蒸汽管线热损失检验测试报告
- 格式:doc
- 大小:96.50 KB
- 文档页数:11
蒸汽管道温度损失计算及分析bw k p g f CG t t k l t •-=∆)(热水供热管道的温降1.计算基本公式 1.1温损计算公式为:式中:—管道单位长度传热系数—管内热媒的平均温度—环境温度—热媒质量流量—热水质量比热容——管道长度由于计算结果为每米温降,所以L 取1m1.2.管道传热系数为式中:,—分别为管道内外表面的换了系数,—分别为管道(含保温层)内外径gk C m w ο⋅/pt C ︒kt C ︒G s Kg /C C Kg J ︒⋅/l m ∑=+++=ni w w i i i n n g d a d d d a k 111ln 2111ππλπna wa C m w ο⋅2/nd wd mi λ—管道各层材料的导热系数(金属的导热系数很高,自身热阻很小,可以忽略不计)。
—管道各层材料到管道中心的距离m2.1内表面换热系数的计算根据H.Hansen 的研究结果,管内受迫流动的努谢尔特数可由下式计算:Pr 为普朗特常数查表可得,本文主要针对供水网温度和回水网温度进行查找得:90摄氏度时Pr=1.95;在75摄氏度时Pr=2.38;2.2外表面换热系数的计算由于采用为直埋方式,管道对土壤的换热系数有:式中: —管道埋设处的导热系数。
—管道中心到地面的距离。
3.假设条件:A. 管道材料为碳钢()C m w ο⋅/id 42.075.0Pr )180(Re 037.0-≈=λnn n d a N ]1)2(2ln[22-+=wt wtwtw d h d h d a λtλth %5.1≈wB. 查表得:碳钢在75和90摄氏度时的导热系数都趋近于36.7C.土壤的导热系数=0.6D. 由于本文涉及到的最大管径为0.6m ,所以取=1.8mE.保温材料为:聚氨酯,取=0.03F. 保温层外包皮材料是:PVC ,取=0.042G.在75到90摄氏度之间水的比热容随温度的变化很小,可以忽略不计。
蒸汽管道温度损失计算及分析Document number:NOCG-YUNOO-BUYTT-UU986-1986UTbw k p g f CG t t k l t •-=∆)(热水供热管道的温降1.计算基本公式温损计算公式为:式中:g k —管道单位长度传热系数C m w ο⋅/ p t —管内热媒的平均温度C ︒ k t —环境温度C ︒G —热媒质量流量s Kg /C —热水质量比热容C Kg J ︒⋅/ l ——管道长度m 由于计算结果为每米温降,所以L 取1m .管道传热系数为式中:n a ,w a —分别为管道内外表面的换了系数C m w ο⋅2/n d ,w d —分别为管道(含保温层)内外径m i λ—管道各层材料的导热系数C m w ο⋅/(金属的导热系数很高,自身热阻很小,可以忽略不计)。
i d —管道各层材料到管道中心的距离m内表面换热系数的计算根据的研究结果,管内受迫流动的努谢尔特数可由下式计算:Pr 为普朗特常数查表可得,本文主要针对供水网温度和回水网温度进行查找得: 90摄氏度时Pr=;在75摄氏度时Pr=;外表面换热系数的计算由于采用为直埋方式,管道对土壤的换热系数有:式中:t λ—管道埋设处的导热系数。
t h —管道中心到地面的距离。
3.假设条件:A. 管道材料为碳钢(%5.1≈w )B. 查表得:碳钢在75和90摄氏度时的导热系数λ都趋近于 C m w ο⋅/C.土壤的导热系数t λ=C m w ο⋅/ D. 由于本文涉及到的最大管径为,所以取t h =E.保温材料为:聚氨酯,取λ=C m w ο⋅/ F. 保温层外包皮材料是:PVC ,取λ=C m w ο⋅/ G.在75到90摄氏度之间水的比热容随温度的变化很小,可以忽略不计。
4.电厂实测数据为:管径为300mm 时,保温层厚度为:50mm ,保温外包皮厚度为:7mm ; 管径为400mm 时,保温层厚度为:51mm ,保温外包皮厚度为:;管径为500mm 时,保温层厚度为:52mm ,保温外包皮厚度为:9mm ; 管径为600mm 时,保温层厚度为:54mm ,保温外包皮厚度为:12mm ; 蒸汽管道损失理论计算及分析1、蒸汽管道热损失公式推导稳态条件下,通过单位长度的蒸汽管道管壁的热流量q 1是相同的。
传热实验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1、研究传热试验设备上三种管的传热系数K。
2、研究设备的结构特点以及实验数据,定量描述保温管、裸管、汽水套管的传热特性。
3、研究流量改变对总传热系数的影响,并分析哪一侧流体流量是控制性热阻,如何强化传热过程。
二、实验原理根据传热基本方程、牛顿冷却定律以及圆筒壁的热传导方程,已知传热设备的结构尺寸,只要测得传热速率Q,以及各有关的温度,即可算出K,α 和λ。
(1)测定汽-水套管的传热系数K(W /(m2·℃)):Q=KAΔt m式中:A——传热面积,m2;Δt m——冷、热流体的平均温度,℃;Q——传热速率,W 。
Q =W汽r式中:W汽——冷凝液流量,kg/s ;r——冷凝液汽化潜热,J / kg 。
(2)测定裸管的自然对流给热系数α(W /(m2·℃)):Q=α A(t w - t f)式中:t w,t f——壁温和空气温度,℃。
(3)测定保温材料的导热系数λ(W /(m·℃)):Q=λA m(T w - t w)/ b式中:Tw,tw ——保温层两侧的温度,℃;b——保温层的厚度,m;Am ——保温层内外壁的平均面积,m2。
三、实验装置与流程(1)实验装置:该装置主体设备为“三根管”:汽-水套管、裸管和保温管。
这“三根管”与锅炉、汽包、高位槽、智能数字显示控制仪等组成整个测试系统。
本实验采用水蒸汽冷凝的方法,将水蒸气分别通过保温管、裸管和套管换热器中冷凝传热,通过测量蒸汽冷凝量、壁温、水温及空气的温度等参数,推算出保温管的导热系数、裸管和套管的对流传热系数。
(2)实验流程:锅炉内加热产生的水蒸气送入汽包,然后在三根并联的紫铜管内同时冷凝,冷凝液有计量管或量筒收集,以测冷凝液速率。
三根紫铜管外情况不同:一根管外用珍珠岩保温;另一根是裸管;还有一根为一套管式换热器,管外是来自高位槽的冷却水。
可定性观察到三个设备冷凝速率的差异,并测定K、α 和λ。
纯蒸汽测试报告分析测试目的:本次测试的目的是验证纯蒸汽的质量和性能是否符合标准要求,以确定其可靠性和可用性。
测试方法:1.测试设备:采用V型中央处理器(CPU)测试设备,用于测试纯蒸汽的温度和压力。
2.测试步骤:a.准备纯蒸汽样本。
b.将纯蒸汽样本输入测试设备,记录温度和压力数据。
c.根据设备要求进行测试,包括持续加热、加压、降温等。
d.记录测试过程的数据,包括温度曲线、压力曲线等。
e.根据测试结果进行分析,并得出结论。
测试结果和分析:1.温度测试结果显示,纯蒸汽的温度在测试过程中保持稳定,符合标准要求。
这表明纯蒸汽具有良好的温控性能,可以在不同的应用场景下稳定输出需要的温度。
2.压力测试结果显示,纯蒸汽的压力也保持稳定,并在设定的范围内。
这说明纯蒸汽具有良好的压控性能,可以适应不同的压力要求。
3.温度和压力的曲线分析表明,在纯蒸汽的加热和冷却过程中,变化趋势平滑,没有明显的波动或异常。
这证实了纯蒸汽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4.测试过程中未发现任何漏气或泄漏问题,表明纯蒸汽的密封性良好,不会造成环境污染或能量损耗。
5.纯蒸汽测试过程中未发现任何异常情况或故障现象,说明其可靠性高,适用于各种工业生产和实验室应用。
结论:通过纯蒸汽的测试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纯蒸汽的质量和性能符合标准要求。
2.纯蒸汽具有良好的温控性能和压控性能。
3.纯蒸汽具有稳定性和可靠性,适用于各种工业生产和实验室应用。
4.纯蒸汽密封性良好,没有泄漏问题。
建议:在使用纯蒸汽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遵循使用说明,正确操作纯蒸汽设备。
2.定期检查纯蒸汽设备的密封性能,及时处理泄漏问题。
3.坚持科学用蒸汽,避免滥用或过度使用。
总结:。
蒸汽检测报告
客户姓名:XXX公司
检测日期:XXXX年XX月XX日
一、检测目的及范围
为保障客户生产安全及质量,特委托本检测机构对客户的蒸汽进行检测。
本次检测范围包括蒸汽管路、蒸汽发生器、蒸汽传输设备等。
二、检测标准
本次检测参照《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的有关规定,并参考国家标准《蒸汽质量要求和检验方法》(GB/T 26732-2011)和行业标准《纺织工业锅炉房蒸汽质量标准》(FZ/T 11205-2009)进行检测。
三、检测设备及方法
本次检测采用专业的蒸汽检测设备进行,包括蒸汽检测仪、气相色谱仪等。
检测方法包括取样、样品处理、仪器检测等环节。
四、检测结果及分析
经过检测,客户蒸汽总烷烃含量为9.5ppm,低于标准要求的100ppm,达到国家标准要求。
但其中二甲苯含量为0.8ppm,略高于标准要求的0.5ppm。
根据检测结果,可得出以下分析:
1.客户蒸汽总烷烃含量符合要求,表明客户的蒸汽使用和传输设备保养良好;
2.客户蒸汽中二甲苯含量略高于标准要求,提示客户需加强蒸汽传输设备的清洗和保养工作。
五、检测结论及建议
根据检测结果及分析,本次检测结论如下:
客户蒸汽总烷烃含量符合要求,蒸汽质量较好;但客户蒸汽中二甲苯含量略高于标准要求,需客户加强蒸汽传输设备的清洗和保养工作,提高蒸汽质量。
综上,建议客户对蒸汽传输设备的清洗和保养工作进行加强,以确保蒸汽质量持续达标。
同时,建议客户加强蒸汽传输设备的日常管理和维护工作,保证生产安全和质量。
实验三 蒸汽─空气对流传热传热系数的测定一、实验目的1. 测定套管式换热器的总传热系数K ;2. 测定圆形直管内传热膜系数α,并学会用实验方法将流体在管内对流及强制对流 时的实验数据整理成包括传热膜系数α的准数方程式;3. 了解并掌握热电偶和电位差计的使用及其温度测量。
二、基本原理1.测定传热系数K根据传热速率方程式:m T KA ∆=φ (1)mT A K ∆=φ(2)式中: φ传热速率,W ; K 总传热系数,W/(m 2·℃);A 传热面积; m T ∆两流体的平均温度差。
实验时,若能测定或确定φ、A 和,则可测定K 。
m T ∆⑴ 实验是测定蒸汽加热空气时的对流传热总传热系数,其中蒸汽通加套管环隙加热内管的空气,具体的流程如下:在不考虑热损失的条件下,有)(122211T T c q r q p −==m m φ (3)式中: q m1— 蒸汽冷凝液的质量,kg/s ; r 1 — 蒸汽冷凝潜热,J/kg ;q m2— 空气的质量流量,kg/s ; c p2 — 空气的定压比热,J/(kg ·K);T 1、T 2— 空气的进出口温度,℃; T W1、T W2— 内管外壁温度与内壁温度,℃。
实验中传热速率φ按空气的吸热速率计算。
其中空气的质量流量由孔板流量计测量其 体积流量后转化为质量流量。
即:q m =t ρq V (4)式中:t ρ—为空气进出口平均温度下的密度,kg/m 3。
q V — 为空气的体积流量,m 3/s 。
本实验中,空气的体积流量由孔板流量计测量并通过压力传感器将其差压数字在显示仪表上显示出。
20℃ 下空气流量由公式(5)计算。
6203.000)(p C q t ∆×=V (5)其中, — 20℃ 下的体积流量,m 0t q V 3/h ;C 0— 孔板流量系数,本实验装置中其值为22.696。
p ∆—孔板两端压差,kPa 。
则实验条件下的空气流量q V (m 3/h)则需按下式计算:2732730t Tq q t t ++×=V V式中:t q V —实验条件(管内平均温度)下的空气流量,m 3/h 。
bw k p g f CG t t k l t •-=∆)(热水供热管道的温降1.计算基本公式 1.1温损计算公式为:式中:gk —管道单位长度传热系数C m w ο⋅/pt —管热媒的平均温度C ︒kt —环境温度C ︒G —热媒质量流量s Kg /C —热水质量比热容C Kg J ︒⋅/l ——管道长度m 由于计算结果为每米温降,所以L 取1m1.2.管道传热系数为∑=+++=ni w w i i i n n g d a d d d a k 111ln 2111ππλπ式中:na ,wa —分别为管道外表面的换了系数C m w ο⋅2/nd ,wd —分别为管道(含保温层)外径mi λ—管道各层材料的导热系数C m w ο⋅/(金属的导热系数很高,自身热阻很小,可以忽略不计)。
i d—管道各层材料到管道中心的距离m2.1表面换热系数的计算根据H.Hansen 的研究结果,管受迫流动的努尔特数可由下式计算:42.075.0Pr )180(Re 037.0-≈=λnn n d a NPr 为普朗特常数查表可得,本文主要针对供水网温度和回水网温度进行查找得:90摄氏度时Pr=1.95;在75摄氏度时Pr=2.38;2.2外表面换热系数的计算由于采用为直埋方式,管道对土壤的换热系数有:]1)2(2ln[22-+=wt wtwtw d h d h d a λ式中: t λ—管道埋设处的导热系数。
th —管道中心到地面的距离。
3.假设条件:A. 管道材料为碳钢(%5.1≈w )B. 查表得:碳钢在75和90摄氏度时的导热系数λ都趋近于36.7C m w ο⋅/ C.土壤的导热系数t λ=0.6C m w ο⋅/D. 由于本文涉及到的最大管径为0.6m,所以取th=1.8mE.保温材料为:聚氨酯,取λ=0.03Cmwο⋅/F. 保温层外包皮材料是:PVC,取λ=0.042Cmwο⋅/G.在75到90摄氏度之间水的比热容随温度的变化很小,可以忽略不计。
蒸汽管道安全评估报告
蒸汽管道安全评估报告
报告摘要:
本报告旨在对蒸汽管道的安全性进行评估,并提出相应的安全改进措施。
评估过程包括对蒸汽管道系统的设计、材料、施工和维护等方面进行全面的检查和分析。
评估结果显示,目前蒸汽管道系统存在一些安全隐患,需要采取必要的措施以降低安全风险。
评估结果:
1. 设计问题:蒸汽管道部分设计参数不符合安全要求,存在超压和超温的风险。
2. 材料问题:部分管道材料老化严重,存在泄漏和断裂的可能。
3. 施工问题:施工过程中存在一些操作不规范,容易引发事故。
4. 维护问题:部分蒸汽管道维护不及时,导致管道设备失效的风险较高。
安全改进措施:
1. 设计改进:根据现有管道系统的实际情况进行重新设计,确保设计参数符合安全要求,避免超压和超温的风险。
2. 材料更新:更换老化严重的管道材料,使用耐高温、耐腐蚀的材料,降低泄漏和断裂的风险。
3. 施工规范:加强对施工人员的培训,确保施工过程中的操作规范,避免操作失误引发事故。
4. 维护计划:建立完善的蒸汽管道维护计划,定期对管道设备进行检修和维护,降低设备失效的风险。
结论:
通过对蒸汽管道的安全评估,发现了一些存在的安全隐患,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
如果这些改进措施能够得到有效的执行和监督,将能大幅降低蒸汽管道系统的安全风险,确保生产运行的顺利进行。
《空气热回收测试实验》实验报告指导老师:学生:学号:日期:北京工业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系一、实验背景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建筑能耗已超过一次能源消耗的四分之一,采暖和空调能耗占到了50%以上。
由于空调系统能耗所占比例较大,也就同时具备了较大的节能潜力。
新风负荷占空调总负荷的20%~30%,采用热回收装置,回收排风的能量,对于减小建筑能耗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实验目的学生分别对模拟冬夏两季的空气热回收实验进行分析比较,增强对热回收技术的整体认识、对热回收技术的基础理论和设计方法立即,初步掌握空气热回收装置的工作原理和一般设计过程,加强学生的工程实践,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创新设计能力与动手实践能力。
三、实验装置本实验装置的主要部件由新风模块(水系统、管式换热器、风机、风道)、排风模块(水系统、管式换热器、风机、风道)、直流电源、温度传感器、风速测试仪器、风压测试仪器、数据采集装置等组成。
其具体组成与测点分布如下图所示。
测点分布4.5.6 1.2.310.11.12 7.8.9图1 实验装置与测点分布四、实验步骤根据设计标准,室内最小新风量是30m3/(h·人),针对2~5个人的新风量对换热器进行了测试。
具体实验步骤如下:(1)前期工作:按照所设计的实验系统将实验设备连接好,做好准备工作;热管换热器的准备,利用真空泵将热管换热器抽到所需的真空值,并灌入所需的充液量,最后将管口封死;将换热器装入实验台内,启动风机,通过调节直流电源的电压控制风机的转速,从而控制风速,找出所需要的风速对应的直流电源的电压值。
测出热管换热器两侧的压力损失;通过风机使风量达到一定值,保持风速恒定;(2)通过调节恒温水浴来控制通过换热器空气的温度,测量新风的温度;(3)调节恒温水浴的温度,测量排风的温度;(4)调整风量,稳定后重复(2)、(3)步骤;(5)实验完成后,拷贝数据,关闭所有实验设备、切断电源,整理实验台。
热水器检验报告1. 引言本文档为热水器检验报告,对热水器进行了全面的检验和评估。
热水器是一种常见的家用电器,用于加热和储存热水。
本次检验旨在评估热水器的安全性能、能效和使用寿命,为用户提供可靠的参考。
2. 检验方法本次热水器检验采用了以下方法和标准:•外观检查:检查热水器的整体外观,包括外壳、面板和显示屏的完整性和质量。
•安全性能测试:测试热水器的漏电保护、防干烧保护和过热保护等安全功能。
•能效检测:测量热水器的能效,评估其加热速度和热损失程度。
•使用寿命评估:通过模拟实际使用情况,评估热水器的使用寿命和可靠性。
3. 检验结果根据以上检验方法,对热水器进行了全面的检验,并得出以下结果:3.1 外观检查经过外观检查,热水器的外观完整,没有明显的破损或变形。
外壳和面板的质量较好,没有发现明显的制造缺陷。
3.2 安全性能测试在安全性能测试方面,热水器通过了漏电保护、防干烧保护和过热保护等测试,并符合相关标准要求。
漏电保护功能能够及时切断电源,保证用户的安全。
防干烧保护功能能够自动停止加热,防止加热器发生干烧现象。
过热保护功能能够及时切断电源,避免热水器过热造成安全隐患。
3.3 能效检测经过能效检测,热水器的能效较高,加热速度较快,能够快速提供热水。
热损失程度较低,能够在一定时间内保持热水的温度。
3.4 使用寿命评估通过使用寿命评估,热水器的使用寿命预估为10年以上。
热水器在正常使用条件下,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和耐用性。
4. 结论本次热水器检验结果显示,该热水器在外观、安全性能、能效和使用寿命等方面均符合相关标准要求。
热水器具有较高的安全性能、能效和使用寿命,能够为用户提供可靠的热水供应。
5. 建议基于本次热水器检验结果,为了确保热水器的安全和持久稳定的性能,建议用户在使用热水器时遵循以下指南:•定期检查热水器的外观,如发现破损或变形应及时修复或更换。
•定期清洗热水器的内部,保持热水质量的清洁和卫生。
•在长时间不使用时,应将热水器的电源关闭,避免能量浪费和安全隐患。
锅炉能效测试报告
锅炉能效测试报告
1. 测试目的:本次测试旨在评估该锅炉的能效性能,包括燃烧效率和热损失情况,以提供给客户参考和改进。
2. 测试方法:本次测试采用了标准测试方法,包括测量锅炉燃料消耗量和产生的热能输出,并计算燃烧效率和热损失率。
3. 测试结果:
a. 燃烧效率:经测试,该锅炉的燃烧效率为XX%,表示锅炉能够将燃料转化为热能的比例。
较高的燃烧效率意味着更有效地利用燃料,从而降低了能源消耗和排放。
b. 热损失率:根据测试结果,该锅炉的热损失率为XX%,表示锅炉在热能转换过程中损失的能量比例。
较低的热损失率意味着更少的能量浪费,提高了热效率。
4. 结论与建议:根据测试结果,该锅炉的能效性能良好,燃烧效率较高,热损失率较低。
建议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改进,以进一步提高能效性能,并定期进行维护和保养,确保锅炉的持续高效运行。
5. 测试日期和签字:本次测试于XX年XX月XX日进行,由测试人员进行,签字确认测试结果准确可靠。
请注意,该报告仅供参考,具体的能效实践与要求可能因地区法规和标准而异。
请与相关专业人士和法规咨询机构一起评估并采取适当的措施。
报告编号:锅炉能效测试报告
项目名称:
测试方法:
锅炉型号:
委托单位:
测试地点:
测试日期:
有限公司
注意事项
1.报告书应当由计算机打印输出,涂改无效。
2.本报告书无检验、审核、批准人签字无效。
3.本报告书无检验专用章或公章及骑缝章无效。
4.本报告书一式三份,由检测机构和使用单位分别保存。
5.测试结论是在本报告所记载的测试依据和测试条件下得出的。
6.受检单位对本报告结论如有异议,请在收到报告书之日起15日内,向测试机构提出书面意见。
地址:
电话:
邮编:
传真:
锅炉能效测试报告目录
报告编号:
一、锅炉能效测试综合报告
二、锅炉能效测试项目
三、锅炉能效测试点布置及测试仪表说明
报告编号:
1.测点布置
2.测试仪表说明
四、试验数据综合表
五、锅炉设计数据综合表
六、能效测试结果汇总表
1、212。
实验六 传热实验一、实验目的:⒈ 通过对空气-水蒸气简单套管换热器的实验研究,掌握对流传热系数i α的测定方法,加深对其概念和影响因素的理解。
并应用线性回归分析方法,确定关联式Nu=ARe m Pr 0.4中常数A 、m 的值。
⒉ 通过对管程内部插有螺旋线圈的空气—水蒸气强化套管换热器的实验研究,测定其准数关联式Nu=BRe m中常数B 、m 的值和强化比Nu/Nu 0,了解强化传热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式。
3. 求取简单套管换热器、强化套管换热器的总传热系数Ko 。
4. 了解热电偶温度计的使用。
二、 实验内容:⒈ 测定5~6个不同空气流速下简单套管换热器的对流传热系数i α。
⒉ 对i α的实验数据进行线性回归,求关联式Nu=ARe m Pr 0.4中常数A 、m 的值。
⒊ 测定5~6个不同空气流速下强化套管换热器的对流传热系数i α。
⒋ 对i α的实验数据进行线性回归,求关联式Nu=BRe m中常数B 、m 的值。
⒌ 同一流量下,按实验一所得准数关联式求得Nu 0,计算传热强化比Nu/Nu 0。
6. 在同一流量下分别求取一次简单套管换热器、强化套管换热器的总传热系数Ko 。
三、实验原理:1.对流传热系数i α的测定对流传热系数i α可以根据牛顿冷却定律,用实验来测定ii m ii S t Q ⨯∆=α (6-1)式中:i α—管内流体对流传热系数,W/(m 2·℃); Q i —管内传热速率,W ;S i —管内换热面积:m 2;mi t ∆—管内流体空气与管内壁面的平均温差,℃。
平均温差由下式确定:)2(21i i w mi t t t t +-=∆ (6-2) 式中:t i1,t i2—冷流体空气的入口、出口温度,℃;t w —壁面平均温度,℃。
因为传热管为紫铜管,其导热系数很大,而管壁又薄,故认为内壁温度、外壁温度和壁面平均温度近似相等,用t w 来表示。
管内换热面积: i i iL d S ⋅⋅π= (6-3)式中:d i —传热管内径,m ;L i —传热管测量段的实际长度,m 。
5 锅炉热平衡试验一.试验目的1.了解和熟悉锅炉运行时热量的收、支平衡关系,即锅炉热平衡的组成。
2.测定锅炉的蒸发量、蒸汽参数、蒸汽湿度、燃料的消耗量以及相应的热效率。
3.测定锅炉的各项热损失,并分析研究减少热损失的途径。
二.试验原理和方法热平衡试验应在锅炉燃烧调整正常和热力工况稳定后进行。
热平衡,指的就是锅炉的输入热量等于锅炉支出的热量。
支出热量包括两部分,其一为用于生产蒸汽(或热水)的热量,其二为热损失。
对燃烧锅炉,通常以1公斤燃料为基准来建立,即654321Q Q Q Q Q Q Q r +++++= 千卡/公斤[输入热量]=[有效利用热]+[各项热损失]以输入热量为100%来建立热平衡,并以q 表示有效利用热河各项热损失,则有如下形式:654321q q q q q q +++++=100% 1.锅炉的输入热量r Q对于燃煤的供热锅炉,输入热量一般即位燃煤的应用基低位发热量ydw Q ,即ydwr Q Q = 燃料经取样送化验室分析和热量计测定后,即可求出低位发热量。
煤样必须有代表性,煤样的采集、缩分详见实验一。
2.有效利用热1Q 和热效率对于蒸汽锅炉,有效利用热用于生产蒸汽也即锅炉从进水到出汽所吸收的热量:B rw i i D Q gs q /)(1--= 千卡/公斤 式中 D ——锅炉的蒸发量,公斤/时;q i ——锅炉工作压力下干饱和蒸汽或过热蒸汽的焓,千卡/公斤; gs i ——给水的焓,近似地等于给说温度,千卡/公斤;r ——锅炉压力下的汽化潜热,千卡/公斤; w ——饱和蒸汽的湿度,%B ——燃料的消耗量,公斤/时。
对于有连续排污装置的锅炉,计算时需计及排污水带走的热量。
为了简化试验,试验期间一般都暂停排污。
有效利用热占锅炉输入热量的百分数,即为锅炉的热效率:%10011⨯==ydwQ Q q η 如此,所需测定的项目有如下几个:(1)蒸发量工业锅炉的蒸发量,一般可以通过测定锅炉给水流量的办法测定。
蒸汽管线热损失分析及对策中国石化荆门分公司动力厂热机车间李亮摘要:本文针对中国石化荆门分公司全厂蒸汽管线线热损失的现状,从管线外保温、蒸汽流速、管托热损、异常排空损失及蒸汽品质等五个方面进行分析,找出原因,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对策。
关键词:热损失分析对策前言荆门分公司有3.5Mpa和1.0Mpa两个主汽管网。
3.5Mpa中压蒸汽管网为单线环状布置,分有一催、二催专线及制氢专线,干线总厂6880多米;1.0Mpa低压蒸汽管网为双线环状布置,正常情况下,一条运行,一条备用,生产区内干线总长20690米,中低压蒸汽运行管线总散热面积为19894㎡。
通过数据计算对比、在线检测等方式,发现蒸汽线热损失严重,造成巨大的能源浪费,增加了企业运行成本,因此必须尽快予以解决。
1 现状分析为了便于分析,选取荆门分公司2009年和2010年1~5月蒸汽平衡的统计数据作分析,见表1:表1 蒸汽不平衡数据通过表1可以看出,荆门分公司2009年蒸汽管线线平均热损失率为4.39%, 2010年1~5月平均热损失率为3.66%,且随季节变化而变化,相比而言,冬季要比其他三个季节热损失要大,造成的能源损失是非常大的。
针对全厂蒸汽线热损失严重的问题,下面从外保温、蒸汽流速、管托热损失、蒸汽品质和异常排空损失等五个方面进行分析2.1外保温通过对现场蒸汽线保温检查,保温外保护层铁皮均存在不同程度的锈蚀,部分管线因外保护层锈穿导致保温材料脱落或下垂,其中中间泵房至一催段中压蒸汽线、中间泵房至一循段低压蒸汽线、焦化至消防队1#低压蒸汽线保温脱落较严重;部分管线保温保温拼缝处结合不严密,温度偏高。
准确掌握全厂蒸汽管线保温状况,荆门分公司于2010年4月6日至4月15日组织技术服务中心及动力厂有关人员对全厂在运行蒸汽管线表面温度进行了测试,具体数据见表2、表3。
表2 中压蒸汽管线保温测试结果表3低压蒸汽管线保温测试结果通过表2看出,二循至酮苯段管线、中间泵房至蜡油加氢管线段单位散热损失分别为229.8W/m2、283.7W/m2,分别超出最大允许散热损失的35.7%、9.95%。
蒸汽管道热损失测试报告
1 测试背景
郴州钻石钨制品有限责任公司蒸汽在输送过程中蒸汽热损失和压力损失明显,导致因为蒸汽末端蒸汽品质严重下降,通过与现场工作人员交流和了解,厂区蒸汽管道管线保温层破损处较多,由于长期使用而未曾更换保温材料,因此,导致岩棉材料下沉,上薄下厚;局部管线有裸露在外的现象,从而导致其热损失比较大,此外有个别阀门未采取保温,也不同程度加大了散热损失。
保温材料和保温结构单一,缺少防水,防渗透措施,长期遭受雨雪侵蚀,保温效果变差。
因此有必要对其进行热损失测试,找出具体的热损失原因,从而为做好能源利用工作提供方向和科学依据。
2测试方法
2.1 热流计法
2.1.1 测试原理
用热阻式热流传感器(热流测头)和测量指示仪表直接测量保温结构的散热热流密度。
热流传感器的输出电势(E)与通过传感器的热流密度(q)成正比,q=cE值为测头系数。
热流传感器的标定按GB/T10295中的方法进行,必要时绘制q/E系数c 与被测表面温度(视作热流传感器的温度)的标定曲线,该曲线还应表示出工作温度和热流密度的范围。
2.1.2 现场测定应满足下列条件
应满足一维稳态传热条件减少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读取测定数据应在
达到准稳态条件时进行。
(1)现场风速不应超过0.5m/s,不能满足时应设挡风装置。
(2)应避免传感器受阳光直接辐射的影响宜选择阴天或夜间进行测定或加装遮阳装置。
(3)应避免在雨雪天气时进行测定。
(4)环境温度湿度的测点应在距热流密度测定位置1m远处,避免有其他热源的影响;地温的测点应在距热流密度测定位置10m远处相同埋深的自然土壤中。
2.2 表面温度法
测试原理
对于地上地沟敷设的热力管道测定保温结构外表面温度环境温度风向和风速表面热发射率及保温结构外形尺寸按下面公式计算其散热热流密度
q=α(t W-t F)
式中:
q:散热热流密度,W/m2;
α:总放热系数,W/(m2·k);
t W:保温结构外表面温度,K;
t F:环境温度,K。
2.3 温差法
测试原理
通过测定保温结构各层厚度、各层分界面上的温度以及各层材料在使用温度下的导热系数,计算保温结构的散热热流密度。
供热管道单层保温结构的热流密度和单位长度线热流密度按下面公式求得:q=q1/πD;q1=2πλ(t-t W)/ln(D/d);
式中:
q:热流密度,W/m2;
q1:单位长度线热流密度,W/m;
λ:保温材料在使用温度下的导热系数,W/(m·k);
t:保温材料内表面温度工程测试可认为是管中介质温度,K;
t W:保温结构外表面温度,K;
d:保温层内径可视为钢管外径,m;
D:保温结构外径,m。
2.4热平衡法
测试原理
在供热管道稳定运行工况下,测定被测管段的介质、流量管段起点和终点的介质温度和(或)压力,根据焓差法或能量平衡原理,计算该管段的全程散热损失值。
对于蒸汽供热管道按公式计算全程散热损失,按下面公式计算全程散热损失:
Q=0.278G(h1-h2);
式中:
Q:管段的全程散热损失,W;
G:蒸汽质量流量,kg/h;
h1,h2:据蒸汽参数查得的被测管段进出口蒸汽比焓,kJ/kg。
对于热水介质供热管道,按如下公式计算全程散热损失:
Q=0.278G(c1t1-c2t2);
式中:
Q:管段的全程散热损失,W;
G:热水质量流量,kg/h;
c1,c2:据热水温度查得的被测管段进出口热水比热容,kJ/(kg·K);t1,t2:被测管段进出口热水温度,K;
3 主要测试仪器仪表
4 测试工作程序
该次测试大致分为3部分:
(1)管道全线普测。
在进行热损失测定工作之前,了解管线的工艺参数、管径、长度及其支架、阀门、管间距等有关资料;查明保温层材料的品种与性能、厚度、结构、施工时间和破损裸露状况,进行保温结构外形尺寸测量等。
(2)为了保证测定结果的准确性,在确定测试点时,既选择有代表性的位置,又要尽可能地多布置测试点。
每个截面分4点,并逐点用热流计细测。
(3)特殊部位的测量:如阀门、法兰等不规则部位。
5 数据处理
原始记录数据表格整理如附录
附录一
供热管道保温结构散热损失测试数据表
附录二
供热管道热平衡法散热损失测试数据表
附录三
供热管道保温结构散热损失测试报告
管道名称:测试人员: 测试日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