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生物药物和基因工程药物分析概念
- 格式:ppt
- 大小:470.50 KB
- 文档页数:15
1.生物药物:泛指包括生物制品在内的生物体的初级和次极代谢产物或生物体的某一组成部分,甚至整个生物体用作诊断和治疗疾病的医药品,生物制品用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发酵工程等生物学技术制成的免疫制剂或有生物活性的制剂。
可用于疾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
2.生物技术制药:采用现代生物技术人为地创造一些条件,借助某些微生物、植物或动物来生产所需的医药品。
3.生物技术药物:采用DNA重组技术、单克隆抗体技术或其它生物新技术研制的蛋白质(包括治疗性抗体等)或核酸类药物。
4.生物技术:以生命科学为基础,利用生物体(或生物组织、细胞及其组分)的特性和功能,设计构建具有预期性状的新物种或新品系,并与工程相结合,利用这样的新物种(品系)进行加工生产,为社会提供商品和服务的一个综合性技术体系。
5.血液:是一种流动性结缔组织,循环于心血管系统内,它将身体必须的营养物质和氧气输送到各个器官、组织和细胞;同时将机体不需要的代谢产物运送到排泄器官。
血液还对入侵的微生物、病毒、寄生虫等,以及其它有害物质发生反应,保护机体免遭损害;血液是体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维持机体内环境相对稳定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6.体液:人体内含有大量液体,包括水分和其中溶解的物质,成人,约占体重的60%,总称为体液。
体液三分之二在细胞内,三分之一在细胞外,存在于血管内的血浆、淋巴管内的淋巴液、细胞间隙的和组织7 天然药物化学:是运用现代科学理论和方法研究天然药物中的化学成分及其生理功能的一门科学。
内容包括各类天然药物的化学成分、结构特征、性质、提取和分离方法、结构鉴定及生理活性等的研究。
主要研究内容是植物中的天然有机化合物的分离提纯、结构鉴定、构效关系7.基因工程技术:是将重组对象的目的基因插入载体,拼接后转入新的宿主细胞,构建成工程菌,实现遗传物质的重新组合,并使目的基因在工程菌内进行复制和表达的技术8.下游阶段:将实验室成果产业化、商品化,为获得高质量、高产量的表达产物,需对影响表达及分离纯化的因素进行分析(如新型生物反应器、高效分离介质及装置、分离纯化的优化控制、高纯度产品的制备技术等)9.上游阶段:在实验室完成,获得目的基因后,用限制性内切酶和连接酶将目的基因插入载体,并转入宿主菌10.逆转录法:是先分离纯化目的基因的mRNA,再反转录成互补DNA,然后进行互补DNA的克隆表达。
药物化学名词解释1、药物:以预防、诊断、治疗、缓减人的病痛、恢复健康为目的而使用的,有直接或者间接作用于人体的各种物品。
2、天然药物:从自然界中获取的某种药物。
例如植物药、动物药和矿物药等。
3、有机药物:主要含有有机化合物的药物。
4、无机药物:主要含有无机化合物的药物。
5、生物药物:利用生物体、生物组织或其成分等为原料,通过生物技术或生物工艺制备而成的药物。
6、合成药物:通过化学合成方法制备的药物。
7、抗生素:由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放线菌属)产生的具有抗病原性或能抑制微生物生长的物质。
8、药物活性:药物对生物体产生作用的性质和能力。
9、药效学: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及作用机制的学问。
10、药动学:研究机体对药物作用规律的科学。
11、生物药剂学:研究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的学问。
12、稳定性:药物保持其质量不变的能力。
13、安全性:指按具体品种的药物安全性资料和临床药物毒性资料,对具体药品使用时可能出现的危险性做出评估,并提出相应的注意事项。
14、有效性:指在临床上判断一种药物是否有效,主要观察其是否降低了病人的发病率和/或死亡率,使病人的症状减轻,恢复健康。
药物化学名词解释和简答题一、名词解释1、药物化学:是一门以化学为基础,研究药物性质、作用机制、结构与活性关系以及药物制备和剂型设计的学科。
2、药效学:研究药物对生物体的作用机制,包括药物的作用靶点、作用方式、作用强度及作用时程。
3、药动学:研究药物在生物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以及这些过程与药物效应的关系。
4、药物分析:研究药物的鉴别、杂质检查、含量测定等分析方法,以确保药物的质量和安全性。
5、药物设计:根据药物的化学结构和生物活性之间的关系,设计新的药物分子,以满足临床治疗的需要。
6、临床药理学:研究药物在人体内的药理作用、不良反应及药物相互作用等,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科学依据。
7、药剂学:研究药物的制备、加工、形态及质量控制等方面的知识,以确保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
生物药物检测技术课后答案一、名词解释:生物药物分析:应用微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免疫学、生物化学、有机化学、数学、分析化学、生化工程等学科的理论及其技术成就,检测和研究各种生物药物质量的一门综合性学科。
生物药物:指的是生物体生命活动过程中产生的,或者通过生物技术加工的,用作疾病的诊断、预防、治疗的初级和次级代谢产物,包括微生物药物、基因工程药物、动植物细胞组织制备的生化药物。
药品标准:是指国家对药品的质量规格及其检验方法所做的技术规定,是药品的生产、流通、使用及检验、监督管理部门共同遵守的法定依据。
药典:-一个国家记载药品标准,规格的法典,一般由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主持编撰颁布实施,具有法定约束力。
基因工程药物:是先确定对某种疾病有预防和治疗作用的蛋白质,然后将控制该蛋白质合成过程的基因取出来,经过一系列基因操作,最后将该基因放入可以大量产生的受体细胞中去,在受体细胞不断繁殖的过程中,大规模生产预防和治疗这些疾病的蛋白质。
药物杂质:药物中存在的无治疗作用或影响药物的稳定性和疗效,甚至对人体健康有害的物质。
面积归一法:计算各杂质峰面积及其总和,并求出占总峰面积的百分率以测定杂质含量。
内消法:是指将一--定重尿的纯物质作为内标物加到一定量的被分析样品混合物中,然后对含有内标物的样品进行色谱分析,分别测定内标物和待测组分的峰面积及相对校正因子,按桕应公式和方法叩可求得被测组分在样品中的百分含量。
外消法:用己知个同含最的标样系列等量进行分析,然后做出响应信号与含最之间的关系曲线。
定量分析样品时,在测校正曲线相同条件卜进同等样量的等测样品,从色谱图上测出峰高或峰面积,在从校正曲线查出样品的含量。
微生物限度检查法:系指非规定灭菌制剂及其原、辅料受到微生物污染程度的- -种检查方法。
放射性免疫测定法:利用免疫学上的抗原抗体高度特异性反应与放射性同位素测量技术的高度灵敏性相结合的超微量分析方法。
酶免疫测定法:利用抗原和抗体的免疫学反应和酶的高效催化作用来测定抗原或抗体含量的技术。
基因工程制药名词解释基因工程制药是指利用基因工程技术生产药物的过程。
以下是基因工程制药常见名词的解释:1. 基因工程:基因工程是一种利用生物技术改变生物体遗传物质的方法。
通过人为选择和转移与特定功能相关的基因,可以改良生物体的性状或让其产生特定的产物。
2. 表达载体:表达载体是指一种DNA分子,用于传递外源基因到宿主细胞中,并使外源基因能够表达出目标蛋白质。
表达载体通常包括启动子、转录终止信号、选择性标记基因等元素。
3. 重组蛋白质:重组蛋白质是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在外源表达系统中合成的蛋白质。
这些蛋白质通常是具有特定功能或药理学活性的,例如抗体、生长因子和酶等。
4. 重组DNA技术:重组DNA技术是指将不同来源的DNA片段组装到一起,形成新的DNA序列。
这项技术是进行基因工程研究和制药生产的关键步骤之一。
5. 基因转导:基因转导是将外源基因转移到宿主细胞中的过程。
通常通过病毒载体或非病毒载体传递外源基因到宿主细胞中,从而使宿主细胞表达目标蛋白质。
6. 选择标记基因:选择标记基因是用于筛选宿主细胞是否成功转导外源基因的标志性基因。
常见的选择标记基因包括抗生素抗性基因或含有发光标记的基因。
7. 纯化:纯化是将合成的重组蛋白质从杂质中分离出来的过程。
常见的纯化方法包括亲和纯化、离子交换层析和凝胶过滤。
8. 质量控制:质量控制是对基因工程制药产品的开发、生产和分析过程进行监控,以确保产品的质量符合国际质量标准。
质量控制包括产品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测试等。
9. 免疫学制剂:免疫学制剂是一种通过基因工程技术生产的用于治疗疾病的药物。
免疫学制剂包括疫苗、单克隆抗体等,可通过调节和加强免疫系统来预防和治疗疾病。
10. 基因治疗:基因治疗是一种利用基因工程技术修复或替代患者缺陷基因的治疗方法。
通过将正常的基因导入患者体内,可修复或恢复患者体内缺少或异常的基因功能,从而治疗疾病。
生物技术制药名词解释随着科技的发展,生物技术制药已经成为了现代医药领域中不可或缺的一个分支。
作为一种新兴的领域,生物技术制药涉及到了许多专业性较强的词汇,对于一些没有医学或生物学专业背景的人来说,这些术语难免会感到有些晦涩。
本文就对几个生物技术制药中常用的词汇进行了解释,以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个领域。
1. 基因工程基因工程是指利用现代生物技术技术手段,通过对基因进行刻意的调控和等效的修改,以达到改良生物体能力、合成特定蛋白质、设计新药物、修复遗传性疾病等目的的技术。
基因工程是生物技术制药的基础,通过对基因的研究和改良,生物技术制药才得以实现。
2. 基因重组技术基因重组技术是一种通过将人工合成的基因序列,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嵌入到细胞中,使其可以产生人类需要的蛋白质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这种技术被广泛用于生产生物技术制药中的重要蛋白质,例如生长激素、胰岛素等。
3. 克隆克隆是指用细胞培养技术将某个个体的所有基因复制并移植到其他体中,以达到复制该体的效果。
在生物技术制药领域中,克隆技术的应用主要是针对人类单克隆抗体微生物菌株的制备,以及体外重组工艺中的表达载体构建等。
4. 重组工艺重组工艺指的是利用基因工程技术构建人工基因,然后将这些基因以表达载体的形式转移到细胞中,并在其中表达所需的目标蛋白质,以达到生产生物技术制药的目的。
这种工艺在生产蛋白质类药物、单克隆抗体等方面已得到广泛的应用。
5. 蛋白质质控蛋白质质控是指在生产过程中,对于生产出的蛋白质进行一系列的分析和检测,以确保其质量符合标准。
这些检测包括生物活性检测、物理化学检测、病毒鉴定等多个方面,它们帮助保证了生物技术制药产品的质量和效力。
6. 抗体药物抗体药物是一种利用针对疾病相关蛋白进行抗体的筛选和优化,然后通过重组工艺生产出来的药物。
与化学药物相比,抗体药物可靶向性更强,且具有较低的产生耐药性的风险,因此在临床上具有很大的潜力。
总之,生物技术制药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新领域,其中涉及到了众多的专业技术和术语。
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名词解释生物药剂学是一种研究药物和生物物质如何与细胞和组织相互作用以达到治疗作用的科学领域。
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生物药剂学已经构建出一个相当完整的分类体系,它涉及到许多名词,本文旨在对这些名词加以解释。
基因工程(Genetic Engineering)基因工程其实就是利用现有的技术,在改造生物体基因组的基础上,从而改变生物体的性状和表型的过程。
目的是修改细胞遗传序列,最终形成可以更好地为人类服务的新的物种。
载体(Vector)载体是用于将基因或其他物质运输到指定细胞内的物质。
它可以是细菌、病毒、质粒等,他们能将基因或其他物质带入细胞内,对细胞进行修饰。
药敏差异(Pharmaco-Differentiation)药敏差异是指药物对不同的组织或病毒的敏感性的变化。
如果某一药物的敏感性变化,就意味着它可以作用于不同的疾病或疾病状态,有利于药物的开发。
有效剂量(Effective Dosage)有效剂量是指药物的剂量达到有效程度时所需要的剂量量,即一定的剂量能够产生药效果。
一般来说,最佳的有效剂量是可以有效治疗疾病却又不产生不良反应的最低剂量。
毒副作用(Toxic Side Effects)毒副作用是指药物使用过程中,可能会对治疗者产生不良反应的一种可能情况。
毒副作用包括中毒及其他身体机能紊乱等副作用。
药物控制(Drug Control)药物控制是指在使用药物时,对其使用过程中准确的剂量和频率进行控制,以避免不良反应。
药物治疗(Drug Treatment)药物治疗是指用药物来治疗疾病的方法,包括常规治疗和生物药物治疗(如免疫治疗、蛋白质药物治疗等)。
药物毒性(Drug Toxicity)药物毒性是指在药物使用过程中,也有可能产生中毒性反应的可能性。
药物毒性分为急性毒性和慢性毒性。
药效比(Therapeutic Ratio)药效比是指治疗效果与毒副作用之间的比例,是评价药物安全性和有效性的重要指标。
药物分析名词解释1.杂质:指药物中存在的无治疗作用或影响药物的稳定性和疗效,甚至对机体健康有害的物质。
2.一般杂质:在自然界中分布较广泛,在多种药物的生产和贮存过程中易引入的杂质,如酸、碱、水分、Cl-、SO42-、铁盐、重金属、砷盐、残渣等。
3.特殊杂质:根据药物的性质和一定的生产方法与工艺条件可引入的杂质,是某种药物所特有的。
4.杂质限量:指药物中所含杂质的最大允许量。
5.检测限:系指试样中被测物能被检出的最低量。
无需定量测定。
常用%、ppm、ppb 表示。
6.氧瓶燃烧法:将有机药物放入充满氧气的密闭燃烧瓶中进行燃烧,并将燃烧所产生的待测物质吸收于适当的吸收液中,然后根据待测物质的性质,采用适宜的分析方法进行鉴别、检查或含量测定。
7.准确度:制测得结果与真实值接近的程度。
通常采用回收率试验来表示。
8.精密度:系指在规定的测试条件下,同一个均匀试品,经多次取样测定所得结果之接近的程度。
通常用标准差(SD)或相对标准差(RSD)表示。
9.定量限:指在具有一定准确度和精密度的前提下,样品中被测物能被定量测定的最低浓度或量。
常用%、ppm、ppb表示。
10.专属性:指有其他成分(杂质、降解物、辅料等)可能存在情况下采用的方法能准确测定出被测的特性,能反映该方法在有共存物时对供试物准确而专属的测定能力。
是指该法用于复杂样品分析时相互干扰程度的度量。
11.耐用性:指在测定条件有小的变动时,测定结果不受影响的承受程度。
12.非水溶液滴定法:指有机碱在水溶液中碱性较弱,滴定突跃不明显,而在非水介质中,只要其pKb值<10,都能被冰醋酸均化到溶剂醋酸根(AcO-)水平,相对碱性增强,可使滴定顺利进行。
13.滴定度:规定浓度下消耗1ml滴定液对应被测物质的量,用表T示。
14.双相滴定法:采用两种互不相容的溶剂在分液漏斗中进行的滴定。
15.酸性染料比色法:是利用碱性药物,在一定的pH条件下,可与某些酸性染料结合显色,而进行分光光度法测定药物含量的方法。
生物制药的名词解释生物制药是指利用生物工程技术和生物学原理对生物体(如细胞、细菌、真菌等)进行改造和利用,以生产药物和生物制品的过程。
它是现代医药工业中重要的分支之一,通过研发和生产生物技术产品,为人们提供治疗疾病、改善生活质量的药物和制品。
1. 重组蛋白:重组蛋白是生物制药中常用的制剂。
它是通过将人类基因导入具有生产能力的宿主细胞,使其表达和产生人类所需的蛋白质。
这种技术使得大规模生产某些重要药物变得可能,比如重组人胰岛素、重组人生长激素等。
重组蛋白具有高纯度、高效性和低免疫原性等优点。
2. 基因工程:基因工程是生物制药的核心技术之一。
它是通过改变生物体的遗传物质,实现特定蛋白质的高效表达。
基因工程技术的突破使得人类能够通过将特定基因导入宿主细胞,使其生产出目标蛋白,而不再依赖于传统的动物提取和制备方式。
基因工程技术的应用为药物研发提供了新的途径和方法。
3. 生物反应器:生物反应器是生物制药工艺中的关键设备之一。
它是用于培养和培育生物体(如细胞、真菌等)的装置,提供适宜的温度、pH值、营养物以及氧气等条件,促进生物体进行正常生长和繁殖。
生物反应器的设计和优化对于提高生物制药产品的产量和质量至关重要。
4. 生物合成:生物合成是生物制药过程中的关键步骤之一。
它是指生物体利用基因编码的酶系统,将底物转化为目标产物的生化反应。
通过调控和优化酶系统的活性和选择性,可以实现对目标产物的高效合成。
生物合成技术在生物制药中广泛应用,可用于合成抗生素、激素、酶制剂等药物。
5. 基因组学:基因组学是研究生物体基因组结构和功能的学科。
在生物制药领域,基因组学的发展使得人们能够更全面地了解疾病的发生机制和药物的作用靶点。
通过对基因组的分析和解读,可以发现潜在的靶蛋白和药物模式,加快新药研发的进程。
6. 生物安全:生物安全是生物制药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它涉及到对生物材料和生物制品的安全性评估、生物安全控制、病原体检测等一系列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