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教育目的(考研333教育学原理笔记整理-逻辑框架图)
- 格式:pdf
- 大小:3.23 MB
- 文档页数:1
教育综合333重点知识梳理教育学综合333一共由四本书组成。
中国教育史、外国教育史、教育心理学以及教育学原理。
其中考察分数分布依次为:30分、30分、30分、60分。
根据分数分布可推出每本书中重点的多寡,可知教育学原理重点是最多得,另外三本书重点势均力敌。
那么从整体上我们应该如何把握呢?一条线【时间线索(适用中外教史的学习)、逻辑线索(适合于所有科目的学习。
宏观与微观、顺承关系。
适合于所有科目;如教学流程:教育总目的----课程标准—结合教学内容确定教学目标----兼顾教学环境选用合适的教学方式与方法----课堂在线检测学习效果,及时进行评价-------充分运用课后学习资源进一步巩固知识,提高能力。
)】一、两个统一【中外教史从时间上看具有一定程度上的统一;有些内容同样具有一定程度的统一(中国古代官学与私学的统一;课程改革中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统一)】二、三个角度【适用于:中外教史。
教育家的思想史、国家教育制度史、教育实践史。
】三、四个哲学思维【适用于所有科目,但更适用于教育心理学与教育学原理。
1.内外部(主客观)思维;2.宏伟与微观思维;3.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思维;4关系思维:相互独立,缺一不可。
相互联系,不容分割。
相互促进,交互发展。
相互制约,协同进步。
】我们先从整体上来看教育学综合333整体框架。
一、中教史(一条线时间线索;两个统一;三个角度;四个哲学思维)第一章:西周官学的建立与六艺教育的形成(时间线索:西周官学制度:公元前900多年)第二章:私人讲学的兴起与传统教育思想的奠基(春秋战国时期:孔子逝世于公元前479年)第三章:儒学独尊与读经做官模式的形成(汉代)第四章:封建国家教育体制的完备(魏晋南北朝到隋唐)第五章:理学教育思想和学校的改革与发展(宋明)第六章:早期启蒙教育思想(明末清初)第七章:中国教育的近代转折(主要为清末洋务运动)第八章:近代教育体系的建立(主要为清末维新运动与清末教育改革)第九章:近代教育体制的变革(民国初年)第十章:南京国民政府的教育建设(国民党统治下的教育)第十一章: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教育(我党领导的教育)第十二章:现代教育家的探索(主要是贯穿民国时期教育)二、外教史(将与中教史结合理解)第一章:古希腊的教育(苏格拉底:公元前469年出生。
《教育学原理》知识框架整理一、教育学概述(一)教育学的概念: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二)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学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其研究对象,通过对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的研究来揭示教育规律,为教育发展提供重要理论参考。
(三)教育学的研究任务:1.揭示教育规律;2.解释教育问题;3.沟通教育理论与实践。
教育学的理论建设⑴批判和继承传统的教育理论,立足现实,构建面向未来的教育学逻辑体系;⑵学习和消化西方教育学理论,构建有中国特色的教育理论体系;⑶学习相邻学科的研究成果和研究方法,构建科学的教育学理论体系;⑷总结和升华教育实践经验,为教育理论的发展提供坚实的实践基础。
教育学的实践运用⑴教育学要为个体身心的全面发展提供某种规律性的东西,提供一些具体实施的原则和方法;⑵教育学必须为当代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提供必要的理论论证和解释;⑶教育学必须研究如何使教育理论迅速而有效的转化为实践运用的问题。
(四)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1.“教育学”概念的起源与演化西方⑴“教育学”在英语、法语国家被称为“pedagogy”,在德语国家被称为“padagogik”,它们均源于希腊语的“pedagogue”(教仆),意为照看、管理和教育儿童的方法;⑵到了19世纪,在英语国家人们先后用“education”,和“educology”取代了“pedagogy”。
我国⑴“教育学”一词是源自日本的译名:1901年,王国维先生译日本立花铣三郎的《教育学》,并在《教育世界》上发表,至此,中国始有“教育学”;⑵早期,中国主要是向日本学习,20世纪20年代后又转向美国,但与此同时,国人学者也在努力建构自己的教育学。
2.教育学产生与发展的三个阶段阶段标志性著作或成果历史条件与特点教育学的萌芽《学记》乐正克人类历史上最早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教育著作多属论文形式,停留于经验的描述,缺乏科学的理论分析,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
333教育综合考研完整笔记教育学第一章教育学概述1、教育学的任务(名解):教育学以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揭示教育规律,探讨教学艺术和教育价值,并指导教学实践。
第二章教育质的规定性1、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2、教育的基本要素及其作用教育者:凡是对受教育者在知识、技能、思想、品德等方面起到教育影响作用的人。
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主导者。
受教育者:在各种教育活动中从事学习的人,包括在学校中学习的儿童、少年和青年,也包括各种形式教育中的成人学生。
受教育者既是教育的对象,也是学习的主体。
教育中介系统: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联系的纽带,是教育活动内容和方式。
3、教育概念教育广义:凡是有目的的增进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增强人的体质的活动,无论是系统的还是零碎的,有组织的还是无组织的,都是教育。
它包括在家庭里、学校中和社会上所受到各种有目的的影响。
教育狭义(名解):主要是指学校教育。
在教育教学理论指导下,遵循受教育者身心发展规律,根据一定社会现实和未来的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引导受教育者进行学习,提高思想品德,掌握知识技能,增强身体素质,以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追求和创造人的合理存在,促进社会发展的人。
它不仅包括全日制的学校教育,还包括半日制教育、函授教育、网络教育等。
义务教育(名解):是国家统一实施的,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是国家必须予以保障的公共性事业。
学校教育(名解):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要求、教育教学理论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期望受教育者向预期质量规格发展的活动。
第三章教育与人的发展1、人的发展(名解):一是把它与物种发展史联系起来,指人类在地球上出现及其进化的过程。
二是把它与个体的发展联系起来,指人类个体的成长变化过程。
2、人的发展规律及其教育意义(一)顺序性(1)正常情况下,人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顺序性,既不能逾越,也不会逆向发展(2)如儿童心里发展,他总是从无意注意到有意注意,从机械记忆到意义记忆,从形象思维发展到抽象思维,从喜怒哀乐一般情绪发展到道德感、理智感等高级情感。
《教育学原理》一、教育学概述一、教育学研究对象及任务1.教育学研究对象:教育问题和教育现象,只有那些有价值的、可以引起社会普遍关注的教育问题和教育现象才能构成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2.教育学研究任务:揭示教育规律,探讨教育价值和教育艺术,指导教育实践。
二、教育的产生和发展1.教育学的萌芽阶段·中国:《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学记》——中国乃至世界上最早出现的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专著·西方:柏拉图:《理想国》教育目的是培养“哲学王”苏格拉底:产婆术、“知识就是力量”昆良体:《雄辩术原理》又称《论演说家的教育》——西方最早教育专著2.教育学的独立形态·教育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是在文艺复兴后·培根《论科学的价值和发展》夸美纽斯《大教学论》——近代最早的教育学著作标志着独立形态教育学的产生康德:在哥尼斯堡大学开始讲授教育学,教育学被列入大学课程的开端特普拉:世界第一位教育学教授。
《教育学研究》——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学”命名的专著赫尔巴特(“科学教育学之父”):《普通教育学》——现代第一部系统教育学著作标志着教育学已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卢梭《爱弥儿》3.教育学发展的多样化阶段·实证教育思想:斯宾塞《教育论》提出教育任务是教导人们怎样生活·实验教育学:梅伊曼首先将实验教育思想称为“实验教育学”拉伊《实验教育学》(实验研究儿童发展与教育的关系)·实用主义教育学:杜威“以儿童为中心”“从做中学”“学校即社会”“教育即生活”ps:杜威的教育学说提出后,西方教育学便出现了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传统教育学派和以杜威为代表的现代教育学派的对立局面。
·批判教育学:鲍尔斯、金蒂斯、阿普尔、布厄迪尔·苏联的教育学:凯洛夫《教育学》·我国的教育学发展:王国维翻译日本《教育学》杨贤江出版《教育学大纲》4.教育学的理论深化阶段·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把教育目标分为认知目标、情感目标和动作技能目标·布鲁纳知识结说:《教育过程》·苏联教育思想:赞科夫《教育与发展》·我国教育思想:教育学科蓬勃发展、深入开展教育实验、学者型教师涌现、广泛开展专题研究二、教育的概念1.教育是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第五章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一)教育目的概论1.含义:指整个教育要达到的预期结果,反映了教育在人才的培养规格努力方向和社会倾向性等方面的要求,即“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2.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的关系:(1)联系:在于对教育社会性质的规定上具有内在的一致性,都含有“为谁培养人的规定性,都是一定社会各级各类教育在性质和方向上不可违背的根本指导原则;(2)区别:在于教育方针除包括“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之外,还包括“怎样培养人”和教育事业发展的基本原则;教育目的在对人培养的质量规格方面要求较为明确;教育方针在“办什么样的教育”“怎么样办教育”显得突出;(二)教育目的的主要理论1.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1)个人本位论代表人物为卢梭、裴斯泰洛齐以及一些持自然主义和存在主义立场的思想和教育学者,重视教育的个人价值,强调教育的目的是从个人出发,满足个人需要;(2)社会本位论亦称“国家本位论”,代表人物为柏拉图、迪尔凯姆、凯兴斯坦纳、纳托普、涂尔干、法西斯和军国主义者等等,重视教育的社会价值,强调教育的目的是从社会出发,满足社会需要;2.内在目的论和外在目的论:杜威提出:前者是教育本身的目的,后者是从外面强加给教育的目的;3.教育准备生活说和教育适应生活说:前者代表人物是斯宾塞,后者则是杜威:4.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包括:(1)人的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2)人的体力和智力的全面发展;(3)人的个性的全面发展;(三)教育目的的确立的依据1.社会依据:(1)社会关系现实和发展的需要,及生产关系和政治的性质;(2)社会生产和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即生产力的发展水平;2.人的依据:即人的身心发展特点和需要;(四)我国的教育目的1949年以来各个时期的教育目的1.1949年: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2.1957年: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3.1981年《关于建国以来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坚持德智体全面发展、又红又专、知识分子与工人衣民相结合、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4.1982年《宪法》: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5.1983年景山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6.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各级各类学校要贯彻“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为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方针:7.1995年《教育法》其中第五条: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8.1999年《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333教育综合考研大纲完整内容一、考查目标全日制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入学考试教育综合科目考试内容包括教育学原理、中国教育史、外国教育史和教育心理学四门教育学科基础课程,要求考生系统掌握相关学科的基本知识、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并能运用相关理论和方法分析、解决教育实际问题。
二、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一)试卷成绩及考试时间本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二)答题方式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三)试卷内容结构各部分内容所占分值为:教育学原理约60分中国教育史约30分外国教育史约30分教育心理学约30分(四)试卷题型结构名词解释题:6小题,每小题5分,共30分简答题: 4小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分析论述题:4小题,每小题 20分,共80分三、考查范围教育学原理一、考查目标1、系统掌握教育学原理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现代教育观念。
2、理解教学、德育、管理等教育活动的任务、过程、原则和方法。
3、能运用教育的基本理论和现代教育理念来分析和解决教育的现实问题。
二、考查内容一、教育学概述(一)教育学的对象和任务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教育学的任务是揭示教育规律,探讨教育价值观念和教育艺术,指导教育实践。
(二)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教育学的萌芽、教育学的独立、教育学的发展多样化、教育学的理论深化等阶段有代表性、有影响的教育家、教育著作、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
二、教育的概念(一)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教育是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有目的地培养人,是教育这一社会现象与其他社会现象的根本区别,是教育的本质特点。
(二)教育的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中介系统等要素的涵义、地位和作用。
(三)教育的历史发展古代教育的特点;现代教育的特点。
(四)教育概念的界定广义教育;狭义教育。
三、教育与人的发展(一)人的发展概述人的发展涵义;人的发展特点;人的发展的规律性。
(二)影响人的发展的基本因素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环境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个体的能动性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第一部分:教育学原理笔记第一章:教育学概述第二章:教育的概念第三章:教育与人的发展第四章:教育与社会的发展第五章:教育目的第六章:教育制度第七章:课程第八章:教学(上)第九章:教学(下)第十章:德育第十一章:班主任第十二章:教师第十三章:学校管理第一章::教育学概述第一章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1、研究对象1+2=教育学定义))√教育学((定义2、研究任务√1、萌芽阶段教2、独立阶段育3、发展多样化阶段学4、理论深化阶段概三、几种教育学述重点))√实用主义教育学((重点实用主义教育学3、3、实用主义教育学4、批判教育学(非重点)5、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非重点)四、补充相关知识点(超纲知识,如时间紧张,可以不看):1,《普通教育学》√2,《民主主义与教育》简答))15曲阜简研究对象与任务((简答一、研究对象与任务名词解释)):教育学是一门通过对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的研究,从而去揭示教育规律的社会研究对象((名词解释1、研究对象1、研究对象学科。
简答)):教育学的研究任务主要在于通过对教育现象的研究,认识教育的本质,揭示教育的研究任务((简答2、2、研究任务研究任务规律,并在揭示教育规律的基础上,探讨教育价值观念和教育艺术,指导教育实践。
教育学((名词解释教育学名词解释)):10江苏,10中山,10西南,11扬州3、教育学3、答:①教育学是一门通过对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的研究,从而去揭示教育规律的社会学科。
②教育学的研究任务主要在于通过对教育现象的研究,认识教育的本质,揭示教育的规律,并在揭示教育规律的基础上,探讨教育价值观念和教育艺术,指导教育实践。
学的意义((简答简答):):10宁波论学的意义学习教育学习教育学的意义4、学习教育4、答:①教育学的研究任务主要在于通过对教育现象的研究,认识教育的本质,揭示教育的规律,并在揭示教育规律的基础上,探讨教育价值观念和教育艺术,指导教育实践。
②学习教育学,可以使我们了解教育的规律,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掌握一定的教育理论知识和科学的教育方法,从而提高从事教育工作的自觉性、创造性,避免工作中的盲目性,增加对教育工作的兴趣,加深人民教育事业的热爱,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人才作出更大的贡献。
教育学研究对象教育学研究任务教育学的萌芽独立形态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20世纪以来教育学的发展教育定义的类型教育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教育的结构教育的功能生物起源说心理起源说 劳动起源说古代教育的特征近代教育的特征现代教育的特征教育独立论教育万能论人力资本论筛选假设论劳动力市场理论生产力对教育发展的影响与制约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发展的影响与制约文化对教育发展的影响与制约科学技术对教育发展的影响与制约人口对教育发展的影响与制约教育的经济功能教育的政治功能教育的文化功能教育的科技功能教育的人口功能 现代化与教育变革 全球化与教育变革知识经济与教育变革信息社会与教育变革 多元文化与教育变革我国关于教育本质问题的主要观点教育学概述教育心理学(9章)约40分教育研究方法(9章)约30分当代社会发展对教育的需求与挑战单项选择题 45小题,每小题2分,共90分辨析题 3小题,每小题15分,共45分简答题 5小题,每小题15分,共75分分析论述题 3小题,每小题 30分,共75分试卷结构教育学综合结构图关于教育与社会关系的主要理论教育的社会制约性教育的社会功能 教育学教育学产生与发展教育学原理(10章)约100分中国教育史(12章)外国教育史(11章)教育与社会发展教育学原理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教育的概念教育的结构与功能关于教育起源的主要观点教育的发展人的身心发展的主要特点人的身心发展特点对教育的制约关于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主要观点遗传素质及其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环境及其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个体个性化与个体社会化教育目的的概念关于教育目的的主要理论教育目的确立的依据我国的教育目的全面发展教育的构成培养目标的概念我国中小学培养目标教育制度的概念学制的概念与要素学制确立的依据各级学校系统各类学校系统现代教育制度改革课程的概念课程理论及主要流派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综合课程与分科课程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泰勒原理课程计划、课程标准与教材课程目标课程的范围与结构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影响课程改革的主要因素20世纪60年代以来国外的主要课程改革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学的概念教学的主要作用与任务教学理论概述当代主要教学理论流派关于教学过程本质的主要观点教学过程中应处理好的几种关系教学设计教学模式概述当代国外主要教学模式当代我国主要教学模式教学原则的概念及确立依据中小学教学的基本原则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及有效发挥的条件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教育目的培养目标教育与人的发展人的身心发展特点及其对教育的制约人的身心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教育学原理教学教学概述教学理论及主要流派教学过程教学模式教学原则教育制度学校教育制度 课程课程与课程理论课程类型课程改革课程编制教学组织形式的历史发展班级授课制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教学片评价的含义及其功能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学业成就评价教学评价的改革德育概念德育任务道德教育、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和法制教育《小学德育纲要》与《中学德育大纲》德育过程的要素德育过程的规律说服教育法情感陶冶法实践锻炼法自我教育法、榜样示范法、品德评价法直接的道德教学间接的道德教育道德认识发展模式体谅模式价值澄清模式社会学习模式集体教育模式教师的概念与类别教师职业的产生与发展教师的地位与作用教师劳动的特点教师的专业素质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与途径教师的权利与义务学生及学生观学生群体学生的权利与义务师生关系的特点与类型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教育的起源学校的起源学在官府大学与小学国学与乡学家庭教育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知行统一;正面引导与纪律约束相结合;发挥积极因素与克服消极因素相结合;严格要求与尊重信任相结合;照顾年龄特点与照顾个别特点相结合;教育影响的一致性;教育影响的连续性教学组织原则教学评价及其改革教育学原理官学制度的建立与“六艺”教育的形成学校萌芽的传说西周的教育制度 “六艺”教育:礼、乐、射、御、书、数德育概述我国学校德育的基本内容德育过程德育原则德育方法德育途径德育模式德育教师与学生教师教学学生师生关系齐国的稷下学宫创办私学与编订“六经”“有教无类”与教育对象“学而优则仕”与教育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道德教育论教师历史影响思孟学派“性善论”与教育作用“明人伦”与教育目的“大丈夫”的人格理想“深造自得”的教学思想荀况与“六经”的传授“性恶论”与教育作用以“大儒”为培养目标以儒经为教学内容“闻见知行”结合的学习过程与方法论教师墨家的教育思想道家的教育思想法家的教育思想《大学》《中庸》《学记》《乐记》《对贤良策》与三大文教政策论人性与教育作用论道德教育对谶纬神学的批判关于教育作用与培养目标论学习西晋的国子学南朝宋的“四馆”与总明观教育研究方法的基本类型中国教育史——古代教育私人讲学的兴起与诸子百家私学的发展“庶、富、教”、“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与教育作用和地位孔丘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封建国家教育体制的完善魏晋南北朝官学变革私人讲学的兴起与传统教育思想的奠基儒学独尊与读经做官教育模式的初步形成董仲舒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王充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独尊儒术”文教政策的确立太学、郡国学与鸿都门学察举制度荀况的教育思想战国后期的教育论著孟轲的教育思想。
第一部分教育学原理学习要求:1.关于教育学原理的知识点,一定要做到理解,理清各知识点背后之间的关联;2.教育学原理部门的知识点比较多,也较为零散,所以一定要有足够的耐心去梳理,理清其思路;3.在理解的基础上,对其知识进行记忆。
教育学原理的逻辑框架图:教育学原理第一章教育学概述第二章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第五章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第四章教育与人的发展第八章教学第六章教育制度第十章教师与学生第九章德育第七章课程第三章教育与社会发展第一章教育学概述一、教育学研究对象: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二、教育学研究任务:1.揭示教育规律2.科学地揭示教育问题3.沟通教育理论和实践。
三、教育产生与发展(一)教育学的萌芽最早出现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是我国的《学记》;教育方面的著作,多属论文形式,停留于经验的描述,缺乏科学的理论分析,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因而只能说是教育学的萌芽或雏形。
(二)独立形态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1.原因:(1)教育学的创立源于社会实践的客观需要,主要是来源于教育实践发展需要;(2)教育学的创立与近代以来科学发展的总趋势和一般科学发展奠定是有着密切关系;(3)教育学的独立同一些著名学者和教育家的努力也密不分可;(4)教育知识的丰富沉淀。
2.内容:(1)1632年,培根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提了出来,与其他学科并列。
(2)1632年,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写出了《大教学论》,这是近代最早一部教育学著作。
(3)1693年,洛克出版了《教育漫画》,提出了完整的绅士教育理论体系。
(4)1762年,卢梭出版享誉全球的《爱弥儿》,倡导自然教育。
(5)1776年,哲学家康德在哥尼斯堡大学开始讲授教育学,教育学列入大学课程的开端。
(6)1781年,裴斯泰洛齐出版了《林哈德与葛笃德》。
赫尔巴特继承了康德的教育学讲座,并于1806年出版了《普通教育学》。
这是一本自成体系的教育学著作,它的出版标志着教育学已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