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鉴赏之苏轼《水调歌头
- 格式:docx
- 大小:7.76 KB
- 文档页数:3
宋词鉴赏:苏轼的《水调歌头》解读古代文学中,宋词堪称一种瑰宝。
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宋词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内涵吸引着世人的目光。
在众多的宋词中,苏轼的《水调歌头》更是被誉为千古绝世之作。
这篇文章将对这首脍炙人口的词作进行解读,以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苏轼的才华。
1. 苏轼要理解《水调歌头》,首先要了解苏轼这位伟大文学家的背景和成就。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是北宋时期的文学巨匠。
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还是一位政治家、书法家和鉴赏家。
苏轼的词作充满了激情和感情,以其深沉的内涵和细腻的描绘方式受到了广大读者的喜爱和追捧。
2. 《水调歌头》的创作背景《水调歌头》是苏轼于1076年所作的一首词作。
这首词以北方水乡的美景为背景,描绘了作者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在这首词中,苏轼将个人的情感与自然景色相结合,达到了情景交融的效果。
3. 《水调歌头》的词句解析下面,我们将对《水调歌头》中的几个重要词句进行解析,以便更好地理解苏轼的意图和情感表达。
H2:1)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这是《水调歌头》的开篇句子,直接描绘了作者的情感和境遇。
"明月几时有?"表现了作者对时间流逝的感叹和对美好事物的渴望。
通过把酒问青天,苏轼表达了他对自身命运和人生意义的思考。
H2:2)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在这一句中,苏轼表达了自己对岁月流转的茫然无措。
他不知道眼前的时间和空间是什么,对充满变幻的世界感到困惑和不解。
这种情感也给读者带来了对生命和存在的深度思考。
H2:3)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这句词表达了苏轼对回归故乡的渴望和留恋。
他想要乘风回家,但又担心回到家乡后的冷漠和陌生感。
这种矛盾和思考使得《水调歌头》更加富有情感和内涵。
H2:4) "谁人携手出白云,故乡背后空无人。
水调歌头苏轼诗词鉴赏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苏轼的一首优美的诗歌,它描述了中秋月夜的美丽景象,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
在这首诗歌中,苏轼设景清丽雄阔,以咏月为中心,表达了游仙“归去”与直舞“人间”、离欲与入世的矛盾和困惑,以及旷达自适、人生长久的乐观情怀和美好愿望。
词中富有浪漫主义色彩,笔致错综回环,摇曳多姿,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苏轼在词中超越了一己之喜乐哀愁的豁达胸襟和乐观情调,体现出清雄旷达的风格。
他通过描绘广寒宫中月下的清寒世界和天上人间的开阔空间,展现了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和诗人的超凡脱俗。
此外,苏轼在词中通过丰富的想象和联想,将自然现象和人生哲理融为一体,形成了独特的艺术效果。
他运用了大量的象征和比喻手法,如“明月”、“清风”、“玉宇”、“银河”等,形象地表现了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总之,《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苏轼诗歌的代表作之一,它以优美的语言、深刻的哲理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展现了诗人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和感悟。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诗词赏析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一首脍炙人口、富有深意的词。
这首词以明月为引子,将人的情感、思考与宇宙、自然相融合,展现了作者豪放、浪漫的情怀和人生观。
本文将从词的背景、主题、艺术手法等方面进行赏析。
一、背景这首词创作于北宋神宗熙宁九年(公元1076年),当时苏轼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做太守。
中秋之夜,他一边赏月一边饮酒,直到天亮,于是做了这首《水调歌头》。
这一背景为这首词注入了浓厚的个人情感,也让我们感受到苏轼的豪放不羁。
二、主题对明月的赞美与遐想词以“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开篇,直抒胸臆,表达对明月的赞美与遐想。
苏轼将明月视为宇宙间最美好的事物,对它充满了好奇与敬仰。
他借明月抒发了对自然的敬畏之情,同时也展现了自己对宇宙奥秘的探索精神。
对人生的思考词中“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一句,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思考。
天上的宫殿,不知过了多少年,而人间却仍在悲欢离合中轮回。
这种对比让苏轼对人生产生了深刻的感慨,也让读者感受到人生的短暂与无常。
对团圆的渴望词中“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一句,道出了人生的无常与变迁。
苏轼借明月的阴晴圆缺,来抒发对团圆的渴望。
这种渴望既是对家庭团圆的期盼,也是对国家统一的向往。
这种情感与当时北宋社会的时代背景紧密相连,使得这首词更具有现实意义。
豪放洒脱的人生态度在词的最后部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表达了一种豪放洒脱的人生态度。
他祝愿人们能够长久地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即使相隔千里,也能共同欣赏美好的月光。
这种豪情壮志不仅体现了苏轼个人的性格特点,也代表了北宋文人的一种精神风貌。
他们追求自由、超脱世俗束缚,注重个性解放和心灵自由,这种思想在当时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三、艺术手法豪放的笔调苏轼在这首词中运用了豪放的笔调,挥洒自如,将心中的情感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
这种笔调使得这首词气势磅礴,充满了力量感。
优美的意境词中通过描绘明月、宫阙等自然景物,营造出一种优美的意境。
精心整理“落日绣帘卷,亭下水连空。
”苏轼《水调歌头》全诗翻译赏析【原文】落日绣帘卷,亭下水连空。
知君为我新作,窗户湿青红。
长记平山堂上,欹枕江南烟雨,渺渺没孤鸿。
认得醉翁语,山色有无中。
千顷旷阔的江水,都清澈明净如镜,碧绿的山峰,倒映在江面上。
忽然一阵巨风,波涛汹涌,一个白发渔翁驾着一叶小舟,在狂风巨浪中起伏。
可笑的是那兰台公子宋玉,还没弄懂庄子所谓的天籁,偏说风有雄雌之分。
其实只要胸中有一点浩然气般的正气和节操,就能处之泰然,如同领略千里快哉风那般舒适快意。
【赏析一】作者在表现这些复杂曲折的心情时挥洒自如,从本是有损民族尊严的行为中,表现出强烈的民族自豪感;从本是可悲可叹的被动局面里,表现出诛灭敌人的必胜信心。
词人以议论入词,既痛快淋漓,又形象可感;立意高远,通篇洋溢着乐观主义的情怀和昂扬的感召力量。
在陈亮的词作中,此篇堪称为压卷之作。
【赏析二】本词一开始,就展现了一幅江南的秋景:秋雨一何碧,山色倚晴空,寥寥两句,就把江南秋日雨天和晴天的特色呈现于读者眼前。
以碧形容秋雨,这是词人的独创,色四面袭来,几乎溶尽了山影,山似眉峰皱,山峰与诗人的眉头一样都在愁苦中紧蹙。
人间俯仰陈迹用的是王羲之《兰亭集序》的典故,言光阴倏忽,人生短暂,俯仰人间已为陈迹,慨叹自身盛年易逝,事业无成,转眼之间年华老大,壮志即尽付东流。
不见当时杨柳以下三句亦是时光荏苒,世事推移,人寿难久之意。
英雄豪杰尚且随着时光的流驶而磨灭,何况我辈?最后词人发出天地一孤啸的长叹:茫茫天地之间,只有我一人如此长啸浩叹,而叹有何用,啸又何益?明天还是得迎着西风匹马踏上人生的征途,跋涉长驱!这又表现了诗人一种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勇气,一种虽九死而未悔的韧性和顽强毅力。
议论,从天上与人间、月与人、空间与时间这些相联系的范畴进行思考,把自己对兄弟的感情,升华到探索人生乐观与不幸的哲理高度,表达了作者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和对生活的美好祝愿、无限热爱。
上片表现词人由超尘出世到热爱人生的思想活动,侧重写天上。
苏轼表达乐观诗句《水调歌头》赏析苏轼表达乐观诗句《水调歌头》赏析水调歌头,是宋代诗人苏轼的代表作之一,这首因其语言流畅,朗读起来朗朗上口,再者表达了人们最美好的愿望,使得这首诗成为了名传千古的名作。
接下来小编为你带来苏轼表达乐观诗句《水调歌头》赏析,希望对你有帮助。
一、作者简介苏轼解析:(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任杭州通判,知密州、徐州、湖州。
后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贬黄州。
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颖州等,官至礼部尚书。
后又贬谪惠州、儋州。
北还后第二年病死常州。
南宋时追谥文忠。
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
其文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
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传诵甚广。
题解及写作背景——水调歌头,是词牌名。
相传隋炀帝开汴河时曾制《水调歌》。
唐代演变为宫廷乐舞的“大曲”。
截取大曲《水调》开头的一段,另填新词,因而得名。
(参见教材P111注释1)——序言中,“中秋”、“兼怀子由”,透露了写作本词的时间和目的。
丙辰年(即1076年)中秋,当时41岁的苏轼任密州太守,政治上失意,苏轼的弟弟子由被贬谪到离苏轼数百公里的山东济南,兄弟六七年没有见面。
望月思亲,心情抑郁惆怅。
此刻,词人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
二、注释1、把酒解析:端起酒杯。
2、宫阙(qùe)解析:宫殿。
3、归去解析:回到天上。
4、琼楼玉宇解析:指想象中的宫殿。
5、不胜(shēng)解析:经不住,承担不了。
6、弄清影解析:指月光下的身影也跟着做出各种舞姿。
7、何似解析:哪像是,怎比得上。
8、不应解析:不该。
9、何事解析:为什么。
10、别时圆解析:在人们分别时圆。
11、此事解析:指人的“欢”和“合”和月的“晴”和“圆”。
赏析苏轼的水调歌头《水调歌头》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词,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之一。
其内容以描写词人身处困境的心情为主线,表达了对自然之美的赞美和对人生矛盾的思考。
以下将对《水调歌头》进行赏析。
首先,整首词以描写自然景色为开篇:“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这两句以“明月”和“酒”作为象征,形象地表达了词人在夜晚与自然相对话的心境。
接着,苏轼描绘了月下山水的美景:“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破浪,会挽雕弓如满月。
”这里他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将人生的悲欢离合与自然的变幻相映成趣,互相照应。
其次,词中的“水调”一词非常引人注目。
苏轼将“水调”与“歌头”相结合,使整首词既有音乐的美感又有情感的抒发。
他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如拟人手法“把酒问青天”、“却道天凉好个秋”,使词意更加深入人心。
在《水调歌头》之后,苏轼还创作了《念奴娇·赤壁怀古》等成名佳作。
可以说,《水调歌头》代表了苏轼成熟的创作风格和个人情感。
再次,本词以自我表达为主线,表达了词人在困境中对人生的思考和对自然之美的憧憬。
词人在《水调歌头》中表达了对自由的渴望:“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这句话表达了词人对人生矛盾与困境的感叹,同时希望自己能够像鸟一样自由自在,飞跃起来。
同时,苏轼表达了他对人生境遇的思考:“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这句话表达了他对克服困境的愿望和能力,表现出他对潮涨潮落的趋势有着深入的洞察力,展现了他的豁达与坚强。
最后,以“心境”为中心的赏析,苏轼在《水调歌头》中展现了自己内心的世界。
他通过描写自然美景与人生境遇的矛盾,表达了自己独特的情感和对美好生活所产生的渴望。
在词的结尾,苏轼再次唤起了自由自在的意境,“山回路转不见君,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这句词充满了苏轼对理想境界和对爱情的寄托与向往。
总的来说,《水调歌头》展现了苏轼卓越的才华和深邃的思想。
他以独具一格的词章表达了对自然之美的赞美、对人生的思考,使作品在文学史上具有深远的影响。
《水调歌头》全诗赏析《水调歌头》全诗赏析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一些使用较为普遍的古诗吧,从格律上看,古诗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
古诗的类型多样,你所见过的古诗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水调歌头》全诗赏析,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原文: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作者简介: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
汉族,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北宋时为眉山城)人,祖籍栾城。
北宋著名家、书画家、词人、诗人,是豪放词派的代表。
和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为唐宋八大家中的三苏。
苏轼是苏洵的次子(苏洵长子夭折),1057年(嘉祐二年),与弟弟苏辙同登进士。
唐宋八大家之一。
《饮湖上初晴后雨》是描写西湖的古诗中无人能超越的。
赏析:此词是中秋望月怀人之作,表达了对胞弟苏辙的无限怀念。
词人运用形象描绘手法,勾勒出一种皓月当空、美人千里、孤高旷远的境界氛围,反衬自己遣世独立的意绪和往昔的神话传说融合一处,在月的阴晴圆缺当中,渗进浓厚的哲学意味,可以说是一首将自然和社会高度契合的感喟作品。
上片望月,既怀逸兴壮思,高接混茫,而又脚踏实地,自具雅量高致。
一开始就提出一个问题:明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有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把酒问天这一细节与屈原的《天问》和李白的《把酒问月》有相似之处。
其问之痴迷、想之逸尘,确实是有一种类似的精、气、神贯注在里面。
苏轼此词作于丙辰年,时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自请外任密州。
既有对朝廷政局的强烈关注,又有期望重返汴京的复杂心情,故时逢中秋,一饮而醉,意兴在阑珊中饶有律动。
苏轼把青天当做自己的,把酒相问,显示了他豪放的.性格和不凡的气魄。
苏轼水调歌头古诗词赏析苏轼是宋代文学家、政治家、书画家等多重身份于一身的文化名人,他的诗词作品广为流传,其中《水调歌头》更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该诗以婉约、细腻、含蓄的笔触描绘了别离之情,情感真挚、扣人心弦。
下面是对苏轼《水调歌头》的赏析。
《水调歌头》是苏轼在南宋时期创作的七绝词,它表达了诗人对离别的思念之情。
整首词以望舒的方式叙述了一个离别的场景,情感的表达真实而深入。
首句“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直接揭示了诗人目睹离别之情的现场。
明月作为一个恒久不变的自然现象,与离别的场景形成强烈的对比。
而“把酒问青天”则意味着诗人对天地万物的呼唤,抒发内心的苦痛和无奈。
随后的几句“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表达出诗人对离别的困惑和茫然无措。
诗人并不知道眼前的离别是天意还是凡人之事,尤其是对于离别的时间和地点也一无所知。
接下来的几句“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表达了诗人对归乡的渴望与离别的恐惧之感。
诗人希望通过乘风归去,但又担心琼楼玉宇高处的寒冷,这里寓意着过去的荣华富贵,同时也是对未来的迷茫。
随后的几句“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通过起舞弄清影,诗人在表达对离别人的思念之余,也展示了自己内心的纵情欢乐。
然而,“何似在人间”则表明诗人认为人间的乐趣和欢愉都无法与天堂相比。
接下来一段描述“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描绘了远离家园后诗人内心的痛苦和无眠之夜。
通过对于离别之情的细致描写,表达了诗人对离别的无奈和痛苦的情感。
最后一句“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是对离别之情的总结。
诗人认为离别本就是人生的常态,不应该有恨,而是应该淡然面对。
同时也暗示了悲欢离合的必然性,像是在提醒人们要坦然面对离别的现实。
《水调歌头》通过苏轼婉约细腻的笔触,成功地揭示了人们在离别时的情感与心理变化。
这首词不仅流传至今,而且被音乐家改编为歌曲,成为了经典中的经典,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之,《水调歌头》是苏轼的代表作之一,它以婉约、细腻、含蓄的笔触描绘了别离之情,情感真挚、扣人心弦。
《水调歌头》苏轼译文及注释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宋】苏轼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作者介绍: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字“子瞻”,又字“和仲”,又称“大苏”,号“东坡居士”。
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
他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
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译文:对着明亮的月亮,我问它从何时开始升起?不知道那遥远的天宫今晚是哪一年。
我想要乘着清风回到那里,却又害怕那华丽的玉宇宫殿,高处太过寒冷。
我独自起舞,与清冷的月影相伴,这情景比起在人间,似乎更胜一筹。
月亮转过朱红的楼阁,低低地照进雕花的窗户,照亮了那些无法入睡的人。
月亮啊,你不该有这么多遗憾,为什么总是在人们分离的时候显得那么圆满?人生有悲欢离合,就像月有阴晴圆缺,这是自古以来就难以完全改变的事情。
我只希望人们都能长久相伴,即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同一轮明月。
注释:水调歌头:词牌名,源于唐代大曲《水调》。
明月几时有:询问月亮何时升起。
宫阙:古代宫殿,此处指天宫。
琼楼玉宇:美玉建造的宫殿,形容仙境。
高处不胜寒:高处经不住寒冷,暗指天上。
清影:清冷的月影,也指舞动的影子。
朱阁:红色的楼阁。
绮户:雕花的窗户。
无眠:失眠的人,此处指因月光而不能入睡的人。
应:应该。
恨:遗憾,此处指对离别的感伤。
别时:分离的时候。
《水调歌头》古诗解析宋代文学家苏轼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他的作品广泛流传至今,其中《水调歌头》更是被誉为经典之作。
本文将对《水调歌头》这首古诗进行解析,探讨其背后的意义和艺术特点。
《水调歌头》是苏轼创作于北宋绍圣元年的一首长篇乐府诗,全诗共十三段,篇幅较长。
诗以五言绝句为主,句式简洁明快,表达了苏轼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描绘。
整首诗共分三个部分,分别描绘了田园风光、人物情感和自然景观。
首先,诗人以生动的笔墨描绘了中国古代农村的田园景象:“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
牵牛织女遥向天,牵牛星坠剪不断。
”这里的田园景象与仙境般的织女相互交融,给人一种恍如隔世的感觉。
通过对田园景象的描绘,苏轼展现了自己对自然的热爱之情。
接下来,苏轼转而描写人物情感。
他描述了自己的心情:“临邛道士鸿都客,能以精诚致魂魄。
为感君王辗转思,遂教方士殷勤觅。
”这里的临邛道士被视为能够与天地相通的人物,而苏轼也希望通过与道士的交流来达到心灵的宁静与舒畅。
此处,苏轼借诗表达了对君王的思念和对人生意义的思考。
最后,诗人将视线转向自然景观:“排空驭气奔如电,升天入地求之遍。
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
”这一段描写了苏轼对天地间无限广阔的探索与追求。
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苏轼既表达了个人的壮志豪情,也揭示了人生的无常和苍茫。
《水调歌头》这首古诗描绘了诗人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同时通过描绘田园、人物和自然景观,传达了人生追求与无奈的主题。
苏轼以细腻的笔触和精确的语言,展现了他独特的情感和独立人格的风采。
这首诗既具有高度的艺术性,又具备了深刻的思想内涵,被后人广泛传颂。
总之,《水调歌头》以其独特的形式和音韵,展现了苏轼的诗歌才华和思想境界,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这首古诗以其深刻的内涵和精湛的艺术表达,至今仍然在文学领域中发光发热。
相信通过对《水调歌头》的解析,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苏轼的诗歌魅力和他所表达的文化内涵。
《水调歌头-落日绣帘卷》苏轼宋词注释翻译赏析作品简介:《水调歌头·落日绣帘卷》是宋代大文学家苏轼的词作,作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作者贬居黄州时,是苏轼豪放词的代表作之一。
此词上片前四句以实笔写景,目光由远及近,然后转入对平山堂的回忆,后五句写平山堂,实际是以虚笔写快哉亭,二者风光一致,对欧阳修的思念更使此亭见得亲切;过片五句再次转回到目前,江面由静谧安闲而忽然波澜汹涌,作者视角也由千顷碧水聚焦于掀舞于其中的渔翁,最后三句议论和两句抒情即由此生发出来,表现了作者超然于万物之上的潇洒胸襟,以及对心性修养的不懈追求。
全词熔写景、抒情和议论于一炉,表现作者身处逆境,泰然处之,大气凛然的精神世界,在艺术构思和结构上,具有波澜起伏、跌宕多姿、大开大合、大起大落的特点,充分体现了苏词雄奇奔放的风格。
作品原文: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落日绣帘卷,亭下水连空。
知君为我新作,窗户湿青红。
长记平山堂上,欹枕江南烟雨,杳杳没孤鸿。
认得醉翁语,“山色有无中”。
一千顷,都镜净,倒碧峰。
忽然浪起,掀舞一叶白头翁。
堪笑兰台公子,未解庄生天籁,刚道有雌雄。
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
作品注释:⑴水调歌头:词牌名,又名“元会曲”“台城游”“凯歌”“江南好”“花犯念奴”等。
双调九十五字,平韵(宋代也有用仄声韵和平仄混用的)。
相传隋炀帝开汴河自制《水调歌》,唐人演为大曲,“歌头”就是大曲中的开头部分。
快哉亭:位于黄州江边,苏轼好友张怀民修建。
怀民名梦得,又字偓佺。
苏辙《黄州快哉亭记》:“清河张君梦得,谪居齐安,即其庐之西南为亭,以览观江流之胜,而余兄子瞻名之曰‘快哉’。
”⑵新作:新建。
⑶湿青红:指所涂的青油朱漆未干。
⑷平山堂:位于江苏扬州,宋仁宗庆历八年(1048年)欧阳修在扬州任地方官时所建。
⑸欹(qī)枕:谓卧着可以看望。
⑹醉翁:欧阳修别号。
⑺“山色”句:出自欧阳修《朝中措·送刘仲原甫出守维扬》。
中秋节古诗赏析:苏轼《水调歌头》《水调歌头》是苏轼的代表作,倍受后人的赞誉和宠爱,是独具特色,脍炙人口的传世词篇。
那么你知道关于苏轼《水调歌头》赏析主要有哪些吗?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中秋节〕古诗赏析:苏轼《水调歌头》,希望对大家有所关怀。
《水调歌头》翻译:丙辰年(公元1076年)的中秋节,高高兴兴地喝酒直到天亮,喝了个大醉,写下这首词,同时也思念弟弟苏辙。
明月从什么时候开始有的呢?我拿着酒杯遥问苍天。
不知道天上的宫殿,今晚是哪一年。
我想凭借着风力回到天上去看一看,又担忧美玉砌成的楼宇,太高了我经受不住寒冷。
起身舞蹈玩赏着月光下自己清朗的影子,月宫哪里比得上在人间。
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窗户上,照着屋里没有睡意的人。
明月不应当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可又为什么总是在人们离别之时才圆呢?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事儿自古以来就很难周全。
希望人们可以长长期久地在一起,即使相隔千里也能一起欣赏这奇妙的月亮。
返回名目《水调歌头》解释:丙辰:指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
这一年苏轼在密州(今山东省诸城市)任太守。
达旦:到天亮。
子由:苏轼的弟弟苏辙的字。
把酒:端起酒杯。
把,执、持。
天上宫阙(què):指月中宫殿。
阙,古代城墙后的石台。
归去:回去,这里指回到月宫里去。
琼(qióng)楼玉宇:美玉砌成的楼宇,指想象中的仙宫。
不胜(shèng,旧时读shēng):经受不住。
胜:承担、承受。
弄清影:意思是月光下的身影也跟着做出各种舞姿。
弄:赏玩。
何似:何如,哪里比得上。
转朱阁,低绮(qǐ)户,照无眠:月儿移动,转过了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人(指诗人自己)。
朱阁:朱红的华丽楼阁。
绮户:雕饰华丽的门窗。
不应有恨,何事长(cháng)向别时圆:(月儿)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在人们分别时圆呢?何事:为什么。
此事:指人的“欢”“合” 和月的“晴”“圆”。
2023年最新的苏轼《水调歌头》全诗苏轼《水调歌头》赏析苏轼《水调歌头》全诗苏轼《水调歌头》赏析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水调歌头》全诗苏轼《水调歌头》赏析此词是中秋望月怀人之作,表达了对胞弟苏辙的无限怀念。
词人运用形象描绘手法,勾勒出一种皓月当空、美人千里、孤高旷远的境界氛围,反衬自己遣世独立的意绪和往昔的神话传说融合一处,在月的阴晴圆缺当中,渗进浓厚的哲学意味,可以说是一首将自然和社会高度契合的感喟作品。
词前小序说: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丙辰,是公元1076年(北宋神宗熙宁九年)。
当时苏轼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做太守,中秋之夜他一边赏月一边饮酒,直到天亮,于是做了这首《水调歌头》。
苏轼一生,以崇高儒学、讲究实务为主。
但他也龆龀好道,中年以后,又曾表示过归依佛僧,是经常处在儒释道貌岸然纠葛当中的。
每当挫折失意之际,则老庄思想上升,借以帮助自己解释穷通进退的困惑。
公元1071年(宋神宗熙宁四年),他以开封府推官通判杭州,是为了权且避开汴京政争的漩涡。
熙宁七年调知密州,虽说出于自愿,实质上仍是处于外放冷遇的地位。
尽管当时面貌加丰,颇有一些旷达表现,也难以遮掩深藏内心的郁愤。
这首中秋词,正是此种宦途险恶体验的升华与总结。
大醉遣怀是主,兼怀子由是辅。
对于一贯秉持尊主泽民节操的作者来说,手足分离和私情,比起廷忧边患的国势来说,毕竟属于次要的伦理负荷。
此点在题序中并有深微的提示。
在大自然的景物中,月亮是很有浪漫色彩的,她很容易启发人们的艺术联想。
一钩新月,可联想到初生的萌芽事物;一轮满月,可联想到美好的团圆生活;月亮的皎洁,让人联想到光明磊落的人格。
苏轼《水调歌头》诗词翻译赏析苏轼《水调歌头》诗词翻译赏析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译文] 人们有离别的痛苦、团聚的欢欣,月亮也会有阴伏晴出、团圆亏损,这些事古往今来难以让人称心。
出自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苏轼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偏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注释:①丙辰:宋神宗熙宁九年。
②子由:苏轼弟苏辙,字子由。
③把酒:端起酒杯。
④天上宫阙:指月中宫阙:宫殿。
,阙,古代宫殿前左右竖立的楼观。
⑤今夕是何年:古代神话传说,天上只三日,世间已千年。
古人认为天上神仙世界年月的编排与人间是不相同的。
所以作者有此一问。
⑥乘风归去:驾著风,回到天上去。
作者在这里浪漫地认为自己是下凡的神仙。
⑦ 琼楼玉宇:琼楼玉宇,美玉建筑的楼宇,指月中宫殿。
⑧弄清影:在月光下起舞,自己的影子也翻动不已,仿佛自己和影子一起嬉戏。
⑨不胜:不堪承受⑩照无眠:照著有心事的睡不着的人。
⑾朱阁:朱红的华丽楼阁。
⑿起舞弄清影:在月下起舞,身影摇曳.⑩ 绮户:雕饰华丽的门窗;⑾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月亮不应对人间有什么遗憾,为什么总是在人离别之时圆呢?⑿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月亮不应对人间有什么遗憾,为什么总是在人离别之时圆呢?⒀共:共赏。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希望人们都能身体康健,即使相隔千里,也可共同沐浴在同样的月光中.婵娟,指月亮.⒁婵娟:美丽的月光。
这里指明月。
译文明月什么时候出现的?(我)端着酒杯问青天。
不知道天上的神仙宫阙里,今夜是哪一年哪一日。
我想乘御着清风回到天上(好像自己本来就是从天上下到人间来的,所以说“归去”)我又恐怕来到玉石砌成的美丽月宫,自己在高空中经受不住寒冷(传说月中宫殿叫广寒宫)。
《水调歌头》原文翻译以及赏析水调歌头是我国最著名的中秋词之一,是古代大诗人苏轼的经典著作。
下面是小编整理收集的《水调歌头》原文翻译以及赏析,参考一下。
水调歌头丙辰中秋⑴,欢饮达旦⑵,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⑶。
(序)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⑷。
不知天上宫阙⑸,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⑹,又恐琼楼玉宇⑺,高处不胜寒⑻。
起舞弄清影⑼,何似在人间⑽?转朱阁,低绮[qǐ]户,照无眠⑾。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⑿?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⒀。
但愿人长久⒁,千里共婵娟⒂。
【白话译文】丙辰年的中秋节,高兴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写了这首词,同时思念弟弟苏辙。
明月从什么时候才开始出现的?我端起酒杯遥问苍天。
不知道在天上的宫殿,今天晚上是何年何月。
我想要乘御清风回到天上,又恐怕在美玉砌成的楼宇,受不住高耸九天的.寒冷。
翩翩起舞玩赏着月下清影,哪里比得上人间。
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自己。
明月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在人们离别时才圆呢?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
只希望这世上所有人的亲人能平安健康,即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创作背景】这首词是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作者在密州时所作。
词前的小序交待了写词的过程:“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
作此篇,兼怀子由。
”苏轼因为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自求外放,辗转在各地为官。
他曾经要求调任到离苏辙较近的地方为官,以求兄弟多多聚会。
公元1074年(熙宁七年)苏轼差知密州。
到密州后,这一愿望仍无法实现。
公元1076年的中秋,皓月当空,银辉遍地,词人与胞弟苏辙分别之后,已七年未得团聚。
此刻,词人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
【赏析】这首诗写的是月,诗人从各个方面进行描写。
第一大段,诗人望着天上的明月,浮想联翩。
他当时可能略带醉意,竟不知道月亮是何时出现的,居然端着酒杯,反而去问青天。
精心整理“落日绣帘卷,亭下水连空。
”苏轼《水调歌头》全诗翻译赏析【原文】落日绣帘卷,亭下水连空。
知君为我新作,窗户湿青红。
长记平山堂上,欹枕江南烟雨,渺渺没孤鸿。
认得醉翁语,山色有无中。
千顷旷阔的江水,都清澈明净如镜,碧绿的山峰,倒映在江面上。
忽然一阵巨风,波涛汹涌,一个白发渔翁驾着一叶小舟,在狂风巨浪中起伏。
可笑的是那兰台公子宋玉,还没弄懂庄子所谓的天籁,偏说风有雄雌之分。
其实只要胸中有一点浩然气般的正气和节操,就能处之泰然,如同领略千里快哉风那般舒适快意。
【赏析一】作者在表现这些复杂曲折的心情时挥洒自如,从本是有损民族尊严的行为中,表现出强烈的民族自豪感;从本是可悲可叹的被动局面里,表现出诛灭敌人的必胜信心。
词人以议论入词,既痛快淋漓,又形象可感;立意高远,通篇洋溢着乐观主义的情怀和昂扬的感召力量。
在陈亮的词作中,此篇堪称为压卷之作。
【赏析二】本词一开始,就展现了一幅江南的秋景:秋雨一何碧,山色倚晴空,寥寥两句,就把江南秋日雨天和晴天的特色呈现于读者眼前。
以碧形容秋雨,这是词人的独创,色四面袭来,几乎溶尽了山影,山似眉峰皱,山峰与诗人的眉头一样都在愁苦中紧蹙。
人间俯仰陈迹用的是王羲之《兰亭集序》的典故,言光阴倏忽,人生短暂,俯仰人间已为陈迹,慨叹自身盛年易逝,事业无成,转眼之间年华老大,壮志即尽付东流。
不见当时杨柳以下三句亦是时光荏苒,世事推移,人寿难久之意。
英雄豪杰尚且随着时光的流驶而磨灭,何况我辈?最后词人发出天地一孤啸的长叹:茫茫天地之间,只有我一人如此长啸浩叹,而叹有何用,啸又何益?明天还是得迎着西风匹马踏上人生的征途,跋涉长驱!这又表现了诗人一种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勇气,一种虽九死而未悔的韧性和顽强毅力。
议论,从天上与人间、月与人、空间与时间这些相联系的范畴进行思考,把自己对兄弟的感情,升华到探索人生乐观与不幸的哲理高度,表达了作者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和对生活的美好祝愿、无限热爱。
上片表现词人由超尘出世到热爱人生的思想活动,侧重写天上。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赏析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赏析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其在中秋之夜所作的词。
当时苏轼因为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辗转在各地为官。
因此在宋神宗熙宁九年的中秋,诗人依旧不能与胞弟苏辙团聚。
词人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赏析,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苏轼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注:《水浒·施恩三人死囚牢武松大闹飞云浦》(上海古籍出版社《水浒传》266页)中曾出现过词曲,下片首句为“高卷珠帘”,其余相同。
【作者简介】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山人。
是著名的北宋文学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
他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在书法、绘画、诗词、散文各方面都有很高造诣。
他的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合称“宋四家”;善画竹木怪石,其画论,书论也有卓见。
是北宋继欧阳修之后的文坛领袖,散文与欧阳修齐名;诗歌与黄庭坚齐名;他的词气势磅礴,风格豪放,一改词的婉约,与南宋辛弃疾并称“苏辛”,共为豪放派词人。
【注释】(1) 把酒:端起酒杯。
(2) 宫阙:宫殿。
(3) 今夕是何年:古代神话传说,天上只三日,世间已千年。
古人认为天上神仙世界年月的编排与人间是不相同的。
所以作者有此一问。
(4) 乘风归去:驾著风,回到天上去。
作者在这里浪漫地认为自己是下凡的神仙。
(5) 琼楼玉宇:白玉砌成的楼阁,相传月亮上有这样美丽建筑。
指月宫。
(6) 不胜:忍受不住。
(7) 弄清影,在月光下起舞,自己的影子也翻动不已,仿佛自己和影子一起嬉戏。
诗词鉴赏之苏轼《水调歌头· 快哉亭作》
水调歌头•快哉亭作
宋•苏轼
落日绣帘卷,亭下水连空。
知君为我新作,窗户湿青红。
长记平山堂上,欹枕江南烟雨,渺渺没孤鸿。
认得醉翁语,山色有无中。
一千顷,都镜净,倒碧峰。
忽然浪起,掀舞一叶白头翁。
堪笑兰台公子,未解庄生天籁,刚道有雌雄。
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
【鉴赏】元丰六年(1083),苏轼四十八岁,贬居黄州已近四年。
同年,张偓佺于江北建造快哉亭,苏轼作此词相赠,故此词亦有集题之为《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
苏辙《黄州快哉亭记》曰:“清河张君梦得(注:张偓佺字梦得),谪居齐安,即其庐之西南为亭,以览观江流之胜。
而余兄子瞻名之曰‘快哉' 。
” 全词上片由景生忆,下片由景兴怀,两片之间用“山色”转接,有实有虚,有舒有顿,各得其妙。
前二句粗写快哉亭之情状,三四句点出快哉亭新建一事,“青红”,指快哉亭上所涂的漆料颜色,谓张偓佺刻意修饰快哉亭,以迎苏轼登览,一个“湿”字,将雨洗朱薨碧瓦的鲜艳表现得生动活泼。
“长记”以后四句,由此亭此景,联想到自己曾在平山堂上所见的情景。
平山堂,为欧阳修于庆历八年二月所建,在扬州城西北五里大明寺旁;
“认得醉翁语,山色有无中”,指欧阳修作《朝中措》词,内有王维“山色有无中”句,沈雄《古今词话•词辨》:“《艺苑雌黄》曰:‘欧阳公送刘贡父守扬州,为《朝中措》词云:平山栏槛倚晴空,山色有无中。
手种堂前杨柳,别来几度春风。
文章太守,挥毫万字,一饮千钟。
行乐直须年少,尊前看取
衰羽。
下片首三句描写“山色”:亭下江水有千顷之广阔,又有明镜般净朗,一片青碧的山色倒映在水中。
“忽然浪起,掀舞
一叶白头翁”,“白头翁”在这里指白发船夫,风起浪涌,白头的老船夫驾着小舟随波浪升降,好像暗合舞蹈中的旋律。
以下诸句则由“白头翁”安然“掀舞”的姿态生发感兴。
“兰台公子”,指宋玉,因他曾为兰台令,故称。
“庄生天籁”,《庄子•齐物论》:“颜成子游曰:’地籁则众窍是已,人籁则比竹是已,敢问天籁?’南郭子棊曰:‘夫吹万不同,而使其
自已也,咸其自取,怒者其谁邪?’ ”天籁,在这里指风声。
“刚道有雌雄”,宋玉《风赋》曰:“楚襄王游于兰台之宫,宋玉、景差侍。
有风飒然而至,王迺披襟而当之曰:’快哉此风!寡人所与庶人共者邪?’宋玉对曰:’此独大王之风耳,庶人安得而共之?’”赋中还大量铺叙了“大王之雄风”
与“庶人之雌风”的区别。
“刚道”,即生硬的说道,苏轼在这里是笑宋玉不懂得庄子所说的天籁的道理,硬是把本属自然天籁的风分成“大王之雄风”和“庶人之雌风”。
然而庄
生天籁的境界是怎样的呢?诗人在最后两句做了回答:只要心存一点浩然之气,就能愉悦安然地享受千里的自然之风了。
“浩然气”一语,见于《孟子•公孙丑上》:“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
”全篇至此水到渠成,有金石音。
与他的诗一样,在这里,苏轼用明净的意象、生动的典故,将他的哲理思考寓于词中,将自己的所见所感所想充分表现出来,不显板滞,不落俗套。
明代杨慎在《草堂诗余》中批点此诗曰:“结句雄奇,无人敢道。
”郑文绰谓:“此等句法,使作者稍稍矜才使气,便流入粗豪一派。
妙能写景中人,因生出无限情思。
”(《大鹤山人词话》)俱道得此词妙处,是为知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