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rginiaWoolf 弗吉尼亚伍尔夫介绍
- 格式:ppt
- 大小:3.15 MB
- 文档页数:27
弗吉尼亚·伍尔夫阅读天地0606 1754弗吉尼亚·伍尔夫弗吉尼亚·伍尔夫(1882—1941)原名弗吉尼亚·斯蒂芬,是英国现代著名的女小说家、评论家和散文。
她的小说创作实践推动了现代小说的发展,她的理论进一步巩固了意识流小说的地位,她的影响在文学上经久不衰。
但是,40年代到60年代,在英国对伍尔夫的评价一直偏低。
从70年代起,英国文学研究领域却突发了对她重新研究的兴趣,甚至对她的“发疯”、相貌、癖性、爱好、私生活等等都有人进行专题研究。
弗吉尼亚·伍尔夫已成为英国文学界的一位传奇人物。
1882年,弗吉尼亚·伍尔夫生于伦敦,父亲斯蒂芬爵士是一位学识渊博、颇有声望的哲学家和评论家。
弗吉尼亚自幼身体孱弱,未上学,在家跟着父亲读书。
当时许多学者名流是她家的常客。
家境的富裕、父亲的博学、家藏书籍的丰富以及学者名流的影响熏陶,使她具有丰富的精神世界和细腻敏感的性格。
1904年父亲去世后,她迁居伦敦文化区布卢姆斯伯里,后来她的家就成了“布卢姆斯伯里团体”的活动场所。
这个文学团体的成员时常在一起讨论问题,反对当时的社会风尚,反对文学艺术方面的清规戒律,提倡自由探索。
这个团体不仅对她本人后来的创作思想和创作技巧有影响,而且对两次大战之间的英国文化生活和思想生活都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
1912年,弗吉尼亚与伦纳德结婚。
1917年,夫妇俩在自己的寓所楼下创立了“霍格斯出版社”,出版了一些十分重要的作品,包括伍尔夫自己的一些作品、T.S.艾略特的一些早期诗集和凯瑟琳·曼斯菲尔德的一些短篇小说。
伍尔夫自幼精神比较脆弱,精神分裂症曾多次发作。
进入30年代之后,病情日益恶化,但她仍奋力写作,经常在一本书写完之前就开始酝酿新作,但每写成一部作品总是感到不满意,情绪时常处于困惑和消沉的状态。
1941年3月,伍尔夫由于对刚完成的小说《幕间》不满意,又因为“二战”战火已燃烧到英国,更由于她确信自己的精神分裂症即将复发,便留下一纸绝命书,感谢丈夫多年对她的关怀和照顾,随后就投河自尽。
弗吉尼亚·伍尔夫(Virginia Woolf),1882 --1941,英国著名女作家,在小说创作和文学评论两方面都有卓越的贡献。
世界三大意识流作家之一,女权主义运动的先驱人物。
深受弗洛伊德心理学、女性主义及同性恋运动影响。
1882.1.25 伍尔夫出生于英国伦敦,肯辛顿,海德公园门(Hyde Park Gate)22号,原名弗吉尼亚·斯蒂芬(Adeline Virginia Stephen)。
父亲莱斯利·斯蒂芬爵士(Leslie Stephen)是维多利亚时代出身于剑桥的一位著名的文学评论家、学者和传记家。
母亲是Julia Prinsep Jackson Stephen。
父母亲在结婚前都曾有过一次婚姻,父亲与前妻有一個女儿Stella,母亲与前夫有三个孩子。
父母结合后又生下四个孩子:V anessa, Thoby, 伍尔夫和Adrian。
伍尔夫在家接受教育。
1895.5 母亲Julia去世,伍尔夫第一次精神崩溃。
1904年2月,伍尔夫的父亲去世。
5月,伍尔夫第二次精神崩溃,并试图跳窗自杀。
1904年末和Vanessa, Thoby, Adrian搬到布卢姆斯伯里的戈登广场46号(46 Gordon Square, Bloomsbury)。
12月14日,弗吉尼亚在《卫报》上第一次发表作品——一篇未署名的书评。
后出版了第一批散文,并开始经常性地为《时代文学增刊》(《Times Literary Supplement》)写书评,同时在一间在职成人夜校Morley College任教。
Thoby的‘Thursday Evenings’宣告布卢姆斯伯里组织(Bloomsbury Group)的成立,伍尔夫是其中的主将。
著名的布卢姆斯伯里团体——一个知识精英的沙龙,其核心成员有:作家伦纳德·伍尔夫(弗吉尼亚的丈夫),艺术批评家克莱夫·贝尔(范妮莎的丈夫),传记作家利顿·斯特雷奇,文学批评家德斯蒙德·麦卡锡,经济学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画家邓肯·格兰特,艺术批评家罗杰·弗莱,作家福斯特。
【VirginiaWoolf】弗吉尼亚·伍尔芙意识流的一生英国邦利弗吉尼亚·伍尔芙(Virginia Woolf),许多人因为电影《时时刻刻》而了解她,诞生了三位影后级人物、奥斯卡金像奖。
原著作者为迈克尔·坎宁安(Michael Cunningham),是介绍不同时期、不同地方女性生活状况的小说,其中一位就是弗吉尼亚·伍尔芙。
该书不仅登上了《纽约时报》畅销书榜,同时获得“普利策小说奖”和“笔会/福克纳奖”的双项殊荣。
究竟是一位什么样的人物,使得根据她的故事而创作的电影及小说都能大获成功呢?弗吉尼亚·伍尔芙简介弗吉尼亚·伍尔芙生于1882年,死于1941年。
英国女作家、文学批评家和文学理论家,意识流文学代表人物,被誉为二十世纪现代主义与女性主义的先锋,也是在中国享有盛誉的英国五位女作家之一。
她的第一部小说为《远航》,知名小说包括《达洛维夫人》、《到灯塔去》,1941年完成她的最后一部作品《幕间》,随后自杀。
遗作《幕间》由她丈夫伦纳德整理并出版。
伍尔芙所受的赞誉爱德华·摩根·福斯特(E. M. Forster)称她将英语“朝着光明的方向推进了一小步”。
她革新了英语语言,尝试用意识流的写作方法,她同当时的詹姆斯·乔伊斯、法国的普鲁斯特等作家,把意识流文学推向世界,他们的出现成为了传统文学和现代文学的一个分水岭。
英国作家多丽丝·莱辛认为她在追求真理,但是追求真理的女作家当时并不被人理解。
弗吉尼亚虽然强调独特的女性意识,要求女性成为自己,但她并没有试图去营造一种纯粹的、封闭的、根植于所谓女性本质的女性主义诗学理论,相反,它呈现出开放的趋势。
有人曾这样描述她,“她的记忆有着隐秘的两面:一面澄明,一面黑暗;一面寒冷,一面温热;一面是创造,一面是毁灭;一面铺洒着天堂之火,一面燃烧着地狱之火。
”她终生为癫痫所困,她的精神崩溃令她显得神经质。
《夜行记》(弗吉尼亚·伍尔夫)夜行记○【英】弗吉尼亚·伍尔夫作者简介:弗吉尼亚·伍尔夫(Virginia Woolf,1882——1941),英国女作家。
主要作品有《出航》、《夜与日》、《到灯塔去》、《海浪》等。
选自《一世珍藏的130篇散文》我们一行人,来到至艾夫斯湾西侧一处名叫特雷韦尔的谷地一游。
在踏上归途之前,秋日的黄昏已经降临。
那一派海景,在暮色中依然清晰可辨,着实令人屏息凝眸,叹为观止。
巨大的岩崖,组成一排庄严宏伟的队列,直面夜空和大西洋的万顷碧波,巍然矗立,突入海面,像是怀有某种自觉的神圣使命,仿佛必须服从自太古洪荒时就降下的一道旨令。
时不时,远处一座灯塔射出一道金色的光芒,穿透雾霭,突然再现了岩崖的峥嵘。
这光景,足以说明天色已晚,而前面还有六七英里的路程,需要我们靠双脚步行回去。
而且,我们对这一地势毫不摸底,最好还是不离开大路,更为妥当。
果然,不出半小时,连脚下的白色路面都像雾气似的浮动起来,我们不得不一步一探地朝前走,仿佛要用脚来试试是否踩着了实地。
一个人影落到后面几码远处,晃了两晃,然后消失得踪影全无,就像被夜的黑水吞没了,而他的声音,听起来也像从万丈深渊下传来的一样。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我们行走时都挨得近近的,并且想用热烈欢畅的论辩来抵御黑暗,可我们的声音彼此听来都显得异样不自然,最充足的说理也显得软弱无力,不能令人信服。
我们的交谈在不觉之间滑向了那些适合幽暗阴郁场所的话题。
一阵阵,我们沉默无言。
这时,你身边走着的那个人影似乎在夜色中失去了存在。
只有你孑然一身踽踽而行,你感受到四周的黑暗咄咄逼人的压力,感受到你抗拒这重压的力量在逐渐减弱,感受到,你那副在地上往前移动的躯体与你的精神分离为二,而精神则飘飘摇摇离你远去,好似晕厥了一般。
甚至这条路也在身后离开了你,我们踩着(假如我可以用穿行白昼的田野时那种明朗确切的动作的词语来形容现在这种暧昧不明的动作)的是浩浩淼淼无径可寻的夜之海洋。
文学家伍尔芙的简介伍尔芙,英国女作家、文学批评家和文学理论家,意识流文学代表人物,被誉为二十世纪现代主义与女性主义的先锋。
下面是店铺搜集整理的文学家伍尔芙的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
文学家伍尔芙的简介艾德琳·弗吉尼亚·伍尔芙(Adeline Virginia Woolf,1882年1月25日-1941年3月28日),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她是伦敦文学界的核心人物,同时也是布卢姆茨伯里派(Bloomsbury Group)的成员之一。
最知名的小说包括《达洛维夫人》(Mrs. Dalloway)《到灯塔去》(To the Lighthouse)等。
弗吉尼亚·伍尔芙,生于1882年,英国伦敦肯辛顿人。
家庭为书香世家,父母都是著名的学者。
年幼时期,父母离异,15岁父母相继离世,成了孤儿,留下一堆的同父异母的哥哥,不幸被哥哥长期性奸,留下了黑暗的心理阴影,造成神志不清,经常企图自杀,童年的悲惨经历,奠定了伍尔夫是个什么样的人。
1897年无意在报刊上发表书评,一时大火,颇受好评,成为了学校的任教,小有名气。
1906年之后,陆陆续续结识了一批有才华、有思想的学术界的文化者,结识这些学者,让伍尔夫备受学习,渐渐的发展成一个文学艺术中心,著名的布卢姆斯伯里集团。
这个集团包括了家伦纳德·伍尔芙、艺术批评家克莱夫·贝尔、传记作家利顿·斯特雷奇文学艺术创作者等。
融入了这个集团的影响就决定了伍尔夫是个什么样的人。
伍尔夫渐渐打开心扉,融入正常人的世界,让她短暂的忘记童年不愉快的经历。
文学上的小成就使她变得自信,变得有思想,也收获了友谊。
让她深入了解平等自由的观念,也让她以后的作品更加精致埋下伏笔。
自1907年的伍尔夫开始创作《远航》到1927年的《到灯塔去》,期间伍尔夫拥有了婚姻,从最初作品到巅峰时期,伍尔夫性格依旧敏感,有评论者言“她的一生都在优雅和癫狂中游走。
”多次病发,多次企图自杀。
现代主义文学运动:维吉尼亚·伍尔夫和詹姆斯·乔伊斯的作品探究概述现代主义文学运动是20世纪初期至中期的一场文学革命,旨在颠覆传统文学风格和结构。
本文将重点探讨两位重要的现代主义作家,分别是英国作家维吉尼亚·伍尔夫和爱尔兰作家詹姆斯·乔伊斯。
通过分析他们的作品,我们将了解现代主义对文学创作的影响以及其独特的艺术表达方式。
维吉尼亚·伍尔夫(Virginia Woolf)生平背景维吉尼亚·伍尔夫是20世纪最重要的女性作家之一。
她于1882年出生在英国,并成长于一个知识分子家庭。
伍尔夫以其复杂而深入的内心独白、流畅的叙事风格以及对女性问题的关注而闻名。
代表作品•《到灯塔》(To the Lighthouse):这部小说被视为维吉尼亚·伍尔夫最杰出的作品之一。
通过描绘家庭和人际关系,伍尔夫在小说中呈现了时间的流逝、主观意识和回忆的主题。
•《女人的:四个信息》(A Room of One's Own):这本散文是一次对妇女独立性和创造力的探究。
伍尔夫提出妇女需要经济独立和无拘束的空间才能实现自己的潜力。
艺术特点•内心独白:伍尔夫运用内心独白技巧,将读者深入角色思想内部世界。
•流畅叙事:她善于使用流动叙事来呈现角色复杂的情感和思想过程。
•自省与反思:伍尔夫作品中常常倾注了她对社会、性别和艺术创作等问题的深入思考。
詹姆斯·乔伊斯(James Joyce)生平背景詹姆斯·乔伊斯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爱尔兰现代主义作家之一。
他于1882年出生于都柏林,以其令人难以捉摸而复杂多样化风格的作品闻名。
代表作品•《尤利西斯》(Ulysses):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小说之一。
乔伊斯通过对三个人物在一个典型的都柏林日子中的经历和思考的记录,重新构造了传统小说结构,并巧妙地融入史诗般的元素。
•《都柏林人》(Dubliners):这是一本短篇小说集,描述了爱尔兰人民的生活和困境。
探弗吉尼亚伍尔夫文学创作理论“双性同体”弗吉尼亚·伍尔夫(Virginia Woolf)是20世纪英国最重要的现代主义作家之一,她对文学的贡献不仅体现在她的作品本身,还体现在她的文学创作理论上。
她提出的“双性同体”概念对于理解她作品和女性文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双性同体”(Androgyny)一词源自希腊语,意为男女合一。
伍尔夫认为,性别是社会文化的构建,并非生理上的决定。
她主张要打破传统的性别二元对立,追求男女合而为一的精神状态。
她并非认为女性应仿效男性,而是认为男女之间应该有一种相互渗透的精神维度,即“双性同体”。
伍尔夫在《三个房间》一文中提出了“双性同体”的理论。
她说:“真正新的女性恰恰是‘男性化’的女人,而真正新的男人则是‘女性化’的男人。
”她希望文学作品能够超越性别限制,寻求一种在男女之间找到平衡的趋势。
在她看来,女性创作应该摆脱被动性别角色的限制,追求自由和独立;男性创作则需要拓展视野,关注内心世界和情感体验。
伍尔夫在她的小说《至灵之波》中充分展现了“双性同体”的概念。
小说中的主人公面临着内在的困惑和性别自我认同的追问。
她通过一种模糊的叙述方式,使人物的性别在文本中不再具有明确的界限,体现了“双性同体”的思想。
伍尔夫在《牡丹之家》中也运用了双性同体的思想,将男性和女性的意识融合在一起,展现了一个更加开放和包容的文学世界。
“双性同体”这一理论对于女性文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伍尔夫认为,女性文学应该摒弃传统男性中心主义的视角,找到自身的声音和表达方式。
她主张,女性作家应该更加关注内心的情感世界和个人的经验,而不是局限于社会的制约和规范。
这种独特的视角和创作方法为后来的女性作家提供了借鉴和启发。
弗吉尼亚·伍尔夫对文学创作理论的贡献不仅局限于她的作品本身,更体现在她提出的“双性同体”概念上。
她的这一理论使我们反思性别的二元对立,追求男女之间的平衡和联结,对于推动女性文学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