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 级上下册科学教学进度表
- 格式:docx
- 大小:25.38 KB
- 文档页数:22
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上)教学计划及教学进度表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上)教学计划及教学进度表一、学情分析一年级学生的学习以观察和描述为主,如何运用感官进行观察并对自己观察到的结果进行描述是教学的一个重点。
要从一年级开始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正确认识、理解和必要的科学素养,为六年的科学学习打下基础。
二、教材分析2017年9月,国家恢复在1-2年级开设科学课程。
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基础课程、实践性课程与综合性课程。
本教材依据教育部2017年最新颁布的《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进行了修订。
修订后的教科书采用了科学概念和科学探究双螺旋(科学态度和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为辅线)协同发展的编写理念模型,表现为“大单元”的组织形式和“四个板块”的呈现方式。
一年级科学设置两大单元,分别是“植物”和“比较与测量”。
“植物”单元下设:1.我们知道的植物2.观察一课植物|3.观察叶4.这是谁的叶5.植物是“活”的吗6.校园里的植物7.科学阅读——我们离不开植物植物是孩子们的亲密伙伴,他们对植物具有天然的好奇心。
让孩子把植物作为一个生命体来思考,运用各种感官进行观察,是生命科学概念体系构建和技能目标达成的基础和需要。
“比较与测量”单元下设:1.在观察中比较2.起点和终点>3.用手来测量4.用不同的物体来测量5.用相同的物体来测量6.做一个测量纸袋7.比较测量纸袋和尺子8.科学阅读——生活中的测量工具比较与测量是科学探究的重要能力,也是孩子们理解周围事物的重要途径,这一作为科学学习的基础当之无愧。
“四个板块”分别是聚焦、探索、研讨、拓展。
在充分体现科学特质的同时,符合儿童的年龄特征和心理发展的需要。
三、教学目标小学科学总目标:通过科学课程的学习,知道与周围常见事物有关的浅显的科学知识,并能应用于日常生活,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尝试应用于科学探究活动,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成大胆想象、尊重证据、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关心科技的新发展。
科学三年级上册教学计划一、教学目的要求:通过科学课程的教学,促使学生在以下科学素养方面得到相应的发展:1、能从“是什么,不是什么”,“为什么会这样”“怎么样”“会怎样”提出问题。
2、能对提出的问题进行初步比较和评价。
1、能根据观察的现象进行猜想,知道猜想可能出错,需要证实。
3、能用“如果......那么”对猜想作出初步的假设。
4、能运用多种感官直接观察常见的动植物、土壤、水、空气、材料、岩石的形态特征。
5、能按要求的顺序观察(观察对象的前后变化。
如观察水的形状、溶解等)。
能在教师引导下借用工具间接的观察物体。
6、能运用对比观察法(找出相同点和不同点)。
知道对被观察对象进行简单处理后,有时可以提高观察效果。
7、能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简单的控制变量实验。
能在教材引导和教师的帮助下制定简单调查计划、实验或观察计划。
8、会使用刻度尺、量筒进行定量测量。
9、根据教材要求,在教师指导下或他人帮助下进行简单制作。
10、能从周围对象中取得观察数据,能用图或简单文字记录数据。
11、能根据对象的外部特征进行分类。
12、通过询问、采访周围人(教师、同学、家长等)获取所需要的信息。
13、学会倾听其他同学的不同观点和评议。
14、能用口头语言、图画和表达自己的想法,初步描述事物的外部特征的研究的过程。
15、将自己的观察结果与他人的结果和猜想进行比较。
16、尊重证据。
17、知道借助工具观察比感官更有效。
18、能将自己的探究的结果与假设相比较得出结论。
19、能判断他人的不同观点和评议的对错、好坏。
二、教育对象基本情况分析:三年级小学生对于自然事物与现象的把握是很具体的,只有便于体验和理解的内容在他们科学素养的形成过程中才有意义,因此科学课堂主要将以生活经验和周围环境为基础进行探究活动。
三年级学生擅长于用感官观察、识别物体的基本特征。
根据物体的相同和不同点对物体进行比较、分类,符合这阶段学生的认识特点,因此,教学中将注重发展学生此项技能,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其他技能。
科教版四年级科学教学进度表(下册)
以下是一份可能的四年级科学教学进度表(下册):
第一单元:动植物认识
- 第一课:了解不同动物的特征和生活习性
- 第二课:了解不同植物的特征和生长环境
- 第三课:观察和比较不同动植物的特征和生活习性
- 第四课:了解动植物对人类的意义和作用
第二单元:物质与能量
- 第一课:认识物质的三态和变化规律
- 第二课:了解物质的固体与液体、气体的性质和实验室安全知识
- 第三课:认识能量和能量的转化
- 第四课:了解物质与能量在生活中的应用
第三单元:地理与环境
- 第一课:了解地球的形状和地球仪的使用方法
- 第二课:认识中国的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
- 第三课:了解农田和居住点的选择与布局
- 第四课:了解环境保护的意义和措施
第四单元:生命与健康
- 第一课:了解生命的特点和生物的组成
- 第二课:认识人体的器官和其功能
- 第三课:了解食品的种类和作用
- 第四课:掌握一些常见的卫生习惯和预防措施
第五单元:科技与社会
- 第一课:了解科技的发展历程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 第二课:认识一些常见的科技产品和他们的作用
- 第三课:了解科技创新对社会的推动作用
- 第四课:了解科技对环境和人类生活的影响
请注意,具体的教学进度可能因学校和教师的实际情况而有所不同。
这份进度表仅供参考,具体课程内容和顺序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
教科版一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计划及进度表一、教材内容分析一年级下册由我们周围的物体和动物两个单元构成,我们周围的物体单元有7个教学内容,分别是《发现物体的特征》、《谁轻谁重》、《认识物体的形状》、《给物体分类》、《观察一瓶水》、《它们去哪里了》《认识一袋空气》。
动物单元有6个教学内容,分别是《我们知道的动物》、《校园里的动物》、《观察一种动物》、《给动物建个家》、《观察鱼》、《给动物分类》。
两个单元总计13个教学内容,原则上每个教学内容需1课时来完成教学。
另外每个单元最后都有科学阅读内容。
这两个单元从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都强调了在比较中观察,以及对观察对象的描述和记录。
另外,分类和识别在两个单元中也都处在重要的位置。
尽管这些活动主要是从运用感官及简单工具的层面上展开的,但对小学生理解什么是科学、科学家如何做科学都十分重要。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一年级学生大多为六、七岁,他们对物体的认识主要围绕质量、体积、状态等表观特征展开。
在面对一个物体时,一年级学生大多可以说出其最明显的特征,如黄色的橡皮、透明的玻璃。
但是学生大多不会描述那些不显著的特征,如与质量和体积相关的特征。
通常,只有当描述物体特征的任务明确指向与质量或体积相关的特征时,学生才能说出哪个更大、哪个更重。
尽管一年级学生掌握的词汇有限,不知道如何描述物体的特征,但是他们认识物体的主要困难并不在于不能描述,而是缺乏认识物体的角度,不能从更多角度、更全面地描述物体,无法稳定地从物体的外部特征、质量和体积三方面认识物体。
虽然经过一个学期的科学学习,学生的观察与描述能力有了明显的发展,但是一年级学生依然处于形象思维阶段,他们的抽象概括和语言表达能力仍然比较弱,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仍然非常重要。
三、教学目标1.物体的颜色、形状、轻重、厚薄、表面粗糙度等特征可以被我们观察和描述。
2.能运用多种感官和简单的方法观察和描述事物间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3.知道动物是有生命的,是生物。
2020-2021学年度上学期一年级科学教学进度表教科版小学一年级科学1.《我们知道的植物》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识别植物,能简单描述植物的特征。
科学探究目标1.通过植物和塑料花的对比观察,学习用证据支持自己的看法。
2.尝试种植一棵植物,观察、记录植物的生长过程。
科学态度目标1.意识到植物具有生命体的特征,产生认识植物的浓厚兴趣。
2.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1.知道植物可以美化环境,能给我们带来美的感受。
教学重点:识别植物,能简单描述植物的特征。
教学难点:通过植物和塑料花的对比观察,学习用证据支持自己的看法。
教学准备:为学生准备: 塑料花、植物、种子、花盆、泥土、小铲子、小葱、大蒜、胡萝卜、学生活动手册等。
教师准备:植物、课件。
板书设计:1.我们知道的植物绿色、有叶子、能生长、开会、结果有生命、需要水、阳光……水培土培2.《观察一棵植物》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植物具有根、茎、叶等结构。
科学探究目标1.在教师指导下,能利用多种感官观察一棵植物的外部形态特征;2.在教师引导下,尝试用科学词汇描述观察到的信息;3.能画一棵植物的简图。
科学态度目标1.对常见植物的外在特征表现出探究兴趣;2.能认真观察、认真记录。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1.体会植物是有生命的,要爱护植物。
教学重点:植物具有根、茎、叶等结构。
教学难点:能画一棵植物的简图。
教学准备:为学生准备:植物、学生活动手册。
教师准备:植物、课件。
板书设计:2.观察一棵植物根、茎、叶3.《观察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植物的叶是多种多样的,每一种叶在形状、大小、颜色等方面都具有自己的特征;2.知道植物的叶是有生命的,会长大、会变化也会死亡。
科学探究目标1.在教师指导下,能利用感官观察叶的外部形态特征,并用简单的语言进行描述;2.通过观察、比较各种各样的叶,认识到植物的叶具有相同和不同之处。
教科版科学教学进度计划表English Answer:The Chinese Textbook Science Teaching Progress Plan. Time Frame: Textbook Content.Unit 1: Understanding Matter.Week 1: Matter and its properties.Week 2: Changes in matter.Week 3: Mixtures and solutions.Week 4: Solids, liquids, and gases.Week 5: Review and assessment.Unit 2: Energy and Its Transformations.Week 6: Energy and its forms.Week 7: Energy transformations.Week 8: Heat and temperature.Week 9: Electricity.Week 10: Magnetism.Week 11: Review and assessment.Unit 3: The Living World.Week 12: Cells and their functions.Week 13: Plant structures and functions. Week 14: Animal structures and functions. Week 15: Human body systems.Week 16: Ecosystems and food webs.Week 17: Review and assessment.Unit 4: Earth and Space.Week 18: The Earth and its atmosphere. Week 19: The solar system.Week 20: The universe.Week 21: Weather and climate.Week 22: Geology and fossils.Week 23: Review and assessment.Unit 5: Science and Technology.Week 24: Technology and innovation.Week 25: Energy and the environment.Week 26: Health and medicine.Week 27: Transportation and communication.Week 28: Review and assessment.Unit 6: Scientific Method and Design.Week 29: The scientific method.Week 30: Experiment design and data analysis. Week 31: Scientific communication.Week 32: Science and society.Week 33: Review and assessment.Unit 7: Scientific Inquiry.Week 34: Science in everyday life.Week 35: Science and decision making. Week 36: Science and ethics.Week 37: Science and the future.Week 38: Review and assessment.中文回答:教科版科学教学进度计划。
新教科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下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一、教材解读一年级下册由“我们周围的物体”和“动物”两个单元构成。
“我们周围的物体”单元有 7 个教学内容,分别是《 1. 发现物体的特征》、《 2. 谁轻谁重》、《 3. 认识物体的形状》、《 4. 给物体分类》、《 5. 观察一瓶水》、《 6. 它们去哪里了》、《 7. 认识一袋空气》。
“动物”单元有 6 个教学内容,分别是《 1. 我们知道的动物》、《 2. 校园里的动物》、《 3. 观察一种动物》、《 4. 给动物建个家》、《 5. 观察鱼》、《 6. 给动物分类》。
两个单元总计 13 个教学内容,原则上每个教学内容需 1 课时来完成教学。
另外每个单元最后都有“科学阅读”内容。
“我们周围的物体”单元,是小学生物质科学领域学习的开篇,指向“组成世界的物体能够依照它们的性质进行测量、分类和描述”这一科学核心概念。
物体在一年级学生的生活中最为常见,一年级学生对其有直观感受,他们对物体性质的理解又将为他们持续建立材料和物质的概念打下基础。
为此,“我们周围的物体”单元,从具有固定形状的物体到一瓶水和洗发液再到一袋空气,循序渐进地带领学生们展开了一系列的探索活动,以加深他们对物体具有质量、形状等特征的理解。
“动物”单元同一年级上册的“植物”单元一样,指向“地球上生活着不同种类的生物,生物有基本的生活需求”这一科学核心概念。
给一年级学生设计的“动物”单元,主要是为他们提供探索动物的机会,使他们认识到动物是有生命的。
像所有的生物一样,动物具有独特的外部结构,能帮助自己实现生命的功能,感知周围的生活环境。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动物”单元首先从唤醒学生们的生活经验开始,经过寻访校园里的动物,对动物形成初步的认识,然后通过对蜗牛和鱼的身体结构、运动方式和生存环境的细致观察,丰富对动物某些共同特征的理解,最后一课给动物分类的活动,则是从研究方法上给学生们以启示。
这两个单元从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都强调了在比较中观察,以及对观察对象的描述和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