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最新整理初三物理教案温度与物态变化复习教案.docx

最新整理初三物理教案温度与物态变化复习教案.docx

最新整理初三物理教案温度与物态变化复习教案.docx
最新整理初三物理教案温度与物态变化复习教案.docx

最新整理初三物理教案温度与物态变化复习教案

淇滨区第一中学活页教案—九年级物理

九年级物理班执课教师:执课时间:年月日

课题温度与物态变化-复习课时安排1第1课时

教学课型新授课□实(试)验课□复习课□实践课□其他□

教学目标1.能区别固、液和气三种物态,能描述这三种物态的基本特征。

2.能说出生活环境中常见的温度值。了解液体温度计的工作原理。会测量温度。尝试对环境温度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

3.通过实验探究物态变化过程,尝试将生活和自然界中的一些现象与物质的熔点和沸点联系起来。

4.能用水的三态变化解释自然界中的一些水循环现象。有节约用水的意识

教学重点1).液体温度计的原理及正确使用。

2.)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和沸腾的温度不变特征。

3.物态变化的吸热和放热特点及影响。

教学难点1)晶体与非晶体溶解曲线的辨识。液体沸腾的温度曲线特点与辨识。

2)实际生活环境下水的物态变化现象的辨识。

课前准备试卷-课件

教学过程一、板书课题:

温度与物态变化-复习

1、知识梳理。

知识梳理

(一)、物质的三态

1、物质的状态:物质通常有固态、液态和气态三种状态。

2、自然界中水的三态:冰、雪、霜、雹是固态;水、露、雾是液态,烧水做饭时见到的“白汽”也是液态;水蒸气是气态。

(二)、温度的测量

1、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

2、摄氏温度:通常情况下的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作为0度,1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作为100度,0度到100度之间等分成100份,每一份叫1摄氏度或(1℃)。正常人的体温为37℃,读作37摄氏度;-4.7℃读作负4.7摄氏度或零下4.7摄氏度。

3、温度的测量

(1)家庭和物理实验室常用温度计测量温度。它是利用水银、酒精、煤油等液体的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

(2)温度计的正确使用方法

a、根据待测物体温度变化范围选择量程合适的温度计。

b、使用前认清温度计分度值(最小刻度值)。

c、使用时要把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部或容器壁。

d、待示数稳定后再读数。

e、读数时将玻璃泡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液柱上表面相平。

4、体温计、实验室温度计、寒暑表的主要区别:

温度计构造:体温表玻璃泡上方有缩口;测温物质为水银35℃—42℃0.1℃①可离开人体读取。②用前需甩

实验室温度计

测温物质为酒精-20℃—100℃1℃①不能离开被测物读数②不能甩

寒暑表测温物质为酒精-30℃—50℃1℃①不能离开被测物读数

②不能甩

(三)、物态变化

1、汽化和液化

(1)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液体汽化时要吸热。

(2)汽化有两种方式:蒸发和沸腾。蒸发是液体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并且只在液体表面发生;沸腾是在一定温度下,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汽化现象。液体蒸发时,要从周围的物体(或自身)中吸收热量,使周围物体(或自身)温度降低,因此蒸发具有致冷作用。

(3)影响蒸发快慢因素:

a、液体温度的高低:液体温度越高,蒸发得越快。

b、液体表面积大小:液体的表面积越大,蒸发得越快。

c、液体表面上的空气流动快慢:液体表面上方的空气流动越快,蒸发得越快。

(4)沸点:液体沸腾时的温度。液体的沸点与气压有关。在相同气压下,不同液体沸点一般不同;同种液体,气压增大时沸点升高,气压减小时沸点降低。

液体沸腾条件:液体温度要达到沸点,且要继续吸热。沸腾时要吸热,液体温度保持不变。

(5)物质由气态变为液态的现象叫液化。气体液化时要放热。

(6)发生液化的两个条件:

a、降低温度。所有气体在温度降到足够低时都可以液化。

b、压缩体积:压缩有助于液化;有的气体单靠压缩体积不能使它液化,必

须使它的温度降低到一定温度下,再压缩体积才能使它液化。

2、熔化和凝固

(1)物质由固态变为液态叫做熔化,熔化吸热;从液态变为固态叫凝固,凝固放热。

(2)熔点和凝固点

固体分为晶体和非晶体,有一定熔化温度的物质,称为晶体。晶体熔化时的温度叫熔点,晶体熔液凝固时的温度叫凝固点。同一种晶体的凝固点与它的熔点相同。没有一定熔化温度的物质称为非晶体。

(3)熔化和凝固规律

a、晶体在达到熔点(凝固点)时,继续吸收(放出)热量才能熔化(凝固),在熔化(凝固)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

b、非晶体熔化过程中温度不断升高,物质由硬变软、变稠、再变稀;凝固过程中温度不断降低,物质由稀变稠、变硬。

(4)晶体熔化和凝固的条件

a、晶体的熔化条件:温度要达到熔点且继续吸收热量。

b、晶体的凝固条件:温度要降到凝固点且继续放热。

3、升华和凝华

升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叫升华。固体升华时要吸热,可以用升华吸热得到低温。

凝华:物质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叫凝华。气体凝华时要放热。

4、水循环

(1)自然界中的水不停地运动、变化着,构成一个巨大的水循环系统。

地球上水循环简图(课本)

(2)水的循环伴随能量的转移。

2、课堂练习

1.人体的正常体温是_____摄氏度,体温计的量程是___。家庭和实验室常用的温度计是根据_________的性质制成的。使用温度计前应_______被测物体的温度,选择适当量程的温度计;测量时应使温度计的玻璃泡与被测物体充分_____。

2.如图所示,容器A中装有水,在水中放入另一个小铁桶B,B中也装水,给容器A加热并使A中的水沸腾.继续加热,B中的水是否也可以沸腾?为什么?

3.夏天,人们吃冰棍时,看到冰棍周围冒着“白气”;冬天,人呼出“白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都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的小水珠

B.它们都属于汽化现象

C.冰棍冒“白气”是冰棍先熔化后蒸发形成的,呼出的“白气”是液化的水蒸气

D.冰棍冒“白气”是空气中水蒸气遇冷液化而成的,人呼出的“白气”是呼出的水蒸气遇冷液化而成的

4.下列有关天气现象及其成因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刮风是水蒸气太多形成的

B.大雾是水蒸气液化形成的

C.霜是地面附近水蒸气凝华形成的

D.雪花是高空水蒸气凝华形成的

5.火箭发射架下建有大水池,让高温火焰喷到水中,通过水发生来吸收大量的热;火箭升空瞬间,会看到巨大的白色“气团”,这是水蒸气形成的(选填物态变化的名称)。

6.防“非典”期间,常用消毒液加热熏蒸的办法对病房空气进行消毒处理。

从物理上说,对消毒液加热是为了,弥漫到空气中是一种现象。

7.气体打火机的燃料是丁烷气体,是用的办法使它变成液态装入打火机的。

8.将烧红的铁棒插入水中,会听到“嗤嗤”的声音,同时看到水面上方出现的“白气”,这里发生的物态变化是先是后是。

9.夏天,打开冰棒的包装纸,会看到冰棒冒“白气”,这些“白气”是空气中的水蒸气而成的。

3、10.冬天,0℃以下冰冻的衣服也会干,这是;寒冷的冬夜,门窗玻璃侧出现冰花,这是现象。

11.空气中的水蒸气是江河湖海以及大地表层中的水不断地而来的。夜间气温降低时,水蒸气会成小水珠附着在物体上,这就是露水,若附着在空气中的浮尘上,就形成。深秋或冬天,夜晚温度迅速降到0℃以下,水蒸气会直接成固态的小晶体,这就是。

12.复习课上,老师写下一副与物理知识有关的对联。上联:“杯中冰水,水结冰冰温未降”;下联:“盘内水冰,冰化水水温不升”。对联中包含的物态变化是和,反映的一共性是。

二、选择题

13.有一支刻度均匀,但不准确的温度计。用它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时,其示数为-2℃;用它测标准气压下沸水的温度时,其示数为103℃。如果用它测得某液体的温度是19℃,那么该液体的实际温度为()

A.16.2℃B.18.1℃C.19℃D.20℃

14.如图2-4,对烧杯加热一段时间至水沸腾,然后再将盛有某种液体的试管插入沸水中,结果,一会儿试管中的液体也沸腾了,由此可以判断()A.试管中的液体也是水B.试管中液体的沸点低于水的沸点

C.试管中的液体可能是水D.试管中液体的沸点高于水的沸点

15.牙科医生用来观察病人牙齿的小镜子,要放在火上烤一下才放进病人的口腔中,医生这样做是为了()

A.消毒,防止将病毒带入口中B.把镜面上的水分烘干

C.避免病人感觉镜子冷D.防止口腔中的水蒸气液化,便于观察

16.雪天路面有厚厚的积雪,为了使雪很快融化,常在路面积雪上喷洒盐水,这是为了()

A.盐水可使冰的熔点降低B.盐水可使冰的熔点升高

C.盐水可使冰的温度升高D.盐水可使冰的温度降低

作业设计

阅读下列资料,思考、解决资料后面的问题.

资料:如图所示,冰箱的致冷设备由蒸发器、压缩机、冷凝器、毛细管等部件组成。电冰箱工作过程中,致冷剂氟利昂(一种既容易汽化又容易液化的化学物质)在蒸发器中迅速蒸发①热,使冷冻室内温度②,气态的氟利昂经压缩机压缩后,送入冰箱外面的冷凝器,在此致冷剂液化③热,液态的致冷剂通过很细的毛细管回到蒸发器,又开始了新的循环.电冰箱就这样源源不断地将冷冻室内的热吸出来,并散发到冰箱的外面。

(1)在资料的①、②、③三处,补写上适当的内容①;②;③。

(2)小明发现家里新买的电冰箱背面时冷时热,入夏后更是热得厉害,他怀疑冰箱的质量有问题。你认为他的怀疑有道理吗?为什么?

(3)冰箱冷冻室内温度很低,那么在室内多放几台打开冷冻室门的冰箱能不能降低室内温度?

新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册教案

第十三章热和能 §13.1 分子热运动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了解分子动理论的基本特点; 2.能解释某些热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学会运用想象和类比等研究方法; 2.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概括信息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随时关注周围的人和事以及有关现象。 ★课程内容 1、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 2、一切物体的分子总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3、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重点——一切物体的分子总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难点——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教具——玻板、水、水槽、弹簧测力计等 ★过程 一、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 1、分子直径数量级10-10 m 。 2、物质是由很多分子组成的。 二、一切物体的分子总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1.扩散现象——不同的物质相互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见书P124图) a.一切固体,液体和气体都可以发生扩散现象 小结得出——扩散速度:V 气﹥V 液 ﹥V 固 演示:红墨水在热水和冷水中的扩散情况 b.物体温度越高,扩散越快。 2.分子热运动,分子的运动是无规则的。 三、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演示:观察弹簧测力计上示数变化 1.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是同时存在的。 2.分子间的作用力随分子间距离的增大而减小。 3.分子间引力和斥力的大小关系。 ①引力=斥力 d=r

②引力﹥斥力(斥力、引力都减小,则引力减慢,显示引力) d ﹥r ③引力﹤斥力(斥力、引力都增大,则引力增大慢,显示斥力) d ﹤r ★小结: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小结,培养总结概括能力。 ★作业——动手动脑学物理1~4题 §13.2(1)内能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知道内能的两个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 能列举生产和生活中应用内能的实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到内能的利用和科技发展的联系. ★课程内容 1、 内能的定义 2、 影响内能大小的因素 3、 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 ★重点——影响内能大小的因素 ★难点——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 ★过程 一、内能: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的分子动能和势能的总和叫内能。 (热能) 二、影响内能大小的因素 质量、温度、状态变化 物体温度升高,则内能增大;物体温度降低,则内能减少。(不能逆说) 三、内能是不同于机械能的另一种形式的能量。 四、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 (讲:P 129 空气压缩仪)

第十二章_温度与物态变化_单元测试 最新沪科版九年级物理

1 第十二章 温度与物态变化 单元测试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40分) 1、(泉州)下列自然现象中,属于熔化现象的是( ) A .春天,冰雪消融 B .夏天,露水晶莹 C .秋天,薄雾缥缈 D .冬天,瑞雪纷飞 2、( 泰州)冬天的早晨,室外物体表面常有白色的霜。霜的形成属于( ) A.凝固 B.液化 C.凝华 D.升华 3、( 乐山)下列物态变化中属于汽化现象的是:( ) A .夏天,冰棍“冒出”的“白气”, B .放在衣柜里面的樟脑丸变小了 C .太阳出来雾散了 D .深秋,清晨草地上出现霜 4、( 广州)小芳吃雪糕时,看到雪糕周围冒“冷气”,由此她联想到了泡方便面时碗里冒“热气”的情景。以下是她对“冷气”和“热气”的思考,其中正确的是( ) A.“冷气”和“热气”本质是相同的,他们都是汽化成的水蒸气 B.“冷气”和“热气”本质是不同的,前者是小水珠,后者是水蒸气 C.“冷气”和“热气”本质是不同的,前者是液化形成的,后者是汽化形成的 D.“冷气”和“热气”本质是相同的,都是液化形成的小水珠 5、(桂林)关于雾的形成,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雾是从山中冒出来的烟 B .雾是水蒸气凝华成的小水珠 C .雾是从山中蒸发出来的水蒸气 D .雾是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珠 6、( 东营)洗热水澡时,卫生间的玻璃镜面变得模糊不清,洗完后过一段时间,镜面又变得清晰起来。水在镜面上发生的两种物态变化是( ) A .先汽化后液化 B .先液化后汽化 C .先凝华后升华 D .先升华后凝华 7、( 福州)打开冰箱门,常常能看到冷藏室内壁上有水珠,这些水珠主要是由食物中的水分经过下列哪些物态变化形成的 ( ) A .升华、凝华 B .汽化、熔化 C .凝华、熔化 D .汽化、液化 8、( 哈尔滨)物态变化在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初春,冰雪消融是汽化现象 B .盛夏,雾的出现是液化现象 C .深秋,霜的出现是凝固现象 D .严冬,冰雕变小是熔化现象 9、( 泉州)如图2所示的四种物态变化的实例中,属于液化的是( ) 10、( 温州) 最近,《自然》杂志刊登了一项电解氢氧化铁的“绿色炼铁”技术,电解之前要加热固态氢氧化铁。使其变为液态,这一物态变化是( ) A.汽化 B.凝固 C.熔化 D.液化 11、( 扬州)氟利昂是电冰箱中热的搬运工,液态氟利昂进入冰箱冷冻室吸走热量,此时氟利昂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 A .汽化 B .液化 C .熔化 D .凝固 12、(遵义)下列有关物态变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初春冰雪消融是冰吸热熔化 D .用干手器将手烘干 A .冰雪遇暖消融 B .水烧开时冒出“白汽” C .草叶上形成“白霜” 图2

归纳教科版八年级物理第五章物态变化教案.doc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第五章物态变化教 案 物态变化是什么意思?物态变化包括汽化和液化,八年级的同学需要理解液化是汽化的逆过程,了解沸腾现象,知道什么是沸点。下面是由我整理的,希望对您有用。 第一部分 一.教学内容: 3 汽化和液化 4 物态变化与我们的世界 二. 重点、难点: 1. 理解液化是汽化的逆过程。 2. 了解沸腾现象,知道什么是沸点。 3. 知道蒸发可以制冷。

4. 知道温度计的正确使用。 三. 知识点分析 三汽化和液化 1. 汽化: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汽化是吸热过程,汽化有蒸发和沸腾两种方式。沸腾现象: 探究水沸腾的特征: 1观察实验现象: 分为三个阶段:一是沸腾前;二是沸腾中;三是移去火源之后。 具体观察思考内容: ①首先开始给冷水加热时,在什么地方形成气泡并考虑气泡是怎样形成的? ②继续给水加热观察气泡上升的过程中体积发生了什么变化?同时注意观察温度计示数的变化情况。 ③当水沸腾时,观察气泡上升的过程中体积大小有什么变化?同

时注意观察温度计的示数,温度计的示数能说明什么? ④撤掉酒精灯,观察到了什么现象?这又说明了什么? 2沸腾的特点: ①定义:沸腾是在一定温度下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进行的剧烈汽化现象。②沸点:液体沸腾时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沸腾时的温度叫沸点。 ③沸点与液面上方气体压强的关系:压强增大沸点升高,压强减小沸点降低。④液体沸腾条件:温度达到沸点,并能继续吸热。 蒸发现象: 1定义:蒸发是液体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的,并且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缓慢汽化现象。 2探究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控制变量法:增大减少液体的表面积,提高降低液体的温度,加快减慢液体表面上的空气流动,都可以影响液体的蒸发。 2. 液化: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液化是放热过程,液化的两种方式:降低温度和压缩体积。任何气体在温度降到足够低时都

温度与物态变化知识点梳理

《温度与物态变化》知识点梳理 (一、温度) 1、定义: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 2、摄氏温度:规定: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度,沸水的 温度为100度,它们之间分成100等份,每一等份叫1摄氏度。常用单位是摄氏度(℃) 3、测量——温度计(常用液体温度计) ①温度计构造:下有玻璃泡,里盛水银、煤油、酒精等液体;内有粗细均匀 的细玻璃管,在外面的玻璃管上均匀地刻有刻度。 ②温度计的原理: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进行工作。 分类实验用温度计寒暑表体温计 用途测物体温度测室温测体温 量程-20℃~110℃-30℃~50℃35℃~42℃ 分度值1℃1℃0.1℃所用液体水银煤油(红)酒精(红)水银 特殊构造玻璃泡上方有缩口 使用方法使用时不能甩,测物体时不能离开物 体读数使用前甩可离开人体 读数 使用前:观察它的量程,判断是否适合待测物体的温度;并认清温度计的分度值,以便准确读数。使用时: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温度计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例题】如图所示,是甲乙丙三支温度计的局部图示,黑色区为液柱,请你记下各温度计的示数,甲温度计的示数为,乙温度计的示数为,丙温度计的示数为 . ⑤温度计使用几点注意: ①温度计玻璃泡不能与烧杯壁和烧杯底部接触;而应该与液体充分接触。 (注意:“烧杯壁和烧杯底部接触时所测温度”高于“所测液体温度”) ②温度计不能离开所测量液体,且待示数稳定后读数。 ③读数时视线要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⑥、体温计: ①测量原理:“测温液体的热胀冷缩性质”。 ②量程:35℃~42℃;分度值:0.1℃ ③构造特征:在玻璃与毛细管连接处有个狭窄的凹槽 (这就是“只升不降”的原因,即可以离开人体读数的原因) ④与普通温度计不同,可以离开人体读数

物态变化教案

学生讨论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理解温度的概念。 了解生活环境中常见的温度。 会用温度计测量温度。 2、 过程和方法 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温度计的结构。 通过学习活动,使学生掌握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3、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 中的物理规律。 重、难点: 1 设计测温度的仪器(温度计) 2、 正确使用温度计 教学器材: 电脑平台、杯、冷热水、温度计、体温计 教学课时:2时 教学过程: 一、 前提测评: 无 .... 前面无相关内容 二、 导学达标: 弓I 入课题:欣赏一段有春、夏、秋、冬的影片 问题:你知道物质有几种状态吗?这些状态如何转化? 受什么因素的影响? 学生猜想:〔 …… 〕 教师:刚才有同学说“温度” (热),下面我们就来学习 有关温度的知识 T 温度计 进行新课: 1、温度:物体的冷热程度叫做温度。 (1)、试验:课本 70页试验:图4.4-1示 结论:人们凭感觉判断物体的温度往往不可 靠, 必须采取其他较好的办法。 (2)、探究:有什么方法可以较好的判断出这哪杯水的 温度比较高? 学生结论〔 …… 〕 (3)、教师引导:拿出自制的温度计(图 可否判断温度高低? 这仪器有什么缺点?如何改正? 物态变化教案 温度计 4.1-2 示),

(加刻度、缩小体积……得到准确的测温度的仪器) 2、温度计:测量温度的仪器 实物观察……各种温度计 结构原理: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的规律制成的。 分类:实验室用温度计、体温计、寒暑表 (实物、录像观察) 3、试验用温度计的使用: 探究:怎样使用?要注意些什么问题? 总结: (1)使用前观察量程……所测温度不能超过量程 *清分度值……每小格代表的数值 (2)使用时①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液体中,不 要碰到容器底或壁 ②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 ③读数时温度计的玻璃泡继续留在被 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让学生读数,把结果写出来)……单位 4、摄氏温度:字母C代表摄氏温度 C是摄氏温度的单位,读做摄氏度;它是 这样规定的:把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零摄氏度,把 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摄氏度,分成100等份,每1份就是1C。低于0C用负数表示例:37 C读作 —45 C读做 0C读做 5、体温计: (1)结构、量程、分度值 (2)使用 3、达标练习:完成物理套餐中的本节内容。 小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 课后活动: 1、完成物理套餐中课堂未完成的内容。 2、课本后练习。 教学后记: 温度计的使用方面,按课本要求让学生进行探究,但一 定要把步骤总结并进行板书。 可以对几种温度计进行对比 熔化和凝固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理解气态、固态和液态是物质存在的三种形态。了解物质的固态和液态之间是可以 转化的。了解熔化、凝固的含义,了解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了解熔化曲线和凝固曲线的物 理含义。 2、过程和方法通过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变化的规律,感知发生状态变化的条件。了解有没有固定 的熔化温度是区别晶体和非晶体的一种方法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了解图像是一种比较直观的

物态变化温度教学设计

《第一节物态变化温度》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能列举自然界和生活中不同状态的物质。理解气态、液态和固态是物质存在的三种状态。 2.知道在一定条件下,物质存在的状态可以发生变化。 3.能举例说明三种物态的基本特征。 4.理解温度的概念。了解生活环境中常见的温度值。 5.知道常用温度计的制作原理以及温度计的构造和刻度。 6.知道摄氏温度和热力学温度,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7.会正确使用温度计测量温度。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大量物质按照固、液、气三种不同状态分类,体会对物质进行分类的方法。 2.通过观察水的物态变化实验感受物质发生物态变化的条件。 3.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温度计的结构。 4.通过测量温度,掌握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5.通过对物体温度的估测,提高估测温度的能力。 6.通过对体温计的观察,了解体温计在结构和使用方法上与一般液体温度计的差异。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冰化成水的实验反映出的事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的事实,培养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看待问题。 2.通过对环境温度的了解,养成爱护环境的意识。 3.在使用温度计的过程中,养成爱护仪器、实事的品格。 4.通过参与教学活动,产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道理。 [重点难点] 重点 1.理解气态、液态和固态是物质存在的三种状态。 2.通过观察水的物态变化实验,感受物质发生物态变化的条件。 3.摄氏温度的定义。 4.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难点 摄氏温度与热力学温度之间的关系。 [教材分析] 本节是初中物理的第一节课。从本节开始,学生们真正开始接触物理、了解物理、学习物理。因此要本着从简单入手、从现象入手的要求,让学生感受到物理的趣味,研究的方法。本节的两个重点容是“物态及其变化”和“温度及其测量”。本节容安排上注意体现了《标准》中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在知识与技能上主要

新人教版初中物理电流和电路教案

新人教版初中物理电流 和电路教案 TTA standardization office【TTA 5AB- TTAK 08- TTA 2C】

电流和电路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初步认识电流,电路和电路图。 (2)知道电源和用电器。 (3)从能量转化的角度认识电源和用电器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 (1)经历简单的电路连接,观察实验现象,得出学科知识。 (2)连接电路,认识电路和电流,体会“从生活走向物理”的科学探究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物理学习经历的循序渐进、不断提升的过程。经历实验、类比等方法分析问题,体会科学方法、锻炼探究能力。 (2)用符号表示电路中的元件,绘制简单的电路图,领悟物理学科知识的美。 二、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知道电流和电路,会画简单的电路图。 2、教学难点:电流的形成和方向。 三、教学用具准备 1、教具:多媒体设备、课件、电池、小灯泡、开关、导线、小电风扇; 2、学具:(2人一组)电池,小灯泡、开关、导线、二极管、小电风扇。 四、教学过程设计 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课件展示:夜景图片。

分析:通过夜景图片唤起学生对本节课内容学习的积极情感,通过师生交流逐步引入关于电的课题《电流和电路》。 2、活动探究,新课教学 (1)活动1 让小灯泡亮起来 ①教师出示一只小灯泡,提出问题:“你们能使小灯泡亮起来吗?” 分析:连接电路是学生要掌握的基本技能,初二学生的心理特点可能会让学生在直接体验中被一些有趣的现象所吸引,而忘记了探究的目的和对象,不深入思考问题的本质,这是探究成功的最大阻力。因此,通过小组比赛的活动调动学生的活跃思维是探究成功的保证。 ②学生动手连接电路,小组互相合作。 分析:学生亲身体验,感受实验带来的乐趣。同时及时对学生实验进行评估,有效的评估是实验的重要环节,不仅让学生顺利形成知识,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良好的实验习惯。在实验过程中提倡那些先让灯亮起来的小组帮助灯没亮起来的小组,体现了合作、互助的精神。 (学生连接可能有不同的方案,如果有,针对学生的生成,组织学生交流讨论。) ③以学生连接的电路为例,引导学生得出电路的组成 和各元件的作用。 分析:电路元件学生有充分的感性认识,电路元件的 作用学生也有一定的体验,因此本节内容稍作引导学生能 自主掌握。 ④引导学生思考建立电流的概念。

九年级物理沪科版)《温度与物态变化》单元测试题一)含答案)

九年级物理第十二章《温度与物态变化》 单元测试题 一、选择题(每题4分,共40分) 1.(江西中考)以下是小明估计的常见温度值,其中合理的是() A.中考考场的室温约为50 ℃ B.冰箱保鲜室中矿泉水的温度约为-5 ℃ C.洗澡时淋浴水温约为70 ℃ D.健康成年人的腋下体温约为37 ℃ 2.(黔西南中考)如图所示为一种固体空气清新剂,打开后,在空气中放置一段时间后会变少,在这一过程中所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A.汽化 B.熔化 C.升华 D.蒸发 3.(重庆中考B)如图所示的四种现象中,其物态变化属于液化的是() A.冰雪遇暖消融 B.露珠逐渐消失 C.电熨斗冒出白雾 D.树枝上形成“雾凇” 4.(贵阳中考)熬制糖水的时间越长,糖水的味道越甜.这是由于熬制过程中,糖水内的水经过下列哪种物态变化所致() A.凝固B.升华C.汽化D.熔化 5.(葫芦岛中考)2015年5月26日印度出现高温天气,首都马德里的一条道路上的沥青被烤化,斑马线变得扭曲模糊.如图所示,关于这个情景的说法正确的是() A.沥青被烤化属于熔化现象 B.沥青属于晶体 C.沥青被烤化过程放热 D.沥青被烤化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 6.如图是海波的熔化图像,下列从图像中获得信息正确的是()

A .海波是非晶体 B .海波在AB 段是液态 C .海波从开始熔化到完全熔化用时约8 min D .海波在BC 段吸热,温度不变 7.炎热的夏季刚从冰箱中取出的冰棒上粘着“白粉”,剥去纸后冰棒就冒出“白雾”.若把冰棒放进茶杯里,不一会儿茶杯外壁就会“出汗”,放在嘴里变成“糖水”,这四种物态变化依次是() A .凝固、汽化、液化、熔化 B .凝固、液化、液化、熔化 C .凝华、液化、液化、熔化 D .凝华、汽化、液化、熔化 8.2014年春季,西南地区遭遇大旱.为了节约用水,果农们利用了滴灌的方法给果树浇水,如图所示.他们把细水管放入果树下的土里,使水分直接渗透到果树根部,减慢了水分的蒸发,其原因是() A .减少了水在地面的表面积 B .增大了水在地面的表面积 C .加快了地面上方空气的流动 D .提高了地面上水的温度 9.下列有关物态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冰熔化过程中冰水混 合物温度高于0 ℃ B .冷冻室取出的冰棍,外表的“霜”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凝华而成 C.通常采用降温的方法 将石油气液化储存在钢罐内 D.舞台上的云雾是干冰升 华成的二氧化碳气体 10.对如图所示的情形的解释正确的是() A .结霜是升华现象 B .所谓的“烟”并非真正的烟,是小水珠汽化形成的 C .结霜是液化现象 D .所谓的“烟”并非真正的烟,是空气中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珠

物态变化复习课_教案

《物态变化复习课》教学设计(2课时)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物质的六种物态变化:汽化和液化、熔化和凝固、升华和凝华,并能去解 释生活中常见的物态变化现象; 2.知道一些物质的熔点,并能区分晶体和非晶体在熔化和凝固过程中的不同点; 3.知道沸腾的两个特点,并会对蒸发和沸腾进行比较,找出它们的区别。 二、过程与方法: 1.在练习中尝试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2.感知熔化和沸腾发生的条件,学习根据实验数据做出物理图像的方法; 3.回忆复习蒸发与沸腾的异同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尝试将生活中的现象与知识联系起来,与生产、生活实践相结合; 2.感悟物态变化在物质世界促进人类文明中起到的巨大作用。 【教学重点】 对物态变化整章的知识进行建构。 【教学难点】 教学过程中做到讲练结合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反思 导入部分 师:上节课我们完成了对第五 章《物态变化》的学习,今天这 堂课我们一起来对这章的知识做 一个总复习。物态变化与我们的 生活有十分紧密的联系,并且是 中考的一个重点部分。我们着重 从三个专题来复习。 对本章知识提起高度 的认识,大致浏览题单上 的主要内容,明确本节课 的学习目标。 开门见山的方 式导入,说明 本章的重要 性,可以有效 提高学生的认 识。 专题一:六种物态变化 1.知识建构 引导学生自主完成题单专题一 的“物态变化三角形”: 2.对应练习 学生完成对应练习题第1题, 教师来回走动,接收学生练习过 程中反馈的信息。 1.完成题单上的专题 一:“物态变化三角形” 中的六种物态变化以及 相应的能量转化关系,老 师予以指导和纠正。 2.完成对应练习第1题。 对六种物态变 化的讲解基本 到位,但是如 果在加些生活 中的例子辅 助,效果应该 会更好。 所花时间稍 多,可以让学 生分组做,使 课堂更加高 效。

2021北师大版物理八上第一章第一节《物态变化温度》word教案1

2021北师大版物理八上第一章第一节《物态变化温 度》word教案1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明白温度概念,明白摄氏温度单位是如何规定的。 2、明白温度计的原理、构造,会正确使用温度计测量温度。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物态变化的学习,培养学生观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本章知识的概括,培养学生综合概括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固态、液态、气态三对之间紧密相关的互逆过程,认识到物质运动变化形式是多样的,任何一种运动变化都有规律、有意识培养学生探究精神和研究自然科学时的审美意识。 教学重点 1、明白物态变化的定义; 2、把握温度计的使用。 教学难点 把握温度计的使用。 教学方法 归纳法、讲练结合法 教学过程 (一)物态变化 1、固态:有一定形状和体积; 2、液态:没有固定形状,但有一定的体积; 3、气态:既没有固定形状,也没有固定体积。 做课本p9做一做实验: 如图1-2所示,将冰块放入烧杯中,用酒精灯给烧杯缓慢加热,观看冰块的变化。 现象:冰块融解,连续加热后,水会沸腾并产生水蒸汽。 通过那个实验引导学生了解冰能够变成水,水能够变成水蒸汽,这说明,在一定条件下,物质存在的状态能够发生变化。 物态变化定义:物质由一种状态变为另一种状态的过程称为物态变化。 (二)温度 1、定义: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 2、单位: (1)国际单位制中采纳热力学温度(T)单位是“开尔文”,(K)。 (2)常用单位采纳摄氏温度(t)单位是摄氏度(℃)规定: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度,沸水的温度为100度,它们之间分成100等份,每一等份 1摄氏度某地气温-3℃读做:零下3摄氏度或负3摄氏度 (3)换算关系T=t + 273K 3、测量——温度计(常用液体温度计)

新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二章《温度与物态变化》 单元检测试题

新人教版九年级第十二章《温度与物态变化》单元检测试题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单选题 1 . 高压锅的主要作用是() A.坚固耐用B.增大气体压强,降低液体 的沸点 C.缩短水沸腾时间 D.增大气体压强,提高液体 的沸点 2 . 小美同学对冰加热,她将冰熔化成水直到沸腾的过程绘制成如图所示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图象中的段是冰的熔化过程 B.、段物质在吸热,、段物质没有吸 热 C.水的凝固点是0℃D.段是水的沸腾过程 3 . 生活处处皆物理,如图现象与物态变化的对应关系中正确的是() A.0℃以下的环境堆砌的雪人变小一熔化 B.水烧开时,壶嘴出现“白气”一液化 C.用吹风机将湿头发吹干一升华

D.放在衣柜里的樟脑丸变小一汽化 4 . 下面的验证性小实验,不正确的是() A.将等量的两滴水滴在玻璃板上,放在阳光下的一滴比在阴凉处的一滴干得快,说明蒸发快慢与液体的温度有关B.将酒精抹到手臂上,手臂会感觉发凉,这说明蒸发吸热 C.碘的升华实验需要酒精灯持续加热,说明熔化过程需要吸热 D.将闹钟用保鲜膜包好放入水中,仍会听到闹钟的响声,从而证明液体可以传声 5 . 在下列过程中,一定会吸热的是 A.凝华 B.液化 C.升华 D.凝固 6 . 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把糖放入水中,水变甜是熔化现象 B.北方冬季菜窑放几桶水,水凝固可以使窑内的温度不致过低 C.夏天,我们看到冰糕冒的“白气”是蒸发现象 D.长时间使用的冰箱,冷冻室内壁容易结冰花是凝固现象 7 . 寒冷的冬天,戴眼镜的小明从室外进入温暖的室内,镜片会蒙上一层小水珠.与镜片上小水珠形成过程相同的自然现象是 A.初春,湖面上冰化成“水”B.盛夏,草叶上形成“露珠” C.深秋,枫叶上形成“霜”D.严冬,树枝上形成“雾凇” 8 . 有关测量工具的使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刻度尺测长度时,刻线要紧贴被测物体 B.弹簧测力计测力时,弹簧伸长方向与受力方向一致

【精品】八年级物理上册:第3章《物态变化》复习课教案设计(含答案)

人教版物理精品资料 第三章《物态变化》单元复习课 【复习目标】 1.能区别固、液和气三种物态,能描述这三种物态的基本特征。 2.能说出生活环境中常见的温度值。了解液体温度计的工作原理。会测量温度。尝试对环境温度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 3.通过实验探究物态变化过程,尝试将生活和自然界中的一些现象与物质的熔点和沸点联系起来。 4.能用水的三态变化解释自然界中的一些水循环现象。养成节约用水的习惯。【复习重点和难点】 重点:①液体温度计的原理及正确使用。 ②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和沸腾的温度不变特征。 ③物态变化的吸热和放热特点及影响。 难点:①晶体与非晶体熔化曲线的辨识。液体沸腾的温度曲线特点与辨识。 ②实际生活环境下水的物态变化现象的辨识。 【学具准备】 温度计、体温计、停表、铁架台(带铁夹)、搅棒、石棉网、酒精灯、烧杯、蜡、海波、水、碘的升华和凝华演示器等及多媒体课件。 【前置准备】利用多媒体展示本章思维导图

【复习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复习 展示两幅美丽的图片: 师:请同学们观察这两幅美丽的图片,你看到了什么? 生:大雪、雾凇。 设疑:你知道她们是怎样形成的吗? 从而引出复习的内容:《物态变化》(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观看现实生活中的雪和雾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热情,并体现物理和生活的紧密联系;通过设疑,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欲望。 二、专题复习

【专题一】温度和温度计专题一知识点聚焦: 1 .温度:温度是表示物体程度的物理量。例如:人的正常体温是37℃, 火柴的温度约800℃,水的凝固点是0℃等。 2.温度单位:温度计上的字母“C”或“℃”表示的是摄氏温度,“℃”是摄氏 温度的单位。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 的温度是0 ℃,的温 度是100 ℃。在0 ℃和100 ℃之间平均分成100等份,每一等份就是℃。例如:人的正常体温是“37 ℃”左右(口腔温度),读做,-6.8 ℃读做或。 3.温度计原理:温度计是专门测量的仪器,它是根据的原理制成的。 4.温度计的使用:(1)测量前:①估测被测物体的温度,选取合适的温度计;②观察温度计的和。 (2)测量时:①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中,不要碰到容器底和容器壁;②温度计的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后要稍候一会儿,待温度计的示数后再读数。 (3)测量后:①读数时温度计的玻璃泡要继续留在液体中,视线要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②正确记录测量结果(包括数字和单位)。 5.体温计:体温计的量程是,分度值是,使用前要先甩一甩,可以离开人体读数。 实验设计:利用温度计测量温度 实验1:学生用如图所示的体温计测量体温,这种体温计 是根据液体的规律制成的,下图中体温计的读数是℃。 实验2:使用温度计时,首先要观察它的和认清它的分度值。用温度计测量烧杯中液体的温度,分别进行了三次操作,如下图甲所示,其中正确的操作是________。如图乙所示是用温度计分别测得的冰和水的温度,那么冰的温度是______℃,水的温度是______℃。 探究结论:温度计的结构和读数方法的不同点(有无缩口,读数时能否离开被测物体)。 【典题探究】: 1、气象学里的日平均温度,是一天当中的2时、8时、14时、20时这四个时刻气温的平均值.如果某地某日这四个时刻的气温如下图所示,则该地的日平均气

九年级物理全册 第十二章《温度与物态变化》教案及学案 沪科版

九年级物理全册第十二章《温度与物态变化》教案及学 案沪科版 温度计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理解温度的概念。 ●了解生活环境中常见的温度。 ●会用温度计测量温度。 2、过程和方法 ●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温度计的结构。 ●通过学习活动,使学生掌握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使学生乐于 探索自然现象中的物理规律。 重、难点: 1、设计测温度的仪器(温度计) 2、正确使用温度计 教学器材: 电脑平台、杯、冷热水、温度计、体温计 教学课时:2时 教学过程: 一、前提测评: 无……前面无相关内容 二、导学达标: 引入课题:欣赏一段有春、夏、秋、冬的影片 问题:你知道物质有几种状态吗?这些状态如何转化? 受什么因素的影响? 学生猜想:〔……〕 教师:刚才有同学说“温度”(热),下面我们就来学习 有关温度的知识→温度计

进行新课: 1、温度:物体的冷热程度叫做温度。 (1)、试验: 结论:人们凭感觉判断物体的温度往往不可靠, 必须采取其他较好的办法。 (2)、探究:有什么方法可以较好的判断出这哪杯水的 温度比较高? 学生结论〔……〕 (3)、教师引导:拿出自制的温度计(图示), 可否判断温度高低? 学生讨论如何判断? 这仪器有什么缺点?如何改正? ↓ (加刻度、缩小体积……得到准确的测温度的仪器) 2、温度计:测量温度的仪器 实物观察……各种温度计 结构原理: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的规律制成的。 分类:实验室用温度计、体温计、寒暑表 (实物、录像观察) 3、试验用温度计的使用: 探究:怎样使用?要注意些什么问题? 总结: (1)使用前观察量程……所测温度不能超过量程 认清分度值……每小格代表的数值 (2)使用时①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液体中,不 要碰到容器底或壁 ②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 ③读数时温度计的玻璃泡继续留在被 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让学生读数,把结果写出来)……单位

最新人教版九年级物理《两种电荷》教案

最新人教版物理九年级《两种电荷》教案 (一)知识目标: 1.知道什么叫物体带电和摩擦起电。 2.知道正、负电荷是如何规定的;知道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4.知道电量及其单位。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学习电学的浓厚兴趣,发展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2.培养学生观察实验的能力及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3.锻炼学生积极参与、亲自动手操作、大胆思维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2. 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 教学难点导体中有大量自由移动的电子 (三)教学过程

日常生活中,当空气干燥时用塑料梳子梳头发,头发会顺着梳子飘起来,如果我们身上穿了几件化纤毛衣,在晚上脱衣时,有时会发出响声,甚至出现火花。你有过这种体会吗?你知道上面提到的两种现象发生的原因吗? 总结:摩擦起电,同学们在小学自然课的学习中已经了解了一些关于摩擦起电的知识。摩擦起电的现象在日常生活中又是经常可以看到的。那么,带了电的物体具有哪些性质?头发为什么会随梳子飘起来?在这一节里,我们将继续进行学习和讨论。 1摩擦起电 ①用毛皮摩擦橡胶棒,然后把棒靠近纸屑,验电羽等轻小物体,观察现象。 ②用丝绸摩擦玻璃棒,然后将棒靠近纸屑,验电羽等轻小物体,观察现象。 我们看到,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都具有了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物体具有了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我们就说物体带了电,或说物体带了电荷。习惯上把带了电的物体叫做带电体。 摩擦起电: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叫摩擦起电。 2两种电荷的相互作用 我们已经知道了什么叫带电现象,知道了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和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都带上了电荷,那么它们带的电荷是否相同呢? 演示实验:

第十二章温度与物态变化 单元测试-沪科版九年级物理全册

《温度与物态变化》单元测试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36分) 1.下列物质中,属于非晶体的是()A.铜B.玻璃C.冰D.食盐 2.湿毛巾晾晒后会变干,这是因为湿毛巾上的水发生了()A.熔化B.蒸发C.沸腾D.升华 3.学校在预防新冠肺炎期间,要求对每位师生进行体温检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体温计的量程是35℃~45℃B.体温计的分度值是1℃ C.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一定为0℃D.某同学体温是36.8℃,该同学体温正常 4.夏季,我们吃雪糕感到凉爽。其中蕴含的物理知识是()A.熔化吸热B.熔化放热C.汽化吸热D.升华吸热 5.下列措施中,为了使蒸发变快的是()A.用电吹风吹干头发B.给墨水瓶加盖 C.将新鲜蔬菜存放在保鲜袋里D.春季植树时剪除大量枝叶 6.在抗击“新冠肺炎”工作中,医护人员常会遇到护目镜“起雾”的现象,如图所示,护目镜内侧产生“雾气”的现象属于() A.汽化B.液化 C.熔化D.凝华 7.某同学取出一支示数为39.7 ℃的体温计,没有将水银甩回玻璃泡而直接测量自己的体温,若他的实际体温是36.5 ℃,则他读出的结果应该是: A.36.5 ℃ B.39.7 ℃ C.76.2 ℃ D.无法读数 8.在烧瓶中注入刚刚沸腾的水,塞紧瓶塞,将烧瓶倒置,再用冷水浇烧瓶的底部,可以看到水又重新沸腾起来。该实验现象说明了() A.沸腾过程需要吸热 B.沸腾过程需要放热 C.水的沸点与环境温度有关 D.水的沸点与水面上方气压有关 9.标准大气压下海波的熔点为48 ℃,则标准大气压下48 ℃的海波()A.一定处于固态B.一定处于液态

C.一定处于固液共存状态D.以上都有可能 10.中央电视台播出的《中国诗词大会》深受学生喜爱,诗句中蕴含了丰富的物理知识,下列对有关诗句的分析正确的是() A.“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露的形成是熔化现象 B.“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雪的形成是凝固现象 C.“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霜的形成是凝华现象 D.“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阻路”﹣﹣雾的形成是汽化现象 11.小科发现浴室的两根水管(如图),甲上布满水珠,乙上完全见不到水珠。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乙水管是热水管 B.甲水管是热水管 C.甲水管出现的水珠是汽化的结果 D.浴室里看到的大量白汽是水蒸气 12.如图自然界中关于水的物态变化过程及其对应的条件,其中由乙状态到丙状态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A.凝华B.液化 C.蒸发D.熔化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9小题,每空2分,共38分) 13.游泳者出水后,由于水分蒸发的缘故导致身体会感到冷,此时他会不由自主地将身体蜷缩起来,这其实是为了水分蒸发(选填:“加快”或“减慢”)。 14.2020年5月7日,我国首次开展太空3D打印试验,成功打印出两个样件。3D打印技术就是在高能激光的作用下,打印材料的粉末会(选填“吸收”或“放出”)热量,(填物态变化名称)成液态,然后成型。 15.煮鸡蛋用水,炸油条用菜油,所需温度不同,这是因为油和水的不同。“A.扬汤止沸”和“B.釜底抽薪”两种止沸方式,止沸更彻底的是。 16.用久了的日光灯管两端会变黑,这一过程发生的物态化有和;废弃的日光灯管根据沈阳市垃圾分类要求应该投入垃圾桶中(填“甲”、“乙”或“丙”,其中甲桶为可回收物;乙桶为有害垃圾;丙桶为其他垃圾)。 17.液化石油气是把可燃气体在一定温度下,通过____________的方法使其液化,这个过程中石油气要________(选填“吸热”或“放热”)。

初二物理物态变化教案

物态变化知识点与习题 一、温度 1、温度:表示物体冷热程度; 2、摄氏温度: (1)温度常用的单位是摄氏度,用符号℃表示; (2)摄氏温度的规定: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把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 ℃;然后把0℃和100℃之间分成100等份,每一等份代表1℃。 (3)摄氏温度的读法:如“5℃”读作“5摄氏度”;“-20℃”读作“零下20摄氏度”或“负20摄氏度” 二、温度计 1、常用的温度计是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的原理制造的; 2、温度计的使用: (1)使用前:观察温度计的量程、分度值(每个小刻度表示多少温度),并估测液体的温度,不能超过温度计的量程(否则会损坏温度计) (2)测量时,要将温度计的玻璃泡完全浸入被测液体,不能接触容器壁或容器底;(3)读数时,玻璃泡不能离开被测液体。要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读数,且视线要与温度计的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三、体温计 1、用途:专门用来测量人体体温的; 2、测量范围:35℃~42℃;分度值为℃; 3、体温计读数时可以离开人体; 4、体温汁有特殊的设计,即在玻璃泡和直玻璃管之间有缩口。每次使用前都要将体温计甩几下。其他温度计不能甩。 四、物态变化 任何一种物质都有三种状态:固态、液态、气态。在一定温度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五、固体可分为晶体和非晶体 (1)、晶体:有固定的熔化温度(即熔点)的物质;非晶体:没有固定的熔化温度的物质;沥青,石蜡,松香,玻璃这四种是非晶体。(熔点:晶体熔化时的温度。)(2)、晶体和非晶体的根本区别是:晶体有熔点(熔化时温度不变,要继续吸热), 非晶体没有熔点(熔化时温度不断升高,要继续吸热); (3)、晶体熔化的条件:

1-1_物态变化_温度_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物态变化温度》 海原二中 马应华

第一节《物态变化温度》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能列举自然界和生活中不同状态的物质。理解气态、液态和固态是物质存在的三种状态。 2.知道在一定条件下,物质存在的状态可以发生变化。 3.能举例说明三种物态的基本特征。 4.理解温度的概念。了解生活环境中常见的温度值。 5.知道常用温度计的制作原理以及温度计的构造。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大量物质按照固、液、气三种不同状态分类,体会对物质进行分类的方法。 2.通过观察冰的物态变化实验感受物质发生物态变化的条件。 3.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温度计的原理和构造。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冰化成水的实验反映出的事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的事实,培养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看待问题。 2.通过对环境温度的了解,养成爱护环境的意识。 3.在使用温度计的过程中,养成爱护仪器、实事求是的品格。 4.通过参与教学活动,产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道理。

[重点难点] 重点 1.理解气态、液态和固态是物质存在的三种状态。 2.通过观察水的物态变化实验,感受物质发生物态变化的条件。 3.摄氏温度的定义。 难点 1.物质处于不同状态的特征。 2.自制温度计. [教材分析] 本节是初中物理的第一节课。从本节开始,学生们真正开始接触物理、了解物理、学习物理。因此要本着从简单入手、从现象入手的要求,让学生感受到物理的趣味,研究的方法。本节的两个重点内容是“物态及其变化”和“温度及其测量”。本节内容安排上注意体现了《标准》中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在知识与技能上主要介绍了温度的概念与实验室温度计和体温计,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教学理念。 [学情分析] 关于物质的三种存在状态,学生在小学科学课中已经学过,但学生对于不同状态物质的特征并不太理解。不过本节的教学要求不高,相信多数学生会很轻松地理解本节内容。 温度的概念是比较抽象的,但教材的要求不高,只要求学生认识到温度是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就可以了。学生对此是比较容易接受的。至于温度的测量、实验室温度计和体温计的使用,虽然学生是第一次接触,但他们在生活中经常接触到温度的测量,掌握这部分内容应该是没有问题的。

新人教版初中物理教案

新人教版初中物理教案 【篇一:最新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实用)教案】 第十三章热和能 13.1 分子热运动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了解分子动理论的基本特点; 2.能解释某些热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学会运用想象和类比等研究方法; 2.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概括信息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随时关注周围的人和事以及有关现象。★课程内容 1、 2、 3、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一切物体的分子总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重点——一切物体的分子总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难点——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教具——玻板、水、水槽、弹簧测力计等 ★过程 一、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 1、分子直径数量级10-10 m 。 2、物质是由很多分子组成的。 - 二、一切物体的分子总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1.扩散现象——不同的物质相互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见书p124图) a.一切固体,液体和气体都可以发生扩散现象 小结得出——扩散速度:v气﹥v液﹥v固 演示:红墨水在热水和冷水中的扩散情况 b.物体温度越高,扩散越快。 2.分子热运动,分子的运动是无规则的。 三、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演示:观察弹簧测力计上示数变化 1.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是同时存在的。 2.分子间的作用力随分子间距离的增大而减小。 3.分子间引力和斥力的大小关系。 ①引力=斥力 d=r0 ②引力﹥斥力(斥力、引力都减小,则引力减慢,显示引力) d﹥r0 ③引力﹤斥力(斥力、引力都增大,则引力增大慢,显示斥力) d﹤r0 - ★小结: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小结,培养总结概括能力。★作业——动手动脑学物理1~4题 ★反思: - 16.2(1)内能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知道内能的两个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 能列举生产和生活中应用内能的实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到内能的利用和科技发展的联系. ★课程内容 1、内能的定义 2、影响内能大小的因素 3、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 ★重点——影响内能大小的因素 ★难点——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 - ★过程 一、内能: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的分子动能和势能的总和叫内能。(热能) 二、影响内能大小的因素 质量、温度、状态变化 物体温度升高,则内能增大;物体温度降低,则内能减少。(不能逆说)

温度及物态变化知识点梳理非常好

《温度与物态变化》知识点梳理 一、温度 1、定义:温度表示物体的。 2、摄氏温度:规定: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沸水的 温度为,它们之间分成100等份,每一等份叫1摄氏度。常用单位是摄氏度(℃) 3、测量—温度计(常用液体温度计) ①温度计构造:下有玻璃泡,里盛水银、煤油、酒精等液体;有粗细均匀的 细玻璃管,在外面的玻璃管上均匀地刻有刻度。 ②温度计的原理:利用液体的进行工作。 ③分类及比较: ④常用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使用前:观察它的量程,判断是否适合待测物体的温度;并认清温度计的分度值,以便准确读数。使用时:温度计的玻璃泡在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温度计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待温度计的

示数后再读数;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表面。 ⑤温度计使用几点注意: ①温度计玻璃泡不能与烧杯壁和烧杯底部接触;而应该与液体充分接触。(注意:“烧杯壁和烧杯底部接触时所测温度”高于“所测液体温度”) ②温度计不能离开所测量液体,且待示数稳定后读数。 ③读数时视线要与温度计中液柱的表面相平。 ⑥、体温计: ①测量原理:“测温液体的热胀冷缩性质”。 ②量程:35℃~42℃;分度值:0.1℃ ③构造特征:在玻璃与毛细管连接处有个狭窄的凹槽(缩口) (这就是“只升不降”的原因,即可以离开人体读数的原因) ④与普通温度计不同,可以离开人体读数 ⑤使用:使用前甩一下,让水银退回玻璃泡 ⑥“只升不降”解释:体温计遇到比它高的温度会上升到这个高的温度,遇到比它低的温度不会降低而是保持原来的温度。

(二)、物态变化 填物态变化的名称及吸热放热情况: 一、熔化和凝固 ①熔化: 定义:物体从变成叫熔化。 晶体物质:海波、冰、石英、水晶、非晶体物质:松香、石蜡玻璃、沥青、食盐、明矾、奈、各种金属蜂蜡 熔化图象: 熔化特点:固液共存,吸热,温度不变。熔化特点:吸热,先变软变稀,最后 变为液态,温度不断上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