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经》【金匮真言论】看经典术语的严谨
- 格式:doc
- 大小:23.00 KB
- 文档页数:1
黄帝内经第四篇金匮真言论读后感(中英文版)英文文档:After reading "The Book of Huangdi Neijing: Chapter 4 - Jin Kui Zhen Lun", I was deeply impressed by the profound wisdom and knowledge contained within.This chapter highlights the importance of understanding the natural world and how it relates to human health and well-being.One of the key concepts discussed in this chapter is the importance of aligning one"s lifestyle and habits with the natural rhythm of the seasons.It emphasizes the significance of living in harmony with nature, as this is essential for maintaining good health.For example, it advises adjusting one"s diet and exercise routine according to the changing of the seasons to ensure balance within the body.Another aspect that stood out to me was the emphasis on preventative healthcare.The chapter emphasizes the importance of taking proactive steps to maintain good health, rather than waiting for diseases to manifest.This includes adopting a healthy lifestyle, maintaining a balanced diet, and engaging in regular exercise.Furthermore, "Jin Kui Zhen Lun" also discusses the importance of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methods used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It highlights the significance of observing and understanding the body"sresponses to illness, such as the color of the tongue, the pulse, and the overall appearance of the patient.Overall, this chapter of the Huangdi Neijing provides valuable insights into the principle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the importance of living in harmony with nature.It serves as a reminder of the importance of preventative healthcare and the need to adopt a holistic approach to maintaining good health.中文文档:读完《黄帝内经》第四篇《金匮真言论》,我深受其深刻智慧和知识的启发。
金匮真言论原文及注释
金匮真言论是中医学中的经典之一,由傅青主编,主要内容涵盖了诊断、治疗、预防等方面的知识。
以下是金匮真言论的原文及相应的注释:
原文:
1、病症加减,常有苦乐,搏坚降服,以成艰苦。
注释:病情的变化常常伴随着病人的苦乐之情,医生需要立足于病人实际情况,采取恰当的治疗方法,以取得艰苦之果。
2、万差之方,纷纭闇昧,诊必战心,无失天机。
注释:疾病的治疗方法繁多,有时难以确定正确的治疗方案,医生必须坚定决心,细心观察病情,捕捉到治疗的关键。
3、发干正气,抒泄里急,充塞关格,无立四极。
注释:治疗疾病应当注重增加人体的正气,排除内部的不适感,并保持各种腔隙通畅,以防止病情恶化。
4、万恶之源,存与虚极,便用此经,按之可诊。
注释:疾病的产生常常与生活中的不良因素有关,通过使用金匮真言论中的方法,医生能够准确诊断病情。
5、虚邪与实,代相表里,决战胜负,立决生死。
注释:疾病分为虚症和实症两类,医生需凭借丰富的经验和对病情的判断,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以期战胜病魔,保住患者的生命。
以上是金匮真言论的原文及注释,金匮真言论是中医学中的重要经典之一,对于医生诊断病情和制定治疗方案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黄帝内经·金匮真言论》读后感《黄帝内经·金匮真言论》是中医典籍中的重要篇章,它深入探讨了人体与自然的相互关系,强调了阴阳五行理论在维护健康和疾病治疗中的重要性。
在阅读这篇经典的过程中,我深感其博大精深,不仅对人体生理、病理有独到的见解,还对如何顺应自然、调养身心有着丰富的指导。
首先,我对文中提到的“天有八风,经有五风”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这里不仅指自然界的风,还涉及到人体内部的“风”,即疾病的产生与自然环境、气候变化有着密切的关联。
这也提示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关注气候变化,提前做好防护措施,以避免因外界环境变化而导致的疾病。
其次,我对“五脏应四时,各有收受”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人体五脏与四季气候相互呼应,每个脏腑在不同的季节都有其特定的保养方法。
例如,冬季是收藏的季节,不宜过度扰动阳气,否则来年春天可能出现鼻衄、颈项疾病等问题。
这使我意识到,顺应自然规律,合理调养身体,是保持健康的关键。
此外,《黄帝内经·金匮真言论》还强调了阴阳平衡的重要性。
人体内的阴阳必须保持平衡,一旦失衡,就可能导致各种疾病。
而要维护阴阳平衡,就需要顺应自然规律,合理饮食起居。
这使我意识到,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我们需要更多地关注自己的生活习惯,避免因过度劳累或不良习惯导致身体失衡。
最后,我对文中的治疗原则有了新的认识。
在治疗疾病时,不仅要针对症状进行对症治疗,还要从整体出发,调理身体内在的阴阳五行。
这使我更加尊重中医的诊疗方法,也更加理解中医为何强调“治未病”,即预防胜于治疗的原则。
总之,《黄帝内经·金匮真言论》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它不仅提供了对人体和疾病的独特见解,还为我们的健康提供了宝贵的指导。
在未来的生活中,我将更加注重养生之道,努力维护身体的阴阳平衡,以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
同时,我也将推荐身边的亲朋好友阅读这篇经典,让更多的人受益于中华医学的智慧和魅力。
徐文兵解读《黄帝内经·金匮真言论》第一讲徐文兵解读《黄帝内经·金匮真言论》第一讲(文稿)2009年10月11日星期日 21:582009-05-30在《中国之声》播出梁冬:重新发现中医太美,大家好,欢迎收听今天晚上的国学堂,现在很多朋友啊都定期收听,我们觉得非常的感激哦。
对面呢依然是厚朴中医学堂堂主徐文兵老师。
徐老师,您好。
徐文兵:梁冬好,听众朋友们大家好。
梁冬:哎,在过去的十几个礼拜里面噢我们已经分别讲了上古天真论和四气调神大论篇,噢。
徐文兵:我们用了半年的时间。
梁冬:没有吧~~徐文兵:去年十二月开始到现在都五月多了。
梁冬:哎呦,真是时光经不起过啊。
但是呢,我觉得非常充实。
非常非常充实,也非常感谢徐老师哈~徐文兵:我们用了半年,讲了黄帝内经的头两篇。
头一篇是上古天真,第二篇叫四气调神。
梁冬:对!本来呢今天我们要马上开始呢就是讲金匮真言论,就是第四篇。
徐文兵:本来应该按顺序讲,讲第三篇。
第三篇讲生气通天。
但这一篇呢我们先跳过去,因为这一篇呢主要讲阴阳。
阴阳呢我们就放在讲完四气~就是四季变化对人的影响之后我们再讲阴阳。
所以呢,今天我们就跳到第四篇讲。
第四篇的题目叫金匮真言论。
我讲过了,凡是带论,又是问答。
这个字呢,我们先破下题。
这个金匮,我们平常念这个匮念什么呢,匮乏的匮。
(是吗?是吗?)就这个字儿。
所以很多人就是不了解这个传统的文字或者不了解中医的话,经常把这个字儿念金匮(kuì)。
因为什么,我们经常买的一个补肾的药叫什么?金匮肾气丸。
所以很多人买药:我要那个金kuì肾气丸。
不对,在古代这个字呢发guì的音。
它和我们放衣服的那个柜子的柜,繁体字那个櫃子的櫃,一个木字边儿,它的右边就是这个匮乏的匮。
这个金匮,什么叫金匮,这是古代作为皇室储存最珍贵的经书的那个柜子。
这个~~我记得我在参观那个世纪坛那个博物馆,它里面有个柜子,贴了个标签叫金匮。
我一看,呦~跟我学的中医对上了。
《金匮真言论篇》第九讲《中国之声》播出时间:2009.07.25故曰:阴中有阴,阳中有阳。
平旦至日中,天之阳,阳中之阳也;日中至黄昏,天之阳,阳中之阴也;合夜至鸡鸣,天之阴,阴中之阴也,鸡鸣至平旦,天之阴,阴中之阳也。
故人亦应之。
梁冬:是的,重新发现,中医太美。
大家好!欢迎收听今天晚上的国学堂,我是梁冬梁某人,对面依然是厚朴中医学堂堂主徐文兵老师,徐老师您好!徐文兵:梁冬好,听众朋友们,大家好!梁冬:哎,我们废话少说,直接进入主题。
上一次我们讲到《素问〃金匮真言论篇第四》,今天呢我们要新开一段了,“故曰:阴中有阳”这一段,对不对?徐文兵:对。
金匮真言论的第一段我们讲完了。
第一段它主要讲的是春夏秋冬它容易刮什么风,然后容易导致什么病,然后怎么治,俞在什么地方。
梁冬:哦,说到此处呢,容我插一个小问题啊。
很多朋友呢夏天的时候喜欢吹风扇,那这个家里面晚上睡觉的时候,吹风扇,比如说不同方向吹来的风有没有差别呢?徐文兵:呵呵,古代没有风扇,就是自己摇个大蒲扇扇。
这个就是比较柔和的人造风,比较舒服。
那老百姓古代没有电风扇呢,但是老百姓有个说法叫“最忌讳吹穿堂风”,是不是?你听说过这种说法吗?梁冬:对、对、对。
徐文兵:为什么穿堂风不好呢?对流特别强。
我们现在都买住宅,就是南北通透。
梁冬:对,板儿楼嘛。
徐文兵:对,板儿楼。
板儿楼就是很时兴的这种样式,就是一开窗,空气一对流,风特别大。
这种风特别大的,什么意思呢?穿透力强,携带能量或者信息也强。
当人睡着了以后,我讲过人的卫气——就是保卫自己的那个气——就缩回到体内了,就是说人呢气就比较弱,你再吹着风,就特别容易得病。
所以我们很多人就是小孩子晚上睡觉蹬被子,早上起来清鼻涕就出来了,有的嗓子开始疼,有的还发烧。
也有些大人睡着以后就是吹风着凉,有的人会出现身体局部的麻痹,有的人就会出现眼睛啊眼皮跳,还有人比较严重的就是面瘫。
所以睡着了以后啊吹那个风就叫贼风。
梁冬:还是很危险的。
金匮真言论原文及注释摘要:一、引言二、金匮真言论原文三、金匮真言论注释四、金匮真言论对中医理论的贡献五、结论正文:一、引言金匮真言论是《黄帝内经》中的重要篇章,主要讲述了疾病与自然环境、人体脏腑的关系,以及四时气候对五脏六腑的影响。
这篇文章通过问答的形式,由黄帝向岐伯请教,探讨了中医理论中的一些核心问题。
二、金匮真言论原文原文分为五个部分,分别是:1.八风发邪,以为经风,触五脏,邪气发病。
2.春胜长夏,长夏胜冬,冬胜夏,夏胜秋,秋胜春,所谓四时之胜也。
3.东风生于春,病在肝,俞在颈项;南风生于夏,病在心,俞在胸胁;西风生于秋,病在肺,俞在肩背;北风生于冬,病在肾,俞在腰股;中央为土,病在脾,俞在脊。
4.春气者病在头,夏气者病在脏,秋气者病在肩背,冬气者病在四肢。
5.春善病鼽衄,仲夏善病胸胁,长夏善病洞泄寒中,秋善病风疟,冬善病痹厥。
三、金匮真言论注释1.八风发邪,以为经风,触五脏,邪气发病:八风是指自然界中的八方之风,风邪侵袭人体,进入经脉,导致五脏受到伤害,从而引发疾病。
2.春胜长夏,长夏胜冬,冬胜夏,夏胜秋,秋胜春,所谓四时之胜也:这里讲述了四季之间的相生相克关系,表明了春、夏、秋、冬四季的更替和相互制约。
3.东风生于春,病在肝,俞在颈项;南风生于夏,病在心,俞在胸胁;西风生于秋,病在肺,俞在肩背;北风生于冬,病在肾,俞在腰股;中央为土,病在脾,俞在脊:这段描述了不同季节的风邪侵入人体脏腑的情况,以及五脏与俞穴的对应关系。
4.春气者病在头,夏气者病在脏,秋气者病在肩背,冬气者病在四肢:这里讲述了四季气候对人体的影响,以及脏腑与四肢的关系。
5.春善病鼽衄,仲夏善病胸胁,长夏善病洞泄寒中,秋善病风疟,冬善病痹厥:这段描述了四季常见疾病的发病情况。
四、金匮真言论对中医理论的贡献金匮真言论系统地阐述了中医理论中疾病与自然环境、人体脏腑的关系,以及四季气候对五脏六腑的影响。
这篇文章对中医理论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后世中医诊断和治疗疾病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黄帝内经》读书心得体会《黄帝内经金匮真言论》云:东风生于春,病在肝,俞在颈项;南风生于夏,病在心,俞在胸胁;西风生于秋,病在肺,俞在肩背;北风生于冬,病在肾,俞在腰股;中央为土,病在脾,俞在脊。
这只是经典中的一小段,我把自己平时读经典后,运用经典的几个病案写出来,与您一同分享,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有一天,我的一个同事过来找我针灸治疗颈椎病,因为以前脖子疼痛,用二针就能明显减轻,有时一针就可以了,今天又来了,说昨天科室有个事挺气人的,领导安排给他做,又没地方发泄,实在不想接那个活儿,晚上想着这事,没睡好,早上起来,颈椎部位疼痛,头晕不适。
因为我很了解我的同事,平时蛮有性格的,脾气较大,又急躁,听他说完,心里明白了他的颈椎病是因为肝郁化火,想起内经的原话:东风生于春,病在肝,俞在颈项。
针刺肝经原穴太冲,用泻法,1分钟后拔针,头晕颈痛消失。
省公安厅一领导,上班期间办公室突然感觉心好像要跳出来了,很难受,自己摸脉,每分钟接近150次,持续了近30分钟,打电话咨询该怎么办?问起病因,说最近因为国庆60周年庆,因安保工作方面的问题,工作压力大,自己火气很大,经常对下属发脾气。
我比较了解我的朋友,要他平躺在床上,用手重按左手内关穴处,他照做了,开始压上去疼痛难耐,很想放弃,电话中一再嘱咐直压到内关穴处无疼痛为止。
20分钟后电话告知心跳如常。
这也是来自于学习经典的体会,内经原文:南风生于夏,病在心,俞在胸胁;选手厥阴心包经内关穴,指压治疗,疗效确实令人感到惊奇。
如果病人没经验的,肯定会急诊叫120送去医院,其实这也是中医针灸在急诊临床应用的典型案例。
一从事药材生意的病人,广州人,在北京做生意,因为肩背疼痛近1月,在北京协和医院照片,MR检查,均未见异常,局部打封闭,贴膏药有用了,也做了局部推拿按摩,未见改善。
回广州后约出来吃晚饭,餐桌上见患者咳嗽,流涕,很狼狈的样子,连声说对不起,他夫人说感冒很长时间了,把他嘴上的烟拿掉,还暗示要我告诉他抽烟会加重咳嗽。
【黄帝内经】素问·第四篇金匮真言论▲《黄帝内经》分《灵枢》、《素问》两部分,是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其余三者为《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
《黄帝内经》是一本综合性的医书,在黄老道家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病症”、“诊法”、“论治”及“养生学”、“运气学”等学说,从整体观上来论述医学,呈现了自然、生物、心理、社会“整体医学模式”(另据现代学者考证,认为今本中的黄老道家痕迹是隋唐时期的道士王冰窜入)。
其基本素材来源于中国古人对生命现象的长期观察、大量的临床实践以及简单的解剖学知识。
《黄帝内经》奠定了人体生理、病理、诊断以及治疗的认识基础,是中国影响极大的一部医学著作,被称为医之始祖。
金匮真言论篇原文和白话文翻译:【原文】黄帝问曰:天有八风,经有五风,何谓?岐伯对曰:八风发邪以为经风,触五脏,邪气发病。
所谓得四时之胜者,春胜长夏,长夏胜冬,冬胜夏,夏胜秋,秋胜春,所谓四时之胜也。
【翻译】黄帝问道:自然界有八风,人的经脉病变又有五风的说法,这是怎麽回事呢?歧伯答说:自然界的八风是外部的致病邪气,他侵犯经脉,产生经脉的风病,风邪还会继续经脉而侵害五脏,使五脏发生病变。
一年的四个季节,有相克的关系,如春胜长夏,长夏胜冬,冬胜夏,夏胜秋,冬胜春,某个季节出现了克制它的季节气候,这就是所谓四时相胜。
【原文】东风生于春,病在肝,俞在颈项;南风生于夏,病在心,俞在胸肋;西风生于秋,病在肺,俞在肩背;北风生于冬,病在肾,俞在腰股;中央为土,病在脾,俞在脊。
【翻译】东风生于春季,病多发生在肝,肝的经气输注于颈项。
南风生于夏季,病多发生于心,心的经气输注于胸胁。
西风生于秋季,病多发生在肺,肺的经气输注于肩背。
北风生于冬季,病多发生在肾,肾的经气输注于腰股。
长夏季节和中央的方位属于土,病多发生在脾,脾的经气输注于脊。
黄帝内经】《金匮真言论篇》第七讲《中国之声》播出时间:2009.07.11经文:秋善病风疟,冬善病痹厥。
故冬不按蹻,春不鼽衄,春不病颈项,仲夏不病胸胁,长夏不病洞泄寒中,秋不病风疟,冬不病痹厥,飧泄,而汗出也。
梁冬:是的,重新发现,中医太美。
欢迎大家收听今天晚上的国学堂。
依然是有请厚朴中医学堂堂主徐文兵老师和我们一起来分享《素问•金匮真言论篇第四》。
徐老师好!徐文兵:梁冬好,听众朋友们,大家好!梁冬:我们事不宜迟,话说啊在上一期呢我们讲到了“长夏善病洞泄寒中”,稍事复习一下这句话。
徐文兵:上期结尾的时候我们讲了这个医生的气和病人的气,谁压倒谁?梁冬:啊,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
徐文兵:有的朋友在博客里留言说,你说的是不是有点儿太玄了?其实大家可以看一下历史上的一些医生的传记。
汉朝有个名医叫郭玉,这在史书上有他的传。
梁冬:哪个y u呀?徐文兵:玉石的玉,这个人啊是一个医疗技术非常高明的一个大夫,但是当时的皇上就发现一个问题,就是这个人给普通老百姓看病效果特别好,可是这个人邀请他给一些达官贵人、王公贵族看病效果就差强人意,后来还发现一个更有趣儿的,就是当这些王公贵族穿上平民百姓的服装,因为汉朝它也有等级的,穿衣服的颜色、质量都不一样,当这些王公贵族穿上普通老百姓的衣服来找他看病以后疗效又特别好,这个皇帝就问郭玉说怎么回事儿,郭玉回答了几句话非常精彩,他就说:“医者意也。
”这句话是郭玉说的,你以前可能听说过这句话。
梁冬:对,但我以为就是易经的易嘛。
徐文兵:“医者意也”。
梁冬:意味的意?徐文兵:意思的意。
这是郭玉说的,他说我们,这句话怎么理解啊,就是现在的医生是用自己的理性的思维去看病的,那巫靠什么看病?梁冬:意念。
徐文兵:巫,巫可不是意念。
巫的层次要高,巫者神也。
巫是用那种先天赋予那种神灵的本能去感知一些东西。
作为医生呢比巫的层次要低一级,他说了一句话叫“医者意也”,这个后天的意识就会受到你所处的这种俗事的很多的东西的干扰和影响。
《黄帝内经》的读书笔记《黄帝内经》的读书笔记1《黄帝内经》金匮真言论篇第四,原文:故冬不按跷,春不鼽衄,春不病颈项,仲夏不病胸胁,长夏不病洞泄寒中,秋不病风疟,冬不病痹厥,飧泄,而汗出也。
感悟:冬天是个阳气潜藏的季节,不宜过度扰动阳气。
过度扰动筋骨的活动,达到大汗淋漓的程度,就是过度扰动阳气。
比如说,到了冬天的晚上,有些人练长跑、跳劲爆的广场舞、在健身房暴走等等,以致达到大汗的程度,是对身体健康不利的。
其实其他三个季节,在晚上还要剧烈运动,也是沒有好处的,因为一日之中的晚上,相当于一年的冬天,阳气也是收藏的,应该无扰乎阳,晚上的剧烈运动属于以妄为常。
按跷,就是按摩导引活动或者运动。
本来,按跷是好事,是有利于身体健康的。
但是,冬天过度的按跷,以致汗出,达到这个程度了,就不好了,汗出,就是扰动了阳气,偶尔一次,倒也沒什么,但反复汗出,肯定不利于健康。
由此,我想到了,冬天过度的保暖,达到大汗而出的程度,还有,冬天进行汗蒸,使人大汗淋漓,同样是扰动了阳气。
扰动了阳气会怎样呢?来年春天就可能发生鼻子出血和颈项部位的疾病,夏天就可能发生胸胁部位的疾患,长夏就可能发生里寒泄泻的疾病,秋天就可能发生风疟,而再至冬天就有有可能发生四肢僵硬的'痹症、寒厥症,泄泻和汗出过多的疾病。
这些都是冬不藏阳造成的。
冬不藏阳,未必即时发病,但由此种下的病根,一有条件,人体就会出现上述疾患。
所以说啊,冬天要适量运动,以微汗为好。
宜去寒就温,就温就不是过度保暖,正所谓酒要微醉,花要半开,达到中的程度,是最好的了。
《黄帝内经》的读书笔记2说是读《黄帝内经》,可实际上自己并不是读原文,而是看了北京厚朴堂堂主徐文兵老师在电视里讲《黄帝内经》的节目,然后又读了几本根据这个节目录制下的《对话录》,感到深受启发。
养生的文章有很多,道理大家都知道,我只能把自己印象最深的几点写下,希望能对同学们有所帮助。
1、顺应天时,顺应四季生命是智慧的,人体充满奥秘。
《黄帝内经》第四篇:金匮真言论《黄帝内经》第四篇:金匮真言论金匮,用金子制成的柜子。
这里是指古代帝王收藏珍贵文献和书籍的地方;真言,真切而重要的言论,也就是高深而重要的科学理论。
由于本篇重点阐发“四时五脏阴阳”理论的重要篇章,应当重视、也值得珍藏,故篇名为“金匮真言论”黄帝问曰:天有八风,经有五风,何谓?岐伯对曰:八风发邪,以为经风,触五脏,邪气发病。
所谓得四时之胜者,春胜长夏,长夏胜冬,冬胜夏,夏胜秋,秋胜春,所谓四时之胜也。
东风胜于春,病在肝,俞在颈项;南风生于夏,病在心,俞在胸胁;西风生于秋,病在肺,俞在肩背;北风生于冬,病在肾,俞在腰股;中央为土,病在脾,俞在脊。
故春气者病在头,夏气者病在脏,秋气者病在肩背,冬气者病在四肢。
故春善病鼽衄,促夏善病胸胁,长夏善病洞泄寒中,秋善病风疟,冬善病在痹厥。
故冬不按蹻,春不鼽衄;春不病颈项,仲夏不病胸肋;长夏不病洞泄寒中,秋不病风疟,冬不病痹厥,飧泄而汗出也。
夫精者,身之本也。
故藏于精者,春不病温。
夏暑汗不出者,秋成风疟,此平人脉法也。
黄帝问道:自然界的气候有八风的异常,人体的经脉受邪有五风的病变,这是怎么回事呢?岐伯回答说:八风变化过度,成为致病因素侵犯人体后,首先进入经脉,再通过经脉进一步深入,而触动五脏,于是发生疾病。
一年四时的气候之间有相胜的关系,如春气能胜长夏气,长夏气能胜冬气,夏气能胜秋气,秋气能胜春气,这就是一年四时之气相胜的情况。
东风常发生在春季,最容易引起肝脏生病,而肝脏的气血盛衰情况,常在颈项部位反映出来;南风常发生在夏季,最容易引起心脏生病,而心脏的气血盛衰情况,常在胸胁部位反映出来;西风常发生在秋季,最容易引起肺脏生病,而肺脏的气血盛衰情况,常在肩背部位反映出来;北风常发生在冬季,最容易引起肾脏生病,而肾脏的气血盛衰情况,常在腰及大腿根部位反映出来;长夏季在春夏与秋冬四季的中间,也就是夏季最后的一个月---六月,这个季节在五行中属土,最容易引起脾脏的气血盛衰,常在脊背部的腧穴上反映出来。
精读黄帝内经金匮真言论篇第四■原文【 XJ】金匮真言论真是太重要了,它把人与自然的关系,特别是五脏六腑与自然的关系,做了形象而精确的表述,因而,我实在不忍心把这一节分成两部分来做精读,也正因为如此,本节的内容比较多,希望网友们能静下心来,认真研读。
精读黄帝内经金匮真言论篇第四黄帝问曰:天有八风,经有五风,何谓?岐伯对曰:八风发邪以为经风,触五脏,邪气发病。
所谓得四时之胜者,春胜长夏,长夏胜冬,冬胜夏,夏胜秋,秋胜春,所谓四时之胜也。
东风生于春,病在肝,俞在颈项;南风生于夏,病在心,俞在胸胁;西风生于秋,病在肺,俞在肩背;北风生于冬,病在肾,俞在腰股,中央为土,病在脾,俞在脊。
故春气者,病在头;夏气者,病在脏;秋气者,病在肩背;冬气者,病在四肢。
故春善病鼽衄,仲夏善病胸胁,长夏善病洞泄寒中,秋善病风疟,冬善病痹厥。
故冬不按蹻,春不鼽衄;春不病颈项,仲夏不病胸肋;长夏不病洞泄寒中,秋不病风疟,冬不病痹厥,飧泄而汗出也。
夫精者,身之本也。
故藏于精者,春不病温。
夏暑汗不出者,秋成风疟,此平人脉法也。
故曰:阴中有阴,阳中有阳。
平旦至日中,天之阳,阳中之阳也;日中至黄昏,天之阳,阳中之阴也;合夜至鸡鸣,天之阴,阴中之阴也;鸡鸣至平旦,天之阴,阴中之阳也。
故人亦应之,夫言人之阴阳,则外为阳,内为阴。
言人身之阴阳,则背为阳,腹为阴。
言人身之脏腑中阴阳,则脏者为阴,腑者为阳。
肝心脾肺肾五脏皆为阴,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腑皆为阳。
所以欲知阴中之阴,阳中之阳者,何也?为冬病在阴,夏病在阳,春病在阴,秋病在阳,皆视其所在,为施针石也。
故背为阳,阳中之阳心也;背为阳,阳中之阴肺也;腹为阴,阴中之阴肾也,阴中之阳肝也;腹为阴,阴中之至阴脾也。
此皆阴阳表里,内外雌雄,相输应也。
故以应天之阴阳也。
帝曰:五脏应四时,各有收受乎?岐伯曰:有。
东方青色,入通于肝,开窍于目,藏精于肝。
其病发惊骇,其味酸,其类草木,其畜鸡,其谷麦,其应四时,上为岁星,是以春气在头也。
禅解《黄帝内经》素问第四篇:金匮真言论【原文】黄帝问曰:天有八风,经有五风,何谓?岐伯对曰:八风发邪以为经风,触五脏,邪气发病。
所谓得四时之胜者,春胜长夏,长夏胜冬,冬胜夏,夏胜秋,秋胜春,所谓四时之胜也。
【表意】黄帝问:天有八种风气,而人的经络受到邪气侵犯时,却有五种风性,为什么这么说呢?岐伯回答说:自然界的八种风气触犯人的经络,产生经络的气变之邪,因邪气的不同性质而影响其所对应的五脏,所以经络可以产生五种邪气引发疾病。
所谓得四时之胜,就是说春气克长夏之气,长夏之气克冬气,冬气克夏气,夏气胜秋气,也就是说四时之胜。
【内义】太极内分,可二可三以至于九。
八风以八分为论,五风以五分为论。
八分为外在最全者,如树之叶,在表;六分与经络配应,如树之枝,在中;五分与五脏配应,如树之干,在里。
五气相克相胜,是道义的本然。
相克,非如金斧砍折树木,乃如夫妻,夫制妻、妻承夫,妻应其夫之意。
夫强则妻承应费力、终力弱而病;夫弱则制妻不利、妻反侮夫。
【禅解】天有八风,是太极八分之说,为乾坤震巽离坎兑艮。
天八地五之应,就是震巽应木为东风、兑乾应金为西风、艮坤应土为中、离应火为南风、坎应水为北风。
人之经络为六分系统,五生六,六气源于五行、终归于五行所属。
少阳相火,源于胆与三焦之和;阳明燥金,源于胃大肠之和;太阳寒水,源于小肠大肠之和;厥阴风木,源于心包肝之和;少阴君火,源于心肾之和;太阴湿土,源于脾肺之和。
天之八风乘人体阳虚而感应经络,经络气乱而产生邪气,以五行分类邪气性质,则邪气也就有了五分之说。
天之八风触及经络,如果是在春季,则经络产生木性邪气克土而引发脾病,脾病为标、肝病为本;如果是在长夏,则经络产生土性邪气克水而引发肾病,肾病为标、脾病为本;如果是在冬季,则经络产生水性邪气克火而引发心病,心病为标、肾病为本;如果是在夏季,则经络产生火性邪气克金而引发肺病,肺病为标、心病为本;如果是在秋季,则经络产生金性邪气克木而引发肝病,肝病为标、肺病为本。
关于《黄帝内经》对医德的论述医者仁心,作为一名医生,不但要有精湛的技术,同时也要有高尚的道德品质,两者都非常重要。
"善言人者,必有厌于己","验于己而发蒙解惑"(《举痛论》),就是《素问》中集中表现出的医德信条。
它规定为医必须具备"四德",即一要了解自然界的变化规律及其与人的关系;二要掌握脏腑生理病理,正确使用针刺、方药等治疗手段;三要全面了解病人的社会、生活、精神、体质状况;四要审察色脉的变化。
为医首先要谦虚谨慎,礼义待人。
黄帝、岐伯、雷公是《黄帝内经》中的"圣人"、"真人"、"至人"、"贤人"的代表;他们在谈医之中处处表现出的自谦和敬重对方的医德学精神,也正是古代众多医家道德形象的化身。
名高位极的黄帝能屈尊下问曰:"不知其所谓也?"(《六节脏象论》)不知为不知,求知之态度真切;学问渊博的岐伯就恭敬回答说:"昭乎哉问也,请遂言之。
"(同上)有知而自谦,礼人之言语动情。
善医的雷公在谈到医道时的一段话,则更深刻地刻划出了一个真正有知识的医者那种虚怀若谷的大家形象。
他认为自己对医学的道理还"诵而未能解,解而未能别,别而未能明,明而未能彰"(《著至教论》),连用四个"未"字,谦虚之貌跃然眼前。
接着又表态说:"愿得受树天之度…上通神农,著至教疑(拟)于二皇"(同上),还要不断学习,掌握完备的医学知识,最终要向神农、伏羲二皇的水平高度去努力。
为医若能如是,"文人相轻"之风不就代之以"文人相亲"了吗?更值得褒奖的是,古人还把医学知识看作是社会的财富,认为"医道论篇,可传后世,可以为宝"(同上),提倡把医学知识写成书传给后人,作为人类战胜疾病的法宝。
金匮真言论原文及注释摘要:一、金匮真言论的背景和意义二、金匮真言论的内容概述三、金匮真言论的具体理论四、金匮真言论的临床应用五、金匮真言论的现代价值正文:金匮真言论是《黄帝内经》中的一篇重要篇章,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篇经典之作主要阐述了五脏应四时、疾病发生的原理以及治疗方法。
一、金匮真言论的背景和意义金匮真言论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是当时医学发展的重要成果。
这篇文章的主要作者是岐伯,他是黄帝时期的一位著名医学家。
金匮真言论的命名寓意着这篇论文的价值珍贵,需要用金属制成的藏书柜来保存。
二、金匮真言论的内容概述金匮真言论主要讲述了以下内容:1.阐明了四时气候和五脏的对应关系,以及各类季节性疾病的发生。
2.介绍了一日之中各个时段以及人体各个部位的阴阳关系,说明阴阳学说在医学上的作用。
3.论述人体、四时、五行、五色、五味、五音等之间的联系和对应情况。
三、金匮真言论的具体理论金匮真言论提出了五脏应四时的理论,即五脏与自然界的四时气候有密切联系。
这一理论主要包括:1.东风生于春,病在肝,俞在颈项。
2.南风生于夏,病在心,俞在胸胁。
3.西风生于秋,病在肺,俞在肩背。
4.北风生于冬,病在肾,俞在腰股。
5.中央为土,病在脾,俞在脊。
此外,金匮真言论还论述了疾病的发生与防治方法。
它认为,八风发邪,以为经风,触五脏,邪气发病。
因此,要预防疾病,就需要顺应四时之气,调整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
四、金匮真言论的临床应用金匮真言论的理论在临床应用中具有很高的指导价值。
医生可以根据患者的病症和脏腑功能,结合四时气候和五行理论,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五、金匮真言论的现代价值虽然金匮真言论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但它的理论和观念至今仍具有很高的现代价值。
在现代医学领域,金匮真言论的理论被广泛应用于中医诊断和治疗,为现代医学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
中医经典阅读优秀文章展——浅谈《黄帝内经》中的传统医德“医学道德(简称医德)”是与医疗活动相联系的道德,它是在医务活动的实践基础上形成的,是社会一般道德在特殊领域内的具体表现,是调整医务人员和病人之间、医务人员之间、医务人员和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准则和规范的总和。
《内经》是我国第一部有专门论述医学伦理道德内容的医书,关于医生的个人修养、社会责任、业务素养等方面都有明确的记载,开创了医学道德之先河。
本文旨在梳理《内经》中的传统医德,使人类长期发展起来的优良传统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发扬光大。
1医德的基本原则1.1天人合一,尊生贵人《素问·宝命全形论》提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
”人来源于自然界,人与自然是同质同源的,《内经》从医学的角度提出“天人合一”的观念。
自古人们称医为“仁术”,“天复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素问·宝命全形论》),强调医生需要重视生命的珍贵。
尊生贵人的思想,为医生的道德规定了价值取向。
1.2仁爱慈心,救死扶伤《内经》一向强调医生要有良好的医德,高尚的医风修养,行医要有明确目的。
《灵枢·师传》指出:学医是为了“上以治民,下以治身,使百姓无病,上下和亲,德泽下流,子孙无忧,传于后世,无有终时”,既有救死扶伤的仁爱精神,以活人为主,誓愿普救含灵之苦;又体现了要使高深医学道理发扬光大,流传后世的高尚医风。
2医德的行为规范医学道德规范是指在一定社会的医学实践中,依据医德原则、医德理论、和医疗过程中人们相互关系的实际需要而制定的医务人员行为准则。
它既是社会对医务人员行为的基本要求,也是衡量医务人员道德水平的标准。
2.1医术精湛,学识渊博高尚的医德为医术的提高注入动力,精湛的医术是高尚医德的具体体现。
医德与医术并在,不仅是为医之道,也是习医之道。
《内经》要求医生必须具备渊博的知识和精湛的医疗技能,《素问·著至教论》说:“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
【黄帝内经:非其人勿教,非其真勿授,是谓得道】《黄帝内经·素问·金匮真言论篇第四》有句对话:“故善为脉者,谨察五藏六府,一逆一从,阴阳表里雌雄之纪,藏之心意,合心于精,非其人勿教,非其真勿授,是谓得道。
”类似“非其人勿教,非其真勿授”的言语,在《黄帝内经》中有好几处,历代注解解释或语言晦涩,或以词解词,总未能解释清楚。
如杨上善《太素·阴阳杂说》注解为:“观人所能,妙知声色之情,可使瞻声察色,诸如是等,谓其人也。
”张介宾在《类经三卷·藏象类四》注为:“不得贤智而教之,适足以害道;不得真人而授之,适足以乱真。
在《黄帝内经·素问·气交变大论第六十九》“黄帝问曰:五运更治,上应天期,阴阳往复,寒暑迎随,真邪相薄,内外分离,六经波荡,五气倾移,太过不及,专胜兼并,愿言其始,而有常名,可得闻乎?岐伯稽首再拜对曰:昭乎哉问也!是明道也。
此上帝所贵,先师传之,臣虽不敏,往闻其旨。
帝曰:余闻得其人不教,是谓失道,传非其人,慢泄天宝。
余诚菲德,未足以受至道;然而众子哀其不终,愿夫子保于无穷,流于无极,余司其事,则而行之,奈何?岐伯曰:请遂言之也。
上经曰:夫道者,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此之谓也。
”何为(医)道,内经说的很清楚了,医学这个学问呀,是个上知天问,下知地理,中知人事的天人合一的学问。
张介宾在《类经三十四卷·运气类十》是这样解释的:“道者,天地万物之所由,故曰至道。
惟圣人知之,故能合于道。
今人守之,故可不失道。
然古今相传,惟圣人乃知圣人,而道统之传自有其真,故传道非难而得人为难。
得而不教,则失其人;非人而教,则失其道,均可惜也。
”张介宾解释半天,反而让语言更加晦涩,言辞不知所云。
张志聪《素问集注》这样解释:“色脉者,上帝之所贵也,故非学道之人勿教,非真诚之人勿传。
至真之言,犹藏之金匮,而庸人不易得也。
”解说的更玄了。
在《黄帝内经·灵枢·官能篇第七十三》有两段关于得其人乃传的对话,今前后文一起看看:“黄帝问于岐伯日余闻九针于夫子,众多矣不可胜数,余推而论之,以为一纪。
《内经》【金匮真言论】看经典术语的严谨
【内經】故曰:陰中有陰,陽中有陽。
平旦至日中,天之陽,陽中之陽也;日中至黃昏,天
之陽,陽中之陰也;合夜至雞鳴,天之陰,陰中之陰也;雞鳴至平旦,天之陰,陰中之陽也。
----------------从上面一段话中的四个术语:平旦、日中、黄昏(合夜)、鸡鸣。
在今天
的解释出现诸多的类别。
《内经》中的准确意思依个人体会如图所示:平旦:是卯时中,即
早上六点正。
也可这样理解下:日出地平线,旦者,以象形而言太阳自地平线上,“日”在“一”上,平者水平之谓。
古人用字表义非常严格,旦与日虽同指太阳,但是两种意思,不
能混谈。
日中:即太阳在一日当中,即午时之正,中午12点。
午时是中午11--13点,但日中则是
12点正,日中和午时是两种意思不能混为一谈。
黄昏:太阳下山之象,日落地平线则昏。
意指酉时,天地闭合,正式进入夜晚,酉时正是合夜,即18点正,合夜和黄昏有所区别,黄昏的意思指酉时17--19点的范围,而合夜则是酉
时中,两种意思。
鸡鸣:在农村的朋友留意下会见到雄鸡在子时之后就会鸣叫,鸡鸣的解释古今各家学派较多
不同意见。
参照图示及对照《内经》原文所要表述的意思,不难看出此句中的鸡鸣是指子时正。
(引:一些老雄鸡的报时是非常准确的,它的报点往往初啼刚好是时辰交接刻【农历交
接刻】,如丑时1点正叫第一啼,接下叫二三啼,或寅时3点正现第一啼,接下还会啼几声,
有兴趣的朋友可多留意观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