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卡农简介

卡农简介

卡农简介

卡农是一种音乐谱曲技法。卡农的所有声部虽然都模仿一个声部,

但不同高度的声部依一定间隔进入,造成一种此起彼伏,连绵不断

的效果,轮唱也是一种卡农。在卡农中,最先出现的旋律是导句,

以后模仿的是答句。根据各声部高度不同的音程差,可分为同度卡农,五度卡农,四度卡农等;根据间隔的时间长短,可分为一小节

卡农,两小节卡农等;此外还有伴奏卡农,转位卡农,逆行卡农,

反行卡农等各种手法。

在卡农中最广泛为现代人所知的是约翰·巴哈贝尔创作的《为三把小提琴和通奏低音创作的D大调卡农和吉格舞曲》。通常人们更多的关注作品的第一部分卡农,并简称为《D大调卡农》。音乐家帕

海贝尔是当时在德国J·S·巴赫出现以前最著名的管风琴演奏家,他有大量的管风琴作品。他与J·S·巴赫的父亲私交甚好,是巴

赫姐姐的教父,他是巴赫哥哥的老师,而巴赫的音乐启蒙来自于他的这位哥哥,所以帕海贝尔也能算是“音乐之父”J·S·巴赫的师祖。

《卡农》最原始的版本今天已无缘听到,但后世名家的不断演绎却不时推出《卡农》的绝美乐章。

许多交响作品里都会用《卡农》的技巧部分,比如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巴赫的《五首卡农变奏曲》等。1966年的维也纳音乐

节上,大指挥家卡拉扬带来的《卡农》版本加入了一把小提琴。

今天我们展示的是最熟悉的卡农作品乃是帕赫贝尔的《D大调卡农》,也称作《帕赫贝尔的卡农》。此曲一般的演奏法是以大提琴启奏,三把小提琴间隔八拍先后加入。小提琴全部拉奏完全相同旋律,前后仅三段不同的旋律,每段仅两小节的旋律供重复拉奏;大提琴从头到尾也仅有两小节,重复达二十八次之多。这段音乐虽然不断回旋往复,但其旋律之美不让人觉得单调,反而感觉动听悦耳。

音乐赏析-从听卡农钢琴曲谈音乐的魔力

题目:从听卡农钢琴曲谈音乐的魔力 【摘要】:好的音乐是拥有引人入胜的魔力,本文从一首名为《卡农》的钢琴曲出发,局部上解读音乐带给人从人生,爱情,成长,时间价值方面的不同感受。 【关键词】:音乐;卡农;人生;魔力 前言 音乐无须懂,它不具有空间造型性,也不是类似于语言的声音符号。但每个人对听到音乐选旋律都有他不同却又独特的见解和感受。就算是同一首曲子,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心情,也能听出截然不同的味道和感情。 大乐豪瓦格纳说:音乐所表现的东西是永恒的、无限的和理想的;它表现的不是某一个个人在某种状态下的激情、爱欲、郁闷,而是激情本身、爱欲本身和郁闷本身。 是的,音乐就拥有这么神奇引人入胜的魔力,音乐的这种魔力主要是因为它有一种最高的性能——它能够不求助于任何推理的形式,而复制出任何内心运动来;我们知道,这类推理的形式是种类繁多,而同时又有很大的局限性的,它们在表达人的内心运动时,最多只能说明和描绘我们的感情,但是,它们或完全不能直接表达感情的强度,或只能用形象或比拟来表达一个大概。反之,音乐却能同时即表达了感情的内容,又表达了感情的强度;它是具体化的、可以感觉得到我们心灵的实质。它可以感觉得到的渗入我们的内心,像箭一样,像朝露一样,像空气一样渗入我们的内心:它充实了我们的心灵。 卡农 每个人听卡农,都能听出许多不同的感受。因为卡农里承载的东西太多。悲伤,欢喜,愉悦,关于生和死轮回的不可捉摸。 卡农Canon——复调音乐的一种, 它并非曲名,而是一种曲式,字面上意思是「轮唱」,简单的讲,就是有数个声部的旋律依次出现,交叉进行,互相模仿,互相追随,给人绵延不断的感觉。一个声部的曲调自始至终追逐着另一声部,直到最后……最后的一个小结,最后的一个和弦,它们会融合在一

音乐鉴赏——卡农

音乐鉴赏——卡农 音乐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可以陶冶人们的情操,提高心境。学会音乐鉴赏就会对音乐有更高层次的了解。我喜爱音乐特别是纯音乐,听着他们就仿佛可以忘记一切完全置身于作曲者所描绘的世界中,洗去浮躁,赶走焦虑,忘掉失意。 在上大学之前从来没有认真的学过音乐理论,以往的音乐课不是被主科占用就是不认真听讲,来到大学以后音乐鉴赏成了必选科之一,让我有了学习音乐、欣赏音乐的机会,让我更加了解我所喜爱的音乐的意境。 在我喜爱的音乐中我最喜爱的就是卡农,卡农是由Pachelbei所作,卡农是一种音乐谱曲技法,和赋格一样是复调音乐的写作技法之一,也是利用对位法的模仿技法。它的原意为“规律”,由数个声部的旋律依次出现,交叠进行,互相模仿,互相追随,给人绵延不断的感觉,一个声部的曲调自始至终追逐着另一声部,直到最后的一个小节,最后的一个和弦,它们会融合在一起。它的一般演奏方法是以大提琴启奏,三把小提琴间隔八拍先后加入,小提琴全部拉奏完全相同的旋律,前后也只有三段不同的旋律,每段更是仅有两小节的旋律供重复拉奏;大提琴的调子从头到尾只有两小节,重复达二十八次之多,可是听者却陶醉于这旋律之中,丝毫不会感到单调。 卡农一直是我最爱听的曲子,听着它,心中有着淡淡的宁谧,淡淡的温馨。。。我喜欢在安静时、难过时、失意时、快乐时听着他,单曲循环,百次、千次都不会觉得厌倦。喜欢合着它的旋律而入眠。我是在高中音乐课上初识的卡农,老师在前面放着电影《我的野蛮女友》,一向喜欢动作片的我就和同学聊起天来,就在不知不觉中一段欢快而温柔的的旋律飘进了我的耳朵,那时不懂音乐的我却被这不经意的旋律所陶醉,下课后去问老师才知道这首曲子原来叫卡农,回家后疯狂的在网上找着任何关于卡农的信息,慢慢的我也渐渐懂了卡农不是一首曲名,而是一种曲式,也懂得了卡农曲有着无数种版本,但每一种,都有着相同的灵魂,这种灵魂说不清,但是一听到,马上就可以与之产生心灵上的共鸣。还懂得,其实卡农起初是为了祭奠逝去的妻子,它演奏出了一场凄美而悲凉的爱情故事。300多年前的德国作曲家帕得贝尔为召唤亡妻飘零的魂,用复调音乐的曲式卡农,去轻盈永世隔绝雕刻的痛。这位德国作曲家用意大利赋予的灵感,将无穷动音乐的元素织入回旋曲曲式,同一旋律却以不同高度在各声部出现,此起彼落如涌动春潮连续模仿。于是,这悠扬的旋律,在300年的芳华流转间纵情欢歌,肆意渲染,迷醉忘返于时间仓皇流失的感应,把每一位听众带离处境,未曾设防地依恋一场彼岸边缘的舞蹈。卡农是现今为止最受全世界人们喜爱的古典音乐作品,被改编成现代乐曲后,曾称霸美国公告牌流行音乐排行榜长达百周以上。据吉尼斯世界纪录统计,到目前为止世界上重新演绎并出版的卡农版本达2000余种!而实际上,卡农仅仅是一首全长仅5分钟左右的音乐,但它却带来了328年的奇迹,而且还会经久弥新。 或许每个人听卡农,都能听出许多不同的感受吧。卡农里承载的东西太多。悲伤,欢喜,愉悦,关于生和死轮回的不可捉摸,我却说不清自己的是什么,但绝不会是爱情这么复杂而高雅的情怀,因为我从来都不懂得它,即使是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刻听卡农,都会有不一样的心情吧。乔治温斯顿的卡农,应该是比较接近原版的一个了,以轻柔的和弦起音,慢慢加重,回忆和往事会这样随着音乐慢慢的涌上心头。前一部分,是从容而温柔的低语,仿佛在询问自己,还记得那些时光么,还记得那些美好,忧伤的故事么?是爱情?是成长?而那些都已经成为了回忆。而听到我最为熟悉的那段往复的旋律时,我常常会沉浸在温暖和甜蜜里。而这段最为熟悉,美丽的旋律,无论在哪,无论在哪个版本里,都注定只有一段,绝不重复,绝不再来…音阶像是再也不可找回的过去,不可找回的时光。循环往复的是时间,不可回来的也是时间。在时间的洪流里,宇宙的洪荒里,有些事,虽然已深深沉淀,但却有一道伤痕,不会磨灭。还是听着卡农、曲子里有一种无法去触及的渴望、那种令人向往、又另人苦涩、是不是有点象爱情?真的不懂,听了很多回了,每一次都刻骨铭心、一遍又一遍的

以卡农为蓝本的歌曲

卡农,作为一个流传上百年的音乐演奏技法。在今天,仍然是备受我们喜爱的音乐小品之一。随着时代的前进,他早已不仅仅是爱情的代言旋律,一段音乐旋律,通过不同的演奏方式,比起那经典的帕海贝尔的卡农,被艺术家注入不同灵魂的卡农,可以承载的更多了: 悲伤、欢喜、惆怅、清新甚至是激情、狂热……只要经典的旋律一出,我们便能立刻感受到这份旋律所承载的感情。我们如此喜爱卡农,我们如此执着于卡农,不为他故,只因那一段旋律,早已镌刻与心。 经典,无需多言,下面的列出由大家提供的以卡农为蓝本创作的歌曲,本人已经尽力做到没有重复,如有重复,烦请大家自行删除~ 如有大规模更新,我会在这个帖子里说明的。 里面有8首版本未知的卡农,如能提供准确信息,每首1水晶结账 ~Acappella Classical - Canon.mp3 Allan Alexander - Canon In D Major.mp3 An Improvisotion On The Canon - Robin Spielberg.mp3 Aphrodite's Child (Demis Roussos) - Rain And Tears.mp3 B19.mp3 - Canon D.mp3 Beautiful In White - Westlife.mp3 Break ピアノ伴奏ヴァージョン[小提琴版] -宮本笑里.mp3 Break[小提琴版] -宮本笑里.mp3 Brian Slawson - Bach On Wood - Canon.mp3 Broderick Gray - Canon (Jazz).mp3 C U When You Get There - Coolio.mp3

卡农简介

卡农是一种音乐谱曲技法。卡农的所有声部虽然都模仿一个声部, 但不同高度的声部依一定间隔进入,造成一种此起彼伏,连绵不断 的效果,轮唱也是一种卡农。在卡农中,最先出现的旋律是导句, 以后模仿的是答句。根据各声部高度不同的音程差,可分为同度卡农,五度卡农,四度卡农等;根据间隔的时间长短,可分为一小节 卡农,两小节卡农等;此外还有伴奏卡农,转位卡农,逆行卡农, 反行卡农等各种手法。 在卡农中最广泛为现代人所知的是约翰·巴哈贝尔创作的《为三把小提琴和通奏低音创作的D大调卡农和吉格舞曲》。通常人们更多的关注作品的第一部分卡农,并简称为《D大调卡农》。音乐家帕 海贝尔是当时在德国J·S·巴赫出现以前最著名的管风琴演奏家,他有大量的管风琴作品。他与J·S·巴赫的父亲私交甚好,是巴 赫姐姐的教父,他是巴赫哥哥的老师,而巴赫的音乐启蒙来自于他的这位哥哥,所以帕海贝尔也能算是“音乐之父”J·S·巴赫的师祖。 《卡农》最原始的版本今天已无缘听到,但后世名家的不断演绎却不时推出《卡农》的绝美乐章。 许多交响作品里都会用《卡农》的技巧部分,比如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巴赫的《五首卡农变奏曲》等。1966年的维也纳音乐 节上,大指挥家卡拉扬带来的《卡农》版本加入了一把小提琴。 今天我们展示的是最熟悉的卡农作品乃是帕赫贝尔的《D大调卡农》,也称作《帕赫贝尔的卡农》。此曲一般的演奏法是以大提琴启奏,三把小提琴间隔八拍先后加入。小提琴全部拉奏完全相同旋律,前后仅三段不同的旋律,每段仅两小节的旋律供重复拉奏;大提琴从头到尾也仅有两小节,重复达二十八次之多。这段音乐虽然不断回旋往复,但其旋律之美不让人觉得单调,反而感觉动听悦耳。

西洋音乐赏析

西洋音乐赏析 本次选修西洋音乐欣赏课,抱着一个培养音乐兴趣的态度去了解西方音乐,回过头来想上过的几次课,这个目的似乎已经达到了。听了一些名曲,找到了自己喜欢的音乐,私下了自己也下载听了一些,了解了各自的创作背景,更加喜欢上了它们。下面就选择一首柴可夫斯基的成名曲,结合查阅的资料谈谈自己的理解。 柴可夫斯基《b小调第六交响曲(悲怆)》赏析 柴可夫斯基(1840—1893)的音乐创作活动是从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开始的,大概在八十年代进入成熟时期。柴可夫斯基写作这部交响曲的时候,俄国正处于亚历山大三世最黑暗的统治时期。农奴制刚刚废除不久,受欧洲资产阶级革命的影响,俄国的进步力量已经感受到封建统治的强烈压迫,自下而上的革命虽然正在酝酿之中,但还没有形成足够的力量。当时的俄国思想文化领域受到悲观主义、不抵抗主义、向“精神”呼吁,这是这种历史环境下必然要出现的思想体系。这一时期的俄国大师的作品无不带有这种思想体系的烙印,比如托尔斯泰的文学、斯宾诺莎的哲学和柴可夫斯基的音乐。 《b小调第六交响曲》正是产生于这样一个彷徨的时代,在草稿中的标题是“生活”,“悲怆”这个标题是柴可夫斯基的弟弟建议的。作者在作品的草稿中曾经标注:“青春、爱情、沸腾着的工作、困难的克服和尾声—死亡”。 第一乐章,b小调,奏鸣曲式。乐曲一开始,由大管慢板奏出呻吟般的引子,在中提琴由弱渐强再渐弱的衬托下,更加重了悲凉的气氛,这个引子定下了整部作品的基调。我把引子的第一个小节叫做“悲怆动机”。中提琴接过引子的情绪基调,以悲怆动机为基础以不太快的快板奏出主部主题。主部主题虽采用引子的悲怆动机,但呈现的却是跳跃的青春形象,特别是长笛重复所表现出来的快乐情绪,动力充沛。接下来,小提琴和弦乐队将这个主题的快乐青春形象表现得更加显著。这时加入进来的小号带来一种战斗的情绪,产生紧张和波动的气氛,形成主部呈示中的一个小高潮。大提琴引导情绪下降之后,中提琴过渡到副部。小提琴在D大调上奏出慢板副部主题,四把圆号长延音形成的平静气氛更加衬托出副部主题的抒情效果。副部主题的抒情和主部主题的青春活力在音乐形象上形成鲜明的对比。这时,一段特殊的音乐出现了。长笛和大管以复调形式吹出一段旋律,三连音造成欢快的效果,单簧管和小提琴的快速上行半音阶也增强了这种欢快的效果。在单簧管和大管重复的时候却给人一种哭泣的感觉,在欢乐中又出现“悲怆”的影子。副部结尾处,小提琴升高八度重复奏出的副部主题已经给这个主题染上了悲切的颜色,特别是随后连续四度跳跃附点更平添一种呜咽的效果。呈示部结尾那孤独的大管预示了最后的结局。 展开部表现的是激越的情绪,充满冲突。乐队全体以两个f强奏进入展开部,就预示了展开部的情绪基调。弦乐连续的顿奏表现出青春的躁动和激动,同时也表现出一种反抗压力的气氛。这种情绪逐渐发展,木管的滚动旋律和弦乐追逐之间的冲突,铜管悲壮的长音作为衬托,三种力量之间的冲突、对比推动音乐达到这个乐章的高潮。高潮过后弦乐和木管接力的一个上行半音阶给人一种白马过隙的感觉,这一小节的半音阶也是一个乐队表现水平的地方。音阶的连贯性并不困难,困难的是音色的连贯。作者在这个展开部运用了各种方式来表现冲突,

《卡农》赏析

《卡农》赏析 外语系 09级对外汉语班马金连 20091032144 摘要:卡农曲式经久不衰,其独特的风格深受人们的喜爱。本文通过对古典卡农曲《D大调卡农》的赏析,结合此曲所呈现的画面,应用作品情感上的流露与表现方式,从而展现出卡农的独特魅力。 关键词:卡农简介赏析感受 一、卡农简介 “卡农(Canon)”这个词原意是指教规、宗教法规、规则或者经典之意,在音乐上是指复调音乐的一种写作技法:各个声部有规则地互相模仿,也就是后面的声部按一定的时间距离依次模仿前一声部的旋律。用卡农手法写成的乐曲叫做“卡农曲”。我们经常听到的轮唱曲就是卡农曲的一种。卡农有许多类型,主要有:①正格卡农。主句和答句在方向上、节奏上完全一致,一般根据它们之间的音程距离称呼,如同度卡农、四度卡农、五度卡农等。在正格卡农中,除同度、八度外,其他音程的卡农常用自由模仿,以免形成调性重叠;其中四度、五度卡农除用自由模仿以保持调性统一外,也可采用严格模仿,使答句转入下属调或属调。②变格卡农。答句是主句的变形。若将主句的时值成倍扩大,则成增时卡农,反之,则成减时卡农;若将主句各音作反向的模仿,称为倒影卡农或反向卡农,若将主句各音出现的次序颠倒模仿,称为逆行卡农或蟹行卡农,答句若为主句之逆行并倒影者,称为逆行倒影卡农。此外,还有一些其他形式的卡农,如二重或三重卡农,即同时有两对或三对不同旋律的卡农进行;无终卡农,即卡农的结尾与乐曲开始相衔接而使音乐循环不已者;有终卡农,即答句不再进行模仿,另加结尾部分以构成终止者。卡农的最早历史,可以追溯至13 世纪的民间音乐形式,如狩猎曲、轮唱曲等。轮唱曲是一种小型声乐曲,其形式为各声部以相同间距进入的同度无终卡农,13世纪以后流行于英国。15世纪出现了完整的卡农曲,并为佛兰德乐派的作曲家所喜用。此后,卡农经常作为一种独立的小型乐曲或大型乐曲中的一个段落而被运用。 二、卡农分析 《卡农》是现今为止最受全世界人们喜爱的古典音乐作品,被改编成现代乐曲后,曾称霸美国公告牌流行音乐排行榜长达百周以上。据吉尼斯世界纪录统计,到目前为止世界上重新演绎并出版的《卡农》版本达2000余

经典纯音乐60首典藏

经典纯音乐60首典藏。。。附部分背景资料!(2009-11-13 00:19:49) 标签:轻音乐经典典藏神秘园久石 让喜多郎s.e.n.s雅尼恩雅林海班德 瑞文化 本来只是给宝宝准备胎教的音乐,结果一发不可收拾啊。。这次是把自己素年喜欢的经典音乐基本都整理出来了!呵呵!贴在这里跟大家分享下: 1.《追梦人》--神秘园: 幽幽的略带忧伤的音乐,好像在倾诉追梦旅人的故事,很好听。神秘园是我最喜欢的乐队之一,由挪威作曲家兼键盘手Rolf Lovland(罗尔夫.劳弗兰)和爱尔兰的女小提琴手Fionnuala Sherry (菲奥诺拉.雪莉)组成。 2.《nocturne》--神秘园: 这是神秘园最广为流传的一个作品了吧!问世十多年了,现在听来还是很好听。演唱者是Gunnhild Tvinnereim。 3.《爱尔兰风笛漫步》--神秘园: 风笛声起时,仿佛与一个人漫步爱尔兰的乡野,这个时候的世界只有你和他两个人。这是让人安静的声音,就是再浮躁的时候你也能够平静下来。歌曲版在我的婚礼上有被用过。呵呵。 4.《神秘园之歌》--神秘园 出自神秘园的第一张专辑《SONGS FROM A SECRETGARDEN》。伤感缓慢的迷思,让人象迷失在神秘的丛林里。 5.《Prayer(祈祷的人)》-神秘园 我比较偏爱的一首,圣灵呼唤般的虔诚祈祷,让心灵沉静如水。

6.《月亮门》--神秘园 浩瀚的星空,皎洁的月光,悠悠的追忆。。。 7.《天空之城》--久石让: 久石让是我钟爱的日本音乐大师之一,当初看宫崎骏的《天空之城》就对这个主题曲记忆犹新,后来听过钢琴版、小提琴版、吉它版。。都很好听。 8.《幽灵公主》-久石让: 久石让的上乘代表之作,交响乐烘托的恢弘悲壮的气势,加上胡音的清婉忧伤,带来层层叠叠的弥漫不去的黯然神伤。宫崎骏同名动画片的插曲。 9.《Summer》--久石让: 一首欢快的钢琴曲,大师为电影《菊次郎的夏天》所作的主题曲。大师不愧为大师,音乐让人不禁感到夏天的律动与沁凉。最近在芒果台的《天天向上》里也听到了,呵呵。 10.《龙猫配乐》--久石让: 宫崎骏《龙猫》中的一段音乐,富节奏感的清澈音乐,唤醒童心。 11.《Matsuri响宴》--喜多郎(Kitaro): 来自《古事记》,是日本上古神话合集,那层层叠叠的鼓声让人精神振奋,又不失日本古神话史诗般的悲壮。总之,好好听吖!

古典音乐与现代音乐融合的魅力

古典音乐与现代音乐融合的魅力 通过这一学期在“中外音乐名作赏析”课上的学习,我领略到了古典音乐的魅力,相对于处于信息时代的我们所听惯流行音乐,古典音乐就仿佛一部部精彩神秘的历史小剧场。当然,听多了古典音乐难免生出枯燥之感,这时,古典与现代的结合,又开辟了另一番景色。 在我以前的认识里,古典音乐大概就是流行音乐以前几百年那些沉闷、严肃令人乏味的老式音乐,丝毫没有现代的激情感。然而,事实并不如此。古典音乐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是指西洋古典音乐,那些从西方中世纪开始至今的、在欧洲主流文化背景下创作的音乐,主要因其复杂多样的创作技术和所能承载的厚重内涵而有别于通俗音乐和民间音乐。狭义指古典主义音乐,是1750-1820年这一段时间的欧洲主流音乐,又称维也纳古典乐派。此乐派三位最著名的作曲家是海顿、莫扎特和贝多芬。 提到贝多芬、莫扎特一类人,大家一定都有些了解,但是也就停于对其作品名称的字面了解,知道他们或坎坷的人生,或天才的成长经历。很少一部分人能够亲自去寻一寻他们的作品,坐下来静静的听一听。听他们创作时对每一个音符的用心琢磨;听他们或宁静、典雅,或狂野、奔放,或快乐、欢欣,或悲伤、惆怅的情感;再仔细品味,或许还能听出其中演绎的一个个感人的故事。 这些也许就是古典音乐能够经久不衰,历来为人们所欣赏的原因。她的美丽不仅是因为旋律的优美流畅,更是因为其内涵深刻,能发人深思,更能使人高尚,免于低俗。 其实,古典音乐本身并没有一个精确的定义,它主要泛指自中世纪到二战之前欧洲主流文化背景下的音乐,区别于民间音乐和五十年代以来以猫王和甲壳虫乐队为代表的欧美流行音乐所标志的现代音乐。 在专业音乐术语中,现代音乐泛指19世纪末20世纪初印象主义音乐以后,直到今天的全部专业音乐创作。从历史风格的范畴而言,现代音乐特指20世纪中非传统作曲技法,非功能和声体系作为理论支撑的音乐作品。并非指20创作的所有音乐作品。不同于传统音乐体系与流行音乐体系这两种纯调性音乐体系的音乐体系。逐渐形成了独特的现代和声作为理论支撑。其音乐特点为和声结构复杂,多为调性模糊、多调性、泛调性、无调性音乐作品。现代音乐主要表现形式有爵士乐,摇滚,电子合成乐等。 古典音乐与现代音乐本身并不是对立的两个概念,在现代生活中,古典音乐与现代音乐相结合也能创造出美妙动听的歌曲来。例如在sweet box前面的一小段伴奏,取材自德国作曲家帕海贝尔的[卡农],sweet box的另一首歌选用法国大师古诺的[圣母颂],取材于[乔佛提D大调双簧管协奏曲]。 以上三首歌曲都是结合了古典音乐的现代音乐,使歌曲在具备了经典古典音乐的优美旋律的同时,更添现代完美的演奏技巧,再加上节奏多变、朗朗上口等现代特色,使单一的古典音乐融合时代发展的轨迹。 毋庸置疑,纸上谈兵都不能使人信服。听了sweet box的,给人的感觉并不像是在听那种中世纪上层社会的富贵人士坐在高贵豪华的剧场里的音乐,音乐的演奏形式更活泼多样、音乐的载体更加便捷大众,但是也不是完全听不出古典音乐的痕迹,并不是说,古典音乐与现代音乐的融合就是简单意义上的用现代的手法变现古典音乐的谱子。结合歌词意境去听歌曲,会发现,在歌

《卡农》春天_与音乐有关的作文800字

《卡农》春天_与音乐有关的作文800字 花期临近,又是一个春天了。 春天,可以用来散心、用来思念,也可以试着去找回一些让人有力量的东西。如能在春日的安静时刻听一曲动人的音乐,是一件极令人感动的事。因为春天本来就是诗,而音乐便是这首诗里的动人韵律。我从来不知道什么叫做刻意地感动,总觉得那样的勉强似乎抹杀了情感的美。世上积极而美好的东西当然会让人感动,但即使是悲伤,只要这悲伤来得率性,倒也是件好事,因为人们更能从悲伤的深沉里想清楚很多事理。 那天偶然又听到C调《卡农》的旋律,我的脑子里不觉地浮想联翩。这是我最喜欢的曲子之一,而以前听着并没有觉得它有怎样的魅力,但不知道为什么,那一刻我从它的旋律中感受到了春天的气息。窗外的春意其实并不是那么浓厚,根本见不着如锦般的繁华,只有零散的几片刚长出新芽的小草地可以勉强地算作点缀。可这却给了我极大的想象空间。《卡农》的背后藏着一个故事,藏着帕海贝尔和那个深爱着他的女孩儿的故事;而它本身也是一个故事,却好像从来都不是靠说出的。 音乐是能够给人力量的,因为它正是以人的力量而写就。帕海贝尔把爱情里的悲伤和悲伤中那样一种光明的希望留给了人们。而我在此刻,只觉得它的演绎便是花开的过程。细雨的滴落安抚着一种创伤,却也在滋润着一种希望此刻,花儿好像从睡梦中渐渐醒来,当她睁开眼睛时,万物也都欣欣然张开眼,整个大自然被阳光照耀出一片微笑。所有的悲伤与黯淡的颜色都在一片微笑中释然,只觉得这个世界从来都不缺少温暖。 不知道悲伤让生命打了多大折扣、留下多大的遗憾,但是希望永远都在,并且,她有一种迫切和挣扎想要去迎着阳光。这不就是我们所要找回的力量吗?在每一次到来的新气象里,便带来这样一种新的力量,好像一部长篇小说的每一节故事都有一个新的开端。而这样的故事,即使平淡,也依然精彩。 听音乐是一种心情,就像窗外的潺潺细雨,要在安静里才感受得到它的美。听《卡农》也需要这样一种心情,它会激发你的玄思异想,相信万物有灵且美。音乐是一种介质,让人类的情感和自然的灵性一直交流、融汇。

音乐鉴赏课程论文

帕海贝尔《D大调卡农》赏析 xxx 仪器仪表工程 P1602085236 摘要:卡农是复调音乐的一种技法,合理应用于乐曲中可以使乐曲更富有层次感、立体感。帕海贝尔的《D大调卡农与吉格舞曲》是一首被大家广泛传颂的音乐作品,是世人最喜爱的器乐小品之一,被大量引用于影视、歌曲、舞蹈等艺术作品中。它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丰富多彩,在不同人看来有不同的意义。 关键词: 帕海贝尔;卡农;吉格舞曲 一.卡农简介 在很多人的印象里,《卡农》可能仅仅指的是帕海贝尔那个版本的卡农。的确,这首世界名曲是如此的迷人以至于在它被创作伊始就被广泛传颂。它穿越了三百多年的时空,至今仍然回荡在人们心中,不管是在音乐厅还是在大街小巷,甚至在人们的手机里,都能听到它。帕海贝尔的《卡农》是流传最广、传世最长的西方经典名曲之一。现如今,它似乎成为了卡农的代名词,人们一提到卡农,脑海里就会响起优美而熟悉的旋律。然而,广义上卡农指的其实并不是某一首曲子,而是一种音乐谱曲技法。 卡农canon是复调音乐的一种,从字面讲即“轮唱”之意,最早源自希腊文,意为“规则”。即同一旋律在不同声部“轮唱”,而使得整首乐曲富有层次感、立体感[1]。用这种手法而创作的乐曲就被称为卡农曲。 二.帕海贝尔简介

约翰·帕海贝尔(Pachelbel, Johann)这个名字对于某些人来说可能有点生疏,我知道他完全因为陶醉于他梦幻般的音乐,他是德国著名管风琴家、作曲家,一生辗转,在1678年他在爱尔福德担任管风琴师的时候收了一个叫约翰·克利斯多夫·巴赫的学生,而这个学生恰恰就是后来的大名鼎鼎的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的哥哥。所以很容易大家会把他和巴赫的创作联系起来。不过这并非牵强附会,毕竟帕赫贝尔当时是管风琴师中的翘楚,中德学派的代表,非常有自己的风格,据说他是最早使用特定音阶和和声来代表特殊的情绪的人。他的众赞歌前奏曲是把北德宗教性较强的旋律和南德抒情性音乐的相互融合,自成一体。他最有名的曲子当属我们耳熟能详的《D大调卡农》了。关于这首世界名曲的创作背景,有很多种说法,一是这首曲子是帕赫贝尔为怀念患黑死病去世的妻子和女儿而作的,当时还年轻的帕赫贝尔,在忍受着失去爱妻和儿子的巨大痛苦下创作出了这组音乐,这组音乐可以说是不朽的,而后世所称的D大调卡农正是这一组音乐中的一首变奏曲。 帕海贝尔一生主要精力都用于创作适于教堂演奏的宗教音乐,而其中的大多数已几乎被遗忘殆尽了。反而是一首小巧的本来可能是为家庭娱乐而作的《D大调卡农》流传益广。在帕赫贝尔这个名字早已消黯的今天,它的旋律却变得耳熟能详,也算是对他的一种纪念吧。 三.《D大调卡农和吉格舞曲》简介与赏析 这首曲子的全称是《为三把小提琴和通奏低音创作的D大调卡农和吉格舞曲》(Kanon und Gigue für drei Violinen und Basso Continuo D-Dur),作曲年代一般猜测为1680年前后,起初是为三把小提琴和数字低音乐器(一般是大提琴)而作的一个小品。而现在能找到的版本则是五花八门无奇不有。正统的卡农包括倒置(相对前面音程的转位高音和低音变调的变化)、逆行(后面的音程是前面的音程逆向演奏)、增音(以通常音符两倍的时间来重复主旋律)、减音(把音符紧缩为原始时值的四分之一或二分之一的重复主题的方法)[2]。其实卡农作为一种技法是很常见的,比如《保卫黄河》中的那段轮唱,或是贝多芬的《第一乐章》. 而吉格则是一种民间舞蹈,大概如同快步舞。比较流行于爱尔兰和苏格兰,不过现在吉格那部分很少能听到了。 我是在什么时候第一次听到卡农这首曲子?可能已经记不清了吧,也许是在

贝多芬音乐赏析(音乐鉴赏)

音 乐 鉴 赏 论 文 系别:电子与电气工程学院 专业:电子科学与技术 班级:109811 姓名:苏毅杰 学号:105090840054 指导老师:王侃

贝多芬音乐赏析 【内容摘要】 贝多芬,LUDWIG VON BEETHOVERR (1770.12.16-1827.3.26).德国作曲家。父亲从小就逼迫他学琴,他13岁任宫廷乐队大键琴手,14岁任宫廷管风琴师,18岁任歌剧乐队中提琴手。1792年,海顿见到他,获准成为起学生。1795年首次在维也纳以作曲家及钢琴家身份登台。1798-1800年除教授钢琴外,埋头作曲。1800年4月举行小说诗歌文学作品音乐会,确立了作曲家的地位。此时,听力逐渐衰退。因耳聋的恐惧和失恋,1802年欲自杀,后终于克服危机,振奋精神,继续作曲。贝多芬是人类艺术上最伟大的创造者之一。他一方面有着卓越的音乐天斌、炽热的叛逆气质和巨人般的坚强性格;另一方面他那百折不挠的意志和对社会的责任感而产生的崇高思想,形成他作为一个音乐家的特殊品质。他通过自己的创作,特别在他的九部交响曲中,反映了那个时代伟大的人民运动和最进步的思想。他以时代和个人的命运为题,通过深刻的哲理和感人的艺术形象相结合,写出了一系列交响乐作品,表现了从斗争到胜利、从黑暗到光明、从苦难到快乐的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的精神历程,他的九首交响曲象珍珠一样永远闪闪发光。【关键词】贝多芬音乐作曲艺术创造命运交响曲 【正文】 贝多芬代表作《命运》。我想,世界上再没有一首交响曲能够获得如此广阔的知名度以及接受度。贝多芬的伟大,则很大程度上也来自于这部代表作给他带去的声誉和敬仰。一开场那四声令人恐惧的有力音符,几乎让每个人只要一听到它就会永远无法忘却!真的,充满了震慑力的经典段落,如此简短却又如此令人挥之不去!当然,贝多芬对于这四个音符的解释最为权威——命运在敲门!是啊,开门见山,整部作品的主题一览无遗。或许这四个音符给所有人的影响真的太深刻了,所以音乐一开场就表现出一种前所未有的恐怖感觉!我想,这正是贝多芬音乐才华与他个人精神最充分结合的表现!接下去,我们好似看到了一幅激烈战斗的场面,每一个音符,每一段旋律似乎都在舞刀弄剑、奋勇拚杀!你可以把主

赏析《D大调卡农》

赏析《D大调卡农》 作者姓名:危文君 专业:财务管理 学号:09101625 【摘要】音乐响起的地方就是语言停止的地方,完美得令人窒息的《D大调卡农》,这种稀贵的经典,不论放在任何时代下都有力量从喧嚣的包围下脱颖而出。同一支曲子被不同的演奏风格演绎,古典到流行到摇滚,几乎涵盖了所有的音乐风格。在反复延绵的旋律中,人的心得到宁静,灵魂也渐渐平和下来。像是天籁之音萦绕在耳畔。 【关键词】卡农;D大调卡农;帕赫贝尔; 音乐响起的地方就是语言停止的地方,完美得令人窒息的《D大调卡农》,这种稀贵的经典,不论放在任何时代下都有力量从喧嚣的包围下脱颖而出。同一支曲子被不同的演奏风格演绎,古典到流行到摇滚,几乎涵盖了所有的音乐风格。在反复延绵的旋律中,人的心得到宁静,灵魂也渐渐平和下来。像是天籁之音萦绕在耳畔。 1.卡农 卡农一词,英文是Cannon,这个词原 意是指教规、宗教法规、规则或者经典之意。简单说,卡农是一种微复调音乐创作技法,运用对位法则,使同一旋律在不同声部模仿“轮唱”,而使得整首乐曲富有层次感、立 体感。用这种手法创作的乐曲就被称为卡农曲。 卡农曲,这种13、14世纪就已确立的 体裁,经过新艺术时期、文艺复兴时期的发展,到了巴洛克时期已经相当成熟,西欧的 许多作曲家都在自己的创作中运用着卡农 手法,也尽享卡农的乐趣,甚至写作卡农曲 成了主流社会的一种新风尚。 《卡农》也是现今为止最受全世界人们 喜爱的古典音乐作品,被改编成现代乐曲后,曾称霸美国公告牌流行音乐排行榜长达百 周以上。据吉尼斯世界纪录统计,到目前为 止世界上重新演绎并出版的《卡农》版本达2000余种,而实际上,《卡农》仅仅是一首 全长仅5分钟左右的音乐小品,但它却带来 了328年的奇迹,而且还会经久弥新。 2.帕赫贝尔与他的《D大调卡农》 提起“帕赫贝尔”对于许多人来说,的确是一个陌生的名字,然而对于熟悉西方古典音乐的人来说,这却是个如雷贯耳的名字,他是德国巴洛克时代后期作曲家兼教堂管 风琴师,当时他是相当激进的作曲家,在世所写的管风琴和键盘音乐是他主要受到肯 定的创作领域,在新教宗教音乐创作方面,他的地位也相当高。然而这个名字被广为流传,不仅仅因为这位巴洛克时期的著名德国作曲家曾是“近代音乐之父”巴赫的老师,更重要的是他为后人了留下了一首不朽经 典的旋律——《D大调卡农》。帕赫贝尔为悼念亡妻,用复调音乐的曲式卡农,去轻盈永世隔离雕刻心中的痛,将无穷动音乐的元素织入回旋曲曲式中。这首乐曲,穿越了三百多年的时空,至今仍然回荡在人们心中,不管是在音乐厅,时期最有代表性的一首,不论从哪个角度来说,它都是还是在光影之间,甚至在人们的手机铃声里,都能听到典范之作。 《D大调卡农》全名为《D大调为三把 小提琴和巴松管创作的卡农和吉格》(Cannon and Gigue in D Major for 3 Violins and Basso Continuo)。在这首乐 曲中,作曲家通过数学公式般的严谨对位,把各个声部的旋律编织得浑然一体,让人们在音响的世界中找到平和、宁静的支点,鼓

浅谈卡农的艺术魅力

浅谈卡农的艺术魅力 [摘要]:卡农作为古典音乐重要的复调作曲技法之一,在接触之初便给予了我非常大的震撼。本文通过对卡农经典作品帕赫贝尔创作的《D大调卡农》为代表进行分析,浅谈卡农曲所蕴含的直击人内心深处的艺术魅力。 [关键词]:卡农、《D大调卡农》、艺术魅力 第一次接触卡农,是在高一的地理课上,老师在闲暇之余给我们放了个他很喜欢的励志视频。一个聋哑人小女孩在历经了许多嘲笑考验后,在古典音乐大赛上用粘好的小提琴拉出了一段扣人心弦的乐章。后来几经寻找,我才知道那个视频是潘婷在泰国拍的励志宣传广告,曲子则简单的知道是卡农。视频虽短,却很震撼人心,也从此为我打开了一扇古典音乐的大门,我开始发现原来纯音乐也可以这么美。 这次,有幸能选到老师的《中外经典器乐作品鉴赏》,也想就着这次机会深入的了解下当初深刻影响我的卡农音乐。 卡农(canon)一词源于希腊文,有两种含义:一个是直线、线条;另一个是规则、标准、模式。与我最初理解的不同的是,卡农并不是一个曲名,而是一种复调作曲技法。既已连续传导性模仿技术为基础,往往模仿的声部还未结束时,在另一个声部上的模仿即以开始。1 与后期的浪漫主义流派作品相比,卡农曲作品不如这类作曲高潮迭起,但它看似平常的旋律相互追逐、缠绕,却能交织出多种音响效果,简单的音符跳动蕴藏着变化万千的生命活力。因此,卡农曲非常适合表现绵长悠远的意境,烘托浪漫的氛围。同时,声部模仿的特性使得卡农曲能被不同的乐器演绎从而展现出不同的魅力。比如,钢琴演奏的卡农曲带给人以浪漫;小提琴演奏的卡农曲,柔美中带着一丝惆怅;长笛演奏的卡农曲,则迸发出一种喜悦的心情,极具体感。我个人很喜欢的是小提琴演奏的版本,音色很清脆,来回反复的旋律,会让人心神一震,沉醉其中。2 最早的卡农曲能追溯到英国十三世纪的罗塔舞曲、狩猎曲等民间音乐体裁,《夏日的卡农》是其中的著名作品。到了15世纪,卡农曲逐渐发展成熟。文艺复兴时期,许多尼德兰乐派的作曲家都写有卡农曲,同时,这个时候的卡农曲对后来的赋格体裁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此后的作曲家常常把富有特点的曲调作为卡农曲的主题来进行创作,比如17世纪的德国作曲家巴赫的《五首卡农变奏曲》,十八世纪德国作曲家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命运》。 而为我们所广为流传,甚至近乎成为卡农曲代表的,便是1680年巴罗克时期 1易为. 音乐小百科之卡农曲. 音乐课堂2013年04期(64-65) 2徐伟钢琴曲卡农的艺术魅力文艺研究2014年14期(241-242)

卡农背后的故事

卡农曲充斥的今天大家也许永远不会想到,藏在卡农曲背后的居然是一个感人的爱情故事: 卡农是一种音乐谱曲技法。“卡农(Canon)”一词原意是指教规、宗教法规、规则或者经典之意,在音乐上是指复调音乐的一种写作技法,在历史上所有的卡农曲当中,帕海贝尔《卡农》最为著名,一般人说起《卡农》都是指这首。 帕海贝尔在他10几岁的时候,流浪到英国被英国一个小村庄的琴师收养,之后他天天听那个琴师弹琴,也学会了钢琴。在他们旁边的镇上上有一个女孩子叫高布乐,家里有钱有势,高布乐也是镇上最漂亮的女孩,自从到教堂听帕海贝尔弹的曲子,就爱上了他。很多有钱人上门向高布乐提亲都被拒绝了,因为高布乐心里只喜欢帕海贝尔。但女孩比较害羞,从小被宠到大的高布乐一直不敢向帕海贝尔表白,后来高布乐就找了个理由,说要去帕海贝尔那里学钢琴,她对帕海贝尔说自己热爱音乐,希望可以拜师学艺。帕海贝尔很高兴的收下了这个徒弟。但高布乐她的目的并不是弹琴,所以几乎不把精力花费在钢琴上,遭到了帕海贝尔一再的责骂。高布乐心里委屈,但还是一直跟帕海贝尔,希望帕海贝尔能明白自己的心意。终于有一天帕海贝尔对高布乐说:“你走吧,你真的不适合弹钢琴。而且你也不喜欢钢琴。”高布乐听后,对自己说:“不要说我不行!帕海贝尔。我回去一定要好好弹琴,半年后我要拿到本地的钢琴第一名的!” 半年里,高布乐天天练习,饿了就叫家里的用人送些吃的,困了就趴着睡一会。半年一转眼就过去了,高布乐参加了比赛,果真的拿了奖。高布乐想拿

这个奖杯去帕海贝尔向他表达自己的爱意,但帕海贝尔已经走了。当时正值战乱,帕海贝尔被征去打仗,高布乐说:“好,我等他回来。”就这样高布乐等了帕海贝尔3年多。在这期间村长的儿子看上高布乐,村长的儿子很清楚高布乐已经心有所属,就叫人从前线运回来一具碎尸体,说那就是帕海贝尔,但没有人可以对证,高布乐相信帕海贝尔真的已经死了,趴在"帕海贝尔"的尸体上哭了3天3夜,那时,村长的儿子买了很多的礼物去找高布乐提亲,高布乐没有理睬。在3天后晚上,高布乐割腕自杀了。而帕海贝尔在高布乐离开的半年里,他发现没有高布乐在身边,自己少了很多很多的快乐。帕海贝尔在高布乐离开后才发现原来自己已经不知不觉的爱高布乐,只是因为她学琴不努力所以就埋没了对她的喜欢。当时他准备写一首歌,做为向高布乐求婚的礼物,当他完成了卡农的1/3的时候。他被招去打仗了,在战乱中,自己的生命多次都是九死一生,每当心中不舒服的时候都会想到高布乐,想到教她弹琴的日子......那段时光真是值得怀念啊。之后他完成了卡农剩下的2/3。在高布乐自杀后了第2个月,帕海贝尔回到了村里。他从村民的口中知道了高布乐的故事和她为自己做的所有事后,他咆哮着,放声大哭。他找到了高布乐的家人,问她现在葬在哪。她家里人都不肯告诉帕海贝尔,随后的一次礼拜,帕海贝尔招集他们村和高布乐村上所有的人,他坐在钢琴前强忍着泪水,弹出了卡农"Canon(D Major)”。

66首珍藏经典纯音乐

1.《追梦人》--神秘园: 幽幽的略带忧伤的音乐,好像在倾诉追梦旅人的故事,很好听。神秘园是我最喜欢的乐队之一,由挪威作曲家兼键盘手Rolf Lovland(罗尔夫。劳弗兰)和爱尔兰的女小提琴手Fionnuala Sherry(菲奥诺拉。雪莉)组成。 2.《nocturne》--神秘园: 这是神秘园最广为流传的一个作品了吧!问世十多年了,现在听来还是很好听。演唱者是Gunnhild Tvinnereim。 3.《爱尔兰风笛漫步》--神秘园: 风笛声起时,仿佛与一个人漫步爱尔兰的乡野,这个时候的世界只有你和他两个人。这是让人安静的声音,就是再浮躁的时候你也能够平静下来。歌曲版在我的婚礼上有被用过。呵呵。 4.《神秘园之歌》--神秘园 出自神秘园的第一张专辑《SONGS FROM A SECRETGARDEN》。伤感缓慢的迷思,让人象迷失在神秘的丛林里。 5.《Prayer(祈祷的人)》-神秘园 我比较偏爱的一首,圣灵呼唤般的虔诚祈祷,让心灵沉静如水。 6。《月亮门》--神秘园 浩瀚的星空,皎洁的月光,悠悠的追忆…… 7。《天空之城》--久石让: 久石让是我钟爱的日本音乐大师之一,当初看宫崎骏的《天空之城》就对这个主题曲记忆犹新,后来听过钢琴版、小提琴版、吉它版……都很好听。 8。《幽灵公主》-久石让: 久石让的上乘代表之作,交响乐烘托的恢弘悲壮的气势,加上胡音的清婉忧伤,带来层层叠叠的弥漫不去的黯然神伤。宫崎骏同名动画片的插曲。 9。《Summer》--久石让: 一首欢快的钢琴曲,大师为电影《菊次郎的夏天》所作的主题曲。大师不愧为大师,音乐让人不禁感到夏天的律动与沁凉。最近在芒果台的《天天向上》里也听到了,呵呵。

卡农歌教学设计

《卡农歌》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优美、和谐的演唱二声部《卡农歌》 2.认识升号、还原符号 3.通过《卡农歌》的学习,能够初步了解合唱艺术,分辨合唱的种类。 二、学情分析 初一的学生在小学期间。培养了一定的音乐常识。对音乐的兴趣浓厚。一部分学生的乐感和音准节奏都很不错。也有极少数学生存在跑调问题。合唱艺术,第一要素就是和谐。要让他们互相配合。不能表现自己。所以我通过一些发声练习,游戏等帮助学生。等学生的声音唱同声合唱很和谐以后,再进行分声部练习。并让学生产生美的享受,在快乐中学习。 三、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分声部演唱。 教学难点:对旋律的演唱与声部衔接。 四、教学过程 (一)教学活动 1.同声合唱练习:演唱《保卫黄河》。 2.欣赏合唱图片。(意图:感受同声合唱要注意什么。)

3.合唱的常识。 (二)复习导入新课 1.欣赏《保卫黄河》轮唱部分。 师:同学们,你们听这段音乐有什么特点?(分小组讨论) 2.卡农概念。 3.卡农含义图示。 A B I A B I A 0 II 0 A I B A I B A II (三)感受欣赏,学唱歌曲 1.初次聆听 师:分小组讨论,本首曲子几个声部? (意图:让学生对整个音乐结构有概念。) 2.再次聆听 师:音乐中如何处理音量、强弱等? (意图:复习音乐力度符号,mp、p、m f、f、渐强、渐弱等。引出新的知识,还原符号,升号。) 3.最后聆听 师:如何处理歌曲? (意图:了解音乐、作曲家的背景,才能准确演唱歌曲。) 4.教师范唱 5.分句教唱:注意变化音等地方。 6.分组练习:反复听唱,提高对歌曲的熟悉程度,和对歌曲的感受

音乐赏析

100首古典音乐赏析 耳熟不能详音乐,在日常生活中总时刻伴随着我们的左右,不管你是不是爱乐之人,总免不了或多或少地接触到它。歌曲、电视节目、广告、广播、互联网、游戏、演出等,在各个方面都难免有它的存在,很难想象一个没有音乐的世界将会是什么样的。然而,在这林林总总的音乐世界中,古典音乐作为整个西方艺术文化的瑰宝,时至今日还在我们的生活中以各种各样的形式活跃着。(想来想去,还是写这样一个弱智的开场白吧 *^__^* )不过,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总有这样的困惑:这首曲子真熟悉,是谁写的呢?咦,这首曲子来自哪部作品里呢?唉,叫什么名字呢?怎么在嘴边,就是叫不出来呀。(除非专业音乐工作者,不过我想甚至一些专业的音乐人也未必能一一道全,因为这的确是个细心的活儿。)如果你也一样,常常会有这些“ 困惑” 的话,那么本文应该会对你大有帮助。但光是看以下的这些曲名、作曲者和作品出处可能还不一定能使你与“ 困惑” 你的那首曲子对应上,所以我建议最好还是在网上搜索一下,听一下,加深印象。好了废话少说,言归正传,下面将分为十个等级,从一级到十级,每级曲目不等,共 100 多首(我想应该够了吧),列出我们日常生活中常听到的那些耳熟却不能详的经典。(看看究竟是那些东东,经常困扰我们 ^_^ )说明:一级的曲子,听到后最容易说出名字,十级的曲子,听到后最不容易说出名字,但每首曲目都很耳熟,肯定不止一次地听到过(或是原曲的改编,重新演绎等)。当然,如果你能准确地说出等级越高的曲目,也说明你对古典音乐越了解。 一级(入门 1 级) ( 1 )《蓝色多瑙河》—约翰? 斯特劳斯【 J 】著名的圆舞曲之王的传世名作。被誉为奥地利的第二国歌,每年的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的倒数第二首曲目。(我想这首曲子不会有朋友没听过吧) ( 2 )《卡门》(序曲)选自歌剧《卡门》—比才比才不是个作曲天才。但当他写《卡门》时,他是。(序曲的“ 斗牛士进行曲” 已经早就深入人心了,说实话,在考虑和多瑙河谁排第一的时候,着实头疼了一把) ( 3 )《四季》(“ 春” 乐章、“ 冬” 乐章)—维瓦尔蒂作为全世界版本最多的古典名作(据说有 6000 多个版本),当然是百听不厌的。(早期的各种庆典中,背景音乐几乎都被它包了) ( 4 )《拉德斯基进行曲》—约翰? 斯特劳斯【 S 】老爹的最后杀手锏。维也纳新年音乐会雷打不动的最后压轴曲,作为圆舞曲之王的爸爸,没有一部脍炙人口的作品,当然说不过去。(经常响起在各类颁奖典礼、节庆晚会的结尾,台上乱成一锅粥时) ( 5 )《第五交响曲“ 命运” 》(第一乐章)—贝多芬我想几乎世上所有人一生中都听过的交响曲片段就是它了吧。(开头那段命运的敲门声,是个人都耳熟吧) ( 6 )《匈牙利舞曲》(第五号)—勃拉姆斯问:他一共谱写了 21 首匈牙利舞曲,为什么单单第五号为大众所钟爱呢?答:因为它太朗朗上口了(两分多种的小曲,不想记住,也难呀)

古典乐派作品风格赏析

古典乐派作品风格赏析 在所有古典音乐的范畴中,境界最高、音乐也最深奥的要属古典时期的作品。这一时期音乐声响的组织非常严谨,是种纯粹用声音来描写音乐的作品、能够一亲芳泽、更能懂得细细品味她的,是少数族群的专利。她能升华我们的性灵,提升美感经验,更能触及心灵深处,与时下的流行歌曲、民谣、戏曲、电影配乐、甚至是当红的百老汇歌舞剧只是碰触耳朵,刺激耳膜的音乐截然不同。 台湾名作家张继高先生在他的〝乐府春秋〞中点出了古典音乐的精神:『「古典音乐」(应该说是serious music)是一种极度精致,而且十分昂贵的东西。有任何时代,任何国家,它的享用者都是少数。既不可能变成多数,也没有必要变成多数。因为这一小撮人往往就能代表一个社会中的思想菁英,和成就力量。』这是广义的对古典音乐的看法。而在古典音乐中的狭义的古典风格。特别指的是1750-1830所产生的古典乐派,可说是音乐史最珍贵的部份。德国的哲学家Winckelman,他是如此美妙的诠释古典:「古典是高贵的执朴,是宁静的巨大」。古典讲求的是形式与内容的均衡,在平衡、端庄、宽大的基础上往上堆,是一种高贵,境界高的音乐形式。 古典时期所占的年代只有短短的100年(1750-1830),却产生了

三位音乐巨匠~海顿、莫札特、贝多芬,这三个名字在音乐史上的地位就像绘画中的三位一体,是那么的自然且不可分割,他们代表古典乐派,虽然他们的风格不同,但他们透过一种特定结构—奏鸣曲(Sonata)表现出古典的内涵,这种不同性质的涵盖,形成了一个所谓的古典时期。 三人之中,海顿最年长,莫札特最早逝,贝多芬最年青叛逆。 海顿(1732-1809):一辈子都在宫廷中担任乐长,非常小心翼翼的服侍他的贵族主人。全身从头到脚都具备了封建色彩。音乐是在对主人察言观色中产生。即使在1790年之后,他离开宫廷,但是骨子里对主子誓死效忠的封建思想已根生地固。 海顿的一生都在为贵族工作,是那种对主子小心翼翼的服侍,知进退的那个时代,他的音乐听起来很乖巧,是有智慧的那种乖,乐句很工整,很有条理,音乐是在对主人察言观色中产生。举个例子来说,海顿的小夜曲的数量相较同时代的莫札特、贝多芬就多的多;这种乐器编制少,轻轻的不会干扰贵族衬着月光在后花园喝酒、聊天谈情说爱的音乐,因工作需要而应运而生,且深受主人欢迎。贵族夜夜狂欢,海顿的工作产量相对就提高,于是海顿的小编制曲子,诸如夜曲、室内乐数量很可观,当然也作的最好。海顿不只室内乐作得好(共84首),他的交响曲也以量取人,他总共作了104首有编号的交响曲,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