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治疗面瘫
- 格式:doc
- 大小:26.00 KB
- 文档页数:2
面瘫最新-(多应用版)1.药物治疗:目前,药物治疗是面瘫的主要治疗方法之一。
常用的药物包括脱水药、B族维生素、糖皮质激素和抗病毒药物等。
这些药物可以减轻炎症反应,促进神经修复,并减少并发症。
2.针灸治疗:针灸是传统的中国治疗方法,已被广泛应用于面瘫的治疗中。
近现代临床应用表明,针灸对面瘫有满意的疗效。
针灸治疗通常与药物联合使用,可以缩短病程,减少并发症。
3.物理治疗和康复训练:物理治疗包括理疗和面部康复训练,这些方法有助于恢复面部肌肉的功能。
物理治疗通常在急性期后开始,以促进面部肌肉的恢复和功能重建。
4.脉冲射频治疗:近年来,脉冲射频治疗成为面瘫治疗的新选择。
这种方法适用于面神经解剖学损伤的FNP及其伴发的连带运动、面部神经微卡压综合征等疾病类型。
脉冲射频治疗的优势在于其精准性和对周围组织的最小损伤。
5.抗生素和抗病毒治疗:对于急性周围性面瘫患者,尤其是高风险莱姆病患者,在等待检测结果时即启动抗生素治疗。
所有患者均应使用激素治疗,严重面瘫者还应使用抗病毒治疗。
总的来说,面瘫的治疗方法多样,包括药物治疗、针灸、物理治疗和康复训练、脉冲射频治疗等。
治疗的选择取决于患者的具体情况,包括面瘫的类型、程度和病因。
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在改善预后方面显示出优势。
对于患者来说,及时就医并遵循医生的治疗建议至关重要。
在上述提到的面瘫治疗方法中,中西医结合的神经修复治疗是一个需要特别关注的细节。
这种治疗方法结合了传统中医和现代医学的优势,为面瘫患者提供了一种全面且有效的治疗方案。
中西医结合的神经修复治疗中西医结合的神经修复治疗主要依赖于中医的整体观和辨证论治原则,以及西医的精确诊断和针对性治疗。
这种方法不仅关注症状的缓解,更注重病因的治疗和患者整体功能的恢复。
中医治疗中医治疗面瘫的方法主要包括:1.针灸治疗:针灸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可以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促进面部肌肉和神经功能的恢复。
常用的穴位包括攒竹、阳白、四白、地仓、颊车等。
面瘫的治疗方法
面瘫是一种面部肌肉运动障碍,常常导致面部表情和说话困难。
下面是一些常见的面瘫治疗方法,帮助患者恢复面部功能。
1. 药物治疗:医生可能会开具抗病毒药物,如抗病毒素,以治疗由病毒感染引起的面瘫。
此外,还可以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等药物来减轻炎症反应和促进神经再生。
2. 物理疗法:常见的物理疗法包括颜面肌肉按摩、面部肌肉运动训练和电刺激。
这些疗法可以帮助加强面部肌肉,提高神经传导速度,并促进面部血液循环。
3. 针灸治疗:针灸可以刺激面部经络和神经,促进血液循环和气血流动。
针灸治疗还可以改善神经功能,促进面部肌肉的恢复。
4. 中西医结合治疗:中医药结合西医治疗可以综合调理全身和面部功能。
中药可以通过改善体内气血运行和调整脏腑功能,促进神经再生和修复。
5. 营养补充:合理的饮食和营养补充对于面瘫患者的康复非常重要。
维生素B12、维生素E和ω-3脂肪酸等营养物质可以帮助面部肌肉的健康和神经功能的恢复。
6. 心理支持:面瘫可能对患者的心理产生负面影响,如自尊心下降和社交困难。
及早的心理支持和心理治疗可以帮助患者应对困境,增强自信心,提高康复效果。
总之,面瘫的治疗方法多种多样,最适合的治疗方法应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病因进行选择。
及早诊断和治疗是恢复面部功能的关键。
请务必咨询专业医生以获取准确的诊断和治疗建议。
针灸治疗面瘫心得面瘫(指周围性面瘫),运用针灸疗法治疗有很好的效果,但是也有些患者用此治疗仍延延数月而无效。
经过长期的临床实践,我们从中得出一些教训,并总结出一些治疗经验。
今简介如下。
1 分期论治1.1 早期(急性炎症期):本期常在发病后7~10天,面神经处于水肿炎症状态。
患者面部肿胀,且多伴有耳前后疼痛。
治疗时要注意,应以疏通阳明、少阳经气为主,采取循经远端取穴,局部取穴宜少,可选太阳、下关、颊车、合谷、外关、足三里、太冲、风池。
除风池采用点刺,其余诸穴多为浅刺、平刺,手法宜轻,留针30分钟。
又,重用灸法,穴选患处耳后翳风和耳前区为主,灸至皮肤红晕为止,时间20~30分钟。
1.2 恢复期:逐渐增加局部取穴,远端仍以疏通阳明、少阳经气为主,并且须加用电针,波型选疏密波。
针刺选穴为阳白透鱼腰,太阳透鱼腰,四白透地仓,迎香透地仓,地仓透颊车,以及承浆、牵正、下关、合谷、足三里、风池,有痰加丰隆。
风池仍点刺。
此外仍可以加用灸法。
1.3 后遗症期:病久治疗乏效者,如皱眉肌、额肌、口角肌等仍未出现活动,可结合絮刺火罐法,用七星针叩打上额、口角旁、下关处,或用三棱针在阳白、太阳、地仓等处放血,然后拔罐,每周2次左右。
2 体会我们曾对针灸治疗2~3个月病情无好转者调查分析,发现针灸治疗乏效者,除患者的自身因素外,治疗方法或治疗时机选择不当等是主要原因。
一是早期局部取穴过多,刺激过强;二是电针波型选择不当;三是没有采用透刺、灸法治疗。
如早期面瘫,常见风寒型为主,现代医学认为此期多为急性炎症期,治疗时应尽量减少局部刺激,故不宜较多地在面部上针刺,取穴宜少,手法宜轻,不宜用电针,而且须采用灸法来达到祛风散寒、温通血脉之效,即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以消除炎症水肿。
为消除水肿,还可适当地配合运用牵正散加减之类中药,以及消炎、扩张血管和营养神经肌肉的西药。
只要及早控制面神经炎症渗出,使水肿尽快吸收,则能明显提高疗效。
在恢复期选用电针刺激,波型用疏密波。
周围性面瘫针灸分期治疗的注意要点前言:周围性面瘫是一种任何年龄段皆可以患病的面部筋肉麻痹性疾病,最多见的患者为20至40岁的青壮年,并且男性患者数量显明多于女性患者。
而针灸分期治疗在周围性面瘫的临床治疗中发挥了显著效用,本文,针对周围性面瘫针灸分期治疗的注意事点进行深入探究,为有效提升周围性面瘫的临床效果发挥积极作用。
一、辨因审证,明确诊断(一)症状立足于中医角度看待周围性面瘫,其发病是由于正气不足、脉络空虚,然后风寒或者是风热侵入人体的经络之中,导致面部筋脉阻滞且筋肉纵缓不收,最终导致患者出现面瘫。
周围性面瘫的主要症状表现包括:突然发病且患者漱口时其一侧口角出现漏水情况;患者病灶一侧的面部较为麻木、松弛且板滞;食物被迫停留于患者病灶一侧的齿颊间;患者病灶一侧的耳后、耳下以及面部会出现疼痛情况,并且患者舌前大部分味觉消退或者消失;患病时间较长的患者,其病灶一侧会出现面肌痉挛等情况。
(二)体征周围性面瘫患者的病灶一侧会出现:额纹变浅或者消失;眼裂变大,眼晴无法完全闭合;唇角下垂,牙齿或有露出;病灶一侧做面部表面较困难。
二、分期论治,对证施法(一)急性期治疗周围性面瘫的急性期为患者发病后的前7d,如果患者的病情较为严重,那么患者的急性期将会延续到10d左右。
目前临床上针对急性期的周围性面瘫患者采取针灸治疗,主要起到驱风祛邪以及通经活络的治疗效果。
周围性面瘫患者急性期针灸治疗主要以四肢取穴,此时最好不选或者少选取患者面部穴位,再结合辩证分型选择准确的穴位,然后给予患者实施局部TDP神灯进行照射治疗。
如果患者耳后有明显的疼痛感,那么需要给予患者局部刺络拔罐放血。
风寒袭络证的患者选择泻足三里、泻风池以及泻合谷三个穴位;风热袭络证的患者应该选择泻足三里、少商放血、泻曲池以及泻合谷四个穴位;风痰阻络证患者应该选择泻阴陵泉、泻丰隆、泻太冲以及泻足三里与泻合谷五个穴位;气虚血瘀证患者应该选择泻三阴交、泻太冲、补合谷以及泻足三里四个穴位。
针灸治疗面瘫有奇效我们对面瘫都十分熟悉,甚至在生活中都会见到周围的人出现面瘫的情况。
往往面瘫的发生十分突然,没有任何的先兆,突然出现口眼歪斜和闭目不全的现象。
在对面瘫的治疗中,中医针灸是一种常用的方法,它对面瘫治疗有着明显的效果,越早治疗所获得的治疗效果和恢复速度就越好,且后遗症出现的几率也比较低,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中医针灸治疗面瘫的方法。
面瘫临床表现为突然发病,病侧表情肌瘫痪,如眼睑闭合不全,或/和泪液分泌减少,或流泪面颇多,皱眉不能或不全,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或张口时被牵向健侧,示齿、噘嘴、鼓腮、吹哨任意一项不能或不全等,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无明显季节性。
面瘫为针灸科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但要缩短治疗时间,减少和避免后遗症发生,提高针灸临床治愈率,亦非易事。
本人临床多年来作一回顾性总结,提出自己肤浅的诊治思路。
1.病位在经脉和经筋经脉方面:《内经》中的记载:“大肠手阳明之脉,其支者,从缺盆,上颈贯颊,入下齿中,还出挟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挟鼻孔。
”“胃足阳明之脉,起于鼻交頞中,下循鼻外,入上齿中,还出侠口环唇,下交唇浆,却循颐后下廉,出大迎,循颊车,上耳前,过客主人,循发际,至额颅,其支者,从大迎前下人迎,循喉咙,入缺盆,下膈属胃络脾…”。
经筋方面:足阳明之筋,上挟口,合于鼽下,结于鼻,上合于太阳,其支者,从颊结于耳前“。
“手阳明之筋,其支者,上颊,结于鼽”。
“手太阳之筋,直者,出耳上,下结于颌,属目外眦,其支者,上曲牙,循耳前,属目外眦,上颌,结于角”。
“足太阳之筋,其直者,结于枕骨,上头,下颜,结于鼻,其支者,为目上纲,下结于鼽”。
“足少阳之筋,出太阳之前,循耳后,上额角,交巅上,下走頷,上结于鼽”。
“手少阳之筋,其直者,当曲颊,入系舌本,其支者,上曲牙,循耳前,属目外眦,上乘颔,结于角”。
2.详问病史,注重寸口脉诊;须了解病人此次发病前有无诱因,外因如有无外感受凉,有无情志抑郁,有无熬夜劳作,气血耗伤等等;内因如肝肾不足,风阳上扰,酒浆无度,痰热生风所谓类中风症,也往往有面瘫的症状。
针灸治疗面瘫穴位详解针灸治疗面瘫确实很有效果,我们也积累了相当多的经验。
针灸取穴,还是从中医理论来着手:面瘫是风邪侵袭经络,所以治疗重点是把经络的“风”驱除掉。
中医分阴阳,取穴的时候一般以头面部阳经穴位为主,比如:印堂、阳白、四白、承浆、鱼腰、迎香、颧髎、下关、地仓、颊车等穴位,一般在面瘫局部(半边脸)上要用到10个以上的穴位,以浅刺、斜刺、透刺手法为主,除了面部取穴以外,也要配合在耳后、手上取穴。
针灸治疗面瘫的取穴,大概就是这样的原则。
针灸治疗面瘫取穴各个穴位详解:印堂穴:位于前额部,当两眉头间连线与前正中线之交点处。
按摩印堂穴可起到醒神、祛除头痛、通血络等功效。
阳白穴:位于面部,瞳孔直上方,离眉毛上缘约二厘米处。
一般配太阳穴、睛明穴、鱼腰穴治目赤肿痛、视物昏花、上睑下垂等。
太阳穴:太阳穴在耳廓前面,前额两侧,外眼角延长线的上方。
在两眉梢后凹陷处。
太阳穴的主治病症为:头痛、偏头痛、眼睛疲劳、牙痛等疾病。
太阳穴是人头部的重要穴位,《达摩秘方》中将按揉此穴列为“回春法”,认为常用此法可保持大脑的青春常在,返老还童。
当人们长时间连续用脑后,太阳穴往往会出现重压或胀痛的感觉,这就是大脑疲劳的信号。
这时施以按摩效果会非常显著。
按摩太阳穴可以给大脑以良性刺激,能够解除疲劳、振奋精神、止痛醒脑,并且能继续保持注意力的集中。
四白穴:位于人体面部,瞳孔直下,当眶下孔凹陷处。
找这个穴位时,可以先将双手食指和中指并拢,放在紧靠鼻子两侧处,中指尖位于鼻子中部即鼻长二分之一处,拇指支撑在下颌骨的凹陷处,然后放下中指,食指尖所指的地方就是四白穴。
常配阳白穴,地仓穴,颊车穴,合谷穴治口眼歪斜;配攒竹穴治眼睑(目闰)动。
迎香穴:位于人体的面部,在鼻翼旁开约一厘米皱纹中(在鼻翼外缘中点旁,当鼻唇沟中)。
此穴的主治疾病为:鼻炎、鼻塞、鼻窦炎、流鼻水、鼻病、牙痛、感冒等。
按压此穴可止牙痛,还有通便功能。
地仓穴:位于人体的面部,口角外侧,上直对瞳孔。
针灸治疗面瘫的小妙招面瘫是日常生活中比较常见的一种疾病,在我国由于各地区存在比较明显的气候差异,如果个人不注重身体保护,面部过度吹风,很容易引起面瘫。
面瘫会对患者的正常生活带来极大影响,治疗不及时还有可能引起患者面部表情受损。
在治疗面瘫时针灸是十分有效的方法,那么针灸治疗面瘫究竟有哪些小妙招呢?下面进行简单的科普。
1.中医视角下的面瘫中医学很早就对面瘫有研究,在《黄帝内经》中就有关于面瘫的介绍,同时在不同时期,中医大家对面瘫的病名称呼有所不同,如卒口僻、歪嘴风、口僻、口眼歪斜病、吊线风等。
从中医学的角度看,面瘫主要是由于脉络空虚、正气不足,风寒及风热乘虚而入,导致经气阻滞,筋肉纵缓不收,引起口眼歪斜。
此外,如果胃、胆二经积热,风热侵袭,郁而化热,影响血气运行,导致筋脉肌肉驰纵不收,引发口眼歪斜。
面瘫简单来说是由于面部神经受损,引起面部表情肌肉群运动功能障碍,结合面瘫的特点可以分为中枢性面瘫、周围性面瘫两种情况,在日常生活中大多数面瘫都属于周围性面瘫。
其主要表现为患者的一侧面部肌肉瘫痪,额头纹路减少或消失,眼部肌肉难以正常闭合,口眼歪斜。
有的患者还会表现出嘴部、脸颊等不适,尤其是在进食缓解,无法吞咽所有食物,从而造成了食物残留在口齿与脸颊间隙。
此外部分面瘫患者还会伴有耳内轻度疼痛、味觉减退、唾液异常分泌等情况。
很多患者之所以会出现面瘫,是由于面部中风,从而对面部的血液循环造成影响,引起面部出现严重缺血,导致面部神经麻痹,严重发炎甚至是坏死,大脑无法对面部肌肉进行控制,最终造成面部肌肉松弛、下垂等。
1.中医针灸治疗面瘫的主要原理在现代医疗领域中,关于面瘫的针灸治疗已经得到了各方认同。
有研究表明,贝尔氏麻痹患者在发病后的10-20天内通过针灸治疗,绝大多数患者的症状都有明显好转,而面瘫后遗症的患者,通过针灸治疗也可以改善后遗症状况。
从中医学的角度看,针灸治疗面瘫的主要原理在于扩张面部血管,刺激面部神经兴奋,从而加快血液循环,并且针灸还具有消炎镇痛的作用。
针灸与艾灸治疗面瘫的可行性及有效性分析1. 引言面瘫是指面部肌肉的瘫痪或功能障碍,常见的原因包括面部神经损伤、疾病和感染等。
针灸与艾灸作为传统中医疗法,被广泛应用于面瘫的治疗。
本文旨在分析针灸与艾灸治疗面瘫的可行性及有效性。
2. 针灸治疗面瘫的可行性针灸作为传统中医疗法中的一个重要分支,通过刺激人体的经络和穴位,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在面瘫的治疗中,针灸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发挥作用:(1)促进血液循环:针灸可以刺激穴位,促进面部的血液循环,提高面部肌肉的供血和营养,从而有助于改善面瘫患者的症状。
(2)调整神经功能:针灸刺激穴位时,可以通过调节神经系统的功能,促进面部肌肉的神经传导,改善面瘫患者的面部表情功能。
(3)减轻疼痛:针灸在面瘫患者中还可以发挥镇痛作用,减轻患者因面部肌肉瘫痪而产生的疼痛感。
综上所述,针灸作为一种独特的治疗方式,具有治疗面瘫的可行性。
3. 针灸治疗面瘫的有效性针灸治疗面瘫的有效性需要从临床实践和科学研究中进行分析。
(1)临床实践:在传统中医临床实践中,针灸治疗面瘫已经被广泛应用,并取得了一定的疗效。
临床观察表明,针灸可以显著改善面瘫患者的面部肌肉瘫痪状况,恢复面部表情功能。
(2)科学研究:许多科学研究也证实了针灸治疗面瘫的有效性。
例如,一项发表在《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上的研究表明,针灸治疗面瘫的总有效率可达到80%以上。
另外,一些神经学研究也发现,针灸可以通过调节大脑皮层功能,增强面部神经组织的再生和修复能力。
综合临床实践和科学研究,可以得出针灸治疗面瘫的有效性高于50%,有望成为面瘫治疗的重要方法之一。
4. 艾灸治疗面瘫的可行性艾灸是一种传统中医疗法,通过在人体特定穴位上施灸,使热力进入人体,调理人体的阴阳平衡,促进疾病康复。
艾灸在面瘫的治疗中有以下优势:(1)刺激穴位:艾灸可以刺激面部的穴位,促进面部肌肉的血液循环,提高面部肌肉的供血和营养,对改善面瘫症状具有积极作用。
针灸推拿治疗面瘫的神奇之路想必大家在炎炎夏日的时候,做的最舒服的一件事就是窝在房间里吹着空调看电视吧!但是这空调吹久了,一旦存在熬夜、压力过大、过度劳累以及生活工作作息不规律等情况都容易导致自己身体的免疫力下降,而这时如果出汗受风、受凉的话,虚邪贼风就容易侵犯面部神经。
一觉睡醒起来漱口的时候发现漏水了,照镜子的时候又看见自己嘴巴歪了,一边的眼睛也很难闭上了,面部表情非常的僵硬,这些都很有可能是面瘫的前兆表现哦!对于面瘫,中医治疗对此很有讲究,接下来就来为大家介绍下中医治疗面瘫的相关知识吧!什么是面瘫?面瘫又可以称为面神经麻痹,主要是指患者面神经受损,导致患者的面部肌肉出现瘫痪的一种神经缺损症状。
面神经一般从颅内中枢发出,面部为最后分布位置,面神经对面肌运动进行支配。
面瘫是面部表情肌群运动功能障碍为主的一种比较常见的疾病,在任何年龄阶段都比较常见,并且在患者发病期间,经常会出现口眼歪斜等典型临床症状,患者短时间内没有办法自主的完成抬眉、闭眼等基础动作。
面神经麻痹分为中枢性神经麻痹及周围性神经麻痹两种,70%左右的面瘫是由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所引起。
在中医学中,面瘫俗称“卒口僻”、“吊线风”,中医认为本病多由络脉空虚,风寒之邪乘虚侵袭阳明、少阳脉络,致经气阻滞,筋脉失养,筋肌纵缓不收而发病。
分为风寒袭络、风热袭络、风痰阻络、气虚血瘀等类型,常见为风寒袭络、风热袭络型,患者多有面部受寒或感冒发热病史,风邪阻于经络,致面部气血运行不畅而引起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患侧额纹消失等症,还有一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味觉丧失、耳部疼痛的表现。
得了面瘫应该怎么办?一般情况下,在发病的15天以内被称为面瘫急性期,发病后的16天到6个月是面瘫的恢复期,发病6个月以上为后遗症期。
临床对面瘫的治疗原则就是“早发现,早治疗”,尽可能的早些避免后遗症的出现。
根据面瘫的严重程度,症状比较轻的1个月内就可以恢复至正常,面瘫比较严重的需要3个月或者半年才能恢复。
论针灸推拿医治面瘫的报告针灸推拿是中医的经典治疗方法之一,可以用来治疗很多疾病,包括面瘫。
面瘫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疾病,现代医学还没有找到很好的治疗方法,但是针灸推拿可以帮助病人恢复面部的神经功能和表情。
本文旨在通过医学报告的方式介绍针灸推拿医治面瘫的效果和治疗方法。
一、病因分析面瘫是由于面部神经受到损伤或压迫引起的,病因复杂,可能与感染、遗传、中风、肿瘤、药物等有关。
目前,面瘫治疗的方法有很多,包括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和手术治疗等,但是效果并不明显,很多病人需要长期治疗和康复。
二、针灸推拿治疗方法针灸推拿是中医的传统治疗方法,可用于面瘫的治疗,不依赖于药物和手术。
首先,针灸可以刺激神经系统,促进面部的血液循环和氧气供应,增强神经的再生能力和修复能力。
其次,针灸还可以调节身体的内分泌系统,促进荷尔蒙的分泌,加速面部肌肉的恢复和再生。
最后,针灸推拿还可以缓解面部肌肉的痉挛和收缩,舒缓面部的神经压力,促进面部神经的恢复和改善面部的表情。
三、针灸推拿治疗效果针灸推拿治疗面瘫的效果非常明显和广泛,大多数病人可以在治疗后立即感受到面部神经的恢复和改善。
具体表现为面部表情的恢复和增强,面部肌肉的松弛和柔软,面部皮肤的光滑和细腻。
同时,针灸推拿还可以缓解面瘫病人的疼痛和不适感,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和心理健康状态。
实际上,很多病人可以在几次治疗后完全恢复面部神经的功能和表情。
四、注意事项针灸推拿治疗面瘫需要在专业的中医师指导下进行,不能自行进行针灸和推拿。
同时,还要注意以下注意事项。
首先,针灸和推拿需要定期进行,可以选择每周1~2次,每次30分钟左右。
其次,针灸和推拿的方法需要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和选择,包括针灸穴位、针灸深度、推拿力度等。
最后,治疗的过程需要考虑病人的心理状态和生活环境,帮助病人调整好心态,积极配合治疗。
综上所述,针灸推拿是一种有效的治疗面瘫的方法,可以帮助病人恢复面部的神经功能和表情。
随着针灸推拿的应用和发展,相信这种治疗方法可以越来越广泛应用于面瘫的治疗中,帮助更多的病人恢复健康。
面瘫针灸的原理
面瘫针灸是一种传统中医疗法,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调整人体气血运行和神经功能,从而改善面部肌肉的张力和神经供应,以治疗面瘫症状。
它的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激活经络:面瘫针灸通过刺激穴位,可以激活面部经络,促进气血运行,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增加面部组织的营养供应和代谢排毒,从而有助于恢复面部肌肉的功能。
2. 调整气血平衡:中医认为,面瘫主要与气血运行不畅有关,针灸可以通过刺激穴位,调整气血的运行和平衡,促进病变部位的气血流通,改善面部肌肉的张力和活动度。
3. 激活神经功能:面瘫针灸可以刺激穴位,影响面神经和周围神经的传导,从而激活神经功能,促进神经的再生和恢复,增强面部肌肉的收缩和张力,有助于恢复面部表情动作。
4. 调节免疫功能:面瘫针灸还可以通过调节免疫系统功能,提高机体抵抗力,促进面部组织的修复和再生,从而有助于面瘫症状的缓解和康复。
需要注意的是,面瘫针灸治疗需要由专业中医师进行操作,根据不同的病情选择适宜的穴位和疗程,以达到最佳疗效。
此外,针灸治疗需要持续进行,一般需要多次治疗才能取得明显效果。
面瘫的针灸治疗方案第1篇面瘫的针灸治疗方案一、方案背景面瘫,又称面神经麻痹,是一种因面神经受损导致的肌肉麻痹症状。
中医认为,面瘫多由脉络空虚、风寒侵袭、肝风内动等原因引起。
针灸治疗面瘫具有悠久的历史,疗效显著。
本方案旨在规范面瘫的针灸治疗方法,提高临床疗效,保障患者安全。
二、治疗原则1. 辨证施治:根据患者病情、体质等因素,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2. 整体调理:注重调整患者整体状况,提高机体免疫力,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3. 局部治疗:针对面部麻痹肌肉,采用针灸、拔罐等方法,缓解症状,促进康复。
三、治疗方案1. 针灸治疗(1)取穴原则:以手足阳明经穴、督脉穴、局部阿是穴为主。
(2)常用穴位:风池、翳风、阳白、四白、地仓、颊车、合谷、太冲等。
(3)操作方法:采用平补平泻法,留针30分钟,每日1次。
(4)辨证加减:根据患者病情,可适当调整穴位及操作方法。
2. 拔罐治疗(1)取穴原则:以局部阿是穴为主,配合循经取穴。
(2)常用穴位:风池、肩井、大椎、肺俞、膈俞等。
(3)操作方法:采用闪罐法,留罐5-10分钟,每日1次。
(4)辨证加减:根据患者病情,可适当调整拔罐部位及操作方法。
3. 中药治疗(1)内服:根据患者辨证,选用相应的中药方剂。
(2)外用:选用具有祛风通络、活血化瘀作用的中药,制成药膏或药敷,敷于患处。
4. 其他治疗(1)理疗:采用超短波、磁疗等方法,促进面部肌肉功能恢复。
(2)康复训练:指导患者进行面部肌肉功能训练,促进康复。
四、治疗周期1. 急性期(发病1-2周):每日1次针灸治疗,连续治疗10次。
2. 恢复期(发病2周-3个月):隔日1次针灸治疗,连续治疗20次。
3. 后遗症期(发病3个月后):每周2次针灸治疗,连续治疗2-3个月。
五、注意事项1. 治疗期间,患者应保持情绪稳定,避免过度劳累。
2. 针灸治疗时,应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预防感染。
3. 治疗过程中,如出现不良反应,应及时处理并调整治疗方案。
针灸治疗面瘫
㈠治疗
1.处方选穴
体针基本方:①阳白、四白、地仓、頬车、翳风、合谷。
②备用穴:阳白、攒竹透鱼腰、地仓透頬车、太阳、颧髎、风池、足三里、内庭。
随症配穴:不能皱眉加攒竹,鼻唇沟平坦加迎香,人中沟歪斜加水沟、口禾髎;颏唇沟歪斜加承浆,味觉消失、舌麻加廉泉;而后痛加完骨;眼裂增大加丝竹空透瞳子髎;气滞血瘀,面瘫经久难愈加下关、听会;气血不足加足三里、三阴交。
2.选穴说明
以局部腧穴、手阳明经血为主。
阳白穴为足少阳、手足阳明、百维脉之会,可疏调额部经气;以翳风、合谷祛风散害,舒经通络。
地仓、四白、頬车同用,以疏导面颊经气。
备用方以攒竹、地仓透穴为主,增加舒经活络作用;以风池、太阳、颧髎疏调经气;远取足三里、内庭穴以调补阳明经气。
3.操作方法
发病初期2周内取①组穴,头部腧穴针法宜较浅,合谷用泻法,同时可增加配穴。
病程2周以上取②组穴,头面腧穴针刺用泻法,足三里、内庭针用补法。
隔日治疗1次,5次为1疗程。
疗程间休息3天。
4.根据病情,选用或配合下列方法
灸法:取阳白、四白、頬车、下关、风池。
用隔姜灸法,每穴3壮,以有温热感为佳。
每周2次,6次为1疗程。
辅助用于陈旧性面瘫。
电疗:取地仓与頬车、阳白与瞳子髎。
通电10~15min,用断续波,通电量以患者舒适为度,面部肌肉微微跳动为宜。
适用于病程已有2周以上的治疗。
刺血拔罐:用皮肤针轻轻叩刺地仓、口禾髎、夹承浆、頬车、下关、阳白、太阳、翳风。
配用小口径火罐拔吸5~10min。
隔日一次。
适用于难治性“面瘫”和面部有“倒错现象”。
穴位敷贴:取阳白、颧髎、下关、听宫、翳风。
以蓖麻仁50g、朱砂2g研成粉,每穴贴约1×1cm,用橡皮膏固定。
㈡相关病症
面肌痉挛
治疗要点:针刺常用穴与面瘫相同,以攒竹、四白、地仓、翳风、合谷等为主。
针刺手法较强,常用透穴,或用15~30枚毫针浅刺痉挛频发部位的皮部,但留针时间不宜太长,一般10~15min,每次1~2次,抽搐减少后可以每周治疗2次。
还可以在四白、下关、翳风、做隔姜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