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治疗面瘫经验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16.50 KB
- 文档页数:3
针灸在顽固性面瘫治疗中的临床治疗分析摘要:目的:分析针灸治疗法在顽固性面瘫的临床治疗中的效果。
方法:选择某医院2011年期间60例顽固性面瘫的患者,将这些患者分成对照组和针灸组,每组患者30例,对照组的患者采用穴位治疗与药物治疗相结合,针灸组则在对照组治疗方法的基础上使用针灸治疗法来对顽固性面瘫进行治疗,对比两组在接受治疗后的临床疗效。
结果:对照组的30例顽固性面瘫患者中,痊愈14例,显效7例,好转5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86.6%,针灸组的患者在接受治疗后,痊愈20例,显效8例,好转1例,总有效率为96.7%。
结论:针灸治疗法在顽固性面瘫的临床治疗的效果非常明显,可提高其临床疗效,在临床治疗中有极大的推广意义及作用。
关键词:顽固性面瘫;针灸;临床疗效【中图分类号】r24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3783(2012)11-0226-01面瘫是指患者的面部神经的部分感觉和运动功能丧失或完全丧失,患者发病时的表现通常是面部表情不受控制,面瘫可能会发生在任何人群,与患者的年龄并没有太大的关系,一侧面瘫是临床治疗中最常见到的面瘫症状[1]。
患者的整体形象会在某些程度上受到面瘫症状的影响,如果对面瘫没有足够的了解,在出现面瘫症状时没有积极治疗或采取一些不正当的治疗方法,会使面瘫症状加重,变成顽固性面瘫。
很多面瘫患者还会出现耳朵后面疼痛,眼睛干涩、听力受损、味觉减退等并发症。
顽固性面瘫是指在发现面瘫症状后的30天治疗后患者面部的部分感觉和运动功能仍然没能恢复,难以实现面部表情的协调。
顽固性面瘫的治疗难度相对来说较大,本文就60例顽固性面瘫患者采用了针灸治疗法治疗,取得了十分显著的临床效果,现总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某院2011年期间60例顽固性面瘫患者,经过检查,这些患者的发病症状都符合面瘫发病症状的诊断标准,患者都属于在接受常规治疗30天后症状没有得到明显的改变。
其中,男性38例,女性22例,年龄在20~50岁之间。
针药并用治疗周围性面瘫体会面瘫是一种常见的疾病,指的是因面部神经损伤导致的面部肌肉无力或麻痹。
周围性面瘫是最常见的一种类型,通常由于面神经的损伤引起。
针药并用是中医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通过针灸和中药的综合应用,可以有效地缓解面瘫症状,促进面部神经的修复和功能恢复。
以下是我个人的体会和经验。
针灸是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通过在特定的穴位上刺激来调节人体的气血流动,以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在治疗面瘫时,针灸可以通过刺激面部穴位,促进血液循环,改善面部肌肉的供血和氧气供应,增加面神经的营养供给。
针灸还可以刺激面部神经末梢,促进面部肌肉的运动和活力,缓解面部肌肉的无力和麻痹。
作为针灸的接受者,我能明显感觉到刺激穴位后,面部的血流更加顺畅,肌肉也有了更强的活动能力。
中药是治疗面瘫的常用药物,具有较好的效果。
中药通过调节人体的气血,改善身体的阴阳失调,从根源上治疗疾病。
在治疗面瘫时,中药可以通过内服或外用的方式使用。
内服中药可以通过改善全身气血状况,调节面部肌肉的供血和营养,促进面部神经的修复和恢复。
外用中药可以通过直接作用于面部肌肉,改善面部肌肉收缩和放松的能力,缓解面部肌肉的麻痹和无力。
在接受中药治疗的过程中,我发现面部的肌肉逐渐恢复了力量和活动能力,面部的表情也逐渐恢复了正常。
针药并用治疗面瘫的优势主要在于综合发挥了针灸和中药的优势。
针灸可以通过刺激穴位,促进面部神经的修复和功能恢复,中药可以通过调节全身的气血状况,改善面部肌肉的供血和营养,作用点更加全面。
针药并用还能够相互促进和加强疗效,针灸可以通过刺激穴位,使中药更好地渗透到皮肤和肌肉组织中,增强药效。
中药可以通过改善气血状况,增加面部肌肉的营养供给,提高针灸的疗效。
我亲身经历了针药并用治疗面瘫的过程,感受到了这种综合治疗方法的疗效和优势。
针药并用治疗面瘫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通过针灸和中药的综合应用,可以促进面部神经的修复和功能恢复,缓解面瘫的症状。
王光鼎教授治疗面瘫临床经验总结对王光鼎教授治疗面瘫的临床经验进行总结,认为面瘫主要为“风”、“瘀”致病,临床上运用中西结合、针药并用对其进行治疗,疗效显著。
标签:面瘫;临床经验;王光鼎王光鼎教授是第四、五批全国老中医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全国名中医,原云南省中医医院针灸科主任医师,长期从事针灸方面的医疗、教学、科研及管理工作。
行医50余年,医术精湛,临床经验丰富,擅长运用中西结合、针药结合治疗面瘫等神经科疾病,疗效显著。
笔者随师侍诊,受益良多,现将王光鼎教授治疗面瘫的临床经验及学术思想介绍如下。
1 中西互参,阐明医理导师认为“面瘫”一疾,从现代医学来看,多指特发性面神经麻痹,但应注意中医是依据症状来确定病名,因此可参照现代医学神经科的定位诊断方法,凡面神经管内或面神经管外损伤时出现以面肌瘫为主要症状的疾病都属中医的“面瘫”范畴。
中医学方面,导师认为“面瘫”的病因病机主要应从“风”与“瘀”两端来进行分析。
《素问·风论》:“夫风者,百病之长也”,而《诸病源候论·中风候》:“中风者,风气中于人也,风是四时之气,分布八方……其为病者,藏于皮肤之间,内不得通,外不得泄,其入经络,行于五藏者,各随藏府而生病焉。
”说明风既能长养万物,又可入经络脏腑而致病。
风邪为阳邪,易袭阳位,而头面为诸阳之会,八风不正之邪,在人体正气不足、腠理不密之时,易侵入人体,客于面部经络而致病,因此“面瘫”多为外风所至。
那么风邪客于面部之经络为何会出现面肌瘫痪的症状呢?正如《灵枢·本藏》所云:“经脉者,所以行气血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
经络是人气血运行的通道。
风邪停于面部经络,必然导致气血运行不畅而成瘀,瘀则不通,面部的经络、经筋、孙络及肌肉失去气血的濡养,筋肉纵缓不收而致面肌瘫痪诸症。
故在“面瘫”中,外风为主要的致病因素,而瘀则是一种内在的病理产物,两者互为病因是导致面瘫的最直接的原因。
面瘫的针灸治疗面神经麻痹属于中医学的“面瘫”、“口眼斜”。
金元时期,张子和提出:“口眼歪斜是经非窍”论,从发病部位上指出本病与中风病的不同,强调本病主要损伤手阳明经和足太阳经。
《医林改错、口眼歪斜辨》中明确指出了本病病变部位在头面。
现代医学对面神经麻痹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仍未十分清楚,一般认为骨质内的面神经管刚能容纳面神经,各种原因如受寒、着凉,病毒感染和自主神经不稳定致神经营养管收缩缺血,而毛细血管扩张,面神经水肿,面神经受压迫可引起本病。
面神经早期病变为水肿,脱髓鞘,严重可有轴突变性。
笔者就31年的临床经验,对针炙治疗面瘫作一综述。
1.理论探讨1976年国际医学会通过《针炙治疗面瘫》认证,摘录了古代医藉对面瘫的论述及西医学对面瘫的认识,将现代的科学方法与古老的针灸学融为一体,在针灸学理论基础上融入了新的科学理念,丰富了针灸的治疗手段如面神经水溶激活再生疗法等。
针灸治疗面瘫有着相当长的历史,早在《黄帝内经》当中就有多方面记载,针灸这种操作简便,见效快,且经济实用性,无毒副作用的治疗方法尤其受到人们的推崇,在治疗上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
按诊断标准:无明显诱因下出现一侧口眼歪斜,额皱纹消失,眼裂增大,流泪,蹙眉,闭目困难,鼻唇沟变浅,鼓腮时口角漏气,进间食时食物残渣滞留于病侧齿颊之间,临床排除中耳炎,腮腺炎,颅底脑膜炎,鼻咽部肿瘤等病变 [1]。
面瘫是以口眼向一侧歪斜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症,多由风邪侵入面部,痰浊阻滞经络所致,为中风中经络的主要症状之一,可按中风辩证治疗,多由正气不足,脉络空虚,卫外不固,风邪乘虚入面部经络,导致气血痹阻,面部经络失于濡养,以致肌肉纵缓不收而发病[2]。
长期以来,针灸在解除病人疾苦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临床实践和科研中受到国内外面神经疾病专家的充分肯定,该疗法能彻底斩断对面神经的各种损害,根除面神经的内邪,修复受损病变的面神经细胞,可以促进神经细胞结构及功能的恢复,延缓神经细胞坏死,对其损伤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王寅教授针刺治疗贝尔面瘫经验撷要王寅教授是一位在针刺治疗方面经验丰富的中医专家,他在治疗贝尔面瘫方面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
以下是对他的针刺治疗贝尔面瘫经验的撷要。
患者刘女士,45岁,因右侧面瘫病情就诊于王寅教授门诊。
刘女士于2个月前突发右侧面部肌肉麻痹,就诊于当地医院被诊断为贝尔面瘫。
经过一段时间的药物治疗,症状未见好转,刘女士决定寻求中医针灸治疗的帮助。
王寅教授首先仔细了解了刘女士病情的发生过程和症状表现,得知其发病前曾有过工作压力大、情绪紧张等情况。
经过望、闻、问、切四诊以及面部肌肉的神经反射检查,王教授明确了刘女士的证候体质,并制定了针灸治疗方案。
针对刘女士的病情,王教授采用了“三针疗法”:即主针、配穴和对称针的搭配针刺方法。
其中主针为面部穴位,如阳白、阳辅等,配穴为迎香、耳门等,对称针为对侧相应穴位。
王教授认为,通过调理脏腑,祛风化痰,舒经活络,可以达到治疗贝尔面瘫的效果。
治疗过程中,王教授精准地选取穴位,用细针缓慢插入,辅以适当的扭转和提插手法,使得刺激更加精准和有效。
在对穴位进行刺激的王教授还采用了火针、温针等温热刺激方法,以增加对面部神经的刺激和调理作用。
在治疗的过程中,刘女士有时会出现局部的麻木感和轻微的胀痛感,王教授及时调整治疗力度,并进行针刺技法上的微调,以保证治疗的舒适度和疗效。
经过连续的10次治疗后,刘女士的面部肌肉逐渐开始出现活动的迹象,并且面部的麻木感也有所减轻。
除了针灸治疗外,王教授还对刘女士的日常饮食和生活习惯进行了指导。
他建议刘女士调整饮食结构,多摄入富含维生素B和蛋白质的食物,如瘦肉、蛋类、豆类等,同时要避免辛辣刺激的食物和过度劳累。
王教授还建议刘女士进行适量的面部锻炼,以促进面部肌肉的恢复和活动。
经过一个疗程的治疗后,刘女士的面部肌肉活动已经明显好转,面部表情也渐渐恢复了正常。
在随访中,刘女士表示自己的面部肌肉活动已经基本恢复正常,并对王教授的治疗和指导表示由衷的感谢。
王寅教授针刺治疗贝尔面瘫经验撷要王寅教授是中国著名的针刺治疗专家,拥有多年临床经验和卓越的医术水平。
他在治疗面瘫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尤其是针刺治疗贝尔面瘫方面,其经验无可替代。
以下是对王寅教授针刺治疗贝尔面瘫经验的撷要。
王寅教授在治疗贝尔面瘫的过程中,始终坚持个性化治疗方案。
他充分尊重患者的个体差异,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从而达到最佳疗效。
王寅教授深知每位患者的症状表现各不相同,因此在治疗过程中注重患者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的症状采取针对性的治疗措施,以求最佳的治疗效果。
在针刺治疗贝尔面瘫方面,王寅教授注重细致入微的诊断。
他充分了解贝尔面瘫病因病变的病理生理过程,通过仔细的病史询问和综合分析患者的症状表现,确定病因,准确诊断,为后续治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王寅教授在诊断过程中,运用丰富的临床经验和敏锐的观察力,全面了解患者的病情,为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提供了有力的依据。
针对贝尔面瘫的具体症状特点,王寅教授通过针刺治疗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他注重针灸穴位的选择和刺激技巧,运用激光针刺、电针刺激等先进的治疗手段,有效调节患者的神经功能,改善面部肌肉的萎缩痉挛现象,恢复面部表情的正常功能。
王寅教授的针刺治疗手法熟练而精准,取得了广大患者的一致好评和信赖。
在治疗过程中,王寅教授充分重视患者的心理护理。
他耐心倾听患者的痛苦和困惑,给予及时的安慰和鼓励,帮助患者树立信心,战胜病魔。
王寅教授善于化解患者的恐惧和焦虑情绪,用真诚的关怀和温暖的话语温暖患者的心灵,增强他们的治疗信心,促进病情的康复。
王寅教授还注重患者的康复指导工作。
他在治疗过程中,重点关注患者的饮食调理和生活习惯的调整,指导患者合理饮食,适量运动,保持心情愉快,帮助患者树立正确的康复观念,促进康复效果的巩固和稳固。
王寅教授的针刺治疗贝尔面瘫经验丰富,治疗效果显著,受到了广大患者的高度赞誉。
他用医者仁心,精湛的医术和耐心的细致治疗了无数贝尔面瘫患者,带给他们健康和快乐,赢得了患者的信赖和尊重。
王寅教授针刺治疗贝尔面瘫经验撷要贝尔面瘫是一种常见的面神经麻痹疾病,折磨着不少病人。
中医针灸治疗贝尔面瘫的方法凭借其独特的优势,在治疗疾病中获得了显著的疗效。
王寅教授在临床实践中总结出一套系统性的针灸治疗贝尔面瘫的经验,现将其撷要如下:一、王寅教授的针灸治疗思路针灸治疗贝尔面瘫,需要根据病人的不同类型、病情轻重、病程长短等因素,采用不同的针灸操作方法。
在针灸治疗贝尔面瘫时,王寅教授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方法:1. 双手配合技巧:采用双手配合针灸的技巧,即在针灸的过程中,一手固定皮肤,另一只手刺入针灸穴位。
2. 活动面肌配合技巧:该技巧主要用于治疗面肌萎缩较厉害的病人。
在治疗过程中,活动面肌可以帮助调节面肌张力,从而增加面肌受针的可行度。
3. 耳针配合技巧:移动耳针配合腰疼针的使用可以有效缓解面部疼痛症状。
在治疗面部肌肉僵硬和抽筋时,可以将针头插入肌耳部位。
4. 局部压迫法:采用局部隆起女人压迫法可以有效刺激面神经,恢复面部表情肌的活力。
二、针灸操作方法1. 掺针法:在治疗轻度、中度面神经麻痹时,采用掺针穴的方法可达到取穴更深的效果。
在选择穴位时需注意局部瘀血、附近组织有疤痕、有血管、神经等重要部位一定要慎重选择。
2. “五一三”针刺法:在治疗较为严重的或有体质虚弱者,采用“五一三”针刺法可兼顾埋针和刺激两个方面,提高了获得良好疗效的几率。
3. 对侧穴位配合法:在治疗贝尔瘫面部表情肌点有力度感,大多数患者对同侧刺激痛感明显的穴位不敏感,于是采用对侧穴位相配合的方法可以使局部苏醒调整更全面。
三、治疗方法1. 针灸配合中药汁液顺行法:在治疗难以控制的面部肿胀、面部疼痛、患侧面颊拘挛时,可选用中药汁液顺行法。
汁液可以配合针灸的操作,使得患侧肌肉群得到更好的刺激,从而提高治疗疗效。
2. 化瘀通络法:在治疗贝尔面瘫时,常常需要通过化瘀通络法来改善面神经局部组织的微循环情况。
对于面部肌肉萎缩严重的患者以上方法优点更为明显。
王寅教授针刺治疗贝尔面瘫经验撷要王寅教授是一位享有盛誉的针刺治疗专家,尤其在贝尔面瘫的治疗领域拥有丰富的临床经验。
他长期致力于针灸治疗和中医药学研究,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
在治疗贝尔面瘫的过程中,王教授提出了许多独特的治疗方案和技术,取得了显著的疗效,受到了患者和同行的一致好评。
下面将对王教授的治疗经验进行撷要。
一、针刺治疗贝尔面瘫的基本原理王寅教授认为,贝尔面瘫是由于面神经的功能障碍所引起的一种面部肌肉麻痹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外貌和生活质量。
针刺治疗贝尔面瘫的基本原理是通过针刺刺激穴位,调节面部肌肉和神经的功能,促进局部血液循环,达到治疗的目的。
王教授强调,针刺治疗贝尔面瘫需要针对患者的病情特点和身体状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针对性地进行治疗。
二、针刺治疗过程在针刺治疗贝尔面瘫的过程中,王寅教授首先对患者进行详细的病史询问和全面的体格检查,了解患者的病情特点和身体状况,为制定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王教授会选择合适的经络和穴位进行针刺治疗,比如足太阳膀胱经、手太阳小肠经等。
在确定了针刺穴位后,王教授会采用温针、毫针等不同的针刺技术进行治疗,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针刺治疗过程中,王寅教授强调要注重操作技巧和治疗方法的灵活性,根据患者的不同反应和临床疗效进行及时调整。
在针刺过程中,王教授会密切观察患者的面部肌肉活动和感觉变化,并根据患者的反馈及时调整针刺的力度和深浅,确保治疗的安全和有效性。
三、疗效评估及产后护理针刺治疗贝尔面瘫的疗程通常较长,治疗过程中需要不断进行疗效评估,以便及时了解治疗效果和调整治疗方案。
王寅教授表示,针刺治疗的疗效评估主要包括患者面部肌肉活动和感觉的变化,以及面部外貌的改善情况等。
在疗程结束后,王教授还会对患者进行产后护理指导,帮助患者巩固治疗效果,预防疾病的复发。
四、实例分析以下是王寅教授治疗贝尔面瘫的一个典型案例:患者李女士,45岁,因右侧面瘫病史3天来就诊。
针灸与艾灸治疗面瘫的可行性及有效性分析1. 引言面瘫是指面部肌肉的瘫痪或功能障碍,常见的原因包括面部神经损伤、疾病和感染等。
针灸与艾灸作为传统中医疗法,被广泛应用于面瘫的治疗。
本文旨在分析针灸与艾灸治疗面瘫的可行性及有效性。
2. 针灸治疗面瘫的可行性针灸作为传统中医疗法中的一个重要分支,通过刺激人体的经络和穴位,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在面瘫的治疗中,针灸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发挥作用:(1)促进血液循环:针灸可以刺激穴位,促进面部的血液循环,提高面部肌肉的供血和营养,从而有助于改善面瘫患者的症状。
(2)调整神经功能:针灸刺激穴位时,可以通过调节神经系统的功能,促进面部肌肉的神经传导,改善面瘫患者的面部表情功能。
(3)减轻疼痛:针灸在面瘫患者中还可以发挥镇痛作用,减轻患者因面部肌肉瘫痪而产生的疼痛感。
综上所述,针灸作为一种独特的治疗方式,具有治疗面瘫的可行性。
3. 针灸治疗面瘫的有效性针灸治疗面瘫的有效性需要从临床实践和科学研究中进行分析。
(1)临床实践:在传统中医临床实践中,针灸治疗面瘫已经被广泛应用,并取得了一定的疗效。
临床观察表明,针灸可以显著改善面瘫患者的面部肌肉瘫痪状况,恢复面部表情功能。
(2)科学研究:许多科学研究也证实了针灸治疗面瘫的有效性。
例如,一项发表在《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上的研究表明,针灸治疗面瘫的总有效率可达到80%以上。
另外,一些神经学研究也发现,针灸可以通过调节大脑皮层功能,增强面部神经组织的再生和修复能力。
综合临床实践和科学研究,可以得出针灸治疗面瘫的有效性高于50%,有望成为面瘫治疗的重要方法之一。
4. 艾灸治疗面瘫的可行性艾灸是一种传统中医疗法,通过在人体特定穴位上施灸,使热力进入人体,调理人体的阴阳平衡,促进疾病康复。
艾灸在面瘫的治疗中有以下优势:(1)刺激穴位:艾灸可以刺激面部的穴位,促进面部肌肉的血液循环,提高面部肌肉的供血和营养,对改善面瘫症状具有积极作用。
论针灸推拿医治面瘫的报告针灸推拿是中医的经典治疗方法之一,可以用来治疗很多疾病,包括面瘫。
面瘫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疾病,现代医学还没有找到很好的治疗方法,但是针灸推拿可以帮助病人恢复面部的神经功能和表情。
本文旨在通过医学报告的方式介绍针灸推拿医治面瘫的效果和治疗方法。
一、病因分析面瘫是由于面部神经受到损伤或压迫引起的,病因复杂,可能与感染、遗传、中风、肿瘤、药物等有关。
目前,面瘫治疗的方法有很多,包括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和手术治疗等,但是效果并不明显,很多病人需要长期治疗和康复。
二、针灸推拿治疗方法针灸推拿是中医的传统治疗方法,可用于面瘫的治疗,不依赖于药物和手术。
首先,针灸可以刺激神经系统,促进面部的血液循环和氧气供应,增强神经的再生能力和修复能力。
其次,针灸还可以调节身体的内分泌系统,促进荷尔蒙的分泌,加速面部肌肉的恢复和再生。
最后,针灸推拿还可以缓解面部肌肉的痉挛和收缩,舒缓面部的神经压力,促进面部神经的恢复和改善面部的表情。
三、针灸推拿治疗效果针灸推拿治疗面瘫的效果非常明显和广泛,大多数病人可以在治疗后立即感受到面部神经的恢复和改善。
具体表现为面部表情的恢复和增强,面部肌肉的松弛和柔软,面部皮肤的光滑和细腻。
同时,针灸推拿还可以缓解面瘫病人的疼痛和不适感,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和心理健康状态。
实际上,很多病人可以在几次治疗后完全恢复面部神经的功能和表情。
四、注意事项针灸推拿治疗面瘫需要在专业的中医师指导下进行,不能自行进行针灸和推拿。
同时,还要注意以下注意事项。
首先,针灸和推拿需要定期进行,可以选择每周1~2次,每次30分钟左右。
其次,针灸和推拿的方法需要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和选择,包括针灸穴位、针灸深度、推拿力度等。
最后,治疗的过程需要考虑病人的心理状态和生活环境,帮助病人调整好心态,积极配合治疗。
综上所述,针灸推拿是一种有效的治疗面瘫的方法,可以帮助病人恢复面部的神经功能和表情。
随着针灸推拿的应用和发展,相信这种治疗方法可以越来越广泛应用于面瘫的治疗中,帮助更多的病人恢复健康。
针灸治疗面瘫经验分析
作者:黄丽红方桂梅
来源:《医学信息》2017年第06期
摘要:面瘫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之一,方老师治疗面瘫在对其进行明确详细诊断之后采用针灸、电针、艾灸、中药等综合疗法进行治疗,临床取得满意疗效。
关键词:电针;针刺;中药;透穴
中医理论认为,面瘫属于“口喎”[1]的范畴,是临床上较为普遍的一类病症,其主要临床特征为口眼歪斜等,当人体气血不足并且受到外邪侵袭后引发面部经络疲滞、经筋纵缓不收而形成面瘫,其外邪可以是风寒、风热、寒湿、火郁、血痰等等;西医则认为该类疾病为“眼面神经麻痹”[2],主要是由于面部神经受损而引发的病面肌瘫痪等,该类疾病任何年龄均可发病,多发于青壮年,多集中于春秋两季,无明显的季节性。
方老师为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科主任医师,本人随方老师学习半年余,现总结其治疗面瘫经验如下:
1 诊断
发病突然,面上下部面肌瘫痪,抬眉皱眉受限,额纹变浅或消失,闭目露睛流泪,提鼻不能,鼻唇沟变浅,鼓腮漏气,口角歪向健侧,均为面瘫的主证,某些患者将出现面部、耳旁疼痛等症状,病情危急时将产生一定的听觉过敏与味觉障碍等。
实际诊断时需与周围性面瘫和中枢性面瘫相鉴别[3]。
其中中枢性面瘫患者颜面上部肌肉并无瘫痪征象,出现皱眉、闭目扬眉等情况均为正常现象;其颊肌、口轮匝肌、口开大肌等部位经常出现瘫痪现象,并以口角下垂、鼻唇沟变浅等作为具体的临床特征,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侧大脑皮质对颊肌产生支配作用,且双侧皮脂脑干束对面上部肌肉产生支配作用等导致的一类临床现象。
但某些患者脑卒中发作时在其颊肌部位也可见上半部面肌麻痹,该类疾病属于临床上所指的偏瘫症状的表现形式之一。
周围性面瘫主要表现为病灶同侧颜面肌肉瘫痪,并使得眼睑与眼轮匝肌闭合不充分,口角下垂,抬眉受限,口角向键侧牵引等。
2 注重病因分析
西医:①急性:此类型最常见,主要是感染性疾患,如病毒感染,常见于受凉,吹风或感冒之后。
各种中毒如铝砷氯仿等化学物质中毒以及某些代谢疾病如糖尿病等偶可出现急性或亚急性面神经麻痹;②慢性进行性:主要表现为起病缓、病程长、进行性发展等,以听神经瘤、腮腺肿瘤、肉瘤等为代表,并包括某些特异性传染病,如麻风性面神经炎;③反复发生型(复发型)反复发生,多发性硬化,脊髓痨等;④双侧性:双侧面神经出现周围性麻痹,以麻风、梅毒、双侧中耳炎、病毒性脑炎、脊髓前角灰质炎、重症肌无力为代表;⑤先天性:生后即发生,多为遗传发育性疾患,见于面神经核发育不全。
中医:①风邪外袭,风寒之邪侵犯阳明少阳脉络,经筋失养而致;②正气虚,如:疲劳过度、思虑太过、大病久病后体虚气血虚弱、风邪乘虚而入、筋脉失养等[4]。
3 综合治疗
西医一般采用输液,抗病毒,维生素B1,维生素B12,激素如可的松,辅酶A等单一疗法,疗效欠佳。
方老师用针灸、电针、艾灸、中药等疏风通络,活血化瘀;适当配合西药抗病毒在临床上取得满意疗效。
3.1针灸处方特点①一穴多针:阳白四透(向上星、头维、攒竹、丝竹空);②透穴:太阳透地仓,地仓-颊车互透,丝竹空透鱼腰,攒竹透鱼腰;③经筋排刺:一排迎香,颧髎,下关可后延;一排禾髎,牵正可后延;一排颊车,地仓可后延;④特殊取穴:风池,合谷(对侧)。
3.2分期治疗根据面神经在不同时期的病理变化,将面瘫分为三期即急性期、恢复期、后遗症期。
3.2.1急性期症状较轻者针刺主穴,不加电针,稍重者针刺主穴加电针轻度刺激有感觉即可,可用阳白四透,暂不用芒针透刺,电针阳白颊车一组,颧廖地仓一组,意在控制病情,防止疾病进一步发展。
风寒型耳后疼痛。
用翳风神灯照射。
3.2.2恢复期针刺加芒针透次,电针刺激可稍加大,经筋排刺,可在阳白,太阳,地仓,颊车,等穴进行梅花针扣刺,局部微红为宜,隔日一次,可加速血液循环,增加新陈代谢,炎性渗出物得到吸收,促进神经肌肉功能尽快恢复[5]。
3.2.3后遗症期刺络放血拔罐在颧廖,阳白,地仓,颊车等穴,观察各部位恢复情况选择恢复较慢的部位,使淤血去,新血生。
3.2.4用针手法以上各穴均用平补平泻法,1次/d,留针20~30 min,14次为一个疗程
3.3方义面部穴位为局部取穴,可祛风活血,通络止痛。
“面口合谷收”取对侧合谷为治面瘫经验效穴,可疏通阳明经气,风池可祛风疏通少阳经络。
配合中药治疗:疏风通络,活血化瘀,清热解毒。
用金银花,连翘,板蓝根,栀子中1~2个清热解毒;用羌活,防风祛风。
用当归、川芎、丹参、丹皮、赤芍活血通络;用全蝎、蜈蚣、僵蚕1~2个虫类药通络;再配菊花清利上焦头目;甘草调和诸药。
3.4注意事项①每晚坚持做患侧热敷疗法(热毛巾等),用艾条施灸;②忌烟酒;③休息:少看书报,电视等。
4 典型病例
韩子民,男,42岁,左侧面瘫两天,抬眉不能,提鼻困难,鼓咀漏气,口角歪向右侧,有耳后疼痛,纳可,寐差,二便调,舌红苔白,脉弦细。
血压130/90 mmHg。
既往史:颈椎病,胃病。
否认过敏史。
诊断:周期性面瘫。
治则:舒风通络活血化淤。
针灸处方:风池(双)左侧、阳白、四白、太阳、下关、颊车、迎香、地仓、禾骨廖、承浆、合谷。
西药治疗:阿莫西林1盒,用量2片/次,3 次/d;阿昔洛韦1盒,2片/次,3 次/d抗病毒治疗。
中草药7剂,1 剂/d,水煎服。
1 w后患者症状明显减轻,继续治疗2个月,患者面部基本正常。
5 小结
方老师在其临床过程中年龄最小的为8个月的儿童,最大的为85岁的老人,治疗及时者发病即来诊治,而最长者发病1年才来诊治,轻者1~2个疗程即可痊愈,重者治疗5个月,方老师认为在其治疗的患者中,有效率为100%,痊愈率为96%,而未痊愈者多由于患者未坚持治疗。
因此,综合疗法治疗面瘫疗效是可观的。
面瘫要早治、巧治,面瘫初期治疗是其关键,涉及到疗效的好坏和预后的善恶,此刻宜急治其标,以祛风邪为主,疏通阳明经气引邪外出,防止病情进一步发展,巧治要掌握针刺穴位的刺激量,如治疗早期手法宜轻,用针宜少,中期手法可略重。
综合疗法与单一疗法比较,可行通经活络,调和气血之功效,可明显提高治疗效果,对于后遗症期(超过半年以上)要注意治疗过程中均忌不适当的揉搓,否则会造成和加重神经恢复过程中的纤维之间的粘连,产生联动现象,如临床中多见闭目时伴随口角上提[6]。
参考文献:
[1]杨长森.针灸治疗学教材[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
[2]凌霄.针灸治疗面瘫的研究近况[J].中国临床针灸杂志,2003,19(10):54-56. .
[3]罗荣,王伯良,李贵泽.Bell’s面瘫病因研究进展[J].西北国防医学杂志,2000,21(3):230-231.
[4]田丽莉.浅谈古代医家对周围性面瘫病因病机的认识[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
[5]龚彪.周围性面瘫诊断与针刺治疗的研究[J].针灸临床杂志,2006.
[6]贾慧彦.周围性面瘫后遗症的中医治疗体会[J].求医问药(下半月刊)2012,10(1):97.
编辑/安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