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例下颌骨肿瘤的切除术的临床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187.38 KB
- 文档页数:1
下颌骨肿瘤的手术治疗效果分析【摘要】目的探讨开窗术治疗下颌骨肿瘤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择我院2011年2月——2012年1月治疗的30例下颌骨肿瘤患者,采用开窗术治疗进行治疗。
结果 30例患者均无淋巴结转移,痊愈出院,伤口甲级愈合率为100%。
结论窗术治疗下颌骨肿瘤疗效显著,值得推广。
【关键词】下颌骨;肿瘤;手术治疗下颌骨肿瘤是口腔颌面外科常见疾病之一,手术治疗常用的治疗方法[1],为探讨开窗术治疗下颌骨肿瘤的临床效果,本文选择我院2011年2月——2012年1月治疗的30例下颌骨肿瘤患者,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11年2月——2013年1月治疗的30例下颌骨肿瘤患者,其中男24例,占80.0%,女6例,占20.0%,男女之比为4:1,年龄44-64岁,平均年龄51.2岁,所有患者骨质均表现为破坏、吸收,其中造釉细胞瘤9例,骨肉瘤2例,颌骨囊肿19例。
1.2 手术方法开窗部位在口腔前庭最膨隆最薄弱的区域,切除0.5-1.5cm直径的牙龈黏骨膜,以咬骨钳或骨凿去除暴露的薄骨片进行开窗。
有时选择靠近牙槽突的区域,比如肿物表面牙齿有明显松动或为乳牙,可将患牙拔除,去除牙槽间隔,扩大拔牙创,以此为开窗口,显露囊壁,切取同样大小外露的囊壁组织送病理检查,并检查囊腔是否有间隔,如有间隔用弯血管钳或弯刮匙将间隔全部穿通。
用生理盐水反复冲洗囊腔,最后用略粗于开窗口的碘仿油纱卷塞于窗口处,露在窗口外的纱卷缝合一针固定在牙龈黏膜上。
术后给予口服抗炎药3d,适当对症治疗,5-7d撤除碘仿纱条,立刻取模、制作囊肿塞戴于开窗处以保持创口不愈合。
嘱患者三餐后或每天早晚至少两次冲洗嚢腔数遍,术后每间隔3个月复诊一次。
2 结果30例患者均无淋巴结转移,痊愈出院,伤口甲级愈合率为100%。
3 讨论下颌骨肿瘤是口腔颌面外科常见疾病之一,手术治疗常用的治疗方法,开窗减压术通过在囊性病变表面开窗,局部打开骨质及囊壁,引流出囊液,并制作囊肿塞保持引流口通畅。
下颌下腺良性肿瘤部分腺体切除术的临床研究张强;谭艳林;陈凯瑞;危由春;曹钟义;严俊峰;章杰;邱嘉旋【摘要】目的探讨下颌下腺良性肿瘤手术中腺体部分切除术的优点、手术技巧及适应证的选择.方法 33例术前诊断为下颌下腺良性肿瘤的病例,A组:12例行肿瘤及瘤周腺体部分切除术;B组:21例为对照组,行肿瘤加下颌下腺切除术.对每组相关指标观察并评估.结果 A组手术时间稍短于B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出血量两组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A组患侧腺体有唾液分泌,B组无唾液分泌;A 组下颌下区塌陷畸形较小,与对侧基本对称,B组下颌下区有凹陷;除B组有1例面神经暂时麻痹外,所有患者无舌神经及面神经损伤.两组患者2年随访期内均未见复发.结论下颌下腺良性肿瘤腺体部分切除术与保存功能外科和微创手术的理念一致,但要注意适应证的选择.【期刊名称】《重庆医学》【年(卷),期】2018(047)033【总页数】3页(P4296-4298)【关键词】下颌下腺;腺体部分切除术;良性肿瘤【作者】张强;谭艳林;陈凯瑞;危由春;曹钟义;严俊峰;章杰;邱嘉旋【作者单位】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口腔颌面外科,南昌330006;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口腔颌面外科,南昌330006;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口腔颌面外科,南昌330006;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口腔颌面外科,南昌330006;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口腔颌面外科,南昌330006;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口腔颌面外科,南昌330006;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口腔颌面外科,南昌330006;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口腔颌面外科,南昌33000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82.05微创外科(MIS)是通过微小创伤或微小入路,完成对人体内病变、畸形、创伤的灭活、切除、修复或重建等外科手术操作,以达到治疗目的的医学科学分支,其特点是对患者的创伤明显小于相应的传统外科手术[1]。
论颌骨肿瘤在放射影像平片中的表现与临床诊断摘要】随着医学技术的提高,各种医学影像检查资料都能给予颌骨肿瘤患者最直观的病患信息。
现代多种图像相融合的会诊手段为各种病症的诊断提供了与病症相关的各类信息。
但是目前的各种诊断手段仍然不能完全满足临床的要求。
趋势所趋,现代医学影像逐渐转向多种图像融合、多种技术发展。
医生诊断将解剖图像和功能图像有机地结合起来,可以更为真的展示靶器官的结构和空间关系,从而为颌骨肿瘤的临床诊断提供了高分辨率、高灵敏度、高特异性的医学影像。
【关键词】颌骨肿瘤放射影像学诊断【中图分类号】R4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2014)11-0105-02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患者中男性33 例,女性7例,年龄范围较大,从14~70岁不等,平均年龄42岁,其中30岁以上的患者比例达80%,嗜好烟酒的患者15 例,有饮酒史的患者 19 例,有吸烟史的患者 25例。
1.2 临床表现40例颌骨肿瘤患者中,肿瘤表现较硬者28例,肿瘤固定不动者22例,局部按压有痛觉者26例,患病早期同侧颈颌区淋巴节有肿大现象者10例,牙齿有牙松、牙痛、脱牙现象者8例(口腔龈癌),按压肿瘤手感如乒乓球者6例。
40例患者中病理分类为圆柱瘤者4例,神经纤维肉瘤者2例,造釉细胞瘤者8例,牙釉质母细胞瘤者2例,软骨肉瘤者2例,纤维肉瘤者2例,恶性纤维细胞瘤者2例,间叶源肿瘤者2例,成骨肉瘤者6例,巨细胞瘤者6例,骨化纤维瘤者2列,其中病理显示恶性肿瘤未能分类者2例。
2 方法2.1 治疗方法其中30例患者进行手术切除肿瘤,4例患者进行局部刮出,另外6例患者由于年龄及身体健康等原因不便于施行手术化疗。
40例患者均做过长时间的随诊复查追访,对其治疗效果进行对比;但对患者术后随诊复查追访年限都不同。
2.2 影像资料的获取方法40例患者均应用普通正位、侧位和斜位等拍摄颌骨平片,另有12例患者有CT扫描片,8例患者进行过颌面骨CR拍片,2例有口腔科诊断用的口腔拍片。
口腔科医师晋升副高(正高)职称病例分析专题报告(2023年度)单位:***姓名:***现任专业技术职务:***申报专业技术职务:***2023年**月**日口腔科一例肺癌下颌骨转移病例分析口腔颌面部转移性肿瘤较少见,约占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的1%,转移至口腔颌骨的恶性肿瘤更加罕见,恶性肿瘤原发部位分布非常广泛,近年来文献报道颌面部转移癌原发灶多见于乳腺、肺、肾、甲状腺、肝、前列腺、胃、直肠等部位的恶性肿瘤。
但是恶性肿瘤转移至下颌骨的报道很罕见。
作者收集了1例典型肺癌在术后1个月化疗期间就并发下颌骨转移的病例,结合文献回顾,对肺癌在颌骨转移的临床表现和特点进行探讨分析。
1临床资料患者,男,58岁,右侧耳下区肿胀1个月伴张口困难IOd就诊。
患者2个月前因为咳嗽、痰中带血到医院就诊,予以CT检查提示右上肺部占位灶,考虑恶性肿瘤,见图Io图1肺速术前CT.可见右禽肺尖部占位遂予以全身PET-CT检查,仅提示右上肺尖部5.5cm×4.5cm×4.0cm大小FDG代谢增高,考虑恶性肿瘤,其余颈部、腹部、脑部及颅面四肢骨,无明显异常,见图2o,、圈2肺密术的PETwT.诊断肺物同时持除全身转称当即行右上肺癌根治术,术后病理示肺腺癌,周围型,病理Π~IΠ级,直径大小约4.5cm,支气管切缘未见癌组织,支气管旁淋巴结未见癌转移(0/6),另送胸壁组织见癌组织侵犯,另送上纵隔,隆突下,左支气管、肺门淋巴结未见癌转移。
免疫组化CK5∕6(-),CK8/18(+++),TOPOII(+÷),GST-π(+),PgP(-),EGFR(++),P53(+),Ki-67(÷,60%),TTF-1(+)。
患者术后1个月复查胸部CT,见图3。
常规化疗,化疗期间1个月出现右侧耳下区肿胀,见图4o术效果良好账当时初步诊断考虑为右腮腺区炎症可能,予以对症抗炎支持治疗,患者右侧颌面部肿胀渐重,疼痛加剧,IOd前出现张口困难及半侧头痛,遂来本科就诊,收住入院。
颌骨恶性肿瘤一、流行病学:颌骨恶性肿瘤有多种组织来源,但以非牙源性来源最多见,其次是牙源性的,另外少见的有肝、肾、肺及甲状腺等其他部位肿瘤的颌骨转移癌。
临床常见的原发性颌骨恶性肿瘤为骨肉瘤,约占45%,软骨肉瘤占26%。
纤维肉瘤19%。
其它较少见的有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造釉细胞肉瘤,原发性中心型骨癌等。
二、临床与诊断颌骨骨肉瘤:好发于30岁左右青年人,男性较女性多见。
好发于下颌骨,早期症状为患区发生间歇性麻木和疼痛,很快即可转变为持续性的剧烈疼痛,并伴有耳颞区的反射性疼痛。
肿瘤生长迅速,很多牙槽骨和颌骨遭受破坏,致颌骨膨隆,牙齿松动和移位。
肿瘤穿破骨皮和骨膜后,短期内可引起面部畸形。
由于肿瘤的不断扩张,可见面部的皮肤静脉怒张,皮肤表面温度升高,皮肤绷紧发亮玉林银丰国际中药港但鲜少见皮肤穿破和溃烂。
骨质破坏过多时,可发生病理性骨折,年轻人及肿瘤发展迅速,肿块表面静脉怒张而无破溃等临床症状。
很少发生淋巴结转移,血行转移较长管状骨明显为少。
X线片皆见骨质破坏,但骨皮质呈光芒状典型显影者较少。
血液检查碱性磷酸酶具有重要诊断意义,其含量往往增高,当手术切除肿瘤或经放射治疗后,则其含量降低;相反当肿瘤出现转移灶或复发时,碱性磷酸酶又出现回升,说明此酶与骨肉瘤的瘤细胞的活跃程度有着密切关系,碱性磷酸酶愈高,则愈后愈差。
颌骨软骨肉瘤:以上颌前牙区、上颌窦区及下颌前磨牙区多见,上颌比下颌多见。
发病初期均无特殊异常。
本症临床上以肿胀或肿块为主要表现,逐渐发展长大而出现疼痛、牙齿松动或牙齿脱落。
发生在上颌骨者可见鼻塞、鼻纽,后期有眼球突出症状;发生在下颌骨关节头时,可引起下颌运动障碍,咀嚼疼痛及张口时下颌偏斜等症状。
X线片多见骨质破坏,其间杂有不规则斑块状钙化点,这种肿瘤软骨钙化的数量,常与肿瘤的分化程度一致。
颌骨纤维肉瘤:颌骨中心纤维肉瘤见于儿童及年青人,多见于下颌前联合部、下颌角及髁状突等处。
发生自颌骨骨膜的周围性骨纤维肉瘤,以肿块为主要症状;从骨内发生者疼痛为早期症状。
下颌牙龈转移性肝癌1例周及仁陈玉山患者,男,74岁。
因左下颌牙龈肿物2个月人院。
患者2个月前发现左下颌磨牙区长一肿物约黄豆大小,疼痛不明显,肿物生长较快,人院时达鸡蛋大小并出现下唇麻木、左下颌后牙松动并脱落1牙。
患者既往体健,否认有肝炎及结核病史。
人院检查:全身一般情况好,心肺脾肾未发现异常,肝右肋下5cm剑突下6cm,质硬,表面不光滑,轻压痛,腹水征(—)。
口腔情况:左下颌后牙区肿物主要位于舌侧约4cmx4cmx3cm,颜色暗红,形态不规则表面尚光滑,无蒂,触质中等,活动度较差。
「8松动Ⅲ度,「67残根,「5缺如。
左颌下可触及4个黄豆大小淋巴结,较硬,相互粘连,固定.实验室检查:肝功能正常,HBsAg阳性,AFP阴性。
X线片:下颌骨左侧体部可见不规质骨质破坏区,约4.5cmx 2.5cm,其上缘骨质消失,侧缘及下缘边界不规则,硬化边缘。
B超及CT均显示肝脏弥漫性占位性病变,以右叶为主。
初步诊断:①左下颌牙龈癌;②左下颌牙龈转移癌。
人院后患者左下颌肿瘤反复出血,每次100—200mI且不易止血,为彻底止血以延长患者生命,于1994年3月9日全麻下行左侧下颌骨及肿瘤切除术,左舌骨上淋巴清扫术,术中结扎左侧颈外动脉,手术过程顺利。
标本病理报告:左下颌牙龈转移性肝细胞肝癌。
患者术后经过顺利,伤口I期愈合。
由于患者家属拒绝继续治疗,于术后16d自动出院。
患者于1年后病亡。
下颌骨转移性肝癌(附2例报告及文献分析)> 《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 2008年2月44卷1期>论著>刘洪伟,冯元勇,李宁毅,贾暮云,袁荣涛,尚伟【摘要】目的探讨下颌骨转移性肝癌的发病规律、临床特点和诊断要点。
方法结合有关文献报道,对2例经病理确诊的下颌骨转移性肝癌病人临床资料进行总结。
结果下颌骨转移性肝癌多见于中年人,男性多发,表现为下颌骨膨隆伴下唇麻木,多数病人HBsAg阳性。
局部手术切除肿瘤后转肿瘤科继续治疗。
医院口腔外科口腔颌面部良性肿瘤切除术操作规范【适应证】口腔颌面部的良性肿瘤,癌前病变,脉管瘤与脉管畸形等。
【禁忌症】疑有恶变的肿瘤(应在病理诊断明确后进行手术),肿瘤伴有感染者【操作程序及方法】1.依据肿瘤大小、部位、病变范围选择局麻或全麻。
2.舌部手术可在距舌尖1-2cm处用粗线全层穿引一针,将舌拉出口外,牵引固定。
可用大弯缝针和粗线绕过患侧舌根部进行缝合结扎,或在切口周围做贯穿舌背和舌腹部的褥式缝合,减少术中出血,病灶切除后拆除临时结扎缝线。
切口设计应考虑到保持舌的纵向长度,尽量做到缝合后舌形态仍能接近正常形态。
可用电刀切除肿瘤,由前向后,边切边缝合,以减少术中出血。
缝合要用粗丝线(4号线)做贯穿创口全层的褥式加间断缝合。
缝合时尽量保持舌的长度,术后10日拆线。
3.腭肿瘤切除术因黏骨膜致密连接,故骨膜多不保留,连同肿瘤一并切除,临界瘤须在肿瘤外0.5cm做连同黏膜、骨膜与肿瘤的整体切除;涉及腭降动脉或鼻腭动脉时,应予以结扎或骨蜡填塞止血;较小的创面可缝合黏膜后反加压包扎,不能缝合创口可用碘仿纱布填塞后反加压包扎;反包扎7-10日后拆线。
4.唇颊部良性肿瘤应尽量保存组织,唇缺损超过原唇长1/2以上应使用局部皮瓣修复;颊黏膜良性病变切缘应在2mm左右即可,临界病变在5mm,切除缺损根据其大小可直接拉拢缝合或行全厚皮片移植、游离皮瓣移植等进行修复,术后7日后拆线。
5.皮肤肿瘤应依据肿瘤的大小和部位,并顺皮纹走向设计切口,切除肿瘤彻底止血后冲洗伤口,创口内可置橡皮引流片或置负压引流管,分层缝合,无菌敷料包扎。
术后视张力情况,术后7-10日拆线,行全厚游离植皮者,宜10-14日拆线,并继续加压包扎至3周以上。
6.脉管瘤及脉管畸形手术应结合病变部位、范围、性质等情况综合考虑一次切除或分次切除,并在术中结合硬化剂、激光与冷冻治疗。
切口设计以显露清晰,方便操作,达到最大限度切除,相对隐蔽的原则。
采用有效的止血方法是手术成功的关键,应根据不同类型的病变采用不同的止血方法;颌骨中心性血管畸形目前多主张先行介入栓塞术,保留颌骨;若无介入条件,也可行病变刮除术,只有在不能控制出血时才考虑行颌骨切除术;手术切除后遗留有缺损,可行即刻或延期修复。
影像组学可以进行医学影像学数据分析、提炼和量化,筛选最有价值的影像组学特征来解析临床信息,指导疾病的诊疗。
它在骨骼肌肉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治疗方案决策、疗效评估及预后预测等方面均显示出巨大价值。
笔者就影像组学在骨骼肌肉疾病的应用现状和未来发展方向进行论述,旨在提高对骨骼肌肉疾病影像组学的认识。
影像组学(Radiomics)采用高通量特征提取算法,对影像图像进行定量分析,充分挖掘分析隐含在图像中的信息,最高效地利用影像检查结果。
笔者就影像组学在肌肉骨骼病变,包括骨健康、退行性病变、创伤、肿瘤以及肌肉病变等方向的主要研究及进展进行综述。
早期发现骨质疏松症对于预防骨质疏松相关骨折至关重要。
利用X线图像以及纹理分析获取第三掌骨骨皮质指数和远端桡骨骨松质的纹理特征,发现骨皮质厚度(combined cortical thickness,CCT)与双能X线吸收法(dual energy X-ray absorptiometry,DXA)测得的骨密度有正相关(r为0.56)。
而后选择了13个重要且高度相关的纹理特征来训练神经网络分类器,其训练精度为94.3%,测试精度为88.5%。
该学者的研究表明,X线图像上的皮质指数和松质纹理特征的组合可以作为筛查工具进行大规模人群筛查,早期诊断骨质疏松症。
发现与正常体重受试者相比,神经性厌食症患者腰椎小梁结构纹理指标中的偏斜度(skewness)和峰度(kurtosis)增加,熵(entropy)和正像素的平均值(mean of positivepixels)降低。
这些参数与受试者最低体重和闭经持续时间相关,但与骨矿物质密度无关。
这一研究结果表明,小梁纹理分析可能有助于提供神经性厌食症患者的骨骼健康信息。
骨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是临床上最常见的慢性退行性关节疾病,严重影响人们生活质量。
在不可逆转的改变发生之前进行干预可能会取得良好的预防和治疗效果。
下颌骨髁突骨软骨瘤——附1例报告薛燕虹;王予江【摘要】@@ 骨软骨瘤(osteochondroma),又名骨软骨外生骨疣,是一种良性软骨增殖性疾病,借广基或蒂与正常密质骨相连,表面覆盖软骨组织帽状结构.可单发或多发,后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好发于长管状骨干骺端表面.发生于颌骨者较少,多位于下颌髁突及喙突.本文结合收治的1例髁突骨软骨瘤,及1994年至今的国内外相关文献,讨论该病的诊断和治疗.【期刊名称】《口腔颌面外科杂志》【年(卷),期】2010(020)001【总页数】2页(P70-71)【关键词】髁突;骨软骨瘤;诊断;治疗【作者】薛燕虹;王予江【作者单位】南昌大学附属口腔医院口腔颌面外科,江西,南昌,330006;南昌大学附属口腔医院口腔颌面外科,江西,南昌,33000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9.8骨软骨瘤(osteochondroma),又名骨软骨外生骨疣,是一种良性软骨增殖性疾病,借广基或蒂与正常密质骨相连,表面覆盖软骨组织帽状结构。
可单发或多发,后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
好发于长管状骨干骺端表面,发生于颌骨者较少,多位于下颌髁突及喙突。
本文结合收治的1例髁突骨软骨瘤,及1994年至今的国内外相关文献,讨论该病的诊断和治疗。
1 病例资料本院收治女性患者1例,20岁,右侧面部无痛性缓慢肿大1年余,伴咀嚼不适半年余,于2009-03-17以“右下颌骨髁突肿瘤”收治入院。
专科检查:右侧颞下颌关节区膨隆,可触及骨性肿块随开口而运动,无压痛,张口不受限,张口时下颌向左侧偏斜。
牙列完整,右侧开,约2 mm。
X线可见右髁突占位性病变,CT示髁突明显不规则膨胀,其密度高低不均,部分呈磨砂玻璃样,边界清楚,周围软组织未见异常。
手术采用耳屏前切口,行右侧髁突肿瘤切除术及右侧髁突高位切除术,术中见肿物3.8 cm×2.0 cm×1.8 cm大小,表面呈结节状,与髁突紧密相连,蒂位于内侧,向前、内、后侧膨大(图1)。
****科2014年第一季度(1月-3月)科室质量与安全指标统计分析口腔科2014年第一季度手术质量与安全指标结果统计分析如下:手术总例数335例(其中1月份107例,2月份103例,3月份134例),其中重点四级手术20例(包括游离皮瓣、颌面部巨大肿瘤切除,颌骨切除术等),三级手术21例(包括三叉神经温控热射频治疗、头颈部血管瘤切除术等),II类手术18例(含游离皮瓣、各型截骨术及门诊种植牙等),III类手术9例(放射性粒子植入术)。
死亡例数0例,手术后并发症例数0例,手术后感染例数0例,临床路径37例,术后非计划再手术0例。
围手术期预防性抗菌药物的使用率98%,平均住院日10.07天,本季度总体上看手术质量较高,完成情况良好。
对以上结果分析及整改措施如下:住院重点手术质量控制指标图表分析(一)*****术*****术质量控制指标图表分析1、本季度急诊手术16例均为急诊外伤及颌骨开放性骨折病人,择期手术病人四级手术21例,三级手术21例,II类手术18例,III类手术9例。
均无跨权限手术现象发生。
2、手术科室质量与安全监测指标平均住院日情况本季度平均住院日呈递增,为10.1-10.6天不等,高于我院制定我科平均住院日为10.5日,但是季度平均住院日为10.1天,符合要求。
分析原因为本季度头颈部恶性肿瘤和复合外伤病人较多,超过30天住院病人有3例,故占床时间长,延长了平均住院日。
3、非计划重返手术情况本季度无非计划再次手术患者。
4、预防性使用抗生素情况及整改措施。
我科I 类切口手术抗菌药物预防使用率达95%; 但我科为口腔内手术,切口为II 类切口,菌群特点为厌氧菌和需氧菌的混合污染切I 、II 类切口手术抗菌药物预防使用率 (医院指标I 类切口手术抗菌药物使用率^ 30% )(2014年1月至2014年3月)口,术后伤口在唾液浸泡下,容易出现发红、肿胀,故抗生素使用略长。
同时对于两联抗生素使用者,均有药敏检验结果支持。
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作下颌骨方块截骨的临床分析
常传根;唐恩溢
【期刊名称】《现代医药卫生》
【年(卷),期】2011(027)018
【摘要】目的:评估下颌骨方块截骨在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对81例颌面部恶性肿瘤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81例肿瘤患者手术后大多数取得满意的疗效,9例下颌磨牙后区癌平均随诊5~6年,复发率22%,余各种癌复发率均≤10%.结论:下颌骨方块截骨术是一个古老术式,但对肿瘤作根治性切除的同时又能较好的维持患者的面容功能,在时下各种改良手术不断翻新的情况下,仍有着不可替代的功效.
【总页数】2页(P2819-2820)
【作者】常传根;唐恩溢
【作者单位】南京市口腔医院颌面外科,江苏南京210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8
【相关文献】
1.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颌颈联合根治术麻醉体会 [J], 苏秀森;王心怡;孟加林;廖琼
2.颌外动脉瓣修复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术后组织缺损 [J], 史剑杰;罗志宾;赵小朋;潘朝斌
3.48例下颌骨体部截骨临床分析 [J], 赵晓莉;朱力
4.超声骨刀联合截骨裂钻在面部轮廓截骨整形术中的应用 [J], 黄锦华;卞洁;孟志兵;
常财旺;张强;邵苗苗;郭军
5.下颌骨体部截骨矫正牙颌畸形48例临床分析 [J], 赵晓莉;朱力;钱鼎铭;于丽华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下颌骨外旋入路切除咽旁肿瘤的临床分析
杜传亮;田超;初铁楠;黄绪友;宫肇林
【期刊名称】《口腔医学研究》
【年(卷),期】2010(26)2
【总页数】2页(P211-211)
【关键词】下颌骨切开;咽旁肿瘤;外旋入路;临床分析;咽旁间隙肿瘤;颅底肿瘤;发病率
【作者】杜传亮;田超;初铁楠;黄绪友;宫肇林
【作者单位】青岛市第八人民医院口腔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39.8
【相关文献】
1.下颌骨切开外旋入路切除咽及咽旁间隙肿瘤 [J], 韩跃峰;张琨龄
2.经下颌骨外旋入路切除咽旁间隙肿瘤围手术期的护理 [J], 江文霞;熊雪莲
3.下颌骨外旋入路切除颞下窝肿瘤手术分析 [J], 高志彪;王原明;张文娟;白振西
4.下颌骨外旋入路切除咽及咽旁间隙肿瘤 [J], 韩跃峰;张琨龄;于锋;董玉礼
5.下颌骨外旋入路切除咽旁肿瘤 [J], 马一文;田超;李立英;王璐璐;杜传亮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20例下颌骨肿瘤的切除术的临床分析
发表时间:2012-11-16T17:02:33.123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2年第28期供稿作者:唐蓬林[导读] 行颌间结扎一般维持4—6周,以后改为斜面导板,牙龈止血应严密分层缝合。
唐蓬林(云南省临沧市人民医院口腔科云南临沧 677000)
【中图分类号】R73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2)28-0263-02
【摘要】目的探讨颌骨肿瘤手术治疗的最佳治疗方法。
方法 1通过20例分析总结手术治疗体会。
结果通过临床治疗观察,疗效较好。
结论颌骨切除术是治疗下颌骨肿瘤较理想的治疗方法。
【关键词】下颌骨肿瘤手术治疗
我科自2004年—2010年共收治颌骨肿瘤的患者20例,根据病变的性质和范围施行不同类型的下颌骨切除手术。
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20例,男性15例,女性5例,年龄平均为50.2岁。
13例为颌骨囊肿,1例为骨肉瘤,6例造釉细胞瘤,全部病例均为骨质破坏、吸收。
1.2手术方法
所有的手术经鼻插全麻下进行,在口腔内或颌下皮肤切口。
避开血管、神经。
根据术前CT诊断,损坏的部位,病变的性质和范围施行手术。
对于较小的良性肿瘤作部分切除术、颌骨刮治术,或保留骨膜颌骨的矩形切除术[1]。
侵犯下颌骨体,升支的肿瘤。
作保留骨膜的下颌骨部分切除术和一侧切除术,分层缝合、加压包扎[2]。
术后限制过大张口,保持呼吸道通畅。
流质饮食,骨质缺损过多的做颌间固定,一周后拆除缝线。
制作斜面导板,后期进行整形修复。
1.3疗效观察
手术后一周复查并记录咬合关系,开口、面神经功能、颞颌关节症状:半年后随访。
1.4疗效评定
临床检查,开口度正常无面神经损伤,无颞颌关节症状,CT检查无病变扩大、骨质破坏吸收为良好,有骨质破坏,病变扩大的为失败。
结果
20例患者4例行颌骨矩形切除,13例为颌骨开窗刮除术,2例保留下颌骨骨膜部分切除术,1例行一侧下颌骨切除,效果良好的有16例,4例复发失败,其中有14例做了整形修复处理,成功率80%。
讨论
颌骨切除术是治疗颌骨肿瘤的手术方法[3],根据肿瘤的性质和范围采取切除肿瘤、达到预期的效果。
颌骨切除涉及范围大的需作后期整形处理治疗。
植骨和植入体,建立咬合关系,对颌骨囊肿小范围的造釉细胞瘤采取开窗刮治疗术,减少创伤[4],肿瘤侵犯下颌骨升支部位应保留骨膜切除一侧下颌骨,侵入超越中线根据情况作下颌骨全切除。
注意呼吸道通畅。
建立咬合关系,制作斜面导板应维持6—12个月以上,直至咬合关系能维持时。
行颌间结扎一般维持4—6周,以后改为斜面导板,牙龈止血应严密分层缝合。
参考文献
[1]《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口腔医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人民军医出版社2004.11.
[2]邱蔚六主编.《口腔颌面外科学》第三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83.
[3]周树夏主编.《手术学全集口腔颌面外科卷》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4.9.
[4]区跃坚,方和华,刘逢佳.152例牙源性颌骨囊肿治疗体会口腔医学 2010年31卷03期 184—185.。