺术
独石构峰之石,大多采用形态优美、独具特色的太
湖石。
(四)旱地堆筑假山艺术
通过在平地上堆筑假山,丰富园林的空间层次,有
凹有凸,高低错落,临摹自然山体的神韵,一般有峭壁的
叠法、山峦的叠法、峡谷的叠法等不同的艺术处理手法。
(五)依水堆筑假山艺术
计成特别推崇依水堆筑的假山,《园冶》多次提及:
“假山依水为妙”。
所谓无水不成园,山得水而活。
在园
林中,山水的互动对园林意境影响很大。
【摘自《现代园艺》杂志2016年11期,作者:周长梅】
浅析《园冶》中的掇石叠山之法在现代风景园林中的运用
090·宝藏 2017·第5期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掇山是指用自然山石掇叠成假山的工艺过程,包括选石、采运、相石、立基、拉底、堆叠、中层、结顶等工序。
1、选石自古以来选石多着重奇峰孤赏,追求“透、漏、瘦、皱、丑”。
明末造园家计成提出了“是石堪堆,遍山可采”和“近无图远”的主张。
这种就地取材、创造地方特色的思想,突破了选石的局限性,为掇山取材开拓了新路。
选石还可选择方正端庄、圆润浑厚、峭立挺拔、纹理奇特、形象仿生等天然石种以及利用废旧园林的古石、名石,既可减少山石资源和资金的浪费,又可避免各地掇山千篇一律的弊病。
掇山常用的石品。
2采运中国古代采石多用潜水凿取、土中掘取、浮面挑选和寻取古石等方法。
现在多用掘取、浮面挑选、移旧和松爆等方法采石。
运石多用浮舟扒杆、绞车索道、人力地龙、雪橇冰道等方法。
为保护奇石外形,常用泥团、扎草、夹杠、冰球等方法。
无论人抬、机吊、车船运输,都不可集装倾卸,应单件装卸,单层平摆,以免损伤。
3、相石相石又称为读石、品石。
石料到了施工工地后应分块平放在地面上以供相石。
对香肠石料反复观察,区别不同质色、纹形和体量,按掇山部位造型和要求分类排队,并对关键部位和结构用石作出标记,以免滥用,这样才能做到通盘运筹,因材使用。
可用以下几种方法进行:(1)首先选择单块峰石,并放在安全之处。
按施工造型的程序,峰石多为最后使用,因此要放在离施工场地稍远一点的地方,以防止其他石料在使用吊装过程中与之发生碰撞而损坏。
(2)其他石料可以按照不同的形态、作用和施工型的先后顺序合理安排。
例如,拉低用石可放前,封顶用石放在后;石色纹理接近的放置一处,用于比差异很大的放置另一处等。
(3)要使每一块石料的大面,即最具形态特征的一面朝上,以便施工时不需要翻动就可以辨认而取用。
(4)要有次序地进行排列式放置,2-3块为一排,成竖向条形置于施工场地。
条与条之间须留出1m左右的通道,以方便搬石。
(5)从叠石造山大面的最佳观赏点到掇山场地,一定要保证空间无任何障碍物。
观赏点又叫做假山的“定点”位置,每堆叠一块石料,设计师退回到“定点”的位置上进行观察,这是保证叠石造山大面不偏想的及其重要的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