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名著导读《论语
- 格式:docx
- 大小:24.09 KB
- 文档页数:8
2021年高中语文名著导读之《论语》一、名句解释1、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三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
我选择他善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
2、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孔子说:“花言巧语、满脸堆笑的,这种人是很少有仁德的。
”3、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孔子说:“明智的人喜欢水,仁慈的人喜欢山;明智的人好动,仁慈的人好静;明智的人快乐,仁慈的人长寿。
”4、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子贡问孔子:“有没有一句话可以奉行终生?”孔子说:“大概就是‘恕’了,自己不愿承受的事也不要强加在别人身上。
”5、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仁德的人,自己想成功首先使别人也能成功,自己想被人理解,首先要理解别人。
6、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孔子说:以德行来治理国家,就像北极星一样安坐在自己的位臵上,其它的星辰便会自行在周围旋转运行。
7、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他自己行为端正,不下命令,人们也奉行;他自己行为不端正,即使下命令,人们也不奉行。
8、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勤奋学习而不满足,教导别人不知疲倦。
9、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知道就是知道, 不知道就是不知道, 这就是聪明。
10、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天资聪明而又好学,不以向地位、学问比自己低的人请教为羞耻。
1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学习却不知道思考,就会感到迷茫; 只知道思考却不去学习,则就变得危险了。
12、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不到他苦思冥想时,不去启发;不到欲说无语时,不去开导。
不能举一例能理解三个类似的问题,就不要再重复教他了。
13、益者三友,损者三友。
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
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①损:损害。
②谅:信实。
③便辟:阿谀奉承。
名著导读《论语》教案【教学设计1】教学意图:要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必须阅读古诗文名著名篇。
但在中国文化形成过程中影响最大的是什么?可以说是儒家学说,包括《论语》这部经典。
《论语》等书是读书人求仕做官的必修课本,是知识分子的思想言行基础,而且影响到整个社会生活,内容包括伦理道德、教育体制、民间习俗等方面的思想。
因此,要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有必要读一读《论语》。
教学设计:因《论语》的年代已久远,对学生而言,要理解透彻文句是比较深奥困难的,因此必须在充分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对《论语》进行思想上的解读。
可由教师从《论语》中概括出几点与生活、现实相关的要点,要求学生分组进行透彻的学习和领会,如“小人与君子”、“学习的方法”、“教育的理念”等等。
教学重点、难点:读《论语》知儒家思想。
教学方法:讲解启发、探究梳理、拓展延伸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畅所欲言学生自由谈所知道的孔子和《论语》,老师补充介绍孔子生平和《论语》。
二、文本阅读,合作学习1、学生阅读课本中“名著导读--《论语》”内容,并圈点批注。
2、划出有关孔子的言论,并作简要分析(翻译)。
3、归纳孔子在《论语》中所蕴含的深刻思想及对后人的启发和教育意义。
三、创设氛围,探究梳理1、学生介绍合作研究成果,解读孔子的言论,尤其是有关为人处世的格言警句,说出自己独到的见解。
其他同学补充。
2、归纳孔子在《论语》中所蕴含的深刻思想(1)《论语》作为儒家思想的经典,充分反映了儒家的治国理念。
他提出了“仁者爱人”的思想,希望建设一个充满仁爱的社会,而为政者最主要的责任就是用道德感化来治理国家。
(2)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育家,孔子在教育方面有很多精辟的言论。
从治学角度,主张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规律;从教育的角度,注重因材施教,进行启发式教育。
(3)格言警句极富哲理性和启发性。
如“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强调诚实,讲信用;“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提倡为人正直,光明磊落;“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突出要向贤人学习,不断自我反省等。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名著导读《论语》整本书阅读“导读课”教学设计吴泓一、了解学生阅读情况,提出问题1.师生互动:了解学生阅读的版本、读法(具体怎么读?读了之后有些什么感受?)。
2.教师总结:随便翻翻书,或者是从头到尾,只是读过,这样阅读经典或阅读《论语》,虽有印象,但基本是无用、无效的。
有用、有效的阅读,最好是“专业”阅读,而且是“专业”加上“有趣”(好玩)的阅读。
这里,先说说目前流行的《论语》的两种读法:①第一种读法:从头到尾,依序而读。
这种读法会让人感到“杂乱无章”,枯燥乏味,读着读着就没兴趣,没信心了。
当然,《论语》不是“杂乱无章”,而是“有章可循”的。
如北大李零教授在《丧家狗——我读论语》一书的“自序”中,他说过自己早年读《论语》的感受:当年读《论语》,我的感受是,此书杂乱无章……看到后边,前边就忘了,还有很多地方,没头没尾,不知所云,除了道德教训,还是道德教训,论哲理,论文采,论幽默,论机智,都没什么过人之处。
②第二种读法:以孔子或者《论语》的思想主题或者概念为主线来读。
这个难度很大。
思想不是凭空而来的,思想是有源头,有继承,还有自己观察社会、看到社会问题总结获得的。
先秦时代,诸子百家,思想繁盛,哪些是孔子学习继承来的,哪些是孔子原创的,不容易梳理,得弄清楚才是。
这种读法也是北大李零教授在《丧家狗——我读论语》一书的“自序”中提到的:以概念为线索,打乱原书顺序,横读《论语》。
我把全书,归纳为若干主题,每个主题下分若干细目,按主题摘录,看这本书里,孔子的思想是什么样,与《墨子》、《老子》有什么区别。
如今,这种读法比较盛行!放到一般人的手里,容易流入以今逆古、古为今用的味道。
说白了会流入“误读”。
那么,有没有既专业又有趣(好玩)的更好的阅读方法呢?阅读一本经典,最主要或者首先要弄清楚哪些问题呢?下面,我分享一下我和我学生一起读书的心得。
我认为,阅读一本书一般要读出“这本书”的两种结构形态,特别是后一种结构形态。
新课标高中语文必修1名著导读《论语》注译、评析子曰:巧言令色(1),鲜(2)矣仁。
”【注释】(1)巧言令色:朱熹注曰:“好其言,善其色,致饰于外,务以说人。
”巧和令都是美好的意思。
但此处应释为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
(2)鲜:少的意思。
【译文】孔子说:“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这种人的仁心就很少了。
”【评析】上一章里提出,孔子和儒家学说的核心是仁,仁的表现之一就是孝与悌。
这是从正面阐述什么是仁的问题。
这一章,孔子讲仁的反面,即为花言巧语,工于辞令。
儒家崇尚质朴,反对花言巧语;主张说话应谨慎小心,说到做到,先做后说,反对说话办事随心所欲,只说不做,停留在口头上。
这表明,孔子和儒家注重人的实际行动,特别强调人应当言行一致,力戒空谈浮言,心口不一。
这种踏实态度和质朴精神长期影响着中国人,成为中华传统思想文化中的精华内容。
【原文】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1);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注释】(1)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音zhì,同“智”;乐,古音yào,喜爱的意思。
【译文】孔子说:“聪明人喜爱水,有仁德者喜爱山;聪明人活动,仁德者沉静。
聪明人快乐,有仁德者长寿。
”【评析】孔子这里所说的“智者”和“仁者”不是一般人,而是那些有修养的“君子”。
他希望人们都能做到“智”和“仁”,只要具备了这些品德,就能适应当时社会的要求。
【原文】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译文】子贡问孔子问道:“有没有一个字可以终身奉行的呢?”孔子回答说:“那就是恕吧!自己不愿意的,不要强加给别人。
”【评析】“忠恕之道”可以说是孔子的发明。
这个发明对后人影响很大。
孔子把“忠恕之道”看成是处理人己关系的一条准则,这也是儒家伦理的一个特色。
这样,可以消除别人对自己的怨恨,缓和人际关系,安定当时的社会秩序。
【原文】12·14子张问政。
子曰:“居之无倦,行之以忠。
高中语文名著导读《论语》新人教版名著导读《论语》孔子名字家学派创始人思想核心是政治上主张鼓励人们即“出来做事”。
开___讲学的风气传说有弟子___人身通六艺者____人。
孔子本人也被历代统治者尊奉为至圣先师。
丘仲尼儒仁礼治入仕私人三千七十二名著导读《论语》《论语》是一部___体散文集是孔子的___和______所辑录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录。
宋儒把《论语》和《___》《___》《___》合称为“四书”。
语录门人再传弟子大学中庸孟子《论语》记特点其体式归纳起来有:●语录体(也可称格言体)仅指明是孔子的话不写出说话的环境(包括说话的对象)内容大多是关于学习、道德修养、为人处事的一般原则●对话体记录孔子对弟子(或其他人)的问题所作的回答它写出了提问者的原话但没有写谈话的背景●叙事体其中多少有一点情节但也往往是以记录孔子的话为主。
另:每章的篇名都取第一句话的开头两个字。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共二十篇。
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悦,不亦君子乎”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名著导读《论语》巧言令色鲜矣仁【译】孔子说:“花言巧语、满脸堆笑的人很少有仁爱之心。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知者动仁者静。
知者乐仁者寿。
【译】孔子说:“聪明智慧的人喜爱水有仁德的人喜爱山聪明智慧的人活跃好动有仁德的人沉静稳重聪明智慧的人快乐有仁德的人长寿。
高一语文必修1名著导读《论语》重点名句和译文1.巧言令色:巧言,就是花言巧语。
令色,令者,使也;色者,心中欢喜而流露于面也;合起来,就是使人欢喜。
这一句话直解,就是:利用花言巧语而使人欢喜。
鲜矣仁:鲜,就是少见,引伸为没有或不属于。
这一句话直解,就是:不属于仁的行为。
【翻译】孔子说:”利用花言巧语而使人欢喜,这不属于仁的行为。
”【评析】的白话文,只是一种通常的解释而矣,现在换一种解释:巧言,就是将话说得好听一些,比仿说有人得了癌病而你去看望他,此时则只能用巧言宽他的心,若用真话直说则有可能使他的精神马上崩溃;虽然带有欺骗的性质,但也是出于忍己心而惠于人的目的,这就不能算作不仁。
鲜者,新鲜则不腐也,也就是说,出于仁的动机而用巧言则是一种新鲜活泼形式的仁,由于这种形式的仁突破了呆板的仁而少见,故曰”鲜矣仁”也。
两种解译,本人倾向于第二种解译。
第一种解译,容易被人接爱且实行起来不必担心花言巧话之嫌,故易于实行。
第二种解译,是一种难以实行的少见的仁之形式,所以孔子赞叹曰”鲜矣仁”也。
不论是何种解译,只要出于仁的动机,大胆的去做都合乎孔子的思想。
2.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注释】(1)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音zhì,同”智”;乐,古音yào,喜爱的意思。
【翻译】孔子说:”聪明人喜爱水,有仁德者喜爱山;聪明人活动,仁德者沉静。
聪明人快乐,有仁德者长寿。
”【评析】孔子这里所说的”智者”和”仁者”不是一般人,而是那些有修养的”君子”。
他希望人们都能做到”智”和”仁”,只要具备了这些品德,就能适应当时社会的要求。
孔子认为人和自然是一体的,山和水的特点也反映在人的素质之中。
因此他说:”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
”在千变万化的大自然中,山是稳定的,可信赖的,它始终矗立不变,包容万物,是最可靠的支持;水则是多变的,具有不同的面貌,它没有像山那样固定、执着的形象,它柔和而又锋利,可以为善,也可以为恶;难于追随,深不可测,不可逾越。
名著导读《论语》《大卫·科波菲尔》1.掌握文中重点字词的用法,了解《论语》反映的主要思想。
2.诵读课文,理清各个章节的内容,把握人物的主要思想。
3.引导学生通过人物对话,了解孔子对社会人生的思考。
4.体会《大卫·科波菲尔》在艺术上的魅力。
5.了解狄更斯艺术上妙趣横生的幽默、细致入微的心理分析。
《论语》的简介《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追记孔子言行思想的著作,大约成书于战国初期。
《汉书·艺文志》中有云:“《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
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
”秦始皇焚书坑儒,许多古代典籍付之一焚,《论语》未能幸免,几乎失传。
汉代经官府搜集整理,曾有三种不同的本子流传,即《古论语》、《齐论语》和《鲁论语》。
《古论语》是汉景帝时,鲁恭王在孔子故宅壁中发现的秦火以前的古本《论语》,用先秦古文字(蝌蚪文)写成,为古文本,史称古文《论语》,共有二十一篇。
《齐论语》是齐国学者所传,有二十二篇。
《鲁论语》为鲁国学者所传,有二十篇。
《齐论语》和《鲁论语》均用汉代通行文字隶书写成,史称今文《论语》。
西汉末年,张禹以《鲁论语》为根据,参考《齐论语》与《古论语》进行考证修订,改编成《张侯论》,并为官府列为官学。
东汉时期,郑玄又以《张侯论》为本,参考《古论语》和《齐论语》再加以改订,即成为今本《论语》。
《古论语》和《齐论语》从此亡佚。
今本《论语》凡二十篇,篇名取自每篇首章中的前二三字,并无实际意义。
每篇包括若干章,共四百八十六章。
全文采用语录体,章节简短,每事一段。
孔子循循善诱,教诲弟子,或言简意赅,点到即止;或启发论辩,侃侃而谈。
语言生动活泼、含蓄隽永、寓意深远、耐人寻味,有不少语句已成为格言和成语,如“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等。
《论语》善于通过神情语态的描写,展示人物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