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病例讨论制度课件
- 格式:ppt
- 大小:324.50 KB
- 文档页数:8
死亡病例讨论制度
一、总则
凡死亡病例(突然死亡、死因不明、有医疗纠纷、一般死亡病例),应在死亡后 1 周内进行讨论并将病历归档,特殊病例、存在医疗纠纷或纠纷隐患的病例应及时讨论。
二、具体要求
(一)讨论参与人员:
死亡病例讨论由科主任主持,科室医护人员及其他相关科室的医。
必要时请医务科人员参加。
务人员参加(本科室护士长必须参加)
(二)主要讨论内容:
1.诊断是否正确、有无延误诊断或漏诊;
2.死亡原因和性质;
3.处理是否适当和及时;
4.应吸取的经验教训和改进措施等。
(三)死亡病
例讨论记录
要求: 1.责
任医师负记
录。
2.记录内容:讨论时间、地点,主持人及参加讨论人员姓名、专业技术职称;患者基本情况、入院时间、死亡时间、死亡原因、最终诊断包括临床诊断或尸检/病理诊断;具体讨论意见及主持人小结意见。
3.要记录每个人的具体发言内容,不能只记综合性意见。
4.死亡讨论记录另立专页,由主持人审阅签名并形成一致的结论性意见摘要记入病历中。
5.科室要同时认真填写《死亡病例讨论记录本》,并对科室死亡
病例讨论制度落实情况定期点评。
三、督导与评估
医务科定期进行追踪,评价讨论质量,相关工作情况列入科室考核内容。
死亡病例讨论制度
1.凡死亡病例均应在科内进行讨论,一般要求在患者死亡后一周内完成;特殊病例即时完成;尸检病例待病理报告做出后一周内完成。
目的在于分析死亡原因,审查诊断是否正确及治疗、护理是否及时适当,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以便总结经验,汲取诊疗过程中的经验与教训,提高治疗抢救成功率,降低临床死亡率。
2.讨论应由科主任或医疗组长主持,科室(或医疗组)全体医师(需要时请护士长和责任护士)参加,必要时请医务处人员或分管院长参加。
3.讨论中应由主管医师介绍病情、病史、治疗与抢救经过及死亡原因(急诊死亡病例由当时负责抢救的值班医师介绍,参加抢救的其他医师予以补充),本科(组)医师(主治医师、正副主任医师)可酌情补充并做详尽的分析论证。
参加讨论人员应本着科学严谨的态度,对诊疗意见、死亡原因、抢救措施进行详尽分析,借鉴国内外对本病诊治的先进经验进行总结,吸取诊疗过程中的经验与教训的目的
4.死亡病例讨论要有完整的讨论记录,由科主任、上级医师签字确认后纳入病历,同时讨论情况及结论应记录在《死亡病例讨论登记本》内。
三、疑难危重病例讨论记录(见《疑难危重病例讨论记录本》)
四、死亡病例讨论记录(见《死亡病例讨论记录本》)。
死亡病讨论制度1.死亡病例,一般情况下应在一周内组织讨论;特殊病例(存在医疗纠纷的病例)应在二十四小时内进行讨论;尸检病例,待病例报告发出后一周内进行讨论。
2.死亡病例讨论,由科主任主持,本科医护人员和相关人员参加,必要时请医政科派人参加。
3.死亡病例讨论由主管医师汇报病情、诊治及抢救经过、死亡原因初步分析及死亡初步诊断等。
死亡讨论内容包括诊断、治疗经过、死亡原因、死亡诊断以及经验教训。
4.讨论记录应详细记录在死亡讨论专用记录本中,包括讨论日期、主持人及参加人员姓名、专业技术职务、讨论意见等,并将形成的结论性意见摘要记入病历中。
术前讨论制度1.对重大、疑难、致残、重要器官摘除及新开展的手术,必须进行术前讨论。
2.术前讨论会由科主任主持,科内所有医师参加,手术医师、护士长和责任护士必须参加。
3.讨论内容包括:诊断及其依据;手术适应证;手术方式、要点及注意事项;手术可能发生的危险、意外、并发症及其预防措施;是否履行了手术同意书签字手续(需本院主管医师负责谈话签字);麻醉方式的选择,手术室的配合要求;术后注意事项,患者思想情况与要求等;检查术前各项准备工作的完成情况;讨论情况记入病历4.对于疑难、复杂、重大手术,病情复杂需相关科室配合者,应提前两到三天要求麻醉科及有关科室人员会诊,并做好充分的术前准备。
危重患者抢救制度1.制定医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和各专业常见危重患者抢救技术规范,并建立定期培训考核制度。
2.对危重患者应积极进行救治,正常上班时间由主管患者的三级医师医疗组负责,非正常上班时间或特殊情况(如主管医师手术、门诊值班或请假等)由值班医师负责,重大抢救事件应由科主任、医务科或院领导参加组织。
3.主管医师应根据患者病情适时与患者家属(或随从人员)进行沟通,口头(抢救时)或书面告知病危并签字。
4.在抢救危重症时,必须严格执行抢救规程和预案,确保抢救工作及时、快速、准确、无误。
医护人员要密切配合,口头医嘱要准确。
死亡病例讨论制度
一、凡死亡病例,必须在患者死亡后七天内进行死亡病例讨论,特殊病例24小时内讨论。
二、讨论由科主任或具有副主任医师以上专业技术职称的医师主持,特殊情况下由医务科科长或业务院长主持。
三、参加人员原则上为本科室全体医师(包括进修医生、实习医生)及护士长和相关护理人员参加。
也可邀请医务科或其他相关科室参加。
四、特殊情况的讨论由业务院长主持,全院相关科室医护人员参加。
五、死亡讨论由经治医生汇报病史、诊治及抢救经过,参加讨论人员按照职称顺序由低到高逐级发表意见,最后主持人总结发言,综合归纳科室意见。
经治医生将发言内容记录在《死亡病例讨论记录本》上,主持人审签。
六、死亡讨论经过整理后按死亡讨论的格式,由本院有执业资格的经治医师将综合意见记录于病历的死亡讨论中,主持人审签。
七、讨论目的是对死亡诊断、死亡原因等方面进行分析,吸取诊疗过程中的经验与教训。
.
死亡病例讨论制度
1、死亡病例一般在一周内完成死亡病例讨论。
2、特殊情况如涉及纠纷、刑事案件或猝死的病例须在患者死亡后24小时内完成,并报医务科和分管院长;尸检病例,待病理报告发出后一周内进行讨论。
3、死亡病例讨论由科主任主持,科室全体医师、护士长和责任护士参加。
对诊断未明确、死因不明、疑有医疗过失或有医疗纠纷的死亡病例,应请分管院长参加,必要时应全院讨论。
4、死亡病例讨论由主管医师和主持抢救的医师汇报病情、诊治及抢救经过等。
5、参加人员按照职称由低到高的顺序积极发言,重点讨论诊断意见、死亡原因分析、抢救措施意见、注意事项及本病国内外诊治进展等,最后由主持人进行总结。
6、讨论内容由主管医师书写于病历和医院统一印制的死亡病例讨论记录本中,主持人审阅签字。
7、死亡病例应如实详细记录,事后不得涂改、补充。
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