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瘫的针灸治疗
- 格式:ppt
- 大小:1.68 MB
- 文档页数:2
针灸治疗面瘫病证摘要:目的探讨对辩证针灸治疗面瘫的方法矢键词:针灸面瘫月俞穴面瘫又叫面神经麻痹(面神经炎,贝尔麻痹,俗称面瘫”歪嘴巴”吊线风”,是以面部表情肌群运动功能障碍为主要特征的一种常见病。
一般症状是口眼歪斜。
它是- 种常见病、多发病,它不受年龄和性别的限制,常常伴有口水自该侧躺下。
般症状疋口眼歪斜。
患者往往连最基本的扌口眉、闭眼、鼓嘴等动作都无法完成。
中医认为,面瘫的发生大多数是由于人体的正气不足,卫外不固,络脉空虚,风邪夹寒或者法夹热、夹暑湿等邪乘虚入中面部阳明、少阳等脉络,致使营卫不和,气血闭阻,筋脉失养而致。
病因:弓I起面神经麻痹的病因有多种,临床上分为中枢型面神经麻痹和周围型面神经麻痹两种。
常见病因为:①感染性病变,感染性病变多由潜伏在面神经感觉神经节内休眠状态的水痘■带状疱疹病毒被激活引起;②耳源性疾病,③自身免疫反应;④肿瘤;⑤神经源性;⑥创伤性;⑦中毒,如酒精中毒,长期接触有毒物;⑧代谢障碍,如糖尿病、维生素缺乏;⑨血管机能不全;⑩先天性面神经核发育不全。
临床表现:多数患者往往于清晨洗脸、漱口时突然发现一侧面颊动作不灵、嘴巴歪斜。
病侧面部表情肌完全瘫痪者,前额皱纹消失、眼裂扩大、鼻唇沟平坦、口角下垂。
病侧不能作皱额、蹙眉、闭冃、鼓气和蹶嘴等动作。
鼓腮和吹口哨时,因患侧口唇不能闭合而漏气。
进食时,食物残渣常滞留于病侧的齿颊间隙内,并常有口水自该侧淌下。
由于泪点随下睑外翻,使泪液不能按正常引流而外溢。
其中周围性面瘫发病率很高,而最常见者为面神经炎或贝尔麻痹。
部分患者可有舌前2/3味觉障碍,外耳道疱疹等.灸法是中医传统的外治方法之一,《医学入门》云:“凡病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
可见,灸法是一种很重要的治疗疾病及预防疾病的方法。
施灸材料主要是艾叶制成的艾绒。
尖于艾叶的性能,《本草》记载:“艾叶苦辛,生温,熟热,纯阳之性,能回垂绝之阳,通十二经,走三阴,理气血,逐寒湿,暖子宫,……以之灸火,能透诸经而除百病。
针灸面瘫治疗的最佳选择面瘫是以口眼歪斜为主要症状的一种疾病,中医又称“口喎”、“卒口僻”,属于西医学的周围面神经麻痹的范畴。
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段,夏季是本病的好发季节。
患者多有受凉、劳累、情绪波动等病史,作者曾治疗两例有过食辣椒史面瘫的患者。
在夏季,人们喜食生冷,再加之多有面部受风史,如迎风睡眠、电风扇、空调对着面部吹风过久,致使风邪侵袭面部阳明、少阳经络,以致经气阻滞,经筋失养,筋肉纵缓不收而发病。
临床症状:1.起病突然。
2.患侧眼裂大,眼睑不能闭合,流泪,额纹消失,不能皱眉。
3.患侧鼻唇沟变浅或平坦、口角低并向健侧牵引。
4.舌前2/3味觉障碍;乳突部疼痛,外耳道与耳廓部的感觉障碍或出现疱疹;流泪,唾液减少。
针灸治疗的原则:本病以祛风通络,疏调经筋为基本治疗原则。
后期出现机体正气明显;虚弱者,应佐以扶正驱邪;在选穴上主要以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穴为主,可进行局部、临近和远端穴位配合。
本病预后:通常于起病1~2周后开始恢复,大多数患者在1~3个月内可好转或恢复,但6个月以上无恢复迹象者,预后差,大多会遗留后遗症。
部分可遗有面肌痉挛或面肌抽搐。
温馨提示:本病应尽早介入针灸治疗,发病1个月是本病的最佳治疗时机。
作者曾遇到很多患者先选择膏药外敷、挑刺等治疗方法,无效时再进行针灸治疗,而此时已经错过了最佳治疗时间。
正确的就医方式,决定着您疾病的愈合,请慎重选择!内服中药:牵正散加减气虚:黄芪、白术血虚:四物汤、阿胶肾阴虚:熟地、麦冬肾阳虚:杜仲、补骨脂气滞:香附、柴胡血瘀:地龙、土元痰湿:半夏、陈皮、天南星失眠:夜交藤、酸枣仁、百合等等。
面瘫针灸治疗的穴位选择周围性面部神经麻痹,简称“面瘫”,在临床医学上较为常见,属于面部神经功能障碍性疾病的一种,从中医的角度来看,针灸治疗法拥有悠久的历史,且治疗效果较为良好,能够有效改善患者出现的各种问题。
1.对病因病机的认识很多医疗学者都对此进行了深入研究,研究表明,面瘫出现的原因和其部位有较大联系,又因为面部常年暴露在外,不像其他穴位能够被很好保护,因此面部更容易受到冷空气或其他因素的影响,特别是对气血不足、脉络空虚的人群来说,患上面瘫的可能性更大。
除此之外,面部分布着手、足阳明经,以及手、足少阳经,当患者脉络空虚时更容易出现口眼歪斜。
以下是导致出现面瘫的几点原因。
(1)热毒侵袭:咽喉炎、牙龈炎、牙疼等症状会对患者面部神经造成较大影响,平时应该做好口腔、面部护理,避免出现各种炎症;(2)情绪不稳定:临床上还有因为情绪波动过大、情绪激动、生气等引起的面瘫病例;(3)外感六淫邪气:这是面瘫最常见的病因之一,初春、深秋等季节的发病率较高,患者大多都有面部受凉的经历,在老年人、婴儿或抵抗力较差、免疫力不强的人群中较为多见;(4)外伤:患者面部受到各种外力因素的影响,导致面部骨骼、神经受到损伤;(5)肿瘤:肿瘤或切除肿瘤都可能引起面瘫症状;(6)外科手术、颅底骨折、神经毒性药物的注射都可能导致面部瘫痪。
2.面瘫针灸如何选穴2.1风痰阻络型患者出现口眼歪斜的症状,面部时常会有麻木肿胀的感觉,头部昏沉,全身无力,有胸闷、胸痛的现象,风痰相结为病容易流窜经髓,患者经络受到阻碍,造成面部神经麻痹。
在针灸治疗过程中,主穴选取阳白、地仓、合谷等穴位;配穴选择曲池、内庭、丰隆等穴位。
2.2肝风内动型主要症状表现为口眼突然歪斜,患者头晕目眩、头重脚轻,容易跌倒。
在针灸治疗过程中,主穴选取鱼腰、四白、昆仑、合谷等穴位;配穴选择风池、太溪、行间等穴位。
2.3肝气郁结型以口眼歪斜、精神刺激为主要症状,患者面部脉络不和,除了面部的各种症状之外,患者还容易出现情绪上的问题,例如悲伤欲哭、时常叹息等,这都会加重口眼歪斜的病情。
针灸如何治疗面瘫面瘫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相信很多人都听说过,面瘫就是俗称的嘴斜眼歪,西医则称之为周围性面神经炎,中医则认为面瘫属于中风中经络范畴,面瘫的发病率是比较高的,及时采取有效治疗十分关键,如果出现治疗不当的情况,很容易会留下后遗症。
面瘫在各个年龄段都有发病的可能,而夏天则是面瘫的高发季节,相信不少人都听说过妈妈的叮嘱:不要睡觉开窗户、开风扇!其实这样叮嘱的目的就是避免受风而出现面瘫,所以听妈妈的话非常有必要。
面瘫在临床治疗上,使用最多的是中医治疗方法,其中针灸治疗的效果十分显著,但是对于部分面瘫患者来说,使用针灸治疗的方法为也会出现效果不明显的情况。
相信很多人对于针灸如何治疗面瘫并没有很多了解,接下来我们就围绕针灸如何治疗面瘫来进行简要的分析!1、什么是面瘫?面瘫属于常见的多发疾病,学名为面神经麻痹,也被称作为面瘫、歪嘴巴、吊线风、吊斜风等,是一种以面部表情肌群运动障碍为主的面部常见疾病,常见的症状就是嘴斜眼歪。
这种疾病的发作不会受到年龄、性别等因素的限制,一旦出现面瘫,日常的基本的比如抬眉、闭眼、鼓嘴等动作都无法顺利完成。
面瘫有哪些危害呢?首先,面瘫会影响人的美观。
外貌对于一个人的交际是影响比较大的,一旦出现面瘫的情况,就会影响到自身的人际关系,而且面瘫还会影响到自身的语言工程,导致出现语言吐字不清、说话漏气、饮食速度慢等情况。
其次,功能受损。
出现面瘫的患者,很容易出现眼裂不能完全闭合、角膜炎、眼睛干涩疼痛等情况,甚至很容易引起迎风流泪的后遗症。
最后,面瘫还会给患者的心理带来很大的影响。
面瘫会增加患者的心理负担,而长期心理压力较大,就会影响到睡眠,很容易出现自卑、自闭等情况。
2、穴位的选择针灸治疗面瘫的过程中,穴位的选择是十分关键的。
根据我国古代针灸治疗面瘫的结果显示,针灸治疗面瘫涉及到的穴位有81个穴位,其中最常取的穴位为受阻阳明经穴,并辅以足太阳经穴。
局部选穴一般主要有地仓、颊车、水沟、四白、听会、风池等,这些穴位位于面神经及主要分支的周围,刺激这些穴位,可以促进水肿的吸收,从而消除炎症。
针灸面部中风(面瘫)的治疗面部中风,又称“面瘫”、“面神经麻痹”、“面神经炎”,分为中枢性与周围性,周围性面瘫又分为管内损伤与管外损伤;中枢性面瘫(核上性)与周围性面瘫(核下性)的鉴别缓缓掀开大海的一角,公众号:央草的学习笔记系统解剖学|神经系统|运动传导通路|教学大纲面神经管内损伤与管外损伤的鉴别缓缓掀开大海的一角,公众号:央草的学习笔记系统解剖学|神经系统|运动传导通路|教学大纲分型不同,临床表现各异,多数表现为面部额纹变浅、眼不能闭、角膜反射消失、鼻唇沟变浅、口角歪斜等;以下介绍面部中风的针刺治疗:!针刺患侧穴位前,建议先针健侧20分钟;对侧合谷:在头面部下针之前,要先刺对侧合谷,刺合谷有麻醉作用,可减轻在头面部针刺的痛感;地仓透颊车:3寸针透刺,平补平泻;!面瘫所致的嘴歪、流涎,在针刺地仓时必须用透针,eg:地仓透颊车;But半身瘫痪所致的嘴歪、流涎,针刺地仓的方法有所不同:单刺地仓,张口进针,穿透脸颊,像“拉锯”一样行针,如此刺地仓 2-3次即可改善;太阳:眼尾与眉尾延长线交点凹陷处,直针浅刺;阳白透鱼腰:将阳白下皮肤捏起,针尖从阳白穴入,刺到眉毛中间的鱼腰;!一说阳白位于眉上1寸,以“离穴不离经”为原则,二者皆在瞳孔直上;对侧解溪:久病者,用迎随补泻--补法,随经向下斜刺;!上眼睑闭合由足阳明胃经管理,解溪为胃经母穴,久病=虚症,“虚则补其母”;对侧内庭:新病者,迎随补泻--泻法,逆经向上斜刺;人中(水沟):向上斜刺,人中沟下1/3与中1/3交界;(编者注:人中位置一说于上、中1/3交界)承浆:唇下正中凹陷,舌强不语、语言不利,下针时张口;廉泉:对着舌根方向刺入1寸--1.5寸,舌强不语;!经治疗面部回正后,需再刺人中、承浆几次,起固定作用,不然容易歪向另一侧;偏方:用新鲜的鳝鱼血涂在患侧面部,可拉着歪的脸回正;!满头大汗,并对着冷气(电风扇)吹,易患面部中风,so流汗就要透发,不要让汗水停滞在皮下,否则不要流汗;!中风后针刺治疗的开始时间越早越好,一周之内效果最佳,针灸+中药对面部中风的治疗效果→“百发百中”;。
针灸治疗面瘫有奇效我们对面瘫都十分熟悉,甚至在生活中都会见到周围的人出现面瘫的情况。
往往面瘫的发生十分突然,没有任何的先兆,突然出现口眼歪斜和闭目不全的现象。
在对面瘫的治疗中,中医针灸是一种常用的方法,它对面瘫治疗有着明显的效果,越早治疗所获得的治疗效果和恢复速度就越好,且后遗症出现的几率也比较低,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中医针灸治疗面瘫的方法。
面瘫临床表现为突然发病,病侧表情肌瘫痪,如眼睑闭合不全,或/和泪液分泌减少,或流泪面颇多,皱眉不能或不全,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或张口时被牵向健侧,示齿、噘嘴、鼓腮、吹哨任意一项不能或不全等,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无明显季节性。
面瘫为针灸科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但要缩短治疗时间,减少和避免后遗症发生,提高针灸临床治愈率,亦非易事。
本人临床多年来作一回顾性总结,提出自己肤浅的诊治思路。
1.病位在经脉和经筋经脉方面:《内经》中的记载:“大肠手阳明之脉,其支者,从缺盆,上颈贯颊,入下齿中,还出挟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挟鼻孔。
”“胃足阳明之脉,起于鼻交頞中,下循鼻外,入上齿中,还出侠口环唇,下交唇浆,却循颐后下廉,出大迎,循颊车,上耳前,过客主人,循发际,至额颅,其支者,从大迎前下人迎,循喉咙,入缺盆,下膈属胃络脾…”。
经筋方面:足阳明之筋,上挟口,合于鼽下,结于鼻,上合于太阳,其支者,从颊结于耳前“。
“手阳明之筋,其支者,上颊,结于鼽”。
“手太阳之筋,直者,出耳上,下结于颌,属目外眦,其支者,上曲牙,循耳前,属目外眦,上颌,结于角”。
“足太阳之筋,其直者,结于枕骨,上头,下颜,结于鼻,其支者,为目上纲,下结于鼽”。
“足少阳之筋,出太阳之前,循耳后,上额角,交巅上,下走頷,上结于鼽”。
“手少阳之筋,其直者,当曲颊,入系舌本,其支者,上曲牙,循耳前,属目外眦,上乘颔,结于角”。
2.详问病史,注重寸口脉诊;须了解病人此次发病前有无诱因,外因如有无外感受凉,有无情志抑郁,有无熬夜劳作,气血耗伤等等;内因如肝肾不足,风阳上扰,酒浆无度,痰热生风所谓类中风症,也往往有面瘫的症状。
周围性面瘫急性期的针灸治疗【中图分类号】r2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2-0498-02周围性面瘫是以面部表情肌群运动功能障碍为主要特征的一种常见病。
病因及发病机制目前尚无定论,中医认为本病多由正气不足,脉络空虚,风寒、风热之邪乘虚侵袭面部经脉,以致经气阻滞,气血运行不畅,经筋失养,肌肉弛缓不收而发。
周围性面瘫急性期的针灸治疗一直是争论的焦点,现将其综述如下,以供同仁参考斧正。
1 治疗时机部分学者[1,2]认为针刺治疗面瘫的最佳时机是静止期(发病后7~12天),急性期筋脉空虚,正不胜邪,局部取穴易伤正气,从而导致正气更虚、邪气更甚。
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针灸治疗面瘫越早越好,早期介入可显著提高临床治愈率。
李悦[3]通过对急性期采用少行针或不行针手法,结合稳定期用捻转提插行针,并配合电针等加强刺激;对照组仅在稳定期用捻转提插行针后行电针治疗,每日1次,以1月为1疗程。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65%(以痊愈加显效计),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1.43%,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
沈来华等[4]对治疗组急性期行浅刺法,每日1次,急性期后隔日1次,并配合药物和tdp局部照射,7次为1疗程。
对照组采用药物治疗和tdp局部照射,在急性期后加用针刺治疗。
隔日1次,7次为1疗程。
结果显示,治疗组7d,14d,21d疗效均明显优于对照组。
同时,部分学者认为:虽然面瘫的最佳治疗时期是急性期,但以浅刺、透刺为主,若手法过重可引起反跳现象,甚者发生痉挛[5]。
2 临床研究2.1 单纯毫针疗法陈啸峰[6]对治疗组急性期(发病7日内)针刺地仓、颊车、承浆、四白、合谷(双)、太冲(双)、足三里(双),风池。
急性期后,加阳白、水沟、翳风、攒竹、地仓透颊车。
急性期浅刺,手法宜轻,不捻转,泻法为主。
急性期后可行提插捻转,平补平泻。
得气后留针30 min。
对照组给予tdf灯照射耳后乳突区,急性期后开始针刺,取穴、方法、疗程同急性期后治疗组。
针灸与艾灸治疗面瘫的可行性及有效性分析1. 引言面瘫是指面部肌肉的瘫痪或功能障碍,常见的原因包括面部神经损伤、疾病和感染等。
针灸与艾灸作为传统中医疗法,被广泛应用于面瘫的治疗。
本文旨在分析针灸与艾灸治疗面瘫的可行性及有效性。
2. 针灸治疗面瘫的可行性针灸作为传统中医疗法中的一个重要分支,通过刺激人体的经络和穴位,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在面瘫的治疗中,针灸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发挥作用:(1)促进血液循环:针灸可以刺激穴位,促进面部的血液循环,提高面部肌肉的供血和营养,从而有助于改善面瘫患者的症状。
(2)调整神经功能:针灸刺激穴位时,可以通过调节神经系统的功能,促进面部肌肉的神经传导,改善面瘫患者的面部表情功能。
(3)减轻疼痛:针灸在面瘫患者中还可以发挥镇痛作用,减轻患者因面部肌肉瘫痪而产生的疼痛感。
综上所述,针灸作为一种独特的治疗方式,具有治疗面瘫的可行性。
3. 针灸治疗面瘫的有效性针灸治疗面瘫的有效性需要从临床实践和科学研究中进行分析。
(1)临床实践:在传统中医临床实践中,针灸治疗面瘫已经被广泛应用,并取得了一定的疗效。
临床观察表明,针灸可以显著改善面瘫患者的面部肌肉瘫痪状况,恢复面部表情功能。
(2)科学研究:许多科学研究也证实了针灸治疗面瘫的有效性。
例如,一项发表在《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上的研究表明,针灸治疗面瘫的总有效率可达到80%以上。
另外,一些神经学研究也发现,针灸可以通过调节大脑皮层功能,增强面部神经组织的再生和修复能力。
综合临床实践和科学研究,可以得出针灸治疗面瘫的有效性高于50%,有望成为面瘫治疗的重要方法之一。
4. 艾灸治疗面瘫的可行性艾灸是一种传统中医疗法,通过在人体特定穴位上施灸,使热力进入人体,调理人体的阴阳平衡,促进疾病康复。
艾灸在面瘫的治疗中有以下优势:(1)刺激穴位:艾灸可以刺激面部的穴位,促进面部肌肉的血液循环,提高面部肌肉的供血和营养,对改善面瘫症状具有积极作用。
针灸治疗面瘫详解2017-3-11 针灸治疗面瘫确实很有效果,我们也积累了相当多的经验。
针灸取穴,还是从中医理论来着手:面瘫是风邪侵袭经络,所以治疗重点是把经络的“风”驱除掉。
中医分阴阳,取穴的时候一般以头面部阳经穴位为主,比如:印堂、阳白、四白、承浆、鱼腰、迎香、颧髎、下关、地仓、颊车等穴位,一般在面瘫局部(半边脸)上要用到10个以上的穴位,以浅刺、斜刺、透刺手法为主,除了面部取穴以外,也要配合在耳后、手上取穴。
针灸治疗面瘫的取穴,大概就是这样的原则。
各个穴位详解:印堂穴:位于前额部,当两眉头间连线与前正中线之交点处。
按摩印堂穴可起到醒神、祛除头痛、通血络等功效。
阳白穴:位于面部,瞳孔直上方,离眉毛上缘约二厘米处。
一般配太阳穴、睛明穴、鱼腰穴治目赤肿痛、视物昏花、上睑下垂等。
太阳穴:太阳穴在耳廓前面,前额两侧,外眼角延长线的上方。
在两眉梢后凹陷处。
太阳穴的主治病症为:头痛、偏头痛、眼睛疲劳、牙痛等疾病。
太阳穴是人头部的重要穴位,《达摩秘方》中将按揉此穴列为“回春法”,认为常用此法可保持大脑的青春常在,返老还童。
当人们长时间连续用脑后,太阳穴往往会出现重压或胀痛的感觉,这就是大脑疲劳的信号。
这时施以按摩效果会非常显著。
按摩太阳穴可以给大脑以良性刺激,能够解除疲劳、振奋精神、止痛醒脑,并且能继续保持注意力的集中。
四白穴:位于人体面部,瞳孔直下,当眶下孔凹陷处。
找这个穴位时,可以先将双手食指和中指并拢,放在紧靠鼻子两侧处,中指尖位于鼻子中部即鼻长二分之一处,拇指支撑在下颌骨的凹陷处,然后放下中指,食指尖所指的地方就是四白穴。
常配阳白穴,地仓穴,颊车穴,合谷穴治口眼歪斜;配攒竹穴治眼睑(目闰)动。
迎香穴:位于人体的面部,在鼻翼旁开约一厘米皱纹中(在鼻翼外缘中点旁,当鼻唇沟中)。
此穴的主治疾病为:鼻炎、鼻塞、鼻窦炎、流鼻水、鼻病、牙痛、感冒等。
按压此穴可止牙痛,还有通便功能。
地仓穴:位于人体的面部,口角外侧,上直对瞳孔。
面瘫针灸的原理
面瘫针灸是一种传统中医疗法,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调整人体气血运行和神经功能,从而改善面部肌肉的张力和神经供应,以治疗面瘫症状。
它的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激活经络:面瘫针灸通过刺激穴位,可以激活面部经络,促进气血运行,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增加面部组织的营养供应和代谢排毒,从而有助于恢复面部肌肉的功能。
2. 调整气血平衡:中医认为,面瘫主要与气血运行不畅有关,针灸可以通过刺激穴位,调整气血的运行和平衡,促进病变部位的气血流通,改善面部肌肉的张力和活动度。
3. 激活神经功能:面瘫针灸可以刺激穴位,影响面神经和周围神经的传导,从而激活神经功能,促进神经的再生和恢复,增强面部肌肉的收缩和张力,有助于恢复面部表情动作。
4. 调节免疫功能:面瘫针灸还可以通过调节免疫系统功能,提高机体抵抗力,促进面部组织的修复和再生,从而有助于面瘫症状的缓解和康复。
需要注意的是,面瘫针灸治疗需要由专业中医师进行操作,根据不同的病情选择适宜的穴位和疗程,以达到最佳疗效。
此外,针灸治疗需要持续进行,一般需要多次治疗才能取得明显效果。
面瘫的针灸治疗方案第1篇面瘫的针灸治疗方案一、方案背景面瘫,又称面神经麻痹,是一种因面神经受损导致的肌肉麻痹症状。
中医认为,面瘫多由脉络空虚、风寒侵袭、肝风内动等原因引起。
针灸治疗面瘫具有悠久的历史,疗效显著。
本方案旨在规范面瘫的针灸治疗方法,提高临床疗效,保障患者安全。
二、治疗原则1. 辨证施治:根据患者病情、体质等因素,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2. 整体调理:注重调整患者整体状况,提高机体免疫力,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3. 局部治疗:针对面部麻痹肌肉,采用针灸、拔罐等方法,缓解症状,促进康复。
三、治疗方案1. 针灸治疗(1)取穴原则:以手足阳明经穴、督脉穴、局部阿是穴为主。
(2)常用穴位:风池、翳风、阳白、四白、地仓、颊车、合谷、太冲等。
(3)操作方法:采用平补平泻法,留针30分钟,每日1次。
(4)辨证加减:根据患者病情,可适当调整穴位及操作方法。
2. 拔罐治疗(1)取穴原则:以局部阿是穴为主,配合循经取穴。
(2)常用穴位:风池、肩井、大椎、肺俞、膈俞等。
(3)操作方法:采用闪罐法,留罐5-10分钟,每日1次。
(4)辨证加减:根据患者病情,可适当调整拔罐部位及操作方法。
3. 中药治疗(1)内服:根据患者辨证,选用相应的中药方剂。
(2)外用:选用具有祛风通络、活血化瘀作用的中药,制成药膏或药敷,敷于患处。
4. 其他治疗(1)理疗:采用超短波、磁疗等方法,促进面部肌肉功能恢复。
(2)康复训练:指导患者进行面部肌肉功能训练,促进康复。
四、治疗周期1. 急性期(发病1-2周):每日1次针灸治疗,连续治疗10次。
2. 恢复期(发病2周-3个月):隔日1次针灸治疗,连续治疗20次。
3. 后遗症期(发病3个月后):每周2次针灸治疗,连续治疗2-3个月。
五、注意事项1. 治疗期间,患者应保持情绪稳定,避免过度劳累。
2. 针灸治疗时,应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预防感染。
3. 治疗过程中,如出现不良反应,应及时处理并调整治疗方案。
董氏针灸处方之【面瘫】面瘫又叫:面神经麻痹,临床表现为:病侧不能作皱额、蹙眉、闭目、鼓气和噘嘴等动作。
鼓腮和吹口哨时,因患侧口唇不能闭合而漏气。
进食时,食物残渣常滞留于病侧的齿颊间隙内,并常有口水自该侧淌下。
【面瘫·处方】【三泉,灵骨,侧三里、侧下三里,三重,木斗木留,患处点刺放血】临床上健侧取穴,单侧扎针,一天扎一次。
【穴位位置图】【面瘫·案例分享】1.【面瘫】患者。
针刺:驷马,三重,三泉,侧三里,灵骨,侧三里。
好转9成。
2.男,48岁。
吹空调受风邪致【右部面瘫】,口歪眼斜,右手抖动。
针刺:健侧三顶,三泉,上三黄,侧三里,侧下三里,木斗,木留,健侧腕顺,上三黄,肾关,火主,火硬,耳尖及痛点刺血。
痊愈。
3.女。
【面瘫】,口歪眼邪。
针刺:灵骨,大白,手解,三泉,侧三里,侧下三里,驷马,四花,三重,病位舌下放血。
三次好转7成。
4.女。
【右侧面瘫】,右侧眼睛不能闭合,鼓腮嘴角漏。
针刺:健侧三重,侧三里,侧下三里,三泉,足驷马,灵骨,大白,患侧痛点刺血拔罐。
两次见效,眼睛能闭合,喝水嘴角不漏水。
5.男,40岁。
【面瘫三个月】,多处治疗无效。
针刺:灵骨,大白,重魁,三泉,侧三里,侧下三里,三重,木斗,木留。
一个月基本痊愈。
6.【面瘫】。
针刺:肩六,灵骨,大白,重魁,侧三里,侧下三里,木斗,木留。
7次基本痊愈。
7.晨起【左脸木讷】,类似面瘫,原因不明。
针刺:木穴,二角明,土水,肩六,灵六,驷马,三泉,三重,木斗,木留。
针下脸部开始发热,50分钟症状完全消失。
8. 【面瘫】。
针刺:三泉,三重,驷马,肝灵,木斗,木留,火主,火硬,水通,水金。
基本恢复正常,治疗中。
9.女,77岁。
【7岁面瘫至今】,面部歪斜严重。
针刺:三泉,上三黄,下三皇,三重,火主,火硬,侧下三里,腕顺,灵骨,大白。
10分钟,一次明显好转。
10.分享一下刚治疗了一个【中风面瘫】的女患者,嘴角说话漏风,喝水漏水,取穴肩六,三泉, 三重,侧三里侧下三里,木斗留,患侧火主硬牵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